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新中国非金属矿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
由于当时国际上部分国家对华长时期实行经济封锁,中国对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闭的。1957年以前,中国非金属矿产品仅与苏联、朝鲜及东欧部分国家有少量的政府间贸易。
自1957年,中国创办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以后,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主要在“广交会”上进行。少数受到约请的外商在交易会上看货、谈判。中国矿产品贸易主要通过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简称“五矿”)进行,基本上是“五矿”独家经营。许多产品需要通过中国香港转口贸易。
据统计1958年至1970年13年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出口总换汇额仅3.31 亿美元,年均换汇0.25亿美元,出口产品约50种。在这一阶段,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基本是自给自足,对外贸易量很少,发展也很缓慢。
二、20世纪80年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建设急需外汇,非金属矿产品成为出口换汇的亮点。随着对外贸易的开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纷纷到北京等大城市设办事处,外国客商开始考察中国辽阔的内地,访问各矿产地。对外贸易不再是“五矿”一家,出现了许多新公司,如中国地质进出口公司、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等,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属矿产品贸易。各地方的省级公司,各级外贸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全国各地,有些公司还到国外开设办事机构,常常是多家公司经营同种非金属矿产品。同时,许多非金属矿山或加工厂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有些公司吸纳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还有一些外商在华建立独资企业。
这一时期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以原矿及初加工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为特点,以增加出口创汇额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种逐渐达到100多个,年出口额达到6.83亿美元,同比增长36%,进口额达到1.03亿美元。同期,也出现许多小企业乱采乱挖、浪费资源、竞相出口、无序竞争的现象。
三、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非金属矿产品生产单位和外贸单位数量快速增加;通过改制、改组,原国有矿山企业有些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许多民营小矿山。部分有实力的生产厂矿获得进出口权,可以直接经营外贸。
该期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外贸进入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从单纯追求扩大出口开始逐步转向追求企业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稳定市场,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在10%以上。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但是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呈现多元化格局,贸易市场从以亚洲为主,逐渐走向全球,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曾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致使部分矿产品出口平均价下滑,贸易摩擦现象开始出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本国非金属矿产品产销状况,也改变了世界贸易状况,甚至改变了全球矿产品贸易格局。到20世纪末,在世界矿产品贸易的舞台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铝矾土、萤石、菱镁矿、硅灰石等矿产品的供应主角。甚至有的学者惊叹:“当今世界对于几乎所有涉足矿产品开采、生产、销售、使用和运输的公司来说,缺少对中国现状的了解就寸步难行。”(见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国矿产品贸易体系和动态》)。
图1-1-1 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图
四、在新世纪加入WTO以后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从出口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利用国外优势资源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非金属矿产品进口额以2位数快速增长,至2006年进口总额达到24.39亿美元,是20世纪90年代年均进口额的5倍。进口原料,利用本国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后再出口或供国内需求是新的动向,尤其在装饰石材领域最为突出。中国正在发展形成一个大的矿产品进口市场。
中国加入WTO以后,非金属矿产品出口一直呈平稳较快增长势态。在此阶段中国开始对进出口税率不断进行调整。对进口非金属矿产品不断降低关税,甚至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执行零关税,积极鼓励企业进口所需的短缺资源产品;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则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则提高出口退税率。中国进出口税率的调整,不断促进非金属矿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
总之,中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促进企业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促使外贸产品从“资源换汇”向“技术换汇”转变,在促使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1997~2007年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对外贸易情况见表1-1-1、图1-1-1。
B.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美经贸关系来的发自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9年到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24亿美元增长到1991年底142亿美元。中国一直处于货物贸易逆差地位。从当时政治环境看,冷战尚未结束,中美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为推动改革开放进程和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小平南巡讲话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175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805亿美元。1993年中美贸易出现顺差。这一时期,美国利用中国“复关”和“入世”的需要,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全面改革贸易投资体制和开放市场。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超速发展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全面履行各项承诺。美国已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我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贸易不平衡、反倾销和其他贸易救济措施、美对华出口限制、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
C. 概括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特点:中国对外贸易范围遍及各大洲(扩展到美洲);广州是最重要的专对外贸易港口;澳门属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中转港;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白银大量输入
原因:15-16世纪的航海活动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联系为一体;明清时期封建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清政府在实行“海禁”的同时,唯独允许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
D.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有几个,分别说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国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中亚、西亚国家的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东南亚经济交流
唐朝:这个应该很熟悉,唐朝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而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唐朝的对外贸易正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宋朝:广州等城市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明朝: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最远到达西印度洋,是对外贸易的一次海上远航活动
E. 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以下是1949年之后的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
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
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1、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
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大大弱化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
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2、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
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制定并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3、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2006年至2011年,中国连续6年颁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实施了包括立法、执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1000多项具体措施。
当前,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中国政府将在有关国际公约和各自法律框架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F. 国际贸易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可以从历史发展和企业发展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1.历史发展的角度 从历史发展来看,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疑分为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 (1)初始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865年,德国拜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投资开设了一家苯胺工厂;1866年,瑞典制造炸药诺贝尔公司在德国汉堡开设了炸药厂;1867年,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缝纫机装配厂,从而拉开了跨国经营活动的帷幕。但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此时的跨国投资主要被当作各发达国家的企业保卫各自海外市场的防卫手段。 (2)高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国企业纷纷以主动的姿态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在于,国际化经营的产物——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在这一阶段,虽然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崛起,并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3)全球竞争阶段。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各国市场的日趋开放,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今,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化经营活动最主要的载体。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并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2.企业发展的角度 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乔纳森和威施米普尔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分为五个阶段:国内经营阶段,零星出口阶段,经常性出口阶段,国外销售阶段和直接投资阶段。邓宁认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可以被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间接、被动地参与国际贸易阶段,直接、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和国际直接投资阶段。
G. 中国在什么时期便通过海路进行对外贸易,到什么时期最为鼎盛
1、大规模的海外贸易要从汉武帝死后从广州沿海都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
2、此后东汉、三国时期吴国、隋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有海外贸易;
3、最为强盛是宋朝时期,宋朝时期造船业跃居世界的首位,大商港有广州、泉州。为了更好的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4、明清时期,由于害怕与外国交往会危机自己统治等原因施行闭关自守政策,海外贸易没落。
H.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是从哪个时期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外贸易领域从货物到服务不断拓展,规模从小到大不断扩大,质量从低到高不断提升。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今天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以贸易大国的英姿屹立于世界经济舞台。
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也经历了形成发展与改革创新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
1949-1978年,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原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具体来说,根据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的规定,我国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基础。1957年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政企合一的外贸体制。进出口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制,盈亏由国家统负。“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冲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总体上,进出口贸易仍然在国家的集中安排下,继续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进行。
二、充满活力的自由竞争体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原有外贸体制也发生了重大改革。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外贸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由指令性计划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国家逐步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20世纪90年代后,将外贸体制改革与调整汇率和关税等配套进行,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官方汇率与市场浮动汇率并轨。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外经贸协调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在大力改革外贸宏观调控体系的同时,对原有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也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对国有外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定地方和外贸总公司的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各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与大部分省市外贸专业分公司脱钩;取消对出口的财政补贴,大力推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办法,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系统调整、清理原有法律法规,按世贸规则建立了新《外贸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的三级法律框架体系,使货物进出口管理实现了法律化和规范化;降低了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等等。我国外贸体制在更加开放稳定透明、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日臻成熟。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外贸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总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新中国60年对外贸易的伟大成就
建国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克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振兴。
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封闭状态,进出口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仅11.35亿美元,1960年38.09亿美元,1970年45.86亿美元,到1977年发展到148.04亿美元,28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2倍,1950年至1977年年均增长9.9%。
1978年以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16亿美元,31年增长了123倍,1978-2008年年均增长18.1%,平均增速比改革开放前28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以上。
我国从小额逆差转变为巨额顺差,从外汇极度短缺发展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1950-1977年,由于各年的进出口规模较小,各年的贸易差额也较小,其中新中国成立的头6年全部为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约8.5亿美元,其后年份为小额顺差或逆差;1978年以来,随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和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相应的顺差大幅增加。1995年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货物贸易的大额顺差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了长期顺差状态,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8年末达到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六十年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到2008年达到8%以上。其中,我国的出口总值在1950年全球排名列第27位,经过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后排名直线上升,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稳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
I.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外贸行业行业凭借优越的人口红利,以低成本优势完成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末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和虚拟经济盛行时代,中国外贸行业更是在全球引领风骚。然而,30年的好时光过去之后,人口红利基本释放,虚拟经济的泡沫挤破,过去那种宏观无限的日子已不复存在了。有两个方面的现象值得关注,一个就是大家在前几年就熟知的制造业从中国沿海向内地迁移,逐步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迁移,这说明我们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资本追逐利润的特性引导产业在地域上开始转移,一个就是美国最近提出的再工业化政策,制造业被重新收到美国政府的重视。这两个方面(当然还有更多方面)对我国作为制造大国的继续生存带来了重大挑战。至于说要成为创造大国,在有限的时间内恐怕只有三岁小孩才信。因此,整个外贸行业的生存会因制造产业的竞争劣势收到牵连,发展前景不可与十年前、五年前同日而语。
但是,从经济的全球化格局趋于稳定和趋势更强的前提下,全球分工协作是不可逆的,而且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日趋加强,外贸行业的发展也会相应得到强化。所以,外贸企业的发展机会还是相当多的。
总之,我国外贸公司的发展前景,将因制造产业的竞争劣势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发展空间和行业利润都将受到挤压,发展的压力将会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做好外贸公司的业务,必须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物流配送等多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通过积累行业经验,找到业务蓝海,才能找到光明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