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字的来历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内、容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 突厥种。
❷ 历史学是什么的摘要
一 历史的来历1 “历”和“史”我们要想确切地了解“历史”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分内别从“历容”和“史”这两个字的意思谈起。“历”的繁体作“历”,其下部的“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一片树林。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古人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天象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以某一时间为周期做循环运动,某一天象与农时、气象可以相对应。《礼记·月令》中就记载了日月星辰的位置以及此时对应的物候现象,比如“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夏历的孟春正月,太阳的位置在营室。黄昏时参星在南方天中,黎明时尾星在南方天中。……东风使江河土地解冻,冬眠的蛰虫开始活动。水底的鱼游近水面的薄冰,獭捕鱼,鸿雁由南而来。……这个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二气融合,草木开始萌发。)
❸ 历史这个词的由来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版·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权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3)历史学来历扩展阅读
历史应具有以下特点: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遗址(如三星堆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如C14检测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历史
❹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联系
1、文学真实保存了历史的肉身
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太单调了。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2、文学书写成了历史教益的一部分
小说和历史是两个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时小说也起着历史教化的作用。
鲁迅曾说过,“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这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深切观察。
3、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二)、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3、性质不同:
历史:历史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❺ 历史的来源
历史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自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释义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例子:地球的历史
|
人类的历史
2、过去的事实
例子: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指历史学。
5、这一秒以前的都是历史
❻ 中国历史的来历
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中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成立了进步的学生团体,名叫学生自治会,对学生运动起了积极作用。1930年,国民党政府为了控制学生运动,曾公布过《学生团体组织原则》和《学生自治会组织大纲》,把学生自治会的活动限制在一所学校的范围以内,并且规定它的职权“以不侵犯学校行政为限”。但是,进步的青年学生为了争取民主,争取自由,利用学生自治会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同时,在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里,学生自治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组织,是学生学习民主管理、锻炼自己成长的熔炉,也是学校教育学生的得力助手。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学生会。凡是在校学生都是学生会的当然成员。学生会的干部经全体学生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中等学校学生机构一般是两级:校学生委员会和班学生委员会(班委会)。高等学校又有系(科)一级的学生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立的学生会联合组织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学联。学生会的任务是在学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团结全体同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地开展学习、科技、文体、公益劳动等各种活动,引导同学努力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使同学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科学文化知识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学生会的主要工作内容:①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组织有关学习活动,介绍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质量。②协助学校和教师教育学生增强组织性纪律性,遵守学生守则,保证学校各项规定和措施的顺利执行。③鼓励同学关心国家大事,协助学校和教师组织同学参加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提高同学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增强劳动观念。④领导同学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活跃同学课余生活,增进身心健康。⑤经常关心同学生活,协助学校改善生活。⑥维护同学正当权益,反映同学的建议、意见和要求;促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职员工之间的团结,协助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生活的环境
❼ 历史的来源
上古的历史基本上都是传说故事演化
到了西周,开始有了史书:
如晋国之《乘》、郑国之《志》、楚国之《梼杌》、鲁国之《春秋》等,《墨子》里面说墨翟曾见过“百国春秋”。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到了汉朝,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将古老传说和历代史书进行整理编纂,并且成为24史的第一部。
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之后开始各朝各代都会有史官记录历史,经过下个朝代的人编纂形成了每个朝代的史书,而我们选了二十四部为二十四史: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一般来说史书的修订就代表了上个朝代的完结,进入下个时代
而正是因为史书的修订,我们才知道了历史
至于清朝的历史是在民国时期修订的:
《清史稿》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对于这样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颣”但“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庞杂”,尤其因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铠经办发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❽ 历史的来历
中国历史的起源
1-1 史前时代(文献传说与考古实物合观;旧石器早期、旧石器晚期)
一、 文献传说:
1.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
2.三皇传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代表远古社会生活演进三阶段(渔猎、畜牧、农耕),约在考古学中所谓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早期阶段。
二、 旧石器时代(约距今200万至1万年前):考古挖掘提供地下遗物、遗迹。
1. 早期:猿人(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2. 晚期:真人(山顶洞人)(左镇人: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参见课本p.7演进表
1-2 新石器革命(8000B.C.起):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
一、文化变革的指标—-
j农业与畜牧业发明(北:小米;南:稻米、沿海:根茎作物)、k村落出现(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为代表)、l陶器制作、m社群专业化分工、n磨制石器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
本土色彩
聚落所在:1.近水的高地(与埃及、西亚氾滥平原不同);2.北粟南稻(中国原生植物);3.以猪为家畜(而非中亚、北亚民族畜养的牛、羊)
多元发展 (并非由中原文化核心区向外扩散,而是分区同时发展)
1. 黄河流域-小米文化区
(1)中原区:磁山、裴李岗文化(6000~5000B.C.);仰韶文化(5000~3000B.C.);
龙山文化(3000~2000B.C.)
(2)东部区:大汶口文化(山东);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住屋:半穴居
2. 长江流域-水稻文化区
(1)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5100~3200B.C.)、良渚文化(3300~2200B.C.)
(2)长江中游:大溪文化(4400~3300B.C.)
住屋:干栏式建筑
3. 东南沿海:根茎作物区(福建、广东及台湾西海岸地区)
代表:大坌坑文化(5000~3000B.C.);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三、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与生活状况:以仰韶文化半坡村为例
1. 聚落分布:半地穴住屋、地窖、壕沟、公共墓地、窑场、大型聚会场所
2. 社会分化较复杂,富有组织秩序,具生命共同体特色(有聚会仪式)
3. 动植物图腾崇拜:此时应为氏族部落的原始社会
4. 半坡陶文(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可说是中国文字的先驱
1-3 城市革命:
距今约四千年前发生,属於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村落迈向国家的阶段),约当中国传说五帝时代(文明的萌芽阶段à黄帝:部落共主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的形成:以龙山文化为代表(氏族村落→部落联盟→城邦国家)
1.文明特徵:
城墙的出现、人口增加、专业分工、财富集中、阶层分化、强而有力的统治者具宗教神权(礼器)和军事权(兵器)。代表:北方龙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
2.具体发现:
* 龙山文化--早期铜器、大型夯土城堡、男性中心、社会阶层分化所呈现的墓
葬方式、卜骨、原始鼍鼓、大型石磬等
* 良渚文化--丝织品、大型玉器(玉琮、玉璧)
二、五帝传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相当於新石器时代晚期
1.黄帝(有熊氏、轩辕氏)的功业:
(1)中国文明之祖--此阶段产生许多重要文物和发明,如衣冠、宫室、舟车、文字、天文、音律、指南车等。
(2)战争时代的来临-部落联盟的征战(如黄帝在阪泉之战击败炎帝神农氏;并在诼鹿之战击败蚩尤,遂成为部落联盟共主)
2.尧、舜禅让政治:禅让传贤应为部落联盟制下推举领袖的方式,日后经过儒家美化,
而成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典范。
3.夏代:
(1)历史地位:原本被质疑,日后才受考古出土肯定(即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挖掘)。
(2)二里头文化:
j范围-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k意义-其时代与范围,大致与文献中记载的夏代相符。
l内容-大型宫殿基址、青铜器(礼器、兵器为多)、玉器等,代表了强大的统治权力和阶级身分的分化,显示已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3)早期国家出现代表的政治意义--
j 王权提高:从传统共主变为权威国王(已具备天子威仪);
如启伐有扈氏、少康中兴。
k 世袭继承:从禅让变为世袭;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禹→启);
l 「诸夏」的我群文明意识逐渐形成
* 河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序列(由地表底层从下至上排序,愈上层表示文化发展越晚):
殷商早期文化 ↑
夏代二里头文化 ↑
河南龙山文化 ↑
仰韶文化 ↑
❾ “历史”一词的由来
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专相劝。”诗中属的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人们便把自己的妻子称作老婆。
关于老婆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学士叫专爱新,嫌妻子年老色衰,欲休
妻另讨姣娘,但一时却难于启齿。
有一天,专爱新灵机一动,故意在妻子面前写了副对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后,已明白丈夫的意思,便伤心地续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新粮与“新娘”谐音,对得甚为巧妙。专爱新对妻子的才学甚为钦佩,对自己的一时冲动感到很内疚。妻子见他面有愧色,亦趁机提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专爱新提笔续道:老婆一片婆心。后来,人们就将妻子称为老婆了。
(提外话:提答案的楼主,你好,请不要把我的答案作为最佳答案!谢谢你了!
因为,我的这个答案是复制的别人的答案!我只是想帮到你而已,并没有想拿多少分!
但是,有很多人却并不这样想,他们是自己周官放火,却不让我这百姓点灯!
如果这答案能对你起到帮助,我就已经很知足了,只是希望不要再有人来阴我了!
我不需要多少的分,我在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想帮助别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