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原因

历史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原因

发布时间:2021-03-14 12:00:55

1. 学生现状及基本情况分析

中职生厌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习基础上来看:基础太薄弱

由于受生源紧缺的影响,相当部分中职学校处于全年招生状态,因此在社会上处于游荡状态的适龄青少年成为目前中职招生重要生源之一。这些生源包括初中甚至小学没有毕业的学生。调查表明:在有些学校这部分学生占到班级总人数的15%左右。有些地区为保障中职生源每年分为春季和夏季两次招生。春季招生对象是没有毕业的底层初三学生,春季招生总量占到招生总量的40%左右。只有夏季招生的学生才是真正初中毕业的学生。即使这些初中毕业的学生也是毕业生中成绩最差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可见,中职生基础薄弱是中职生学习上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从学习动机上看:缺乏学习动机,不愿学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前,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成为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有63.41%的学生感到学习目标不明确,54.74%的学生忽略老师授课过程中所提出的具体教学要求或教学目标;82.12%的中职生认为中职学校的技能学习,几个月就能完成,根本没有必要花三年的时间在上面,还不如早点出去挣钱,所以对学习基础文化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认为学了没有用,课堂上睡成一大片,要不就课堂后排空了一大片。可见,中职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很不情愿,认为学了没有用,结果学习缺乏动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愿意学习。

三、从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上看: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想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引发学习行为,保证学习强度和深度的重要内部诱因。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自主倾向的重要表现。兴趣和积极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持久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则学习效率低下。调查表明,中职学校64.37%的学生常有学习焦虑紧张,怕测试考核;52.65%在思考问题时情绪紧张,担心被教师喊到回答问题。65%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二门以上的课程,90%左右的学生有讨厌理论课程的倾向,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公共理论课。许多学生认为,中职生的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者,需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就够了,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固在上课时,除了课堂老师讲的,基本上没有课后复习、查找相关资料的习惯,甚至有部分学生干脆认为理论学习根本没用,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学完就了,学完就忘是家常便饭。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如有的教师上课便“满堂灌”,灌得学生头昏脑胀,不知所云,对上课充满了恐惧心理,影响学习效果。长之以往,学生便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四、从学习的情绪体验上来看:缺乏积极学习情感,不乐学

对学习的情绪体验是影响学生学习持续性的直接原因。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说根本无法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研究人员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作业、考试的调查表明:45.1%的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70.5%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63.7%的学生对考试不感兴趣,只要不影响到毕业,考试成绩的多少无所谓。对中职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查表明:中职学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花时间最多的是阅读科幻小说类,阅读人数也是最多的占40.1%;而阅读所花时间最少、阅读人数最少的是学生所学的专业类书籍;在对中职学生上课表现上看:在“你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吗?”的问题的选择上,仅有8.3%的同学选择“认真听讲”,而有43.2%的同学选择“打瞌睡”,还有“枯坐”的、“讲小话”的等;在上课出勤上来看:中职学生在回答“你是否经常迟到”的问题上,有17.1%的同学选择“是”,有9.4%的同学选择“经常旷课”,有27.7%的同学选择经常请病事假。这里的“经常”大约是每个星期2-3次。可见,中职学生缺乏积极地学习情感,不乐学。

五、从学习毅力上来看:缺乏恒心,不勤学

学习毅力是维持学习行为持久性的内部动因,顽强的学习毅力能推动学习者有效的战胜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将学习行为维持下去。学习从来就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需要动许多脑筋,更需要耗费许多体力、精力。中职学生已掌握技能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技能的掌握需要付出大量的训练,特别是有一些专业工种比较脏、比较累,因此需要中职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毅力。但是调查表明: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近70%的学生缺乏恒心,学习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耐性差,遇到困难就退缩,以致学习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结果造成恶性循环,越没耐性越学不好,越学不好越容易放弃。因此,学习毅力或学习挫折耐受性的培养是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从学习方法上来看: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善学

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是中职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必备条件。但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中职生对“你是否善于质疑或多发问”时,65%作了否定回答,遇见问题不问,不懂装懂,不求甚解,无学习责任,把学习当成休闲;50%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表现为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总结;80%的学生不善于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43%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72%的学生不关注老师平时授课时强化的内容与例释,课内不做笔记,或根木不知如何听课;有51%的学生不会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等等。这些说明他们学不得法,不善于学习。

2. 如何培养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内容摘要】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是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二是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概念 历史材料 历史思维
【正文】古人云“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教育尤其是讲授法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惟一性和标准化,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有的,常规的心理准备去应付各种问题,从而缺乏思考的独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象,反而不利于创造性发挥。“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都应该讲解透彻。
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天京变乱”这一史实时同学们比较熟悉。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尝试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和问题链,效果就不同:(1)假设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什么样的政权?(2)假设没有“天京变乱”,洪秀全的“天国”理想会实现吗?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牵涉到“天京变乱”,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败因、教训等热情,在模拟假设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问题。如“太平天国变成了新的政权”,“太平天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太平天国割据南方与清对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国理想变成梦”,“洪秀全成为民选总统”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单独设问,学生兴趣很难提起。可设计以下历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围剿”前国民党政权和苏区控制的国土、人口、拥有的兵力、军事策略、外援的对比表,同时出示国民党的碉堡工事和红军的防御工事图片。就战争开始后,假设一方
是红军的指挥者李德,另一方是蒋介石,进行模拟指挥(主要是策略)并谈感想。这样一来,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求异探究的空间。于是有同学提出败因主要是中共的军事策略错误;也有认为主要是红军的综合实力不如国民党;还有认为主要是国民党的持久战消耗了我们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问题。于是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讲解使学生对“天京变乱”和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历史教学中,好的设问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何才能提出好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教材讲的很明确,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总结历史规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较分析,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通过比较分析,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2、都通过了侵略扩展获得大量资金,原料市场;3、都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3、垄断组织的促进作用。至此问题就已基本解决。但学生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如果稍加点拨,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国家统一,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样的分析比较,将“史”与“论”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二、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你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 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歌诀、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能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

3. 如何分析中考历史学科的质量现状、成因分析和提升措施

首先那你就得理解中考他,首先他是带了一个中考,就是说他是有考核性质的,那么就是不单纯说是素质教育了,他还带有一定的应试的,这个目的,然后它的质量现状,成因分析和提升措施,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们这个地区,然后考试时,现在是一个怎么样的趋势?或者说大家的水平是怎么样的?至于长姻的话,我觉得应该是有很多原因,不单纯说是老师讲解或者怎么样的?因为有地方开卷的地方是闭卷,然后这个还是有挺大区别的,你最好去了解一下你们学校的学生的一个学习状况,是能作为一个样本的,至于提升措施,就要有针对性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哪里薄弱?然后针对这些原因,然后来进行提升

4. 如何看待现在学生历史知识的缺失

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现在网络科技带来的信息量太大,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人一天就只有24个小时,留给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还能有多少呢?

5. 对历史学习情况的总结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了。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担负着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及学生管理等多项的任务。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只在双休日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二、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矗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我又采取让同学教,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四、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给自己充电,为进行双语教学做好准备。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争取三年之内拿下本科。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事打材料,上网查找资料等等。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有一篇论文发表。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6.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依照历史的年代次序系统地讲述历史,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每一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每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和本质,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敏感度。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呢?怎样分析历史事件?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找出因果关系
一切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的。如西汉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这绝不是统治阶级发“善心”,而是秦末农民战争显示的巨大威力。西汉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采取暂时减轻对农民剥削的政策。这就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必然性。又由于文景时期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出现了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这些历史事件无不互为因果,同时历史事件彼此之间除了表现“纵”的内在联系之外,还经常表现“横”的联系。如“五四运动”的发生除了有国内历史条件外,还由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正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当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到了鼓舞,找到了方向和道路。总之,抓住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纵横联系,是分析历史事件的一把钥匙。
二、剖析事件发生的条件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分析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种种条件,找出它的原因,对深刻认识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前提是充分理解。而历史情境的有效设立则是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方式。
作为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客观存在。不可再现是历史的特点,而受制于中学教材与学生实际,一般呈现出来的史实都显得偏短。要想让中学生去完整地认识那些年代久远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情境再现。教师通过一定的资料收集,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过去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情境化,再让学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真实地感知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梳理经历人类社会曾经的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只有当学生亲身回溯历史感知历史,才能充分理解历史的前世今生。
逻辑分析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需要在思维层面剖析历史的前因后果。任何历史事件的分析,都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等过程分部挖掘,不能带着主观的情感和臆断,尤其注重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还原历史的真相。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综合运用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才能找到历史事件的分析模式。比如商鞅变法,只要深入剖析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变法的目的。
三、理清事件发展的头绪
历史事件的发展总是表现出“开始→发展→高潮→结果”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发展线索,理清头绪。
四、弄清作用或影响
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就决定了每个历史事件必然会对整个历史产生作用和影响。所以对历史事件的作用、影响、后果或意义要作仔细的分析,不能呆板地死记“条条”。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巨大历史意义。如十月革命、三大战役、辛亥革命、遵义会议等等。但有的历史事件却表现出对历史发展的阻碍作用,产生消积的后果。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国会纵火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等。有的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起过深刻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如秦末农民战争,它推翻了旧的封建统治,这是直接影响。同时,新的统治者慑于农民革命的威力,不得不采取宽舒政策,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表现出它的间接影响。
历史事件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才有可能把历史事件分析清楚,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7. 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怎么写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学生能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初步能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部分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连续多次旋转后图形,容易出现错误。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基本概念,知道因数与倍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了2、3、5 的倍数的特征。
少数学生混淆了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等概念;虽然理解并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但在综合运用情况较差。
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体积和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感受了每个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少数学生没有理解表面积、体积等公式的算理,因此实际运用中不能准确使用公式进行计算;还有部分学生对某些实际生活中的特例(如:粉刷教室、游泳池贴瓷砖等)不注意观察实际生活现象,不能正确解题。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了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理解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的进行通分和约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很多学生“量”、“率”不分;通分时找不到最小公倍数,导致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增加无谓的约分步骤;部分学生约分时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理解了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

8. 怎样解决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的问题

发挥学科特点,重视以史为鉴 浅谈历史学科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初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未来的文盲不在是一个不识字的人,而是一个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课改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环节。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打破传统的“教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模式,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现代教学方式。但是大部分历史教师仍习惯于“满堂灌”“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死记条条硬背框框,历史学科的改革力度不大。就我校的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看,“课上画条条,课下背条条,考后全忘掉”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学的死,记得苦,简答题死记硬背,机械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低落,参与课堂学习少。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历史教学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子课题研究实验。在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活动为主角”,用历史故事、历史活动、等活动,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教学中打破了旧有以“接受性”、“结论性”“填鸭式”为特点的教学活动方式,提倡让学生在“探究”、“发现”和“讨论”中主动学习、自我教育,注重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活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技能历史观念,学会分析历史现象。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1、明确现状,寻求突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熟悉、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在活动中激发创造性和求知欲。实验前,我们进行了学生学情调查问卷和学生评教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中的困惑,学习历史的方法习惯等。认真钻研充实理论,领会课改的精神,学习课标的要求,进行洗脑工程,转换教师角色,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研究商讨教学对策,达成共识,制定了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方法、手段和要求。在实验中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保证课题的成功。我们集中备课,相互听课,互相评课。经常与学生交谈,听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看法,在与学生交流中发展,在共同交流中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及时反馈,及时研究对策,注意灵活解决教学中发生的突发事件。 2、实验内容:注重将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比对照实验。“被动学”与“主动学”“灌输”与“导学” “精讲精析”与“满堂灌输”“照本宣科”与“学生创造”进行对照,分析不同方式的不同效果。现在每个年级六个班。两个班以教师讲为主,四个班以学生学为主,两种学习方式同步并存。进而观察研究不同方式下的学生的态度、兴趣热情、效果等不同,,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平时成长记录、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估等,分析学生的成长变化,研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步骤、方法、必然性及对教师备课、上课、教材处理的要求,明确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方式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 三、具体操作要求与实践 1) 指导方针:在教学中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落实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胆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2) 课题实施目标:力求通过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落实,使学生喜欢历史,愿意学习历史,产生浓厚兴趣,能扎扎实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知识扎实牢固,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学生积极性得到发挥,会评判历史事件,能分析历史现象,从历史人物、事件得到有益的启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个性、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升华提高,达到“以史为鉴,学史明智”的良好效果。 3) 课堂要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抓好师生互动,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宣扬“我参与、我快乐”“我学习、我成长”“我研究、我进步”“历史课堂我主宰,我的历史我掌握”“今天的拼搏,明天的潇洒”的学习气氛。注重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注重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会学,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作为教学中的侧重点;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重点研究落实三种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方式。新课程理论注重宏扬人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和自学能力,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即“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简而言之,就是强调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即强调自主确定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学,制定学习进度;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内容;自我反馈学习效果。如何抓好自主学习?第一,教学中我们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全员参与,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保持旺盛的探索力。第二,提供学习的机会,相信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权,学习目标让学生提,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测试习题让学生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把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向学生讲明思考的方向,给学生以自主探索的时间,开动脑筋,主动学习。第三、真正落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新授课中,我们经常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激发学生动机,鼓励他们过关斩将,鼓励他们勇于质疑,善于释疑。通过自学发现出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从而为教师精讲精析作好铺垫,为学生的团体合作共同闯关,作好准备。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真正作到“书写自己的历史,创造灿烂的明天”。当然教师要做好助手、帮手,当好引路人,为学生铺路搭桥,督促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指导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如合作讨论历史问题,小组调查历史现象,团队竞赛历史游戏、历史谜语、合作制作(仿制文物、科技成就表、历史年代图表、)合作扮演(历史短剧)演讲比赛等。合作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合理分组、明确任务、把握时机,规范学生操作、加强指导、注重评价。具体为,创设历史情景,诱发合作愿望。鼓励进取,“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激励他们努力克服困难。没有明确的目的,合作的愿望,学生的合作,分组往往会流于形式,为此凡需要合作的学习时候,我们都创设相应情景,来诱发学生参与,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一课学习是,我们通过展示运河图片,创设运河今景,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大运河开通的背景条件前因后果等。总之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剖析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感受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畅谈想法,学生往往愿意参与,“话越说越透,理越辩越明” 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错误,从而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并进行疏导、调适。比如在讲“隋炀帝与大运河”时,让学生自由发表对隋炀帝的看法。大家畅所欲言,有些学生根据所学指出:“隋炀帝虽然残暴奢侈,生活腐化等 ,然而不能因此抹杀他在开凿大运河中的贡献。”“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以一个初中学生,能够持着不是全盘否定的态度去看待这些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实属可贵。比如在七年级我们开展了隋朝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隋炀帝和朱元璋是不是一个坏皇帝?如何评价武则天?颤渊之盟该如何评价?等辩论会,开展历史辩论台,通过提前布置分工,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展开交流,在辩论中大现身手,以理服人,因事明理,令听者茅塞顿开。我们依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使学生明确了历史知识的前因后果,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了历史的事实,加深了对知识的系统化掌握、专题化理解。通过学习如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等知识,形成了维护祖国统一为荣,分裂祖国为耻的荣辱观,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合作学习方式特别适合于复习课、练习课等,通过分组学习,达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灵活化,熟练化。在相互的讨论中,互相启发,分组介绍本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变化,重新回到历史的天空中,去了解当时的历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板报、手抄报、小组表演的形式,展示小组的发现,表演历史剧学生影响深刻。复习课的快节奏在分组学习中得到体现。 3]探究学习方式。历史学科的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选择和确定与历史有关的主题,自主的搜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从而获得新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包括:选定和确定问题;搜集和处理资料,推导结论,表述结论等。选择探究学习的内容不能盲目随意,要依据教材内容,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引起探究的欲望,联系现实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要领:质疑,发问、联系、求解、领悟、核实、验证。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 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七年级下册我们重点组织学生探究了下列问题:唐宋元明清时期发生在聊城历史的事件,如永济渠的开凿,肖城遗址,会通河;聊城与运河的兴衰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调查研究,让学生畅谈认识收获,展示收集的资料,交流探究成果从而关注历史,学习历史。在历史活动课中,探究性学习方式也非常重要如,活动三,制作历史示意图。学生明确问题后,分组后根据要求进行个人、小组探究,然后将探究的成果,共同研究,交流提高、集思广益,互相修改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同学,壁报、手抄报等,丰富多样,充分显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说明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的程度是非常熟练的,灵活的,。通过活动,他们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合作意识,学会了探究的本领。复习阶段引导总结,前后联系,如分析汉代的丝绸之路、唐代“海内存知己”、宋元海外交往广,明朝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闭关锁国”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对当代社会改革的启示。分析开放富强。锁国落后的影响。联系社会热点分析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发展意识、进取意识。不但理解历史事实,而且学会分析事件原因。 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 要勇于转变教育观念,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别应明确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学生记住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历史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时代的变革,教材的改变需要教师自觉扩充知识面,掌握新信息,及时在时代的发展中改变。自觉提高指导学生的能力,只有掌握较强课堂组织力,灵活驾驭课堂,全方位指导,营造学习气氛。 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展望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一,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水平积极性。从学生团体看,实验班中96%选择喜欢历史学科,上课时争相发言达到85%以上;从学生个体看,个别整体水平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 恢复了在历史学习中的信心;小组合作成果显著,小组间团结协作,争先恐后。第二,增强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形成的见解正是创新本质的体现。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第三,有利于历史学科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处于初步阶段,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继续探索,继续研究。以其更大程度的解放学生,真正作到学史明智的目的。 修改 教师要热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为师德之体,无爱便无教育”“知其心症,对症下药”关心成长、关心未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心困难学生,注重情感交流,沟通,建立新的生活交接源,进而克服困难,战胜痛苦,形成新的生活。关心理解学生,爱默生认为“成功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尊重情感,控制情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历史的试卷分析怎么写

历史试卷分析(一):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3、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一些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尊重学生,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6、恰当选取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自制教具,充分运用实物、标本、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重点、难点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带给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7、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心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构成和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透过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10. 初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初一(也就是现在的七年级)学习生活,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因为初一跟小学相比,学科增加了,考试的科目增多了,作业量大了,背诵默写的内容更多了,时间变得紧张了;随着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加,作业量的增大,光靠死记硬背的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很不适应,或者心理不平衡。如果能够正确应对的话,很快就能顺利适应初中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上升为优等生;反之,长时间不能适应,就有可能造成成绩的下滑,学业的退步,并且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以至于沦落为差等生。要快速适应这一巨大变化带来的困惑,还是有一些窍门和方法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

首先、要做好初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疏导。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也可以说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上的“困难期”,同时也是发挥他们自身作用的关键期和最佳期。面对这个时期的初一学生,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不能再用对待小学生那样的监护、管束、惩罚等方式,那样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是要理解他们的困顿和烦恼,加强思想交流和沟通,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和心理疏导。

其次、要对初一学生进行教法交流和学法指导。老师要及时地跟学生进行交流教法的特点和方式,让学生快速地适应老师的教学节奏和方法,使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设计的各项活动之中。同时,老师和家长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明白预习的要求和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为了听课更加有针对性,更容易消化和吸收教学内容;听课是重点,听课时要准确把握老师讲述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通过笔记记录下来,便于课后复习和深化认识;复习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做作业,做作业前能够先打开课本复习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然后再去投入到做作业中,这样作业做起来更顺利,当然准确性也更高。

再次、关于初一学生大量背诵默写的技巧辅导。初一学生在语文和英语科目上,都有大量的背诵和默写任务。首先是要鼓励学生树立坚强信念,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够顺利完成;然后抓紧课堂时间,摒除杂念,心无旁骛,尽快准确完成背诵任务,还有精力,就应该适当超前背诵,如果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课后更要积极主动地去尽快完成背诵默写任务。完成背诵默写的任务是有技巧的:1、是理解了才容易背诵;2、是熟读成诵,读的数量足了自然就能背诵;3、是化整为零,一点点去解决,最后再化零为整。

最后,关于初一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教导。写作和阅读是初一学生面临的大难点。做阅读找不到技巧,不会分析文章立意,一做就错;作文没有思路,不会谋篇布局,文章寡淡无味。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写作文是离不开四个大的方面:一、勤于积累能反映新时代特征的新材料;二、积累写作文的常见方法与技法,并应用于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去。三、积累常见的或少见的有文采的句子和段落。四、加强自己“动手术”修改作文的练习能力。

波莉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这些教育前辈的名言警句一再告诫我们:学有成法,学无定法,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只要家长和老师精诚合作,把握初一学生的性格特点,运用好学习的相关窍门和方法,就一定可以转变孩子的差等生现状,使之朝着优等生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原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