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希腊雅典和斯巴达 关于历史
在古希腊200多个城邦中,雅典和斯巴达是最具有实力的。在当时,雅典是民主、进步、文学繁荣的城邦。而斯巴达却是保守、专制的。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政策处于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经济上,双方也在为争夺矿产、奴隶而发生冲突,争端不断升级。最后,爆发了这场希腊大部分城邦都卷入的战役——伯罗奔尼撒战争。
一 雅典
在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民主政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的阿提卡半岛,主要居民是爱奥尼亚人和阿卡亚人。它境内多山,矿产丰富,濒临爱琴海,海上交通便利,多良港,却缺乏良田,适于发展航海业和工商业,而不利于农业发展。建邦之初,实行贵族政治,原来的氏族贵族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特权。随着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要求打破氏族贵族独揽政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联合其他平民,一起展开了向氏族贵族的夺权斗争。经过贫民和贵族的不断斗争,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的民主制达到极盛。由全体男性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每隔10天召开一次,投票决定国家的内政、外交等大事,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休会期间,从公民中抽签选出500人,组成“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城邦的日常事务。各级官员也抽签产生。陪审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机构,陪审员从公民中抽签选出,处理各种重大案件。为了防止某些人因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雅典人还发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专门召开一次公民大会,公民们把他们认为是民主的敌人的名字写在陶片(或贝壳)上。如果出席大会的人超过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要受到为期10年的放逐。
雅典的民主宣扬全体共享政治权力和义务。但是,这种民主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占大多人口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二 斯巴达
斯巴达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它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社会分为三个等级——
1、斯巴达人。城邦中的全权公民,完全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最盛时约有9000户。斯巴达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种军事性质的所谓“平等者公社”,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统治阶层。
2、“边民”,一译“庇里阿西”。被征服的边区城市的居民,约有 3万户。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权,但是没有斯巴达城邦的公民权。主要务农,也有的从事工商业。
3、黑劳士。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农业奴隶
它的国家机构由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察官组成。国王有二人,分别由两个家族世袭,平时,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战时,一个国王外出领兵作战,权力较大。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斯巴达男子组成。实际作用不大,对长老会议的提议无权讨论,只有表决权,表决时以呼喊声的高低决定,声高即表示通过。长老会议成员和监察官由公民大会选出,选举方式也是以呼喊声的高低来对候选人表示意见。长老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成员共30人,除去两个国王外,其余28人都是年逾60的贵族。任职终身,如有缺额,仍须从年逾60的贵族中补选。一切国家大事先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然后交公民大会通过。如不能通过,长老有权宣布休会。长老会议又是最高司法机关,一切民法案件、刑事案件和国事案件都由它来审理。监察官共有五人,由公民大会一年一选,年满30岁的公民皆可当选。他们的职责是监督国王,审理国王不法行为,监察公民生活和镇压希洛人的反抗。从公元前5世纪,他们的权力不断加大,代替国王取得了主持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的权力,原归长老会议审理民法案件的权力也落到了他们手中。
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斯巴达人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其它生计。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
2. 雅典历史发展阶段有哪些
1、史前文明
希腊大陆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革命开始影响到当时的巴尔干半岛与希腊地区,约西元前二十世纪,来自于北欧的印欧民族,爱奥尼亚人、亚该亚人、多利安人等等,这些民族自称为希伦人(Hellense),他们进入爱琴海一带,并且移居此地,向爱琴海沿岸的民族,学习与吸收他们的文化与知识,希伦人因此逐渐文明化,并且赶走原居于爱琴海沿岸的民族,成为希腊人的祖先。
2、米诺斯文明
米诺斯文明是爱琴文明中最早出现的,活跃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一直持续到约前1450年,现今人们对于米诺斯人知之甚少,甚至连这个名字也只一个是现代的称呼,其称呼来自传说中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他们被认定属于前印欧民族(pre-Indo-European),而他们的语言米诺斯语(Eteocretan)可能使用仍未被解读的线性文字A书写,他们主要以海上贸易为生。
贸易是米诺斯的主要经济来源,地中海东部地区都曾发现来自于米诺斯的工艺品,譬如印石,出产自希腊、土耳其、爱琴海诸岛、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金属制品也曾在克诺索斯遗址发现,考克学家在克里特岛上也发展种类繁多的大型坛罐,这些坛罐是用来收藏橄榄油和葡萄酒的器具,橄榄油和葡萄酒是米诺斯人的主要出口产品。
除此之外,木材、羊毛绂、陶器、珠宝、刀具、香水以及药品也都是他们的出口产品。
克里特岛约于公元前第3千纪末出现了青铜文化,公元前第2千纪初有了国家和文字,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讲希腊语的部落开始在希腊半岛定居,公元前第 2千纪的中、后期,希腊人建立过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旧译“派洛斯”)等小国,已有文字,创造了灿烂的迈锡尼文明。
3、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古希腊文明,它的存在从公元前1600年左右希腊人到达爱琴海开始算起,直至约前1100年的衰落,这是荷马史诗以及许多希腊神话的历史设定。
“迈锡尼时期”得名于阿尔戈斯地区东北的迈锡尼考古遗址,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雅典、皮洛斯、底比斯及梯林斯也是重要的迈锡尼城市。
迈锡尼文明是个由武士所领衔的贵族统治,大约前1400年迈锡尼人掌握了米诺斯文明的中心克里特岛的控制权,并且吸收了后者的文字,从而衍生出线性文字B来书写自己的语言,一种早期希腊语,米诺斯时期的文字被称为线性文字A。
迈锡尼人将他们的贵族葬于圆顶墓(tholoi),一种带有高高的穹顶和笔直的石砌入口通道的圆形墓室,他们通常将短剑和其他武器装备与死者合葬,而贵族更是通常戴有金面具、冠冕、甲胄以及镶有珠宝的武器,迈锡尼人通常以坐姿下葬,一些贵族的遗体经过木乃伊化。
公元前第2千纪中期起,希腊人逐步向爱琴海(包括克里特岛)的诸岛扩张,传说发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的特洛伊战争,可能就在希腊人向外扩张的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或者公元前12世纪初。
迈锡尼文明衰落于约前1100年,许多城市被洗劫一空,从此希腊历史进入了黑暗时期,在这段时期,希腊的人口和文化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希腊人自己将祸根归结于另一族希腊人——多利安人的入侵,然而缺乏考古证据证明这个论断。
公元前1200年左右,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一些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讲希腊语的部落从北方进入希腊半岛,引起了塞萨利亚及其以南的许多希腊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迁徙,国家、文字和宏伟的宫殿都消失了,继之而来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希腊人居住的地区占统治地位的“荷马时代”。
4、古希腊城邦时期
对于古希腊时期的开始,历史学家们莫衷一是,虽然在通常的使用中它可以指罗马帝国统治希腊之前希腊所有的历史,历史学家倾向于给它一个更精确的定义,一些作者将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包含入内,而另一些人指出这些文明与更晚的古典希腊文明之间的差异过大,而应另作划分。
传统上,古希腊时期的开始被定为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但是更多的历史学家将其提前至约前1000年;它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23年的辞世而结束。继后的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期,虽然并非所有学者都将这两个时期区分对待,甚至还有作者将古希腊文明视做连绵延续直至基督教于公元3世纪的兴起。
古希腊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奠基,古希腊文化深入地影响了古罗马文明,后者将其发扬光大并传之于整个西方世界,古希腊文明的遗产植根于今天西方世界的语言、政治、教育、哲学、艺术以及建筑中,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18、19世纪发生于欧洲和美洲不同的新古典主义运动中极大地影响了文明的进程。
古希腊的政治单元是城邦(Polis),因而“政治”(Politics)即为“城邦的事务”,每一个城市,至少在理论上是独立的。
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6世纪末,古代希腊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和平环境之中,没有受到外族的严重威胁,由于与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联系日益密切,希腊人从埃及和西亚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铁制工具已经普遍使用,尽管所有地区主要的经济部门都是农业,但在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如科林斯、埃吉纳、米利都、雅典、哈尔基斯、埃雷特里亚、希俄斯等地,商业和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制陶、武器制造等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业也有长足进步,出现了三列桨战舰。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重新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埃吉纳、科林斯、雅典等地开始铸造货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从公元前8 世纪起,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人中,又开始形成国家。一、二百年内,陆续出现了一批史家称为“城邦”的小国,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会后期。
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前6世纪末,希腊人的广泛移民活动,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贸易,破产者到海外谋生,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陆续在海外占据一些殖民点,随着希腊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殖民范围扩大,在东起黑海东岸,西至今法国的马赛,包括意大利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的一部分,南达尼罗河口和利比亚,北抵今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广大地域内,几十个希腊城邦(远非所有城邦都参加了移民)先后建立了总数逾百的移民区。
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叙拉古,斯巴达人建立的塔连同,迈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奥尔比亚等,大多数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耕地不足,这个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是绝大多数移民区都成了独立的城邦,它们与母邦的关系,主要限于奉祀共同的神,在广大地域内众多移民区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见,同时不少地区出现了移民奴役、剥削原有居民的现象。
希腊人在向外扩张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内部各地区间的交往,以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许多“近邻同盟”的建立,奥林匹亚、德尔斐等逐渐具有全希腊意义的宗教中心和竞技中心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希腊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城邦之间也发生过不同性质的战争,包括斯巴达征服美塞尼亚那样的希腊人奴役希腊人的战争。
公元前546年,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其首个目标为依阿尼亚地区的各个希腊城邦,依阿尼亚地区的经济甚为发达,其政治亦为较先进的民主制,波斯国王便向依阿尼亚地区各希腊城邦提出要其改民主制为君主制的不合理要求,以找借口向其宣战。
依阿尼亚诸城邦无法接受,于是便以米利都为首,进行抵抗波斯的运动,米利都因为自知不能抵抗波斯,因此便向斯巴达求援,但斯巴达却拒不出兵,反而是雅典及埃维厄两城邦出兵援救,两城邦虽然派出大批士兵及军舰援救,但在坚持数年后,仍然不敌波斯大军,在公元前494年,波斯完全征服了依阿尼亚区。
在这一时期中,依阿尼亚的许多优秀人物逃到希腊的其他地方,将直迄当时局限在依阿尼亚的文明转播到希腊世界的其他地方。
公元前431-前404年,希腊数百个城邦卷入了规模空前的“希腊世界大战”,战火几乎波及当时整个地中海文明世界。
5、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34年开始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实质是以马其顿人为主的马其顿、希腊军队对亚洲和北非广大地区的侵略,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希腊历史进入“希腊化时代”。
经过数十年的战乱,在欧亚非三洲的广大地域内出现了以托勒密王国、塞琉西王国、马其顿王国为主的一批“希腊化国家”。
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城邦多数程度不同地成了国王或僭主统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权利的地方自治单位,在希腊大陆,只有埃托利亚同盟和阿哈伊亚同盟以及斯巴达比较长期地保持了政治独立。
公元前299年,罗马势力开始侵入巴尔干半岛,随着希腊化诸王国陆续灭亡,罗马人逐渐成为希腊人命运的主宰。
公元前30年,罗马灭亡了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腊的历史随之告终。
6、古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30年,罗马开始侵略希腊。
希腊军事力量的下降使得罗马人在前168年左右征服了这片土地,尽管成为罗马的领土,不过却拥有一段前所未有的和平时光,很多希腊人认为罗马人结束希腊化时代的动乱,罗马人的统治则带来和平,而希腊文化反过来征服了罗马人的生活。
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去世,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从此希腊归东罗马帝国管辖。
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彻底决裂。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7、拜占庭帝国时期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由学者August Heisenberg总结为“皈依基督教的希腊人的罗马国”的历史,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及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而原本由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埃及、巴勒斯坦及叙利亚等地又在七世纪被阿拉伯入侵及占领,希腊于是成为了帝国的主要部份,希腊人也成为帝国的主要公民,并最终将这两种身份等同了起来。
君士坦丁大帝将拜占庭建筑成为帝国的首都(从此称为君士坦丁堡),将其置于帝国中心,并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作为灯塔狼烟指引着希腊人的民族归属感,直到近代。
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一世的形象构成了帝国前期(324年—610年)的历史,这两个皇帝吸收了罗马的传统,作为拜占庭帝国奠立和发展的根基。最初的几个世纪用于巩固帝国边界,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疆域,同时,这一阶段也标志为正教传统的建立及其与来自帝国内部异端的冲突。
在拜占庭中期(610年—867年)的第一阶段,帝国经受了同时来自宿仇(波斯人、伦巴底人、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和新敌(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弗拉几人)的进攻,这些攻击并不局限于边界冲突,有时他们深入疆界甚至威胁首都。同时,入侵者并不满足于时而短暂的进攻,而是转为长期定居,变作与帝国敌对的新的国家,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导致帝国的结构也产生了转变,比如小户的自由农民的兴盛、军事统治的扩张以及军区(themata)制度的发展,完成了肇始于上个时期的这些变化。
在行政领域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社会和行政变得相当希腊化,同时偶像破除运动之后重塑了正教传统,这些因素致使了对邻近国家成功的军事行动,将它们置于拜占庭的文化影响圈之内,在这个时期版图有所缩小,并且由于丢失了生产财富的地区,经济受到一定的破坏;然而,它取得了语言、宗教和文化的巨大辐射力。
1204年,发生了帝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标志了拜占庭晚期的开始,希腊人的君士坦丁堡在历史上第一次失守,帝国被拉丁十字军征服并由一个拉丁国家所取代了57年,此外,拉丁占领时期极大地影响了帝国的内部发展,因为封建分封制度被引入了拜占庭生活。
1261年,希腊帝国被分割至前希腊拜占庭科穆宁王朝的成员(Epirus)手中以及巴列奥略王朝(君士坦丁堡沦陷时的最后一任王朝)手中,希腊拜占庭帝国内部的衰弱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逐渐导致了帝国的衰亡,1453年,拜占庭帝国落入奥斯曼人手中,希腊的拜占庭时期宣告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拜占庭时期”这个术语是由现代历史学家发明的,自10世纪起人们称呼这个帝国为希腊帝国,而之前则为罗马希腊帝国(Romeo-Greek),这就是为什么希腊人有时在口语中自称为Romioi,“罗马”(Romeo)这一修饰来自于帝国在政治行政领域对于罗马的传承,实际上,在欧洲历史上许多国家都使用这个修饰,比如卡洛林王朝以及日耳曼人的神圣罗马帝国都将自己看作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8、奥斯曼帝国时期
1460年,希腊遭奥斯曼帝国统治,奥斯曼帝国采用阿尔巴尼亚族省督来统治希腊,用希腊官僚统治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
奥斯曼人结束1204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希腊进入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历史阶段,他们由驻索菲亚的欧洲领地总督直接管辖,1470年,被六个“旗”(Sanjak),旗之下再细分数个县,土耳其苏丹让希腊当地的名门望族,负责地方收税和维持治安的工作,也有担任中央政府重要要职,如教会、军队、文官,都有需要他们的地方。
有些希腊人不愿受到奥斯曼人的统治,兴起了两股移民潮,首先是希腊知识分子阶层向西欧的移民,由此激发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其次,一些希腊人离开了平原,躲进层峦的群山中。由于希腊是个多山的国度,而奥斯曼人从未成功地在山区建立他们的军事或者行政存在,因而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奥斯曼人从来没有完全征服希腊。
19世纪初,乌克兰的敖德萨,希腊人建立秘密组织友谊社。
1774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大败给俄国后,依据两国签订的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奥斯曼开放黑海让俄国船只通航,并减免其关税,俄国因为缺乏黑海船只,所以慷慨地让同是东正教的希腊人和部分巴尔干人,享有船只悬挂俄国旗号的权利,于是,大量希腊商人趁机掌控俄国有利可图的粮食贸易,把大乌克兰地区生产的小麦,运送到粮价较高的南欧与西欧地区,这不但让希腊本地的希腊商人崛起,也从西欧媒介并传导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与独立理想。
1821年3月25日,希腊爆发反侵略军的独立战争,同时宣布独立,英国诗人拜伦投身于希腊独立运动,一直持续到1829年。
9、希腊独立战争
奥斯曼人统治希腊直到19世纪早期,1821年希腊人发动了希腊独立战争,并宣称独立;不过受到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抵制,这一运动直到1829年才获得最终的胜利。
当时的欧洲知识精英普遍崇拜古希腊文明,敌视伊斯兰文明,纷纷以同情的眼光看待这场战争,将之视为古典主义的欧洲或是基督教的欧洲对于异族的反抗。
例如欧仁·德拉克罗瓦在他1824年的作品《伊俄斯的屠杀》(Le Massacre de Scio)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一些非希腊族的志愿者也参加了战斗,如诗人拜伦,当时奥斯曼帝国对于反抗军来说过于强大,事实上,他们一度接近于完全扼杀起义军,但正是迫于外国军事力量的干涉才没有实现。
1827年的纳瓦里诺海战标定了战事的走向,其中来自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的舰只击溃了奥斯曼和埃及的联合舰队,而在1832年得以顺利独立,现代希腊于是出现。
希腊独立之后,出现了地方派系斗争的局面。
10、希腊王国
1828年,由爱奥尼斯·卡波季斯第亚斯带领希腊迈向独立,同时当选为第一共和国的首任总统,然而他却在1831年遭到暗杀身亡,此后全国陷入了一片混乱,列强决定介入并计划成立一个王国。
在1832年的伦敦会议之中,英、法、俄三国指派统治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年仅十七岁的奥托王子为希腊的第一位君主,由于当时奥托尚未成年,于是就由一个摄政团辅政,到了1835年,他才亲政。
1862年,奥托一世被罢黜后,由来自丹麦的威廉亲王即位,是为乔治一世,他一共在位五十年,在这段期间,希腊的版图大为扩张(在他加冕后不久,英国便把爱奥尼亚岛割给希腊);同时,在经济方面也有大幅成长,1913年,就在希腊即将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获胜之际,乔治一世在塞萨洛尼基遇刺身亡。
乔治一世死后,由其子康斯坦丁一世继位,他在德国受过教育,并且还娶了德皇的女儿索菲亚,因此也算是德国人,而拒绝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参与三国协约的建议,使希腊一开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然而,此举引起部分人士的反对,双方意见相左,各自在雅典与塞萨洛尼基成立政府,造成分裂的局面。
1917年,希腊还是加入了三国协约阵营,而康斯坦丁一世则被迫让位给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战后,希腊获得小亚细亚的一些土地作为补偿。
1920年,亚历山大国王被猴子咬伤而逝世,由康斯坦丁一世重新继承王位,但稍后发生的第二次希土战争中希腊军队惨败,致使他又被罢黜下台,不久于西西里岛的流放地逝世,其后,乔治二世继位。
1924年,乔治二世因第二共和的成立而离位;1935年,Georgios Kondylis将军发动政变,将共和政府推翻,并举办公民投票恢复君主制,乔治二世复辟;1941年,德军入侵希腊后他与全体王室成员流亡到埃及;1946年,乔治二世回国复位,直到1947年去世。
乔治二世的继承人为保罗一世,他在位至1964年;1967年12月,其子康斯坦丁二世为上校团驱逐,并由上校团所指派的摄政王取而代之;1967年4月建立了军人独裁政权;1973年,在军政府所主导的公投下,王室被废除,确立共和制;同年6月,乔治·帕帕多普洛斯出任总统。
11、希腊共和国
1974年7月,希腊军政府垮台,康斯坦丁二世返国,但是他并未恢复王位,11月举行议会选举,新民主党获胜并执政;12月举行公民投票,有69%的民众赞成终止君主制度,确立国家政体为共和制,希腊王国至此宣告灭亡,走入历史。
此后由新民主党和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简称泛希社运)轮流执政。
3. 求外国的历史(主要是英,美,德,雅典,希腊等等)
英国历史
〔一〕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1、手工工场的建立和扩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制呢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建立。并扩展到采煤、炼铁等领域。
2、圈地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发展了农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极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交易是16世纪英国商人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原始资本的积累。
4、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1)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削弱和限制了旧的封建势力。(2)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不仅增强了国力,且对资本原始积累起着保护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3)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初,开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利益。(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权神授”思想下,厉行专制,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宗教专制下,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势的紧张。(由于清教徒中反对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经济只有的要求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张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640年,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带领广大人民,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通过议会斗争、内战、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直到“1688年政变”,历经半世纪的曲折斗争,完成革命,最终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历史的分水岭。如:168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在议会中的权利,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17—18世纪又逐渐确立内阁制、两党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当时,尤其欧洲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已成为不可逆转历史潮流的形势下,英国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英国作为欧洲一个重要的、有影响的国家,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和过渡,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范例。此后,欧洲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都在其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所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三)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17世纪中—18世纪末中)
这一阶段,在亚洲、北美进行殖民扩张,与荷兰、法国等展开激烈争夺。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分别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后改名纽约),进一步确立海上霸权,荷兰则丧失了欧洲强国地位。
“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英法争夺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后较量,结果,法国丧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兰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仅留存本地治理等据点。至此,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并雄霸欧洲。
(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8世纪中-19世纪中)
(工业革命条件参见相关页面)
1、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从棉纺织部门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到机器制造业的出现,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和“世界工厂”,实力盛极一时。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一方面,他们对维也纳体系下的封建专制不满,要求更多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展开争取政治权利的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运动。如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为巩固和加强自身政治、经济地位,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求进一步接触封建束缚,实现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1776年《国富论》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经济政策由传统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重大转变。
3、工业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矛盾尖锐。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正是这一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标志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为满足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需要,通过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抢占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如: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非洲,英国势力渗入埃及;在拉美,加紧对新生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5、这一时期,为防止法国称霸欧洲,英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美国的独立使英国丧失了17世纪初到18世纪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和新法兰西。
附1:英国的国旗等国家标志
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歌:《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
国徽:即英王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国花:玫瑰花
国鸟:红胸鸽
国石:钻石
科学节:1831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
科学周:1994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举办
附2:英国历史概述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1-5世纪英格兰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外国历史
http://www.yiji.com/%E5%8E%86%E5%8F%B2%E5%A4%A9%E5%9C%B0/462147/index_0_0.html
4. 历史上曾经统治过雅典的国家有哪些
希腊作为国名只是近现代的事.在希腊于世纪末从奥斯曼帝国独立之前一直作为地名而不是国名.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腊就出现了克里特文明,后来又出现了迈锡尼文明.再往后,印欧语系的多利斯人(Dorian)和阿开俄人征服了希腊原来的土著文明.但是这些多利斯人和阿开俄人是落后野蛮的民族,他们的征服导致了原有文明的灭亡.但这些新的征服者建立了许许多的邦国,较为著名的有雅典和斯巴达.
后来,这些语言相同的邦国相互征战,但在希波战争,他们团结一致,打败了波斯人.由于雅典在击败波斯人增强了实力,成为提洛同盟的主宰.但也引起了另一强国斯巴达的不满.他们暴发了伯罗奔尼萨战争.战争的结果是雅典战败.
斯巴达胜利后,但也是好景不长.希波战争中失败的波斯人充分了利用希腊人四分五裂的状况.时尔扶持斯巴达,时尔扶持它的反对派.而两派则竟相讨好波斯,以打倒对手.
后来,被当时目为野蛮人的马其顿于公元前338年击败了希腊各城邦的反抗,成为全希腊的霸主;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22年,雅典彻底战败,全希腊归属于马其顿,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希腊第一次实际了统一,但这是国名不叫希腊,而叫马其顿.
马其顿帝国国运不长,不久陷于四五裂.而西边的罗马帝国则兴起后很快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希腊,公元前146年,希腊成为罗马的一部分.
罗马帝国分裂后,希腊成为东罗马帝国最重要的一个地区.
公元1453年,新兴的奥斯帝国攻灭了东罗马帝国.但在这之前的1396年,希腊就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19世纪,奥斯帝国衰落,帝国主义国家希望瓜分奥斯曼帝国.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希腊也象帝国的其他部分一样,开始了独立运动.
1829年,希腊为一个自治公国,并于1830年宣布独立,成立希腊王国.
1941年法西斯德国占领了希腊,1944年10月恢复独立.
5. 世界古代史,雅典在谁的统治时期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伯利克里其人:
伯利克里 希腊文:Περικλ??;英文:Pericles,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伯利克里 代表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和中下层自由民,特别是海员、佣工等第四等级公民的利益。他的国内政策以加强民主政治为核心。从公元前462年的改革开始,雅典公民大会在伯利克里的推动下,逐步通过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
伯利克里改革:
这场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改革者是主政的伯利克里,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伯利克里,公元前443年-公元前429年连续十四年当选为雅典首席将军。伯利克里是雅典名将之后,他父亲曾经担任过雅典军队统帅,母亲是著名改革家克里斯梯尼的侄女。门第加财富,使伯利克里从那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不仅学识渊博,文武双全,而且具有出众的口才。还不满三十岁,他已经在雅典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了。
改革简介: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③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⑥剥夺议事会的政治权力。剥夺战神山议事会的政治权力,使之分别归属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此后,战神山议事会只审理带有宗教性质的案件和事务。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和五百人会议摆脱了战神山议事会的牵制,完全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⑦作用限制取得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围。公元前451年规定,凡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6. 斯巴达与雅典战斗的历史
公元前500—前449,波斯对捍卫自己独立的古希腊诸城邦(都市国家)进行的征服性战争。
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位于埃维亚岛)举行起义(米利都人起义得到小亚细亚诸城邦的支持)反对波斯统治的小亚细亚都市国家提供援助,是希波战争的起因。直至公元前493年,波军镇压起义后,才在马多尼乌斯率领下于公元前492年春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入侵希腊。舰队行至阿索斯角(爱琴海)时,遭到暴风袭击,大量船只遇难(达300艘),陆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波军被迫停止进军,仅占领色雷斯。
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腊。在统帅达蒂斯和阿塔菲尼斯指挥下,波军(1.6—2万人)分乘600艘舰船横渡爱琴海,沿途攻占了纳克索斯岛和埃维亚岛上的两座城市,即卡里斯托斯和埃雷特里,最后在距雅典40公里的马拉松山谷上陆。同年9月,马拉松会战开始,米太亚德统帅指挥的雅典军和普拉塔亚军(9千—1万人)大败波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亲自率波军出征希腊。参加这次远征的波军有步兵近15万人、骑兵几万人和一支由1千余只舰船组成的舰队。在赫勒斯滂海峡架起两座浮桥,在阿索斯地峡开凿一条运河,以通行舰船。第一次交战在塞尔莫皮莱山口即从色萨利通向希腊中部的山间大道附近展开。波军突破塞尔莫皮莱后(参见温泉关战役),连续占领了维奥蒂亚、阿提卡和雅典诸城。但在同一年内波斯舰队在萨拉米斯岛附近却遭惨败(参见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79年,普拉塔亚一战,希腊都市国家联军(约6万人)击溃波斯陆军(7—8万人)(参见普拉塔亚战役)。几乎同时,波斯舰队在米卡莱角战中再次失利。希腊海陆军取得的几次胜利,实际上决定了希波战争的胜负。公元前478—前468年,波斯军占领的都市国家大多数获得解放。希腊军队把战争移到了爱琴海海域和小亚细亚地区。
公元前五世纪七十年代,希腊同盟军在雅典统帅西门指挥下,连战皆捷,夺取了色雷斯沿海地区、爱琴海上许多岛屿和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公元前469年,埃夫里梅东特河口一战大败波军。此后,战事时起时伏,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49年。这一期间,希腊军乘埃及反波斯起义之机远征埃及(运兵舰船达200艘),但遭到了失败。公元前449年,希腊军在萨拉米斯岛交战中再次获胜。此后双方举行和谈,缔结了卡里阿斯(雅典全权代表的名字)和约。根据此和约,波斯失去了爱琴海、赫勒斯滂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领地,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都市国家政治独立。
点评:希波战争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战争。希腊在希波战争中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希腊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波斯高,军队的组织编制优越,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希腊进行的这场战争是解放战争。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繁荣时期,在战争中身居季洛斯同盟盟主地位的雅典,也进入强盛时期。希波战争中军事学术得到了发展。战略上(特别是希腊军队)善于正确选择每个战争阶段的决战地幅和主突方向以及根据情况和力量对比决定作战方法(防御或进攻)。希腊的胜利多半取决于陆军与舰队之间密切的战略协同。对于发展战术和组建军队,希波战争意义重大。希腊军队创造的方阵是早期著名的战斗队形之一。与波军的混乱队形相比,方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步调一致、军纪严明、便于指挥。希波战争中出现了最早的战术队形,出现了保障战斗队形最要害部位——翼侧的必要性。希腊军队体制健全,有一套教育和训练战土的制度,在总结作战经验方面也作了初次尝试。
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世界的霸权
波斯帝国入侵希腊虽然没有成功,但战争还是极大的影响了希腊世界的格局。希波战争的初期,由于斯巴达拥有强大的陆上力量,斯达巴是希波战争中希腊一方的领袖,但是虽着战争优势偏向希腊一方,战争逐渐由陆上发展到海上,而斯巴达没有强大的海军,更主要的是斯巴达没有太多海上利益,所以斯巴达对战争渐渐失去兴趣,当然也就失去领导能力。这时雅典因为巨大的海上利益和海军,逐渐取得战争的领导地位。
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包括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200多个城邦,在提洛岛上成立了“提洛同盟”反抗波斯帝国。提洛同盟在初期希腊联军共同反抗波斯侵略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到后期,随着雅典势力强盛,操纵同盟大权,开始侵吞盟金,并强迫盟邦向之纳贡,对同盟各国动辄使用武力施以威胁,同盟沦落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公元前454年,提洛同盟的金库移至雅典,而同盟会议至此不再召开。
早在希波战争百多年前,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 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在同盟内部,斯巴达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军统帅。伯罗奔尼撒是希腊的一个半岛,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在这个半岛上。
公元前432年,雅典借口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科林斯的殖民地波提狄亚隶属于提洛同盟,要求波提狄亚与科林斯断绝关系。于是,在科林斯鼓动下,伯罗奔尼撒同盟要求雅典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到拒绝,战争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一、十年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公元前431中3月,伯罗奔尼撒盟国底比斯袭击雅典盟邦布拉底,引起战端。同年 5月,斯巴达国王阿基丹姆二世率军入侵阿提卡,战争全面展开。斯巴达拥有步、骑兵约6 万人;雅典拥有步、骑兵约3万人,另有战船300艘。斯巴达的战略是,发挥陆军优势攻占阿提卡,离间提洛同盟各成员国,以包围和孤立雅典。雅典执政者伯里克利的对策是,陆上取守势,海上取攻势,袭击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逼斯巴达求和。公元前 427年前后,米蒂利尼等城邦发生反雅典起义,陆上形势对雅典不利。公元前 425年,雅典海军攻占美塞尼亚两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亚岛,并煽动斯巴达的奴隶暴动,使斯巴达也陷入困境。公元前 422年,双方在爱琴海北岸重镇安姆菲波利斯激战,雅典主战派首领克里昂和斯巴达将军伯拉西达均战死。次年双方签订《尼基阿斯和约》。
二、西西里战争(公元前415年~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15年5月,雅典将军阿尔基比阿德斯、尼基阿斯和拉马科斯率军远征西西里。行前,雅典城内发生赫尔墨斯神雕像被毁事件。远征军刚到达西西里岛,公民大会即传令涉嫌的阿尔基比阿德斯回国受审。归国途中,他投奔斯巴达。雅典军改由拉马科斯和尼基阿斯共同指挥,初有小胜。拉马科斯阵亡后,由尼基阿斯一人指挥。不久斯巴达和科林斯派来援军,形势急转直下。雅典虽增兵援助,但由于尼基阿斯指挥不力,于公元前413年9月全军覆没。雅典损失战船 200艘,被俘7000人,尼基阿斯被杀。雅典从此失去海上优势。
三、德凯利亚战争(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04年)。公元前 413年,斯巴达军乘胜入侵阿提卡,并长期占领德凯利亚,破坏和消耗雅典力量。雅典与外界联系受阻,农业生产完全瘫痪,城内 2万奴隶工匠逃亡,经济严重恶化。为作最后角逐,雅典罄其财力再建舰队,并于公元前 412年~公元前 411年先后在阿拜多斯、基齐库斯打败斯巴达舰队。可是,斯巴达在波斯援助下重建了海军。新建舰队在莱山德的指挥下,于公元前 405年在赫勒斯谤海峡附近之羊河口重创雅典海军,继而从海陆两面包围雅典,迫使雅典于公元前404年4月投降,接受屈辱和约。该和约规定,雅典宣布解散提洛同盟而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拆毁从雅典城到出海口的长墙工事;撤除所有海军并只允许保留12艘船只。从此,斯巴达成为希腊霸主。
修昔底德(古希腊史学家,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空前的大悲剧,因为参战各方都有一批不负责任的政客,他们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和自私自利的目的,不顾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死活,使得整个民族都卷入了这场非正义的、愚蠢的战争;与此同时,一般的民众又没有力量来阻止战争的爆发和发展、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好无可奈何地随波逐流,结果导致同归于尽。
我认为雅典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同盟的暴动使得提洛同盟四分五裂,提洛同盟本来是为了对抗波斯入侵的,但后期由于雅典的帝国主义霸权,把盟金搬回雅典变成雅典的国库;肆意勒索盟金和威胁盟国。雅典对同盟国的政治奴役和经济压榨迫使盟国纷纷起来暴动。为了迫使盟邦就范,雅典对叛离的盟国采取了高压政策。结果,更多的盟邦起而暴动,迫使雅典两面作战,这大大削弱了雅典的力量。二是雅典内部的政治斗争严重削弱了雅典的战争力量。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主要体现为主战派与主和派之争。公元前421年“尼西阿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主和派取得暂时的优势,亚西比德的迅速崛起使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趋于白热化。西西里远征的成行说明主战派在激烈的党争中再次获胜,而公元前411年的寡头政变,则标志着寡头派又占了上风。三是雅典的民主政体的弊端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雅典民主体制是非常荒唐的,执政者是抽签产生的,轮流执政,即不管公民是什么样的人,道德品质如何,都可以当上执政者,这样的体制使用一批政治流氓得以上台,他们随意攻击政敌,处死在外作战的将军。
7. 为什么雅典成为西方古代史上最强大的力量
雅典也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对欧洲以及世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诞生了版苏格拉底、柏权拉图等一大批历史伟人,被称为民主的起源地。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被视为西方文化的象征。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8. 雅典形成到二战前的历史谁可以清楚说下来
雅典 雅典(古希腊语:α θναι,英语:Athens)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位于希腊半岛东南的阿蒂卡平原。 西北和南面临科林斯湾和萨罗尼克湾。东北西三面山地环抱,山麓地带接近城市边缘。 拥有5000多年建城历史的雅典,历史遗迹丰富。古代雅典是西方文化的源泉,雅典人对艺术、哲学、法律、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说雅典是以传说的历史故事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整个市区的东北部,是政治文化区,西南及港口一带是工商业区。雅典位于东地中海各国航运与航空中心。外港比雷埃夫斯海轮辐集,几乎全斩对外贸易都在此进出。城市饮水则由远自东北的马拉松水库供应,那里有世界少见的大理石水坝。雅典是希腊的古文物中心,至今仍保存着很多古代文化遗址,雅典的博物馆世界驰名。山海掩映、阳光璀璨,每年有700多万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 雅典的气候条件:雅典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7月和8月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奥运会举行的8月份的白天平均温度为29-35℃。温度最高时甚至可连续数日达到40℃。8月份的平均湿度为47%,是一年中最干燥的时期,月降雨量仅7mm。此期间的风力是全年较高的季节,会达到7级,风向通常为北风。 景点:希腊民俗艺术博物馆,希腊国立考古博物馆,无名战士纪念碑,卫城,哈德良拱门,古安哥拉遗址,奥尼索斯剧场,贝纳基博物馆,拜占庭博物馆奥林匹亚宙斯神殿. 古雅典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雅典是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 名字的由来 在古希腊语中,雅典为θναι (Athenai),又称θην (Athena)和θνη (Athene),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城市的名称是一个复数形态,是因为它由几个部分组成。19世纪,θναι正式成为城市的名字。 历史 雅典是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公元前1000年,雅典成为古希腊的核心城市。从公元前9世纪晚期到8世纪初,雅典已有贵族的豪华墓葬,铁器和青铜生产也发展迅速,达到建立城邦——早期的奴隶制国家的程度。梭伦是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庇西特拉图是他的继任者。在他们统制时期,雅典工商业有显著发展。公元前5世纪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 公元前492年,希波战争爆发,波斯在几个大的战役中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战争才结束。公元前431年6月,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历时二十余年,以雅典失败告终。 中世纪雅典开始衰落,拜占庭帝国统治期间又得到复苏。在圣战期间,雅典由于和意大利的贸易往来而兴旺繁荣。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雅典再次衰落。19世纪,雅典成为独立希腊的首都。1920年代,由于战争的爆发,大量来自土耳其安那托利亚的难民涌入雅典,也使雅典的人口得以膨胀。今天大约有一半的希腊人口生活在雅典。 地理 位置 雅典位于阿提卡的中心平原地带,四周群山环绕。西面是艾加里奥山,北面是帕尼萨山,东北面是彭特里山,东面是伊米托斯山,西南面则是圣罗尼克湾。雅典的地理结构导致逆温现象,也是近年来空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美国洛杉矶和雅典有相同的地理结构,也有类似的问题。)199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空气质量,逐步见到成效,如今雅典市内已经不太能见到烟雾。 气候 雅典位于地中海气候带和高山气候带的交界点,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从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有大量的降水;夏天则降雨量很小,通常为暴雨或雷暴。由于雅典地处雨影区,因此雅典和欧洲其它地中海气候的城市相比是非常干燥的。北部郊区的丘陵地带气候略有不同,冬天的温度更低一些,降雪也相对多一些。雾在城市中心并不多见,但是在东面的伊米托斯山周边地区较多。 雅典几乎每年冬天都会下雪,春季和秋季是理想的观光旅游和举办各种户外活动的季节。夏季气温较高,平均最高温度为32°C。每年7月8月期间偶尔会有热浪,最高气温超过38°C。 2007年6月27日,雅典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温度+46.2°C,即115.1°F。[14]2004年2月暴风雪期间,雅典天文台观测到的最低温度为-10.1°C 行政划分 雅典从1832年希腊独立战争结束后一直是希腊的首都。雅典是阿提卡大区及雅典州的首府。 阿提卡地区 雅典阿提卡地区是希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下设四个州,包括雅典州、东阿提卡州、比雷埃夫斯州和西阿提卡洲。总面积为3,808平方公里。 雅典州 雅典州的主要城市有雅典、比雷埃夫斯、珀里斯特拉和卡利地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立的议会和选举产生的市长。 雅典市 雅典市的7个主要街区雅典市一共分成7个区。区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行政上管理的目的。而雅典人还是喜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划分区,每个区有自己不同的历史和特征,这些传统的区包括帕格拉提(Pangrati)、阿木比劳克比(Ambelokipi)、伊哈瑞亚(Exarhia)、上/下帕提塞亚(Ano and Kato Patissia)、丽塞亚(Ilissia)、上/下佩特拉洛纳(Ano and Kato Petralona)、佩特拉洛纳(Petralona)、梅茨(Mets)、科隆纳其(Koukaki)和科普瑟里(Kypseli)。 人口 雅典人口的官方数据为745,514,整个大都会区为380万(包括郊区)。而实际上的人口要比这个数字高,因为每十年一次人口普查时,很多雅典的居民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在当地注册。并且雅典还有很多没有注册的移民,他们大多来自阿尔巴尼亚和其它东欧国家。 城市最早建址在雅典卫城所在的山上,当时比雷埃夫斯港还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如今已经和雅典连成一片。城市在50年代和60年代扩张很快,在这个时期希腊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希望采纳
9. 雅典哪个国家的,基本概况
雅典是希腊共和国的首都,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雅典是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
公元前1000年,雅典成为古希腊的核心城市。从公元前9世纪晚期到8世纪初,雅典已有贵族的豪华墓葬,铁器和青铜生产也发展迅速,达到建立城邦——早期的奴隶制国家的程度。
雅典地处阿提卡的中心平原地带,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面则是圣罗尼克湾,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西面是艾加里奥山,北面是帕尼萨山,东北面是彭特里山,东面是伊米托斯山。
(9)世界历史雅典的雅典扩展阅读
雅典是希腊的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雅典除了有橄榄之外,还盛产优质的大理石。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雅典很早以前已经必须进口小麦;因此迫使雅典从事海上贸易。
兰尼加,埃及,意大利(特别是Magna Graecia地区和西西里岛),以及黑海的周边地区,为雅典提供小麦。其他进口产品,包括纸莎草纸、香料、纺织品、金属、造船材料:如木材,亚麻,和沥青,此外还有谷物。希腊城市则出口葡萄酒、陶器和橄榄油。
雅典出售从Penteli开采的大理石,闻名希腊世界;另外,古雅典人致富的源泉之一是他们的工业品橄榄油,作为当时所必须的洗浴清洁用品,雅典所生产的橄榄油需要从非洲进口香料中和橄榄油自身的刺鼻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