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一种方法在翻译文化负载词语时最适当
http://wenku..com/link?url=hdpJiXXnyAxnU756fR5mqKC3--QObjwZgj97K7iaCSrJyQxxxiBnq 上有详尽的描述,你可以参考一下。
㈡ 请从文化意识角度出发分析以下译例中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绍兴是越瓷的产地.
第一则翻译讲的是中国的茶文化,涉及了中国的五种茶,分别为红茶,花茶,乌龙茶,绿茶和砖茶。
其中红茶翻译为Black tea,这就和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历史有关系了,不过说法众多,其中一种是说在1689年,英国在中国厦门大量收购中国茶叶,所收购的武夷山红茶颜色较深,且以黑色条索、黑色叶底为主要特征,从此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国,取代了原有的绿茶市场,且很快成为西欧茶的主流,在贸易之时就被译作Black tea,故而black tea被称为红茶。
第二个花茶翻译成Scented tea,而不是Flower tea,本人认为是因为Scented tea的翻译目的在于突出花茶的特点,内质香气鲜灵浓郁,具有明显的鲜花香气,这是花茶的特点,同时花茶的原料并不都是花朵,也可以用植物的叶子果实等。
而乌龙茶译为Wulong tea,同时在后边加以解释,因为是用汉字拼音翻译,外国人一定不明白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茶,就和直接用NeZha来翻译电影《哪吒》是一个道理,所以在后面解释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那绿茶就通俗易懂了,Green tea,从茶的颜色这一角度,读者可以直接了解到绿茶的概念和信息。
最后一个砖茶,中文的意思是说像砖一样的茶,砖茶经过蒸压,最后形成像砖一样紧实的茶,那Brick tea,形象生动,但读者会好奇,这个茶是用砖做成的吗?所以译者在后面加上注释,以免误会。所以在翻译茶名时,要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考虑,是从茶的颜色,特性,味道还是其他方面翻译。
第二则,绍兴是越瓷的产地,这句话中有两个文化元素,绍兴和越瓷,重点在于越瓷的翻译,译者直接用越的拼音,直接了当,同时译者也考虑到读者的文化障碍,会不清楚Yue porcelain是什么,所以译者解释了一下,后面的说明,不仅解释了Yue porcelain,还增加了文化背景和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则中涉及“云外流春”“苏东坡”两个文化元素,译者对这两个词采取了汉语拼音直译,但同时增加了解释,提供了文化背景。第一个云外流春,就体现了中国诗词语言的悠扬韵味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而译者对于“流”字的处理用了flow,保留其韵味,让人读了也有画面感。而“苏东坡”这个词,译者不仅简单解释了一下,还加入了宋朝的时间和概念等文化元素,使得内容充实丰富。
㈢ 苏慧廉的论语译本是专著吗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代表作,其中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19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开启了英译《论语》的实践,不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治世警言。作为一名英国新教传教士,苏慧廉在中国温州兢兢业业传教26年。在继承前辈传教士的优良译略基础之上,积极投身到典籍英译实践中去,他的《论语》译本成为牛津大学最为认可的中国典籍翻译作品。首先,苏慧廉热爱中文和中国文化,以平白朴实之言为西方读者再现《论语》中的原汁原味。因此,原文本中的语言和生态文化负载词多以异化策略中的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呈现出来。其次,苏慧廉结合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处理社会文化负载词,既保证了译本的可理解性,又为读者呈现了异域文化。再次,从译者角度出发,苏慧廉虽崇尚儒家文化,奈何深受自身身份和诸多因素影响,其无法公正地对待两国文化。尤其是在处理含有文化寓意或文化意象的物质负载词时,苏慧廉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替代和省略,译文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倾向。
㈣ 什么是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独特词、文化内涵词,它深深打上了某一语言社会的地域和时代烙印,是表示某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词组)。
这类词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正是由于我有你无的特性,它们往往是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由三部分构成:句法、语义和语用。其中语义,也就是包括词和词组在内的词汇意义最为重要,因为词汇意义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生产生活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和科学成就等。“
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主要靠的是语言这个文化符号中的词汇系统。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新的文化现象反应最快的是词汇。”
(4)中国历史民俗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扩展阅读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及译文效果有几种情况:
1)省略——文化内涵完全缺失;
2)单纯音译——文化内涵传递与否有赖于该词已有的传播程度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层次;
3)音译加注释——传递了文化信息,但很有可能破坏故事可读性,或导致译文繁琐;
4)替换意象乃至完全归化——原词文化内涵消失,但易为目的语读者理解。可见,几种翻译策略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孰优孰劣。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网络全书式的知识架构,在翻译过程中须细致耐心。陈译和拉译均为编译本,书名都强调这是“故事”,因此更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比较自由,或忽略或误译。
相比之下,李译更忠实原文,但也存在因过于拘泥于字面致使译文不够凝练或破坏故事可读性的弊端。文化负载词属于微观文化,其鲜明浓郁的文化色彩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虽然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它们不可避免地要“改头换面”,致使某些信息流失,译者仍应努力深入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内涵,从而构筑起双方交流和理解的桥梁。
㈤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采取什么翻译策略
国际上一般提倡外语翻母语.母语翻外语,尽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错,但对国外读者而言,阅读起来还是有隔膜. ●我们需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外文化传播,要看到,翻译之后,还有出版、传播、接受,最后才谈得上影响力.杨先生的贡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辈继续努力.推荐阅读2011年搞笑版新闻联播:Q币潘币实现自由兑换(图)A股转机尚需一两年[时政] 也谈“新冷战”[经济] 中国股市十年与国足十年[社会] 90后人文素养最高?[热帖] 明星获奖感言背后的故事[文史] 杨钰莹复出 当年为何被封杀[文史] 1972年朝鲜黄金时代(图) 水皮:郭树清救市说法只能当故事 ●嘉宾: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学暨翻译学教授) 龚丹韵: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的去世,引起了大众对翻译和中外文化传播的热议.杨先生一生致力于把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您觉得这个领域今天我们做得怎样? 谢天振:杨先生毕生的愿望,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如果我们真的认同杨先生的理念,那就应该把他所追求的,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毕竟,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并不是译文翻完就算成功了.它还涉及到一个更大的命题:中国文化如何才能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要把中文翻成外文,就自然而然走向世界了.其实并非如此. 作家刘心武告诉我,他去巴黎时惊讶地发现,法国的文化学者们竟然都没听说过鲁迅,而其实我们已经翻译了大量的鲁迅作品.此外,我的一位博士生,论文就是“《红楼梦》英译史研究”.她发现,尽管《红楼梦》的全译本中,杨宪益先生的译本比起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译本更加准确高明,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她在国外知名的几大图书馆发现,借阅率、引用率最高的是霍本,看过杨本的寥寥无几.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中国读者如果想看西方名著,一般也会首选国内翻译家的译本,比如巴尔扎克的小说,就会选傅雷的译本.傅译文笔流畅漂亮,贴近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懂法文的专家甚至觉得比巴尔扎克的原文更美. 龚丹韵:既然选择本国人的译本是不可避免的倾向,而西方汉学家毕竟有限,中国文化想要走向世界,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谢天振:现在大家都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愿很强,成百上千种中国文化典籍被翻成了英文,初衷很好,但最后往往是:国内出版,国内发行几千册,躺在国内图书馆里.最多让国外留学生看,留学生回家乡后,可能还是选择他们国家的译本.与此对比的是,中法文化年上,有位中国作家的小说译本销售高达9万多册,关键就在于它由法国出版社出版,很容易经由法国的文化渠道流传开来. 国际上一般提倡外语翻母语.母语翻外语,尽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错,但对国外读者而言,阅读起来还是有隔膜.毕竟本国的译者更了解本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趣味.不过对中国而言,国外精通中文的人才实在有限,任其自然是不行的.所以目前的策略上,我们不妨积极鼓励国外学者、国外出版社多翻译点中国名著,甚至可以给他们配备中方的顾问,或者中外合作翻译等,在国外的流通渠道出版,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需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外文化传播,要看到,翻译之后,还有出版、传播、接受,最后才谈得上影响力.杨先生的贡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辈继续努力. 龚丹韵:让外国人来翻译,难免对中国文化有所误读.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换了一位译者,让读者们大为吃惊,与原来的风格感觉居然可以完全不同.翻译究竟该怎么处理文化之间的差异? 谢天振:中国的翻译历史经过两个阶段:清末民初时,我们对西方了解太少,为适应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采取的方法是“归化”.比如林纾翻译《福尔摩斯》时,说他“拂袖而去”,现在我们都知道西装袖口是做不出这个动作的.翻译中的这类扭曲,当时也无可奈何,必须先让中国人理解为先.鲁迅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极力强调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可惜他的实践并不成功,但那种高瞻远瞩的眼光值得肯定.随着我们对西方文化了解愈深,新时期的翻译,追求的方法是“异化”,尽量把有差异的文化信息直接翻给中国读者.其实翻译永远不可能百分百契合原著.有一句名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我曾对村上春树小说的第一个译者林少华说,“中国读者首先是通过你的翻译,接受了村上,喜欢上了村上,这就是你的贡献.”而现在,因为对村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兴趣基础,读者希望有更贴近原文的译文,这也是很正常的.翻译异域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而西方对我们的了解才刚刚开始起步,不可能指望西方短时间内就能奉献出非常忠于原文的中国典籍译本. 龚丹韵:随着年轻人的外文水平普遍提高,网友们组成了各种翻译小组,第一手的外国文化作品,从小说、电影到电视剧等,大多经由这些“字幕组”先在网上流传,您对此怎么看? 谢天振:我对年轻人参与翻译持肯定态度,社会对翻译的热情,有助于整体翻译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更了解翻译是怎么回事.上外高翻学院的学生中,最优秀的学员往往是非外语专业出身,反而外语专业的学生,局限于单纯的语言训练,缺少文化训练,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在翻译上显示不出自己的优势. 现在翻译已经进入到一个职业化时代,充分利用因特网、电脑翻译软件,正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网上的字幕组也许还无意成为职业翻译,但是若干年后其中说不定也会冒出几个优秀的网络翻译家. 翻译本来就交汇着各种学科、各种专业,职业化时代的翻译更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这样,翻译事业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㈥ 急急急 求论文求论文----关于文化空缺词,文化负载词,或者文化内涵词的翻译
你去有关数据库找好篇名,我再帮你,我是老艾。
㈦ 英语中国文化专有词和文化负载词区别
英语中国文化专用名词和文化负载词他俩是有区别的一般文化负载吃塞外来吃中国文化制作有名词。
㈧ 英语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负载词”与“文化元素”区别在哪里指同一概念吗
文化负载词和文化元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应该包含于后者,也就是说文化元素包括文化负载词,因为负载词是属于语言的范畴,而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文化负载词
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准确恰当地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
文化元素
学术文献上说文化元素或称文化特质,是受年龄、性别差异和人与人之间亲疏关系影响的交际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化元素的载体就是交际手段,是所谓的“行为元素”,其中包括言语、辅助语、非言语之外的行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具体说某某文化元素,都是实体性的东西,比如书法,比如中国结、中药,红灯笼,古钱,园林等。
㈨ 边城中有哪些历史民俗文化负载词
《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是文化最鲜明个性特征体现,然而这种反映文化差异的词汇却为文化沟通和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在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被使用,突出了作品鲜明的特色。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边城》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从翻译策略方法以及美学赏析的角度展开。随着生态学与翻译学的结合,生态翻译学无疑给翻译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助推器!(胡庚申,2008)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金介甫《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规律,与此同时也能够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分析。
《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
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地理生存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便是词汇的使用。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相当棘手,如果翻译不当就会出现文化亏损,即误将文化差异当做文化共核,以源语的文化模式来硬套目的语,导致交际失败;或以目的语的文化形象重新取代源语的文化形象,交际成功,可留下的遗憾是源语文化亏损!(李勇,2010)文化负载词通常出现在那些极具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学作品当中。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作品中有大量反映中国湖南乡下农村传统习俗文化和方言特色的词汇,这些文化负载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金介甫在翻译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方法来再现原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