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宝剑 名称和故事介绍 越多越好
1 轩辕剑 黄帝所铸。首山之铜,天文古字。<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惟剑在焉。
2 腾空 颛顼所有。<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禹剑 夏禹所铸。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藏之会稽山。
(3)启剑 夏王启铸。铜,三尺九寸。后藏之秦望山。
(4)太康剑 夏王太康铸。铜,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5)夹剑 夏王孔甲铸。牛首山之铁,铭曰:夹,四尺一寸。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一剑,铭曰:夹。
(6)定光 殷太甲铸。文曰:定光。古文篆书,二尺。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一剑,曰:定光。
(7)照胆 殷武丁铸。铭曰:照胆。古文篆书,三尺。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一剑,曰:照胆。
(8)含光、承景、脊练 殷代。<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
(9)镇岳尚方 周昭王铸。铭曰:镇岳尚方。古文篆书,五尺。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
(10)昆吾剑 周穆王时西戎献。链钢,长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11)骏 周简王铸。铭曰:骏。大篆书,三尺。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
(12)干将、莫邪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铁。<吴越春秋>载:吴王阖庐(阖闾)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13)越五剑 越欧冶子造。铜锡。<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14)越八剑 越王使工人所铸。采金。<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
(15)龙渊 楚命欧冶、干将所造。铁英。<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
(16)太阿工布铁剑三枚 <太阿工布诫>秦昭王铸。铭曰:诫。大篆书,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
(17)定秦 秦始皇铸。采北祗铜,铭曰:定秦。小篆书李斯刻,三尺六寸。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
(18)神剑 汉太公所得。<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19)赤霄 汉高帝所得。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
(20)神龟 汉文帝铸。三尺六寸。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帝崩,命入剑玄武宫。
(21)八服 汉武帝铸。铭曰:八服。小篆书,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
(22)茂陵剑 汉昭帝所得。上铭:直千金寿万岁。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
(23)毛 汉宣帝铸。二剑铭皆小篆书,三尺。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24)衍 汉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书。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胜万里伏 王莽铸。铭曰:乘胜万里伏。小篆书,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剑,皆链五色石为之。
(26)更国 更始刘圣公铸。铭曰:更国。小篆书。
(27)秀霸 汉光武所得。铭曰:秀霸。小篆书。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
(28)玉具剑 光武以赐冯异。七尺。<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 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
(29)龙彩 汉明帝铸。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
(30)金剑 汉章帝铸。金质。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31)安汉 汉顺帝铸。铭曰:安汉。小篆书,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铸。 (32)中兴 汉灵帝铸。文曰:中兴。小篆书,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后一剑无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铭曰:孟德。三尺六寸,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 袁绍所得。上铭曰:思召。<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 解“思召”为“绍”字。 (35)蜀八剑 蜀昭烈帝铸。采金牛山铁,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
(36)镇山剑 蜀后帝禅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断铁如泥,一自佩,一赐夏侯恩,青虹。魏武帝铸魏。 (38)三剑 魏太子丕造。一曰:飞星,一曰:流采,一曰:华铤。
(39)文士剑 杨修献魏文帝。<文士传>:杨修以宝剑与魏文帝。帝佩之,语人曰:此杨修剑也。
(40)吴六剑 吴大帝所有。<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吴 吴大帝孙权铸。采武昌铜铁。文曰:大吴。小篆书,各三尺九寸。黄武五年,共作剑千口。
(42)流光 吴王孙高铸。文曰:流光。小篆书,建兴二年铸。
(43)皇帝吴王 吴主孙皓铸。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 建衡元年铸。)
(44)步光 晋怀帝铸。铭曰:步光。小篆书,五尺,永嘉元年铸。
(45)五方单符 晋穆帝铸。铭曰:五方单符。
(46)隶书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剑五口。 神剑,晋孝帝铸。铭曰:神剑。隶书,以太元元年,埋此於华山顶。
(47)定国 宋武帝铸。铭曰:定国。小篆书,永初元年铸此剑,后入于梁。
(48)永昌 宋废帝昱造。铭曰:永昌。篆书,元徽二年,造於蒋山之巅。
(49)梁神剑 陶弘景造。金银铜锡铁五色,合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书,长短各依剑术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剑十三口。(镇山 北魏道武帝造。隶书,登国元年,帝於嵩阿,铸此二剑。)
(50)沉水龙雀 夏赫连氐造。铭曰:大夏龙雀。<魏志>:赫连百链为剑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铭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剑 唐晋公王铎所有。<剑侠传>:唐晋公有千金剑,以获李龟寿。
(53)火精剑 唐德宗所有。<杜阳杂绵>载:夜见数尺光明,斫铁即碎。 (54)酉蕃宝剑 宋。<宋监>载:右相都督张浚,请御前降西蕃宝剑。给赐有功将士,以为激劝。
(55)古铜剑 宋苏轼所得。<东坡集>载:郭祥正遗古铜剑,东坡谢以诗云:一双铜剑秋水色,两首新诗争剑。
(56)楚铜剑 宋郑文所得。<方舆志>载:宋奉官郑文尝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冶铸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剑 明初安定王所贡。<咸宾集>载: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贯异剑。赐以织金文绮,命其酋长立为四部,岁入贯为常。飞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 于剑相关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呢
这把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七星龙渊。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世巨龙盘卧,是名"龙渊"。
4. 扬眉剑出鞘 1.根据材料判断,与这首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
“四人帮”
5. 刻舟求剑 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事件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6. 简单写出历史事件的名称和相关人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沈舟
鸿门宴 项羽、刘邦
巨鹿之战 项羽、章邯
7. 剑的历史
剑,古代兵器之一,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
剑的历史
产生在商代,较短,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
春秋战国,为步战主要兵器,不断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 55.7厘米。 汉武帝时,有超过3尺,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 东汉,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 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隋唐,佩剑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 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 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据以上所述,无论剑之创始人为谁,其出生于黄帝时代,可无置疑。黄帝于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庙,国号有熊氏,当时尚系初入青铜器时期,但由此推知,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故后人称之「短兵之祖」,确可当之无愧。
自黄帝至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炼制技术亦逐渐进步。春秋战国之时,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周礼考工记云:「 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又考古记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
剑的简介
由上文可知,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是以须量人而定。郑锷更于剑有所详解,谓「人之形貌大小长短不一也,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观美,要使各适其用而已。故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随宜而自便焉。剑之茎其长五寸,剑身若五倍长其茎,则三尺也,重九锵,则重三斤十二两也,其长之极,重之至也,故谓上制。唯士之长而有力者,然后能胜之,故上士服之。剑身四其茎,茎之长则二尺五寸也,重七锵,则二斤十四两也,长短轻重得中焉,故谓之中制。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剑身止三其茎,则二尺耳,重止五锵,则二斤一两三分之中耳,轻而且短,故谓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上述剑制,大抵沿用于远古,历代仍多变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郑锷云:「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质更优」。言虽如此,当有所据,然亦未便苟同。盖以剑之用途,虽非专供杀戮,亦为文士之饰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敌为主,如剑长则运用不便,剑短则难期致远,短者轻而不易击坚,长者重而挥动迟缓,二者均非剑制所宜。证以古籍有言:「汉高祖仗三尺剑而得天下」,则汉代剑长不及两尺之说谅有所误。若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
8. 中国的配剑历史,当时平民百姓都配剑,不怕发生暴力事件吗
美国的枪械自由历史,据说美国平民百姓都带枪,不怕发生暴力事件吗?
9. 剑的典故
荆轲刺秦拔不出剑之谜 原是秦剑长达91厘米
在今天的陕西咸阳附近,咸阳宫曾是秦帝国的心脏。然而两千多年过去了,咸阳宫变成了黄土堆,秦军这支曾经最强大的军队,却包藏着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儿?他K什么建立了历史奇迹?
197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大量兵器,这些兵器让人们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
在河南省西平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2000多年前,这一带是韩国的冶铁中心,铁器生产在当时已有一定规模。令人费解的是,处于同一时期的秦人,似乎没有跟上时代,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中国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谋杀事件。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时,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地图来到秦国,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始皇才是真。史记上这样描述: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
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青铜剑。在刺客紧逼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
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时,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当时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
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K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
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而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
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
俑坑中的4万多个三棱箭头,制作极其规整,数以万计的箭头竟是按相同标准铸造的?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可以互换。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但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兵工厂。
秦军兵器制作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难度。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表面也完全对称。
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的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质量。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研究人员发现,在兵器上刻着一些文字,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相邦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蛮和蒙昧包围时,秦人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10. 吴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践剑于哪一时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东周时期吴越兵器利甲天下。《考工记·叙》说:“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又说,吴越之剑,迁乎其地弗能良也,地气然也。其锋利“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吴越国君酷爱藏剑,《越绝书·外传》载“昔者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这几柄剑“扬其华,捽如芙蓉始出;观其鈲,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深深如水溢于塘;观其断,严严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钧也。”这也是对越王勾践剑的赞誉。当时,诸侯间均以佩带吴越宝剑为时尚,因此也才有了吴季札挂剑徐君冢树和越王勾践以宝剑换楚国援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