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世界历史沉思录百度云

世界历史沉思录百度云

发布时间:2021-03-07 07:49:02

『壹』 世界文学史

我看过几本世界文学史的书,推荐蒋承勇的《世界文学史纲》或《外国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个人认为是近些年比较好的外国文学史书。前者有插图,后者没有。语言十分好,系统且有见解。

『贰』 求关于西方文明史 的书籍或者论坛

荷马:《奥德赛抄》、《伊利亚特袭》,花城出版社
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希罗多德:《历史》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塔西陀:《历史》、《编年史》、《阿古利可拉传》
比德:《英吉利教会史》
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
郭小凌:《克来奥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学》
启良:《史学与神学——西方历史哲学引论》
唐纳德•R•凯利:《多面的历史》
布洛赫:《为历史辩护》
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
WWW-VL History :网上虚拟历史图书馆。
General History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纽约大学历史系主办
UT International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s :Texas大学国际信息系统。包括亚洲、拉丁美洲、中东、俄罗斯和东欧四个网络信息中心,搜集相关的地区研究网站。
这方面的东西很多,感不感兴趣就看你自己了。

『叁』 谁给我推荐几本对高中文科生有用的书

虽然是我是理科生(选物理和地理,也可以理解为半文半理啦~),但版是平时还是挺注意积权累文科方面的素养的……建议历史可以看看《世界历史沉思录》(布克哈特著)(在一封写给尼采的信中,布克哈特说:“我所讲授的历史从来不是人们通常充满激情地称之为‘世界历史’的东西”。布克哈特以世界历史片断的观察者身份来回答有关世界历史本质的老问题,这个片断只是三千年历史当中的小碎块,但是正因为它是一个片断,人们可以确确实实地认知它。从众多的碎块中,他体会到了整体。他从中找到的并不是一种统一的基本思想,而是多元的潜能。),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全球通史》;地理如果想考试比较ok的话,建议多做做世纪金榜、五三这样的书,但是最重要的是课本,要深刻挖掘知识点!(呵呵,本人地理还是不错的哦,考过南京市第二的~);名著方面,严重推荐《瓦尔登湖》、《叔本华美学随笔》,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的书也很好,鲁迅的杂文很有味道,席慕容的散文、诗也不错,纪伯伦的《沙与沫》《先知》,史铁生的书。

『肆』 求复旦大学博雅杯的任一获奖作品

荡漾在无限的时空中
——浅论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
很难解释清楚二十世纪的拉丁美洲究竟是怎么了,文学爆炸的硝烟大肆弥散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早在几百年前就完成了与世界接轨的文人,静静的积蓄了每一份力量,在这个世纪中完成了一次集中的大爆发,一时间拉美文坛生机勃勃,流派纷呈,群星璀璨。“一百年中的作品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了四百年来西班牙语拉美文学的总和。” ②在这股洪流中,我们看到一个渊面深邃的灵魂拄着他黑色的漆木手杖彳亍而至,你尽可以认为罗慕洛•加列戈斯那不朽的《堂娜芭芭拉》是拉美文学迈向世界的第一步;或是因为有了鲁文•达里奥那傲人的才华才有了拉美现代文学语言上的优厚基础,然而没有人能否认的是,只有那个灵魂才最终使拉美文学登上了世界文学之林的颠峰——路易斯•豪尔赫•博尔赫斯。
《交叉小径的花园》是博尔赫斯于1941年发表的小说集,正是这部集子使他最终确立了其在阿根廷文坛的领袖地位,同时也成为了他为世界文学献上的第一座不朽丰碑。博尔赫斯能被称作“拉美文学背后的智者”③,以及“作家的作家”,是有其外部条件的,幸运的拥有一位热爱英语文学的母亲,以及父亲在家中珍藏着的丰富书籍,加上早年游历欧洲对欧洲先进文艺思潮的接触,都为其日后建立起庞杂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究其一生博尔赫斯的阅读之多、之广、之杂,已经到了举凡世界鲜有出其右者的地步,这对确立博尔赫斯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其丰富的知识涵养被充分体现在了其文学作品中,并成为其小说往往能成功混淆现实与虚幻的重要手段。经历了初期那短暂的“极端主义”诗歌创作后,博尔赫斯开始了一种风格独树一帜的幻想文学创作。我个人更愿意称其为带有神秘主义倾向和宇宙主义思想的魔幻现实主义。如果说1935年发表的《世界性的丑闻》还略带几分粗糙,那么尔后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无论从语言上、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已臻于化境,博尔赫斯此后小说创作的许多特点都在其中得到了首次体现。在不长的七篇作品中,题材的幻想性和主题的哲理性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总体上作者强调了关于时空无限的概念。
首篇《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蒂乌斯》没有任何迟滞便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奇幻的魔法,“我靠着一面镜子和一部网络全书两者加在一起发现了乌克巴尔”,之后对镜子所在地以及关于网络全书的信息的详尽叙述让读者一时间真假莫辨,如坠云雾。利用真实的物品人物乃至话语来创造一个似是而非的事件,利用情节套情节的手法由一个完全经得起推敲的故事引出另一个看来完全荒诞不经的故事,这是博尔赫斯后来一直惯用的手法,在此文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博尔赫斯密集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上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镜子是博尔赫斯常用的意象,两面镜子中的印象可以达到无限数,而无限或者无穷数集合正是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力图体现的哲学思想的核心。特隆是一个作者凭借臆想假托的虚幻世界,由于关于无限的概念很难在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得到论证,博尔赫斯才需要借助虚构,这种手法也贯穿了这部集子的始末。在这本集子的序言中作者这样写道“编写篇幅浩瀚的书籍是吃力不讨好的谵妄;把几分钟就能讲清楚的事情硬抻五百页。比较好的做法是伪托一些早已有之的书,搞一个缩写和评论……《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蒂乌斯》和《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便是这类作品。”
与之不同,《〈吉柯德〉的作者彼埃尔•梅纳德》中主人公的履历则完全是虚构的,其是对稍后的《巴别图书馆》中提出的关于循环或者说轮回的概念进行了形象的叙述。重新成为塞万提斯,写出《堂吉柯德》成了主人公的目标,相似的是,在博尔赫斯后期发表的小说《莎士比亚的记忆》中,谈到了如何重新成为莎士比亚。不过不同的是后者是通过一种传承来达到,而本文完全是一种时序上的循环。这种思想在《巴别图书馆》中被阐述的更为清晰。
假借巴别通天塔混乱语言的典故,博尔赫斯巧妙地安排了一种由书籍和文字组成得庞杂的无序性于文中,书成为无限二字具象的表现,后来的作品《沙之书》也运用了相同的形式,虽然说沙之书仅仅是一本书,但却可以无限的翻阅,一和全部对于博尔赫斯而言有时候是一样的,一个点便是所有的点(《阿莱夫》)。图书馆象征的即是整个宇宙,无限的概念是通过图书馆员(人类)对这个巨大空间的一点一点探索和争论中揭示出来的。首先,书的规格是一定的,而组成其内容的二十五个字符能够构成的排列虽然庞杂浩瀚但仍然是有限的;但如果将它判断为有限,“那就是自以为远处的回廊和楼梯以及六面体会不可思议的停止——这是十分可笑的。”于是博尔赫斯提出了建议:“图书馆是无尽头的,周期性的。”在1936年的文集《永恒史》中《轮回学说》一篇博尔赫斯曾试图运用大量数学方法和自然科学知识来否认轮回说,可见其思想是有过变化的。
如果说《巴别图书馆》阐释空间上的无尽轮回,那么博尔赫斯的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就是在向我们昭示世界上的概念。形式上《交叉小径的花园》只是一部情节并不曲折复杂的侦探小说,然而其精华却在小说中后部分阿尔贝关于崔朋那迷宫的言论中。这里迷宫抛却了物质的表象转而被建立在小说中,“有一个时候”,“崔朋说我要写一部小说”,“另一个时候”,“他说我要建一座迷宫”,而这两件事其实是统一的。这是关于时间的迷宫,时序混乱的小说是谜面,而时间就是那个不允许被说出的谜底。按博尔赫斯的描述,一反西方观念中时间的单一选择,崔朋的东方理念中同一时刻的所有可能是并行的,他同时选择一切,于是无限可能将时间编织成了一张无垠的网,一座交叉小径的花园。解释这种概念又是通过我们的现实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博尔赫斯要建立崔朋的小说这座空中楼阁,也许这是能够解释时间这个概念最合适的方法了。透过既定的现象我们可能无法看到本质,单纯庞杂的现象会让人类感到手足无措,失于浩瀚。博尔赫斯式的寓言却让这一切有可能被理解,他找到了人了理解力与宇宙的契合点,因此有西方评论家称其为宇宙主义便也颇有道理了。
《巴比伦彩票》刻意创造了一种彩票,作为偶然性的强化,彩票最终支配着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事件地进行最终都成了有无限次偶然组成的永恒偶然。这其实就是对《交叉小径的花园》展现的哲学概念的一种更具象征意味的表述,就是偶然性决定了花园中某条小径的走向,到了下一个岔口再次面对无限多的可能,由于偶然,所有的可能都被选择了。
《圆形废墟》则多少有中国庄公梦蝶的意味,主人公通过最终与火的接触得来的印证,发现了自己不过也是别人梦中的一个幻影,如同他自己在梦中创造的幻影一样,这样循环往复到达无限。永恒无限的问题第一次被抛诸到人类本身了,直面人类的生存问题,无限循环是否会让人的生命变得无价值?有西方评论者认为博尔赫斯“小说的题材和小说中的哲理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小说把人的生活写得毫无价值,最终将使读者感到沮丧。”④我却不能赞同这种观点,从博尔赫斯的一生来看,他始终是对人生充满美好的信仰与希望的,没有理由说他将一切都看得虚无,或将他的小说视作一个无物之阵。博尔赫斯的智慧与洞察力不允许他做出这样不负责任的举动,我完全相信,正是由于认清了这些世界基本概念的本来面目才为我们认清事物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能。他于《沙漠》一文中写道“我在离金字塔三四百米的地方弯下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的松手,让它洒落在稍远处,低声说:我正在改变撒哈拉沙漠。这件事微不足道,但是那些并不十分巧妙的话十分确切,我相信积我一生的经验才能说出那句话。”可见博尔赫斯是在试图面对问题的本质,因为不了解其本质就无从谈起解释,更不消说解答问题了。可以说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为博尔赫斯之后的小说上转入关于人的讨论打下了理论基础,后来的小说无一不是以人作为其核心话题的,因为关于基本广阔空间的认定已经在《交叉小径的花园》中完成了,然后我们才有可能谈论生存于其中的人,判断作为人的价值。
可以说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基本上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建立了博尔赫斯小说中哲学概念的基本体系,是博尔赫斯所有创作所深深植根的土壤,对世界文学都具有拥有重大的意义。贯穿始末的无限不是作为人的虚无的认定,而恰恰是人类在时空中的生存价值显得唯一而不可替代的重要理由,博尔赫斯本人也是那么认为的,套用他在《巴别图书馆》的结语作为本文的结束。
“我的寂寞,由于有了这样美好的希望,竟然变成了快乐。”

注释:
①本文采用的小说篇目译名以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为准,其余采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博尔赫斯全集》
②吴守琳:《拉丁美洲文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3页。
③科里•贝尔:《文学》,苏幅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4页。
④《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王央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伍』 高分跪求以下历史著作的电子书~

我有
卡尔:《历史是什么?》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回》
顾颉刚:《秦答汉的方士与儒生》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

除了《旧制度与大革命》是.zip文件,其余都是PDF的,需要的话给我个地址,我给你发过去。

『陆』 WELTGESCHICHTLICHE BETRACHTUNGEN KR02NERS TASCHENAUSGABE BD 55怎么样

我们很早就能够读到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斯的文化》,我们也知道,他还著有《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向导:意大利艺术品鉴赏导论》。这位有着艺术家气质的历史学家还留下不少重要遗作,《世界历史沉思录》便是其中一部。这部书原来不过是布克哈特讲授的课程“关于历史学习”的讲义,尼采受到这门课程的激励而写作了《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当我们和“历史的观念”译丛主编之一吕森确定要翻译出版此书时,吕森主动要求为此书作序,以示对布克哈特作品的喜爱和崇敬。 布克哈特是兰克的弟子,同时也师从德罗伊森、雅各布61格林等德国史学大师,1844年,他在巴塞尔大学获得编外讲师教席之后,在此终其一生。这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教师,当他刻意要远离政治之时,那实际上是意味着他要去接近艺术或宗教。 《世界历史沉思录》作为一部讲义,布克哈特旨在给学生一些如何学习的提示。因此,他并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而是将自己对于某些感兴趣的主题所作的反思娓娓道来。不如让布克哈特来描述一下全书的布局: “首先,我们将以引言的形式阐述包含在我们所做的考察范围内的内容。[第一章:导言]然后,我们将论述国家、宗教和文化这三个大潜能。[第二章:关于三个潜能]接下来,我们将论述这三大潜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处于变化状态的文化对国家和宗教两个相对稳定的潜能的影响。[第三章:对六种相互制约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转而考察整个世界进程中一些骤变的问题,即有关危机和革命的学说;只要危机和革命来临,多种变化会突然间暂时地交织在一起,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牵连,即出现了人们可以称之为暴动说的决裂和反动。[第四章:历史上的危机]再接下来,我们将谈论杰出的个人是如何在世界历史的变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这些个人当时的动机和意志在这些历史变化过程中得到了清晰的表达。[第五章:个性与普遍性(历史上的伟人)]最后,在有关幸运和不幸的章节里,我们将考察迄今为止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想化的评价,以便我们在考察世界历史的时候能够保持客观的态度。[第六章:世界历史上的幸运和不幸]”(第1页) 在这一段看似并非体系化的概述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有一组概念贯穿其中,即个体与变化。 布克哈特在论及19世纪德语世界那对幽灵似的主题“自然与历史”时,给了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历史与自然终究是两码事”、自然“对个体的具体需要是无动于衷的”、“历史的本质在于变化”。很明显,历史的变化往往来自于个体,布克哈特认为在人类世界,有些个体处于优越地位,而在自然界,个体与个体可能彼此无足轻重。 正是因为布克哈特认识到个体和变化在人类世界、在历史之中有着鲜明的表现,他在将不同国家、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当作个体来思考时,便常常会强调它们各个国家、各种宗教和各个文化彼此之间的个体性与独特性,而对于同一个体则关注其在历史上的变化。只是在这一个基础之上,布克哈特才能够去考虑国家、宗教和文化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对于历史上的伟人,那更是一个适合讨论个体性与普遍性的合适领域,它让我们想起来了苏格兰历史学家托马斯61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中对同一个主题的论述。不过,布克哈特对伟人的认识并不是要强调伟人的特殊性或个体性,相反,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在自己身上综合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刚性和柔性的东西;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国家、宗教、文化以及危机(第218页),这才使得伟人或许突然间成了世界历史的承担者。而在论及世界历史上的幸运和不幸时,这似乎并不是布克哈特的目的所在。他最终将这个主题引向了人类精神永存的问题,即呼吁人们放弃自己的个体性,尤其要放弃那种盲目的愿望,以便在我们追求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体验人类精神的伟大篇章,那时,幸运和不幸便不会再成为我们评判事物的标准,我们也不会受到它们更多的影响。 布克哈特偏居巴塞尔小城,远离欧洲政治生活的是非之地。他看似沉迷于历史与文化的分析之中,然而,他却准确地预言了欧洲的未来:一系列新的战争迫在眉睫;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交通的便利,人们对痛苦的感受程度以及他们的急躁情绪变得更加强烈;各种运动此起彼伏等等。这些预见,虽不能说是布克哈特在自己的研究中揭示出了某种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它是一种历史思维的结果。布克哈特在写给尼采的信中说:“我要教给学生的是,他们在日后继续学习任何学科都不可缺少的框架,因为那些学科并非悬在空中”(序言,第VI页),显然,《世界历史沉思录》便是在帮助他的学生建立起这个历史思维的框架。

『柒』 求《旧时代与大革命》书籍电子版~邮箱598263025qq

看多了你脑来子会糊涂的,党让你看《旧自时代与大革命》,你就只看这一本,看明白了就算不错了,千万别要去赶什么时髦,再说这本书主要是给党员干部们看得,目的是让党员干部从中看到历史的教训,在目前祖国和党的建设转型中,做一个人民爱戴的好官,建设好了咱们的祖国解决好了内部矛盾是我党当前的目标,又不是让你去研究哲学,去探讨什么世界政治变迁和中国的未来,这也不是你要研究的事情,明白了自己所要担负的本职工作,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地将自己的本质工作干出色了,你就是一个很有用的人才!

『捌』 什么是人文经典著作

目前我国学术界复对‘人制文’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歧义,有相当多的学者把儒家的精神及中国文化精神总括为‘人文主义’
国外的名著有约翰.洛克的《政府论》及但丁的《神曲》
而要解释这些著作无外乎关注人的自由,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说J.洛克这样说道: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只有实行轮换制的政府、只有实行新闻自由的政府。也就是民主政府才能成为保护人的自由的政府。约翰•洛克们的伟大在于,不仅提出了伟大的观念,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观念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伟大还在于,开创了治理社会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种相互制约的制度,靠一种人民能真正制约政府的制度。

『玖』 雅各布布克哈特的代表作是什么

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年5月25日~年8月8日),生于瑞士巴塞尔,并在出生地终老,杰出的文化历史学家,他的研究重点在于欧洲艺术史与人文主义。19世纪杰出的文化史、艺术史学家。生于瑞士巴塞尔,曾留学德国,师从实证主义学派创始人兰克。后又受业于美术史教授库格勒,研修艺术史和文化史。在巴塞尔大学长期担任历史学与艺术史讲座的教授,研究重点为欧洲艺术史与人文主义。

雅各布?布克哈特出身于瑞士巴塞尔城的一个古老家族。1839年至1843年,他曾经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的兰克门下接受过“西米纳尔”式训练,打下了开展史料批判方面的扎实基础;又在波恩大学受业于美术史教授库格勒,及早涉及到了艺术史和文化史领域。

1843年,布克哈特在兰克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回国2年之后,他就担任巴塞尔大学历史学与艺术史讲座的教授,并且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50年之久。其间当兰克1871年从柏林大学退休的时候,布克哈特曾被柏林大学邀请担任该大学的历史学讲座教授,作为兰克的继承人。

雅各布?布克哈特一生未婚,除了在柏林读书的一段时间和平时的旅游,他从未离开过巴塞尔这个小城,即令是柏林大学盛情邀请他担任讲座教授,也同样遭到拒绝。从这一点上看来,他与大哲学家康德非常相象。不过,不同的是,他爱好旅游,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雅各布?布克哈特对于生活也非常讲究,而且天生就有艺术细胞。据说能够了解科摩湖边上什么地方的葡萄最甜;也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某某知名之士生前主要喝过哪些种葡萄酒,等等。

雅各布?布克哈特完成中学学业后,在巴塞尔学了两年新教神学(1837~1839年),打算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教士,但他很快发现,历史学更能打动他的心,乃说服父亲同意他到柏林大学学习历史。

此时史学大师兰克已经声名鹊起,成了德国历史学的翘首。他的第一部史学杰作《教皇史》已经于1834年出版第1卷,第2和第3卷也于1836年出版,这部著作很快为兰克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布克哈特已然阅读了《教皇史》,并且能将其中的一部分铭记于心。他之所以决心进柏林大学,就是为了跟随兰克学习当时最新的历史学方法。在动身之前,他曾尝试找人向兰克推荐他,但没有取得成功,不过却获得了向艺术史教授弗兰茨?库格勒的推荐。怀揣着这份推荐信,21岁的布克哈特于1839来到了作为德国学术中心的柏林大学,他在这里学习了4年,中间有一个学期去了波恩大学。

柏林的三位教授对布克哈特的学术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当然是兰克。他们两人的学术承继关系并不是一目了然,除了布克哈特后来的学术取向大不同于兰克之外,部分是因为他们的个人关系并不融洽。论者均提及,布克哈特并不喜爱他的这位老师,不过这主要是就个人性情、政治和社会态度而言。

对于兰克的历史研究,布克哈特还是推崇备至的。除了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和1841年春季在波恩的那个学期之外,他从没有错过兰克任何的课程和讨论班。不仅如此,在兰克的讨论班学习时,布克哈特还提交了两篇长篇论文。前一篇是研究8世纪法兰克人国王卡尔?马特尔的论文,后一篇则是研究德国天主教教派领袖霍希斯特登的论文。两篇论文都使用了“民族精神”这一概念,而这是兰克十分偏爱的词语,后者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卡尔?马特尔》一文的开头,布克哈特宣称:“本文的目的是确立事实。”这一兰克似的宣言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他采用的是兰克的研究方法,即占有全部原始资料,对其进行细致的甄别,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描述事件的过程。对于布克哈特的这两篇论文以及他后来出版的《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兰克其实都赞赏有加,并推荐慕尼黑大学给予他教授席位。布克哈特还在其他地方表现出对兰克历史学的推崇。

在1841年夏天,他和波恩大学的另一些同学送给他们的老师兼朋友、波恩大学神学教授歌特弗里德?金克尔一件生日礼物,即是兰克的《宗教改革时代的德国史》的第一卷。许多年以后,在老年的时候,布克哈特准备了一份自己去世后在葬礼上宣读的生平介绍,其中写道:“我很幸运地在兰克的讨论班上提交了两项有分量的研究,并且很幸运地得到了大师的赞许。”可见布克哈特从未否认兰克对他的影响。

《世界历史沉思录》吕森在谈到布克哈特关于历史的认识时,曾经提到一段非常重要的话:“说老实话,作为一个老师和讲师,我从来没有像有些人那样,为了教历史而慷慨激昂地把它称作世界历史,而是把历史看做是一个入门课,换句话说,我要教给学生的是,他们在日后继续学习任何学科都不可缺少的框架,因为那些学科并非悬在空中。我在教学过程中试图使学生对过去有所了解,但同时又尽量不败坏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以便他们学会靠自己的能力采摘果实。此外,我也没有刻意培养什么有专业知识的学者和学生,我的目标是促进那些听课的人确立一种信念、萌生一种愿望:对每个个体来说,同一件以往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每个人都能够并且可以以自己特殊的方式了解和理解它,并且很有可能从中看到对自身有益的因素。”

单从这段话来看,布克哈特对于所谓的宏观历史似乎是没有兴趣的,对于历史哲学更加没有好感,在《导言》中他说:“我们力求避免系统性的问题;我们并不试图对世界历史问题提出观察,而是满足于观察,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历史事件和片断的横切面;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不谈论历史哲学。历史哲学说起来有点像半人半马的怪物,是一种明显的自相矛盾。”他甚至认为,“历史只能片面地和非直接地从事这项工作。”

对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他格外看重直接面对史料,以史料为史学之基础,这大概是兰克的影响。他说:“我们在接触更多史料的过程中,通过比较相似的和相对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比读二十本讲解阅读技巧的书更有效。”

他认为原始资料具有两个特性:首先,原始资料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需要靠自己来决定,从这些资料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或结论;而整理性的文献已经越俎代庖地替我们下了结论。不仅如此,只有在直接接触原始材料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才有可能与被阅读对象直接结合,从而产生正确的化学反应。

布克哈特一生勤奋,著述甚多。他的主要历史著作有3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1853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年)和《希腊文化史》(1898~1902年)。除此之外,还有《意大利艺术宝库指南》(1855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史》(1867年)、《意大利艺术史论文集》以及2本遗著:《世界史观》和《历史片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是资产阶级历史学中关于这个重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最重要的著作。《世界历史沉思录》是布克哈特著作中最具有个人风格的一部,不仅因为他在书中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世界历史。对现实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雅各布?布克哈特布克哈特虽然接受过兰克史学的正规训练,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兰克所倡导的一整套史料批判和考证的方法,但是他并不赞同兰克史学的治史理念,不满足于将自己的史学实践局限于史料考证,也不相信一个历史学家在研究中能够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和心平气和。

于是他一再声称“历史就是解释”、“历史就是批判”等观念,与客观主义史学所标榜的“让史料本身来说话”的原则大相径庭。在历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方面,布克哈特与泰纳极为相似,这一点就连泰纳本人也公开承认。布克哈特的代表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就是通过泰纳介绍给法国读者的。他们二人在各自的历史研究中,都致力于寻找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而且都认为这种“典型”特征是在某些稳定因素(泰纳认为是“种族”,布克哈特认为是“国家和宗教”)与时代空间(泰纳认为是“环境”,布克哈特认为是“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因此,布克哈特力图通过宽广的文化史视野来观察“国家和宗教”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从中发现欧洲各个时代的文化形态,进而揭示出各个时代所谓的“典型”特征。

与此同时,布克哈特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也与泰纳一样擅长运用心理分析和心理解剖的方法,而且总是在揭示社会个体的思想、行为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对应关系的时候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他在解释佛罗伦萨人对暴君不满的原因时这样写道:“佛罗伦萨在当时是人类的个性发展得最为丰富多彩的地方,而那些暴君们却除了他们自己和他们最亲信的人们的个性以外,不能容忍其他人的个性存在和发展”。把佛罗伦萨人痛恨暴君的原因归结为个性受到压抑,这是一种纯粹的心理解释,而这样的历史解释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见。

布克哈特的史学实践使得他没有能够成为兰克学派的继承人,然而却从另一个角度代表着客观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融合趋势。

『拾』 世界历史沉思录怎么样

这两个月的睡前,经常翻这本书。现在也说不清是看完了还是没看完,因为是随手翻,只有些断片的映象,希望不会过分空洞无物。 很喜欢这一套历史观念译丛,深......

阅读全文

与世界历史沉思录百度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