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皮木屐历史

中国皮木屐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7 12:23:29

1. 请问在中国哪个时代开始穿木屐

早在奈良时代就穿木屐了,平安时代当然穿啦~
木屐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后内,很快被日本人接受容,因为日本潮湿,脚气病多,所以木屐在日本得到发展和改良的。
之前他们穿草履。
木屐的发源地在中国。
穿木屐与场合无关,在袜子上有讲究。详情见参考材料。

2. 木屐发明国家

木屐是一种用木板作鞋底,上面绑着一根带子的鞋。在我国古代,它是人们经常穿着的鞋,后来传入日本,至今,在日本仍流行穿木屐。

关于木屐的诞生,有一则荡气回肠的故事。

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重(chóng)耳的公子。他的父亲是晋献公。重耳的继母骊姬企图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并阴谋杀害公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得知这一消息后,带着一邦人马逃到狄国避难。在他的随行中有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晋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他害怕流落在外的同父异母兄弟重耳回国抢夺君位,便派刺客追杀重耳。为了免遭杀害,重耳东躲西藏,四处流浪。

在长达19年的逃亡生涯中,介子推总是尽最大的可能照顾好重耳。断粮了,介子推沿路乞讨,将讨来的一点饭菜给重耳单薄的外衣,盖在重耳的身上,而自己蜷伏在乱草堆里发抖。

有一次,重耳及随从们断粮好几天。可由于当地人烟烯少,再加上遇到天灾,粮食歉收,老百姓饿死了不少,哪里还有粮菜救济这一帮“难民”呢。

夜里,重耳被饿得浑身无力,两眼直冒金星。这时,介子推端来了一碗肉。重耳端过碗,哪顾得上问肉的来源,便大口大口地往肚子吞。很快,肉被吃了个碗底朝天,重耳倒头便睡。

第二天天刚亮,大家又起床赶路。重耳发现原来都是走在前头的介子推,今天落伍了,而且脚一瘸一瘸的,裤腿上血迹斑斑。他便连忙问道:“介子推,这脚怎么了?”

“没事,没事,不小心擦了点皮。”介子推回答道。

“怎么会这么严重,让我们重重。”其他的随从提起了介子推的裤管。

这时,介子推才吞吞吐吐地告诉重耳:“昨晚我看公子饿得不行,只好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蒸煮给公子吃。”

重耳听了这话,感动得泪流满面,对天发誓:“今后有朝一日登上国君宝座的话,我一定不会亏待你的。”

后来,62岁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杀回了晋国,并被文武大臣拥立为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后大封功臣。对当年自己在外颠沛流离时的随从更是恩爱有加,一个个都封官晋爵。此时,他才发现对自己中心耿耿的介子推不见了。原来,就在晋文公登基时,介子推悄悄地离开了都城,到深山中隐居了。

晋文公十分想念患难与共的介子推,派人到深山中,请介子推出山共享荣华富贵。但是,介子推以要奉养老母为理由拒绝了晋文公的邀请。

晋文公此后又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可都未能说动介子推。

“看来,只好我亲自去请了。”晋文公心里想。

当晋文公率领一大批文武百官来到介子推的住处时,只见到一间空茅草屋,哪儿还有介子推的踪影呢。原来,介子推听说国君亲自要来,但和母亲一起躲到一座树林茂密的深山之中。

晋文公派人进入深山密林中找,可是也没能找到介子推。

晋文公不甘心白走一趟,可又毫无办法。这时,一位谋士献计道:“放火烧山,只留后山一条路,那么介子推母子一定会循后山路逃山。主公在那路口上,就肯定可以碰到了。”

“好,这主意不错。”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在山下点起了火。

熊熊的大火一直主上烧。直到大火烧到山顶,晋文公还没见到介子推。他担心有什么不测,连忙派人上山查看。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住山顶一棵大树,已经被烧死了。

晋文公得知这一消息,悲痛欲绝。他下令将介子推抱着殉身的那棵大树砍伐下来,运到京城,用这棵树的木头作鞋底制一双鞋,让自己穿着,以示永远怀念介子推。就这样,木屐就诞生了。

顺便说说,此后,晋文公常用“足下”指介子推。于是,“足下”成了对人的敬称。

3. 原始木屐的木屐溯源与传说

在我国,木屐一向被认为始于春秋时期,传称孔子周游列国到蔡时,蔡国因怕楚礼聘孔子,就有意软禁孔子。有一天半夜,孔子脚穿的一双大木屐被人偷去了,长期不知下落。后来孔子的木屐复又出现。到西晋时,被视为国宝,珍藏于皇宫武库。公元295年,武库失火,以致历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万器械一时荡尽。”而所见最早的实物是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郊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及其妻妾合葬墓出土的漆木屐。慈湖遗址木屐的出土,把我国木屐历史向前推进3600多年,堪称当今中国乃乃致世界第一古屐。
如果仅此而言,还不足以说明木屐对古人进行生产和各类活动所产生的巨大的优越性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据《广雅·释器》:“屐jué木也。”又《急就篇·释车》云:“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不仅说明木屐早就被古人所重视,而且迟至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屐底前后有齿的木屐。随着生产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木屐在古代鞋类中越来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据所关考古资料记载,进入南北朝时期以来木屐的品种规格已多样化,甚至出现了竹屐、帛屐、蜡屐、棕屐、草屐、皮屐、金齿屐、勾背屐和画屐等。可以想见,在长江流域,脚着木屐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如此,就在黄河流域也颇为流行。相传晋国大臣介之推被烧死在锦山上,晋文公十分悲痛,将其死时所抱之树制成木屐,每年此日便向木屐深深鞠躬。木屐的广泛流行,也进一步拓展了它的使用功能。据《晋书·宣帝纪》载:“青龙二年诸葛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帝出兵追之,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是也。”这是木屐用于军事目的一个实例。甚至连敦煌出土的观音画象中所画的观音菩萨也穿上飘逸潇洒的木屐。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前齿和后齿均可拆御的,供游山玩水所穿的木屐。《宋书·谢灵运传》称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使用起来,既科学又十分方便。还有一种与木屐功能相同的鎏金铜钉屐,更是把木屐装饰得华贵富丽。如出土于吉林省集安县的鎏金铜钉屐,每只屐上鎏金铜钉多达35枚。
木屐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凡此种种实例,在近几年考古资料中举不胜举。另一方面,我们在古代的诗文中来考察木屐,会惊奇地发现,古人对木屐更是作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描述。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描绘的是唐代贵妇穿木屐的情景,而“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又给人以无穷的?想。诗人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使道士幽闲、静雅的居处顺着屐印而隐约可见。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直至清代诗文仍然有深深的屐印。如孔子七十代孙孔广綮《春雨》:“高低绣陌湿无痕,处处苍苔屐齿存。”
对木屐的穿着习俗,古代规制也颇为讲究。《后汉书·五行志》载:“妇女出嫁时必须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在南北朝时期,妇女着圆头屐,男子着方头屐,圆即顺从之义,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陋习可见一斑。不过到近代,著屐只是为了轻便、凉爽,在重要场合是不能穿木屐的。
木屐在我国传承了5000多年,虽然由于历史原因,进入二十一世纪年轻人基本已不再穿木屐,但在原百越文化圈边陲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有木屐身影。但印刻在木屐身上的历史信息,并不会因之消失。相反,会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而愈加丰富。

4. 老祖宗发明的木屐早已被国人遗忘,为何在日本却大受欢迎

一提到日本女人的形象,大家肯定会想到的就是和服和木屐。脑海中缓慢的就会回忆起影视剧当中日本妇女穿着一件漂亮的和服与布袜,踩着木屐撑着一把漂亮的小伞,从室外缓缓的走来,是那样的优雅美丽。日本传统女性大概就是这样的穿着。其实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这些服饰,换上了一些简单的服装,比如说西装,帆布鞋,皮鞋等等。木屐只是成为一种纪念性的物品,在一些隆重的节日当中才会去穿。


不过现在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中国女人穿过木屐的的事情,但是作为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事情还是值得大家去研究的。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意见请写在评论下方。

5. 木屐这种鞋,中国人是从何时开始不穿的

南朝贵族子弟后来多染娇淫之气,一个个傅粉施朱,熏衣剃面,穿后齿高于前齿的木屐,说白了就是高跟鞋。

唐代正式场合着靴较多,木屐基本只在家穿,反而是遣唐使看到了觉得不错,于是带回了东瀛,还有爪哇、婆罗等岭南异邦,基本也是这个时候学穿木屐的。通常来说,木屐适合于潮湿低洼地带,通风透气,不容易得脚气,脏了也便于清洗。

而北方环境随着时间变化趋于干燥寒冷,加之宋代以后缠足之风盛行,内地汉族女子穿木屐日渐绝迹,只有男子还穿,但多用于雨天路滑的场合,所以又称“泥屐”,不过偏远地区的农村妇女,尤其是两广和闽浙某些地区,女子大多不缠足,着木屐还十分普遍,样式也比较考究。

明清时期木屐的一大特征是基本取消了系绳,只留脚面的四指宽的过桥,到了清代,南方的很多木屐干脆连底部的木齿都取消,和今天的拖鞋已经没多少区别了。

6. 中国古代有这样的木屐吗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内鞋面为容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木屐由汉族人发明,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
木屐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木屐是汉人在清代以前,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的普遍服饰。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南朝梁的贵族也常着高齿屐。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杜牧诗云:“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因此日本称谢公屐为“山屐”。八月十五夜诗(大江匡房):“山屐田衣三五夜。短低帽放游天。”《宇治拾遗物语・一四・三》:“开レ门て相迎たれば、泥が深きと见へて山屐の歯には、泥が事の外ついたぞ”。《中华若木诗抄・下》:“下踏の歯の谁ころびてや桥の霜”。

7. 木屐起源于我国吗

是的。木屐由中国人发明,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木屐是汉人在版清代以前,特别是汉晋隋唐权时期的普遍服饰。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除了两齿木屐以外,汉人在军队里还采用了平底木屐,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不仅仅军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

8. 哪个朝代最先穿木屐

希望对你有帮助木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种木底鞋的通称,为我国古代人所钟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据记载,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企图使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棵大树并被烧死。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后被市井人所模仿,并相沿成习。《后汉书.五行志》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由于着木屐优点甚多,便很快流传到南方。
潮汕木屐的式样与省城广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制作工艺比较精巧、讲究,其形式有:椭圆形,前略宽,后略窄,只适应男人穿的“龙船屐”;分左右脚,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后跟略高的“认脚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涂上红、橙、黑、棕等颜色,绘上花卉、图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脚屐”;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并上漆的称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细,屐皮用料考究,清代以来,已享有很好的声誉。
旧时,潮汕人穿红木屐实为平常之事。我儿曹时,也曾穿过木屐,夜行戏耍,喀喀咔咔,颇有童趣。可在外地人看来,却有一番异味古风。清康熙时曾官至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的徐乾学,写有《潮州杂兴》云:
蛮女科头足踏尘,
大夫偏裹越罗巾。
天无晴雨穿高屐,
岂是风流学亚人。
本屐作为潮汕地区旧时的生活用品,现已被各种塑料鞋类所取代,但现在农村仍有少数人还喜欢使用它。木屐作为一种传统日常用具,其优点也已被精明的日本商人所仿照和袭用。现在超市上出现的木底女式高档凉鞋,就是受潮汕木屐的启发并进一步开发出来的新产品
西班牙名abarca
久远的木屐之声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据《史记》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发现了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木屐。然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在婚庆、祭典等仪式中,日本人穿着传统的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看惯了日本人穿木屐,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然而循着木屐之声,回到久远的过去,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日本服饰中的木屐是在唐朝时由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回到日本并流传延续至今的。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派随臣遍寻吃食不得。就在几近绝望之时,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一碗肉汤下肚,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发现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下的时候,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晋文公返国,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遂携母隐居到了绵山。文公得知后,命人去绵山搜寻,求之不获,遂下令三面举火以逐介子推下山。然而大火未能动摇介子推归隐之心,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已被烧死在了一棵大树下。晋文公见状,恸哭。命人将旁边烧剩下的残木劈成板子,做成木鞋,穿于脚上。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辙。木屐之声激励着重耳励精图治,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木屐之声伴随着重耳“悲乎,足下”的叹息,伴随着寒食禁烟、伴随着清明上墓、伴随着清明植树的风俗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也许是历史的一个巧合,也许是后人接受了晋文公重耳足蹬木屐“以志吾过”的教训,总之,若干年后,决定唐王朝命运的介休之役就在绵山脚下进行。刘武周、宋金刚会同突厥军队数万人与太原公子李世民进行决战。李世民坚壁挫锐,慎择战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此役李世民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礼贤下士,收降了一位割股奉君的名将尉迟恭。不过在后来的凌云阁封臣中,李世民没有像晋文公那样健忘,首先重赏了这位忠义名士,由此传为千古佳话。
日本人穿木屐的习俗是不是直接受了晋文公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两千六百年前的重耳是中国历史书中记载的穿木屐的第一人,而木屐又是在唐朝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据有关资料记载,日本历史上的飞鸟和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对日本影响极大,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成为日本上流社会正式的礼服和朝廷的正规制服。虽然在和服的发展史上,其式样曾多次发生变化,但它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式。
究竟日本人穿的木屐和山西的绵山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率领日本友好人士代表团访华的池上正治先生更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池上正治先生第二次来到绵山,将自己所搜集到的一些有关日本木屐的资料交给了中方,其中有几张照片拍的是日本一家老字号的木屐作坊,作坊招牌上写的字竟是“山西商店”,也许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吧!
荷兰木屐
木鞋是荷兰服饰中最著名的特点。木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那时皮鞋是达官贵人独享的奢侈品,而老百姓会在农闲的冬季制造经久耐用的木鞋。杨树和柳树的木材成为制造木鞋最好的原料,并且通常是人们在自己的村庄或地区进行相对封闭的木鞋制作。这样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木鞋在兼备了保暖、坚固、防潮防汗和舒适特性的同时,还显示出不同的地区特色。
木鞋在荷兰还是订婚的信物。传统的青年男女订婚时,男方要把自己亲手做的木鞋作为信物送给女方。几乎每一位荷兰男人一生中起码要做一双精美的木鞋送他的未婚妻。这种木鞋形状细腻,图案精美。常见的花纹是两颗交错在一起的心,象征爱情,上面颊上土耳其纽扣,象征永恒,合在一起寓意为被永恒环绕的爱情。如果男方送给女方的木鞋精美又很和脚,女方就认为男方能干,心诚,爱她,将来的婚姻一定可靠、幸福。订婚的当天,未来的新娘就可穿上木鞋以示婚约。有时结婚后,她还会继续穿着这双木鞋,但通常因为新娘木鞋太漂亮了,她们舍不得穿,往往会把木鞋挂在新房的墙上,象征生活幸福、吉祥。
如今,荷兰每年生产300万双木鞋。虽然其中的大部分作为纪念品带出国界,但越来越多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木鞋。据了解,100万以上的荷兰人经常穿用木鞋。这种返璞归真的怀旧,当然是以木鞋本身的优点为基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木鞋的存在显示着它的实用意义,并且在未来还会延续它的生机。

9. 木屐是哪国发明的

木屐是一种用木板作鞋底,上面绑着一根带子的鞋。在我国古代,它是人们经常穿着的鞋,后来传入日本,至今,在日本仍流行穿木屐。

关于木屐的诞生,有一则荡气回肠的故事。

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重(chóng)耳的公子。他的父亲是晋献公。重耳的继母骊姬企图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并阴谋杀害公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得知这一消息后,带着一邦人马逃到狄国避难。在他的随行中有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晋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他害怕流落在外的同父异母兄弟重耳回国抢夺君位,便派刺客追杀重耳。为了免遭杀害,重耳东躲西藏,四处流浪。

在长达19年的逃亡生涯中,介子推总是尽最大的可能照顾好重耳。断粮了,介子推沿路乞讨,将讨来的一点饭菜给重耳单薄的外衣,盖在重耳的身上,而自己蜷伏在乱草堆里发抖。

有一次,重耳及随从们断粮好几天。可由于当地人烟烯少,再加上遇到天灾,粮食歉收,老百姓饿死了不少,哪里还有粮菜救济这一帮“难民”呢。

夜里,重耳被饿得浑身无力,两眼直冒金星。这时,介子推端来了一碗肉。重耳端过碗,哪顾得上问肉的来源,便大口大口地往肚子吞。很快,肉被吃了个碗底朝天,重耳倒头便睡。

第二天天刚亮,大家又起床赶路。重耳发现原来都是走在前头的介子推,今天落伍了,而且脚一瘸一瘸的,裤腿上血迹斑斑。他便连忙问道:“介子推,这脚怎么了?”

“没事,没事,不小心擦了点皮。”介子推回答道。

“怎么会这么严重,让我们重重。”其他的随从提起了介子推的裤管。

这时,介子推才吞吞吐吐地告诉重耳:“昨晚我看公子饿得不行,只好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蒸煮给公子吃。”

重耳听了这话,感动得泪流满面,对天发誓:“今后有朝一日登上国君宝座的话,我一定不会亏待你的。”

后来,62岁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杀回了晋国,并被文武大臣拥立为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后大封功臣。对当年自己在外颠沛流离时的随从更是恩爱有加,一个个都封官晋爵。此时,他才发现对自己中心耿耿的介子推不见了。原来,就在晋文公登基时,介子推悄悄地离开了都城,到深山中隐居了。

晋文公十分想念患难与共的介子推,派人到深山中,请介子推出山共享荣华富贵。但是,介子推以要奉养老母为理由拒绝了晋文公的邀请。

晋文公此后又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可都未能说动介子推。

“看来,只好我亲自去请了。”晋文公心里想。

当晋文公率领一大批文武百官来到介子推的住处时,只见到一间空茅草屋,哪儿还有介子推的踪影呢。原来,介子推听说国君亲自要来,但和母亲一起躲到一座树林茂密的深山之中。

晋文公派人进入深山密林中找,可是也没能找到介子推。

晋文公不甘心白走一趟,可又毫无办法。这时,一位谋士献计道:“放火烧山,只留后山一条路,那么介子推母子一定会循后山路逃山。主公在那路口上,就肯定可以碰到了。”

“好,这主意不错。”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在山下点起了火。

熊熊的大火一直主上烧。直到大火烧到山顶,晋文公还没见到介子推。他担心有什么不测,连忙派人上山查看。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住山顶一棵大树,已经被烧死了。

晋文公得知这一消息,悲痛欲绝。他下令将介子推抱着殉身的那棵大树砍伐下来,运到京城,用这棵树的木头作鞋底制一双鞋,让自己穿着,以示永远怀念介子推。就这样,木屐就诞生了。

顺便说说,此后,晋文公常用“足下”指介子推。于是,“足下”成了对人的敬称。

10. 老祖宗发明的木屐早已被国人遗忘,为何在邻国却大受欢迎

大唐的文化在小日本发扬了。日本资源匮乏,当时只有木材算平价的,做木屐也是刚好合适的材料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皮木屐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