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发布时间:2021-02-06 02:18:11

⑴ 高一历史知识点怎么归纳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发展原因: 石斧、石铲、石镰 铁农具、牛耕
(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 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
生产模式: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时 代: 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②夏 商 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
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 井田制瓦解;战争
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土地兼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②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 代 黄道婆 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 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 粉彩和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②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④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
⑤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私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官营: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 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 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隋唐:
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 a.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⑥宋
元:宋:a.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b. 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
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 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⑦元:a. 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⑧明 清:a.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 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7.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 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为什么?)
③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④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⑤ 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⑥ 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⑦ 商人群体活跃.
⑧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⑨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8.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②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③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④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9.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0.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②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③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④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⑤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 鸦片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②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③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怎样兴起的?(市场、劳动力、技术设备、资本)
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也不可能成长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②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③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④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⑤ 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了
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②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原因:(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档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3.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
(1)荷兰殖民扩张
背景:①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③ 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 英国的殖民扩张:
原因:① 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 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③ 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④ 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18世纪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海盗式的抢劫、殖民战争和贩卖黑人奴隶实现的.
4.殖民扩张与掠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有什么联系?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5.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带来了哪些后果?
① 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 对殖民地而言,a.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③ 对全世界而言,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6.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可能性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②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③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④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⑤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必要性(或直接动力)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7.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过程:纺织部门 → 动力 → 交通运输部门
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 富尔顿)、蒸气机车(英 史蒂芬孙)
8.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就有?它与第一次比较有哪些不同特点?
背景:① 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② 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成就:① 电力的广泛应用 ②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③ 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 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①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结构.② 多个国家同时并举.③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④ 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最终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⑵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二、国共合作抗日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实现过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3)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

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两种命运)

(1)中国共产党 1945年召开七大 主张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中国国民党 1945年召开六大 主张准备发动内战、坚持一党专政和拒绝成立联合政府。

(3)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①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分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2、解放战争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战略防御阶段

①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底,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 ②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国民党由全民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注意】与山东有关的重点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新政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⑶ 新教材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你看看是不是这个,是的话一定要给我分啊!谢谢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提纲概要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
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发明者:苏美尔人。
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
第 2 课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 (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 3 课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
3 种姓制度:
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
四大种姓:婆罗门 祭司阶层
刹地利 军事贵族 (国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
首陀罗 奴隶
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前6世纪,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 (释迦牟尼、佛祖)
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公元前3世纪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史诗的内容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 4 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玛雅人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玛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兹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阳之子,今乌拉圭、阿根廷)
第 5 课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东北非: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南非:大津巴布韦文明
2麦罗埃文明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
3 阿克苏姆文明是在多种文明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苏姆王国是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
4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石头城。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 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发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的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氏族社会解体,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应运而生,由于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等特点,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
时间: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是古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全盛的时期。
特点: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时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积极: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消极: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课 希腊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其中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还涉及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
2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多利亚柱式建筑。
4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历史》(《希波战争史》)
6 实物史料:帕特农神庙 口传史料:《荷马史诗》 文献史料:《历史》
第 8 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 罗马政体的演变: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2 罗马人确立其在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三次战争: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
3 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的标志: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 “罗马和平”的标志:政治上: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繁荣和发展;文化上: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
5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 罗马法系的形成: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2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3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颁布赦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5 罗马法体系的影响: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罗马法的历史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1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创立者:穆罕默德 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经典:《古兰经》
2 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 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这不仅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阿拉伯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欧洲古代文化遗产,许多古代希腊典籍都是经阿拉伯文再转译为拉丁文,才为中世纪欧洲人所熟知的,这为他们学习和研究欧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启示:科学知识源于生活,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坚持探究,敢于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1 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原因:
主观上:(1)新生产方式的活力:立国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周边先进制度影响下,氏族制度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刚刚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对外扩张的内驱力。内部分化带来的矛盾,奥斯曼人热衷对外扩张,摆脱困境。(3)正确的外交策略。对突厥和蒙古采取守势,集中进攻拜占庭帝国。
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已日薄西山。
3 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五单元 中世纪欧洲
1 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本特征: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2 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罗马因素(隶农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4 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服兵役;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但也导致王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5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6 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等级君主制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权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英法等级君主制形成的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1 王权:世俗权利;教权:宗教权力
2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纪时,教会仍受王权控制。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已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于是双方相互利用,互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献土(把罗马周围的土地交给教皇统治)——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
3 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例子
从11世纪开始,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一度携手的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这一矛盾在德意志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
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 14 课 庄园和城市
1 庄园是欧洲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特点:自给自足 劳动者:农奴
庄园衰败的原因: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
2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城市复兴的原因和时间: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城市复兴的地点: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发展最快。
争取自治(司法权、行政权)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3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1 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经济制度。
2 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君主制
3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和斗争的状况成为西欧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
4 庄园制度。14世纪后,城市复兴。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1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务神学,这是历史的局限,应该扬弃;经院哲学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神学信条,这种思维方式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哲学思想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该给予肯定。
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学大全》被奉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网络全书。
2 世俗文化
法国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学的兴起:
原因: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作用: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因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 列举题
1 列举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中国甲骨文。
2 史诗
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印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希腊:《荷马史诗》
3 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
4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秦始皇的主流价值观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汉初期是黄老学说,崇尚清静无为;汉武帝时代独尊儒学,通经致用。
5 列举西汉的两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6 列举与“楚汉相争”有关的成语
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7 列举在今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
孙吴(建业)、东晋(建康)、宋(建康)、齐(建康)、梁(建康)、陈(建康)

⑷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 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 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 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 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阅读全文

与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