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什么中国人文历史方面的书籍,书刊介绍一下
1、中华上下五千年(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图书),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期间流传有许多的神话,历史故事等。
2、《剑桥中国史》,共16 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全书共分10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概况。
主要内容包括民族与疆域、行政区划及其变迁、政治中心的分布与变化、人口分布与变迁、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工矿业分布与发展、城市与交通、商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及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等。本书系我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专著,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将来的学术巨著。
4、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
5、《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
⑵ 中国人文历史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时,具备实现统一的三个客观条件:1)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在七国中秦国最有条件实现统一。
嬴政掌权后,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略;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先扫除两翼,最后灭齐。任命王翦、李信、王贲、蒙恬等为将军,展开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因此,这些人才在他的统一大业中,各尽其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秦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灭掉了东方六国。
⑶ 中国人文历史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内育。原始形态的教容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⑷ 国家人文历史怎么样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信赖的杂志,好好看吧。
希望能帮到您。
⑸ 中国历史简介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10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初期,日军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较强的单兵作战能力,在中国战场上是屡打胜仗,以至于狂妄到三个月就可灭亡中国。但是不久之后,日军就遇到了此后一直让他们心惊胆颤的对手——桂军,以至于后来的日军指挥官一看到穿着黄色军服的桂军就头疼不已。
1938年,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全民族的抗战情绪空前高涨,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真正让日军对桂军惧怕的还是桂林保卫战。
桂林保卫战日军出动了近7个师团,15万兵力,300多辆坦克,30多架飞机,大量重炮。反观桂林守军却只有第一三一师1万2千余人,加上后来从桂林各地自参加战斗的民团,总兵力不足2万人。他们没有飞机,没有坦克,只有火炮22门。此战桂林守军1万9千余中,1万2千人战死,其余7000多人因日军释放毒气昏迷而被俘虏。
虽然最终日军还是攻下了桂林,但是他们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根据日军后来递交给大本营的报告,日军此役阵亡一万三千九百多人,伤一万九千一百多人,失踪三百多人。
几十年后,很多日本老兵回忆当年的侵华战争一直认为在中国经历的最残酷的战役就是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甚至日军在战史里这样评价道:“桂系钢七军是中国军队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军队!”
⑹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
有唐诗、宋词、元曲、儒家思想、中医理论等。
1、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2、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3、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5、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
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元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宋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儒家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医理论
⑺ 中国有那些历史文化传统、、
1、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2、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3、酒令,中国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4、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中国象棋是模拟的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平面战争。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现在,则被视为是怡神益智的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
象棋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大街小巷常常可见纹枰对弈的中国象棋爱好者。
5、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
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⑻ 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故事}
中国历史基础常识 <之一>
1、 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
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 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 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 到了大约 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
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 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
长82毫米。
6、 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 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
艺术的结晶。
8、 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 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
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约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一位最早的天才人物叫伏曦氏(又叫包牺氏或庖牺氏),
根据天象地理变化规律,制出八卦,造书契,并教导人民进行佃作、畜牧、渔狩,且有“味百药而制九
针”传说,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11、约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一位炎帝神农氏,是农耕、医药、乐器及市场交易的创始者,且有“遍
尝百草”美德誉传后世。当今常习惯将其与后来的黄帝并称为中华文化始祖。
12、大约2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轩辕氏是北方部落中一位聪明勇敢的首领,因为深得
人心,取得了最后胜利,取代“炎帝”帝位,称为“黄帝”。
13、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
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4、继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几位杰出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禅
位:即传让自己的帝位)。
15、尧舜禹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代替父亲鲧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
16、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
纪)。
17、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8、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
历。
19、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
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20、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重达875公斤,是迄今
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21、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
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2、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
新盟主。
23、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骄奢淫逸,残暴无道。约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联合其他
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4、周朝建立后,施行“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政策,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
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被称作诸侯。
25、公元前841年,周朝出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认为中国最准确的历史纪年时间。
26、西周前期 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许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
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7、至公元前771年,宣王之子周幽王被犬戎人谋杀于骊山之下。公元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即
周平王,将都城由东迁于洛邑,史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8、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相互征讨,胜者成为霸主,出现 “春秋五霸”,即齐桓公、
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9、公元前 606年,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
代表九州。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30、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
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
31、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32、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遗作《道德经》
又名《老子》,书里有句明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说: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
有时藏伏着祸。并提醒人们“物极必反”,注意“道”“德”相长。这是典型的传统辨证思想。
33、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4、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35、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他整理编订的《易》《诗》《礼》《乐》《尚书》
《春秋》六部古代经典,被称作“六经”。
36、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7、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
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许多著名章句仍被现代人使用着。
38、孙武,是春秋未期一位杰出军事家,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是举世公认的现
存最早的战略学著作。
39、《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
势,水无常形”等军事思想和原则。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军事制胜的最高境界。
40、《孙子兵法》被称为“兵学圣典”,对后世影响极大,并享誉海内外。其精辟战略战术思想,
常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商战、体育等各个领域之中。
41、《孙膑兵法》是古代战国时期另一位杰出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42、战国时期开始后,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纷纷称王,出现“战国七雄”,
他们展开了“兼天下”“一宇内”的战争。
“
⑼ 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是怎样的
“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梁启超等先贤的话语中,渐渐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经由最初的强调满汉之辨和排满,到梁启超的主张“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到“五族共和”,再到新中国参照苏联民族理论的识别认定活动,最终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
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要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才最后完成,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三点原因导致:1、大规模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集体记忆;2、国共联合与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3、战争造成的人员迁徙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隔绝。
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今文辞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概念,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概念。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辞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根据中国的官方文件,中华民族的历史可追源到汉族的神话炎黄起源,而在现代则包含在中国境内非汉族的少数族群(然而这些民族不是汉民族),有时还延伸包括中国境外的海外华人(没有中国国籍)。
中华民族因此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政治词汇。可能因历史、政治及国族立场不同,中华民族在族群内涵及地理范围上或有差异。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辛亥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