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一1~10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 夏朝, 启 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义务: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后期,王权衰落,。由于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受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至高无上的皇权:①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③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③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⑤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①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②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⑥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③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⑦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初,三公九卿。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 州、县两级
唐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 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二府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
分割宰相财政权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权 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
元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
地方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察)三司。
清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明朝初,沿袭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腊文明的摇篮
特点——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①经济: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希腊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较发达。
②对外关系:由于航海与海军对古希腊有重要意义,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
③政治: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根据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利提斯:设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发放观剧津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意义:①创新性: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优越性:多数人决策,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公职人员有多数人选举产生,时期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十二铜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意义:①是平民的胜利;(原因: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②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系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0年,英国成为共和国,1688 光荣革命
意义: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权利法案》:1689
内容:①从立法、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限制王权;
②把议会拥有的自由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义:
①国王与议会关系: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②王权与法律关系:国王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③统治方式变化: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制,英国社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特点: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君主统而不治
责任制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大权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强;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内阁制形成;
③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制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会选举变成两个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八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严重问题:①邦联权利有限,无权征税,不掌握兵权
②各州的权利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
③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
④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属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1787年,颁布联邦宪法,
内容: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权利高于各州
②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总统:最高的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宪法否决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
议会:财政权和立法权;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二三时年代,是美国两党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九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发
1791~~1792 君主立宪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国
1804~~1814 第一帝国
1815~~1830 复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国
1852~~1870 第二帝国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875 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
影响:共和体制最终确立,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总之,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
⊙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点
政体 国家元首及权力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权力
与地位 权力
中心
英 君主立宪制 国王世袭;
国王仅扮演仪式性角色,是国家的象征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最高行政权和创意立法权; 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德 皇帝是帝国元首,世袭;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公布法律和监督法律实施,统帅军队,任命军官; 皇帝任命首相与官员,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 直接选举产生,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监督权,只有批准预算权。 皇帝
美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立法否决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和组织政府的权力; 总统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政府对总统负责 拥有有立法权、财政权,与总统、联邦法院相互制约 总统
法 民主共和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具有创议法律权、解散众议院的权力;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向议会负责。 拥有选举总统权、立法权、创议法律权;总统和各部部长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 议会
核心特征:代议制民主;
议会拥有的共同的权力: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鸦片战争
1背景:(1)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2)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3)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中国的禁烟运动:(1)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2)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4 虎门硝烟:面对鸦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东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即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战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⑤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美国和法国也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战争性质:侵略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①1856年,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②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进逼天津。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③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内容:(1)增开天津为商埠;(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⑤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响: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十一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①兴起:金田起义 1851年
②发展: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③全盛:1853-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和东征
北伐:目的:是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
结果:由于孤军深入而失败。
意义:牵制了敌人兵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征:目的:为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领导人:赖汉英
结果:石达开大败湘军,巩固了天京
东征:目的:为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领导人:秦日纲
结果:夺取扬州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主要内容:
①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规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绝对平均分配的方案。
(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
革命性:首先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 生产者的本性,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原因: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战争的环境,无法实施;
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过于强大,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②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3)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历史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性质),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它坚持14年,势力达18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模③担任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反对封建主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④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
《资政新篇》
内容:政治方面:主张民主
经济方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方面:兴办新式学校
外交方面:与外国自由交流,但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评价:《资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没有实行。
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2)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战争的经过
(1)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失陷。
(3)黄海之战: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权。
(4)辽东之战:聂士成率部抵抗;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5)威海之战: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
内容: 一、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三、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危害: 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最内地的重庆)。
④设厂:使外国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Ⅱ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1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①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发展科举制:
(1)科举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①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③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自秦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巩固疆域,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
2、消极影响:因为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后来,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阻碍了中
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妨碍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专题二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1)背景:雅典城邦旧氏族贵族专横统治,引起新兴工商业者和普通民众的不满,社会
矛盾尖锐。
(2)内容: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①根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等。
(3)作用: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1)内容: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组成十将军委员会;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⑤实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二)古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2)意义: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护,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6世纪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作用及影响:
①罗马法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③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④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罗马法对近代欧美
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⑤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国家 政治体制(政体) 重要法律
英国 君主立宪制 1689年的《权利法案》
美国 联邦制共和政体 美国1787年宪法
(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颁布《权利法案》:
(1)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
(2)意义:
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②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2)作用: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3、代议制含义及其作用:
(1)代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2)作用: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4、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作用:
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作用。
(二)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
1、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严峻形势:
①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国家权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权力很大。
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美国对外贸易也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美国1787年宪法及评价
(1)主要内容:(参见教材P41图)
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并对宪法负责,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2)特点:
①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避免了过度集权。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又相互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以防止专制。
③总之,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评价:
①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严重,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3、华盛顿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先例。后来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3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自然灾害严重.
《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意义及其不能实施的原因
历史意义: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原因:1.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主观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功绩
原因:1从主观方面说,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从客观方面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功绩: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4后期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能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 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兴起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
兴起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中国资本主义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向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妥协的一面。
。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是由于日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战争爆发时间:1894年7月
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辛丑条约》的影响: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内容及后期的新内容、意义。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
初期的主要内容: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简述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口号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三大成果: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
历史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②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④外因:共产国际的援助。
历史意义: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②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两党合作的意义。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敌人。② 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屡遭革命挫折,愿意接受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意义: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为大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⑴原因: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主观方面,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⑵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Ⅲ 求人民版历史选修1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二1——3专题复习提纲
基本规律
一、世界近代化历程的基本特征
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4、生活:城市化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政治转型的核心内容:“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2、近代社会的政治史的三个基本领域:政治思想理论、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实践
3、政治思想理论方面斗争的焦点:
①国家权力的本源(“主权在民”还是“君权神授”)
②人权的本质(自然享有还是统治者恩赐)
③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④统治国家的基本体制(法治还是人治)
⑤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代议制还是君主专制)
⑥统治者产生的基本原则(选举还是世袭)
⑦权力结构框架(三权分立还是金字塔)等
l 问题: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在上述领域的主张?
三、世界近代政治民主化
1、产生背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的矛盾愈演愈烈
2、过程和实质:反对专制、争取人权和公民权;从臣民(人治)转变为公民(法治)
3、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民主与社会经济的进步一起成为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
4、基本蓝图(理论):人权是基石;代议制是基本框架;法治和分权是根本保障
5、实现道路(实践)
(1)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
(2)自上而下的改革:如英国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工人运动:如宪章运动;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
6、结果:
(1)《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等法律文件诞生
(2)代议制民主制确立,但各国特色不同(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名义下的专制或半专制统治)
(3)代议制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历史局限性(资产阶级民主)
7、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1)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
(2)资产阶级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3)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
8、基本观点
①专制和民主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必然阶段;
②民主思想是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的前提
③民主不是统治者的恩赐,而是人民群众(包括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④近代社会中诞生的资产阶级民主至今也是一种不完善、不彻底的民主
⑤民主制度的产生与出现,同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基本无关,它只同民主力量与封建专制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有关
专题一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
第1课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背景
经济:中世纪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1) 政治:拥有世俗权力;教权高于王权;
思想: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主宰。
(2)13世纪的意大利教权与王权,教会与反教会力量斗争激烈
(3)神学家为了维护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必须协调教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
2.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的内容
(1)国家观:君权神授
(2)政体观: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3.思想特点:把宗教至上理论与理性哲学相结合(自然法则、古希腊哲学)
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1.产生的背景
(1)都铎王朝至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王权已经合并教权)
(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3)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矛盾日益加深
2.思想主张:①“君权神授”②王权至上
3.专制措施:①压制议会;②对人民横征暴敛;③对清教徒的宗教迫害
4.结果:
把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经济、政治、宗教等),导致王权和议会矛盾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2课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1.提出的背景
(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
(2)荷兰
政治:尼德兰革命的成功但不彻底
经济: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思想:基督神学还统治着人们的头脑
2.斯宾诺莎的主要思想
(1)天赋人权说:生存权是最高权利
(2)社会契约论:国家的目的是保障生存权
(3)最佳政体观:民主政体是最优政体
(4)思想自由原则: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3.意义:(1)是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2)其人权、国家、自由等学说影响深远
二.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1.提出的背景
(1)英国革命成功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2)为捍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2.主要思想
(1)天赋人权说: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2)社会契约论:议会集体约束下的君主政体
(3)最佳政体论:君主立宪政体
(4)分权制衡论:立法权(属议会)、行政权和对外权(属国王)
3.意义:(1)第一次系统提出“天赋人权”学说、首创资产阶级分权制衡学说。
(2)对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产生影响。
三..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1.背景:法国的启蒙运动
2.内容:①提倡自然权利学(天赋人权),主张人生而自由;
②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
③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④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制;
⑤追求平等社会,不仅要求法律上的平等,而且主张经济上的平等。
3.影响:①卢梭的著作和民主思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
②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后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檄文《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③并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根据,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④鼓舞了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
近代的民主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革命斗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1、对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3、鼓励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第3课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一、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改变观念,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西学的不断传播和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4)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康有为的民主思想:
(1)内容:
①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②认为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的儒家孔孟学说中已充分体现;
③用进化论的观点重新把古代儒家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进行解释;
④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
(2)特点:一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思想的合理性;二是鼓吹西方的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早已存在;三是用儒家语言论证了变法必须坚持渐进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变法改良。
3、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内容:①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②提出“新民”的思想,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
③认为世界各国政体分“君主国”和“民主国”两种,比较而言,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
(2)特点:一是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把“申民权”和“广民智”联系起来。
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三民主义:
(1)内容:
①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②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核心部分。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③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2)进步性:
三民主义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1)内容:
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它也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进步意义: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3)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3、五权分立学说:
孙中山还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学说。五权除了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权以外,还包括考试权与监察权。
Ⅳ 谁有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Ⅳ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选考内容,浙江2020)
各地的不一样,但抄一般选修要占到总分的10%左右。所以和必修相比,肯定比重要小很多。新课标全国卷选修一、二、三、四,你只要做其中你最有把握的一个就行,15分。安徽卷的话,必修和选修是掺杂在一起考的。就是选择题和材料题中都有可能涉及到选修的内容。你要是安徽考生的话,就去看一下安徽的考纲,有具体的考试范围。四川和重庆的也是如此。它们的分值差不多都有10多分。山东的话,模式和新课标卷差不多,但是是三选一,只有10分。福建的也是三选一,16分。
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建立;作用(人教版: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人民版: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血缘——地域;世袭、封地——任命、管理;独立性,容易割据——中央集权、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十二铜表法》
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③权力制衡
《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内容:
3、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责任内阁、
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英国君主立宪制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 制定:1787年
3、 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5、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相同点:建立的经济基础相同:资本主义私有制
国家性质相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民主和专政
国家权力的中心相同: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
司法权独立
不同点:政体类型不同: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
产生的背景不同:美国是在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后建立,英国是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与职权不同: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英国的国王世袭、终身、礼仪性。
议会与政府关系不同:美国行政与立法机关独立,英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
与政党制度关系不同:美国是总统与政党相结合,英国与议会相结合。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B、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甲午中日战争
1、 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
2、 过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 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 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八国联军侵华
1、 原因: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B、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 过程: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 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三元里人民抗英:1841年,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黄海海战: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结果(影响):
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
1、起因: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
4、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梦想。
2、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息息的力量源泉。
四、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全民族团结抗战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中共行为:
未撤走的东北军:
国民党爱国将领: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西安事变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
(2)爆发: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意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下基础。
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
1、日本侵华罪行:
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两大战场
A、抗战开始后,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B、1938,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百团大战。
4、胜利意义:A、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收回台湾。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意义)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3、思想基础: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强调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①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
背景
1、 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 民族矛盾(导火线):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
①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 阶级基础;
②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 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条件:A、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接受马列主义。B、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新青年》作为机关刊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党早期组织,奠定党的组织基础。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纲领: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C、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D、党的组织机构是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
(4)意义:宣告党的成立,中国出现马列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2、中共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3、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3)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1)准备: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 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B、中共二大讨论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C、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开始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1927
A、南昌起义:由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转向农村。
2、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红军长征
(1)原因:A、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遵义会议——A、纠正错误军事路线 B、确定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C、扭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到达陕北——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
(3)历史意义:
九、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的较量
A、民主和平与建立联合政府:1945中共七大。
B、专制内战与实行一党独裁:1945年国民党六大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政协会议:1946年召开再次确立民主和平建国路线,后被国民党推翻。
2、解放战争
A、全面进攻:1946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B、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共产党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粉碎重点进攻。
C、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力量超过国民党,决战时机成熟。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D、北平谈判:1949.1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国共和谈,李拒绝签字。
E、渡江战役:1949.4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俄国十月革命
背景: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下改革,推进工业化,但不彻底;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俄国落后腐朽充分暴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该政府继续战争。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A、列宁提出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B、实行土地改革。C、退出战争。
3、七月流血事件后确立武装起义方针。
4、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意义:是人类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给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51年——1958年——1967年——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