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年级上下册的知识结构图历史
B.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下册知识点
初一历史(上册)复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
2、距今约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3、 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4、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 ,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6、北京人已经使用 。 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7、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 ,过着群居的生活。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 和长江流域的 。
2、距今约 年的半坡聚落位于 ,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种植 、 、 ,饲养 、 ,还经常去 、 。他们开垦耕地用 、 ,收割庄稼用 、 ,加工谷物用 、 等。
3、 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国是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之一。其中,最早种植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 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约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 ,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种植 ,饲养 、 、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在这些工具上 , ,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 式的。几千年来, 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相传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化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 。他还发明 ,开辟 ,使人们互通有无。
2、相传 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 发明了 。
3、距今约 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4、 和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黄帝之后过了很久, 、 、 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6、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 ”。
7、 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采用 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领导人民 , ,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是以 、 和
为代表。
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也开始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国的有 、 、 和 。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 年,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定都 。并组建 ,制定 ,设置 ,建立起 。
2、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 。夏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施行暴政;商部落日益强大。
3、约 年,商部落首领 ,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 ,建都在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4、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 把都城迁到 ,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 。
5、商代, 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6、公元前1046年, 击败商朝军队,建立 ,定都 ,史称西周。
7、西周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级贵族和平民可以从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权,但不能转让和买卖。农业上已有人工灌溉。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 迁都 ,历史上称为东周。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 ,称为“授民授疆土”, 。
2、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 , ,
。
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义在于:(1)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 的作用。(2)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3)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4、夏商西周社会以 区分尊卑等级。
5、夏商西周时期, 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王和大小贵族拥有很多奴隶,奴隶主要来源于
和 。
6、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 ,制定了严酷的 。
7、 配合暴力镇压,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通过
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 时期。当时出现了 、 、 、 、 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称霸的是 。
2、 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上,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 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军在 打败晋国,楚庄王跌升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历史上的 时期。晋国分裂成 、 、 三个国家,与原有的 、 、 、 并称“战国七雄”。
5、 称为“合纵”; 称为“连横”。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 ”。
2、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 的发展。铁梨铧的出现,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3、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全生产成为可能。
4、“ ”、“ ”,反映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5、公元前356年, 开始变法。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是指 。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 开始的。
3、 是铜、锡、铅的合金。
4、 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 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 ”、“ ”两部分。
2、“ ”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3、“ ”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4、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 ”,主张以“ ”教化人民,以“ ”治国。
5、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教得到发展的是 ,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 论整理成《 》一书。
6、请简述“百家争鸣”。
7、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 ”治国;法家强调用“ ”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 ”治,也反对“ ”治,他们提出“ ”。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两千年前的都江堰的作用在于灌溉、分洪,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他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 称为编钟。
4、编钟的出现表明 。
请简述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公元前221年,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世界范围内,与秦汉帝国先后并存的主要有欧洲的 、西亚的 等古代国家。 与 的文明最为辉煌。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秦国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1)统一成为大势所趋;(2)人们苦于战争,渴望和平;(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4)秦采取正确的军事方针,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
公元前260年,秦在 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国家,定都 ,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
请简述秦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公元前209年夏, 、 率先发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 。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
请简述秦始皇做一些什么来发展经济?
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请简述统一文字的意义。
4、秦国以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公元前 年, 称帝,建立汉朝,定都 ,历史上称为西汉。 就是汉高祖。
2、汉武帝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他建议汉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请简述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汉武帝通过颁布“ ”的方法削弱封国势力,其巧妙之处在于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
6、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的措施是,在中央设立 ;在地方将全国分为 ,称为“十三州部”。
7、 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公元前 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 出使西域。公元前 年,汉武帝为了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再次派其出使西域。
2、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是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为开始的。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的交通线,因
而得名。
4、请简述“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1、西汉前期,人们从“ ”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2、东汉时期, 在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后人将他改进的纸称为“ 纸”。
4、公元 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5、 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著有《 》一书,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 ”。
6、 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并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后人尊称其为“ ”。
7、《 》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其中 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其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18课 昌盛的文化
1、佛教起源于 ,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教义有利于 ,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引力。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道教产生于 ,他是 与
的结合。道教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3、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 为主, 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4、 撰写的《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5、秦汉时期, 是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6、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生动展现出 。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东汉末年,政局混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 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 。
3、填表题
战役名称 时间 交 战 双 方 结 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4、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第21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2、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 ,而且 ,使本来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3、请简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进步。(你认为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得到发展?)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填表题
项目 人 物 成 就 意 义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第24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请简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与艺术特点。
2、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品是 。为什么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4、东晋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其代表作是 。
5、请说一说顾恺之的绘画风格。
6、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
;是 而发展起来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阳的 等。
C.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2、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3、科举制的创立p17 (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 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4、(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
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大运河的诗作: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
《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5、隋唐对外友好往来:P30
唐朝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x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典籍。
6、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P33
7、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P56
农业:唐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居粮食生产首位。
手工业: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宋朝大都市开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利于商业发展。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P59纸币图识记,北宋称为交子,南宋称为会子)
8、宋朝社会风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
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反映的节日是春节。
9、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占领临安,南宋灭亡。P67
10、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将粘土做成陶活字。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传播。比欧洲早400年。
指南针: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P73三幅图要识记,右边竖文字看看)
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火枪、火箭、火炮等。11、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12、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①戚继光抗倭:(P96)明朝时,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组成“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边疆,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戚继光的话:“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P104)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攻打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郑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的内在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边防。
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③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军队两次围攻雅克萨,沙俄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P106
13、郑和下西洋:P94
目的: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过程: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以丝绸、瓷器换回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注意:郑和下西洋和九年级所学的新航路开辟进行比较
14、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x藏:P110
①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佛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②1727年清朝设驻藏大臣。后来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x藏事务。
③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金瓶掣签制度)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x藏的管辖。
x疆:P111
①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②乾隆帝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x疆地区,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③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不堪沙皇压迫,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x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15、“闭关锁国”P118
清朝统治着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实行“闭关锁国”只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经营海外贸易。
“闭关锁国”影响:
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6、北京城与明长城:P121
紫禁城(今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P122图)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P122图)
17、古代书法和绘画
唐朝颜真卿(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 并称“颜筋柳骨”,见P39上图
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宋朝画家张择端(潍坊人)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风景和繁华景象。
元代画家赵孟頫,当时人们称他的画属于“神品”,代表作《秋郊饮马图》 P80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明朝董其昌的书法有“颜(颜真卿)骨赵(赵孟頫)姿”之美。 P129
明末画家徐渭善用泼墨《墨葡萄图》
D.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知识结构
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终复习提纲
(仅为提纲,希望能帮助你!需要你自己对照书去看)
1、隋朝大运河:北:涿郡,南:余杭,中心:洛阳。从北到南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为唐的全盛奠定基础);唐玄宗——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和虚心纳谏,推行改革措施。
贞观新政具体措施:A、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以交纳实物代替服役。目的:减轻老百姓负担,维护统治。B、政治制度: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C、法律制度: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了《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完备的一部法典)。D、考试制度: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
得到启示:为民办实事,使人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心国计民生,使老百姓能和谐创业等。
3、隋文帝创立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唐朝进一步完善(进士科、明经科,雁塔题名),武则天时设立殿试。
4、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5、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影响深远。鉴真、玄奘。
6、唐朝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7、四大发明中唐朝发明的是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北宋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火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后来传到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指南针应用到航海上,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中国科技的确辉煌过,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封建专制,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明清之际闭关锁国,最终导致了科技没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动力,给社会带来更多实惠凤致落后于西方。因此科技能否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有条件限制的。
8、安平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9、辽西夏北宋、金西夏北宋、金西夏南宋都曾经并立。
10、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当时还从越南传入了占城稻。
11、 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宋代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流域。
12、 宋代重要的节日有元旦、寒食、冬至。每到元旦时家家贴春联放鞭炮。
13、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生活与习俗风情。
14、 成吉思汗的主要贡献在于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15、 回族是元朝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的。
16、 行省制度说明我国设立省级行政区是从元朝开始的。
17、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8、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而且得写八股文。
19、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明太祖朱元璋时废除了沿续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权归六部。他还设立了廷杖制度。明朝设立了厂卫制度。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品位不高。
20、 明朝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都可以看出他们是民族英雄。
21、 清朝康熙时期雅克萨之战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第一次战争。
22、 清朝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驻藏大臣。主持金瓶掣签仪式的也是驻藏大臣。
23、 清朝承德避暑山庄并不是为了避暑而修建的。
24、 明成祖时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比欧洲哥伦布的远洋航行早87年。
25、 现在的北京城主要是明成祖在位时扩建的。由里到外为宫城、皇城、京城。故宫位于宫城。故宫的特点是: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故宫的建筑红色象征尊严,黄色在五行学说中代表中央方位,封建社会以此作为皇室的标志。故宫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6、 明朝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它和秦长城的共同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犯。长城熔铸了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现在长城受到一些破坏,我们要有保护文化遗产和生存环境的意识。
27、 要了解明朝的医药学主要成就可以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28、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在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唐朝的对外开放使社会高度繁荣,清朝的闭关锁国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唐朝的强大与对外开放有一定关系。在对外开放交流中变得更加辉煌。而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落伍,处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的包围之中。
我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人类的不同文明总是在交流中前进的,若是闭关锁国,就会被世界潮流抛弃。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E. 谁有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第三课(“开元盛世”)的知识结构图
开元盛世一般讲的是唐玄宗早期,唐朝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开元盛世一般只要了解就行。“贞观之治”才是考试重点
F. 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一二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三个知识点:
1. 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以及发现的历史意义。
2. 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3. 山顶洞人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年代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距今约3万年
意义/特征
揭开我国人类历史的新篇,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用火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组织
群居生活
氏族生活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三个知识点:
1.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点、生产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状况。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点、生产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状况,尤其是半坡人的彩陶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的瑰宝。
3.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距今年代:约7000年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所处位置:长江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作物:水稻
房屋建筑:干栏式
距今年代:约5000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所处位置:黄河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作物:粟
房屋建筑:半地穴式
淘气制作:彩陶
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大汶口原始居民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所处位置:黄河流域
社会生产:农耕、制陶
生活状况: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三课 华夏之祖
三个知识点:
1. 涿鹿之战——炎黄战蚩尤
2. “人文初祖”——黄帝
3. 尧、舜、禹的“禅让”
知识点一: 炎黄战蚩尤
1.炎帝、黄帝、蚩尤: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黄帝和炎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帝即传说中教人农耕的神农氏,而蚩尤则是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传说他以铜做兵器,勇猛异常。
2.涿鹿之战:传说蚩尤率军队入侵炎帝部落,炎帝向黄帝求救。黄帝立即出兵讨伐蚩尤,最终蚩尤被擒杀,战败的余部因而远去。
3.华夏族的形成:涿鹿之战后,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知识点二: 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的贡献: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一位宗祖,华夏族形成以后公认他为全族的始祖。相传他会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
2.地位: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这反映出后人对黄帝的尊敬,对黄帝所做贡献的认可。
知识点三: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禹的传说: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治水有功,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2.“禅让”:是中国远古社会首领推举和继承的一种方法,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内部实行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商、西周被称为“上古三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朝代。
建立者及都城:禹建立,定都阳城。
夏朝的兴亡
家天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巩固统治:建立一套国家机制
灭亡:夏桀(jie)实行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灭亡。
商朝的兴亡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商朝日益强盛。
灭亡:商纣无道,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建立时间、人物、都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
西周的灭亡
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
等级制:从周王到奴隶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
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知识点一: 夏朝的兴衰
⒈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定都阳城)
⑴禹在位时,他的儿子启已有强大的势力。禹死后,其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⑵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⒉夏朝的统治
⑴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陕西南部一带,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⑵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⒊夏桀暴政导致夏朝灭亡
桀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的宫殿,无休止地惩罚百姓,压迫他们服劳役。贫民、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朝灭亡。夏朝共经历了四百多年。
知识点二: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⒈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⑴背景:①夏桀实行暴政,贫民和奴隶不断发动反抗斗争。②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商的国君团结周围的小国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功夏。
⑵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⒉商朝的强盛
⑴汤是商朝的第一代国王,也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汤统治时期,商朝越来越强盛。
⑵汤死后,尽力了多带君主的治理,尤其在盘庚以后,商朝的势力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⒊盘庚迁殷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都城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叫殷朝。
⒋商朝灭亡
⑴商纣暴政。纣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和夏桀一样,也是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⑵牧野之战。商朝后期,周武王见商朝的政治腐败,内部混乱,便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进攻商纣。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知识点三: 西周的分封制
⒈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⒉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⒊作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⒋西周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比较夏、商、西周的兴亡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最后一个国王
灭亡时间
重大事件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殷
纣
公元前1046年
盘庚迁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形成等级制、发生国人暴动
夏、商、西周更替大事年表
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夏朝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灿烂时期
青铜艺术的高度发展 西周种类更加丰富
灿烂的青铜文明
司母戊鼎(商朝)
代表作品 四羊方尊(商朝)
三星堆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西周的灿烂青铜文明
奴隶的地位低下,命运悲惨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时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等
春秋时期
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改革,国富兵强,打着“尊王攘夷”口号,成为春
秋时期第一霸主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军打败晋军,楚庄
王成为霸主
战国时期
时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影响
消极影响:长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积极影响:诸侯逐渐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知识点一: 春秋争霸(你知道:葵丘会盟、退避三舍吗?)
⒈春秋争霸的背景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⒉初秋争霸的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
各诸侯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⒊著名的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等。
⒋齐桓公称霸
⑴称霸原因:第一,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国富兵强。
第二,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扩充疆界。
第三,齐国地理位置优越,盛产鱼盐,经济富庶,为争霸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⑵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⒌晋文公称霸
⑴晋国地处黄河中下游,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原的一个大国。
⑵晋文公曾经长年在外流亡,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以后,注重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⑶晋楚城濮之战:那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和晋国展开了争霸战争,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展开大战。战役开始时,楚国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了楚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晋文公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城濮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⒍楚庄王称霸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楚庄王继位后,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后来楚军打败了晋军,饮马黄河,建立霸业。
⒎诸侯争霸的影响
⑴消极影响:长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⑵积极影响:在争霸过程中,诸侯逐渐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知识点二: 战国七雄(你知道:三家分晋、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吗?)
⒈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只剩下齐、楚、晋、燕、秦等几个重要的大诸侯国。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⒉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⒊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小国逐步被大国兼并,大国与大国之间为了各自利益,也进行明争暗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就是这一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
⒋秦国崛起
经过长平之战,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加,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七课 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社会经济
铁农具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
修建时期
修建人
位置
功能
地位
意义
背景
时间
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意义
各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封建社会形成
知识点一: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适用范围扩大。
⑵牛耕的推广:我国至迟在春秋末期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的影响: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⑷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
主要使用时期
制作材料
代表性生产工具
优点与缺点
原始社会
木、石、骨、蚌
耒耜、蚌镰等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夏、商、西周
青铜
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
春秋战国及以后
铁
耙、镰、锸、锄、铲等
铁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⑸生产关系的变革:奴隶主与奴隶变为地主与农民
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驱赶奴隶大量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在努力制度下,努力毫无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不高。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劳动者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劳动者可留一小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下,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称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也就成为新兴的地主。这样,个体生产就取代了大规模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知识点二: 著名的都江堰
⒈修建原因
战国时期,岷江上游山谷高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减缓,所夹带的泥沙石子随 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每年夏季秋季水势骤涨,常常泛滥成灾。雨季过后,又会出现干旱。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决定修建都江堰。
⒉都江堰的修建(地点、修建时间、修建人、地位、功能)
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工程。
⒊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原理
⑴结构组成:都江堰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江中修筑的“都江鱼嘴”,使江水从两边分流。内江用于灌溉,外江供分流。在玉垒山开凿人工通道“宝瓶口”,把内江的水引入支流进行灌溉农田。
⑵运作原理:“深淘滩,低作堰”。淘挖内江时,截断流入内江的水,使它通过低堰全部流入外江。然后以相同的方法把水拦入内江而淘挖外江。为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是成都平原免于水患之害,修建飞沙堰,以供洪水期内江的水从堰顶溢入外江之用,因此堰不可修得太高。
⒋都江堰的意义
都江堰消除了泯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知识点三:商鞅变法
⒈商鞅变法的背景
⑴战国时期,由于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封建地主和农民。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⑵诸侯争霸过程中,秦国还比较落后,迫于现实压力,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图强。
⒉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意义等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秦孝公时期)
目的
富国强兵
指导思想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思想)
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工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工的旧贵族的特权。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遣官吏治理。
性质
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
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制国家。
⒊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上有国君支持,下有百姓拥护,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获得极大成功。
⒋各国变法的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定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