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京剧用英语怎么说
准确答案应该是Peking Opera。
❷ 广东社会学学会范英信件手写件
《学术研究》杂志社副主编,广东社会科学大学副教务长,《现代哲学专》杂志社属常务副社长兼主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专职秘书长,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省广东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医学论理学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编委会主任兼总编辑等。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❸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属于一级学会吗
应该是的。
从网络资料来看,是一个独立的组织,群众性学术团体
❹ 陈先达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
网络
目录
1
陈先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展开
陈先达,男,1930年12月30日生,江西鄱阳人[1],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央联系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等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组组长,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2][3]
陈先达教授专著《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4]《陈先达文集(14卷)》[5]《走向历史的深处》《处在夹缝中的哲学》《陈先达文集(6卷)》《陈先达自选集》《哲学心语》《回归生活》《信仰与探索》《陈先达哲学随笔丛书(4卷)》等10部;合著《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人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总览》《被肢解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6部;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历史唯物主义新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3]
陈先达教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曾获中宣部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1999、2003、2017)[6],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7],“最美教师”荣誉称号(2015)[8],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6)[9]。
中文名
陈先达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30年12月30日
毕业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1]
职业
教师
快速
导航
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获奖记录
人物经历
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
青年时期的陈先达
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江西鄱阳[1]
研究方向
陈先达教授在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般哲学理论、文化理论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著述。[3]
主要贡献
主要著作
陈先达教授专著《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4] 《陈先达文集(14卷)》[5] 《走向历史的深处》《处在夹缝中的哲学》《陈先达文集(6卷)》《陈先达自选集》《哲学心语》《回归生活》《信仰与探索》《陈先达哲学随笔丛书(4卷)》等10部;合著《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人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总览》《被肢解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6部;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历史唯物主义新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5部。[3]
中年时期的陈先达
《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
《陈先达文集(1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陈先达哲学随笔丛书:静园夜语(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走向历史的深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信仰与探索:陈先达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回归生活:哲学闲思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静园夜语:哲学随思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哲学心语:我的哲学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陈先达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7
《学步诗选》,新华出版社,2007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陈先达文集(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静园论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静园夜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陈先达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世纪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合著),北京出版社,1983
《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总览》(合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干部哲学辞典》(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历史唯物主义新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查看更多
词条目录
网络名片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主要著作
主要论文
主持项目
获奖记录
❺ 马克思在下面哪一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18年会扩展阅读
基本观点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因此,如果说经典作家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而超越了以往的哲学的话,那么,异化劳动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商品拜物教批判,就构成了这一批判的不同探索,其中的继承和突破也就不言而喻了。
❻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怎么样,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学好
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专,历史课本,都可属以,他会让你对历史有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判断力,对于做历史选择题有相当大帮助。
试题,其实我是很反对题海战术的。不过对于历史大题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去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答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回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你今天复习是帝王将相,明天复习是将相王侯,就这点东西,翻来覆去。
背熟教材。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❼ 有中央党校历史唯物主义协会这个单位吗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全国研究和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成回立于答1981年1月16日,原名为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1991年7月履行复查登记手续,改为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
学会宗旨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以促进我国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的繁荣与发展。主要任务是: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现实重大问题,组织和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和研讨班 ;组织协调会员进行各种专题性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和其它学术性活动;组织编译中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和历史哲学的资料,出版刊物;向报刊、出版社及有关部门推荐会员的优秀科研成果。
❽ 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怎么样
陈先达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哲学组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作品:
1《走向历史的深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3《信仰与探索:陈先达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哲学闲思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静园夜语:哲学随思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哲学心语:我的哲学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版。
7《陈先达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
8《学步诗选》,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9《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陈先达文集》(六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静园论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静园夜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陈先达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世纪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合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19《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0《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总览》(合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03年版。
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4《干部哲学辞典》(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5《历史唯物主义新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深入探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光明日报》2010年4月9日第007版。
2、《专业、职业与信仰》,《光明日报》2010年3月30日第011版。
3、《论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哲学研究》2010年第2期。
4、《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5、《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7、《论“得意拜孔,失意读庄”说》,《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9期。
8、《文化复兴与尊孔读经》,《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期。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文本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理论风格》,《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9期。
12、《“拜上帝会”邪教说驳议——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8期。
13、《论哲学与科学和生活的关系》,《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14、《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5、《评社会历史考察的另一视角》,《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
16、《新时期的哲学成就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7、《“拜金”并不比“拜权”进步》,《石油政工研究》2004年第5期。
18、《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9、《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科学性的客观依据——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4年第0期。
20、《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之路——关于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21、《坚持先进文化 力求真新结合——修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思路》,《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22、《论与时俱进与哲学繁荣》,《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
2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24、《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江汉论坛》2002年第6期。
25、《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与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5期。
26、《处在夹缝中的哲学》,《现代哲学》2002年第1期。
27、《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8、《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29、《五十学易,可以无过矣》,《前线》2002年第1期。
30、《生命中的有限与无限》,《前线》2001年第12期。
31、《做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求是》2001年第23期。
32、《人生观问题的时代特征》,《前线》2001年第10期。
33、《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34、《哲学三论》,《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4期。
35、《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第九届年会上的发言(摘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
36、《论文化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7、《唯物史观在新中国的五十年》,《哲学动态》1999年第10期。
38、《毫不动摇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9期。
39、《毫不动摇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9期。
40、《唯物史观研究三题》,《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41、《向辩证法要智慧》,《求是》1999年第7期。
42、《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道路和哲学工作者的使命——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1期。
43、《哲学不能归结为自我意识》,《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6期。
44、《我对哲学的几点浅见》,《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
45、《哲学漫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46、《哲学随想录(续)》,《世纪论评》1997年第Z1期。
47、《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人民论坛》1997年第11期。
48、《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49、《跨世纪的中国哲学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4期。
50、《哲学与人生》,《求是》1997年第11期。
51、《哲学随想录(二)》,《长白论丛》1997年第2期。
52、《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53、《哲学随想录》,《长白论丛》1997年第1期。
54、《文化与传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55、《关于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下)》,《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11期。
56、《关于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10期。
5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与实践性——兼谈哲学的冷与热》,《求是》1995年第15期。
58、《加强人生观教育 反对拜金主义》,《人民论坛》1995年第4期。
59、《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大纲的说明(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
60、《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大纲》的说明》,《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61、《世界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应当有机结合》,《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
6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些想法》,《哲学动态》1989年第12期。
63、《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把握》,《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64、《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几点想法》,《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
65、《对讲授“质量互变规律”的几点意见》,《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6期。
66、《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致的几个问题(续完)》,《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5期。
67、《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致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4期。
68、《自然与人生》,《光明日报》2001年3月20日第B04版。
69、《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之路》,《光明日报》2003年2月25日。
70、《对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看法》,《光明日报》2006年8月28日第009版。
先简单的说下和唯物史观对应的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是主要认为历史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人们的意识,以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来源于精神要素.
而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来自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不断适应生产力.唯物史观承认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决定性.所谓的社会存在就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能容,是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是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同时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是起到影响历史进程的作用.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没有考察到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以及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坚持英雄史观.
再解释下生产方式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哪里.第一,劳动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因此生产方式也是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的根本途径.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第四,生产方式对于地理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
❾ 侯惠勤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侯惠勤 ,男,1949年2月生于安徽安庆市。原籍广东湛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内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容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哲学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系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学科负责人。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75年本科毕业于华南师大政教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现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首届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等。2013年12月起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❿ 蒋红的介绍
蒋红 ,女,197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哲学博士、教授。现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员院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