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1.逐步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形成更加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当今世界历史背景下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是必然的手段"。虽然,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目前的市场经济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我们的制度还有待完善。所以说,要实现生产力上的跨越式发展,合理的制度保证是非常必要的。2.努力开创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从而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契机。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见交往是生产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今全球化大环境下扩大交往程度,也就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从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我国发展的步伐,这不仅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不但可以利用世界上高科技含量的机器化生产力,更可以利用他们的信息化生产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不但是切实可行,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新型工业化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道路,是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文明发展之路,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最终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新景象。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我国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我们的梦--中国梦。中国梦的及早实现更会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共产主义的及早到来,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世界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的发展。
B. “世界历史”理论对我们理解全球化有何启发
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所谓“全球化”,目前有广义和回狭义两种理解答。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一体化趋势。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它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作出审慎的选择和回答。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因而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纳入全球化轨道时,都会有不尽相同的战略考虑和政策取向。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进入”或者说“创造性进入”的问题。这种“选择性进入”或者说“创造性进入”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在全球化过程中,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自身特色的“民族化”,从而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C. 世界各大国家的崛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大国崛起是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说明了探索,倾尽国家的努力去探索才能走出新的道路.
葡萄牙这个欧洲的天涯海角,能够第一个崛起,首先拥有统一的带来的基础.当中世纪的城邦还在混乱时,葡萄牙作为第一个同一民族的国家诞生了.在整个欧洲渴求与香料的进口,而陆地贸易又为中亚的国家垄断的背景下,恩里克王子拿起来托勒密早已发黄的地理学指南,一张呢个个国家的努力,想着海洋的进发.这一切是在数学与天文学的的指引下,是在以一个统一的国家作后盾的支持下开始的.他的成功在21年来迎来也是顺理成章的.西班牙几乎是按着葡萄牙的模子又刻的一个雕版.不同的是他用了8个世纪才迎来统一.出于对财富的渴望和对神秘东方的向往,开展了新航路的探索行动,在两个多世纪的海洋争霸中,两国航海家探索发现了通向东方的航线,发现并殖民了美州大陆,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这一系例的成就给两过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也第一次将全世界各个国家真正的联系在一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由这两个国家启动.
荷兰的启示是守信赢得声誉,更赢得发展.
D. 7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回它的形成对世界产生答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示。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阐明其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E. 德国在十九世纪崛起的历史启示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是一个铁与血的历程。那是以武力为后盾,以战争为武器,借助铁腕手段,自上而下实行强制统一的过程。但是,任何民族的统一历程,战争不是其唯一的有效的手段。如果说,普鲁士德国依靠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那么它的崛起和强大,绝不单单是依靠战争,依靠枪杆子。更有其丰富复杂的内涵,并给后人以启迪。
第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以合纵连横之术,远交近攻,孤立敌人,实施各个击破。首先在外交上立于不败之地。
俾斯麦明白,妨碍德意志统一的不仅是各邦国的领主势力,封建贵族。还有从国家利益出发,不希望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出现的法国、丹麦、奥地利和俄国等。而事实上,只有战胜这些列强,取得军事上的优势,才可以消除与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宪法纠纷”,使其建立议会制,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共和民主期望落空,并借此强化王权,以无比的权威,赢得容克地主和百姓的支持拥护。历史赋予了俾斯麦这样的时机。因为1860年前后,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土耳其背后的英法削弱,一向由俄国扶持,对抗普鲁士的奥地利在战争中没有支持俄国,转而支持英法,双方关系恶化。英国深恐路易·波拿巴独霸欧洲,于是支持普鲁士。波拿巴则坐等普奥之战,以坐收渔翁之利。俾斯麦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这样的矛盾,分化瓦解敌人,予以各个击破,先后对丹麦、奥地利、法国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树立了空前威望,促成了国内反对派的噤声和内部空前的团结统一。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立在共有的利害关系,统一的经济物质基础上的政治联合体,才有可能成为稳固的,相互不可或缺的统一国家。
这一改革的关键是以普鲁士为领导的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各邦权衡切身利益,不得已做出这一决定。首先是各邦的财政需要,国库空虚和财政赤字造成大多数邦国严峻的维系难题。为了消除关税壁垒,实行税制改革,增加税收,促进商品流通和工业发展,德意志各邦国意识到,必须有这样一个统一的机构,在邦国内实行统一的税制、税率,以协作互惠,互利互赢。于是,以最早实行关税改革的普鲁士1818年的税法为蓝本,开始制定统一的关税政策。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从1834年起废除全部关税。在对外贸易方面,倾向自由贸易,但对从英国进口的棉织品和呢绒等则课征保护性关税。关税同盟还致力于统一货币、度量衡制度和商业法规。于1838年和1857年签订一些专门协定,开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票据,实施共同商业章程。其后关税同盟先后与荷兰、希腊、土耳其、英国和比利时签订了商业协定,得到国际承认,国际地位很快得到巩固。
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境内大部分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体。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它也促进了19世纪德国产业革命的发展。
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各邦基于经济政治诸多方面考虑,某种程度上抑制分立主义思想的结果。它的产生既不具备向现代社会发展的明确思路,也不单纯是传统的封建复辟。它不是德国未来民族统一体的大胆设想,但客观上却促进了德国经济统一的形成,逐渐打破了德国分立主义力量,并最终为德国的政治统一创造了物质前提。
俾斯麦的作用则在于对关税同盟的灵活利用和掌握,使其构成德国民族统一不可忽略的因素。俾斯麦非常重视关税同盟对普鲁士的政治价值,也明确表示要通过普鲁士领导下的关税同盟建立政治统一的物质基础的思想。但他从来不把关税政策看成是孤立的问题,而是把它置于普鲁士全局政治的考虑之中。应该说,单纯的关税同盟并没有决定意义,它只有通过政治家理智而谨慎的判断,灵活而巧妙的运用才具有政治价值。俾斯麦和威廉一世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以柏林为中心,把铁路网由此通向各个邦国,构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的紧密联系,实际上用一张蜘蛛网般的交通网络紧紧把德意志南北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第三,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上帝赐予德意志民族的福祉。早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完成德意志统一以前,德国的思想文化界就升华了启蒙主义。使充满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狂飙突进运动成为那个时代哲学文化的顶峰和终结。17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不久,处在分裂状态和封建领主统治下落后愚昧的德国就开始了自己真正的思想启蒙,到1832年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歌德辞世,德意志基本完成了启蒙的第一阶段。德国哲学的先哲康德、戏剧家莱辛、音乐大师贝多芬、哲学大师黑格尔、费尔巴哈、诗人荷尔德林、席勒和许多世界级的重量级思想文化人物都出身和活动在这个时期。也是这个时代玉成了他们,因为他们活动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生着波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正如哥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所说的那样:“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杳来、方兴未艾的年代。”这个年代就是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以及他的失败等等世界大事。他们亲历了这些历史事件,成为了世界历史进程的见证人。而德国哲学正如黑格尔所言:“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德国哲学家们作为时代的产儿,用他们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而德国哲学具有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等显著的特征。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叔本华、尼采的超人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从理论上论证了变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为俾斯麦自上而下的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它的不彻底性体现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实际斗争,既反封建又向封建势力妥协,也促使了德国政治的变革并非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民主和共和。由于改型中的封建王朝以其铁腕人物领导了这场变革,所以不可避免地使德国成为军事贵族占主导成分的,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制,为军国主义产生,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的诞生开启了潘多拉的匣子。
第四,从16世纪以来,由于分裂,德意志民族在欧洲人眼里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正是这种长期受屈辱、受轻视的状况激发了这个勤劳、守纪律、注重效率的日耳曼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并使之内化为普鲁士崛起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促使他们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事物,大力兴办教育。邦国中最大的王国普鲁士树立了这方面的楷模。为贯彻民族主义教育, 1717年,普鲁士就开始实施义务国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1763年,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颁布《学校法规》,强制5-14岁的儿童必须上学,否则要面临刑罚处罚,并任命老兵为校长,对学生进行准军事训练。这一切都为日后普鲁士组建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军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809年洪堡出任普鲁士最高教育长官后,推行教育制度改革,更成为德国后来二百年的科学、文化、基数发展的基石。1810年,威廉二世以仅有的家财成立柏林大学,罗致人才,建立实验室、图书馆,作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学,影响了整个十九世纪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职能,吉森以及其他大学又将这一职能给予强化和拓展,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最终把德国科学推向了世界的前列。
在普鲁士,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据统计,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各主要国家中,德国的文盲率是最低的,德国人无论在读、写、计算能力上,还是科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方面都要领先于欧洲各国。这样高素质的国民不仅推动了德意志思想文化的发展,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大师级人物,而且使德国的科学技术后来居上。由于德国各大学进行改革,德国人很乐意从大陆近邻法国人那里接受新科学、特别是化学,科学事业迅速发展起来。所以,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科学事业显然已经至少在数量上名列前茅,赫尔姆霍茨从数学和力学角度出发,独立发现能的转化与量上的守恒。1833年,数学家高斯和物理学家韦伯发明了电磁指针电报机。1861年,德国物理学家赖斯制成了第一台电话机。1867年,德国西门子制成自激式直流发电机。1876年,德国奥托研制成功第一台实用的煤气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1892年,狄塞尔发明了结构更简单、燃料更经济的柴油内燃机。1895年德国伦琴利用改进的真空管发现了X射线。德国制造业似乎也比英国制造业更善于吸收科学资源,能够同时交叉完成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美国一样,德国以电力技术和营运高速发展经济,到十九世纪晚期,国民总产值已趋于世界第二、欧洲第一,超过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第五,威廉一世的父亲腓特烈大帝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继承了乃祖条顿骑士团(中世纪东征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骑士的军事组织)的军事专制传统,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严以治军,全民皆兵,使普鲁士成为了一个完全军事化的国家。他虚心学习,勇于接受新生事物,从启蒙运动主将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致力于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几代普鲁士国王励精图治,以朴实、节俭、勤奋作风率先垂范。使德意志官吏严于自律,廉洁奉公,以恪守职责,讲求效率、服从命令为道德准则和军人天职。在十九世纪空前的民族分裂局面下,造就了一个社会有秩序、中央有权威、政府有效率、军队有战力的普鲁士王国。才得以铁与血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并成为世界军事政治经济格局中历经波折而不可摧毁与衰落的大国强国。
第六,丛表面上看,统一的德意志是一个容克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其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必然异常严酷。但事实不尽其然。由于帝国是一个高效率的廉洁执政的国家,为了使全民族牢固地统一在德意志的旗帜下日趋强大,同时化解社会问题,淡化阶级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人们之间的关系。德国率先实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福利政策。该政策为了促进个人的功能发挥和使之获得最低的生活水平,避免社会分配不公、贫富严重分化而动乱不安,由政府和社会慈善团体提供一系列项目、好处和服务。通常包括四个因素:收入补贴计划、健康、教育和福利服务。俾斯麦执政以后,强化了这一措施。通过1883年、1884年和1889年的法律,建立了直至今日对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险业产生影响的3项除了工人也包括部分职员在内的义务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以及当时被称为伤残保险的老年保险。1911年,上述各项保险一并归入除此之外还实施供养死难者家属的孤寡抚恤金的帝国保险法。迄今为止,德国是世界上福利制度最慷慨的国家之一,一个四口之家的补贴每月可以达到1600欧元,但同时该国却面临着高失业率。政府为了社会安宁,宁可冒部分懒惰者安享高福利不事生产的风险,仍然坚守着这一制度。这也是德国社会除战争因素始终保持稳定的原因之一。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差不多经过千年的努力,这个一度分裂、经济落后、人民愚昧,由封建领主分而治之的民族,在外患重重、饱受凌辱,经济落后、民生凋敝中逐渐自省、自强,从腓特烈大帝开始励精图治,探求富国强兵之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以其精华——普鲁士人为当仁不让的中坚,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手中,自上而下实行了统一。虽然,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如果枪杆子始终维持一个以暴力屠戮天下的政权,那他不过是历史上无数昙花一现的帝国,如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王国、波斯帝国、蒙古帝国,甚至后来的希特勒纳粹帝国一样,只是流星一瞬间,即化为乌有。历经两世界大战的损耗和摧残,德国今天仍然强大。国民总产值位列世界第三,不能不归功于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尽管历史因为他们是军国主义的鼻祖而曾经非议他们,但是历史却掩盖不了他们璀璨的光辉。他们以哲学为先导,以现实为基础,以思想的魅力开启民智、抛弃封建糟粕,接受启蒙思想,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非凡的能力为德意志创造了未来。他们建立了德国统一的经济基础;以马丁·路德、加尔文新教作为统一的信仰,廉洁奉公精神的原动力;以灵活机智、游刃有余的外交周旋于各种势力和危险之间,为德意志民族争取了最大的生存空间;他们以教育为百年大计,从儿童抓起,以开拓创新,研究进取的高等教育全面升华提高,全方位地培训了高素质的国民,在科学技术上后来居上,不但在学术界出现了许多世界级的大师,在自然科学领域和学以致用方面,也别具一格,领先世界;他们真正体恤民众,注重民生,并没有以权贵攫取天下财富以为己有,而是率先实行社会福利,缓解阶级矛盾和缩小贫富差异,并且保证每个德意志公民幼有所养、长有所用、老有所依,避免冻馁和赤贫,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他们以法律为准绳、致力于建设一个高效率的廉洁的政府,并取信于民。由于这种稳定持续、行之有效、为国民拥戴服膺的治国方略,百余年来贯彻如一,不论政党如何轮替,政府如何走马灯似地换届,甚至遭遇战争重创,德国仍然是一个巨人,不曾倒下去,不曾萎靡不振。不消几年,又焕发了活力,重新站立了起来。这一切正是在改革开放中谋求民族长远出路和持续发展未来的中国需要借鉴和效法的地方。
F. 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首先,战争是一种政治意志的体现,而这种政治意志的根源则不可避免的来自于经济因素。发生于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崩溃,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倒退,生产急剧下降,外贸锐减,银行、工厂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民不聊生。经济危机的直接后果是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工潮频仍,政局动荡不安。这场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由于无政府状态的竞争生产,资本家趋利生产,根本不顾及市场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生产的严重过剩,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面对经济危机,各国的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政府,试图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用国家调整干预的方式,有效的遏制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经济缓慢的得到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得到稳定。而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不仅没有从自身社会制度去探究经济危机的根源,而是建立、加强法西斯专政统治,不断的扩充军备,试图以侵略掠夺的方式,将危机转嫁给被侵略国家、地区的人民身上。它们不顾国内人民生活困苦,更不顾及其他国家人民的安危,在其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建立法西斯专政政权,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为其开疆扩土──寻找广阔的市场,疯狂掠夺资源,最终导致这场危及全人类的、史无前例的战争的爆发。反思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要杜绝此类灾难的再度发生,资本主义诸国必须要对其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逐步减少经济危机及其危害,以避免出现新的严重的政治危机,从而使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
其次,法西斯挑起战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法西斯羽翼的丰满,须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当德、意、日法西斯积极准备战争时,当时的世界大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如果能够及时制裁、阻止,战争完全可以避免。然而,历史的悲哀就在于,当时的西方大国各怀鬼胎,美国大搞孤立主义,英法则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极端仇视,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绥靖政策,来满足法西斯的欲望,进行所谓的安抚,以换取法西斯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进攻,并幻想着坐收渔人之利。大战全面爆发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没有受到英法控制的国联制裁;德国吞并奥地利,进军莱茵非武装区,大肆扩充陆军,严重违背并最终撕毁《凡尔赛和约》,也没有受到西方大国的制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英法执行绥靖政策达到极致的表现是慕尼黑阴谋,葬送了捷克斯洛伐克,却没有换来如张伯伦所言:“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却宣而不战,仍在梦想着德国会侵略社会主义苏联。如此,法西斯的胆子愈来愈大,实力不断增强,而绥靖政策的执行者最终也难逃法西斯的进攻,他们的人民也饱受战争之苦,甚至是亡国之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多行不义必自毙!教训是惨痛的,历史不能再度重演。全世界的人民要擦亮眼睛,对法西斯军国主义决不姑息纵容,要进行坚决的斗争,将其阻止于萌芽之中,维护人类持久稳定的和平。
再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证明了只要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任何非正义势力必将灭亡。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共同的心愿,共同的任务。面对法西斯的猖獗,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治及宗教信仰的人们是能够走到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坚决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当法西斯面对全人类的敌对斗争,其失败是必然的。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主流,只要坚定信念,团结斗争,人类的持久稳定和平是可以达到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G. 历史带给人类什么样的启示
(一) 人类历史的开启。
A、 有神论者认为:神创造了人,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宗教名称: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巴哈伊教、佛教等
对世界的解释:中世纪的西方,诸如基督教圣经把世界万物描写成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这就是所谓“特创论”。与“特创论”相伴随的“目的论”。“目的论”则认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 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
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解释为——“神导论”: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上帝造物的过程。神导论接受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但他们却不否认“上帝造物”,首先,对于生命的起源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理论,进化论在目前也无法完美解释最初的生命元素从何而来,据神导论者声称连达尔文自己也说,最初是上帝注入了生命元素。其次,神导论认为《圣经》、《古兰经》等是象征意义的启示,不能简单地从文字表面理解,所以神导论得出观点是: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上帝造物的过程。
B、无神论者认为:猿进化成为人,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代表人物:林奈《自然系统》;拉马克在出版的《动物哲学》(180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1859年)。
核心内容如下:“进化论”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解释——社会达尔文主义:有些人认为,应该把自然界无情的生存竞争引入人的社会生活中来。他们认为纯粹的竞争才能促进人类的进步,应该提倡个人和国家的竞争(包括终极的毁灭战争),从而淘汰失败者和一些“不适合再生存下去”的一部分人。从而达到净化人类基因,优化人种的效果。是一种极端思想的体现。是否认人的社会性这个基本概念,只是赞同“人来源于动物”,否认“却高于动物”这一人类基本属性。
(二)人类历史是由不同民族所产生的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构成,其统治结构中,都必需借助外力:
A、有具体神格化的国家:君主与宗教直接或间接结合起来的方式,求得神的力量。
1、 政教合一国家:宗教的地位至高无上,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例如今日之梵蒂冈(罗马教廷)和沙特阿拉伯、伊朗等。
2、 政高于教:国教不具有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权力,但是又通过满足国家政权的需要来获得优于国内其他宗教的生存、发展条件和特殊的地位。例如今日佛教之在泰国、锡金,基督教在美国,圣公会之在英国,天主教之在意大利、西班牙,犹太教之在以色列等等。
B、无具体神格化的国家:借助于天所付之权柄,诸如中国天子、日本天皇等。
政教分离:没有国教,往往存在多种宗教,没有特别重要的宗教,法律也规定各种宗教的地位是平等的,宗教信仰自由。例中国、日本等。
(三)引导历史向前发展的终极力量是一致的:增进人类的、世界的、地区的、民族的、国家的和平与正义,增加个体人的肉身的向善的平和、喜乐与健康。
C、 有神论的国家:普世的真善美。
D、无神论的国家:普世的真善美。
(四)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善恶”具有相对性,人的、国家的、民族的指向性,是相异的,故具有相对性。
A、有神论的国家:指向性相异,基准有所变化。
B、无神论的国家:指向性相异,基准有所变化。
例如,中国大陆与台湾问题,四百年的历史,两岸分分合合,全部都是以战争或大兵压境的方式来进行了,同时这段历史也证明,“久合必分、久分必合”的道路。而在现阶段,其和平与统一,就体现着历史的“善恶”的相对性。“两岸的和平,未来的统一”在大陆及台湾部分人中,是“善”而在主张独立的人们看来就是“恶”的。
H. 回顾世界大战的历史,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弱国无尊严
I.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启示。
因为真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
二战时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浩劫之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二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J. 世界历史对国际关系理论有何启示
国际体系观有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构建主义三种。
1. 按照现实主义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由于不存在可以实施法律和建立秩序的世界政府或普遍权威,因此暴力与战争是普遍现象。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自然状态”。面对这种状态,国家要维持生存,就必须自己照料自己的利益。这种自助的特性决定国家是利已的而不是利他的。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根本宗旨是加强权力与安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则主要靠国家的实力,特别是军事能力。
2. 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尽管国际互动存在权力政治,但相互依赖所导致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体制,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也是国际关系的一种常态。这种相互依赖并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一种涉及代价与成本的关系。这种关系作为国际互动的产物与表现,使得国家间除了冲突的利益之外,还大量存在共同利益或合作利益。这种共同或合作利益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或改变国家基于实力政治的对外政策行为,并且会形成大量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东西作为保证。这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东西,不论是否有明确的条约、协定或组织形式,都构成了制约国家互动的结构因素。尽管这种因素具有脆弱性,常常遇到挑战,但这些挑战不会改变国际体系在总体上所具有的制度主义涵义。
3.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单是物质现象,而且还是观念现象,在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意义(meaning)与知识的世界,或者说存在一个主体间(意识相互联系的)世界(intersubjective world)——由共享的知识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包含了行为体对其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其具体体现就是政府之间、政治精英之间、学术界之间以及人民大众之间的各种观念交流和思想交锋。正是通过这样的观念互动,“国家”之间会形成对他方的一定的“看法”和“态度”,而这种“看法”与“态度”的总和,就构成了国际体系的主观结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行为体的互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际体系,最终都是由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的。现实主义着重于现状的描述;自由制度主义则兼顾现实有考虑制度的制约;构建主义则侧重于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影响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