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主要展示泉籍华侨往海外移民及其在海外生存、发展的版历史,反映华侨华人群权体的主要特点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该馆作为华侨史专题博物馆,藏品具有鲜明而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是重现华侨先辈移民、谋生、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资料。截止2007年底,共有馆藏品(含展品)4459件,多数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捐赠的传世文物,仅有少量从相关部门接收的出土文物。其中比较珍贵的主要有反映华侨华人史上各个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侨领的文物史料,如“何香凝郭沫若叶恭绰合作画”、“陈嘉庚公司印尼泗水分公司提货单”、“梁披云墨宝《番客谣》”、印尼华侨“欢迎苏加诺总统莅锡签名册”、“缅甸同盟会会员吴宗海日记”等。
该馆设有“李成智华侨华人图书资料中心”,专门收集侨史资料和部分泉州地方史料,藏书已达8000多册,收藏有3种以上外文学术期刊,10多种中文学术期刊,数千册珍贵族谱、华侨华人社团刊物,是海内外知名侨史资料中心之一。
B.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怎么样
简介: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于2014年10月21日开放。博物馆位于北京东直门内北小街,征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设规模12700平方米,馆舍建设计划投资2.2亿元人民币,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
注册资本:349万人民币
C.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怎么样
对这个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我还是相当的喜欢的咯,就是感觉中国的文化那么的博大精深,偶尔的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也是很不错的。
D.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代表文物有哪些
代表文物现在还不确定 都是海外各界人士捐赠的~
E. 华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华侨博物馆分为“华侨的产生和发展”、“解放前华侨的悲惨遭遇”、“华侨同侨居国人民的友谊”、“华侨对祖国的贡献”、“华侨社会的过去和现在”、“华侨政策的回顾”等六个部分。陈列着许多华侨、归侨赠送的文物、工艺品以及标本资料,体现了陈嘉庚先生崇尚科学文化知识并积极发挥其社会效益的指导思想。
整座博物院分为三个展览大厅,展览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各种图片、资料1200多件,珍贵文物近2000件,各种珍禽、走兽、水产标本1000多件。
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历史上华侨出入国的主要口岸。华侨博物院就坐落在市区的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和南普陀寺。
华侨博物院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舍是一座富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的重檐式宫殿建筑,楼身由洁白花岗岩砌成,屋檐以翠绿琉璃瓦铺饰,斗拱玲珑,飞檐凌空,古色古香,雄伟壮观。全院占地面积12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0110平方米;馆藏文物近7000件,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以及一批珍贵的侨史文物和鸟类、兽类、鱼类、矿物标本等,其中有多件国家一级文物。2005年推出的《华侨华人》、《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三个基本陈列常年对外展出。
F. 有关泉州爱国侨乡的事迹!
郑炳山:与侨史结情缘
--------------------------------------------------------------------------------
2006年02月28日 14:28
在泉州侨乡,有一位被称为“泉州侨史通”和“活字典”的离休干部,他五十多年如一日,为泉州华侨历史研究作出很大贡献。他就是年逾七旬的原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郑炳山。
郑炳山从1952年担任晋江县委统战部长兼县政府侨务科长开始,就把研究华侨历史作为自己工作的职责范围。他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深入进行侨情调查和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侨史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1958年间,郑炳山在国内外史书中发现,在菲律宾推翻西班牙统治期间,有一位外文叫何塞·伊格纳西奥·宝华(译音)的,曾担任菲律宾起义军副总指挥兼南路总指挥,被誉为“菲律宾革命中惟一的华侨将军”,但史书对其原来的中国姓名、籍贯等情况的记载不一,众说纷纭。为破解这一谜团,还其真实面目,郑炳山先后走遍厦门、同安、晋江、泉州、南安等县市,通过多种渠道,不厌其烦地四处查访,至1962年才在南安县刘林乡的《刘林刘氏族谱》中查到那位“惟一的华侨将军”就是南安刘林的刘亨赙,并经专家鉴定无疑。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炳山历经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茫茫“大海”中摸到了“针”,从而澄清和纠正了历来对这位英雄人物的误传,为侨史界立下汗马功劳。消息传开后,中国新闻社曾发专稿向世界介绍这一重大发现;菲律宾《世界日报》也用整版篇幅作了报道,菲律宾侨胞还集资在菲律宾为刘亨赙铸造两尊铜像,作为中菲友好象征加以纪念。
郑炳山数十年如一日热心侨史研究,不仅搜集整理了很多颇具价值的资料而成为泉州侨史的“活字典”,还经常撰写侨史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同侨史界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好评。他先后被选为全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福建省侨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1992年6月,郑炳山离休后,没有因此而在家安享清福,而是继续发挥余热,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对华侨历史的继续研究,做的工作更多,更具体,更全面,收效也更为显著。
1994年初,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始兴建时,郑炳山主动承担了负责侨史资料征集和展馆陈列方案的编写工作。除亲自带领征集小组深入侨乡各地开展侨史资料的征集活动外,1995年8月又带队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为期40天的海外侨史资料的征集工作。
第一次到新、马的郑炳山,在国外期间,从没休息过一天,也未进过一次商场。白天坚持走访侨亲,夜间整理已征集的资料,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特别是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为弄清泉州人旅居新、马始于哪个年代,郑炳山曾独自一人到郊外荒无人烟的三宝山上,在那里踏遍埋葬许多华侨尸骨的墓地,逐一辨认镌刻在墓碑上的籍贯和生卒年月,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深得侨亲的赞誉。回国后,他又先后三次带队深入到新、马华侨居多的南安芙蓉侨村和缅甸华侨居多的洛江区霞井侨村进行为期32天的侨村典型调查和征集史料,随后撰写的调查报告和论文为多家媒体所刊用。在郑炳山的直接带领下,先后共征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侨史资料和文物达1500多件,其中有部分十分珍贵而又不可多得的史料和文物是由郑炳山发现和出面征集的。
为弘扬泉州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拓宽学术视野,在他的积极倡议和努力下,泉州华侨历史研究学会先后参与举办了爱国华侨李清泉、李光前、颜子俊和“泉州华侨与抗日战争”等专题学术研讨会;为主编纂出版了《泉州华侨史》3~8辑;撰著一部长达17万字以系统介绍南安籍的新加坡著名华人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先生生平事迹的长篇专著《李光前传》;参与邀请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法国、荷兰、马来西亚、加拿大以及北京的侨史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郑炳山还多次应邀出席华侨华人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并发表论文数十篇。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初,为填补泉州有关缅甸华侨史料的短缺,郑炳山不顾年迈体弱,带队专程赴缅甸作为期20天的采访活动,并同旅缅泉籍同乡社团合作、由郑炳山担任主编、共同编纂出版一部系统反映旅缅泉籍华侨华人各个方面情况,多达15万字、图文并茂的史书《在缅甸的泉州乡亲》,充实和丰富了泉州的缅甸华侨史料。
2005年6月15日,泉州华侨历史学会举行换届选举,大会同意郑炳山提出不再担任副会长职务,聘任他为新一届理事会顾问。卸任后的郑炳山,仍然十分关心侨史事业,其精神不减当年。(来源/泉州晚报海外版,作者/吴灿辉、吴远鹏)
G. 泉州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1、拜月娘妈,泉州人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版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权有拜月习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2、烧塔仔,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
3、划拳和摇骰子,这是泉州酒文化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人猜的是闽南拳,也可以叫泉州拳,因为同厦漳两地划的闽南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4、公鸡娶妇,指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
5、哭嫁,新娘出嫁是大喜事,但是在泉州,新娘出嫁时是要大哭以示悲伤。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H.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历史故事或传说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始创1959年,是我国唯一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它以丰富而珍贵的海交文物,反映了十二至十四世纪的东方大港--刺桐港的发展历史,显现了泉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讴歌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创造的悠久而辉煌的海洋文明,是我市进行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1991年,海交馆被省、市两级政府定为青少年德育基地。1995年8月又被省委、省政府颁定为首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馆原址位于开元寺内东侧,1979年建立“泉州湾宋代海船陈列馆”,面积1300平方米,陈列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古船和大量伴随出土物,以及宋至清代的各种石、木、铁大型锚具。1991年2月15日,新的海交馆在东湖之畔落成,并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高度赞赏和评价。新馆主体楼宛如一艘远航归来,停靠港湾的双桅帆船,象征海外交通这一历史主题。新馆馆区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现辟有“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泉州宗教石刻”两个固定的专题陈列馆和“中国历代船舶模型”、“泉州海交民俗文化”两个初步展览。这些展馆陈列着泉州出土的各种海交文物,并配以大量照片、模型和拓片,其中尤以数百件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石刻最为珍贵,也是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这些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海上丝绸之路”时代,泉州作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各个不同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在这里和睦相处、互相交融的真实历史情况,颂扬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精神和宽容博大的胸襟。
建馆三十多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本馆在文物考古与征集、陈列展览和学术研究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1990年至1991年初,为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本馆人员在建设新馆、筹备专题陈列和组织国际学术讨论会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为国争光。近年来,我馆再接再厉,又连续成功地举办或协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和各种国内外展览。近十年来,本馆已接待数十次国家领导人和外国高级官员的参观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观众,其中学生参观数每年约3万人次,通过参观,向他们传播了科学知识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海洋文化。本馆与中国海交史研究会联合出版的全国性学术刊物《海交史研究》,已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图书馆年收藏。中国海交史研究会秘书处、《海交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均设于本馆,她已经成为中国海交史研究的重要基地。本馆于1985年、1992年分别荣获文化部、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目前本馆有正式干部和职工45人,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占一半以上,设有办公室、勤工部、文物部、文物科技保护部、学术研究部、陈列部、事业发展部和保卫科。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市的海交文博事业,今年,泉州市政府已批准了海交馆的二期建设规划方案。其主要内容有:建一座面积6000平方米、可容纳4至5艘古船以及数量繁多的各种碇具的古船陈列馆;建一座面积4000平方米的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陈列馆;在原主体馆二层东西展厅筹办中国历代船舶模型陈列馆;配合馆区绿化,栽植历史上通过海路传入的各种农作物、果树、花卉的海上丝绸之路植物园,作为露天陈列馆;同时设立青少年科技活动室,等等。二期建设工程将给海交馆增加更加丰富的内涵。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专门性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东侧。1959年7月15日创建。
该馆藏品1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102件,如:1974年出土的后渚港宋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分为13个水密隔仓,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毗湿奴石雕像为中国仅见的印度教文物,是14世纪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
该馆设有 3个专题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展出两艘宋代海船的部分实物和宋元明清石、木、铁三种材质的锚具以及各时代的海船模型等文物;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展出宋元时期外来宗教中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墓碑、墓盖、雕像、寺庙建筑构件等300多件;泉州外销瓷陈列馆,展出历代从泉州港输入国际市场的陶瓷器 500多件。该馆还组织了泉州华侨史陈列。该馆每年观众约30万人次。后渚港的古船,已按1/10比例,复原制出模型,并提供给有关单位陈列及出国巡展。
该馆出版有《海交史研究》期刊,编写出版了《泉州宋船发掘和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石刻》、《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等10多种专著和资料。
I.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重要活动
除基本陈列外,该馆先后通过自办、引进、合作及出国办展等形式,成功举办了“20世纪华侨华人图片展”、“纪念孙中山先生图片展”、“我的中国心——印尼华人慈善家黄仲咸先生事迹展”等临时展览100多个。其中“泉州百个家族移民东南亚族谱展”是应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邀请,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加马来西亚第24届全国华人文化节联合举办的巡回展,开了该馆出国办展的先河;“故土情深——印尼华人庄占辉先生画展”系引进旅印尼泉籍华人画家庄占辉先生的画展,把庄占辉先生带有南洋风格和南洋风光的艺术作品展示给侨乡人民;“高风亮节——纪念爱国侨领郭瑞人先生展览”、“星光璀璨 遗爱人间——新加坡华人实业家、慈善家李陆大先生展览”等展览弘扬侨界老前辈高尚风格和赤子情怀,让人们从先贤熠熠生辉的人生轨迹受到启迪,感悟人生。这些展览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不少临时展览水平很高,具有较强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参观。
该馆多次派员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访问;协助出版论文集和著作《在缅甸的泉州乡亲》、《泉州市侨联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华侨史》(第9辑)、《越南漫笔》等,发表论文10多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人均发表2篇以上。
建馆以来,该馆先后推出“出国史馆”、“泉州人在南洋”两个基本陈列。“出国史馆”主要展示自唐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泉州籍华侨移民海外的原因、类型、方式、过程及其影响;“泉州人在南洋”表现了泉州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及海外泉籍华人社会变迁和现状。展览设计独具匠心,大量采用场景复原、微缩景观、幻影成像等现代先进表现手段,观赏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