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逻辑
价值范式的探索:近代中国两大社会张力语境下的多种政治文化转型尝试
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历史逻辑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经
学已经无法缓释晚清社会面临的近代化转型与世界资本主义扩张压力。因此,他们寄希望于变法或革命等救国方式来应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任何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发展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与该国政治力量以及思想文化等因素博弈的产物。
西方国家近代化发展一般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最初是封建社会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然后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形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新生力量的壮大促使思想文化领域产生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在启蒙运动中因充分掌握舆论力量而获得成功。这样,资产阶级就可以利用新生政权去推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政策,近代化转型便会在此基础上获得成功。当然,由于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在近代化具体细节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近代化发展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守旧势力在政治、
军事以及思想文化等领域斗争较量的结果,却是大体一致的。
尽管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开明士绅与民族资产阶级曾经以不同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然
而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化”不下去了,这是因为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顽固存在,像天然屏障一般堵塞着中国近代化前进道路。
历史证明,要顺利实现中国近代化发展,就要推翻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并以此为既有经学价值范式变革消弭社会张力。
与曲折发展的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截然相反的是,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并走上了资本
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相对于封建主义手工业生产方式来说具有较大优越性,这种情况必然会使前者对后者的生存空间形成挤压,最终使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日益完善”。
生产力的世界化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即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机器无情地掠夺了封建落后国家无数体力劳动者的饭碗。当然,这种无情掠夺往往躲在其坚船利炮的背后。
尽管生产力的世界化能够消灭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劳动分工差异,并使得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方向发展,但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扩张给落后国家带来的种种压力却是不容忽视的,这是因为生产力的世界化往往与交往的世界化藕合发展,并以此满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增长的原料需求与市场需求。
在此前提下,世界各国的交往活动将无限扩大,各民族的封闭模式将日益成为一种历史状态。
世界资本主义扩张不仅是西方列强对东方落后国家的军事征服和政治经济控制,而且还体现在与此目的相适应的文化渗透方面。
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对处于工业世界外围的大边缘地带的冲击,一方面导致了东方落后国家既有社会秩序与发展过程出现了突发性崩坏与中断,另一方面也由此促使了东方落后国家的传统文化在与近代西方文明不断碰撞、交融与整合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近代化转型。
鸦片战争以来的晚清政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历史冲击:首先,晚清政府时期飞
速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本质上要求对外扩张,不将世界变为其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决不罢休。
在拥有强大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同时,近代西方国家还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当时的晚清政府尚没有足够的力量阻击西方国家的军事入侵,这决定了晚清政府必然会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扩张的重要目标。
其次,西方文明在科学技术、制度安排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明显优越于晚清政府。
文明冲突必然会发生这样一种结果:即落后方或者被先进方同化,或者是接受先进方的文明渗透而发生变革,并最终加入到先进方行列。当晚清政府恪守的封建专制主义遭遇到西方文明冲击之后,必然会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近代西方文明“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当然其最终目的是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面对中国近代化发展与世界资本主义扩张的压力,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采取多种方式变革既有经学价值范式。
然而,地主阶级发动的洋务运动与宪政改革等价值范式探索,与其说是救国,倒不如说是救朝廷更为合适;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起义与义和团运动等价值范式探索,由于农民领袖具有明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因此近代农民革命不是被封建政权扼杀,就是被封建政权利用;资产阶级虽然能够推翻封建专制政权,但由于自身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因此与封建势力、西方侵略势力之间并没有实现彻底决裂,这种情况使得资产阶级无法缓释中国近代化转型与世界资本主义扩张的社会压力,因而其价值范式探索也不会获得成功。
近代中国价值范式转换实践,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来完成。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构建: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历史逻辑的最终实现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历史逻辑的关键因素之所以能够最终实现,
与近代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有着密切关系。“世界历史”理论的发端者首推维柯,他以
“理想的永恒的历史”(the ideal eternal history) 概念确立了普遍历史原则与诗性历史纲领,并试图将“理想的永恒的历史”提升到哲学范畴层次,以此展现理念层面的世界历史眼光。而真正完成这一提升工作的却是学者黑格尔,他接续了维柯“理想的永恒的历史”之思
维品质,并在精神哲学场域内阐发了“世界历史”新意蕴。
黑格尔的“理想的永恒的历史”思维品质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准备了直接而完备的理论前提,这使得马克思能够将生产力的世界化与交往的世界化凝练为其“世界历史”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
所有这些,都是作为近代西方优秀政治文化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传播于中国,并最终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历史逻辑终结者的前提条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对传统经学与外来文化展开双重探索。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范式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因为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理论特质而获得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矛盾性探索,以及对近代中国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探索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矛盾性探索主要包含统一性探索与对立性探索两个方面:统一性探索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经学具有世界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等层面的相融性,对立性探索则主要源于文化保守主义者与激进主义者的学术论争;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中国外来文化的批判性探索,则主要是因为曾经盛行一时的各种西方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形成了排斥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基尔特社会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外来文化又展开了文化价值批判。
经过 20 世纪初期的学术论争与思想争鸣,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思想突破了传统经学的“求稳定”价值取向,集体主义价值观思想突破了外来文化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并因此给近代中国凝聚了强大的物质社会变革力量,这可谓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社会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虽然使部分近代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但马克思主义却并没有因此而取得完全意义上的话语权,或者说还没有凝练为近代社会变革的主流意识形态。如辛亥革命以来,随着袁世凯与张勋复辟闹剧的先后发生,传统经学为适应野心家称帝需要而被“乔装打扮”,各种反动思想沉渣泛起。
1912年 10 月,张勋、陈焕章在上海建立了孔教会,并在全国诸多城市设立分会。
1913 年 2 月,康有为为了宣扬孔教,创办了《不忍》杂志,断言“欲存中国,非赖孔教不可”,“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与此同时,袁世凯也以大总统名义颁布尊孔祭孔令,断言:“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之师表,亘百代而常新”。
近代复古尊孔逆流再一次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经过沉痛思考,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
也就是说,近代中国要使民主共和名副其实,亟需通过思想革命来为之创造条件。为了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启蒙刊物《新青年》与《每周评论》对传统经学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如“1916 年 10 月,《新青年》的第二卷第二号至第三卷第六号(1917 年 6 月),先后刊发了陈独秀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
上述陈独秀的文章主要围绕三点展开论述:一是重点阐述封建伦理道德与现代民主政治势不两立,尊孔必致复辟;二是尊孔并定“孔教"为国教,有悖思想自由之原则,三是从进化论角度讲,封建伦理道德落后于以民主与科学为本质的现代伦理道德。又如,陈独秀在《每周评论》
第五号上发表《除三害》文章,在举出封建势力症结的同时开出反对封建势力药方。
他认为,当时封建势力有三害:军人害、官僚害、政客害。要除三害,就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一般国民要对三害有相当的示威运动;第二,社会中坚分子要组织依赖有政见有良心的国民为后援的政党,以此扫荡无政见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狗党……
仅做到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晚清民国时期尚未得到根本
性打击,因此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开展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以此摧毁经学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
当马克思主义启蒙宣传最终遭遇到武装斗争、土地改革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时,中共党内
便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动员方式。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等人由于过于相信蒋介石为集团而选择了放弃武装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动员方式,毛泽东等人则因为看到了强大的工农运动革命力量而选择了坚持武装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动员方式。
后来,在如何进行武装斗争以及如何进行土地改革两个问题上,又出现了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
义马克思主义动员方式,以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动员方式。
一般来说,中共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可以划分为党内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与国家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两个时期。
首先,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条件下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具有了合法性地位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共理论家范文澜等人因此有机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经学展开意识形态批判,并进而驳斥同时期蒋介石集团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以及陈立夫等人发起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活动。同时,新启蒙运动所带来的“哲学动员”,也给毛泽东等人带来了理论学习机会,这样毛泽东等人在两条思想路线斗争中便取得了主动权,党内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也因此得以实现。
其次,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中国先后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这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提供了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
由于中共全面执政为国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领导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以及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展开文化批判等实践活动,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国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的主体内容。
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基本成型。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B.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索,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
热血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奋不顾身;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努力探寻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
在救亡图存的不断求索中,在“改造中国”的艰苦实践中,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战争的壮大,在解放战争后,建立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2)近代中国的历史转型ppt扩展阅读
中国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是中国无力保卫自己免于侵略;其二是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近代史学界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文章中,胡绳非常明确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也就是说,以五四运动为分野,在此之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为近代史;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取代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此后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为中国现代史。
胡绳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
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C. 高分求中国近代史ppt
http://xdjy.cxtc.e.cn/wshfdz/lsr/%B4%DF%B4%DF%D7%CA%D4%B4/2008%C4%EA%B8%FC%BB%BB%BC%C6%CB%E3%BB%FA%B1%B8%B7%DD/%B4%DE%D4%AA%BE%D5/%D6%D0%B9%FA%BD%FC%CF%D6%B4%FA%CA%B7/%D6%D0%B9%FA%BD%FC%B4%FA%CA%B7.ppt
D. 求介绍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历史人物的PPT。。急!!!
真受不了楼上的回答,估计是个小学生吧
你可以去网络文库中找,有很多和PPT,你喜欢哪个就找哪个
如果要我找,你可以说一下姓名.
E. 要中国近代和古代文字发展史ppt文档的。急...急..急...急....急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迹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之文字和这些古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故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1.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2.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3.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4.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5.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7.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F.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的图片,最好能有个ppt。只要图片啊~~~
先查中国近代大事记,看看自近代以来都发生了哪些大事,自己选择一些事件去找相应的图片,工程量有点大,为了10分,不划算,所以,还是自己动手吧,反正思路都告诉你了。
G. 中国近代社会的进化历程
一、 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封建地主积极展开自救,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民族资本工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伴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然而北洋军阀窃取了胜利果实,在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到第一国共合作形成以至于结束。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在1927年后中共和国民党展开了尖锐的阶级斗争,爆发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随着抗日战争到来,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7)近代中国的历史转型ppt扩展阅读: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和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这其中既有抗击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也有各阶层人士反对外来侵略掠夺。
其中有三次大的运动最有影响和最具有代表性,这就是1851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和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
1911年由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和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但是,这些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结束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H. 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历程
清廷来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近代史开自端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接连失败,促使知识分子开始反清,典型代表孙中山
革命党人武昌起义成功,清廷被推翻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国进入北洋时代
袁世凯称帝,遭全国反对,被推翻下台
袁世凯下台后,北洋政府3架马车开始内斗,先是段祺瑞倒台,接着张作霖兵败,吴佩孚成了大赢家
史称第一次直奉战争
张作霖并不甘心失败,大改革后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打败吴佩甫
随后蒋介石北伐,将吴佩孚,孙传芳,统统打败,
日本人帮蒋介石忙,炸死张作霖,长子张学良易帜,中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统一后的中国陷入持久的内战,主要就是蒋介石中央政府对地方实力派的打压
日本人则步步紧逼,先后夺取东北,华北,张学良因为一系列的失败被免职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
1945年抗战结束,中国获胜,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近代史结束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