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

发布时间:2021-02-05 21:39:38

A.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饥荒时段是什么时候

这点无从考证,因为哪朝哪代都有自然灾害,以前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一遇到灾年都会流离失所,所以严重程度无法考证。

B. 为什么中国古代饥荒那么多

第一,农业水抄平不发达!第二,天袭灾人祸比较多!最主要是人祸多!第三,古代有时候苛捐杂税很严重!第四,古代没有计划生育,所以每一家孩子比较多,僧多粥少,所以难免有人会饿肚子!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时候没有袁隆平!

C. 中国历史上的饥荒是否特别多,多到超出平均数

中国的GDP一直被极少数人掌握着,到今天依然如此。所以饿肚子的中国人都是最版下层的权贫民百姓,上层从来不担心会饿肚子。就算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而死的都是老百姓,其中99.9%是农民,这是因为在中国种地是要交租和各种税,即便是建国后还有农业税等其他税的,用什么来交租或者税呢?答案是粮食。所以农民家中的粮食少得可怜,如果粮食一旦减产就面临着挨饿的困境,饿死人就很可能了。一旦是绝产的话那就更可怕了。

D.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饥荒发生在哪年饥死多少人

1920-1921年华北四省区大饥荒:死1000多万人,灾民3000万(一说5000万)。
1925年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死人数不详。
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死1300多万人。这是一次以旱为主,蝗、风、雪、雹、水、疫并发的巨灾,以陕西、甘肃为中心,遍及山西、绥远、河北、察哈尔、热河、河南八省,并波及鲁、苏、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灾情从1928年延续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无法数计,倒毙在荒原上的饿殍大约1000万。陕西原有人口1300万,在三年大荒中,沦为饿殍、死于疫病的3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者600多万,两者合计占全省人口的70%。难民估计达五千万左右。
1931年饥荒:长江1931-1949年发生水灾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两次水灾死人都超过14万人,1931年灾民1亿人,水灾后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300万人;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饿死过600万人。
1936年-1937年川甘大饥荒:成都盆地各县外都是灾区,受灾大约3700余万人。1936年至1937年四川大灾中饿死的人数,没有精确统计的数字,只能从当时的报纸上略知一二:四川万源县人口骤减三分之一。甘肃死人数目亦不详。
1941年广东大饥荒,死人数不详。
1942年中原大饥荒: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1942年,“水旱蝗汤”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妇女售价累跌至平时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只及过去的三分之一。
1943年广东大饥荒,300万人冻饿而亡。
1945年东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东、浙江、福建、山西、广东、安徽、广西等省灾民达一千九百万人。
1946和1947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在湖南,1946年4-7月,饥荒遍及全省。饥民们始则挖草根、剥树皮为食,继以“观音土”充饥。截至8月,湖南饥荒祸及400万人,仅衡阳地区就饿死9万余人。
中国是饥荒之国,中国的灾荒、饥荒发生之频繁、为害之大为世界之最。由古至今,灾害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死亡的人数也直线上升。然而,没有哪次饥荒像1959-1961年这次波及范围广、死人多。据统计,这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很可能超过三千万,相当于二战中国死亡人数!对于这次大饥荒,1960年政府开始予以承认,并称之为"三年困难时期",随后又以"三年自然灾害"来诠释饥荒并一直沿用至今。

E. 历史上饥荒的案例

中国历史上饥荒复很多制,大多发生在一个朝代快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而新朝代还没有产生的情况下,一一叙述就太多了,给你说一个时间最近且不太为人知的大饥荒案例吧:
时间:一九四二年
地点:中国河南省
原因:大旱,数月不降雨,以及当时政府救济不力
影响:世界大国如美国,苏联以及欧洲一些国家都有力度很大的报道
灾情:灾民500~700万,旱灾+蝗灾
严重程度:几万平方公里土地几乎片片干裂,易子而食现象非常普遍,可以说吃的是遍地白骨,粮价大涨,卖一个孩子换不回三斗米,最终饿死三百多万农民
持续时间:一九四二年夏至一九四三年春
这个灾情可以说是自然灾害占主导,人为灾害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当时国民党政府赈灾数百万元,可惜最后真正用在赈灾上的只有百分之三左右,这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悲惨的一次饥荒。

F. 中国各朝代大大小小的饥荒发生了多少次

您好,根据您复的问题制,中国历史上的饥荒次数是数不胜数的,古时候由于生产力低下加之天灾人祸,时常发生饥荒,尤其是遇到战乱年代更甚。
古时候发生饥荒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的,生产力低下,农民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遇到天灾或者战乱基本上都会发生饥荒。
至于多少次那是没办法进行统计的,毕竟只看史书上就是看不完的,何况还有多少没被记录下来的。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G. 在中国,从封建时代起,从未发生饥荒的地方都有哪里

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没有!中国的灾荒、饥荒发生之频繁、为害之大为世界之最。秦汉两代自然灾害375次,三国两晋南北朝304次,隋唐515次,宋朝874次,元朝513次,明朝1011次,清朝1121次。

引: 中国历代非战争性饥荒 食人事件
汉代: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

高祖二年(前205年),七月左右「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

武帝时(前140年-前87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过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秋至今未复。」(《汉书·夏侯胜传》)

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九月,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转旁郡钱、谷以相救。」

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
新王莽天凤元年(14年),「缘边大饥,人相食。」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民饥饿,相食。」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关中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

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
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出现煌灾,「六月,蝗虫起,百姓大饥,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

兴平二年,董卓初死(195年),「三辅民尚数十万户。李榷、郭汜等放兵劫掠,加以饥馑,二年间民相食略尽」。(《资治通鉴》)
三国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太祖(曹操)军乘氏(钜野西南)。大饥,人相食。
西晋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关西饥馑,白骨蔽野,民存者百无一二。」
东晋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春,正月,前秦苻坚朝飨群臣,时长安饥,人相食,诸将归,吐肉以饲妻子。

太元十年(385年)十月,「燕、秦相持经年,幽、 冀大饥,人相食,邑落萧条,燕之军士多饿死,燕王(慕容)垂禁民养蚕,以桑椹为食
南北朝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九江大饥,人相食者十四五」,建康城(南京)被侯景围困,「数月之间,人至相食,犹不免饿死,存者百无一二。」
隋朝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江淮饥馑,「始采树皮叶,或捣槁为末,或煮土而食;诸物皆尽,乃自相食。」
唐朝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关中饥馑,斗米三百,将幸东都(洛阳),留太子监国。」「五月,东都霖雨,乙卯,洛水溢,溺居民千馀家。关中先水後早蝗,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资治通鉴》)
宋朝

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京东西大水为灾,人相食,流民入京东者不可胜数」(《续资治通鉴》卷50)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蘇辙《因旱乞许群臣面对言事剳子》:「臣伏见二年以来,民气未和,天意未顺,灾沴荐至,非水即旱。淮南饥馑,人至相食。河北流移,道路不绝。京东困弊,盗贼群起。二圣遇灾忧惧,顷发仓廪以救其乏绝,独此三路所散,已仅三百万斛矣!异时赈賉未见此比。然而民力已困,国用己竭,而旱势未止,夏麦失望,秋稼未立,数月之後,公私无继,群盗蜂起,势有必至,臣未知朝廷何以待此?……」

辽天庆八年(宋重和元年,1118年),十二月,「宁昌军(治懿州)节度使刘宏(无可考)以懿州(治宁昌,今阜新市东北之塔营子村)户三千降金。时山前诸路(此指辽东,非燕山之南)大饥,乾(辽宁北镇南)显(北镇北)宜(义县)锦(锦州市)兴中(朝阳市)等路,斗粟值数缣,民削榆皮食之,既而人相食。」(《辽史·卷二十八·天祚帝纪》)

甲辰宣和六年(1124年)时转粮给燕山(府治北京西南)民力疲困,重以盐额科敛,加之连年凶荒,民食榆皮野菜不给,至自相食。於是饥民并起为盗。山东有张万仙者,众十万,号敢炽。张迪者,众五万,围濬州(濬州,平川军,治滑州黎阳)五日而去。濬州去京纔一百六十里,而初不知。河北有高托山者,号三十万。其馀一二万者,不可胜计也。

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高宗即位南京,改元建炎。「汴京大饥,米升钱三百,一鼠直数百钱,人食水藻、椿槐叶、道殣,骼无馀胔。」(《宋史卷67
五行志》)

元朝

元朝末年,大饥,「淮右军」军队开始吃人
明朝

正德三年(1508年),大旱、蝗灾,民大饥,疫病流行,人相食。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是岁,淮扬饥,人相食。

嘉靖元年(1522年),韩邦靖「起山西左参政,分守大同。岁饥,人相食,奏请发帑,不许。复抗疏千馀言,不报。乞归,不待命辄行。军民遮道泣留,抵家病卒,年三十六。」(明史卷201)

嘉靖三年(1524年)「湖广、河南、大名、临清饥。南畿诸郡大饥,父子相食,道殣相望,臭弥千里。」(《明史·五行志》)

嘉靖九年(1630年):「畿内、河南、湖广、山东、山西大饥。十五年(1536)湖广大饥。」(明史卷30·五行志)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月)「宣大二镇大饥,人相食。」(《明史·五行志》)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京师大饥,人相食,米石二两二钱。(《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金垒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辽东大饥,人相食。」(《明史,五行志》)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以辽东连年饥馑,至有父食死子者,发银籴粟赈之

万历十五、十六年(1587年-1588年)河北大饥,「七月,黄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诸县,有以石为粮者。」、「河南饥,民相食。」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两畿饥。阜平县(真定西北,邻山西)有杀食其稚子者。」(《明史·五行志》)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以山东大饥,致母食死儿,夫食死妻,再振之。」(《中外历史年表》)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连两年山东大饥,蔡州有人肉市。

清皇太极之天聪元年,(1627年,天启七年),「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天启时金一两合银十两),人有相食者。

天启辛酉,延安、庆阳、平凉旱,岁大饥。
崇祯六年(1633年),「河间大饥,人相食。」《明史·陈三接传》

崇祯七年(1634年),「太原大饥,人相食。」(明史·五行志)

崇祯九年(1636年),「山西大饥,人相食。」(《明史·庄烈帝纪》)
崇祯十年(1637年),浙江闹饥荒,父子、夫妇、兄弟相食。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全国有123州县发生「人相食」,98州县蝗灾。崇祯十三年「两畿、山东、河南、山、陕旱蝗,人相食。」,「北畿、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浙江、三吴皆饥。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发痤胔以食。」

崇祯十四年(1641年),「浙江大旱,飞蝗蔽天,食草根几尽,人饥且疫」。崇祯十四年二月,时山东荒旱,寇盗益炽,徐德(南端到北端)数千里白骨纵横,父子相食,人迹断绝。(彭贻孙《平寇志》)

明朝末年,四川大饥,

庚辰山西大饥,人相食,剖心,其窍多。寡不等。或无窍,或五六,其二、三窍为多,心大小各异。」(《枣林杂俎·和集》)

明朝崇祯末年,河南和山东发生饥荒和蝗灾。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耒阳、襄阳、光化、宜城大饥,人相食。」(《清史稿·灾异志五》)

顺治五年(1647年)春:广州、鹤庆(大理,洱海之北)嵩明(昆明市东北)大饥,人相食。」(《清史稿·灾异志三》)

康熙十八年(679年),山东「终年不雨,大饥,人相食。」(乾隆《青城(即今高青)县志》卷10)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清史稿·卷44灾·异志五》)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夏:永年(邯郸东北)、东明(大名府之南部,山东曹州西)饥。秋:沛县、亳州、东阿、曲阜、蒲县(属隰州,非蒲城县)、滕县大饥。冬:汶上、沂州、莒州、兖州、东昌、郓城大饥,人相食。(《清史稿·卷44灾·异志五》)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惠民)、滨州(武定东)、商河(武定西南)、阳信(武定北)、利津、沾化饥;兖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清史稿·卷44灾·异志五》)

道光十二年(1832),紫阳大饥,人相食。」(《清史稿·卷44·灾异志五》)

同治七年(1868年),定西、通渭大旱,时逢战乱,瘟疫并起,人相食
1920-1921年 华北四省区大饥荒:死1000多万人,灾民3000万(一说5000万)。
1925年
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死人数不详。
1928-1930年
北方八省大饥荒:死1300多万人。这是一次以旱为主,蝗、风、雪、雹、水、疫并发的巨灾,以陕西、甘肃为中心,遍及山西、绥远、河北、察哈尔、热河、河南八省,并波及鲁、苏、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灾情从1928年延续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无法数计,倒毙在荒原上的饿殍大约1000万。陕西原有人口1300万,在三年大荒中,沦为饿殍、死于疫病的3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者600多万,两者合计占全省人口的70%。难民估计达五千万左右。

1931年
饥荒:长江1931-1949年发生水灾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两次水灾死人都超过14万人,1931年灾民1亿人,水灾后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300万人;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饿死过600万人。
1936-1937年
川甘大饥荒:成都盆地各县外都是灾区,受灾大约3700余万人。1936年至1937年四川大灾中饿死的人数,没有精确统计的数字,只能从当时的报纸上略知一二:四川万源县人口骤减三分之一。甘肃死人数目亦不详。

1941年 广东大饥荒,死人数不详。
1942年
中原大饥荒: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1942年,“水旱蝗汤”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妇女售价累跌至平时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只及过去的三分之一。

1943年 广东大饥荒,300万人冻饿而亡。
1945年
东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东﹑浙江﹑福建﹑山西﹑广东﹑安徽﹑广西等省灾民达一千九百万人。
1946和1947
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在湖南,1946年4-7月,饥荒遍及全省。饥民们始则挖草根、剥树皮为食,继以“观音土”充饥。截至8月,湖南饥荒祸及400万人,仅衡阳地区就饿死9万余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就是养活4.75亿中国人。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预言,同历届中国政府一样,.政权也将因无力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垮台。艾奇逊的话有一半说对了。历史上的中国政府,成功地解决了吃饭问题的不多,民不聊生是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
曾国藩的日记里,有一页记的是太平天国战争时,安徽一带的人肉价格表。人肉被摆到市面上公开按斤出售,一开始是80文,后来是120文。清人记载:“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
新旧五代史上也曾记载:“人相食,析骨而焚;易子而食。”
中国是饥荒之国,中国的灾荒、饥荒发生之频繁、为害之大为世界之最。由古至今,灾害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死亡的人数也直线上升。
「吃人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史不绝书,如「易子而食」、「人相食」,《史记》、《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史》等史书都有详细记载。从西元前205年到1930年,正史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118个时期发生过人相食的记载,这还不包括稗官野史的记载。

H.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饥荒时间

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版和饥荒。

在农村,经权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则多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西方学者也称其为大跃进饥荒。



(8)中国历史上的饥荒扩展阅读: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根据对灾情、受灾面积等资料图表的分析,证实这三年发生了持续的严重自然灾害。

同时分析了各种决策错误带来的不同影响,重点把粮食作为决定国家经济兴衰的生命线和因果关系链的比较指数,用计量方法分析当时农村因灾减产、因决策错误减产、因高征购而减少粮食存量之间的比例状况。

1959-1962年,是因旱灾减产幅度严重的第一高峰期。以1952年以来的5年平均的人均口粮和减产常例计算。

在1959-1961年连续三年每年多减产粮食达838万吨,减产幅度达15%,按以前口粮平均消耗水平,大约空缺了2800万人口口粮。而这个减产幅度,是高于50年来同等受灾率条件下的减产幅度的。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的饥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