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大学有哪些
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2]。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
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1)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浙江大学扩展阅读:
古代的大学和我们今天的大学有着较大的区别。大学一词最早见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历朝历代大学教授的内容是逐渐增加的,在汉代之前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诗、书、礼、乐等内容,负责教授的老师古代被成为博士。后代经各朝代不断完善发展,加入了武学、算学等其它学科。
古代大学中主要的考核方式也是以考试为主,只有不断地通过各种考试,你才能顺利毕业找到比较好的工作。
古代的大学完全是有政府拨款资助的,衣食住行均由政府负责。在古代大学中,你只能选择诗、书、礼、乐等古典经学,至于你的爱好在这里是不被允许的。
不过由于古代的大学招生比较严格,从大学毕业以后就是国子生肄业了,是可以直接分配做官的,不像现在的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辛辛苦苦的去找一份收入微博的工作。古代的国子生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基本上可以算为中流阶层。
2. 中国第一所大学谁创办的
中国最早的大学国是那一所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是前身是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内史的湖南大容学,有的说是清朝盛宣怀最早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有的说是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的。但如果说谁是中国官办最早办的大学,则是北洋大学堂(1895年)无疑,之后是南洋公学(1896年)和京师大学堂(1898年)。武汉大学前身(1893)和浙江大学的前身(1897)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圣约瀚大学则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了。
3.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什么建立于多少年
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
中国官办最早办的大学,则是北洋大学堂(1895年)无疑,之后是南洋公学(1896年)和京师大学堂(1898年)。武汉大学前身(1893)和浙江大学的前身(1897)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圣约瀚大学则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了.
(3)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浙江大学扩展阅读:
诞生于西方中世纪的“大学”被引入、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最早发生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第一次浪潮之中。1571年,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西式小学——圣保禄公学。1594年,其升格为大学,并以圣保禄学院(俗称“三巴寺”)之名正式注册成立。这不仅是中国的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所西式大学、教会大学,而且是整个远东地区创办最早的西式大学之一。
过去一段时间,有不少学者认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圣约翰书院1891设立正馆(即大学部),首批招收学生2人(次年再招1人),正式开设了三年制的大学课程。1895年,正馆首批3名学生毕业。
1896年,圣约翰书院经改组、扩建,成立由文理、医学和神学三科组成的大学部。1905年,该校将正馆学制统一改为四年,年底,按照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条例成功注册,“得授予美国大学毕业同等之学位”,其中文名称也在不久后正式改为“圣约翰大学堂”。
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建校初期,曾经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过多个“第一”:第一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第一场运动会,第一个校友会,第一个研究生院,第一份学校发行以及学生自办的英文刊物,第一次引入考试名誉制、选科制等西方教学制度,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学体育馆
4.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学是哪家是什么时间创办的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而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圣约瀚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1949年后被强行解体了。但相信历史会最终恢复历史的本来真实面目。
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简称圣约翰、约大。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881年学校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
圣约翰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该校的校友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的无数领域历史。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解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
京师大学堂1898年,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国立北京大学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大学。
5. 浙江大学的历史
浙江大学的渊源——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冠以“国立”两宇,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3个学院。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辗转西迁贵州。在中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校长领导下,浙扛大学筚路蓝缕.历经艰辛,崛起为当时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由于学校的许多教授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仍坚持科学研究,并作出了杰出的成绩,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来校考察后说,我在此发现了东方的剑桥。1946年秋学校迁返杭州。至1948年3月底,浙江大学已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综合性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的学科和院系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动。其部分系科调整到省外兄弟院校,部分院系或独立成校,或与之江大学,浙江省立医学院等院校组合重新建校。之江大学前身为建于1897年的育英书院;浙江省立医学院前身为建于 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和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浙江师范学院, 1958年又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浙江大学的农学院单独分出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的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调整后的浙江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源出一脉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均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浙江大学成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人文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高校,1995年成为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重点大学之一。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也分别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并分别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和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论证。四所学校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合并后的学校仍定名“浙江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教育部与浙江省共建共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面向21世纪在我国组建若干所规模大、层次高、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6.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中国最早的大学是那一所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是前身是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有的说是清朝盛宣怀最早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有的说是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的。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也不是北洋大学堂,而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圣约瀚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体。
中国官办最早办的大学,则是北洋大学堂(1895年)无疑,之后是南洋公学(1896年)和京师大学堂(1898年)。武汉大学前身(1893)和浙江大学的前身(1897)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圣约瀚大学则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了。所以中国大学成立时间顺序应该如下:
1、北洋大学,中国近代第1所代最早的大学大学,为今天津大学的前身。
2、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南洋",泛指华东沿海一带。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
1959年7月31日,起源、根植并辉煌于上海"南洋公学"的交通大学完全分立,经教育部批准,分别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3、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之一。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7. 有谁知道浙江大学的历史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其中在杭的四所学校,即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1998年9月重新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现任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教授。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紫金港等6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盘 、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4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80余人。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0个本科专业,39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8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64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4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1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4000余人。研究生17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00余人;另有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4500余人;本科生24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200余人。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各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626万余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5459张。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地设立了分园。总长达120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
邮编:310027
传真:0571-87951358
电话问询台:0571-87951111
Email:[email protected]
历任校长一览
校名 职位 姓名 任期
求是书院至浙江高等学校时期
求是书院 总办(兼) 林 启 1897-1900
求是书院 总理 陆懋勋 1900-1901.9
浙江求是大学堂 总理 劳乃宣 1901.10-1902
浙江大学堂 总理 劳乃宣 1902-1903.6
浙江高等学堂 监督 陶葆廉 1903.7-1904
浙江高等学堂 监督 陆懋勋 1904-1905
浙江高等学堂 监督 项藻馨 1905-1906.7
浙江高等学堂 监督 吴震春 1906.8-1910
浙江高等学堂 监督 孙智敏 1910-1912
浙江高等学堂 校长 邵裴子 1912-1912.6
浙江高等学堂 校长 陈大齐 1912.7-1913
浙江高等学堂 校长 胡壮猷 1913-1914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至国立浙江大学时期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校长 蒋梦麟 1927.7-1930.7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校长 邵裴子 1930.7-1931.11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校长 程天放 1932.4-1933.3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校长 郭任远 1933.4-1936.2
国立浙江大学 校长 竺可桢 1936.4-1949.5
浙江大学时期
浙江大学 校长 马寅初 1949.8-1951.5
浙江大学 校长(兼) 沙文汉 1952.10-1953.1
浙江大学 校长(兼) 霍士廉 1953.4-1958.4
浙江大学 校长 周荣鑫 1958.4-1962.3
浙江大学 校长(兼) 陈伟达 1962.6-1968.4
浙江大学 校长(兼) 钱三强 1979.2-1982.6
浙江大学 校长 杨士林 1982.6-1984.2
浙江大学 校长 韩祯祥 1984.2-1988.2
浙江大学 校长 路甬祥 1988.2-1995.4
浙江大学 校长 潘云鹤 1995.4-1998.9
浙江大学 校长 潘云鹤 1998.9-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名誉校长 刘 丹 1982.6-1989.9
原杭州大学(含浙江师范学院)历任校(院)长
浙江师范学院 浙江师范学院院长(兼) 刘 丹 1952.2-1952.12
浙江师范学院 浙江师范学院院长 俞仲武 1952.12-1957.6
浙江师范学院 浙江师范学院院长 陈 立 1957.6-1958.11
杭州大学 杭州大学校长(兼) 林乎加 1959.9-1962.5
杭州大学 杭州大学校长(兼) 吕志先 1962.5-1964.4
杭州大学 杭州大学校长(兼) 王家扬 1978.7-1979.2
杭州大学 杭州大学校长 陈 立 1979.2-1983.10
杭州大学 杭州大学校长 薛艳庄 1983.10-1986.1
杭州大学 杭州大学校长 沈善洪 1986.1-1996.6
杭州大学 杭州大学校长 郑小明 1996.6-1998.9
原浙江农业大学(含浙江农学院)历任校(院)长
浙江农学院 浙江农学院院长(兼) 吴植椽 1952.12-1957.6
浙江农学院 浙江农学院院长 金孟加 1957.6-1960.3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兼) 李丰平 1960.3-1961.10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丁振麟 1961.10-1965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兼) 陈作霖 1978.4-1979.3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丁振麟 1979.3-1979.6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朱祖祥 1980.3-1983.10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陈子元 1983.10-1989.9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兼) 李德葆 1989.9-1993.3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夏英武 1993.3-1997.12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程家安 1997.12-1998.9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朱祖祥 1984.6月-1996
原浙江医科大学(含浙江医学院)历任校(院)长
浙江医学院 浙江医学院院长(兼) 洪式闾 1951.10-1955.4
浙江医学院 浙江医学院院长 王仲侨 1956.5-1958.9
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兼) 郑 平 1960.2-1963.9
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兼) 李兰炎 1964.3-1968.11
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兼) 王耀庭 1978.7-1979.3
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 王季午 1979.3-1984.1
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 郑 树 1984.1-1996.11
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 陈昭典 1996.11-1998.9
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名誉校长 王季午 1984.1-1998.9
8.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叫什么名字
百年大学史:中国的第一所大学是哪家
作者: 王东方
中国最早的大学国是那一所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是前身是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有的说是清朝盛宣怀最早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有的说是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的。其实长期以来受政治等各种因素影响,历史的真象被长期淹没。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根本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何特征,京师大学堂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更谈不上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只不过解放后受政治影响一直被官方讹传罢了,随着历史被越来越公正的研究后,即使是北大也不敢再自称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不过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也不是北洋大学堂,而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圣约瀚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体。但相信历史会最终恢复历史的本来真实面目。
但如果说谁是中国官办最早办的大学,则是北洋大学堂(1895年)无疑,之后是南洋公学(1896年)和京师大学堂(1898年)。武汉大学前身(1893)和浙江大学的前身(1897)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圣约瀚大学则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了。到19世纪前后,北洋、南洋则是黑暗中国的科学和进步的启明灯。北洋则诞生不久天津就开始闹义和团,此后又是八国联军入侵,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南洋大学则由于地处文人荟萃的上海租界,一直致力工业救国的,发展更好一些,因此到本世纪二十代前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京师大学堂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最高学府,但由于受封建主义影响,入学的大多的是纨绔子弟,直到蔡元培主校时校风才为之一振,四海人才会聚,五四运动更使之成闻名中外、留名青史。当然五四运功并只是北大一家的功劳,北师大等北京其它学校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也有功劳,但历史往往只记住最杰出者。五四运动使北京大学成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特别是人文方面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但当时的北大理工科还很差。理工科还是南洋、北洋强。南洋大学于1921年并入唐山、北京两校后,改称交通大学,是当时最好的理工学府。北洋大学即后来的天津大学,理工科也十分强劲。但南洋北洋虽有理、工、管,但缺乏文科,还不是综合大学。
二十年代中期,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国内形势趋向稳定。中国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国民党从四处收集人才开始组建中央大学,想将之建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学府,到了三十年代终于建成当学科门类最齐全的中央大学,但中央大学由于与政治联系紧密,经常卷入各种政治运动中,师资流动很大,学术和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学生有的很优秀,有的则是达官贵人子弟不学无术。清华也于二十年代崛起,由于清华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起点好,广延名师,短短就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文、理、工都有很强的实力。北京大学则改名为北平大学,由于蔡元培的离去和全国重心的南移,有些衰落。张伯芩和范严孙在天津创办了私立的南开大学,发展也很快。同济大学成为有名的理、工、医大学,此外全国有名的大学还有东吴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瀚大学、燕京大学等。
总的看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中期到抗日战争前,中国最好的大学是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大学,不相上下,时称北高南名(南指中大前身东南),北清华、南交大之称。中大是国民党官方最高学府,学科庞大,名师众多,但缺点是由于基础是从无到有,师生良莠不齐,没形成很有特色的校风。交通大学下设上海、唐山、北平三分部,规模更巨,致力于工业救国、基础好,底子厚,理工科无人能及,缺点是由于隶属交通部,只限于理工,基本没有文、医等,十年间没有中大、清华发展快。清华则以火箭速度发展,文、理质量雄居全国之首,名师荟萃,蔚为壮观。北平大学文、理科依然不错,工则较差,比之五四运动名望下降,但仍属一流。除四强外,再下来就是北洋、东吴、同济、浙大、南开、山大、复旦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学开始内迁。清华、北平、南开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中大和交大迁到陪都重庆,浙大迁到贵州。西南联大合聚三校之力,无疑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名师璀璨,学生优异,也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的名校,但三校虽然联合,其实也是各自为政,注定最后不可能合成一校。中大和交大内迁重庆,但在南京和上海都留下伪中大和伪交大,交大的唐山和北平分部在茅于升带领下则迁至贵州。内迁使交大和中央实力大受影响,无法与西南联大比肩。浙大则创造了一个神话,在竺可桢带领下,在战火中成长壮大,一举成为最好的大学之一。李约瑟到贵州发现这么贫苦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好的大学,惊讶之余,称赞其为东方剑桥,虽然老外言过其实,但也说明当时浙大的强大,这也是浙大学子最为骄傲的时期。北洋大学颠沛流离迁到西安,与其它学校组成西北联合大学,从此北洋开始衷落,抗战胜利才免去消亡的命运,在南开的土地上重建北洋大学,解放后改称为了现在的天津大学。抗日战争其间,西南联大一枝独秀,中大、交大、浙大则不相上下。
抗战胜利后,各校迁回旧址,开始了新的发展。清华在西南联大时期又招集了一批名师,分校后更加强大,中大和交大也开始恢复元气,浙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力头,北平大学则停滞不前甚至有些不如燕京大学,南开从私立成为国立大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过西南联大时期也更为有名。抗战到解放前,中国最好的大学则是清华、中大、交大、浙大。其次是北平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东吴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等。国民党退到台湾,主要带走了清华、交大、中大、北大四所大学的教师,组成后来的台湾清华大学(原清华校长梅贻琦)、交通大学(原交大校长凌宏勋)、台湾大学(原北平大学校长傅斯年)、中央大学。目前台大、清大、交大都远好大陆相应的大学。
解放后,共产党开始接受旧国立大学,52年进行了院校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除北平大学即后来北京大学,民国几所名校都被拆七零八散,南京以中大和金陵大学为主被肢解组合成几个大学,面目全非,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主要继承人。交大理科、管理被拆到复旦等校成为纯工科大学,唐山、北方两交大也相继独立。浙大按理、工、农拆成几部分,理科主要并入了复旦。清华也调整为纯工科大学,北大和复旦则是院校调整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复旦一举成为全国顶尖大学。清华、交大等校还支援东北建立起了专门学习苏联的闻名哈工大和哈军工。可以说52年的院校调整中大、浙大、和交大是最大的受害者,清华文理被调到北大,地处首都工科保留完整并有所加强。南开和天大也进行文理、工的组合。院校调整后,全国最好的学校校则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交大、哈工大。56年交大为了支援西北决定西迁,最后由于受到强烈反对又分成西安、上海两部分,最分别独立上海、西安两交大,也无法与北大、清华、复旦抗争了。50年代末为两弹一星等科研需要,抽调精英组成实力强大的中国科技大学,其实力甚至赶超清华。六十年代哈工大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教师流失,实力大损。因此六十年代文革前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所,实力最强,名声最大。
小平复出后迎来了改革开放,高校迎来的春天。南京大学一位教师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在的传人南京开始为人所知。中科大文革南迁至合肥是一历史败笔,但八十年代初招成少年班又使之闻名全国。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因其悲惨命运受到中央同情,在七五、八五期间与北大、清华、复旦共同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中央的传人南大、以及浙大(曾隶属中科院)则继续被历史遗忘记,但始终自强不息,最终于九十年再度崛起。在八十年代,最好的大学仍是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四所,其它如南开、上交、西交、同济、人大、南大则相差不多。
进入九十年代,南大、浙大的崛起使高校格局大乱,特别是南大SCI论文超过北大、清华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高校之冠。复旦、科大则开始衰退。西交由于地理位置大差、上交由于地理位置太好停滞不前。北大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再鹤立鸡群。清华踏实肯干,势头强劲。此外华中理工、东南、天大、哈工大等校发展也很快。南开、同济、武大、中山、吉大等老牌学校浙失光彩。清华、北大、复旦、南大、上交、浙大、西交七所教委所属高校率先进入211工程,再加上中科院所属中科大,共八所成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211工程一定程度促进了各校的竞争,也一定程度互助攀比,最终成了半拉子工程。
各校都忙着合并为巨无霸大学,新浙大已经组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大学,南开、天大将合并,武大、华中合并可能已经泡汤,北大将并北医、北航,清华将并美院、协和,复旦并二医、财大和二外,上交并上医、上农,天大大乱,谁能在乱中取胜还未可知。最近北大、清华、复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教育七所和中科院属中科大,以及国防科工委属哈工大已经进入冲击世界知名大学九所,还有一所据说是留给南开和天大合并后的大学。清华、北大18亿,复旦、上交、南大、浙大各12亿,西交、科大、哈工各9亿。不知是否会再成为一个211工程,只能看21世纪。
9. 中国建立最早的大学是哪一所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9月1日,原名是圣约翰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上海方言授课,1881年学校的英语老师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6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对圣约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1905年,学校成为正式的大学,并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1884年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巨额资助兴建的教堂,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80年代末该教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一座1894年建造的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90年代初该堂改称“韬奋楼”)和另一座1903年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的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1913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许多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简称圣约翰、约大。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881年学校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
圣约翰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该校的校友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的无数领域历史。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解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