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自成是祸害天下的流寇吗
传统观点无原则地推崇农民起义,把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都看作推动历史进步的大英雄。由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京城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所以李自成的“业绩”更得到历史学家的推崇。但威名赫赫的李自成只在京城维持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许多学者都为李自成惋惜。哪些错误导致李自成最终成为悲剧人物?
不知道笼络明朝势力,李自成出身于驿卒,在他的头脑中,也许明朝皇室已经完全丧失了正统地位,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续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还有很大的号召力!
从宏观历史看,李自成所率领的“贫民起义”势力,与最终推翻了统治王朝的反秦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中的势力根本不同,而与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和清朝后期发生的洪秀全起义颇为相似。唐末黄巢起义尤其与李自成起义的情况相似。虽然黄巢也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但他也没能维持政权,而是很快败亡。从表面看,黄巢没能推翻唐朝而李自成却直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成就似乎更大一些,但这完全是由于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政权对明王朝也构成致命威胁,崇祯皇帝本人也刚愎自用,不愿意离京避祸以观天下之变。从这一角度看,李自成起义并没有多大特殊的研究价值。
利用公共产品原理,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农民起义”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贫苦农民参加的起义,称为“贫民起义”;另一类是由社会各阶层参加的起义,称为“社会起义”。“贫民起义”的参加者都是由于天灾迫使他们无法生存,必须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谋生”,所以必须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历史上的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起义都是如此。“社会起义”要么发生在由兼并战争建立不久的王朝,例如反秦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要么发生在内部篡位王朝,例如反莽起义。在兼并王朝统治时期,国家各部分的“融合度”较低,皇帝在被兼并地区也不具有多大正统地位,而篡位王朝的皇帝则在全国都不具有正统地位,所以很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包括官僚、地主阶层的许多成员)的反抗,形成“社会起义”。这类起义的领导者都力图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所以都能够利用原有社会中的官僚地主阶层(阶级)。
“贫民起义”和“社会起义”的最大区别是,在“贫民起义”中地主阶级是支持王朝或直接参加镇压(起义)的,而在“社会起义”中地主阶级却是支持起义或是直接领导起义的。结局当然也截然不同:“贫民起义”总陷于失败,而“社会起义”却总是推翻了原有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有兴趣的读者可在网上搜索文《中国历史循环之谜新解》)。
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贫民起义领袖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条件使然。
参考资料:明清易代的“经济人”解读——兼谈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㈡ 李自成为什么得不到人民的喜欢
李自成带领的闯军究竟是的军队呢?
我们看看明史中的真实记载.
首先是闯军的领袖李自成的记载.
"自成为人高颧深<幽页>,鸱目曷鼻,声如豺。性猜忍,日杀人斮足剖心为戏。所过,民皆保坞堡不下。"
--------"岩因说曰:“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之,屠戮为减。又散所掠财物振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
-----"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汝才妻妾数十,被服纨绮,帐下女乐数部,厚自奉养,自成尝嗤鄙之"------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来,李自成性格极为残忍,以杀人断肢挖心这种行为做为日常娱乐游戏.结果,这种土匪作风使民心并不归之.相反,攻打县城反而受到百姓大力抵抗.后来采纳公子李岩的建议,收敛了残暴不仁的行为,打起均田免赋的旗号,因此,逐渐收得民心,才了有来的成就.李自成不好酒色,能与部下共患难同甘苦是其长处,然而,性格上的暴戾残忍,注定其不会真正珍惜百姓.导致后来的惨败是必然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所谓的正义之师,闯王的军队,他们的作风..
"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马见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
---攻城,迎降者不杀,守一日杀十之三,二日杀十之七,三日屠之。凡杀人,束尸为燎,谓之打亮。城将陷,步兵万人环堞下,马兵巡徼,无一人得免。献忠虽至残忍,不逮也。诸营较所获,马骡者上赏,弓夭铅铳者次之,币帛又次之,珠玉为下。"-------------
闯军的战马,饲养方式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是把人的肚子割开作为马的食槽,马喝了人血以后上了战场,闻到了血腥味,就会象疯了一样往前冲.
那么,闯军攻打县城的时候,主动投降的百姓,不杀.如果晚一天投降,就杀掉全城百姓的十分之三,再晚一天,就杀十分之七,如果三天后没投降.就把满城的百姓全部杀掉!把杀掉的人,堆积起来焚烧,称之为打亮.象张献忠这么残忍的人,比起闯王军队的作风,还多有不如.
所以,虽然闯王施行仁政,但是,并不能掩盖其对老百姓的血腥镇压和铁碗政策.当闯王打下江山之后,民众基础是很不稳定的.以这种土匪作风,还能获得广大民心的欢迎,实际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论崇贞多么努力,几代的利弊压在他身上.根本就无回天之力.地方官僚腐败,警匪一家.下面一篇文献就可以看出明朝的衰败到了什么地步了.
"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把当时陕西的灾情叙述得甚为详
细,就是现在读起来,都觉得有点令人不寒而栗:"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
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
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
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
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
掠无遗矣。……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
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
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
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
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
几许矣。……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仅存之遗黎,止有一逃耳。
此处逃之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此盗之所以遍秦中也。
总秦地而言,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而盗则稍次之;西安、汉
中以下,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则档次之。" (见《明季北略》卷五)"
这的确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很扼要地说明了明末的所谓" 流寇" 的起源,
同隶延安府籍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先后起来了的。
第二个原因,闯军的仁义政策.李闯确实贯彻了李岩的爱民政策.在老百姓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如果遇到这样一支部队,可以给他们饭吃,可以让他们过上不吃死尸的生活,即使这个军队再怎么血腥,大多数人还是会接受的.无论均田免粮是怎样一种愚民政策,确实受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
凭借这两点,李自成在后期作战中所向披靡.最终灭掉了大明王朝.
占领京城之后,虽然也施行了一些有利于政权稳定,民生安康的政策.然而,闯军的暴行更甚!烧杀抢掠,奸淫民女,抢夺民财.这支农民起义军队,在梦想得以实在的那一天,玩得忘乎所以.已经忘记自己是义军,也忘记了自己是靠什么打下江山的!
"其余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藻德遇马世奇家人,泣曰:“吾不能为若主,今求死不得。”贼又编排甲,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征诸勋戚大臣金,金足辄杀之。焚太庙神主,迁太祖主于帝王庙。"
以上暴行,使闯军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以至于后期闯军作战,粮草无着.人民冷眼观之,任其生死.
可以说,这就是农民起义的一个典型的悲剧.当取得全盘胜利之后,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数十年的浴血奋战,打下的万里江山,就在闯军的屠刀挥向百姓的一刹那,注定终将化为泡影.
及至后来,闯军败退.对人民又大肆掠夺,荼毒比起明末官僚政府还有狠毒千倍.将原本闯军的残忍本质发挥的淋漓尽致.人心向背,昭然若之.李岩一死,仁政全无.李自成这个看似正义的土匪头子,这个曾为无数小说称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这个贫苦人家出身,最终却无半分恩惠于人民的大顺皇帝,终于战死在九宫山,了此一生.
我并不认为李自成是个英雄,相反,我对其极为厌恶.英雄者,纵横四方,爱惜百姓,成霸王之业,守社稷江山,雄才大略,造福子孙后代.象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是义军领袖,但是和李自成比起来,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或者是枭雄.
很多教科书,死板的夸赞李自成如何了不起,如何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而在我看来,这种假正义,实邪恶军队,还不如不要起义的好.于国于民,没有半分好处.反而让清朝渔翁得利.给人民带大了更大的灾害.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队,历史意义远不如教科书中宣扬的那么宏大.相反,倒是充满残害人民的血腥和暴力.其张献忠杀的四川人民十室九空,可见一斑!
有时候想想,也不由感叹,明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如此衰败的国家,没有农民起义是绝对不可能的.只可惜,这次领导起义的人物,是个小农意识严重,作风残忍毒辣的土匪.俱往矣,只能空对历史叹气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㈢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
没有先进的革命思想,只有家天下的改朝换代,这是注定要失败的根本原因。当然他也占领了北京,也坐了几天龙椅,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导致失败,那就是推翻明政权后采取了错误的政策与方略,骄傲自满,迅速地腐化,不仅失去民心,还导致吴三桂完全与新政权对立,纵满入关,军无战心,最后败逃,在九宫山被杀。还是农民对国家对政权的狭隘认识,使其能通过暴力夺取权力,但却没有经验,没有远见卓识来稳固政权管理国家。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失败的教训,总之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是家天下的更替,没有抛弃封建帝王意识建立新型国家的理念,怎么也超不出时代的局限。
㈣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北京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
这次农民战争所以最终失败,主要有下列四个原因:
第一,由于清军入关,满、汉地主阶级逐渐结合起来,整个国内形势起了不利于农民军的变化。
第二,农民军特别是张献忠的农民军流寇主义作风严重,不重视根据地和政权建设。
第三,农民军李自成部的主要将领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进北京后,无组织,无纪律,生活腐败。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
还滋长了腐化思想,政治上处理不当,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蚀,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也是农民战争的常见的历史现象,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也曾自称为建文帝的后裔。
第四,李自成、张献忠死后,农民军内部不能团结,争权夺利,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4)中国历史循环之谜新解扩展阅读:
失败战役
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终于投向清军。李自成在北京得到吴三桂降清的消息后,即派明降将唐通率二万骑兵出一片石(今河北山海关北),绕道关外以切断吴三桂退路,并亲率二十万大军于四月十三日北上讨伐吴三桂。
清军在接到吴三桂飞书告急后,连夜疾驰,二十一日,清军败唐通部于一片石,随即进入山海关。次日,清军、吴军与大顺军在山海关前对垒,清军统帅多尔衮先命吴三桂军与大顺军交战。
两军酣战至中午,正当吴军被农民军包围难以支撑之时,隐伏于阵后的清军精骑突然从吴军右翼全部出击,猛攻大顺军左侧,农民军顿时阵势大乱,一朝溃散,向北京撤退。清军紧紧跟随,在永平(今河北卢龙)再败李自成。
李自成回到北京后,连兵十八营反击尾随而至的清兵,失利。此时,农民军内外交困,形势严峻,李自成无心眷恋北地,于四月十九日在武英殿匆匆登基后便放弃北京,向西安撤退。
在大顺军撤退途中,清军先于保定、定州(今河北定县)两挫农民军,接着向山西进攻。大同守将姜瓖投降,平阳(今山西临汾)陈永福被俘。全晋落入清军之手。同时,河北、山东大部分地区也被清军占领。
五月初,清军进入北京后,全国军事形势已呈现四分五裂的局面。清方控制着辽东、畿辅、山西、山东等地区,大顺政权管辖着整个西北和山西、河南、湖广的部分地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正在收取四川的进程中,大明则统治着整个南部中国。
对此,清廷制定了新的军事方针:先“举大兵以收晋豫”,“次第定东南之局”,最后统一中国。清军因而将主要进攻目标转向农民军,对大明暂取不战不和的策略。为此,清廷将国都从沈阳迁到北京,宣告清朝是代明而兴的天下共主。
十月,清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大顺军:北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率领经大同、榆林、延安南下,南路由豫亲王多铎、孔有德率领经河南进攻潼关。
同时,肃亲王豪格率领的一部清军业已占领河南、山东一些地方。翌年(1645年)正月,多铎在潼关击败大顺军,李自成率主力连夜撤回西安。
潼关为清军所占,入陕门户洞开。阿济格部清军进入陕北后,以一部分兵力围攻据守榆林、延安的李过、高一功部大顺军,自己领兵南下西安。
自此,李过、高一功部被切断了往西安的退路,被迫放弃陕北,取道汉中,由四川入鄂。在清军两路重兵合击下,李自成不得不放弃西安,取道商洛、豫西,转入湖广襄阳。
占领西安后,清廷命多铎部东进南京,摧毁弘光政权,命阿济格部继续追击大顺军。此时,50万大顺军已是军心涣散、纪律松懈、指挥混乱,在清军追击下,在襄阳、九江等地连败十三仗,丧失了全部辖地。
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遭当地地主武装袭击,不幸牺牲,大顺政权遂而瓦解。其余部30余万后来在李过、李来亨等领导下归顺大明,继续抗清,最后于康熙三年(1664年)失败。
㈤ 闯王李自成失败都有哪些原因,失败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1,用错了牛金星,乃至误杀李岩。
2,大顺王朝刚建立,连年征战,百废俱兴。而此时的清庭正值其顶峰时期,兵强马壮,帐下人才济济。本人凭空臆想,即使吴三桂不投降满洲,而在李自城和多尔衮的两面夹击下,又能耐何几多??
李自成的素质,我觉得作大帅,作大将都可以,要让他作领秀,实在有点免为期难.
吴山桂的话,也有大将之才,他开关降清,我觉得可以原谅,他原本是想投降李自成的,但是因为李自成做得也太绝啦,你想一个男人尚不能保家,何来卫国?但后来开关以后对南明那么穷追恶打,我觉得倒是不可原谅,乃至以后的所作所为,我觉得都是为了一已私欲!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中国陕西米脂人,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大顺政权的建立者。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去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失业回家种地。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高利贷,当年冬季,李自成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於市,将置至死」,经严刑拷打后放在太阳下曝晒。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又杀死自己通奸的妻子韩金儿及其情人盖虎儿,同侄儿李过於1629年2月投奔甘肃甘州的驻军总兵杨肇基麾下,升任把总。
1629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造反起义。
李自成起义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佐挂的义军。1630年王佐挂被朝廷招降后李投奔张存孟的义军。在这期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动,大将袁崇焕被皇帝凌迟处死。1631年4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降明。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
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召开「荥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会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张献忠与李自成不合,乃分军东走。
1636年后金改清。清军第三次入塞。高迎祥进攻西安时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杀。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明史》称其为闯贼。
崇祯十年(1637),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迂安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的激烈反对。崇祯和战不定,急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难不死。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樊)重新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队伍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1641年1月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与此同时明朝对清朝战事不利,3月,洪承畴降清。11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掠走36万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
1644年1月李自成东征北京,攻克太原、大同等地,明朝官吏纷纷来降,3月17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18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 藩。但不奉诏与觐耳。」3月19日破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进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3月27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
据说李自成进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时人许重熙在《明季甲乙两年汇略》借谈迁之口谓曰:「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但可信度并不高。计六奇认为:「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回圈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据梁方仲估计,1390年至1486年,中国国内白银总产量只有三千万两上下。明亡前,虽有大量白银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万两。
1644年4月13日,率二十万军亲征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22日,吴军战败。吴三桂乃降於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逃往西安。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终於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於明朝的地方武装杀死。另说李自成脱逃削发为僧,名奉天玉和尚,在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寺出家。又说李自成隐居到甘肃兰州青城。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人(此寨至今犹在,内有李自成纪念馆)。李继迁寨是当年党项首领李继迁所建立,该寨李氏即其后裔。
李继迁是北宋初年党项羌的首领!他的祖先因在唐朝末年曾帮助唐政府镇压黄巢,所以被唐帝赐姓李氏,从而得到了一个汉姓。
李继迁一生进行的是反宋事业,不断在宋朝边境进行武装叛乱,他的儿子李明德也是一生进行对宋战争。直到李明德之子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国后,仍然多次侵扰北宋边境,屠杀宋朝军民。
谁料到西夏灭亡数百年后,党项余孽的后裔李自成继续祸害我大明江山!后来李自成失败以后,吴三桂血洗李继迁寨,也算是狗咬狗,此支党项羌后裔被灭门!
李自成作为明末一名主要的农民军领袖,曾一度拥兵百万之众,占据北京,面南背北,登基坐殿,但最后却一败涂地,不知所终.今人在评述他的失败原因时,大多只着重于他进京后不善待百姓,错杀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等方面,却少有人注意到其实大顺政权建设上的巨大漏洞,才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愚以为前者只能算是大顺政权崩溃的导火索,就如同萨拉热窝事件对一战的影响一样,即使他进北京城后善待百姓,也不出现错杀将领,清兵入关等其后一系列的不利事件,若政权建设的各方面工作还那样不到位,那天下大乱,被人撵下台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李自成从起事伊始,就一直没能脱掉流寇习气.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只知攻城,不知守土;只知征兵,不知抚民;只知招降纳叛,不知大力培养自己的政权建设骨干.首先,他只知道攻城抢东西,杀贪官,始终不注重建设自己的根据地.他曾经先后几次攻占洛阳,还杀了明朝的福王,但过后都主动放弃了这座中心枢纽城市.注意,是有足够的实力守城(洛阳城破后举国震动,他的农民军从者云集,又缴获了福王囤积的大批粮食,可称兵强马壮),却只派了几百人留守,等官军围剿大部队一来,这几百人当然只能弃城而逃,所以李自成一直没能形成据地为王之势.其次,那时百姓都知道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可作为一个政权领导人来讲,地盘内老百姓不纳粮,你的军队吃什末,只靠抢官军的粮食过日子吗?那终非长久之计.只打破城池,开仓放赈,把数万饥民招作兵丁,然后拔脚就走是绝对不行的.你必须站住脚跟:建立政府(当然首先得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对这块地盘进行起码的保卫),委派官吏,让百姓给你交赋税,支持你作战,通过各项政策和制度把你们紧紧捆在一起,建设和保卫根据地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再逐渐招兵买马,扩大地盘,那才行.君不见共产党的“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利归农会“?只这一下子,就争取到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没有政权的依托,虽号称拥有数省地盘却没真正把根扎牢,因此日后他的百万大军在清兵追杀下一退再退,于数月之内就迅速土崩瓦解就不足为怪了.相反,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就很注意守土,因而坚持斗争了足有十几年.再次,后期虽然李自成的帐下聚集了李岩,宋献策等知识分子,为他出谋划策,以上所述形势有了一定改观,他也建立了一些固定据点,隐隐有了点儿王者之气,但情况始终没能得到根本上的扭转.比如他在领地内任命的地方(不包括军队)官吏,大多是明朝投降过来的人,自己培养出来的干部极度缺乏.这些官儿们几乎全是贪污腐化的投机分子,根本和他不是一条心,日后一看形势不对,马上又投降清军.没注重嫡系地方政权干部的培养和投降官吏的甄别使用,是他的一大错误.还有,如果他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为上兵“平时拿外交工作当回事,麾下有几个出色外交人才的话,即使抢了陈圆圆,吴三桂至于都答应了投降,又为了区区一个女人反悔吗?
所以,我说称李自成为“大顺皇帝“是高抬他了,他只能算一个超大号的流窜作案的山大王,一个不懂治国不懂政治但在这方面又稍有觉悟(冲他招纳了几个文人,抽空读了些书和大多时对百姓还不错来说的)的鲁莽武夫.打天下决不只是杀杀砍砍的事,他做一员武将是可以的,但绝对坐不稳江山.
㈥ 今天破她的 处 又失败了!
李自成就是闯王
属于农民起义
传统观点无原则地推崇农民起义,把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都看作推动历史进步的大英雄。由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京城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所以李自成的“业绩”更得到历史学家的推崇。但威名赫赫的李自成只在京城维持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许多学者都为李自成惋惜。哪些错误导致李自成最终成为悲剧人物?
不知道笼络明朝势力,李自成出身于驿卒,在他的头脑中,也许明朝皇室已经完全丧失了正统地位,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续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还有很大的号召力!
从宏观历史看,李自成所率领的“贫民起义”势力,与最终推翻了统治王朝的反秦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中的势力根本不同,而与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和清朝后期发生的洪秀全起义颇为相似。唐末黄巢起义尤其与李自成起义的情况相似。虽然黄巢也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但他也没能维持政权,而是很快败亡。从表面看,黄巢没能推翻唐朝而李自成却直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成就似乎更大一些,但这完全是由于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政权对明王朝也构成致命威胁,崇祯皇帝本人也刚愎自用,不愿意离京避祸以观天下之变。从这一角度看,李自成起义并没有多大特殊的研究价值。
利用公共产品原理,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农民起义”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贫苦农民参加的起义,称为“贫民起义”;另一类是由社会各阶层参加的起义,称为“社会起义”。“贫民起义”的参加者都是由于天灾迫使他们无法生存,必须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谋生”,所以必须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历史上的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起义都是如此。“社会起义”要么发生在由兼并战争建立不久的王朝,例如反秦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要么发生在内部篡位王朝,例如反莽起义。在兼并王朝统治时期,国家各部分的“融合度”较低,皇帝在被兼并地区也不具有多大正统地位,而篡位王朝的皇帝则在全国都不具有正统地位,所以很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包括官僚、地主阶层的许多成员)的反抗,形成“社会起义”。这类起义的领导者都力图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所以都能够利用原有社会中的官僚地主阶层(阶级)。
“贫民起义”和“社会起义”的最大区别是,在“贫民起义”中地主阶级是支持王朝或直接参加镇压(起义)的,而在“社会起义”中地主阶级却是支持起义或是直接领导起义的。结局当然也截然不同:“贫民起义”总陷于失败,而“社会起义”却总是推翻了原有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有兴趣的读者可在网上搜索文《中国历史循环之谜新解》)。
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贫民起义领袖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条件使然。
这个答案也不错,你自己看看吧
㈦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全纪录
就是当时的皇帝的皇后和一位贵妃同时怀孕了,皇帝就允诺谁先生下皇子就立谁的皇子为内太子,继承皇位.
然后那个容贵妃就先生下了皇子,可是皇后很嫉妒,就命令她贴身的侍卫把那位皇子换成了狸猫,让皇帝以为那位贵妃是妖怪.可是皇后的侍卫不忍心杀死小皇子,就把他给放了,让他在民间长大.
最后,皇后如愿生下了皇子,并且成了太子,最后还成了皇帝,而当年的贵妃被打入了冷宫,郁闷而死
㈧ 恐龙灭绝之谜新解的习题
科学家根据杨子鳄的蛋在温度不同的环境下,孵出来的后代性别不同,来推测因为气温下降,恐龙的后代全是雌性,这样雄恐龙死光了,活着的雌恐龙就成了"寡妇",最终导致恐龙灭绝
㈨ 明智光秀反叛之谜有何新解
明智光秀为何突然叛变织田信长,到今天仍然是未解之谜,由于正史上没有明智光秀本人出现在本能寺的记载,所以近年也有多家学说认为事实是明智光秀背了黑锅,而主谋其实是羽柴秀吉或德川家康,或者千利休、蜂须贺一党等。以下为主要几种说法,但都没有确实的证据:怨恨说在天目山之战后,信长邀请家康参加庆功宴,当时光秀负责接待家康的工作,但信长因为不满光秀的招待品太过昂贵以及嫌湖水的鱼味道有异,因此斥责光秀,并命令由其他人负责工作,在家臣的劝阻下,才由光秀继续接待。其他一连串事件包括:当光秀攻下波多野氏的八上城后,信长决意斩杀波多野秀治和波多野秀尚,结果在交换人质前惹怒了波多野的家臣将光秀的母亲(亦有说是并非光秀真正的母亲)杀害。在征伐武田胜赖之时,光秀因为失言被信长斥责,然后被侍童森兰丸以铁扇打光秀。坂本城的城主将会由森兰丸就任,因而光秀会失去该地的领土。虽然明智光秀屡战履功,但织田军的大权却逐渐落在与光秀有过节的的猴子(丰臣秀吉)手里,光秀逐渐被冷冻,使光秀心生不满。野心说光秀自己瞄准了天下统一这样的见解。高柳光寿著‘明智光秀’采用这个见解。但和本能寺之变后光秀失魂落魄的反应有矛盾。四国说明智光秀的重臣斋藤利三与四国大名长宗我部元亲有婚姻关系,但在1580年信长开始对四国进行侵略,利三集合讨伐四国的武士,实际上在本能寺攻击信长。[3]不安说织田信长在长筱之战后放逐了佐久间信盛和林秀贞,光秀担心信长会对家中的重臣进行大规模的放逐,为免失去一切,于是尝试谋反。天皇说因信长有取代天皇之意,打算使正亲町天皇让位。近几年,立花京子用各种论文指出,朝廷即诚仁亲王和近卫前久是这个事变的中心人物。成为了“朝廷黑幕说”能招来的见解主要的论据的“天正十年夏天记”幕府再兴在发动本能寺之变前,有传光秀有意将足利义昭复兴,于是征伐中国时,将织田信长解决,借机制造混乱,让义昭有机会回京。黑幕关于黑幕的说法,会加上其中一名人物的名字,当中有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等。德川家康的版本是当时家康长男德川信康被信长下令切腹,家康担心自己的将来,于是想到暗杀信长。秀吉的说法是因为佐久间信盛和林秀贞被放逐后的影响。另外这两人在政治、军事上也是最有动机,故也有野心之说。其他的说法有织田信忠、细川藤孝等。私生子说有关私生子的说法,有传闻说光秀在外爱上了一女子,但因为正室熙子强烈反对致使光秀迟迟无法娶她入门,后来那女子生了名孩子,光秀溺爱他甚于光庆,有打算让他作为嫡子,此事被远在中国攻打毛利势力的秀吉知晓,便委托忍者抓了那对母子,之后迫使光秀陪他来演场戏,那就是著名的本能寺之变,由光秀来扮坏人,讨伐了主君织田信长,再由秀吉来扮英雄率领军队打着正义之师的名号来讨伐光秀,这样一来秀吉便可名正言顺的握有更大的权利甚至取信长而代之,而光秀也在秀吉的安排下装被民兵杀死,后隐居起来与妻儿享受人生的黄昏。身死光秀在6月3日,4日期间费力劝降诸方势力,尤其是女婿细川忠兴加入,但震慑于当时信长存活的市井传说(织田信长对背叛者的处置十分惨烈),以及对光秀背叛行为的不齿,多数部将选择按兵不动,少数支持者听到秀吉军回师的消息即撤军回师。6月5日光秀进入安土城。7日,朝廷派敕使拜访明智光秀,任命其为京都守护。9日正准备前往京都时接到了秀吉回师的消息后出兵山崎。光秀回军于6月13日与丰臣秀吉、丹羽长秀、织田信孝等战于天王山,由于兵单势微,加上多数部将选择支持打出讨逆叛徒口号的秀吉军,明智军溃败,光秀循小路欲逃回阪本,却于当日深夜在小栗栖被刺杀 南光坊天海传说相传在山崎之战中,光秀早已离开没被杀害,改姓为南光坊天海后帮助德川家康推翻丰臣秀吉。 以下是这传说的根据有日光东照宫有名身穿明智家桔梗纹的谜之武将雕像存在。日光山轮光寺有处瀑布名叫“明智平”。秀忠的“秀”和家光的“光”,家康后继著们的名字有着光秀这两字。历史记载光秀死于天正10年(1582年),但是在比睿山饭室谷长寿院旁的不动庭之石灯上却刻着感谢光秀布施的“奉寄进愿主光秀庆长二十年二月十七日”(1615年)。有被认为可能是天海所穿戴过的铠甲留下天海说服德川家康,让昔日光秀的家老—斋藤利三的遗子于福(日后的春日局)成为德川家光的奶妈且受到重用。天海过世之后,谥号为慈眼大师,但是在京都府的慈眼寺竟然也同时祭拜着明智光秀的牌位,其表面刻着“主一院殿前日州明叟原玄智大居士神仪”,背面刻道“顺逆无二门大道彻心源五十五年梦觉来归一元”,即光秀的辞世诗。东京特别节目进行了笔迹鉴别,出现“和本人极像,又或者是亲近的人”的结果。虽然如此,现今却没有留下确实的证据,而且把他们一生重整的话将达116岁(记录为108岁,相较之下,另一派主张天海为光秀女婿-明智秀满的说法,则在年龄上较为合理),以当时来说不太合理,因此还是没法确定他们是否同一人。
㈩ 李自成霸占吴三桂爱妾陈园园不归还,逼反了吴三桂引清兵,李自成是不是腐败透顶江山败
传统观点无原则地推崇农民起义,把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都看作推动历史进步的大英雄。由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京城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所以李自成的“业绩”更得到历史学家的推崇。但威名赫赫的李自成只在京城维持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许多学者都为李自成惋惜。哪些错误导致李自成最终成为悲剧人物?
不知道笼络明朝势力,李自成出身于驿卒,在他的头脑中,也许明朝皇室已经完全丧失了正统地位,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续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还有很大的号召力!
从宏观历史看,李自成所率领的“贫民起义”势力,与最终推翻了统治王朝的反秦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中的势力根本不同,而与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和清朝后期发生的洪秀全起义颇为相似。唐末黄巢起义尤其与李自成起义的情况相似。虽然黄巢也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但他也没能维持政权,而是很快败亡。从表面看,黄巢没能推翻唐朝而李自成却直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成就似乎更大一些,但这完全是由于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政权对明王朝也构成致命威胁,崇祯皇帝本人也刚愎自用,不愿意离京避祸以观天下之变。从这一角度看,李自成起义并没有多大特殊的研究价值。
利用公共产品原理,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农民起义”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贫苦农民参加的起义,称为“贫民起义”;另一类是由社会各阶层参加的起义,称为“社会起义”。“贫民起义”的参加者都是由于天灾迫使他们无法生存,必须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谋生”,所以必须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历史上的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起义都是如此。“社会起义”要么发生在由兼并战争建立不久的王朝,例如反秦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要么发生在内部篡位王朝,例如反莽起义。在兼并王朝统治时期,国家各部分的“融合度”较低,皇帝在被兼并地区也不具有多大正统地位,而篡位王朝的皇帝则在全国都不具有正统地位,所以很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包括官僚、地主阶层的许多成员)的反抗,形成“社会起义”。这类起义的领导者都力图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所以都能够利用原有社会中的官僚地主阶层(阶级)。
“贫民起义”和“社会起义”的最大区别是,在“贫民起义”中地主阶级是支持王朝或直接参加镇压(起义)的,而在“社会起义”中地主阶级却是支持起义或是直接领导起义的。结局当然也截然不同:“贫民起义”总陷于失败,而“社会起义”却总是推翻了原有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有兴趣的读者可在网上搜索文《中国历史循环之谜新解》)。
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贫民起义领袖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条件使然。
参考资料:明清易代的“经济人”解读——兼谈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