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复习知识点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复习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3-13 03:12:26

⑴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等级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宗法制:)
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内容:授民授疆土。 分封对象及受封者的义务:略
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礼仪教化,暴力镇压。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晋——秦的统一。
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张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朝秦暮楚。
第八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主张执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
原因:富国强兵 内容: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
富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
强兵:奖励军功
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
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等。
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铜、锡、铅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
思想家:仁、礼。提倡为政以德。教育家: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墨家:“兼爱”“非攻”。法家:“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民贵”“君轻”。道家:道法自然。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
★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损害公物/治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惩罚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绝对有效的,不应该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编钟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西汉开始。
★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自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⑵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开发江南,兴修灵渠。(三公九卿制。车同轨,书同文。小篆—隶书。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秦赵燕,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背景: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客观条件;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主观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其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措施: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⑶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影响: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积漂絮成絮片)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医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第18课 昌盛的文化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道教:东汉后期,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史学:司马迁《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
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220年,曹丕称帝,都洛阳,曹魏。221年刘备称帝,都成都,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建业,孙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在政治上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方面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实力日益增强。
第21课 南方经济发展
★发展原因: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⑷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⑸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江南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2)手工业:纺织技术进步,蜀锦全国有名;(3)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4)制瓷业:青瓷成为日常生活用具;(5)造船业:能制造在海上远航的大船;(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6)商业及城市: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汉书》记载与《宋书》记载江南经济的不同:《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由于江南地区本身特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宋书》说明江南在这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出现了跟以前不同的情况,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之一。
第22课 北方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数学: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农学:贾思勰,北魏、东魏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第24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书法:“书圣”王羲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亭序》。
绘画:顾恺之。以人物画最为突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东晋。
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教。

⑵ 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师大版的知识点归纳,谢谢!

小盆友,自己想吧

⑶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北师大版的)

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
时间: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黄河流域)
二 、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 :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
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三、神奇的远古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 (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点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考点 3:统一国家的建立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秦朝的统治与秦末农民战争
(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秦始皇图)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考图)
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陈胜吴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二、汉朝的统治
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
2、东汉:时间:25-----220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
三、秦始皇,汉武帝
(一)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
功劳: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过 :统治残暴: 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
四、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⑷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要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⑸ 七年级上册历史(北师大版)的复习点或卷子

太多了,给你期中考试后的复习资料,要努力看啊

第十二课
一、文景之治
1、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到处一片荒凉景象,国家府库贫乏,牲畜奇缺。
2、造成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荒凉景象的原因:秦朝暴政和长期战乱造成的。
3、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整顿国家,休养生息的措施: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③以身作则,提倡节俭;④重视“以德化民”。
4、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食丰满,财政丰盈。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经济的发展局面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5、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军事、经济实现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政治方面: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力量得到削弱,无力对抗中央。
思想方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别的思想收到排斥。
军事方面:汉武帝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使匈奴再也无力和西汉对抗,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今后西汉的安宁打下基础。(第14课78-79页)
经济方面: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中央的财政,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第13课74页)
6、采取政治上的措施,原因: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7、采取思想上的措施,原因:西汉时,诸侯门下聚集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不利。
8、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三、东汉的统治
9、西汉末年的政局:朝廷越来越腐朽,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10、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11、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12、刘秀的光武中兴:为了使社会安定,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到了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13、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政治十分黑暗,到东汉末期,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无衣无食,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第十三课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4、汉武帝时期治理黄河,修建:白渠,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过大水灾;东汉明帝时期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修建:黄河大堤,经过治理,黄河下游两岸被淹的土地变成良田,今后八百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15、汉代农具有很大进步:耕作工具:犁壁出现提高了耕作效率;牛耕法:二牛抬杠法;播种工具:耧车。
16、两汉时期,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为主,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7、汉代的纺织业发展水平:先进的工具:提花机;染色技术:高超;花纹:精美,色彩多样。
18、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19、汉代冶铁技术居世界先烈,表现在: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铁器数量增多、钢材制作兵器。
20、水排的发明者:东汉南阳太守杜诗;水排的用途:水力鼓风冶铁;水排的优点: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量。水排的评价: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21、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汉代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从汉代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看,都是钢材制成的。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是中国发明的。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22、两汉城市繁荣的表现
规模大: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
布局: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商业活动: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市场上商品繁多,有生产原料、工具,有日常用品,还有各种食品,望去令人眼花了乱。活跃在城市里的车马行人熙熙攘攘,显示了汉代城市的繁荣。
第十四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3、匈奴族生活在蒙古高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24、秦汉之际,匈奴族杰出的首领是冒顿单于,主要功绩是:励精图治,严格治军,建立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发明一种响箭;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5、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如兴旺发达的畜牧业、冶铸业的发展,还从汉族那里学会了农耕,开始垦田种谷,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26、冶铸业的发展,使铁器被广泛运用于匈奴族的生产、生活和军事方面;金属制品多用动物图案做装饰,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27、匈奴族同汉朝的关系:在秦末汉初之际,匈奴乘中原战乱,夺取了河套地区。西汉初期,限于国力,面对匈奴的南下进攻,西汉为了稳定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还每年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进行贸易。
28、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对匈奴实行三次大规模的反击:
前两次,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三、昭君出塞
29、匈奴部落之中的一个部落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
30、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31、昭君出塞,给北部边境带来了长时间的安定,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2、东汉时期,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内迁,而被匈奴退居漠北,控制西域,经常出兵攻打东汉的边境。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率兵反击,北匈奴大败,部分向西迁徙。
第十五课
一、张骞通西域
33、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汉武帝时期,西域的一些小国被匈奴所控制。
34、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过程:艰辛、危险,先后两次被俘;结果(影响):目的虽没有达到,但使西汉了解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即西域的风土人情。
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公元前119年;目的:积极发展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过程:比较顺利;结果(影响):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王朝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开辟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连通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陆上交通通道,即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5、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和汉朝的交流:
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和舞蹈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36、公元前5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37、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丝绸之路。
38、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三、班超经营西域
39、原因和时间: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40、过程:到达鄯善国,刚开始受到热情接待,后遭冷遇;班超夜袭匈奴营帐,斩杀匈奴使者,使鄯善王下决心与匈奴断绝往来,归附汉朝。班超还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也派使臣回访,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交往。
41、结果:班超用智慧和谋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在西域经营三十来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第十六课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42、甘肃天水汉墓里出土的一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欧洲用纸代替羊皮纸做书写材料,已是公元12世纪以后的事。
43、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易找、便宜、质量高,逐渐普遍使用,叫“蔡侯纸”。
44、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45、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成书时间:东汉时期,内容: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46、东汉科学家张衡制作地动仪,能测定地震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三、华佗和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名医)
47、华佗成就: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出“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的一套医学体操,能强身健体)。
48、张仲景钻研医学,收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被称为“医圣”。
第十七课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49、佛教(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古印度;传入中国时间:西汉末年;在中国推广:东汉明帝时。
50、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的原因: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这些教义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
51、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如文学方面: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人,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52、道教(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东汉时期;创始人:张陵;尊奉老子为教主,称之为“太上老君”。
53、道教很快在中国推广的原因: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同时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
54、道教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文学方面:我国的古典小说如《西游记》的人物,有玉皇大帝为首的道家系统;道教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像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艺术方面:道教的宫观建筑和雕塑绘画艺术,丰富了中国的园林和艺术;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做出了贡献。
二、王充和《论衡》
55、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代表:王充,著作《论衡》。
三、司马迁和《史记》
56、西汉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
57、《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58、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59、兵马俑是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其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摧残明珠。
第十八课
一、官渡之战
60、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稀少。
61、曹操占踞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而袁绍盘踞在河北,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
62、公元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和曹操的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大战,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导致袁军军心动摇,结果袁绍失败,曹操获胜。战争特点:以少胜多;战争意义(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63、曹操获胜的原因:书本103页“动脑精”答案
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成语:三顾茅庐、望梅止渴、草船借箭;歇后语:周瑜打华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等)
64、时间:公元208年;经过: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准备统一南北。长江中下游一带,依附在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见曹操人多势众,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联合了割据江东,政治比较稳定的孙权共同抗曹。经诸葛亮、周瑜等说服,双方组成五万的孙刘联军。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战争特点:以少胜多;战争的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下基础。
65、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操自持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为失败埋下了祸根,成为曹操失败的必然性;(3)刮冬风为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提供了方便条件,这是曹操失败的的偶然性。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66、魏国建立的时间: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时间);建立者:曹丕;都城:洛阳;蜀国(国号为汉,史称蜀)建立的时间:公元221年;建立者:刘备;都城:成都;吴国建立的时间:公元222年;建立者:孙权(称王,在公元229年,孙权称帝);都城:建业。
67、三国的开发与治理: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68、公元230 年,吴国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十九课
一、西晋的灭亡和内迁的各族
69、三国灭亡顺序: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后魏国被西晋所替代,吴国再被西晋所灭。
70、西晋建立的时间:公元266年;建立者: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定都:洛阳;统一中国时间(吴国灭亡时间):280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西晋灭亡的时间: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武装灭掉西晋)。
71、西晋统一后的统治:统治集团迅速腐朽,贵族生活奢侈,竞相攀比斗富;第二代皇帝治理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72、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史称“十六国时期”
73、西晋灭亡的原因:书本109页“动脑筋”
二、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74、东晋建立的时间:公元317年;建立者:皇族司马睿;都城:建康,史称“东晋”。
7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符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76、时间:公元383年;过程:符坚征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要求前秦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转,符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结果前秦军队大败。战争特点:以少胜多。
77、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78、前秦失败的原因:书本111页“动脑筋”
79、南朝:宋、齐、梁、陈(按朝代更替的顺序),其中宋朝建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时间:公元420年;建立者:大将刘裕。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80、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修建许多水利工程;②大片土地得到开垦;③种植水稻为主,小麦得到推广;④耕作使用牛耕、绿肥、粪肥;(2)手工业:灌钢法的采用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瓷器成为比较普遍的生活用具。
81、江南地区仔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8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1)政权相对稳定,社会秩序比较安定(2)北方人口为了避免战乱,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资金(3)自然条件优越:①雨量充沛、气候温和;②土地肥沃
83、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84、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时间:公元386年),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呑并了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时间:公元439年。
85、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间:公元494年)
86、孝文帝迁都的原因:(1)平城比较寒冷干旱,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
87、孝文帝迁都的影响:(1)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2)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88、措施:社会生活:(1)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服(3)改鲜卑姓为汉姓(4)鼓励鲜卑族和汉族贵族联姻;政治制度:(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思想文化:(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89、改革措施的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90、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西魏被北周所取代。把北魏和之后的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第二十一课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91、南朝的祖冲之: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主要贡献:(1)祖冲之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2)他造出的“千里船”,日行百里。(3)他设计制造的水碓磨,能同时舂米、磨面。(4)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多年。(5)祖冲之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92、北朝的贾思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主要著作《齐民要术》。
93、《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它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94、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主要著作《水经注》。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第二十二课
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95、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96、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97、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顾恺之的绘画特色: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98、顾恺之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也写得很好。做事又非常认真,有时达到痴迷的程度,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三绝之称。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99、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1)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摆脱现实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2)统治者也大力扶持。
100、佛教盛行在魏晋南北朝的表现:各地大量修建寺庙,佛寺广占良田。
101、反佛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佛教盛行,没有解脱人民的苦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不断有人出来反对佛教,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思想家范缜。
102、《神灭论》主要内容: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了,精神也随之消失。《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102、魏晋时期著名的两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3、石窟里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104、云冈石窟中第20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龙门石窟除了造像,还有很多碑刻,其中驰名中外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

⑹ 急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劳动在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会不会制造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般认为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用火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过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前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磨制和钻孔技术,打制石器
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穿衣服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注意:他们都属于旧石器时代,都发现与北京西南周口店

第2 课 原始农耕文化遗存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 用具 穿着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 种植水稻
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干栏式房屋(水井) 制造陶器玉器乐器 学会纺织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
西安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雏形)
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以及蔬菜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第5课 西周的灭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不承担义务者,将受到惩罚。诸侯的权利:享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
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周幽王时,镐京被犬戎攻破,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前770年,周平王都城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青铜是一种合金,(铜、锡、铅)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商代司母戊鼎——巨大、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二、青铜器繁多的种类(教材102页)
三、青铜器精美的造型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大立人、青铜神树
第6课 春秋争霸 第7课 战国争雄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前770年到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前475年到前221年秦灭六国这段大国兼并的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一、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口号“尊王攘夷”标志:葵丘会盟)
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打败楚国。退避三舍)。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为将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得胜利。
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注意方位)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魏—齐,增兵减灶)、长平之战(齐—秦)——纸上谈兵(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注意是哪个战争中的)
外交: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与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朝秦暮楚

第7课 商鞅变法
一、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春秋时出现,战国时得到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地点:成都平原 岷江中游
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改变落后的地位
④内容和影响:
内容 影响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奖励耕战 重农抑商: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国富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严明法令:公布法律,实行连坐
二、都江堰
地点:岷江 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
意义: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汉字起源 汉字萌芽 汉字形成 汉字发展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刻画符号
(半坡彩陶) 甲骨文
商朝
(写在什么上面?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金文(商、周——青铜器)
小篆(秦朝统一)
隶书(秦朝民间流行)
楷书、草书、行书(三国两晋走向成熟)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大思想家——“仁”;“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但思想保守,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后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编订《诗》《书》《春秋》谦虚好学,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战国

孟子 《孟子》 仁政、春秋无义战、民贵君轻、可持续利用资源
荀子 《荀子》 礼法结合,人定胜天
道家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春秋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战国 孙膑 《孙膑兵法》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一、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互相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
(中央: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郡县制)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民间流行隶书)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统一岭南,修筑灵渠)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三、秦长城
1、目的:抵御强大的匈奴
2、起止: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3、意义: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四、灵渠:为了征服越族,统一五岭以南地区,保障粮食物资的供应。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兵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②严酷的刑法
③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略 (教材58页)注意: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刘邦:前207年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鸿门宴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主父偃的建议)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 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
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博士主持教学)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经济 货币铸造权在地方,盐铁在私人,影响国家收入 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武功
(军事) 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 河西四郡、五岭以南(海南岛)、西南夷(四川、贵州、云南)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二、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总结: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思想)还可以加与匈奴的关系和张骞通西域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目的:联合乌孙,进攻匈奴,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意义: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
4、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
3、南方丝绸之路 成都→云南→印度→欧洲
三、汉朝的对外交流
1、丝绸之路
2、与朝鲜:平壤出土蜀郡制造的漆器
3、与日本:汉光武帝赠的“汉委奴国王”金印
4、与欧洲:97年,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
166年,大秦使者来东汉,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第16-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成本降低、产量增加、逐渐取代了竹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3.造纸术的传播: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二、数学
1、《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三项领先世界的成就
2、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1100年。
三、其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医学 东汉 华佗 麻醉药剂“麻沸散”——世界最早的全身麻醉、“五禽戏”,擅长外科
医学 东汉 张仲景(医圣) 《伤寒杂病论》 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地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青城山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马迁和《史记》(西汉)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成就:
①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 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事情)
③ 包括:本纪——帝王、世家——诸侯、列传——贵族、隐士、刺客、说客等、书、表
文学成就: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吴 229年称帝 建业 孙权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 ②265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
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城均为今天的南京)
特点: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二、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少数民族内迁
东汉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北方的统一
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原因 ①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②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统治面临危机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内容 作用
改变北魏落后的状态,吸取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北魏统治 冯太后:“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
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改拓跋为元)等汉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承担“胡汉融合”促进任务
顺应“民族融合”历史潮流
注意: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第20-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文学 战国时楚国人 屈原 《离骚》、《天问》
雕塑 秦朝 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书画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音乐 战国 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注意归纳]
1、 三个重要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
2、 两次重大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3、 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昏君、各国的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都城
4、 著名的战役:阪泉、涿鹿、鸣条、牧野、城濮、长平、桂陵、马陵、大泽乡、巨鹿、官渡、赤壁

⑺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А 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 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争霸的原因: 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当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4:齐桓公首霸条件:①: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国力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③: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5:齐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当上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

6:齐桓公后,晋楚争霸。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晋军战胜,晋文公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楚庄王北进中原,在铋打败晋军。楚庄王称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吴王阖闾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军。进攻楚国,五战五胜,吴王阖闾称霸。 经过长期努力。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的最后的一个霸主。

8: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 韩,赵,魏,楚,燕,齐。

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l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4北击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一:秦的暴政表现:1:焚书坑儒, 2:沉重的赋税,徭役和服兵役。3:极端严酷的刑罚。

二: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县)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久,陈胜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项羽强大起来,公元前207 年,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刘邦逼近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 “焚书”是李斯的建议。

阅读全文

与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复习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