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关中国历史的作文1500字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文章《圆明园的毁灭》,它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
圆明园曾经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圆明园不仅美丽,而且聚集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举世闻名的当时最大博物馆、艺术馆。
然而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来到了贺明园,在园内肆意烧、杀、抢、掠,出园时每个人的腰包都鼓鼓的,甚至还放火将这具有无限价值的圆明园付之一炬。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
可是最可恶的是万恶的洋人,他们不但随意侵略中国,还我国的名胜古迹烧毁或破坏,他们还让我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我国的国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而清政府和洋人们不明白,在这蒙受侮辱的背后,又有多少万双泪汪汪的眼睛在看着他们;有多少双愤怒的眼睛怒视着他们;有多少万人正准备揭竿而起,他们却丝毫不顾人民的死活。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屈辱历史的一段见证上,它的残垣断壁,仿佛在对人们诉说他辉煌的过去,又好像在向人们诉说洋人的残暴行径。它的毁灭在我国文化史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不让祖国再受蹂躏,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
因此,我们要铭记一句话:莫忘国耻,振兴中华!
『贰』 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巍巍中华, 雄踞亚陆,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而且又是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绵延不断, 与时常新。从鸦片战争起, 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社会在被动依附的状态下开始了近代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焕发
着新的历史特点, 激励和启迪中国人民去谱写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中华振兴的历史新篇章。
第一, 反对侵略, 维护独立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独立、自由的民族, 从不甘屈服于外来的侵略和奴役。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也是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当有“ 世界的工场”之称的英国凭借近代的武力发动侵略后, 中国人民无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敌、反对投降, 成了鸦片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 上公声望慑蛮夷, 一檄贤于十万师” 。在伟大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中, 具有爱国重民思想的林则徐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英雄。他受命赴广东查禁鸦片, “ 原知此役乃蹈汤火, 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 决心“ 为中原除此巨
患’,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坚决性。六三虎门销烟的壮丽画面雕刻在夭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它作为近代爱国史诗的第一章永远铭勒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 因义生愤愤生勇” , “ 家室田庐须保卫” 。面对英军的野蛮入侵, 三元里人民义声如雷, 手
持犁锄和简陋武器, 齐心合力把“ 强徒摧’, 。“ 奉命剿贼, 有进无退” , 不惜“ 为国捐躯’, 。这
就是关夭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们的精忠报国思想。“ 守士之义, 不可以不死。” 富有报国情
操的姚怀祥等爱国文官亦能同赴国荡。乍浦、镇江驻防旗兵的血战, 隆福兵败自刻, 海龄合家殉
难, 则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官兵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子随父死不顾身, 母闻子死数点
首’ 。葛云飞的老母称赞儿子死得忠勇, 陈连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国难。大学士王鼎甚至以尸谏反对投降。这种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甘屈服的顽强的斗争精神, 是一个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可贵的品格。鸦片战争后, 中国人民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通过历次民族保卫战争、边疆自卫反击战争、反洋教斗争、反帝爱国运动以及其他各种反侵略斗争形式, 为反对外国侵峰, 捍卫民族独立, 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所以资本帝国主义永远不能实现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自明清以降, 由于封建经济的停滞, 中国日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行程。从中外关系来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进的外来势力的侵略并被其打败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历史厄运,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渐从闭塞、自满、愚昧、落后的状态中觉醒。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 中国有识之士称中国
社会状况和中外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为“ 古今之变局” , 从中总结出落后挨打的教训, 多维地认识西方世界, 多维地反省中国自身, 在忧愤、求索和抗争中探寻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道路。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以求实的态度正对现实, 不断自我克服陈旧观念, 注意“ 洞悉夷情” , 组织翻译西洋书报, 编撰《四洲志》, 首先开眼看世界。魏源心怀战败的“ 积感” , 发愤作《圣武记》和《海国图志》, 要求“ 过时而悔” , 主张通过“ 以夷款夷” 开门通商,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林、魏的“ 师夷制夷”主张是一种包容“ 知夷”和“ 师夷”两方面内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但当时除林、魏主张“ 师夷”外, 大多数爱国者,包括疾呼“ 欲中国稍习夷事”的姚莹在内,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层次上, 而对“ 师夷”还缺乏明确的认识。这表明,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在其起始时就具有艰难曲折的性质。只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受的打击更加严重, 教训更加深刻, “ 师夷长技”的主张才被付诸实践。追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中国人又从对洋务运动理性偏误的检讨中提高了认识, 近代中国学习外国的潮流被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表明, 中国由于落后一再挨打, 这又激发人们要求向外国学习。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始终包含反对外国侵略和学习外国先进两方面的内涵。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最先体现了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关系。魏源征引古语说过“ 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不能扭转落后挨打的局面, 除了由于帝国主义的贪婪和凶残外, 从中国自身的因素考虑, 这与“ 不善师外夷”有关。再之, 近代世界自资本主义产生后, 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 从而使世界各国的发展出现了某种一体化的趋向。从此, 任何一国的存在和发展都
离不开世界, 离不开世界市场。不管你愿意与不愿意, 自觉与不自觉, 都必须以某种方式进入世界市场, 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坚决反对“ 封关禁海”。张际亮也说“ 今日之势, 既不能闭关绝市以清其流, 则唯有因势补救而已” ⑩ 。魏源则从对英国“ 专行贾,且佐商贾以行兵’。的认识出发, 提出通过“款夷”通商以实现“ 自修自强” 。自魏源的《海国图志>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气“ 国人亦因有是书略知求知识于世界’, ,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和世界市场意识逐渐明朗和开阔起来。王韬盛赞魏源的“ ‘师长夕一说, 实倡先声” 。并认定“ 中外通商之举, 将与地球相终始’, 。, 不可逆转。为此,郑观应阐发“ 商战”思想。及至孙中山则更高倡“ 行开放主义, “ 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 。可见, 从鸦片战争起,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 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竞争, 是近代爱国主义潮流的又一重要内涵。
第三, 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内省意识传统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者充满反求诸己的愤发图强精神。他们怀有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 批判现实, 呼吁改革。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强调“ 夭地, 人自造, 众人自造, 非圣人所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唤风雷, 憧憬“ 更法” 。鸦片战争后, 魏源及时总结了战争失败的教训, 提出了“ 自修自强”和“ 富国强兵”的口号。他从“ 御夷” 、“ 善后”的角度, 强调“ 治内详于治外” 、“ 以治内为治外” 。他从外御强敌必先革除弊政这种重视“ 内治”的思想出发,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虚” 即虚骄浮夸的中国政治的这“ 两大积患” ⑩ , 使中国政治清明, 社会充满生机, 从而借以转弱为强, 使外国侵略势力折服。他非常重视和强调当政者在开启“ 人心” 、转移“ 风气” 、“ 自修自强”方面的作用。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学习工艺”使俄国称雄欧洲的故事, 劝谏清廷“ 厉精淬志” , “ 足国而足兵”。, 使中国臻致富强。这种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 把反对侵略和学习西方、外御强敌和内革弊政结合起来的爱国主张, 代表了近代爱国主义新潮流。
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还有一个突出的可贵之处, 这就是他们富有重民思想。他们相信民众有爱国心, 爱国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们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魏源在提出学习西方造炮制船时, 主张除官办外, 应允许商办和从事民用产品的制造。并说“ 风气日开, 智慧日出, 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国人民能像西方各国人民那样使国家臻致富强。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振兴的希望所在。一个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难振作, 就会丧失前途。鸦片战争时期,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 充满发愤图强精神, 重视“ 内治” , 呼吁改革, 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爱国与重民相结合的情思, 弥为珍贵。他们无愧是近代爱国主义的“ 前驱先路”总之, 自从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历史帷幕后,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开始以反对侵略、维护独立、面向世界、善师人长、注重“ 内治” 、致力富强等为主要内涵, 这就把优患与发愤、求索与开拓、爱国与重民、御外和治内、民族精神与世界观念结合起来, 从而开拓了近代中国爱国主
义潮流的新方向。当年, 国势砧危, 人民苦难, 从林则徐、魏源到康有为、孙中山等近代爱国者不断发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使近代中国民族振兴之路逐渐明亮。今天, 中华国运已经回转, 香港已经回归, 只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沿着立足祖国、放眼世界、振兴中华的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的二十一世纪前景和现代化事业必将更加灿烂和辉煌.
『叁』 关于历史论文,急需!!!
我觉得可以选择第二个,因为第二个具体,范围较小,历史论文就需要这样,而第一个太广,太范了,不好写,也不易写,尤其是作为历史论文。写论文说简单点就只有九个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即是,对某一现象或事实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措施与展望。
『肆』 求一篇有关中国古代史事件或人物的论文,5000字的。急~~
再考赤壁之战
[摘要]尹韵公先生曾发表《赤壁之战辨》,从参战兵力、时间以及孙权战后对立功将领的奖励很
轻等方面来证明赤壁之战不是大战,此等种种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关键词]赤壁之战;兵力;曹操
尹韵公先生于1981年3月31日的《光明
日报》上发表了《赤壁之战辨》,该文认为《资治
通鉴》记载的赤壁之战是司马光的歪曲和渲
染,赤壁之战是曹操用轻骑五千打的一场遭遇
战,并非大战。尹文中说:“曹军五千轻骑在长
阪击败刘备后,继续南下,直趋江陵,缴获了大
量作战物资。于是乘船东下,不期在赤壁突然
同数量上占优势的孙刘联军相遇了,发生了赤
壁之战。由此可见,这次战争是在紧迫的时间
内发生的,古代交通运输困难,曹操纵有天大的
军事才能,也无力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军事结集。
这就从时间上排除了发生赤壁大战的可能
性。”尹先生还从孙权对立功将领的奖励很轻,
来说明赤壁之战不是大战。尹先生的文章引发
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各方面问题的再探讨,时
至今日,其探讨还在进行。笔者以绵薄之力,试
举几例谨与尹先生商榷。
一
曹操一方参战兵力数量是轻骑五千吗?
为说明赤壁之战的规模,须先搞清楚曹操
在赤壁战前的兵力数量。在史料可信度较大的
东晋以前的早期史料中,涉及曹操赤壁战前兵
力数量的有如下几处:陈寿《三国志》、裴松之
注引西晋材料、东晋袁宏《后汉纪》等。《三国
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了西晋陆机如下所
言:“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
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
旅,虎步原隰。”可见,西晋陆机认为曹操在赤
壁战前的兵力数量多达“百万”。有类似说法
的还有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今操
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
争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又,
《三国志·周瑜传》载黄盖与曹操的信中说:
“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
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由此看来,曹操统一
北方后已拥兵百万,是当时比较通行的说法。
当然,曹操是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投入到赤壁
之战中去的。
赤壁之战临近之时,曹操在给孙权君臣的
劝降书中言:“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
于吴”(《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曹操的劝
降书带有战争讹诈的性质,所谓水军八十万参
战不足为信。但赤壁之战来临前夕对于曹操可
能的参战人数,周瑜曾这样分析:“彼所将中国
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
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按照周
瑜的说法,曹操一方投入的兵力数量可能是十
五六万,再加上俘虏刘表的降军七八万,总共是
二十三四万。再者,大战将至,当时江东的头面
人物,听到曹操几乎不战而定荆州,即将顺流而
下的消息,大多“闻之皆恐”(《三国志·吴书·
周瑜传》),“望风畏惧”(《三国志·吴书·吴
主传》),纷纷主张投降,就连长期追随孙坚、孙
策征战的孙贲(孙坚之侄)也准备采取单独行
动:“遣子入质”(《三国志·吴书·朱治传》)。
从周瑜的分析和战前的气氛可以预见,曹操大
军将至,将要到来的战役会是一场大战。
战争期间的兵力数量历来都是军事机密,
连参战对手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猜测,但战
后就成了公开的秘密。陈寿《三国志》所载有
关曹操兵力数量的记载,虽稍有差异,但并不矛
盾。《周瑜传》:“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
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诸
葛恪传》:“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
如山……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
州。”刘表原有十万兵马,减去在刘备、刘琦控
制下的两万余名,投降曹操的约为七八万人马。
至于曹操率领南下的北方军队数量,学者卢弼
认为陈寿所记的诸葛恪语“三十万众”较为可
靠,卢弼说:“八十万众,夸辞耳,《诸葛恪传》云
操率三十万众可证,亦以三十万为近
是”。[1](P897)因为战后兵力数量逐渐成为公开的
秘密,尤其是参战的人数,规模达到几十万人的
赤壁之战。三十多年过去了,物换星移,曹魏政
权已处在司马氏的控制之下,江东三万人参加
的赤壁之战也已经成为吴国颇为自豪的日常谈
资,由不得诸葛恪一人信口开河。台湾林瑞翰
主编的《魏晋南北朝史》也认为赤壁之战曹操
所投入的军队数量是“三四十万”。[2](P38)
所以,尹韵公先生认为赤壁之战是曹操用
轻骑五千打的一场遭遇战,这是值得商榷的。
二
从作战时间来看,尹文认为曹操九月占领
江陵之后,即率军东下与孙刘联军作战,“从时
间上排除了发生赤壁之战的可能性”。这也是
值得商榷的。
至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最早记载的是
蜀末晋初陈寿(233~279年)陈寿的《三国志·
武帝纪》:“(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
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
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
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
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
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篙、邓义等。益州牧刘璋
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台
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
闻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
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
南诸郡。”
东晋袁宏(328~376年)的《后汉纪》记
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
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
壁,操师大败。”[3](P843)
可见《三国志》、《后汉纪》都将赤壁之战发
生的时间标明为“十二月”。
后来,范晔(398~445年)将赤壁之战系于
该年“冬十月癸未朔”之后、“十四年”之前(《后
汉书·孝献帝纪》),《资治通鉴》又进一步将时
间框定于十二月之前。[4](PP2087~2094)
陈寿生于赤壁之战后二十五年,关于赤壁
之战的发生时间,《三国志》无疑是现存最早的
原始史料。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过:“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
标准。年代愈早者,则其可信据之程度愈强。
何则?彼所见之直接史料多,而后人所见者少
也。”[5](P99)从史料的可靠性来说,《三国志》、
《后汉纪》的“十二月”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战前周瑜向孙权请
求出兵时,谈到当时季节气候,“又今盛寒,马无
蒿草”。南方地暖,所谓“盛寒”一般出现在入冬
之后。据湖南长沙自然历:初冬的日平均气温<
10℃—5℃,平均日期是11月27日至12月24
日;仲冬(长沙无季冬)的日平均气温<5℃—
3℃,平均日期是12月25日至1月31日。湖北
鄂州市的自然历是:初冬的日平均气温<10℃—
6℃,平均日期是11月29至12月18日;季冬
(鄂州无仲冬)的日平均气温<6℃—0℃以下,
平均日期是12月19日至1月31日。据《中华
两千年历书》,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为农历
戊子年,闰十二月。农历十月对应的公历时间是
10月27日至11月25日。据长沙自然历:初秋
10月6日至11月8日,日平均气温<19℃—15
℃;仲秋11月9日至11月26日,日平均气温<
15℃—10℃。鄂州市自然历是:初秋10月20日
至11月26日,日平均气温<19℃—16℃;仲秋
10月27日至11月11日,日平均气温<16℃—
13℃;季秋11月12日至11月28日,日平均气温
<13℃—10℃。芜湖自然历:初秋10月5日至
10月24日,日平均气温在<19℃—16℃;仲秋
10月25日至11月9日,日平均气温<16℃—
13℃;季秋11月10日至11月21日,日平均气温
<13℃—10℃。孙权当时驻军柴桑(今九江),气
候应该与上述地区相近。可见该年10月,长江
中下游地区未进入“盛寒”季节。又据《中华两
千年历书》,公元208年11月27日为农历十一
月初二,11月29日为农历十一月初四, 12月19
日为农历十一月廿四, 11月25日为农历十二月
初一。战争发生在“盛寒”开始之后,应该说已
经进入长沙的仲冬、鄂州的季冬,即农历十一月
廿四以后。[6](P70)即使将汉末三国“年平均气温
大约比现在低1℃—2℃”的因素考虑在
内,[7](P21)发生在“盛寒”时节的赤壁之战也不可
能发生在当年农历十月,因为当时长江中游,尚
处于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更不用说发生在九月
了。
三
尹文认为孙权对立功将领的奖励很轻,果
真如此吗?
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十三年(208
年),而吴国最高统帅孙权的官职直到建安十
三年(209年)才为车骑将军、徐州牧,《三国
志·吴主传》载:“(建安)十四年,……权以瑜
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备领荆州牧,屯公安。”显然,孙权所提拔的参
战将领,无论功劳再大,自然是不能超过他自己
的职位———车骑将军、徐州牧。所以,对于孙权
对立功将领所提拔的职位不高就认为是奖励很
轻,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参战立功的将
领均得到重大升赏,孙权对他们的恩遇和评价
是很高的。周瑜攻下南郡,战事才算结束。周
瑜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食邑四县。孙权赞扬
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
州……。”后来,孙权称帝后,又对公卿说:“孤
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吴书·周瑜
传》)至于鲁肃,“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
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三国志
·吴书·鲁肃传》),孙权特持鞍下马相迎。至
于陈普,赤壁之战,陈普“与周瑜为左右督,破
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拜普将军,
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陈普拜偏将
军,领江夏太守,食邑四县。而且,孙权对周瑜、
陈普二人给予了特别的关爱,“(周瑜)病卒,时
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后著
令曰:‘故将军周瑜、陈普,其有人客,皆不得
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其余诸位
将领,黄盖升拜武锋中郎将,凌统迁校尉,吕范
拜偏将军,等等,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尹韵公先生在《赤壁之战辨》一
文中,从参战兵力、时间上排除了发生赤壁大战
的可能性,以及从孙权战后对立功将领的奖励
很轻等方面来证明赤壁之战不是大战,此等种
种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所以,在探讨历史问
题时,应论之有据,要凭据历史记载,凭据考证
和事实。
[参考文献]
[1]卢弼.三国志集结[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2]林瑞翰.魏晋南北朝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
司, 1990.
[3]周天游.后汉纪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6]《中华两千年历书》编写组.中华两千年历书[Z].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4.
[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2, (2).
『伍』 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的一篇论文500字左右
巍巍中华, 雄踞亚陆,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而且又是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绵延不断, 与时常新。从鸦片战争起, 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社会在被动依附的状态下开始了近代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焕发
着新的历史特点, 激励和启迪中国人民去谱写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中华振兴的历史新篇章。
第一, 反对侵略, 维护独立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独立、自由的民族, 从不甘屈服于外来的侵略和奴役。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也是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当有“ 世界的工场”之称的英国凭借近代的武力发动侵略后, 中国人民无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敌、反对投降, 成了鸦片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 上公声望慑蛮夷, 一檄贤于十万师” 。在伟大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中, 具有爱国重民思想的林则徐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英雄。他受命赴广东查禁鸦片, “ 原知此役乃蹈汤火, 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 决心“ 为中原除此巨
患’,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坚决性。六三虎门销烟的壮丽画面雕刻在夭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它作为近代爱国史诗的第一章永远铭勒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 因义生愤愤生勇” , “ 家室田庐须保卫” 。面对英军的野蛮入侵, 三元里人民义声如雷, 手
持犁锄和简陋武器, 齐心合力把“ 强徒摧’, 。“ 奉命剿贼, 有进无退” , 不惜“ 为国捐躯’, 。这
就是关夭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们的精忠报国思想。“ 守士之义, 不可以不死。” 富有报国情
操的姚怀祥等爱国文官亦能同赴国荡。乍浦、镇江驻防旗兵的血战, 隆福兵败自刻, 海龄合家殉
难, 则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官兵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子随父死不顾身, 母闻子死数点
首’ 。葛云飞的老母称赞儿子死得忠勇, 陈连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国难。大学士王鼎甚至以尸谏反对投降。这种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甘屈服的顽强的斗争精神, 是一个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可贵的品格。鸦片战争后, 中国人民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通过历次民族保卫战争、边疆自卫反击战争、反洋教斗争、反帝爱国运动以及其他各种反侵略斗争形式, 为反对外国侵峰, 捍卫民族独立, 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所以资本帝国主义永远不能实现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自明清以降, 由于封建经济的停滞, 中国日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行程。从中外关系来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进的外来势力的侵略并被其打败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历史厄运,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渐从闭塞、自满、愚昧、落后的状态中觉醒。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 中国有识之士称中国
社会状况和中外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为“ 古今之变局” , 从中总结出落后挨打的教训, 多维地认识西方世界, 多维地反省中国自身, 在忧愤、求索和抗争中探寻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道路。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以求实的态度正对现实, 不断自我克服陈旧观念, 注意“ 洞悉夷情” , 组织翻译西洋书报, 编撰《四洲志》, 首先开眼看世界。魏源心怀战败的“ 积感” , 发愤作《圣武记》和《海国图志》, 要求“ 过时而悔” , 主张通过“ 以夷款夷” 开门通商,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林、魏的“ 师夷制夷”主张是一种包容“ 知夷”和“ 师夷”两方面内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但当时除林、魏主张“ 师夷”外, 大多数爱国者,包括疾呼“ 欲中国稍习夷事”的姚莹在内,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层次上, 而对“ 师夷”还缺乏明确的认识。这表明,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在其起始时就具有艰难曲折的性质。只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受的打击更加严重, 教训更加深刻, “ 师夷长技”的主张才被付诸实践。追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中国人又从对洋务运动理性偏误的检讨中提高了认识, 近代中国学习外国的潮流被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表明, 中国由于落后一再挨打, 这又激发人们要求向外国学习。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始终包含反对外国侵略和学习外国先进两方面的内涵。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最先体现了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关系。魏源征引古语说过“ 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不能扭转落后挨打的局面, 除了由于帝国主义的贪婪和凶残外, 从中国自身的因素考虑, 这与“ 不善师外夷”有关。再之, 近代世界自资本主义产生后, 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 从而使世界各国的发展出现了某种一体化的趋向。从此, 任何一国的存在和发展都
离不开世界, 离不开世界市场。不管你愿意与不愿意, 自觉与不自觉, 都必须以某种方式进入世界市场, 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坚决反对“ 封关禁海”。张际亮也说“ 今日之势, 既不能闭关绝市以清其流, 则唯有因势补救而已” ⑩ 。魏源则从对英国“ 专行贾,且佐商贾以行兵’。的认识出发, 提出通过“款夷”通商以实现“ 自修自强” 。自魏源的《海国图志>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气“ 国人亦因有是书略知求知识于世界’, ,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和世界市场意识逐渐明朗和开阔起来。王韬盛赞魏源的“ ‘师长夕一说, 实倡先声” 。并认定“ 中外通商之举, 将与地球相终始’, 。, 不可逆转。为此,郑观应阐发“ 商战”思想。及至孙中山则更高倡“ 行开放主义, “ 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 。可见, 从鸦片战争起,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 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竞争, 是近代爱国主义潮流的又一重要内涵。
第三, 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内省意识传统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者充满反求诸己的愤发图强精神。他们怀有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 批判现实, 呼吁改革。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强调“ 夭地, 人自造, 众人自造, 非圣人所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唤风雷, 憧憬“ 更法” 。鸦片战争后, 魏源及时总结了战争失败的教训, 提出了“ 自修自强”和“ 富国强兵”的口号。他从“ 御夷” 、“ 善后”的角度, 强调“ 治内详于治外” 、“ 以治内为治外” 。他从外御强敌必先革除弊政这种重视“ 内治”的思想出发,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虚” 即虚骄浮夸的中国政治的这“ 两大积患” ⑩ , 使中国政治清明, 社会充满生机, 从而借以转弱为强, 使外国侵略势力折服。他非常重视和强调当政者在开启“ 人心” 、转移“ 风气” 、“ 自修自强”方面的作用。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学习工艺”使俄国称雄欧洲的故事, 劝谏清廷“ 厉精淬志” , “ 足国而足兵”。, 使中国臻致富强。这种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 把反对侵略和学习西方、外御强敌和内革弊政结合起来的爱国主张, 代表了近代爱国主义新潮流。
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还有一个突出的可贵之处, 这就是他们富有重民思想。他们相信民众有爱国心, 爱国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们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魏源在提出学习西方造炮制船时, 主张除官办外, 应允许商办和从事民用产品的制造。并说“ 风气日开, 智慧日出, 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国人民能像西方各国人民那样使国家臻致富强。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振兴的希望所在。一个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难振作, 就会丧失前途。鸦片战争时期,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 充满发愤图强精神, 重视“ 内治” , 呼吁改革, 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爱国与重民相结合的情思, 弥为珍贵。他们无愧是近代爱国主义的“ 前驱先路”总之, 自从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历史帷幕后,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开始以反对侵略、维护独立、面向世界、善师人长、注重“ 内治” 、致力富强等为主要内涵, 这就把优患与发愤、求索与开拓、爱国与重民、御外和治内、民族精神与世界观念结合起来, 从而开拓了近代中国爱国主
义潮流的新方向。当年, 国势砧危, 人民苦难, 从林则徐、魏源到康有为、孙中山等近代爱国者不断发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使近代中国民族振兴之路逐渐明亮。今天, 中华国运已经回转, 香港已经回归, 只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沿着立足祖国、放眼世界、振兴中华的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的二十一世纪前景和现代化事业必将更加灿烂和辉煌
『陆』 关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作文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版民族都有权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比如说白族,它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服装颜色搭配鲜明,对比协调,崇尚白色。
除了民族特色,还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比较强盛的朝代有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瓷器享誉世界,它是民间工艺美术完美结合的产物。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都均极尽缤纷艳丽。
瓷器还承载丰富的文化,它的彩绘内容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龙凤吉祥”、“十全十美”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它不仅图美,词句也优雅,让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愧是文明古国。中国,好一个古老的中国啊!
『柒』 中国的悠久历史
以下是本人(历史课代表)积累的所有基础性的中国古代史的资料,望采纳!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四、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19、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6、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7、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8、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10、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11、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2、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3、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缀术》
14、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15、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16、汉字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曹魏时钟繇创立了楷书;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7、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8、石窟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
问答
1、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意义?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开始变法。内容:a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建立县制。意义: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秦国通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增强了国力,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答:兴办私学,广收学生,主张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重视道德教育,希望学生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答:a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郡县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b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大修驰道,统一车轨;c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害;d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巩固边防,加强对越族地区的开发。
4、简述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答:a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夺去王侯爵位和封地,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推行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注意选拔人才。b把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c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统治工具。在长安设立太学,主要培养官吏。d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安定北部边境。
5、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答:386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革除落后习俗吸取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拓跋进行了改革。内容:a实行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b颁布均田令;c迁都洛阳;d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三、元期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7、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8、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9、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元朝著名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四、明朝和清朝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4、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6、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