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北衡水冀州有哪些名人
在冀州漫长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名彪史册的杰出人物,其中既有帝王版官吏,又有文人学者,还有权武术名家等等,所有这些人都从不同的方面为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为后世所敬仰。现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将历史上冀州籍的部分杰出人物概括介绍如下
http://ke..com/view/97021.htm?fr=ala0_1_1
㈡ 冀州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北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市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
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晋国的东阳地区。
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市境改属赵国。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巨鹿郡。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设置信都郡,治所设在信都,即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四个县,即:信都县、 扶柳县、昌成县、辟阳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
高后六年(公前182年),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国仍属于冀州,信都国所辖区域与原广川国相比没有变化,且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也没有变动,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东汉东汉王朝,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初,州仍没有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开始固定下来。
建武元年(2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国)。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儿子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三个县: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没有变动。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安平国仍属于冀州,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扶柳县、阜城县。
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开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冀州的下辖区域没有变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将安平国改为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
三国冀州属曹魏,魏国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
黄初二年(221年),魏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
晋朝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安平郡改为安平国。冀州下辖包括安平国在内的诸郡。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国改为长乐国。长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辖区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两个县都没有变化。
晋惠帝之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鲜卑、氐族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家的变换,冀州的治所经常变动。
南北朝北魏时(396年)将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辖长乐、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
隋朝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掉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冀州等诸州(地区级),
开皇六年分信都县,设置长乐县(今冀州市旧城);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设置泽城县(今冀州市扶柳城)。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行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辖域未变,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同时,信都县和泽城县均并入长乐县。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 改为信都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所领县由九个改为六个,即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等六县。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县为尧都县。
五代将辖域分为河北道等诸道,河北道下辖冀州等诸州。
宋朝河北东路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治所在信都。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归属金国。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仍设置冀州。冀州治所仍在信都。冀州属河间府,隶河北东路。
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元朝冀州直属真定路, 隶属燕南河北道(省级)。
明朝冀州(地区级)属真定府。
洪武二年,即1369年,废除信都县,归冀州直辖。
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为直隶州,直属朝延布政司所辖。
民国三年(1914年)裁撤直隶州冀州,设立冀县,属直隶省的冀南道(地区级),
民国三年(1915年)改属大名道(地区级)。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一级,冀县隶属河北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南宫行政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冀县设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军侵占冀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冀县政府自行消亡。
1941年8月15日,冀县属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区十四专区。
1942年“四·二九”后,归冀南六分区领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
1946年2月,各边区及交叉村分归原属,恢复旧县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县人民政府”,并归五专署领导。
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属华北行政区冀南五专区。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11月7日,冀县改属石家庄专区,
1958年12月20日,撤销冀县并入衡水县(亦属石家庄专区)。
1961年7月9日,衡水大县分开,冀县、枣强划出,合为冀县。
1962年1月1日析冀县为冀县、枣强两县,冀县仍为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复置衡水专区,冀县仍属衡水专区。
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冀州县依然属之。
1993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冀州县撤县建市
㈢ 河北冀州古代有哪些名人名事
冀州市之名渊源于古冀州。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划华夏为“九州”,冀为“九州之首”。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于此置信都县和信都郡,隶冀州。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成为州、郡、县三级治所,从此冀州与今冀州市开始联系起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属真定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冀州为冀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1946年2月,正式命名“冀县人民政府”。1993年9月22日,冀县撤县建市,定名为冀州市。
冀州历史名人
1、邳彤
刘秀到洛阳后拜邳彤太常之职,后又改任左曹侍中,专侍于皇帝左右。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在南宫云台绘制了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的画像,称“云台二十八将”,邳彤为二十八将之一。
据史料载,邳彤在平定王郎后曾任曲阳郡太守。他在任期间为官清正,而且精通药理和医术,重视药业,受到当地人民赞颂。传说邳彤医术精湛,经常扮作串乡医生给人治病,疗效颇佳,被称为“神医”。邳彤死后葬于祁州(今安国县)南关,墓地修造“邳王庙”作为祭所。宋朝时祁州人将邳彤尊为“药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药王庙”。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
2、冯跋、冯弘
冯跋(?-431),字文起,东晋十六国时北燕国君,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祖父冯和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为避战乱迁居上党(今陕西长子县)。父冯安曾任西燕国的将军,西燕败亡后,冯安全家迁居和龙(今辽宁朝阳市),成为鲜卑化汉人。
冯跋少年时就很有志向,性情豪放。后燕慕容宝时任中卫将军,慕容熙即位后,冯跋任卫中郎将。慕容熙昏庸暴虐,赋税很重,人民痛苦不堪,怨恨四起。冯跋寻机杀了慕容熙,立慕容宝的义子高云为主,冯跋被封为侍中、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司、武邑公。公元409年,燕王高云被部下所杀,冯跋平定事变,被众将推举为王,年号“太平”,国仍称燕(史称北燕)。
冯跋在位时历意农桑,勤心政事,为巩固统治和发展生产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苛政,惩贪赇”,他要求各级官吏施仁政、惠民众,并严惩贪官,使“上下肃然,请赂路绝”。“省徭赋,课农桑”,他省徭役薄赋税,选拔官吏时细询励农方略,“劝农课桑”蔚然成风,农业发展很快。“重孝悌,建太学”,他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奖励孝贤,并在各处营建太学,教育子民。冯跋在位22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431年,冯跋得重病,诸子和其弟争王,互相残杀,跋惊吓致死。
冯弘,字文通,冯跋之弟,北燕国君。冯跋在位时,冯弘被封为中山公。冯跋死后,冯弘杀死冯跋的儿子冯翼,自立为北燕国君,年号“太兴”,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丽(今朝鲜),两年后被高丽王所杀。
3、冯太后
冯太后(441-490),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杰出的女改革家。其祖父冯弘兵败逃往高丽后,其父冯朗和其叔冯邈降魏。冯朗在北魏官至秦、雍(今陕西境内)二州刺史,受封西郡公,后获罪被杀,冯氏被送进宫里,靠姑母(北魏国君拓跋焘的左昭仪)抚养。她自幼聪明好学,在姑母的教育下,不仅精通文字,而且见识日广。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汝登基,11岁的冯氏被选为贵人,公元456年被封为皇后。公元465年,26岁的文成帝去世,献文帝拓跋弘(李夫人生)即位,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当时献文帝才12岁,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丞相乙浑专权,阴谋倾覆帝室。冯太后和汉族大臣密定大计,突然捕杀乙浑,然后临朝听政。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停止临朝听政,转而抚养皇孙,由14岁的献文帝亲政。公元471年,18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将皇位禅让于4岁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冯氏遂受封为太皇太后。拓跋弘成为太上皇,但仍参与朝政。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暴死,史载:“显祖(即献文帝拓跋弘)暴崩,时言太后所为也”。冯氏开始第二次临朝听政,直到公元490年病死为止。
冯太后再度临朝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改革。如:提倡汉化,修孔子庙,提倡儒家思想;建立学校,大兴教育;严禁鲜卑族同姓结婚;革除鲜卑族信奉巫术的风习;实行均田制,把因战争荒芜了土地分给有力耕耘的丁壮,收缴租税以利国家;建立户籍制与俸禄制等。经过冯太后所主持的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王朝摆脱混乱局面,抑制了豪强的掠夺行为,使国家日趋安定,北魏逐渐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过渡,为孝文帝亲政后更大规模地推行汉化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太后严于执法,有两个亲王因贪赃枉法受到检举,许多王公大臣为之说情,冯太后依据朝规,将这两名亲王削去封爵,终身监禁。冯太后生活朴素,穿的衣服都是素色绸帛,吃饭用的桌子仅一尺见方,饭菜数量也比其他皇帝和皇后少得多。她生前还写下遗嘱,规定坟墓长三十步,葬室长宽一丈,用普通棺椁,不用殉葬器物。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年仅49岁,谥“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对推动北魏封建化和汉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孙敬
孙敬,字文宝,汉代信都(今冀州市)人,“头悬梁”的典故即出自孙敬。《太平御览》载:其“好学,晨夕不休”,他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孙敬苦读常通宵达旦,为消除困意,系发于屋梁,若低头欲睡,拽其发而警醒。孙敬凭借其独特的“悬梁”精神苦学,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当时的知名大儒。后人对孙敬“悬梁”苦读的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揉为“悬梁刺股”,用以教育孩童。《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把孙敬、苏秦以及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引为苦读的楷模。
5、刘焯
刘焯(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县(今冀州市)人。刘焯自幼聪慧,并与河间刘炫友善,两人一起向信都郡刘轨思学习《诗经》,向广平郭懋(mao)常学《左传》,向阜城熊安生学《仪礼》,后又在武强的大儒刘智海家苦读十年,遂成知名学者,出任州博士,同刘炫并称“二刘”。
隋文帝开皇年间,刘焯中举秀才,射策甲科,拜为员外将军,与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国史,并参议律历。他曾与诸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常有高论,众人皆佩服其学识渊博。开皇六年,洛阳“石经”运抵京师,文字多处磨损,极难辩认。隋文帝便诏刘焯、刘炫等人考证,他们经过努力,一一辩清。在国子监举行的一次经学辩论中,他与刘炫力挫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诽谤,被革职还乡。后隋文帝派刘焯到蜀王杨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杨熹得知,将刘焯发配到边远充军。杨熹的蜀王封号被废后,刘焯才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云骑尉。刘焯秉性耿直,为官期间经常抨击时政,终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罢职回乡。自此他游学授徒于闾里,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其间天下名儒有了疑问、学子求学,常千里慕名而至。隋炀帝即位后,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学博士。刘焯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唐魏征《隋书》“儒林”中介绍刘焯时说:“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由于刘焯所著历书与当时权威人士——太史令张胄玄的天文、历数观点多有不同,故呕血而成的《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该书提供的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历史证实刘焯研究天文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时李淳风就是依据《皇极历》造出了《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
6、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孙,“竹溪六逸”之一,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诗文佳作行世,后散失。
唐玄宗末年,孔巢父曾与李白、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于山东泰安府徂徕山脚下,纵酒酣歌,谈诗论赋,号称“竹溪六逸”。徂徕田园生活结束后,孔巢父被举荐赴长安做官。约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浙江会稽)。行前,京师好友蔡侯曾设宴为其饯行,席间,诗人杜甫吟诗一首,以表述自己的心境,赞颂巢父的才德,题为《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后来孔巢父为扶救社稷,再度复出,任湖南观察使。唐德宗建中年间,孔巢父为朝中大臣,官至给事中。因其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且破贼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称为“知君名宦”。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镇州李维岳和淄青李纳请示承袭父职,朝廷不允,魏博七州节度使田悦又代其二人奏请,德宗仍不答应。田悦恼羞成怒,联合李维岳、李纳等人哗变。河北三镇的叛乱致使连年战祸,生灵涂炭,官兵和叛兵浴血沙场,士卒死伤惨重。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任命孔巢父为宣慰使前往平乱,孔巢父冒死赶赴魏博镇,舌战田悦,陈述顺逆之祸福,理据俱备,打动人心,终使田悦率众归降。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曾奉帝旨兵伐田悦。次年,泾原兵变,叛将朱泚(ci)入长安称帝,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率兵猛攻,李怀光前去救驾,数败敌部,屡有战绩,迫使朱泚退归长安。因德宗轻信奸相卢杞的挑拨,不许李怀光入朝觐见,故李怀光耿耿于怀,以至背主而去,联合朱泚逼使德宗南逃汉中,并率军占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割据一方。孔巢父说降田悦叛军后,当年六月,德宗令其招安李怀光,孔巢父再度深入虎穴,舍身劝降,因言辞失宜,不幸为李怀光部下杀害。死后,朝廷追赠孔巢父尚书左仆射职,谥号“忠”。《旧唐书》、《新唐书》均有孔巢父传。
7、胡宗照
胡宗照(1884-1942),字峰荪(sun),笔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庄村)人,近代著名书法家。胡宗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胡存武曾创办义学,祖父胡蓥(ying)为清代候选训导,在义学任塾师,父胡庭麟曾任教于京师,善书法。
宗照毕业于保定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与同仁创办冀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并任国文和书法课。他治学严谨,兼收并蓄,尤精古诗文,书法课常以口传心授教导弟子,并举办书法展览。1928年胡寓居天津劝业场附近华锦成灯扇字画店后院,以买字画为生。
宗照自幼聪敏好学,尤喜书法,他初习颜柳正楷,颇得人们赏识,有所成就之后,改临魏碑,以张裕钊的《南宫碑》为范本,练习魏碑。他在运笔、结构上极下功夫,并持之以恒扎实苦练。宗照遍览名牌牌匾,研究古代拓片,探讨历代金石碑刻,取长补短,自创新境,独成一格。他的书法刚柔相济,内藏筋骨,富有金石雕刻之感,既古朴美观,又神气活现,余韵无穷。胡宗照在书法届颇有影响,据说艺术大师齐白石认为胡是当时北方最有成就的书法家,并为他精心刻制印章。胡先后应邀为天津“五和线店”、“交通旅馆”、“裕华文具店”、“宝丰饭店”、“华盛王金店”等以及北京前门大街的一些商号书写牌匾,为河北省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河北省第十四中学、冀县县立高等学校书写校名。胡所写的条幅在京、津等城市的字画店里奉为上品,内地富贾和外国客商均以高价求购,人们将他的字画视为珍宝。胡宗照1942年5月病故于北京,他的书法著述、所藏之诗书字画在历次运动中先后丢失。
8、道安
道安(312-385),东晋时杰出的翻译家、著名高僧。道安出生于扶柳县(今冀州市小寨乡扶柳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原姓魏(一作卫),自称释道安。
道安父母早丧,由外兄孔氏抚养,7岁开始读书,15岁时对五经文义已相当通达,转而学习佛法。道安18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载“年十二出家”),因形貌黑丑,不为剃度师所重视,只让他去田里干活。后来他向剃度师要佛经来读,能过目成诵,记忆惊人,师傅惊喜,并送他受具足戒,允许他外出任意参学。传说师傅给他《辨意经》一卷约五千言,只用一天时间就把经书读完。又给他读《成具光明经》约万言,仍用一天时间读完,复述经文竟一字不差,为此甚得师傅喜爱。
道安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境)拜西域高僧佛图澄为师,在此道安钻研佛学长达十三四年之久。道安深得佛图澄的赏识,常代佛图澄讲经,并圆满解答许多理论疑难,因而,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佛图澄死后,道安离开邺都来到山西与当时名僧竺法济、竺僧辅、竺道护等研究佛经,并为佛经作了极宝贵的注解。
公元364年,道安率弟子400余人来到襄阳,在此居住15年,先住白马寺,后又创立檀溪寺,从事佛学研究和著述,制定僧规。道安在当时佛教界影响很大,东晋孝武帝曾下诏书表扬道安,并给他象王公一样的俸禄。宁康三年(公元375年),道安去长安,受到苻坚的召见。道安晚年在长安五重寺主持译经,并注经作序。道安于公元385年二月初八离世,葬于长安五重寺,时年73岁。
道安为弘扬佛教做出巨大贡献,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佛经翻译和佛教著述。道安共有佛教著述约60多种(佚失约40种,现存20多种),他作的14篇经论序言都载在《出三藏记集》中。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翻译质量比较低。道安亲自主持,与西域等地名僧诠定文字、详核文旨,并为译成的佛经作序言,提高了佛经的翻译质量。在翻译过程中,他还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规则,主张直译。道安曾撰《综理众经目录》,对当时流行的诸经译本一一详考。二、制定僧徒教规教仪。道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得到佛学界认同,从此出家人自称“释子”。他还为僧侣制定了仪规戒律,天下僧侣的行为得以统一,宗教组织得到规范。三、创立“本无宗”佛学学派。道安融合禅学和般若学两大学说的精华,主张“以无为本”,开创了新学派——“本无宗”,这是我国在佛学上创立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
㈣ 冀州市的历史有没有人知道
春秋时期北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市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
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晋国的东阳地区。
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市境改属赵国。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巨鹿郡。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设置信都郡,治所设在信都,即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四个县,即:信都县、 扶柳县、昌成县、辟阳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
高后六年(公前182年),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国仍属于冀州,信都国所辖区域与原广川国相比没有变化,且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也没有变动,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东汉东汉王朝,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初,州仍没有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开始固定下来。
建武元年(2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国)。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儿子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三个县: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没有变动。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安平国仍属于冀州,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扶柳县、阜城县。
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开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冀州的下辖区域没有变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将安平国改为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
三国冀州属曹魏,魏国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
黄初二年(221年),魏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
晋朝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安平郡改为安平国。冀州下辖包括安平国在内的诸郡。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国改为长乐国。长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辖区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两个县都没有变化。
晋惠帝之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鲜卑、氐族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家的变换,冀州的治所经常变动。
南北朝北魏时(396年)将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辖长乐、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
隋朝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掉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冀州等诸州(地区级),
开皇六年分信都县,设置长乐县(今冀州市旧城);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设置泽城县(今冀州市扶柳城)。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行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辖域未变,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同时,信都县和泽城县均并入长乐县。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 改为信都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所领县由九个改为六个,即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等六县。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
㈤ 冀州的历史是怎样的
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5000年历史,得到确认!
历史文化是一种无形而强韧的回力量,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答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前不久,8位国内著名文物专家齐聚冀州,对4大类123套件历史文物进行集中鉴定,结果把冀州历史推到了5000年以前。这是“九州之首”文化的寻根之旅,也是对冀州历史渊源的一次重新定位。
冀州渊源:
上古时代因地跨黄河,今辖区分属冀、兖二州。饶、昌、武城、武罗均系境内主要封邑方国。春秋时期多归晋国。战国时代为燕、赵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钜鹿郡。汉代属冀州刺史部,先后设有广川国、信都国和安平国,今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三国时系魏国冀州域,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境内分属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晋代仍为冀州所辖。隋时,南部属冀州,北部属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属河北道。宋初冀州属河北东路,深州属河北西路。元初,观州治所移至县城(今景县城),并于公元1265年复称景州。此后直至明、清,先后为中书省、京师、直隶省所辖,境内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领。
㈥ 冀州县志
冀州历史悠久,上古时期,黄帝划野分州,冀为九州之一,大禹治水后,重新划分九州,冀为“九州之首”。河北简称“冀”就源于此。
冀州市隶属河北省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北距首都北京30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市110公里,辖区总面积918平方公里。邯黄铁路过境建站,大广高速擦境而过。
全境东南部和西北部稍高,东北部较低,海拔高度为21.5至26.5米,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质地适中,土层深厚。市区北郊有北方稀有的平原淡水湖,总面积75平方公里,已被河北省批准为省级湿地保护区。
冀州市处于北半球暖温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于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2.7℃,最冷月为一月份,平均气温-4.2℃,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历年平均光照时数为2571.2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92天。
㈦ 冀州是历史文化古城吗
一,冀州建制200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近年来,衡水市冀州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历史文化、滨湖近水两大优势,做“古人”文章,引“今人”注目,倾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使冀州逐渐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文化交流、休闲旅游目的地。
深挖历史资源,彰显古郡风采。冀州古为九州之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在美丽的衡水湖畔流传着许多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等,有东汉“药王”邳彤、北魏杰出女改革家冯太后、“头悬梁、自勤苦”的孙敬、东汉在此训练水军的袁绍等。经过几年的培育建设,该区已拥有滨湖公园、灵秀山庄、田园棉文化园、九州文化广场、汉城墙等旅游景区(点)20余处,初步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目前,总投资4.5亿元、占地130余亩的道安寺文化产业工程,五个主体大殿已完成打桩。以清代冀州知州李秉衡廉政为官的相关典故为主线,依托盐河故道自然风貌建设的老盐河生态公园坡岸绿化工程——德政园即将开园迎客,德政园工程包括文化广场、李秉衡雕像、德政亭廊等主题公园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集休闲旅游、特色文化、德政文化、廉政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将为冀州“水与汉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㈧ 河北冀州一带在历史上发生过什么大事
http://www.zgjz.gov.cn/hsjz/jzfm/lsmr.htm
㈨ 河北省冀州宋代历史
冀州,辽朝时设置州。辽圣宗设立冀州刺史,后来升为永安军防御使。《辽史·圣宗纪》:统和四年(986年),宋辽战于飞狐,辽国冀州防御使大鹏翼陷焉。冀州建州、升防御都在统和四年之前。治所不详,辽末冀州已经不存。
㈩ 河北省历史故事
1、邯郸学步的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寿陵少年。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
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2、赵云的故事:
赵云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刘备入川与刘璋决裂后,赵云与诸葛亮、张飞等带兵开始了对西川的扫荡行动,在共同攻下巴东郡以及巴郡以后,赵云与张飞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阳、
犍为两郡。犍为郡是当时蜀中的大郡,与蜀郡、广汉郡号称三蜀,也是蜀中赋税的主要来源。 赵云独自率军平定蜀中大郡后从成都南面与刘备等完成对成都的合围。
3、河伯娶妇的故事:
魏文侯(魏斯)命西门豹为邺城县令。当地巫祝、三老勾结廷掾、豪长,假借河神娶妇,以少女投河,诈取百姓财物。西门豹微服私访,洞察其情,即将计就计。
三月十五日为河神娶妇之期,西门豹亲至河边送亲,故指新妇容貌不佳,命巫祝、三老、廷掾禀明河神,容重选佳丽,将三人相继投入河中。百姓醒悟,河神娶妇之事遂绝。
4、郭守敬的故事:
郭守敬是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他所从事和领导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
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最精确的,或近于最佳的。
5、窦建德的故事:
窦建德是贝州漳南(河北故城县)人。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领袖,东汉大司空窦融后代,辽东宣王窦拓玄孙。
窦建德带领孙安祖进入高鸡泊,举兵反叛,全家坐罪遇害。率部归顺高士达起义军,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国,称雄于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