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画的历史200字

中国画的历史200字

发布时间:2021-03-09 14:17:33

『壹』 中国画的历史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贰』 中国绘画史的历史简述

从山东、甘肃复、内蒙古、新疆以及制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叁』 200字关于中国画深意的随笔

六月中去江南玩了十几天,回广州第一件事就是去图书馆还书。过期很多天了,要赶快交罚金。
我是在东山口那间越秀区图书馆办了借书卡。这间馆是新建,藏书不多。但是,补进新书就很快。而且,环境蛮好。我尤其喜欢一楼的那个小展厅,每次借书还书的时间,到那个小展厅总能看到最新的展事,是免费的展厅。这次是越秀区的资深国画家作品展,以为奥运会加油的名目。
国画在现今时代已不再占有绝对艺术地位的优势,甚至可以说处境堪忧。这是我走进展厅时的第一个念头。因为,墨彩总是太多暗沉的气氛。在地球升温的阳光时代,艺术多元而亮丽,色彩斑斓。渐渐地,更多的艺术形式不断抢滩分流。而水墨的国画,还摆脱不了上世纪的革命观点。当时在风潮中的艺术青年,现如今都成了技艺纯熟,却已是不合时宜的尴尬老人。境地无甚可乐,成果更是少人问津。再怎样权威有势,都很难说服时尚的年轻人了。因为,老艺术家们相对于自己是突破的,是新意的东西,对于这个时代却不异于原地踏步。所以,卢延光的“休闲图”虽然很有感染力,却只有限于给人以强烈的落感罢了。但是,他给出了一个手势,在我看来,这个手势倒是可以给出指向。
二十多年前,我很喜欢卢延光的白描人物。我的书柜里现在还有一本禺光先生的《一百帝王》图册。那时我会追读《连环画报》杂志,追卢延光的作品。后来,没有卢延光的名字了,变成了卢禺光。我开始迟疑,不再追。这一次越秀图书馆展厅的水墨国画,首先吸引我目光的还是禺光先生的人物画。展厅金黄色灯光照着壁上一溜的水墨作品,画家们拼一生精力琢磨的墨分五色,在这样的展厅布光中,层次丢失,有些苍茫。但是,远远地,那画中女人的气场,却在晃眼的灯光里喊住你。她的一只手娴雅地半举在胸前,侧身于笔墨的植物当中,头脸似转向画外的观众,目光却飘向画面右上的远方去了。蓬松的粟米电烫短发如风吹地横着,是时尚的感觉。但是,这种时尚依然是中年以上的人们的品味。可以了解,卢延光是有心将时代品味植于自己的水墨里,画中也有他独特的新的笔法。一幅很有看头的水墨人物。如果赋色再妍丽一些,我会更喜欢。我最喜欢的,还是画中心那只唐式的美手。这手势让我产生一种被召唤的感觉,是远自唐宋的艺术召唤。想起周昉、张萱、唐寅们的仕女,那传世的高贵典雅,那经典的风情与灵性。其实,中国画在今天的时代,不应该急功近利地去找什么中西结合。而是要回归本真,首先回归到传统中国画的精致的态度。从自身的经典里找回失落的典雅高洁,找回美的品味。因为,只有体会到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才有可能发现与时代文化气质的完美融会点。就算是要西化,也应该是自然过渡,要水到渠成的状态。经过二、三十年的新水墨实验,我们也该认清了,强扭的瓜不甜。
这幅《休闲图》是一九九四年完成的作品,画中人形闲神不闲。完全是一幅“我该怎么办?”的表情。加上禺光先生题跋的语气,个中充满了无奈。我读着画中的文字,耳边响起另一个呼吁的声音。潘公凯在喊叫:“不能让中国画湮没在多元化的格局中”。我冷眼一旁,却看到一个问题所在。其实,包括呼喊者在内,一大批的专家学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指的中国画,并不是真正传统意义的中国画。而是改良了的,上世纪初那批新中国画先驱者的风格。整整一个世纪,我们的美术教育是以这批人为教材。整一个世纪,没人觉悟,没有人的眼光超越他们而瞻前顾后。直到目前为止,潘公凯提到他的中央美术学院,还是在提:“从徐悲鸿先生创建中央美术学院,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一直是全国中国画教学的重要舞台,大家辈出。历史上有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等,包括后来的卢沉、周思聪,到现在很多系里的老师,无论是退休的还是在职的,都是中国画坛上活跃和有影响的人物。”其实,这一批点名的大家,风格早该到期了。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艺术取向,在以上这一批人物之前,中国有太多的,属于各个时代的历史精华。那些,才是真正养育这些人物的食粮,也该是养育子孙万代的食粮。如果我们止限于学习上世纪的改良者,就会营养不良。会致于今天见不到真正的国画大突破,见不到属于我们时代的传世之作。才是可悲的文化湮没。
最近突然涌出许多关于潘公凯的信息,这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人物。各大艺术网站开始宣传他,我首先是在中国画林站长黄晨的博客上读到关于潘公凯。黄晨本身是从事国画和国画教育,他在2008年4月上北京,将中央美术学院的环境摄影图片上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建设得很现代的中央美院,并介绍了院长潘公凯是国画大师潘天寿之子。我上网搜索,中国画林网站有潘公凯的作品陈列,以及个人简介。潘公凯也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更多的网站都有他的言论。我开始知道这个当代中国的中国画名望人物。他做了很多工作,建院,著书,教学,作画,相当充实。2008年7月26日,我打开电视的时候,央视教育台正好在演播室对话潘公凯。说了许多,誉美不断。然而,我听到一段关键的说话。潘公凯特别强调,央美毕业生就业状况非常好,年薪都是八万到十万。的确,央美扩展了几乎所有艺术门类学科,就实用性来说,这是个大而全的人才打造之炉。事实上,学美术从实用价值出发的观念一直存在。就说国画风格一边倒地学习写意,学习改良派风范。这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实用性,那时,学得好这些,就能分配到国家机构各部门的宣传职位上。这就是实用。所以,中国的美术教育就这么大半个世纪找不到美的真谛。
前一段时间,于丹很红。一个哲学教授的演讲风格充满了美,非常艺术化。却没有任何一个讲美术的教授可以如此出风头。我开始怀疑,中国的美术教育,除了实用,还有没有精神享受。看上去,中国画学的都是中国文人墨意的淡泊致远之美,却无法令人信服淡泊真的是美。这又是什么原因?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大家是如何对待艺与物欲吧。齐白石的画很有价值,为什么?我认为,那个芝木匠除了做一些实用性的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天性贪玩。一切都从好玩的角度去画,功利只当作顺便换点饭金。这个乡下孩子没有因为进了京城而变得功利和物欲,他的生活所求很低。但是,他的玩艺却高于生命中的一切。全幅身心的灵性都给了这点艺能。全世界都知道,芝木匠最值钱的画就是那些虾。越到老了,这个老艺术家不是想着如何去立个大志,去完成几个宏幅巨制的大作,而是玩起了小模小样的虾呢?理由再朴实不过了。人老了就像虾一样了,弯弓佝偻,长须弱足。但是,老芝木匠却发现虾这家伙有一股子精神很像自己。虽形态看似无力,却反应机敏超常。这就相当于老人家的艺术精神,相当于他所在的艺术环境。在水中,却可以无礼视于水。他有太多的智慧和机巧,可以用这些小家伙来表达。这真是调皮好玩的事,与那些理想高远的艺术无关,却是最纯真快乐的艺术。所以,艺术的真谛就是如此平凡,如此个性。与钱无关,无流派无关。所以,中国画要不要与西画结合,人与人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中国的美术教育不应该太过于强调形式。如果硬要给个说法,我说是要更多地发掘中国画的历史。
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画更应该多元。因为,中国画艺术的本身就存在着多元化素质。中国如此悠久的历史,也是艺术的悠久发展。各个时代的中国画,都值得开科另立教学计划。只有经过了专门时代画风的训练,才可能在当下缤纷的艺术世界里发展有底蕴的个人风格。而不至于形成同一时代大抄袭的画风。

『肆』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在先秦时期,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例如,战国的帛画寓有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之意,为维护礼教服务。到魏晋南北朝,绘画作品为艺术创作而独立,并产生了第一批有历史记载而在当时又以绘画才能著称的画家。如顾恺之、陆探微、曹不兴等。同时佛教绘画的石窟壁画也开始兴起,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域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壁画。魏晋南北朝也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也开始出现。此时的绘画多画在绢素上,以长卷式为主形成了传统。

隋唐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更大的军展,山水、花鸟画也相继独立。著名的画家有吴道子,阎立本等。到了五代两宋,中国画史又翻开了灿烂光辉的一页。绘画领域的许多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皇家画院的兴办、文人画的兴起,山水、花鸟画的成熟和地位的上升,水墨画的发展,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状况。由于城市的繁荣和对绘画需求量的增加,很多画师活跃在社会上,大批的职业画家产生,并推动着宋代绘画的繁荣发展。

元代的建立,全国统一,民族融合。但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后期的政治腐败,不少文人处于失意境遇之中,只能寄情于书画,在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把宋金以来的文人绘画推向了高潮。这以赵孟頫、钱选、“元四家”、“二王”为著。此外,由于统治者对宗教的利用和保护,寺观规模不断扩大,因而壁画也显示出相当的发展规模。到了明清时期,山水、花鸟、写意人物进一步发展。人物画在此时融入了部分西洋画法,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民间版画、年画空前兴盛。

清代后期,虽然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科技方面的新发展、印刷术的更新、美术出版物的产生、发展等对绘画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书籍装帧、插图、讽刺画也逐渐成为新的美术种类。在不断与西方接触与沟通中,也推动了西方美术在中国的流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绘画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新纪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稳定发展,逐渐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中国绘画正在稳步发展中日益繁荣,并逐渐为西方国家所认识、学习和借鉴。

『伍』 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

:“国画”在20世纪的诞生
水天中在《“中国画”名称的产生和变化》一文中指出,“把我们民族的绘画叫做‘中国画’,是近百年内才出现的事。”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至少在明末,随着传教士将油画艺术带到中国之后,将这种“西洋画”与本土的中国绘画(被称为“吾国画”、“中国之画”、“中国画”等)对应比较的风气,就在中原大地上悄然兴起了。如明末姜绍书《无声诗史》中对中西绘画进行的简单的比较,惊叹于西洋绘画的严谨的造型,称“中国画工无由措手 ”;崇祯八年(1635)年,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亦称此为“中国画绘事所不及”。这种简单的类比直到20世纪初的各类笔记、文献中依然比比皆是,“中国画”的称谓也逐渐被普遍接受。然而,这时的“中国画”从概念的外延上依然比后来的“国画”要大的多,可以认为基本上就是用来指代中国历代绘画的一个总称。蔡元培1918年4月15日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开学式上的演说中明确指出:“中国画与书法为缘,西洋画与雕刻为缘。” 尽管有一种附和“中西二分”的对比之风尚的嫌疑,但可以认为,如此体系性的认识是建筑于对中国绘画史的总体面貌的把握和理解之上的。但根据笔者的调研,直到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支持“国画”这一概念已产生或应用。
1、1919年:“国画”的第一次诞生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年,一场关于“整理国故”的运动的争论肇始于思想氛围活跃的北京大学。一时间,在“保存国粹”“发扬国光”等等对这场运动庸俗化的曲解之下,“国”字风靡一时,许多“中国有,外国没有”的东西,被创造性地与“国”字这个定语联系到了一起。国乐、国医、国菜等等概念相继问世,肩负着民族国家文化复兴使命的“国画”概念也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如1923年成立的广东癸亥合作社(1925年改称国画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国画,振兴美术 ”,1926年苏州成立“国画学社”等等,都是比较早的“国画”的记载。尽管遗憾的是我们已无法追查到“国画”概念的始作俑者,但根据当时著名的文人何炳松、郑振铎等人对这样一种“言必称‘国’”的社会风气的记载,我们可以不难看到“国画”概念产生的必然、盲目与急切。如1923年1月顾实指出:“迩来国家观念普及于人,……种种冠以“国”字之一类名词,复触目皆是。” 而1923年癸亥合作社的立案呈文中更是明确宣告:“国画关系一国之文化,与山川人物、历史风俗,同为表示一国特性之征。” 可见,“国画”概念产生的背后动力也是“国家观念”的普及。在强劲的西风吹袭之下,“Painting”终于在中国的传统之中找到了它的被制造出来的对应物,从而,“国画”这一概念初次诞生了。
但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一时期所说的“国画”,从外延上更接近于此前使用的“中国画”,与今天的所说的“国画”仍然有很大不同。在发表于1926年11月12日《一般》上的《国画漫谈》一文中,同光(署名)写道:
年月日,我说不清,总之有所谓“国画”在中国学校中成为一种科目之日起,“洋画”也和其他科学一样,为中国人士所学习并且被欢迎起来了,因此“国画”之名,遂应运而生。原这名之所由立,本系别于“洋画”而言,譬如有洋货而后又国货之名,由洋文而后有国文之名,初固无轩轾于其间也。
可见,在“国画”概念产生初期,除了平添了一些浓郁的民族色彩而外,这个概念的所指基本上与“中国画”是等同的,史实也表明1920-1940年代中,“ 国画”与“中国画”两个概念在美术界认识内部往往都没有明确的界定,1931年成立的上海“中国画会”的出版物名为《国画月刊》即是一例,当然,也有诸如潘天寿等“传统型”画家坚持使用“中国画”这一名称。但尽管是作为“国故”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登场,但毕竟在西方艺术大潮的冲击之下“国画”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Painting”这样一个代表油画的英文对等名称。从而,在“艺术”这样一个来自于西方的新视角下,传统中国绘画的面貌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误读与西化。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命名的暧昧性,宣告了中国绘画在1920年代以后将要继续面临着被动而痛苦的发展之路。
中国画,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一途。
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陆』 中国国画历史

中国国画历史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彩、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柒』 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从上古时期开始,到战国时代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版与画像石权,都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更是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的画家和流派,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魏晋六朝时期出现了包括即东晋的顾恺之在内的“六朝三杰”等大家。

『捌』 关于中国手工业或书画等方面发展的历史文章200字左右

《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

一、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

教育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出现而发生

美术教育也在人类制造劳动工具中诞
生。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打制石器、采集和狩猎,在制造和改进劳动工
具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萌发了原始的审美观念。新石器朝代,在以磨制石器、
发明陶器、编织、纺织、牙雕、玉雕等工艺的发展中,尤其在壁画和陶器的制作
与装饰中,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使这些观念得以延续和发
展的活动是原始的美术教育,它带有明显的无意识特征,表现为父子、长幼之间
传手教的原始教育形式。

二、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

约公元前
21
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生
产状况下,人类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促进了美术教育脱离了原始
状态,最终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社
会活动和社会组织。出现了学校,在学校教学内容中,礼乐是重要的内容,它蕴
含着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工具,也作为其内部道德伦理
关系协调的武器。

商朝的建立,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商的学校教育以宗教和军事为主,具
有武士教育的特点,但它还是出现了“六艺”教育:礼(仪式、行为)、乐(音
乐、舞蹈)、射(弓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此时虽没有
明确提出美术教育的内容,但“礼”、“乐”、“书”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在
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美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教育空前发达,“六艺”成为西周学校最主
要的课程。并由商崇武教育转变为以“明人伦”为主的文武兼备的教育,“六
艺”得到的充分的重视,它虽然没在当前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教育思想,但“六艺”本身也已经包括了这些内容。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
面。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指

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只有通过审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把
道德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才能成为自觉的人格,主张通过艺术的潜移
默化,实现人的基本价值。

在整个奴隶社会时期,“六艺”中的“礼”、“乐”、“书”在人们的认识
中已占在重要位置,并提出了美术教育功能,但在学校教育中还未有一席之地。

三、战国、秦汉的美术教育(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开始了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铁器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也同时促进了私学的产生,美术作品内容以人物画为主,重在为维护封建礼
教服务。

秦王朝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全国兴办官学,
形成了以官学为主

以私学为辅的局面

强化了教育服务政权的职能

并在建筑、
雕塑、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存的秦兵马俑就足以说明秦王朝时期的
美术教育在受教育规模、美术水平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汉武帝推行了一套学校制度

它把官学
(太学

郡国学)
和私学结合在一起,
还建立了专门研习文学艺术的学院——鸿都门学
(因学校设在洛阳而得名)
。这
里正式开设了“字画”这一课程,它是我国最早的专科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出
现的文艺专门学院。汉代的美术教育仍是师傅带徒弟的师徒、父子方式传授绘画
技能。当时的美术主要功能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美术教育主要为统治者培养
从事为政治服务的工作者。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美术教育(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面
貌。此时在中国的历史是出现了第一批有明确记载的画家,如:曹不兴、卫协、
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但当时的美术传授,还是沿袭了师徒、父子式的传
授形式,有明显的师承关系,如:卫协师曹不兴,顾恺之师卫协,陆探微师顾恺
之。此时美术教育的功能仍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可喜的是这时人们已经认识
到了美术的欣赏功能,认为山水画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愉快,是其它文学艺术作品
无法比拟的。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美术教
育也有了重大发展。宫廷绘画日益兴盛,唐明皇创置了我国最早的翰林院,并广
招艺术人才奉于宫廷,授予官职,同时也集中了一些画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宫
廷绘画力量,虽无画院之名已具画院之实,奠定了出现画院的基础。此时的绘画
技能技巧的传授仍是靠师承关系,但因绘画分科的细化,出现了大量专长一科的
画家,并提出了绘画应向自然学习,积累素材,才能造化在手。这一主张的提出
为师徒、父子师承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这一时期的美术关注到了美术欣赏的意义

打破了单纯追求美术的思想教育
和道德教育功能,开辟了美术的欣赏功能;在美术教育中提出了“师法自然”的
艺术主张,使师承学习不再是唯一的方式,成为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
“自然”成为了“师”外之“师”,为关注人的自身感受提供了契机。

五、五代至两宋的美术教育

五代时期,绘画继续向前发展,蜀地绘画空前兴盛,后主孟昶创立了翰林图
画院,我国历史上的画院正式诞生了。画院除为皇帝绘制各种图画外,还承担皇
家藏画的鉴定和整理及绘画生徒的培养。美术教育的形式主要采用临摹的方法,
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

教师教学也是选择好的临本或自行绘制临本供学生学
习。具说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卷》就是专为其子习画所绘。

自北宋开始,宫廷画院承担了美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两种功能。宋微宗崇宁
三年(
1104
年)设立画学,这是中国历史是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其录用考试
的标准发展了“师法自然”艺术主张,既要求状物绘形的严格写实技巧,又强调
立意构思,多摘取诗句为题目。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专业课有:道
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
“方言”、“释名”等,此外设问答(绘画理论)。可见此时的美术教育不仅关
注绘画的技能技巧,也关注到了绘画理论,更关注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

南宋偏安江南,集中了北宋画家,恢复翰林图画院,又一次掀起了宫廷绘画
的高潮。同时,辽金为政法需要也设立了画院,培养自己的美术人才。

五代、两宋是古代画院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
扩大。这与五代、两宋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美术与美术教育重要的政治作用,大
力的支持和推动美术与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六、元代至清末的美术教育

元代的美术教育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

但程朱理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的思
想。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元代的政治与文化的高压统
治,绘画创作的内容多从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转向了描写自然美的山水画、花
鸟画。取消了宫廷翰林图画院的制度,在工部、将作、大都的官署中设置了梵像
提举司、织佛像提举司、画油具、画局等机构,这些机构本身除了进行美术创作
外,仍有美术教育的功能。元代失意的文人画家成为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的强大
力量,涌现出大量的知名画家。他们抛弃了统治者所追求的“成教化、助人伦”
的教育功能,而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和“写胸中逸气”,强
调了美术的欣赏功能、娱乐功能、宣泄功能,绘画朝着强调自我表现,写主观感
受的方向发展。

明朝恢复了汉族传统的文化典章制度

在锦衣卫中隶设各种宫廷美术创作机
构,发挥着画院为满足统治者进行美术创作的功能,但其美术教育功能被大削
减。明万历年间,欧洲宗教组织,带来了大量的西洋圣像,这些美术品对中国人
物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人物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清沿用明代体制,但设立了专门机构
------
画院,并对宫廷绘画设有专门的
场所。美术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功能成为宫廷美术创作的出发
点,涌现了大量描绘帝王、后妃、宫廷生活等为帝王歌功颂德的美术作品。外国
传教士加入宫廷画家的队伍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

他们擅长以西洋油画或中
西结合的形式表现宫廷生活,彼得统治者赏识。这些西洋传教士在宫中授徒,开
创了西洋美术教育的先河。这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画家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

明清时期还有一支庞大的画工队伍,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绘画工人,也称丹
青师傅。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没有文化。但他们在工场或作坊中做学徒,在

实践中学习,成为宫廷画工或民间画工。他们也为美术发展和美术教育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版画的形式复制名家名作的形式,也就是画谱。画谱的
出现为美术欣赏、美术交流、美术平民化提供了平台,也为临摹教学提供了更广
泛的范本教材,推动了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其中以清康熙十八年

1679
年),浙江画家王概根据李流芳的课徒画稿整理、增编而成的《芥子园画传》影
响最大。画谱成为从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验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科书,画谱影响
了自画谱产生后的大批画家。

总之,元、明、清时期,虽没有画院,但都有宫廷画家。美术服务政治的思
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依旧。元失意文人成为宫廷之外的重要美术创作力量,开
辟了美术重自我表现,强调主观感受的新方向。西洋画家的出现为美术创作和美
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明清版画画谱的出现为师徒、父子的师承美术教育形
式、“师法自然”的美术教育形式外的自学形式成为可能。

我国古代的美术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教育中始终没能占一席之地。宫廷画家
和在野的文人士大夫画家学习绘画都从临摹入手,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掌
握笔法、墨法,并通过父子、师傅的师承方式进行。隋唐时期提出“师法自然”
的主张,元代文人以强调自我表现、追求感受为发展方向,明清西洋画家的出现
为民族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版画画谱的出现使自学成为可能。一个以临摹继
承传统,“师法自然”获得素材,借鉴西洋取得突破,依助版画取得发展的古代
美术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玖』 中国绘画的历史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彩、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拾』 中国书画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多万年的大溪人已坚实的迈开了中国历史的步伐。几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中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现在人类学、考古学以无比丰富的成果证明,中国文明早已不能仅用“上下五千年”来概括了。中国文明远比五千年悠久得多。我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陶器,就诞生于距今八千多年的的河北、河南、江西众多原始文化中。代表着人类文化叫高级形态的文字、绘画、雕刻等艺术,有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无可辩驳的证明,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以及大量早期岩画即已诞生,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得到发展,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成熟。

所以,将我国书画发展概括、中国书画史,必从六千多年前讲起。漫漫历史长河,渊源流长,我国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有关书画史志的文献,车载斗量,难以计数,仅现在读者们较易见到的近代学者所著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之类的著作,亦不胜枚举,且大多数为数十万计上百万言的“大部头”。

如前所述,中国文字产生于六千年前。那时,仰韶文化的人们已在陶器上刻划文字,是为“书”。既有文字刻写,就已有一定的“点横撇捺”之幸运顿挫的方法艺术,是为“法”。书法之艺术,从诞生起。各种彩陶文化的精美绘画,众多的岩画,已用当时的艺术观点,记叙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绘画已经趋于成熟。我们讲求中国书画史,本应从这里开篇。但这样讲来,一是时间跨度太长,即使略而又略的讲下了,也万言难止,非所能容许。二是这些资料史实,需要我们来鉴定的彩陶绘画、岩画难得进入寻常读者家和文物市场。

为了便于叙述,书与画分开介绍。先讲书法。我国文字发展到商代,以甲骨文为代表,即已相当成熟了,完全具备了汉字形、音、义诸要素,龟甲兽骨上那些细小刚健文字,就是当时的书法作品。大批从事巫术占卜的知识分子—贞人,就是那时的书法家,有许多还留下了姓名。上周时期我国的奴隶制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字及书法亦进入一个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刻写、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即所谓“金文”,书体是大篆,古拙苍劲,气势雄浑。这种书体,至今还为书法爱好者所钟爱,不少书家还竭力追慕临学,亦饶有情趣。秦汉时代,以小篆和隶书的形成最为重要。小篆相传为秦相李斯所创,实际上是秦代为了统一文字达到“书同文”,将商周以来的各国流行之不同体式的大篆加以改造去取而成。小篆较大篆笔画简约,笔法自如,书法仍具苍劲雄浑之美。相传撰写小篆的书法家有李斯、赵高等。隶书也产生于秦代,相传为狱吏程邈所创,亦是将大篆增减损益而成,便于人们易学易写快写。隶书字体规整,笔划点捺横竖分明,工稳沉静,历代至今不少书家功隶书者众,是书法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种类。汉代还有一种“解散隶体”草草而成字体,即汉代古草(草书之初始者,又称章草),不过远不如小篆隶书重要。

到后来,把写字这件事,不单是作为记事行文的工具,而当成了一门艺术潜心研究,经年累月挥毫不辍,又上升为哲理进行探讨,有一大批把字写得来极具时代精神和个人品格,又具形神兼备的艺术品质,可称为“书法”作品的,当代魏晋时期。所以有人说危机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首次成熟的时期,更有人说它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代”。这时期书法艺术的显著特色,一是书体有了很大变化,逐步从篆、隶、章草中脱变出来,形成了真书、行书、今草书。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这一时期,真、草、篆、隶、行五种书体已经全部具备。此后时代各领风骚的书法大师,均是在此五种书体上发挥而已。特色之二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书艺超群,其书法作品千百年来一直为学书者楷模范本的大书法家,如三国时期的钟繇、皇象,两晋时期的卫夫人,东晋时的陆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珣,南朝的羊欣、王僧虔等等。王羲之的成就、名望尤其突出,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圣人即“书圣”。他的书法作品中,唐代初年即已珍贵若拱璧,太宗李世民生前大力搜求,死后竟将王书《兰亭序》殉葬。王羲之《兰亭序》唐代大书法家几乎都有临本。北宋晚期宣和内府所藏临本即有243件之多,可见世人珍爱之深。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艺术理论业已形成体系,出现了一批书法理论家和书学著作。如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南宋梁代虞龢的《论书表》,售肩吾的《书品论》,袁昂的《古今书评》,梁武帝萧衍与陶弘景的《论书启》。《论书启》是陶弘景宇梁武帝君臣之间就书法艺术问题的奏折、批答,由后人汇编而成的书法论著,从中可见当时书法风气之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巨大成就,还体现在这时期留给我们一大批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珍品,许多皆为我国艺术瑰宝,价值连城。兹列其重者略举如下:

钟繇《贺克捷表》(唐代拓本),《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力命帖》、《还示帖》、《调元帖》等,均为拓本或后人摹写本。钟氏真迹,早在南朝已渺难寻觅了。

皇象《天发神苙碑》、《谷朗碑》,摹本《急就章》等。

陆机的《平复帖》、《望想贴》,均为墨迹。

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以叙及,均为唐宋名家摹本或勾填本。然个大名家摹本,书法艺术本身藻丽多姿,极为珍贵。《快雪时晴帖》(唐人勾填本),《行书千字文》(有人认为乃唐人集王羲之之字本),《万岁通天帖》等。

王献之《鸭头九帖》(真伪无定论)、《中秋帖》(宋代米芾临摹)、《二十九日帖》。

王珣《伯远帖》真迹,任晋代书法作品中唯一一件无争论的晋人真迹。

具陈重远著《古玩指南与鉴赏》记,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这两件国宝,为现存仅有的两件晋人墨迹,宋以来一直收藏宫中,清末流入民间,明国初被古玩店学徒出身的袁世凯大总管郭世五收购,抗战胜利后,曾一度落入宋子文之手。后因朱敏该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在报上揭露此事,宋只得将其退还郭世后人。其后于50年代初,被人典当给香港一家英国银行。张伯驹激昂此事报告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十分重视保护文物,迅速派专人赴香港在典当期满前,用重金将两件国赎回。

唐代是我国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巨大发展的时代,文化艺术中的诗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均放射出辉煌的光彩。书法艺术在唐代发展到又一个高峰,主要特点是真、草、隶、篆、行个体书法均得到发展,又以行书与草书取得的成就特别巨大,影响我国书法艺术极为深远;各种书体都涌现了一大批名家高手,他们的书法作品无论碑帖均有无可争议的真迹传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书法艺术宝库;各种书体的体书风格,体现出“盛唐气象”。“真书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秉承魏晋以来墨迹与碑版的双重传统,渐从萧散妍丽的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劲,法度森严。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亦渐有步大、小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而趋于飞动纵逸。虽篆书无多大发展,亦能述秦汉遗法,星辰或严谨紧劲,或遒劲圆活的新风”。杨仁恺先生主编的《中国书画》中这段话,较好的概括了唐代书法艺术的特点。

隋唐五代主要书家和重要碑帖墨迹有

隋代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藏日本小川简斋家。

唐代欧阳询的隶书《宗圣观记》,真书《化度寺衪禅师舍利塔铭》,真书《九成宫醴泉铭》等碑刻;墨迹有草书《千字文》,行书《千字文》和《史事帖》。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宋元重刻),《汝南公主墓志铭》等。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省教序》、《房玄龄碑》、《通州圣教序》等碑刻,还有传世墨迹《枯树赋》、《倪宽赞》等,多为后人所作。薛稷的《信行禅师碑》等,以上四人,号称“欧、虞、褚、薛初唐四大家”。

唐代最著名的草书书法家有张旭和怀素。张旭的代表作为传世墨迹《古诗四贴》。怀素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著名的墨迹有《自叙帖》、《苦芦帖》、《小千字文》等。

真书在唐代得到空前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对后世真书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尤其初学书法的人,必从真书学起,而学真书必临习“颜、柳”。颜即颜真卿,其存世主要作品有碑刻《多宝塔感应碑》、《东方画赞碑》、《郭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中心颂》、《元次山碑》、《送璟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墨迹《自告身书》,《竹山堂联句》等。柳公权的碑刻主要有《金刚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及《李晟碑》等。传世墨迹有《蒙招贴》历代有名。

唐、五代著名书法家和他们的书作名品还有很多,如孙过庭及其《书谱》,陆柬之及其《陆机文赋》,钟绍京及其《转轮王经》,李邕及其《云麾将军碑》,徐浩及其《不空和尚碑》,贺知章及其《孝经》,李阳冰及其《城隍庙碑》,史惟及其《大智禅师碑》,蔡友邻及其《尉迟回庙碑》,韩择木及其《告华狱文》。

宋代社会城市经济发达,士人阶级队伍庞大,文化艺术十分繁荣,抒发竟有一些帝王后妃倡导乃至身体力行(如北宋太宗赵光义、徽宗赵佶,南宋高宗赵构,北宋仁宗曹皇后,南宋宁宗杨皇后等,尤赵佶的瘦金体独具特色,造诣很高,对元明清书法有一定的影响)教隋唐五代有新的发展。由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宋代书法艺术,真、草、隶、篆、行五体书中,真书、篆书成就不大,草书、隶书较前人亦少有较大发展。宋代书法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是以“宋四家”即“苏黄米蔡”为代表的行书。宋代行书,不仅突破“二王”风格,亦越出唐代“颜柳”规范,形成一种潇洒纵逸、轻快活泼,恣肆放达,以意为书的全新书风,可称为书法艺术中的“行书豪放派”,对清以至近现代书坛影响极为深远。

“宋四家”中的苏即著名文学家苏轼,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行书《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楷书《赤壁赋》等。黄即黄庭坚,代表作品有《草书诸座上贴》,行书《松风阁诗》、《诗送四十九侄贴》等。米即米芾,更是一位留下大量墨宝的书法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行书《苕溪贴》,《向太后挽词》,《行书三扎》、《蜀素帖》等等。蔡,从书法艺术功力上讲,应为蔡京,因他为恶名昭著的佞臣,人品为世人不齿,而以北宋名臣蔡襄代之。其代表作品有行书《自书诗卷》,行书《南都贴》、《十扎卷》等。这里所列,仅是他们流传至今的大量墨宝中的点滴。由于它们均善书而又勤奋,当时之时名气已经很大,一些人有四海为官,时人求其书作者众,请其书写碑石者亦多,故他们的书法作品的墨迹碑刻相当丰富,全国许多地方都可见到,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也有收藏。

宋代文风很盛,士人物不能书,且书法艺术水平均很见功力,即使当时一些无名小卒缩写应酬文字,其书法艺术水平,即可令今天一些刚学了几年字能涂鸦几笔便自命不凡的“书法家”们汗颜。宋代那些明载青史的书法家的成就更应一提。李建中及其《行书同年贴》、《土母贴》,欧阳修及其《行书爱贴》、《自书诗》,文彦博及其《行书三扎卷》,司马光及其《中和贴》,范仲淹及其《行书二扎》,《道服赞》,陆游及其《自书诗卷》朱熹及其《行草书诗扎》,魏了翁及其《文向贴》,文天祥及其《谢诸无座右辞》,等等。这些人虽然素以文章气节或高官经世重于世,其书法艺术也是造诣很高,其书法作品无不珍同拱璧。

宋代书法留给后世的还有一项重要遗产,就是宋代官私所刻的各种帖书。前文已述,宋代文风盛,帝王后妃喜爱书法者众,他们的爱好影响士大夫,进而形成全社会的时尚。从太宗赵光义集古圣贤书法名家墨迹刻成《淳化阁帖》始,整个宋代公私刻帖不断,最著名的有徽宗赵佶临刻《大观帖》,米芾刻《宝晋斋法帖》,。由于宋代以来历史变迁,这次峨帖本千余年天灾人祸,损失几尽,残存的原刻拓本以稀少如凤毛麟角。

宋代书法艺术不如晋唐那样光耀夺目已如上述。到南宋时法艺术更不引人注目,显一种衰退之势,没有产生如苏黄米蔡那样的能彪炳书史的大书法家。我国书法艺术大展到了元代,又才有所起色。以赵孟頫、鲜于枢等为代表的元代书法家,对晋唐书法进行认真严肃的研究,艰苦的探索,竭力追摹晋、唐志书法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不过由于元代历史不长,统治者的文化倡导不如唐宋,所以书法成就不及唐宋巨大,书体以行、楷书、草书有较大发展,水平亦高。

赵孟頫是元代最有影响的的书法家,其书法以行楷为主,亦有部分草书,代表作有:楷书《丹巴碑》、《神福观记》,行书《洛神赋》,《前、后赤壁赋》,草书《千字文》,等等。赵孟頫的书法在我国书法师商承前启后,对明清书坛影响巨大,名望极高追随者众。

鲜于枢时名仅次于赵孟頫的元代书法家,亦以行书,楷书为主,草书也精。主要作品有:楷书《老枝道德经》卷,行草书《王荆公杂诗》卷,楷书《御史箴》卷,《草书千字文》卷,等等。元代其他重要书法家还有:邓文原,其代表作章草书《急就章》卷等;康里夔夔及其草书《颜鲁公述张旭法记》、《渔父辞》等;张雨及其《唐人绝句》等,郭昪及其行书《咏青玉荷盘诗》卷,杨维桢及其行书《鬻字窝铭》轴、草书《梦游海棠城诗》,吴睿及其《离骚经、千字文》全卷,以及大批能画亦善书而以画名重的艺术家,如王蒙、倪瓒、黄公望、吴镇所谓“元四家”等等。

明代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真、草、隶、篆、行个体均有一定成就。从风格流派讲,上学魏晋碑体、二王、颜柳,几近学谦超长孟頫的都有,形成一些艺术流派。大画家又是书法家的现象,比元朝更盛。明代书坛也出了一些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成就的书法家,更留下远较前代丰富的书法艺术珍品。

同前代不同的是,明代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性较鲜明,各种书体各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和杰出代表。

明代前期的书法,以真书的成就最大,其次为草书,代表人物有所谓三宋(宋克、宋广、宋璲)和二沈(沈度、沈粲),以宋克名望最大。这时的真书,有一种圆润平生,主要流行在翰林、中书舍人中,多用作奏章、行文中的书法,称为“台阁体”,由于皇室提倡,盛行一时,并影响到整个清代书坛。其代表人物是沈度、姜立纲等人。这时期的草书也各有成就,以宋广、解缙为代表。

明代中期书法,以行书成就较大,楷书以承前期余势,有些发展,主要是矫正了曾经盛行的'“台阁体”那种比较呆滞的书法。行、楷书的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以沈周、唐寅等。他们都是声名赫赫的大画家,又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我国书画艺术本来同出一源,许多理论、方法相同,艺术规律一致,所以从来习画者大多善书,习书法者又有不少能画。在他们那里,书画集于一身了。也因如此,人们在讨论书、画,往往同时进行,各种辞书介绍人物技艺等,也书画并称。此期草书亦有成就,风格狂纵,以张弼、张俊、祝允明为代表。

明代晚起书法,以出现了多种书体各领风骚,均有重大成就又有杰出代表书家这种现象为特点.行书楷书以董其昌为代表,草书以刑侗、傅山、为代表,篆书以赵宦光为代表。还有张瑞图的行草书,倪元路、黄道周似草似隶的隶书等等,以董其昌的影响最大。

明代书法家数量众多,出前文一提到的一些流派及时代的著名这而外,还应提到的书法家有:钱溥、钱博、陈献章、程南云、李东阳、吴宽、文彭、徐谓、米万钟等。由于明朝较今较近,才不过五六百年,传世书法作品很丰富,不胜枚举,只能从略了。

清代是具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时代,清末具近不到百年,其书法艺术对今天的人说来,不很算古,流传至今的情人书法作品,易于寻觅。清代书法的重要特征是:中期以前帖字占优,中晚期碑学流行,书法艺术有重振雄风之势,涌现了一大批名垂书史的书法家。如清初的傅山、朱耷(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纵逸狂放的草书或行草书,极有时代烙印,极有个性。

乾隆、嘉庆时期,因乾隆帝的影响,赵书书法有一度成为官僚士大夫临摹的样本,其主要代表又张照、董皓、汪由敦等。此时除赵字外,以“钟王”、“颜柳”、“苏米”为师者也大有人在,如翁方纲、刘墉、铁宝、梁同文、王文治、钱澧、姚鼐等等。更有世称“扬州八怪”的一笔书画家,不满当时统治书坛的赵、董贴学,大胆创新,写出有个性,有新意的书法作品。如黄慎的草书,汪士慎的隶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

从清初傅山开始“反贴倡碑”,直到清中叶嘉庆时碑学芳形成阵势,晚清书法更是碑学的天下,一大批书法家,从传世碑帖和新出土的汉碑版书中汲取营养,书法艺术日已精进,书坛逐渐充满活力。这是其重要的书法家有:邓石如、伊秉绶、丁敬、黄易、桂馥、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吴熙载、吴昌硕等等。特别要提到的是邓石如,他真、草、隶、篆无不精绝,书法艺术成就,人称“清代第一”。何绍基、赵之谦也是清代书坛很有地位的书法大师。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画的历史2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