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在同一时期的横向比较~
1.
道光年间
1821年:3月25日——希腊宣布独立。希腊独立战争爆发。
5月5日——拿破仑·波拿巴1821年去世
7月10日——美国从西班牙购买佛罗里达州。
7月28日——秘鲁宣布独立。
8月10日——密苏里州加入美国。
9月15日——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独立。
9月27日——墨西哥独立。
11月28日——巴拿马独立。加入西蒙·玻利瓦尔建立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1822年:1月1日——希腊第一届国民大会宣布希腊独立,成立希腊执行委员会。
1月27日——希腊正式宣布独立。
5月24日——恩克彗星回归,成为第二颗按预言回归的彗星。
9月7日——巴西宣布从葡萄牙独立。
9月12日——中国第一份由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和澳门第一份报纸《蜜蜂华报》创办。
算了,太多太多了!!!!几十年呢。。。。你自己从1821年开始在网络输入数字就行了。或者去维基网络,比如差1823年,就打1823..就有了大事件很全!!!
2. 康熙和俄国打仗的时候,俄国国内政局动荡。。彼得大帝虽然登基了,但是却是由同父异母的姐姐摄政。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那一年,1689年,其姐姐被推翻,彼得大帝正式执政!!
但是同时俄国国内非常落后,依然处于“中世纪”
3.明初海禁,主要是因为倭寇侵袭,朱元璋将港口关闭,封锁海路,中断海外贸易,实为了中断和日本的贸易,但是连东南亚一代的贸易也中断了。但是海禁时间不长,后期又再次开放,只是依然禁止与日本进行贸易!!!!
清朝的闭关锁国,是不与其他国家往来和交流,严格限制贸易的一种政策,不仅仅体现于海上,陆路也是一样,比海禁要严重多了!!!!!!
2. 法国和中国的不同
1、地理位置不同:
(1)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
(2)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
2、气候不同:
(1)法国本土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
(2)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气候带。
3、面积不同:
(1)法国本土面积为543965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领土面积为632834平方公里。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
(2)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4、国家性质不同:
(1)法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
(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5、官方语言不同:
(1)法国的官方语言是法语。
(2)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
6、民族不同:
(1)法国的主要民族有法兰西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阿尔萨斯人。
(2)中国的主要民族有汉族等56个民族。
3. 法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法国人讲究饮食是世界闻名的,就连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丰盛。
午餐一般分为冷盘或称开胃菜
主菜以肉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鸡腿,羊排,小牛肉,煎鱼排,及什锦海鲜。
晚餐除了以汤代替冷盘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汤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国,似乎是浪漫与品位这两个名词的化身。提起法国,我们会不自禁地想起香榭丽舍大道上的衣香鬓影,塞纳河畔的幽暗灯光,新桥上的浪漫爱情……当然,还有的就是如艺术品一般的法国美食了。
法国服饰文化的精髓,以其简约而不简单,狂野而不浮夸。华贵而大度的时尚品位和感召个性,成为时装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国的国土面积不大,却出现了不少驰名世界的建筑群体,像艾菲尔铁塔,凡尔塞宫,圣母院,歌剧院,凯旋门……以前看过一些漫画,幽默的法国人竟然将他们绚丽多姿的建筑物予以诙谐的色彩,比如将凯旋门画成是一只乌龟的龟壳,乌龟正在步履维艰地行走着;将铁塔的四周画成小孩的身躯,小孩子正看着自己的“小家伙”而沾沾自喜。
法国文化富有多样性,数世纪以来法国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国人干什么事情都讲究预约:请人吃饭要预约;去银行办事要预约;修车要预约;找医生看病要预约;甚至连理发也要预约。因公登门要预约,私人拜访更得预约!而且有些约会“提前量”吓人。我们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几顿午餐或晚宴是3个月以后的。在法国,无论是办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门而入的现象是极少的。如果事先不预约又会怎样?首先,对方会觉得你不礼貌,至少有点怪.
不过,从整体上说,法国人办事效率并不高。官僚主义、公文旅行、人浮于事的现象很严重。有人说法国人最缺乏灵活性,这话有道理。法国人散漫,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灵活性;喜欢照章办事,并不是说他们严谨;不愿意变通,并不是说他们有多强的原则性。“约会文化”已使他们养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国人从饮食服饰到言谈举止,都要讲究高贵典雅。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重视传统文化告诉我们:
第一、这些国家之所以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经积淀成为他们民族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国庆献辞中曾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因为我早年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个世代,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价值体系。”
第二.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
吉林大学已故的著名哲学理论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学”是民族之魂,哲学标志着一个民族对它自身自觉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它的心智发育和成熟的水准。一个社会和民族要站起来,经济上的实力是必要的基础,然而这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首先要从思想上站立起来,一个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黄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内在地要求人们从理性的高度来判断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澄明社会发展的价值前提,反思未来发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说,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乃是中国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寻找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4. 中世纪的欧洲与中世纪的中国对比。
先定义中世纪:476至1453.
期间中国经历的王朝:唐朝,宋朝,元朝。(期间先后经历金,辽,回纥,西夏,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
中世纪的欧洲: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撒克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现代的法国、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森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 征服者威廉
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发生了黑斯廷斯战役,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并建立了诺曼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国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教廷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
骑士制度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稳固的统一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中世纪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分,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黑暗时代的早期军队,是一群没有组织的徒步士兵。当重骑兵兴起后,最好的军队就是一群没有组织的骑士。徒 中世纪骑士盔甲
步士兵会对沿途的农田造成破坏,在攻城战时则会造成更大的打击。不过,在作战的时候,骑士们会试图与他们的敌人作一对一的交战,而徒步士兵又会夹在敌我双方的骑士之间。这种战法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中古时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征召的农民,并未受过作战训练。弓兵在攻城战上十分适用,但在战场上也一样冒着被消灭的危险。 到了14世纪后期,指挥官加强了骑士的纪律,使他们的军队更能发挥团队的合作。但是在英国的军队里,尽管长弓兵在很多的战场上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可是骑士并未给予这些射手太多的重视。纪律也让越来越多的骑士为报酬作战,罕有为忠诚和光荣作战者。在意大利的雇佣兵以长期作战但少有损伤而闻名。在这个时期,各阶级的士兵都是军队的资产,不会被轻易遗弃。这使得过去追求光荣的封建军队,逐步成为只关心他们会收取多少报酬的专业军队。 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分,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 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 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他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 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分,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杀啊!杀啊!”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 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
黑死病
第一次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称为查士丁尼瘟疫,共有两次,发生在540年~590年。并没有明确的数字统计多少人因此死亡,不过一般相信这个疫病导致东地中海约2500万人死亡。这场瘟疫衰弱了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企图恢复罗马帝国光荣的梦想也因此失败。
第二次大流行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黑死病被认为是蒙古人带来的。约1347年,往来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间的热内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热内亚与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当时无法找到治疗药物,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但死亡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下降。 有人认为,这场黑死病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中世纪的中国
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唐朝
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陇西李氏建立,定都长安。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此后武则天以周代唐。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唐朝时同突厥、回纥、吐蕃、靺鞨关系密切,对外交流频繁,与天竺、新罗、日本和西方国家均有往来。政治制度也有所创新与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逐渐成熟,成为后世模板。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唐朝共历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于农民战争。
赵氏两宋
北宋王朝
北宋地图
另详见“北宋”词条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原为后周禁军统领,经陈桥兵变才当上了大宋皇帝,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并逐渐进入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唐朝人口最盛时有五千多万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宋人有曰:“生民以来,能济登兹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让人惊讶的是,以宋仁宗时期国库岁入折算黄金估计,北宋当时人均GDP2280美元左右,都城东京汴梁与西京洛阳的人均GDP更是突破4000美元。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差异,在当时,等量的黄金与当代相比,其所能换得的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远远不及现在。也就是说,其人均GDP“2280美元”“4000美元”,都小于现在的“2280美元”“4000美元”的概念。不过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宋人的生活应该还是相当好的。
南宋王朝
宋
另详见“南宋”词条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始于高宗赵构,终于恭帝,共9帝(包括行朝二幼主)。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南宋恭帝投降后,文天祥、陆秀夫在今广东地区继续抗元,后被元朝所灭,文天祥因不屈为元朝臣子被杀害,陆秀夫与少帝赵昺投海自尽。从此,南宋灭亡。
元朝
(公元1271年~1368年),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元国号并改国号为“鞑靼”。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上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建立。蒙古汗国在1259年蒙哥汗去世后分裂为大汗之国和四大汗国(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蒙古大汗宗主权。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忽必烈成为中国皇帝 。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皇朝。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6月灭西夏,1234年灭金,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76年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流亡政权。 成吉思汗时,蒙古没有固定的首都。1235年,窝阔台汗建都哈尔和林(今蒙古国境内)。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 元帝国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内地、满洲、新疆、西藏、内蒙古、外蒙古、澎湖,济州岛及南海诸岛,都在蒙元统治范围之内,还包括东西伯利亚大部分,中西伯利亚,东到白令海、锡金、不丹、库页岛,克什米尔东半部、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朝鲜半岛北部,。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巡,元帝国退出中原,与明帝国对峙,汉人史称“北元”。
金朝
1115年-1234年)女真勃兴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1115年1月28日,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 金朝
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女真在消灭辽朝和北宋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并与南宋长期对峙。金朝在实行猛安谋克等独特制度的同时,也采纳了内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颜亮在位期间,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但以失败告终。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后期,统治集团极其腐朽,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同时又受到蒙古帝国(元帝国)军队的不断打击,终于亡国。 金朝时期,随着封建化的深入,社会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除了畜牧业的优势外,其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也有所进步。金朝文化深受汉族影响,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戏剧较为突出,并产生了元好问等著名文学家。金统治者注意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习俗,推动女真族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辽
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7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都城及疆域
始于太祖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其疆域东临北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发展与灭亡
辽代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1125年为金所灭。在太祖阿保机统治时期,创建奴隶制国家,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继续向外扩张。西吞并甘州回鹘,东灭亡渤海国,南占领燕云十六州。太宗死后,经过世宗,穆宗,景宗,一再发生争夺皇权战争。982年圣宗继位,实行一系列改革,多方面削弱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统治。其间他带兵南侵,与宋订立澶渊之盟,两国各守旧界,此后不再有大的战事。圣宗在位半个世纪,是辽朝的全盛时期。到兴宗,道宗时期皇室内部政变频繁,各族人民反抗辽朝的起义连绵不断,辽王朝日见衰败。金政权建立后,接连打败辽王朝,很快取代了辽在东北的统治地位。1125年天祚帝逃往西夏途中,为金兵追获,辽亡。 辽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前期由于国力主要用于向外扩张,采取奴隶制的掠夺式经济,使辽初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直到辽圣宗时期,辽朝的经济才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无疑是封建化改革的结果。辽朝得燕云十六州后,对中原制度进一步吸收,汉制逐渐完备。 辽国的医学成就也很显著,其针灸、切脉诊法、妇产医科、尸体防腐等技术都具有较高水平。
5. 将清朝时的中国与同时期的西欧进行对比
.
首先楼主没有说明楼主想要作为对比的时期是哪一个时期 所以我就按楼主的要求将清代中国大体分为全盛和衰败为主要再分为几个时期来介绍和对比。我将清朝在16世纪统一中国后大致分为这几个时期。
全盛时期
1661年顺治帝逝世,8岁的玄烨即位,即康熙帝。 康熙帝于继位亲政后即运用计谋消灭跋扈的权臣鳌拜以稳固皇权又在后评定三藩之乱及遍及华中、华南的各反清势力又出军攻打台湾,使郑克塽降清,至此明郑亡后中国的反请势力全部铲除。在彻底平定中国内全部的反清势力后中国进入全盛的康雍乾时期。
康雍乾盛世,这段时期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是清朝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学界通常称为康雍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指的是清朝从康熙帝到雍正、乾隆中期,出现了经济全面繁荣的局面,清朝国力达到其鼎盛,疆域在乾隆期间清朝疆域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在这段时期,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国防力量也相对强大,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于上升状态,其时间跨度至少有10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
这段时期是清朝最繁华和成功的时代,但另一方面康乾时期虽然是中华帝国时代的黄金时期但是专制黑暗时代。康乾盛世时期的清朝统治者们也正是在纵向比较中产生了盲目乐观的自恋,歌舞升平,自我陶醉,夜朗自大,固步自封,所以此时出现的“康乾盛世”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封建王朝最后阶段的“回光反照”而已。
政治上在这个时期政治上康熙汲取明朝的教训,重建相似于宋代的丞相内阁体制,令内阁的权力与宋朝年代相近。但在这个时期的政治日益走向君主专制的鼎峰,康熙时期开始内阁的权力不断边缘化以致只能处理一下小的事情 皇帝得以完全把控权力。到了雍正时期再有设立军机处,中央集权在康乾盛世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
经济上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不管是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上占有80%GDP的国家。
在文化思想上康乾时期中国文化学术文化的开始呈现显著凋敝的趋势,与表面“繁荣”的社会形势不同的是康乾时期的学术文化表现出与盛世不协调的凋敝气象。明末的哲学一夜之间似乎消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关怀也逐步消失,文化和思想在这一时期因为清朝统治者的极端控制和限制而葱葱郁郁。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的思想极端束缚,使人民思想愚化 加上封关锁国政策使人民的思想受到限制也看不到外面世界的情况,思想和视野受到极端限制。
对外关系上康乾时期中国的外交日益保守和封闭,因为清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而对海外贸易有严格规定,严禁百姓随意出海;若要出海,还要有限制如有限制船只大小,限制所带物品如铁器不能带粮食也不能带多;到了海外限定必须两年回来等等而且充军戍边,限制贸易,这样无疑也就阻碍了经济的前进;这样使中国失去了了解世界的一次机遇,中国被远远地被落到后面去了,这一封关锁国的政策被认为是中国在近代落后如世界的一大因素。
而同时期的欧洲以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崛起为标志,使欧洲进入近代时期。这时期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巴洛克、启蒙时代、科学革命、大分流和欧洲奇迹各个时期。欧洲的近代包括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为止的三个世纪,大约从1500至1800年,或者从1492年发现新世界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止。在此时期科学的重要性上升,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世俗公民政治和民族国家异军突起。资本主义经济从意大利北部诸共和政体如热那亚等开始萌芽发展。大部分欧洲地区封建社会、农奴制以及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衰落与最终消失。这一时期也包括了新教改革、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欧洲对美洲殖民和欧洲猎杀女巫活动。通过这几个时期的不断演变使欧洲告别了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新时代。
对比结论:在此时期中国的发展依旧处于领先于欧洲,但中国仍在封建末世徘徊之中 而资本主义已在欧洲兴起,欧洲进入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度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已开始逐渐的落后于西方,这是个标志性的时代。
唉,花了我近3个小时来编写......下一段等明天再来吧,真累...要是你不给采纳不来看我花了3个小时编写的......好吧就这样了
6. 《旧制度与大革命》所描述的法国与当今中国有什么异同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一)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的托克维尔经典之作,笔者近日走马观花地读过这本书,囿于水平和视野,浅谈读书体会。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一生经历丰富,历经第一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五个时期,并且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这使他具备了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从1851年起即开始着手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到1856年本书出版,共耗时5年时间,期间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书等一手资料,使得本书更具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他曾预测:美国北方和南方将来可能发生战争;当时尚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将来必被美国吞并;美俄两国将要统治全球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的缺失。我们应该觉醒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民主的基石。精神自由、司法独立,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采用的是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方法。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 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
托克维尔本书中还提出一个最为吊诡(悖论)的问题:“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笔者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如下:
一是政府有法不依或者朝令夕改,造成百姓的恐慌。国王宣布说:“劳动权是一切财产中最神圣的财产;一切有损于劳动权的法律均违背自然权利,均当被视为无效的法律”。几个月后,损害劳动者的行会和劳役制度又重新恢复。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使人民激愤起来,在人民内心深处燃起贪欲、嫉妒和仇恨。
二是人们利益需求单一趋同,人们变得日益相似。正是由于专制权力的加强,人们逐渐丧失了精神的自由,甚至人身的自由,人与人之间变得互不来往,社会诚信缺失,不同阶级之间乃至同一阶级内部都不会相互协作。而正是这种自由的丧失,使得旧制度变得难以维持,因为它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而难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中国古语所云: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船就会翻。
三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民虽然脱离贵族地主阶级的束缚但是而政府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只得将注意力集中到农民身上,于是作为最穷且享受公共福利最少的群体,却不得不承受最沉重的负担,这必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到了顶峰,国家仓库和农户家中存有大量粮食,而这不妨碍动荡和拐点的到来。
四是社会士族对基层百姓的刺激。法国大革命前的一个奇特现象是,政府官员——就是那些特权者,喜欢当着人民的面高声议论那些折磨人民的残酷的、不公正的行为;他们相互揭发政府机构骇人听闻的种种罪恶。他们用动听的辞令描绘人民的苦难和报酬低劣的劳动,他们试图这样来解救人民,结果使人民怒气冲天!官员们似乎有意刺激群情,而不是满足人民的需求。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
7. 法国与中国近代史的对比
法国近代史比中国早几十年。法国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步入近代史的;而中国的近代史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前者是法国内部资产阶级革命形成的,后者是由英国侵入造成中国进入近代史。
8. 法国和中国实力对比
法国军队30万,中抄国军袭队250万。各方面数量都是中国占优。
两国都有核武器,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法国只发展潜射核弹。但中法之间的矛盾到不了非要灭了整块地的这个程度,核武器暂时可以不考虑。
法国能给人留下印象的陆海空三大件是:
空军的“幻影”战机、陆军的“勒克莱尔”坦克,海军的“戴高乐”航母。
这些装备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水平,中国这两年装备发展不错,数量又多,如果两国商量好,挑个第三方场地打个公平决战,中国肯定赢。
但没有谁会那样打。如果法国不主动打到中国来,中国的数量优势就发挥不出来,而且缺少远程投送力量,不能派大量部队到法国作战,因此不能把法国怎么样。
论国际地位中国和法国其实差不多,虽然它比我们小,但硬实力上它的经济盘子不小,软实力上西方文化现在在世界上横行,法国在西方世界有影响,当年又有许多殖民地,有不少人认同。总体看,跟法国
跟法国斗法最大的筹码是中国的经济力量。中国市场大,合作机会多,不跟法国玩,让他自己反思去。
9. 求欧洲和中国历史同步对比,如:欧洲什么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 详细点。。。拜托
爱琴文明,商朝末年~西周初年
希腊文明,西周后期~春秋时期
希腊内战,马其顿专的崛起,战国时期
罗马共和国属,罗马崛起,战国后期~西汉前期
斯巴达克思起义,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型,西汉后期
罗马帝国,东汉~三国时期
罗马帝国崩溃,蛮族入侵~两晋南北朝
法兰克帝国,隋朝~唐朝早期
法兰克帝国分裂,北欧诺曼海盗入侵,唐朝后期~五代十国。
法国卡佩王朝,英国诺曼王朝,宋朝
英法百年战争,黑死病,圣女贞德,元朝~明朝早期
西班牙光复,新航路开辟,明朝中叶
法国宗教战争,波旁王朝建立,德国三十年战争,明朝后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波旁王朝鼎盛,路易十三时代,路易十四时代,俄国彼得一世。清朝前期~康乾盛世。
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女沙皇卡捷琳娜,清朝乾隆后期,嘉庆时期。
以后的都是近代史了。
10. [急]中国与法国之间相关历史 包括战争、商业、外交等 速度!
sorry.年表没找到
历史
中法之间发生联系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明代晚期西欧基督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定居,促发了中欧文化第一次接触高峰,等到了清朝康熙时期还有官方明文记载的来自法国的访华使节,是由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其间也有信仰了基督教的中国人前去法国,协助翻译以及编著中法互译辞典。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何兆武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或《法国当代中国学》等书里的相关章节。
康熙朝,由于耶稣会士以外的其他西欧传教会进入中国,他们的理念和传教方式与耶稣会士不同,不赞同耶稣会士容忍中国基督教徒继续祖先崇拜、强调儒学和基督共通一面的传教模式,因此向梵蒂冈提交了反对意见,指责耶稣会士容忍异端,由此而逐渐引发了中国和梵蒂冈之间的“礼仪之争”,康熙帝还亲自致信教皇,说明我方立场,该信译文原本还保存在梵蒂冈教廷档案馆。由于当时西欧教会普遍地敌视耶稣会士,故此,耶稣会士的抗辩和解释未能得到西欧社会和教廷的理解,最终产生的教皇敕令直接引发了中国清朝廷的强烈反应,开始对在华传教士加强活动范围限制,及至最后到雍正朝终于开始驱逐在华传教士(据说有传教士牵涉进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之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礼仪之争”相关的研究书籍和评论文章,加深对这一问题的了解。
17、18、19世纪,在法国本土,对中国文化还是比较热衷的,但大多出于对遥远国度的好奇和猎奇想象,严格、尊重事实的研究比较罕见。从最初的片面推崇中国文化到后来一面倒的贬低,法国诸多文学大师的笔下都曾涉及到中国题材。经常被国人提到的比如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推崇),孟德斯鸠(贬斥)。
鸦片战争以后,一战时有中国人参加法国军队作战,可以参见法国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里面的一战国际战士纪念碑上的碑文。二战时也有中国人参与法国保卫战,至今还有在法中国老兵联谊会(如果我没记错名字的话)。这些都是比较民间的交往。从政府关系来说,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民国政府和法国的关系都是不好不坏,说不上法国政府特别优待或照顾中国的,也没什么特别欺负虐待的。详情还是去找一些当时的中国驻法大使的书信、回忆录来看看,了解一下为好。比如说顾维钧的回忆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国在华形象之所以那么好,恐怕主要肇因于它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再者,知识界也相当推崇法国历史上产生的启蒙思想,以及其他进步思想。戴高乐政府希望在二战后的欧洲重塑独立、自信、不追随美国的大国形象,因此选择与远东地区的中国政府交好。其后的历届总统也都基本沿袭了这个政策,比较务实地对待中国事务。另一方面,在法国知识界,二战后,许多大学生和文化学者都对新中国充满好奇,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研究,甚至诞生了信仰毛泽东思想的“毛主义”学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思想曾一度风靡法国大学校园……总的来说,中法知识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稳定(华裔法国学者程抱一是法兰西学院院士,不朽者之一),法国的中国学研究也是在世界汉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
法国政府一向比较自负,文化和道德上的优越感较强,碰到一个同样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自负的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的遥远,一直以来惺惺相惜多,在外交方面也走“求同存异”、比较务实的路线。但碰到一个高调宣扬西方价值观、普世理念的新总统萨科奇?从2008年法国政府发布的外交白皮书来看,萨科奇政府的对外行动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难免要和中国有所冲突了。具体可以去法国政府网站参考他们的外交政策白皮书。
有外籍血统的萨科奇一向作风强硬,他对于所谓西方普世价值观念的信仰和强调尤甚于其他法国血统的总统。从心理学上来看,这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他之前的法国总统大多有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背景,因而在中国问题上比较能平和、务实地对待,比较能理解中国人的想法和立场。而这一点,恰恰是萨科奇所欠缺的。
撇开总统个人的意识形态爱好、文化背景差异(再者又是好争辩的律师职业出身),欧洲整体的社会环境、生存状况和文化气氛的变化,也应当考虑进去。
不管怎样,中法关系虽然眼下比较紧张,但从长远来看,还是会互相谅解和好的。无论政府行为如何,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两国之间互相仰慕、彼此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多过头脑发热的冲突。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也是和的可能性较大——希望有专业研究这方面问题的达人给予解说、指教。
经济
法国全国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于2005年12月22日发表经济统计报告称,从1990年到2003年的13年间,法国经济累计增长了28%。与此同时,报告也显示,法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统计显示,目前,法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大区几乎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半数。这三个大区分别是:巴黎大区(Ile-de-France)、罗纳-阿尔卑斯大区(Rhone-Alpes),以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兰色海岸大区(Provence-Alpes-Cote-d’Azur)。
法国本土共划为22个行政大区,其中,首都巴黎市及其周边的7个省组成巴黎大区,面积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2%,人口1020万,占全国人口的1/5。巴黎大区不仅是法国人口最多的大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根据INSEE刚刚发表的上述报告,2003年,巴黎大区的国内生产总值(PIB)占法国全国PIB的比重高达29.3%。报告同时显示,位于东南和南部的罗纳-阿尔卑斯和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兰色海岸大区,占全国PIB的比重分别为8.4%和7.1%。而其它大区各自占全国PIB的比重无一超过6%。
上述报告还显示,上述三个大区在商业服务领域的增加值比重,超过全国总值的半数,达到52%。
上述三个大区加上卢瓦尔大区(Pays-de-la-Loire),合计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与此同时,这四个大区合计还占了全国建筑业增加值的43%。
上述报告还显示,作为发达国家的法国,其本土22个大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在巴黎大区,第三产业占经济增加总值的比重为68%,但是,位于东北部的香槟-阿登(Champagne-Ardenne),以及位于中东部的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大区,这个比重只有41%。
在弗朗什孔泰大区,工业的比重相对较高,达到26.6%。西北部的上诺曼底大区的工业比重也达到24%。
与此同时,香槟-阿登大区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占经济增加总值的比重达到13%,远远高于法国全国4.5%的平均水平。
统计还显示,2003年,法国各大区之间人均PIB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例如,巴黎大区人均PIB高达39360欧元,而外省的人均PIB只有22775欧元。
战争
http://ke..com/view/23929.htm
商业
中新网12月3日电 最近,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将在波兰会见达赖,中方对此表示反对,并推迟了中欧领导人峰会。萨科齐在中法关系上的反复无常让很多人担心,中法之间的经贸往来会因此被拖累。不过,法国企业目前仍保持乐观。据路透社报道,与中国有生意往来的法国公司认为中法外交风波不会严重破坏商业往来。
外交
路透社称,继上周宣布推迟中欧峰会后,周二中国再次批评萨科齐,要求其取消与达赖会面,修复中欧关系。年初因圣火传递被干扰导致中法关系紧张,部分法国企业受到中国网民抵制,很多人担心相似事件再度上演。不过,目前看来,法国企业似乎还不是太担心。
上周,法国超市巨头家乐福在中国开了两家新店;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否认与中国方面的谈判遇阻,表示有信心获得中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订单。法中委员会总干事王建宇也认为,只要合同对中欧都有利,就能够达成协议。
不过,分析人士依然警告说,如果中法关系恶化,法国企业受牵连的可能性会变大。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Andrew Small称,就对法国采取经济打击,中国“显然他们并不希望这种局面持续,但从某些方面来看,他们有能力这么做”。路透社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特殊时刻,上述情况一旦发生,对法国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目前,法国商界已经有一些人认为萨科齐在处理中法关系方面表现拙劣。
欧盟近日针对中国推迟中欧峰会的决定纷纷埋怨中国"反应过度",中国政府对此做出了强硬回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2日再次表示,中欧关系能否回到正常轨道取决于萨科齐能否创造正确条件。中国政府的这一回击立即引发了欧洲媒体的关注,有媒体评论称,"中国警告萨科齐取消与达赖会面"。
11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就中欧、中法关系回答了有关记者的提问。在回答"法国领导人仍然坚持会见达赖,中国下一步会怎么做?"的问题时,刘建超表示:"法方对中方的原则立场和重大关切是清楚的。""现在是需要法方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希望法方采取切实措施,为中欧领导人会晤创造合适的气氛和条件。"当被问及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抵制法国的呼声时,刘建超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同欧盟和法国的关系。我们也希望国内民众冷静看待中国与欧盟和法国的关系。"
法新社、路透社等欧洲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中国政府对萨科齐见达赖一事的最新回应。法新社报道说,"中国冷静但坚定地表明了中方对法国与西藏问题的立场"。报道说,中国政府呼吁中国消费者能对抵制法国货保持冷静,但坚持认为法国因西藏问题为中法关系逐步制造了障碍。
欧洲媒体认为,中国对萨科齐提出了"警告","法国必须做出选择"。德国之声说,中国今天再度要求法国总统萨科齐取消本周末与达赖喇嘛的会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现在是法国方面做出决断的时候了"。英国路透社的文章也称,"中国警告法国总统萨科齐放弃会见达赖喇嘛的计划。"报道中称,从现在看来,萨科齐不太可能取消这次会见。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发出警告称,"这次纷争正在为中欧关系增添阴霾"。
与此同时,尽管中方表示希望民众冷静看待中欧、中法关系,但欧洲媒体仍然担心中法关系紧张可能对法国在华企业带来威胁。英国《卫报》2日针对中方再次就推迟中欧峰会问题的表态分析称,中国再次"斥责"萨科齐。文章说,尽管那些曾经因巴黎圣火传递事件而遭受抵制的法国企业对中方的重申"减低了恐惧",但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中法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政府很容易对法国企业给于惩罚"。英国路透社也称,尽管中国政府呼吁民众"冷静看待中欧、中法关系",但"间接"地表示,"如果萨科齐坚持与达赖喇嘛会面,中法关系将会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