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高中中国历史古代史

高中中国历史古代史

发布时间:2021-03-07 02:28:08

⑴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三的古代史按朝代

中国的
一 、原始社会(约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 三藩叛乱开始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四、 近代史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1947年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世界的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 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 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 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
公元前后 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 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 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 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 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 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 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 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 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
九世纪 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 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 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 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 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 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 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 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兰革命
1600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纪初期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雷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9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6-1794. 7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法国热月政变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海地宣布独立
1804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5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1849 1848年欧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81-1899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
19世纪80年代法国最终确立了对越南的统治
1889第二国际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907英法俄协约的最后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并朝鲜
1910-1917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8.11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9-192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919.3.1朝鲜三一运动
1919.3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共产国际建立
1919.1-6巴黎和会
1921.11-1922。2华盛顿会议
1922.10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2.12苏联成立
1925.10洛迦诺会议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1希特勒在德国上台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5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5-1936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
1936-1939西班牙反对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8.9慕尼黑会议
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6法国投降
1940秋不列颠之战
1940.9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1941.6苏德战争爆发
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 秋大西洋宪章
1942 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 莫斯科保卫战
1942.6中途岛战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3.12.1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11-12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4.6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6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9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七十七国集团产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9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欧洲联盟建立

⑵ 怎样学习高中的中国古代史

你可以自己把中国古代史分成几个段落
比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一个,春秋战国一个,秦回汉一个,三国两答晋南北朝一个......
把他们分开,小一些,然后分段记能好一些。
分段后在把每一段的总结一下,列在纸上,政治一份,经济一份,社会文化一份。
然后把纸条随身携带,没事的时候就掏出来看看。看的多了不用背,自然就在脑子里了
记得要多复习,不要记住了就不看了,那样时间长了就会前功尽弃了
再者可以看一些感兴趣的历史小说,不过不要相信野史,还有注意重点是课本,不是小说,那只是辅助的,还有百家讲坛,不错,我经常看,特别是易中天品三国,可以看看
最后祝你学习愉快!

⑶ 高中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

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

(1)井田制:

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

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

1、 青铜器:
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②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③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

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最为典型。

3、纺织业: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4、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5、漆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漆工艺来装饰车。
第四节 商业交通和城市

①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多,有车、船、橇等。

②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商民善经商,后世称经商之人为“商人”;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③西周:交通更发达,有几条宽广的由都城通向全国的大道;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④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门和整齐的街道。二里头夏都遗址已具有一定规模。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征

①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②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③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诸侯纷争

1、春秋争霸

(1)战争原因: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 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

(2)齐桓公称霸

①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② 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③ 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

① 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4)吴越争霸

① 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 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2、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

(2)“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

(3)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两强交战的新局面。

(4)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

(5)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强秦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

1、表现

(1)农业

铁农具:铁器使用开始于西周;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牛耕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冶铸业:

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②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莲鹤方壶是珍品。

漆工艺:出现采用夹芝技术的精巧漆器。

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

煮盐业、酿酒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发明。

《考工记》:手工业工艺的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商业城市

商业发达: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商业城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2、由公田到私田

(1)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

(2)过程:

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君缴纳,并改变对耕田者 土地的剥削方式。

②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的人转变为封 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二、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

(1)“相地而衰征”:齐国管仲实行的赋税制度,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

2、战国变法

(1) 背景:

①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影响: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影响:

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⑷ 高中中国古代史总结

(1)春秋战国: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秦朝: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④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两汉: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恃点。
(4)三国: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元,华佗、马钧等);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
(5)两晋南北朝: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③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③文化上:宗数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学和艺术。为佛数服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
(6)隋朝: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7)唐朝: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人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⑤文化上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8)五代十国:①政治上。藩镇割据局面仍在继续和发展;朝代更替频繁;统治残暴,剥削苛重。②经济上: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9)两宋: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②经济上:北宋时,农业有较大发展,南北作物交流频繁,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北宋时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③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④科技文化:为战争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诗词。
(10)元朝: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实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对西藏、台湾、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漕运和海运的畅通促进了经济交流;大都等一些较大城市商业繁荣;泉州对外贸易发达。③中外交流频繁。来大都的亚洲、东欧和非洲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意大意人马可•波罗还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汉族人民对开发边疆做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人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一回族。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11)明清: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朝戚继光抗倭,巩固东南边疆。清朝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确立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起到了开发台湾和加强祖国海防的作用;反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订立《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②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并削弱封建的自然经济;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人们]思想,预示着新制度的出现。③经济上: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④中外关系出现一些新特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⑤文化承古萌新,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古典文化进人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水平已超过自己的外来文化。

参考:https://wenku..com/view/0df98dc66137ee06eff918f2.html

⑸ 高中中国古代史总结(每个时代按政治,经济,文化分)

(1)春秋战国: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秦朝: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④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两汉: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恃点。

(4)三国: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元,华佗、马钧等);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

(5)两晋南北朝: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③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③文化上:宗数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学和艺术。为佛数服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

(6)隋朝: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7)唐朝: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人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⑤文化上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8)五代十国:①政治上。藩镇割据局面仍在继续和发展;朝代更替频繁;统治残暴,剥削苛重。②经济上: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9)两宋: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②经济上:北宋时,农业有较大发展,南北作物交流频繁,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北宋时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③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④科技文化:为战争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诗词。

(10)元朝: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实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对西藏、台湾、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漕运和海运的畅通促进了经济交流;大都等一些较大城市商业繁荣;泉州对外贸易发达。③中外交流频繁。来大都的亚洲、东欧和非洲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意大意人马可•波罗还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汉族人民对开发边疆做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人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一回族。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11)明清: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朝戚继光抗倭,巩固东南边疆。清朝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确立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起到了开发台湾和加强祖国海防的作用;反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订立《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②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并削弱封建的自然经济;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人们]思想,预示着新制度的出现。③经济上: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④中外关系出现一些新特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⑤文化承古萌新,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古典文化进人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水平已超过自己的外来文化。

⑹ 中国古代史详情 高中必1

人教还是岳麓啊
先给你发人教的吧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
2、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 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简、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果 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签订《 南京条约 》 广州北郊 三元里 自发抗英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 焚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 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 邓世昌 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年《辛丑条约》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让 香港岛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 2100万 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895)
(1)、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 、 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
(3)、开放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4、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爆发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 北京 至 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5)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①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城。 ③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④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二课)抗日战争
1、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2、 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凇沪会战:1937年8-10月。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3、 了解洛川会议:中共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3、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4、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战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二课)辛亥革命
●1、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 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
(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兴
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 ②党的奋斗目标 ③中心任务 ④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了解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工农运动发展: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工人组织武装举行罢工;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的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的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5、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今年80周年纪念。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6、 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读54页地图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7、● 理解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 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9、 了解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1949年春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0、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内容:(1)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2)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3)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4)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新中国诞生: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①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 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意义: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意义: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6、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出
7、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8、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9、

■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C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 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3、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5、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6、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7、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
(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 (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1997年,对东南亚金融危机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加强与欧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六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⑺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怎么弄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二、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六、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七、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⑻ 高中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的重点有哪些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商鞅变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 闭关锁国 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 秦朝的法家思想 西汉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 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 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 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 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 书法名家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 顾恺之 画圣吴道子 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 马夏的残山剩水 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本人是今年11年的文科高考考生 专业科目是文综(尤其是历史)和语文 历任高中三年历史课代表 以上是本人回忆高三复习时中国古代史的重点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⑼ 怎样学好历史(高中的中国古代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⑽ 高中历史的中国古代史主要内容是什么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秦的统治 西汉的兴衰
东汉的统治专 两汉政属治经济制度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秦汉文化(一)
秦汉文化(二) 秦汉文化(三) 三国鼎立的形成和魏蜀吴的统治 西晋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
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短暂的隋朝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唐朝后期的政局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一)1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一)2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二)1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二)2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五代、辽、宋、夏、金的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对外关

阅读全文

与高中中国历史古代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