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中国建国历程
1950年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
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2008:成功举办奥运
㈡ 中国建国前历史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4年 日俄战争(-1905)
1905年 中国同盟会创立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 英国工党成立
1911年 辛亥革命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 宋教仁被刺;袁世凯被选为大总统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918);巴拿马运河通航;日本对德宣战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筹备称帝
1916年 袁世凯称帝失败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孙中山护法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 护法运动失败 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 五四运动:中华革命党改称中国国民党 巴黎和会:共产国际成立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华盛顿九国会议
1923年 孙中山越飞宣言 德国希特勒带领党徒占巴威略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联俄容共
1925年 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沙基惨案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 蒋介石清党与汪精卫分共;共产党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然后退入井冈山
1928年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湖南、湖北成立红军和革根据地;济南惨案;张作霖被炸死
1929年 经济大萧条(-1933)
1930年 蒋介石围攻共产党开始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一.二八事变;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州国 国联派李顿调查团到中国
1933年 德国希特勒专政开始;日本及德国先后退出国联
1934年 红军长征
1935年 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七七事变;国民政府迁重庆、南京大屠杀 意大利退出国联
1938年 汪精卫投日本
1939年 德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1945)
1940年 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
1941年 皖南事变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2年 中共延安整风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3)
1943年 共产国际解散;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中、美、英二国开罗会议
1944年 美、英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1945年 抗战胜利;国共重庆会谈;双十协定 苏、美、英雅尔达会议:联合国组成;德国投降;苏、美、英三国波坦会议;日本投降
1946年 国共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联合国第一届大会
1947年 内战爆发 印度、巴基斯坦分治
1948年 国共势力逆转,三大战役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㈢ 中国建国历史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 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三大改造运动是快还是慢,是早还是迟,不在于是用15年完成还是用3-5年完成,问题在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的这种纯粹的“公有制”违反了经济发展的本性,问题在于运用国家权力消灭了当初不该消灭的经济成份,从而也就消灭了经济的活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建国初期历史约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学者采取了实证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将1953年以后的改造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时,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工业化还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脱离生产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标。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积极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设投资金额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维持了资金和物资的基本平衡和市场的基本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帮助私营企业克服生产任务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难等。其消极作用包括:经过对资改造,私营企业也同原有公营企业一样,难以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影响了品种的更新、质量的提高和固定资产的更新;使农业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也影响了工业化的速度等等。三大改造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一五”期间特别是前4年,积极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以后,消极因素逐步占居主要方面,这种消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出。由于以往对于三大改造的两重性缺乏深入探索,将其中符合我国历史条件所采取的一些作法和“一五”期间宏观决策正确、实施合理所带来的成就,简单地套用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摆脱私有生产关系束缚的一般原理加以解释;将针对特殊历史条件的部分具体作法上的意见分歧,简单地、普遍地归结为两种思想、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从而导致了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偏离。对于农业合作化的背景以及合作化的不同阶段也作了具体分析。对于不同行业特点的手工为改造予以了不同的评价,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改造的方式与阶段也开始作具体的分析与评价,并且正力求通过微观的实证分析使论证有充分的说服力。
就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的全局而论,重要的是,无论早几年或几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经营管理上和计划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应有的灵活多样性,总之,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
㈣ 建国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我国建国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9年,这个阶段是我国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等战略措施,这个阶段是我们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时期。
(4)中国开国历史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家作主的人民热情高涨,各条战线都出现加快发展的势头。但由于对当前形势缺乏理性认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一股在良好愿望驱动下的“大跃进”风潮悄然兴起。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以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人民公社是大跃进运动高潮下的产物,其宗旨是“一大二公”,即将原来的小型合作社合并成为数千甚至上万户的大集体,原合作社和社员的一切财产收归社有,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
统一分配,部分供给。“人民公社化”在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期,向人们描绘出一个“平等、平均、共产”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一次失败实践——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再善良的愿望也无法带来美好的结局。
㈤ 新中国的历史
新中国的历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前后以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分为毛泽东时代(1949年至1978年)、与以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邓小平及后邓小平时代(1978年至今)。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庆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国庆阅兵。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会议,宣布就职。
2,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华国锋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中的表述: 根据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表现出强烈的追赶态势,高度的计划性,可控性。
市场经济时期:现行宪法的表述为: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作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被动的,无期限的
3,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㈥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1949-2009)
1950年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02 获得2008奥运会举办权
2003 中共16大召开
2003 非典爆发
2008 中共17大召开
2008 北京奥运会举办 中国军团获得50枚金牌 共100枚奖牌
㈦ 中国建国前后历程
从我国建国到现在来半个源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9年,这个阶段是我国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等战略措施,这个阶段是我们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时期。
㈧ 新中国成立前具体历史
一、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版即:在国内权,唤起民众,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
二、积孙中山探索四十年的经验和中国共产党探索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选择的道路“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这里讲的“一边倒”,着重是讲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为什么“取得了基本胜利”,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有“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那就是有区别于其他阶级和政党的一个党、一个军队、一个统一战线。提到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特别强调她是“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总之,不了解我们党的过去,就不明白我们将要走向何方。
㈨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开国皇帝
一、秦汉
1、秦朝始皇帝嬴政;
2、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3、新朝开国皇帝王莽;
4、玄汉开国皇帝更始帝刘玄;
5、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二、魏晋
1、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实际奠基者:曹操);
2、蜀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
3、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奠基者:孙坚);
4、西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实际奠基者:司马懿);
5、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
6、前赵襄宗昭文皇帝刘曜(实际奠基者:刘渊);
7、后赵太祖明皇帝石勒;
8、成汉太宗武皇帝李雄(实际奠基者:李特);
9、冉魏太祖平皇帝冉闵;
10、前秦高祖景明皇帝苻健(实际奠基者:苻洪);
11、后秦太祖昭武皇帝姚苌;
12、前燕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实际奠基者:慕容廆);
13、后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14、赫连夏世祖武烈皇帝赫连勃勃;
三、南北朝
1、宋高祖武皇帝刘裕;
2、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
3、梁高祖武皇帝萧衍;
4、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
5、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6、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
7、西魏文皇帝元宝炬;
8、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实际奠基者:高欢);
9、北周孝闵皇帝宇文觉(实际奠基者:宇文泰);
四、隋唐
1、隋高祖文皇帝杨坚;
2、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简称:高祖光皇帝);
3、武周则天大圣皇帝武曌;
五、宋元明清
1、北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简称:太祖大皇帝);
2、南宋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简称:高宗宪皇帝);
3、西夏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实际奠基者:李继迁);
4、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阿保机(又名耶律亿)(简称:太祖天皇帝);
5、金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又名完颜旻)【简称:太祖武元皇帝】;
6、元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简称:世祖文武皇帝】(实际奠基者:元太祖圣武皇帝孛儿只斤·铁木真,史称成吉思汗);
7、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简称:太祖高皇帝】;
8、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简称:太宗文皇帝】(实际奠基者: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