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纪念陈垣诞辰130周年作文
我给你一点
这位史学巨人已随历史远行,我只能在追寻他一个世记的足迹中,解读某种令我感动的精神。
1880年(清光绪六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块土地上。故居的青砖已长着苔藓,梁桁尤在,井水静静地清着,溪泉潺潺地淌着,竹木绿绿地长着。这是新会特有的幽雅灵动的胜境。
陈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后的小朝廷灭亡之际,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和各地军民包括陈垣先祖也参与抗元义事,为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所表现的舍生忘死、英勇赴义的高风亮节对陈垣的影响很大。“江门道学”、“白沙理学”(即指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以及清代著名学者胡金竹,是陈垣景仰的乡贤,并以之为楷模。中国近代史上,新会出了梁启超,南海出了康有为,同是近代变法新星和史学大师。陈垣比梁启超小七岁,很受康梁的影响。新会自古端正的士风使许多学者避虚名,矜气节,讲忠义,这是幼年的陈垣难得的精神养料。
『贰』 纪念陈恒诞辰作文!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有陈垣地故居完结。俺有幸前来瞻念,却久久不能下笔,因为站在浩繁卷帙叠垒地高峰陈垣塑像面前,俺一时难以读懂它完结。这位史学巨人已随历史远行,俺只能在追寻它一个世记地足迹中,解读某种令俺感动地精神完结。
1880年(清光绪六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块土地上完结。故居地青砖已长着苔藓,梁桁尤在,井水静静地清着,溪泉潺潺地淌着,竹木绿绿地长着完结。这是新会特有地幽雅灵动地胜境完结。
陈垣自小得到地熏陶不比一般完结。南宋最后地小朝廷灭亡之际,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跟各地军民包括陈垣先祖也参与抗元义事,为对抗蒙古贵族地民族压迫所表现地舍生忘死、英勇赴义地高风亮节对陈垣地影响很非常大完结。“江门道学”、“白沙理学”(即指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还有清代著名学者胡金竹,是陈垣景仰地乡贤,并以之为楷模完结。中国近代史上,新会出了梁启超,南海出了康有为,同是近代变法新星跟史学大师完结。陈垣比梁启超小七岁,很非常受康梁地影响完结。新会自古端正地士风使许多学者避虚名,矜气节,讲忠义,这是幼年地陈垣难得地精神养料完结。
故居所陈列地关于陈垣地文字跟图片似乎十分孤寂,但俺听到陈垣跳动地心跟少年气盛地呼吸完结。童年地陈垣很非常早就泅渡于书海完结。13岁时已知在八股、经书之外,还有新地天地完结。它从张之洞所撰地《书目答问》中摸到了由目录学入手地读书冶学之门完结。它18岁参加顺天乡试,盼能走科举致仕地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写,“文不就范”而失败完结。后奋发学八股,考取了秀才完结。这对它似乎并不重要完结。它地兴趣是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写文章,办报刊,在斗争中显出傲骨跟魄力完结。它还研究医学史,后弃医从政,又弃政从史完结。这个时候地陈垣才找到自己本人地目标完结。它以教育跟史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完结。在长达70余年地教育生涯里,它地敬业精神无人不佩服完结。它培养了许多出色地学者完结。俺在它留下地照片中看到它满天下地桃李,许多成就显著地高徒完结。行的意思可以说,陈垣地一半心血化在教育上,另一半心血则用在学术研究上完结。一代宗师不是凭空封地,而是由伟大地研究成果跟著述构成地完结。一组统计数字让俺受到震撼:陈垣共发表论著373种,加上书信、诗赋、题跋等,总数约有千种以上完结。仅史学类,著作18部,包括史学、宗教史学等等完结。学术论文、杂文一百几十篇完结。
俺徘徊在故居地天井、走廊跟大厅,想象这位国学大师研究《四库全书》地情景完结。《四库全书》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酝酿,三十八年(1773)开始编纂,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耗时15年惊讶!抄成七部,分藏于七座藏书楼完结。此后多年间,没人对它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过完结。直到1920年,陈垣成为全面调查研究《四库全书》地第一人完结。陈垣是怎么研究《四库全书》地呢探讨?它从北京城内西南角到京师图书馆来回三个多小时完结。它每一天清早去,晚上才归,前后读了10年惊讶!把这部包括三千多种、三万多册地大丛书作了详尽地了解完结。
俺曾想,陈垣读了这么多书,写了这么多书,成为世界级学者,应该不应该是一辈子呆在书斋里了完结。但事实上,这位来自乡村地国宝,断然不是一个脱离实际地“书虫”完结。从《大事年表》里,俺看到一个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术研究地陈垣完结。它做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辅仁大学跟北师大地校长,在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可谓一生离不开政冶、学术实践完结。它身在京城,心系粤地人,对故乡新会文化事业特关心完结。俺终于明白,陈垣这位国中之宝,既有骨气、志气、勇气,又有人气、地气、底气完结。也由于它底气十足,学术上承传三代,锐气不减完结。陈垣与陈乐素父子地学术传承已得到肯定,第三代陈智超地学术成就又传为佳话完结。
陈垣故居在风雨岁月中已经陈旧,后院亦失去往日地整洁完结。门前游泳池已废弃为塘,溪泉淤塞,正等待梳理、整治完结。但花香依然,鸟语依然,清风依然完结。陈垣校长像屹立门前,依然显正气、傲气、志气于天地间完结。历史苍桑之云掠过空间,俺猛地觉得一种精神气贯长虹,连结乾坤,永不散去完结。江门、蓬江、新会因之越来越金光灿烂了完结。
『叁』 陈寅恪是谁的儿子
陈寅恪是陈三立的儿子。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肆』 陈姓来源和历史名人
陈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寻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迁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於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於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历史来源 「陈」源出 ; 一 ; 出自「妫」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找到帝舜的后代胡公满 「妫」姓。封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并将其女嫁给他,伺奉舜祠,其后人以国名为姓。 二 ; 鲜卑族改姓,据《魏书》所栽,南北朝时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陈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陈。 三 ; 古代安南 ( 今越南 ) 国王有姓陈。 家族名人 陈胜 (前?~前208) 字涉,秦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人。秦二世时,与吴广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归向。旋自立为楚王,势力颇大,后为其部下庄贾所杀。 陈平 (生卒年不详) 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谥献。 陈寿 (233~297) 字承祚,晋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县)人。少举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古良史之风。 陈霸先 陈圆圆 本姑苏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从养姥陈氏姓,有殊色,后为吴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后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陈诚(1897~1965) 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保定军校毕业,曾参加东征、北伐、剿匪、抗战诸役,历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远征军司令长官、国防部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主席、东南行政长官、行政院院长等职,1954年后当选第二、三任副总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陈果夫 (1892~1951) 原名祖焘,以字行,浙江吴兴人。早岁入同盟会,参与武汉光复、讨袁、护法、北伐诸役。历任江苏省主席、监察院副院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央评议委员。生平著述,汇辑为陈果夫先生全集。 地望分布 河南颖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苏下邳郡,江苏广陵郡,江苏东海郡,河南河南郡。
『伍』 有没有800字的陈垣诞辰130周年作文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有陈垣的故居。我有幸前来瞻念,却久久不能下笔,因为站在浩繁卷帙叠垒的高峰陈垣塑像面前,我一时难以读懂他。这位史学巨人已随历史远行,我只能在追寻他一个世记的足迹中,解读某种令我感动的精神。 1880年(清光绪六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块土地上。故居的青砖已长着苔藓,梁桁尤在,井水静静地清着,溪泉潺潺地淌着,竹木绿绿地长着。这是新会特有的幽雅灵动的胜境。 陈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后的小朝廷灭亡之际,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和各地军民包括陈垣先祖也参与抗元义事,为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所表现的舍生忘死、英勇赴义的高风亮节对陈垣的影响很大。“江门道学”、“白沙理学”(即指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以及清代著名学者胡金竹,是陈垣景仰的乡贤,并以之为楷模。中国近代史上,新会出了梁启超,南海出了康有为,同是近代变法新星和史学大师。陈垣比梁启超小七岁,很受康梁的影响。新会自古端正的士风使许多学者避虚名,矜气节,讲忠义,这是幼年的陈垣难得的精神养料。 故居所陈列的关于陈垣的文字和图片似乎十分孤寂,但我听到陈垣跳动的心和少年气盛的呼吸。童年的陈垣很早就泅渡于书海。13岁时已知在八股、经书之外,还有新的天地。他从张之洞所撰的《书目答问》中摸到了由目录学入手的读书冶学之门。他18岁参加顺天乡试,盼能走科举致仕的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写,“文不就范”而失败。后奋发学八股,考取了秀才。这对他似乎并不重要。他的兴趣是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写文章,办报刊,在斗争中显出傲骨和魄力。他还研究医学史,后弃医从政,又弃政从史。这个时候的陈垣才找到自己的目标。他以教育和史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在长达70余年的教育生涯里,他的敬业精神无人不佩服。他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学者。我在他留下的照片中看到他满天下的桃李,许多成就显著的高徒。可以说,陈垣的一半心血化在教育上,另一半心血则用在学术研究上。一代宗师不是凭空封的,而是由伟大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构成的。一组统计数字让我受到震撼:陈垣共发表论著373种,加上书信、诗赋、题跋等,总数约有千种以上。仅史学类,著作18部,包括史学、宗教史学等等。学术论文、杂文一百几十篇。 我徘徊在故居的天井、走廊和大厅,想象这位国学大师研究《四库全书》的情景。《四库全书》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酝酿,三十八年(1773)开始编纂,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耗时15年!抄成七部,分藏于七座藏书楼。此后多年间,没人对他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过。直到1920年,陈垣成为全面调查研究《四库全书》的第一人。陈垣是怎样研究《四库全书》的呢?他从北京城内西南角到京师图书馆来回三个多小时。他每天清早去,晚上才归,前后读了10年!把这部包括三千多种、三万多册的大丛书作了详尽的了解。 我曾想,陈垣读了这么多书,写了这么多书,成为世界级学者,应该是一辈子呆在书斋里了。但事实上,这位来自乡村的国宝,断然不是一个脱离实际的“书虫”。从《大事年表》里,我看到一个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术研究的陈垣。他做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辅仁大学和北师大的校长,在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可谓一生离不开政冶、学术实践。他身在京城,心系粤地人,对故乡新会文化事业特关心。我终于明白,陈垣这位国中之宝,既有骨气、志气、勇气,又有人气、地气、底气。也由于他底气十足,学术上承传三代,锐气不减。陈垣与陈乐素父子的学术传承已得到肯定,第三代陈智超的学术成就又传为佳话。 陈垣故居在风雨岁月中已经陈旧,后院亦失去往日的整洁。门前游泳池已废弃为塘,溪泉淤塞,正等待梳理、整治。但花香依然,鸟语依然,清风依然。陈垣校长像屹立门前,依然显正气、傲气、志气于天地间。历史苍桑之云掠过空间,我猛地觉得一种精神气贯长虹,连结乾坤,永不散去。江门、蓬江、新会因之越来越金光灿烂了。
『陆』 国贤初中第二次月考作文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有陈垣的故居。我有幸前来瞻念,却久久不能下笔,因为站在浩繁卷帙叠垒的高峰陈垣塑像面前,我一时难以读懂他。这位史学巨人已随历史远行,我只能在追寻他一个世记的足迹中,解读某种令我感动的精神。
1880年(清光绪六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块土地上。故居的青砖已长着苔藓,梁桁尤在,井水静静地清着,溪泉潺潺地淌着,竹木绿绿地长着。这是新会特有的幽雅灵动的胜境。
陈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后的小朝廷灭亡之际,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和各地军民包括陈垣先祖也参与抗元义事,为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所表现的舍生忘、英勇赴义的高风亮节对陈垣的影响很大。“江门道学”、“白沙理学”(即指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以及清代著名学者胡金竹,是陈垣景仰的乡贤,并以之为楷模。中国近代史上,新会出了梁启超,南海出了康有为,同是近代变法新星和史学大师。陈垣比梁启超小七岁,很受康梁的影响。新会自古端正的士风使许多学者避虚名,矜气节,讲忠义,这是幼年的陈垣难得的精神养料。
故居所陈列的关于陈垣的文字和图片似乎十分孤寂,但我听到陈垣跳动的心和少年气盛的呼吸。童年的陈垣很早就泅渡于书海。13岁时已知在八股、经书之外,还有新的天地。他从张之洞所撰的《书目答问》中摸到了由目录学入手的读书冶学之门。他18岁参加顺天乡试,盼能走科举致仕的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写,“文不就范”而失败。后奋发学八股,考取了秀才。这对他似乎并不重要。他的兴趣是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写文章,办报刊,在斗争中显出傲骨和魄力。他还研究医学史,后弃医从政,又弃政从史。这个时候的陈垣才找到自己的目标。他以教育和史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在长达70余年的教育生涯里,他的敬业精神无人不佩服。他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学者。我在他留下的照片中看到他满天下的桃李,许多成就显著的高徒。可以说,陈垣的一半心血化在教育上,另一半心血则用在学术研究上。一代宗师不是凭空封的,而是由伟大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构成的。一组统计数字让我受到震撼:陈垣共发表论著373种,加上书信、诗赋、题跋等,总数约有千种以上。仅史学类,著作18部,包括史学、宗教史学等等。学术论文、杂文一百几十篇。
我徘徊在故居的天井、走廊和大厅,想象这位国学大师研究《四库全书》的情景。《四库全书》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酝酿,三十八年(1773)开始编纂,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耗时15年!抄成七部,分藏于七座藏书楼。此后多年间,没人对他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过。直到1920年,陈垣成为全面调查研究《四库全书》的第一人。陈垣是怎样研究《四库全书》的呢?他从北京城内西南角到京师图书馆来回三个多小时。他每天清早去,晚上才归,前后读了10年!把这部包括三千多种、三万多册的大丛书作了详尽的了解。
我曾想,陈垣读了这么多书,写了这么多书,成为世界级学者,应该是一辈子呆在书斋里了。但事实上,这位来自乡村的国宝,断然不是一个脱离实际的“书虫”。从《大事年表》里,我看到一个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术研究的陈垣。他做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辅仁大学和北师大的校长,在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可谓一生离不开政冶、学术实践。他身在京城,心系粤地人,对故乡新会文化事业特关心。我终于明白,陈垣这位国中之宝,既有骨气、志气、勇气,又有人气、地气、底气。也由于他底气十足,学术上承传三代,锐气不减。陈垣与陈乐素父子的学术传承已得到肯定,第三代陈智超的学术成就又传为佳话。
陈垣故居在风雨岁月中已经陈旧,后院亦失去往日的整洁。门前游泳池已废弃为塘,溪泉淤塞,正等待梳理、整治。但花香依然,鸟语依然,清风依然。陈垣校长像屹立门前,依然显正气、傲气、志气于天地间。历史苍桑之云掠过空间,我猛地觉得一种精神气贯长虹,连结乾坤,永不散去。江门、蓬江、新会因之越来越金光灿烂了
『柒』 陈智超的主要著作
《解开〈宋会要〉之谜》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5月。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全3册)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陈智超自选集》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宋史十二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陈垣:生平 学术 教育与交往》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整理陈垣先生论著
《陈垣史源学杂文》,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
《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陈智超编),中华书局,1980年6月。
《陈垣史学论著选》(陈乐素、陈智超编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陈智超编),中华书局,1982年2月。
《道家金石略》(陈智超、曾庆瑛校补),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
《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
《陈垣早年文集》(陈智超编),(台)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专刊,1992年7月。
《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智超编),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8月。
《陈垣学术文化随笔》(陈智超、曾庆瑛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1月。
《元西域人华化考》(陈智超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陈垣先生遗墨》(陈智超、曾庆瑛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9月。
《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5月。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创作历程——用稿本说话》(全二册,编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8月。
《陈垣全集》(全23册,主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1月。
《陈垣四库学论著》(陈智超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7月。
其他有关陈垣先生著作
《励耕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月;
《励耕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
合著合编论著
《历史的审判:“四人帮”影射史学剖析》(陈智超、何龄修、黄宣民、曹贵林、郭松义、刘永成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8月。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等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1月。
《中国史稿》第五册(五代宋辽金元部分,吴泰、陈高华、陈智超、郦家驹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三卷(陈智超、乔幼梅主编),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与陈高华等合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古籍整理
《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编辑组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5月。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1月。
《宋会要辑稿补编》(徐松辑,陈智超整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6月。
《旅日高僧东皋心越诗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月。
《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陈智超、韦祖辉、何龄修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3月。 《嘉靖中浙江福建地区反对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具有“自由人身份”吗?》(合著),《新建设》,1965年第5期;
《孙中山对于中国历史前景的重要预见》,《光明日报》1965年6月2日《史学》副刊;
《关于农民战争反封建性质的问题》(合著),《新建设》,1965年第11、12期;
《“四人帮”影射史学批判》(黄宣民、陈智超、何龄修、曹桂林),《郑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批判“四人帮”利用历史反党的反动口号——“儒法斗争继续到现在”》(黄宣民、陈智超、曹贵林),《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号,1978年;
《关于中越关系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1期;
《李曾伯与静江城的修筑》,《文物》,1979年第9期;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运用——介绍陈垣同志的治学经验》,《人民日报》1980年3月27日,《新华日报》(文摘版)第6期、香港《大公报》4月16日转载;
《陈垣学谱(初稿)》,《社会科学战线丛刊》1980年第1期,香港《广角镜》97期转载;
《史学家陈垣传略》,《晋阳学刊》,1980年第2期,后收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陈垣同志遗稿的保存和整理》,《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6期;
《〈旧唐书〉一误》,《文史》第9辑,中华书局,1980年;
《陈垣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学》,1980年第10期;
《跋〈鉴真和上失明事质疑〉及〈致廖世功(叙畴)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1年第1期转载;
《〈宋会要辑稿〉复文成因补析》,《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宋会要辑稿〉遗文、广雅稿本及嘉业堂清本的再发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期;
《〈道家金石略〉校补前言》,《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
《〈宋会要辑稿〉的前世现世和来世》,《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
《〈袁氏世范〉所见南宋民庶地主》,《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8月;
《〈宋会要辑稿〉校勘札记》,《文献》,1986年第2期;
《〈宋会要辑稿〉整理工作取得进展》,《史学情报》,1986年第3期;
《〈宋会要〉食货类的复原》(上) ,《文献》,1987年第2期;
《〈宋会要〉食货类的复原》(下) ,《文献》,1987年第3期;
《〈名公书判清明集〉日文译注本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4期;
《论〈宋会要〉辑本的复文》(上),《文献》,1988年第3期;
《论〈宋会要〉辑本的复文》(下),《文献》,1988年第4期;
《〈宋会要辑稿补编〉的价值与整理》,《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第192期,1988年;
《〈中国历史研究法〉陈垣批语选录》,《梁启超研究》,1988年第10期;
《〈近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评介》,《广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陈垣早年著作初探——纪念陈垣先生110周年诞辰》,《五邑大学学报》,1990年Z1期;
《〈宋朝诸臣奏议〉及其点校本》,《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2期;
《父亲和〈宋史艺文志考证〉》,《暨南学报》,1992年第3期;
《陈元光与闽南开发》,俞兆鹏、陈智超,《南昌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宋朝诸臣奏议〉点校本序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6期;
《郑成功致隐元禅师信在日发现记》,《法音》,1993年第8期;
《黄宽重》,《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
《史学应用高科技的前景》,《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4期;
《不能忘记历史——评〈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Z2期;
《继承优秀传统创造光辉未来》,邓广铭、陈智超,《中国图书评论》,1995年第1期;
《〈宋会要〉的利用与整理》,《文献》,1995年第3期;
《宋刻〈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本序》,《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
《张名振批点本〈皇明资治通纪〉》,《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4期;
《新发掘出的徽州文书———方元素信件介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旧五代史〉辑本之检讨与重新整理之构想》,《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新发掘出的徽州文书——方元素信件介绍》,《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期;
《契丹古尸分子考古学研究》,吴东颖、马素参、刘春芸、杨焕明、刘凤翥、陈智超、李锡厚,《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S3期;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导言》,《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两宋文化史研究〉评价》,《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8期;
《父与子——纪念父亲乐素先生百年冥寿》,《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11期;
《陈垣与史源学及〈日知录〉研究——〈日知录校注〉编者前言》,《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杨继盛〈请诛严嵩疏〉稿本考》,《紫禁城》,2007年第8期;
《千古师生情》,《民主》,2008年第1期;
《〈元西域人华化考〉创作历程》,《文献》,2008年第3期;
《四论今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原名——史学方法论个案》,《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
《蔡守、谈月色赠陈垣梅石图》,《中国书画》,2010年第4期;
《从〈陈垣来往书信集〉谈书信的价值与利用》,《书城》,2010年第7期;
《俞兆鹏新著〈史林杂俎〉评价》,《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8期;
《古籍鉴别的几个问题——以文献内容为中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2期;
《中国美术史文献的搜集、解读与利用》,《中国书画》,2012年第6期;
《〈旧五代史〉诸志标准本的论证》(陈智超、郑庆寰),《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捌』 历史上姓陈的名人有哪些
1、陈胜
陈胜(?-公元前208年),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商水)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2、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3、陈庆之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出身寒门,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颇受信任。梁普通年间,任武威将军、宣猛将军等职,带兵有方,善抚军士。
4、陈友谅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5、陈玉成
陈玉成(1837年—1862年6月4日),原名陈丕成,洪秀全赐名玉成。广西藤县客家人,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骁勇善战,被封英王。他两眼下有痣,远望如四眼。1862年为太平天国叛徒奏王苗沛霖诱骗中计,解送清营被杀。终年26岁。
『玖』 金庸为什么会成为武侠小说
两个字: 随缘.
『拾』 陈垣诞辰130周年 作文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有陈垣的故居。我有幸前来瞻念,却久久不能下笔,因为站在浩繁卷帙叠垒的高峰陈垣塑像面前,我一时难以读懂他。这位史学巨人已随历史远行,我只能在追寻他一个世记的足迹中,解读某种令我感动的精神。
1880年(清光绪六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块土地上。故居的青砖已长着苔藓,梁桁尤在,井水静静地清着,溪泉潺潺地淌着,竹木绿绿地长着。这是新会特有的幽雅灵动的胜境。
陈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后的小朝廷灭亡之际,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和各地军民包括陈垣先祖也参与抗元义事,为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所表现的舍生忘死、英勇赴义的高风亮节对陈垣的影响很大。“江门道学”、“白沙理学”(即指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以及清代著名学者胡金竹,是陈垣景仰的乡贤,并以之为楷模。中国近代史上,新会出了梁启超,南海出了康有为,同是近代变法新星和史学大师。陈垣比梁启超小七岁,很受康梁的影响。新会自古端正的士风使许多学者避虚名,矜气节,讲忠义,这是幼年的陈垣难得的精神养料。
故居所陈列的关于陈垣的文字和图片似乎十分孤寂,但我听到陈垣跳动的心和少年气盛的呼吸。童年的陈垣很早就泅渡于书海。13岁时已知在八股、经书之外,还有新的天地。他从张之洞所撰的《书目答问》中摸到了由目录学入手的读书冶学之门。他18岁参加顺天乡试,盼能走科举致仕的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写,“文不就范”而失败。后奋发学八股,考取了秀才。这对他似乎并不重要。他的兴趣是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写文章,办报刊,在斗争中显出傲骨和魄力。他还研究医学史,后弃医从政,又弃政从史。这个时候的陈垣才找到自己的目标。他以教育和史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在长达70余年的教育生涯里,他的敬业精神无人不佩服。他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学者。我在他留下的照片中看到他满天下的桃李,许多成就显著的高徒。可以说,陈垣的一半心血化在教育上,另一半心血则用在学术研究上。一代宗师不是凭空封的,而是由伟大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构成的。一组统计数字让我受到震撼:陈垣共发表论著373种,加上书信、诗赋、题跋等,总数约有千种以上。仅史学类,著作18部,包括史学、宗教史学等等。学术论文、杂文一百几十篇。
我徘徊在故居的天井、走廊和大厅,想象这位国学大师研究《四库全书》的情景。《四库全书》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酝酿,三十八年(1773)开始编纂,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耗时15年!抄成七部,分藏于七座藏书楼。此后多年间,没人对他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过。直到1920年,陈垣成为全面调查研究《四库全书》的第一人。陈垣是怎样研究《四库全书》的呢?他从北京城内西南角到京师图书馆来回三个多小时。他每天清早去,晚上才归,前后读了10年!把这部包括三千多种、三万多册的大丛书作了详尽的了解。
我曾想,陈垣读了这么多书,写了这么多书,成为世界级学者,应该是一辈子呆在书斋里了。但事实上,这位来自乡村的国宝,断然不是一个脱离实际的“书虫”。从《大事年表》里,我看到一个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术研究的陈垣。他做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辅仁大学和北师大的校长,在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可谓一生离不开政冶、学术实践。他身在京城,心系粤地人,对故乡新会文化事业特关心。我终于明白,陈垣这位国中之宝,既有骨气、志气、勇气,又有人气、地气、底气。也由于他底气十足,学术上承传三代,锐气不减。陈垣与陈乐素父子的学术传承已得到肯定,第三代陈智超的学术成就又传为佳话。
陈垣故居在风雨岁月中已经陈旧,后院亦失去往日的整洁。门前游泳池已废弃为塘,溪泉淤塞,正等待梳理、整治。但花香依然,鸟语依然,清风依然。陈垣校长像屹立门前,依然显正气、傲气、志气于天地间。历史苍桑之云掠过空间,我猛地觉得一种精神气贯长虹,连结乾坤,永不散去。江门、蓬江、新会因之越来越金光灿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