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必修一历史专题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历史专题三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1-03-13 17:59:26

❶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三知识点总结

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❷ 高中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的重点

必修抄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袭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民国初步发展的原因(当时最主要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专题五的新航路开辟,NO.1工业革命,NO.2工业革命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
专题七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区,中共十四大的目标,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的标志~~~~~~~~这写应该是靠选择吧 !)

至于必修一和三的重点~~~~~~~~~~~~~~~~~忘了

❸ 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重点知识梳理 50分

哦 那你在网络搜索一下高中教学视频,或者巨象网一般都能找到的

❹ 急求四川新课改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每课知识点重点归纳。细一点儿。

为什么最近老失眠

❺ 高三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要点

历史1必修介绍

陈其

一、本模块主要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册属于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本模块主要内容表述如下:

“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这段文字概括了本模块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人类历史中政治活动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根据《标准》,本模块学习的目的是:“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二、本模块结构

本模块的编写,严格遵照《标准》制定的学习要点,采用专题体和中外合编的方式,全书共分为9个专题。

中国历史方面,设有5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些专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某历史阶段最为突出的政治主题、以时间为序来展开讲述的。其中,专题一主要是讲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讨古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专题二和专题三主要是近代历史的内容,专题二重点是讲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三重点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两个专题联系密切,专题二为专题三的讲述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背景。通过专题二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就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专题三通过对主要民主革命运动的讲述,说明了这一历史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专题四和专题五是关于现代历史的部分,内政与外交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专题四重点介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问题,阐明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专题五主要是讲现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奉行的方针政策、在外交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中国积极参加的外交活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世界历史方面,设有4个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各个专题间,特别是前三个专题之间,不但有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也有学科内部的科学逻辑。专题一论述的是西方古代民主与法制的起源与发展;专题二虽然跨过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但还是围绕主题,叙述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专题三与专题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叙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对立面——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的出现到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的历史过程。 专题四叙述了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格局特征,即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实际上,它叙述了战后从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相对峙的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转变过程。

本册教科书根据专题分为9个单元,共27篇课文。外加3个活动课,共计30篇课文,33课时。其中,第二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各为2课时/课,其他均为1课时/课。

三、重视探究学习能力

除知识目标外,能力的培养同样受到重视。《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据此,编者特别设计了三节探究活动课:

(1)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

(2)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

(3)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

设置三节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等。

四、本模块与其他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恩格斯在1883年《卡尔·马克思的葬仪》中说: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解释……”

所以,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时,首先要对另外其他两个必修模块进行研究,相互参照,彼此照应,这样不但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加深对政治问题的理解。如《历史1(必修)》中的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历史2(必修)》中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1(必修)》的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历史2(必修)》的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备课时应适当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问题。

五、本模块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模块专题比较多,而且历史跨度大,中外兼顾,因而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新内容

实验教科书的内容相对集中,新知识点专深些。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罗马法、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等。再如,《标准》对世界古代中世纪没有任何交代,在初中课标教材中铺垫也很少,学生们对诸如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封建国家的产生没有任何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也没有知识储备,不易深入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产生的艰难性、曲折性和历史进步性。当然,教学时主要抓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和作用,细节不必特别拘泥,只要从宏观上把握就可以。

2.新概念

教科书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如宗法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等。这些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全新的概念,也属比较专深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炼精髓,详略得当地讲授。如讲第七单元第3课的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些是学生们从未接触的内容,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也不特别注意。所以,在教学时要突出各国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之间的关系,注意这样的政治制度表达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程度;注意比较教科书所涉及到的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的共性和特点。

3.观点的正确把握

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是依据我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如:关于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评价的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地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再如: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价问题。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封建制度而言显现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

4.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不要割裂

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比如: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时期,也是西方资产阶级向世界扩张和争夺市场的时候,所以如果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结合起来,如与义和团运动等加以联系,各专题之间就能形成有整体感、有逻辑联系的较为完整的历史画面。

❻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二三的知识总结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 历史上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臿,(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粘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锄(耨”、“镈”)。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铲、铁锄。收割的主要农具有镰。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已有石镰,最早的铁镰是战国时期的。钹镰,使用时需双手执之,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镰刀,适用于收割撒播的麦子和牧草等。 西汉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的一种畜力播种机。该机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个部分组成。耧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牵。耧斗是放种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储种籽,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有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种速度,均匀地播撒。耧腿是开沟的铁铲,耧犁按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较多。耧犁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压土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播种的质量与效率,是当时较高水平的播种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❼ 高一历史必修一至三知识总结

必修1
第一单元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统一
(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A."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
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
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国并行
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
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
元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
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
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
6.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运动的兴起
1.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的背景
2.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五四运动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第六单元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曲折)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主要对手外交政策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苏、美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苏三个世界,一条线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霸权主义两个重要转变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90年代以后霸权主义多边外交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神农氏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汉朝有哪些耕作方式与生产工具?
3、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历史时期是什么?
4、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5、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课前提示3)
6、描写古代农业经济的的文学作品有哪些?(课本中找)
7、汉唐宋丝织业与纺织业各有哪些成就?
8、汉代冶金业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工具?
9、汉唐宋明清陶瓷业各有哪些工艺?
10、古代中国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11、汉唐宋时期描述商业经济各有哪些文艺作品?(如《四民月令》)
12、明代出现哪两大商帮?会馆的作用是什么?
13、草市出现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14、宋代的"市"有什么突破?原因是什么?
15、汉宋清各有哪些重要商业城市?
16、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与目的各是什么?有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
17、秦汉时期管理工商业的措施政策各有哪些?
18、"海禁"实施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9、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0、古代禁奢侈无法做到的原因是什么?
21、重农抑商与禁奢侈的关系是什么?
2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
2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条件是什么?时间、地区、投资人各是什么?
24、早期著名的三家民族工业是什么?
25、近代民族工业有哪些特点?
26、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高潮的原因条件有哪些?最大的工业部门是指什么?
27、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有哪些特点?
28、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哪三大势力的压迫?(课本第36页)
29、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0、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1、三大改造的名称是什么?其各自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2、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各是什么?
3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什么后果?
34、1960年"八字"方针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3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定?有什么意义?
36、农村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始于哪两个省?最终实施什么经济体制?有什么意义?
3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38、对外开放最终形成了什么格局?有哪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标志是什么?(浦东开放)
39、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40、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41、中共十四作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使之具体化的会议是什么?
42、中共十五大的提出的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新"在何处?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3、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是什么?(课前提示)
44、近代男女服饰主要有哪些?
45、近代习俗风尚的变革有哪些?
46、四大菜系是指什么?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近代以来居室的典型征是什么?
46、近代以来出现了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
47、影响近代生活变迁的因素(原因)主要有哪些?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48、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什么?开辟了哪三条主要航线?
49、新航路开辟带来哪些影响?作物是怎样相互传播的?
50、荷兰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重要的金融中心与港口各是什么?
51、英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17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外扩张主要的三个方向是指什么?
52、欧洲一些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方式有哪些?有哪两方面影响?
53、英国工业革命原因和条件有哪些?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制是如何产生的?陶瓷业在英国工业部门地位如何?
54、工业革命中有哪些重要的发明成就?(课本第78页)
55、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美国工业革命的突出成就是什么?
56、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有哪些?
57、世界市场形成与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58、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有哪些?两个发源地和中心是指什么?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59、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
60、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一体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是什么?
61、世界一体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条件是什么?(交通工具、电信工具)
6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提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63、罗斯福新政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64、罗斯福新政有哪五方面内容?颁布了哪些重要法规?
65、罗斯福新政有哪些作用?新政的实质是什么?(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66、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有哪些作用?
67、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各有什么重要经济政策?
68、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出现哪些特点?
69、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70、二战后英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征?主要内容是什么?

由于字数过多,必修三见此网站http://..com/question/96467750.html?si=4

❽ 高中历史必修1-3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与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 列强入浸与民族危机
二 中国军民维护旧家主权的斗争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国运动
二 辛亥革命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实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二 卓尔不群的雅典
三 罗马人的法律
学习与探究之二 模拟古罗马法庭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二 美国 1787 年宪法
三 民主政治的扩展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 美苏争锋
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
三 走向多极化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二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三 “蒸汽”的力量
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 “自由放任”的美国
二 罗斯福新政
三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 欧洲的联合
二 发展的亚太
三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学习与探究
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
为哥伦布领航

必修三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1、百家争鸣
• 2、儒学的兴起
• 3、宋明理学
•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
•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
• 2、中国的古代艺术
• 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
•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1、“顺乎世界之潮流”
• 2、新文化运动
•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
•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 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 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 1、“人是万物的尺度”
• 2、人性的复苏
• 3、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 4、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 1、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
• 2、追寻生命的起源
• 3、人类文明的引擎
• 4、向“距离”挑战
•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 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
• 2、碰撞与冲突
• 3、打破隔离的坚冰
• 4、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学习与探究
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学习与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
学习与探究之三:艺术中的历史

❾ 高中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的总结知识点(以单元总结)

,loloo00

阅读全文

与必修一历史专题三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