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核心知识点

历史核心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3-13 02:27:20

⑴ 历史 必须知道的重要知识点

历史大多数是编的!

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西周:
分封制
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而且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之所以这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比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网,可能不如这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全面,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原因是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现在也不是太难找。

⑶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重点

(一) 先秦:(祖国历史的光辉开端)
1、 夏商周断代工程相联系的禅让制(辨证分析),世袭宗法制,商汤灭夏,武王克商(性质)。
2、 甲骨文,*青铜器,人牲和殉葬。
3、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内容、实质。
4、
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5、 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6、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7、 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8、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9、 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10、 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二)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 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 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 两汉休养生息原因,措施*(高、文、景、光)和作用。
4、 两汉的经济(水利、工具和手工业)。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5、 从多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6、 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7、 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8、 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9、 王莽改制的原因,内容,结果。(辨证的评价)
10、 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11、 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2、 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3、
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政治腐败[暴政、外戚、宦官、昏君、贪官污吏]、地方割据,思想专制、农民起义。)

14、
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到统一;封建经济破坏、恢复和南方的开发;少数民族的内迁、封建化和大融合;士族制度。)
1、 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和正确评价三国的历史地位。*
2、 重点掌握曹操和诸葛亮
3、 一次短暂的统一;两次失败的南下统一;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原因,异同,结局);四次短暂的北方统一。
4、 南北朝时南北双方在各自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色。*
5、 南方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6、 全面深刻的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民族意义)
7、 民族大融合局面形成的途径。
8、 分析此阶段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
9、 范缜,圆周率,《齐民要术》,书法和陶渊明。
(四)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 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 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
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
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尤其从制度分析。)

5、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 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 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 长安。
9、 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 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 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 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 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的突出发展,商业和重心南移;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外贸;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 评价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注意其特色和三国时期的比较。
2、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3、 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4、 两宋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对民族关系、经济发展、对外交流,文化发展的影响。*
5、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8、 五代十国图,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金文字。
9、 元朝统一的原因。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大工程,大交通,大开放)和元的大运河。
10、 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11、 宋东京(比较唐长安。),元大都。
12、 三大发明,*教育,资治通鉴,清明上河图,书法宋词。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六)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 明太祖休养生息的措施。
2、 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3、
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4、 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5、 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6、 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7、 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与宋元对外关系的不同点和原因。*
8、 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9、 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10、 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1、 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2、 科技和文化领域
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3、 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4、 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⑷ 历史知识点的重点是什么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四肢),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头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被称 为“旧石器”)。食物来源于打猎和采集,住山洞,会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3、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已经掌握磨制、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兽皮衣服。
二、 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耒、耜,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水稻,饲养水牛,定居(干栏式建筑)。
2、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蔬菜,纺麻织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三、 远古的传说
1、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黄帝打败炎帝,结成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它是汉族的前身,所以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 西周的兴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六、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即洛阳)——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葵丘会盟。
4、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败,晋文公成为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5、吴越争霸:吴王阖闾任用孙武打败楚,成为霸主。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
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七、战国争雄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由晋分裂而成。
2、战国时著名战役:围魏救赵(齐国孙膑)、长平之战(秦将白起)
3、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以苏秦为代表,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以张仪为代表。
八、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时生产力发展,标志为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②秦国相对落后。③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3、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影响:①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秦国战斗力提高。③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4、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九、秦朝的统一:
1、“秦王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原因:①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②秦王赢政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2、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都咸阳。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内容:①确立皇帝的称号,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货币(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铜钱)。②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统一文字(小篆,后来是隶书)。
十、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秦的暴政。表现在:①“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②残酷地剥削。③严酷的刑罚。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2、开始: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曾攻到咸阳附近的戏。
3、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刘邦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十一、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长安(西安)。汉武帝(刘彻)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术兴太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③经济方面: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军事方面:北方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管辖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南方控制海南岛和“西南夷”。
十二、张骞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围: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
2、 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联络乌孙国。意义: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
3、 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十三、两汉时期的外交
1、“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另有“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铁器制造技术传到朝鲜,在平壤出土有汉朝蜀郡制造的漆器。公元57年,汉光武帝赠给日本倭奴国使者“汉委奴国王” 金印。
3、汉与欧洲的往来: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人从海路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国鼎立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之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之后,三分天下局面实际形成。
3、 三国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②221年,刘备建汉(蜀汉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孙权建吴,都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开发
1、 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工具、技术和种子。
2、 吴国的经济: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今台湾)。
3、 诸葛亮治蜀:堰官,锦官,平定南中地区(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
4、 西晋都洛阳,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康(南京)。江南经济发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②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③社会相对安定。④自然条件优越。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数民族内迁: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内迁到黄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趋势增强。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③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内容: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②迁都洛阳。③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十七、青铜工艺
1、 青铜:是以铜为主要成分(铜、锡、铅)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 主要青铜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商朝后期铸造,特点是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朝残品的典型风格。②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和青铜树: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于成都附近岷江上。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 郑国渠:战国后期秦国建于咸阳附近,由郑国主持修建,灌溉了关中平原。
3、 秦长城:秦朝为防御匈奴,在秦、赵、燕三国北方防御工程基础上修筑而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
4、 灵渠。秦朝修建,联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世界最早),用麻造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产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意义: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2、 数学: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期,书中关于负数的概念、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以及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圆周率”:南朝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早1100年。
3、 医学:①“医圣”张仲景,东汉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②华佗,东汉人,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麻沸散),编制了五禽戏。
4、 农学:贾思勰,北魏时期,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
5、 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著有《水经注》。
二十、汉字的演变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时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意义: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3、 金文:商朝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铭文和钟鼎文。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4、 小篆和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流行于秦。后发展为隶书,汉时广泛使用。
5、 草书、楷书和行书:出现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二十一、学术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②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了《诗》、《书》、《春秋》作教材,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里。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原因:战国时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还有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和农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轲(邹国,《孟子》)、荀况(赵国,《荀子》)。道家:庄周(宋国,《庄子》)。墨家:墨翟(鲁国,《墨子》)。法家:韩非(韩国,《韩非子》)。兵家:孙膑(齐国,《孙膑兵法》)。
二十二、文学、史学与宗教
1、 诗歌: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作品《离骚》、《天问》。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2、 史学: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著有《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3、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对我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正式创立,尊老子为教主。
二十三、艺术
1、 战国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制作于战国时期,说明当时我国音乐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马俑:在秦汉时期的美术中,雕塑的成就最为突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大型陈列馆。
3、 王羲之:“书圣”王羲之,东晋,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 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⑸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民族融合、南北朝经济中心南移、贞观之治的措施、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元朝的民族融合、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明清中国的社会危机及原因分析。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上的几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及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和影响、中国近代的几次自救运动及影响和失败的原因(重点要与日本做比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影响、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成立及影响、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意义、对外开放的格局、一国两制的伟大历史意义
世界古代史一般不会有大题的出现,即使有也是文明古国的内容(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和三大宗教相关的小内容。
世界近代史: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英美法等过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美国的南北战争日本与俄国的资产阶级改革、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现代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掌握这些中考就基本上可以了。

⑹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1.新航路的开辟
(1)影响:①引起的“商业革命”使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
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③这场“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行动,从此把人
类融合成为一部整体的历史。④残酷的殖民掠夺从此开始,给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欧资
本主义的发展具备了原始积累。⑤新航路开辟后,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主
义发展过程中获取原始积累的行为表现,它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却起了把资
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到落后国家、落后地区的作用,为推动近代美
洲文明的进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线开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①从背景看,西欧在15
世纪已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夕,商品经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了
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社会思潮
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正在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
救出来;他们还重视技术的革新和改进。而同期的中国仍实行重农抑商的经
济政策;并用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儒学思想束缚人们,以维护
和巩固君主专制。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远远没有发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统治
的地步;人们不重视科技。②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
威,明成祖力图广加招徕,制造出“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况,以示炫耀;加强与
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
易。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
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③从影响和后果来看,
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
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对中国新的经济形态
的产生未起到直接作用。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
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引
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还打破了世界各国相互隔绝状态,为后来大
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首先,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
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其次,意大利更直接、更系统
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这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
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
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当然,这种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这就是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是全体人类普遍的人性,从而掩
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
(3)文艺复兴的实质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其
5.欧洲的启蒙运动

7.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早期民族独立运动,是北美人民为挣脱英国的殖民
统治,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而进行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战
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这场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从本质上讲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专题二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1.关于工业革命

4.试比较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5.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大致有哪几种途径?

⑺ 高中历史万能知识点

第一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单元核心概念:

(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B)

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征意义(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纸草(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笔和墨水,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B)

1、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对种姓制度的评价: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地点和经典(A)

1、佛教创立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

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

3、佛教创立的地点:北印度

4、佛教的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代表:(A)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杰出代表。

二、玛雅文化:(A)

玛雅人长于农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单元核心概念: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相适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希腊城邦的形成:(A)

1、古希腊城邦制度特点: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C)

1、特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2、形成原因: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

4、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一、史诗与戏剧:(A)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史学与哲学:(A)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A)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二、罗马帝国(A)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A)

1、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2、特点: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3、意义: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A)

1、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

2、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阿拉伯半岛

3、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

4、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一、攻占君士坦丁堡:(A)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二、帝国的统治:(B)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

单元核心概念:

(1)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过形成了等级君主制。

(3)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

(4)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

第12课 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A)

1、采邑改革

时间:8世纪上半叶

推行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

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

(1)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2)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3)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产生:6世纪下半夜

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

二、等级君主制:(B)

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4、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一、中世纪庄园:庄园的特征(A)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二、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1、城市的特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平均人口仅为数千人。一直到14世纪,一般大城市也只有2万余人而已。由于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遇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

2、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背景: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受领主盘剥。

目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城市自治,夺取司法权和行政权。

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结果: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第二册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 原始农耕(A)

⒈ 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 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 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 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⒋ 意义:

⑴ 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 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⑶ 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⒌ 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

⒈ 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⒈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⒉ 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

二.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

1.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三.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1.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2.实践:参照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相互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商朝的建立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青铜时代

⒈司母戊鼎(A)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表明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A)

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单元核心概念:

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 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 封邦建国制(A)

⒈ 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详细见如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4284c0100o7lg.html

阅读全文

与历史核心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