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一历史必修一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诸诚四中 王承先
一、选择题
1.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2.汉初封国制和西周前期分封制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
A基础 B形式 C对像 D作用
3.秦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又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这反映了( )
A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事物发展的渐进性
C封建主义还不够强大 D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些曲折
4.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地位的变化 D井田制的兴衰
5.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度 C监察制度 D统一货币
6.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
①丞相 ②民众 ③诸侯王 ④地方高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特点是( )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优待开国武将
C扩大尚书台权力 D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8.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 )
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
C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
9.唐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丞相”职位长期沿用主要是适应( )
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C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的需要 D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11.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 。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过去的丞相大多子庸无能,败坏风气
C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
12.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
13.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
A实行行省制度 B实行册封制度
C实行三省六部制 C设置理藩院
14.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
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加强了皇权 D防止了分裂割据
15.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16.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 压迫
17.阅读下面的一幅历史地图。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1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
A唐末以来地方势力过于强大 B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
C皇帝的绝对权威必须维护 D国家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压力
19.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20.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清朝是我国专制主义制度达到顶峰的时期,请回答21~22题。
21.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选调翰林等官人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22.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
工 刑 兵 礼 户 吏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叶凤毛《内阁小志·自序》
材料二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指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
材料三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枢垣记略》卷—
材料四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
材料五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之事也。” —《枢垣记略》卷一
请回答:
(1)清初主要有哪些中央政治机构?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什么?
(2)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消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帝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25.《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结果如何?
答案:一、⒈B ⒉D ⒊D ⒋A ⒌B ⒍B ⒎C ⒏C ⒐B⒑A 11.D ⒓C ⒔A ⒕C ⒖B ⒗A ⒘B ⒙A⒚C ⒛B 21.D 22.D
二、23.⑴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
⑵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的失败。
⑶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⑷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了明清时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24.⑴主要机构有:内阁、六部、内三院、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⑵议政王大臣“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政可议,成为空衔;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由“贵胄世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的限制。
⑶康熙帝设南书房以分散内阁权力。雍正帝增设军机处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权。乾隆帝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嘉庆削弱军机大臣的“承旨、出政”权力,下令各部院文武官员的奏折不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直接承奏皇帝。
25.⑴措施:①唐朝采取三省的分工和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任三省长官的办法。②北宋采取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行政权、军权和财权。③明太祖则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使用权其直接对皇帝负责。⑵方式:分割和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⑶结果:使相权和皇权合一,逐步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⑵ 江苏高中历史必修一二考试重点是什么
将必修一/二分别按国内和国际划分。
考试一般是联合起来考,(给一段材料给你,让你分析在联系学过的考点)并不局限于政治史和经济史。热门考点:1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危机
2中国经济崛起
3世界格局及贸易争端
4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总之要与当前的政治要联系起来(本提要是高考要求,解析仅供参考)
回答问题之辛苦…望楼主采纳!
⑶ 江苏淮安,高一必修一政治,地理提纲,重要知识点也行~
高一政治复习要点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商品生产
3、商品经济
4、商品的使用价值
5、商品的价值
6、交换价值
7、一般等价物
8、货币
9、价格
10、商品流通
11、流通手段
12、纸币
13、通货膨胀
二、基本问题
1、构成商品的条件
2、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异同、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异同
3、商品生产出现的条件
4、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6、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图表示)
7、商品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8、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异同点
9、货币的本质及其与货币的职能之间的关系
10、货币具有哪几种职能?
11、商品流通的公式表示是什么?
12、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13、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有何异同?
14、纸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15、行哪些职能?
16、人民币的发行权归谁、谁又负责发行的具体事宜?
17、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哪几个因素确定?
18、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通货膨胀的表现是什么?
19、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0、通货紧缩的表现是什么?
2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
23、价值规律的作用
24、商品为什么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25、供求和价格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
4、所有制结构
5、个体经济
6、私营经济
7、外资经济
8、按劳分配
9、资源、资源配置、资源优化配置
10、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11、市场经济
12、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
13、宏观调控
14、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基本问题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什么作用、具体表现是什么?
3、集体所有制的地位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集体经济、为什么?
4、农村集体经济的表现是什么、有何特点、又有什么优点和作用?
5、为什么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6、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几种形式?它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什么地位?
7、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所有制结构?
8、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9、如何正确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
10、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1、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1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哪几种形式?
14、市场经济具有哪些一般特征?
15、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平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6、为什么说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17、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法制性?
18、为什么市场经济要具备开放性?
19、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0、市场的作用?
21、国家为什么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3、宏观调控主要有哪几种手段?
24、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6、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什么样的作用?
27、如何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8、为什么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9、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主体
2、企业
3、企业法人
4、法人
5、公司
6、股份有限公司
7、有限责任公司
8、股票
9、股东
10、股息
11、经济效益
12、劳动成果、劳动消耗
13、企业兼并、强强联合
14、企业破产
15、厂长(经理)负责制
16、企业的信誉、企业形象
17、正当竞争
18、不正当竞争
二、基本问题:
1、市场主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3、为什么说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4、企业的建立须具备什么条件、履行怎样的程序?
5、法人和自然人有什么区别?
6、我国的公司种类有哪几种?
7、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8、给股份制企业定性,关键看什么?
9、国有经济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支柱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0、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其出路是什么?它的存在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11、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有何影响?
12、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则提高经济效益对国家有何重要性?
1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14、实行企业兼并的意义是什么?
15、强强联合的意义是什么?
16、为什么说“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17、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兼并和破产?
18、如何正确对待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19、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0、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机制是什么?
21、为何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
22、企业经营者要具备哪些素质?为什么?
23、企业为什么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24、正当竞争的手段有哪些?正当竞争有何作用?
25、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是什么?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
3、农业
4、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
5、第三产业
6、劳动者的权利(劳动权)、劳动者的义务
7、职业道德
8、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
9、社会保障制度
10、社会保险
11、社会救济
12、社会福利
13、社会优抚
二、基本问题:
1、三大产业的划分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异同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农业的重要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5、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五环节?
6、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7、为什么说农业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8、完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9、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0、乡镇企业的作用
11、工业的地位是什么?
12、工业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3、为何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中的机械、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成为支柱产业?
14、我国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15、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16、第三产业形成的原因
17、第三产业的作用
18、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19、我国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格局?
20、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由什么构成、又如何体现?
21、劳动权的地位
22、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23、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有何重要作用?
2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有什么关系?
25、劳动者依法应履行哪些义务?
26、为什么说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27、为什么说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28、劳动合同的内容是什么?签订劳动合同时要遵守哪些基本原则、遵循什么程序?
29、为什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30、劳动者应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1、我国的社保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它要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又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地理的太多了、、、
⑷ 江苏地区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⑸ 江苏地区高一上学期政治知识点提纲
高一政治复习要点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商品生产
3、商品经济
4、商品的使用价值
5、商品的价值
6、交换价值
7、一般等价物
8、货币
9、价格
10、商品流通
11、流通手段
12、纸币
13、通货膨胀
二、基本问题
1、构成商品的条件
2、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异同、商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异同
3、商品生产出现的条件
4、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6、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图表示)
7、商品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8、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异同点
9、货币的本质及其与货币的职能之间的关系
10、货币具有哪几种职能?
11、商品流通的公式表示是什么?
12、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13、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有何异同?
14、纸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15、行哪些职能?
16、人民币的发行权归谁、谁又负责发行的具体事宜?
17、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哪几个因素确定?
18、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通货膨胀的表现是什么?
19、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0、通货紧缩的表现是什么?
2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
23、价值规律的作用
24、商品为什么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25、供求和价格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名词解释
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
4、所有制结构
5、个体经济
6、私营经济
7、外资经济
8、按劳分配
9、资源、资源配置、资源优化配置
10、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11、市场经济
12、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
13、宏观调控
14、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基本问题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什么作用、具体表现是什么?
3、集体所有制的地位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集体经济、为什么?
4、农村集体经济的表现是什么、有何特点、又有什么优点和作用?
5、为什么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6、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几种形式?它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什么地位?
7、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所有制结构?
8、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9、如何正确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
10、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1、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1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哪几种形式?
14、市场经济具有哪些一般特征?
15、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平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6、为什么说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17、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法制性?
18、为什么市场经济要具备开放性?
19、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0、市场的作用?
21、国家为什么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3、宏观调控主要有哪几种手段?
24、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6、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什么样的作用?
27、如何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8、为什么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9、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主体
2、企业
3、企业法人
4、法人
5、公司
6、股份有限公司
7、有限责任公司
8、股票
9、股东
10、股息
11、经济效益
12、劳动成果、劳动消耗
13、企业兼并、强强联合
14、企业破产
15、厂长(经理)负责制
16、企业的信誉、企业形象
17、正当竞争
18、不正当竞争
二、基本问题:
1、市场主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3、为什么说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4、企业的建立须具备什么条件、履行怎样的程序?
5、法人和自然人有什么区别?
6、我国的公司种类有哪几种?
7、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8、给股份制企业定性,关键看什么?
9、国有经济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支柱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0、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其出路是什么?它的存在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11、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有何影响?
12、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则提高经济效益对国家有何重要性?
1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14、实行企业兼并的意义是什么?
15、强强联合的意义是什么?
16、为什么说“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17、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兼并和破产?
18、如何正确对待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19、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0、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机制是什么?
21、为何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
22、企业经营者要具备哪些素质?为什么?
23、企业为什么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24、正当竞争的手段有哪些?正当竞争有何作用?
25、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是什么?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
3、农业
4、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
5、第三产业
6、劳动者的权利(劳动权)、劳动者的义务
7、职业道德
8、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
9、社会保障制度
10、社会保险
11、社会救济
12、社会福利
13、社会优抚
二、基本问题:
1、三大产业的划分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异同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农业的重要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5、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五环节?
6、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7、为什么说农业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8、完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9、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0、乡镇企业的作用
11、工业的地位是什么?
12、工业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3、为何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中的机械、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成为支柱产业?
14、我国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15、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16、第三产业形成的原因
17、第三产业的作用
18、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19、我国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格局?
20、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由什么构成、又如何体现?
21、劳动权的地位
22、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23、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有何重要作用?
2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有什么关系?
25、劳动者依法应履行哪些义务?
26、为什么说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27、为什么说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28、劳动合同的内容是什么?签订劳动合同时要遵守哪些基本原则、遵循什么程序?
29、为什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30、劳动者应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1、我国的社保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它要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又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⑹ 高一必修1和必修2的历史复习提纲
必修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⑺ 高一历史知识点怎么归纳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发展原因: 石斧、石铲、石镰 铁农具、牛耕
(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 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
生产模式: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时 代: 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②夏 商 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
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 井田制瓦解;战争
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土地兼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②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 代 黄道婆 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 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 粉彩和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②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④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
⑤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私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官营: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 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 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隋唐:
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 a.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⑥宋
元:宋:a.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b. 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
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 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⑦元:a. 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⑧明 清:a.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 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7.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 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为什么?)
③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④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⑤ 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⑥ 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⑦ 商人群体活跃.
⑧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⑨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8.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②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③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④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9.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0.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②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③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④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⑤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 鸦片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②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③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怎样兴起的?(市场、劳动力、技术设备、资本)
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也不可能成长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②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③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④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⑤ 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了
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
②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原因:(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档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3.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
(1)荷兰殖民扩张
背景:①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③ 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 英国的殖民扩张:
原因:① 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 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③ 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④ 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18世纪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海盗式的抢劫、殖民战争和贩卖黑人奴隶实现的.
4.殖民扩张与掠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有什么联系?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5.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带来了哪些后果?
① 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 对殖民地而言,a.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③ 对全世界而言,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6.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可能性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②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③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④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⑤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必要性(或直接动力)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7.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过程:纺织部门 → 动力 → 交通运输部门
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 富尔顿)、蒸气机车(英 史蒂芬孙)
8.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就有?它与第一次比较有哪些不同特点?
背景:① 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② 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成就:① 电力的广泛应用 ②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③ 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 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①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结构.② 多个国家同时并举.③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④ 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最终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