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19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俄国历史上

19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俄国历史上

发布时间:2021-03-06 09:49:03

A. 19世纪俄国历史大事件(1840年以后)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大至16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波罗地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现代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但是在俄罗斯境内,自远古就有人类居住。 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占领,建立钦察汗国。 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年的鞑靼统治以外,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扩张历史
中世纪后期俄罗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帝国,并从15世纪起开始向亚洲扩张。在历代沙皇的领导下,俄罗斯帝国在18世纪开始现代化并到处扩张,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并从(中国)大清掠夺了58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外东北、库页岛和新疆西部。然而20世纪初开始,俄国的实力开始下降,人民也对现状日渐不满。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在军事上的惨败以及之后的内战,十月革命终于在1917年爆发。
罗曼诺夫王朝

苏联时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退出一战。十月革命之后的半年,一方面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另一方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与德国妥协。保卫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联合武装干涉,并且支持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白卫军发动武装叛乱。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英勇的在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红军胜利。为了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社会主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于1922年底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8~1937年,苏联先后胜利的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苏联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成绩辉煌。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是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打败了凶残的法西斯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集团的侵略,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纳粹德国后,发展成为冷战中的超级大国,侵占了蒙古的唐努乌梁海、中国的黑瞎子岛等土地,并促成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苏联的历届领导人还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卡年科、戈尔巴乔夫等。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改革。主要针对斯大林时代存在的弊端进行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且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科学周密的计划。六十年代之后,改革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勃列日涅夫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继续改革,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顶峰,苏联与美国差距缩小,苏联在全球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但是70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逐步减缓,苏联在政治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矛盾逐步积累,为日后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埋下了隐患。安德罗波夫虽然想挽救苏联但是执政时间太短就去世。契尔年科无所作为而终。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处于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社会经济陷入全面的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其后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方面,由于政治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地位,削弱党的领导,任由西方自由化思潮泛滥,否定苏共历史强调“民主化”“公开性”,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乱、国家权力的软弱分散。80年代末苏联改革全面失败。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能力,叶利钦控制了俄罗斯,苏共解散国家性质改变,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剧;1991年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战后美苏争霸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八十年代苏联经济停滞国力不支,美国也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两强的发展均受到影响,因此双方缓和⑤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冷战是不符人心的,所以作为惩罚,两国均受到极大影响。 苏联的骄傲:1957年,苏联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成功的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1977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实力占到美国的70%,国民生产总值占美国的58%,人均收入为美国的40%。从战后到八十年代初期苏联一直是世界经济第二强国.苏联渐渐由一个发达国家转变为一个震压全球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联邦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从此之后,俄罗斯联邦虽然保持了大国的地位,但始终面临经济困境,俄罗斯实现大国梦仍任重道远。 据报道,根据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国收回半个黑瞎子岛的主权,获地174平方公里,当中第二大的岛屿银龙岛,因位处黑瞎岛之西北,故此全部归属中国。俄罗斯保留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东半部份,包括有丘姆卡村和俄罗斯居民的别墅。俄方并已经开始拆除岛上的防御设施。黑瞎子岛的勘界立新碑工作已于2007年底完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包括解体前的苏联)社会对苏联70年历史的评价有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发生在1987年1月,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在苏联历史中“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众所周知,其结果导致了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并对苏联解体产生了重大影响。[1]第二次发生在9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点是逐渐抛弃了那种否定一切的态度,能够比较冷静地、客观地评价历史。[2]
1.二月革命那么,为什么革命没有停留在资产阶级二月革命性质上?这是因为,十月党人、立宪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及孟什维克所代表的企业主和地主试图雄心勃勃地尝试同“无政府状态和经济破坏现象”作斗争。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可能通过非政府途径克服这些现象。他们内心深处是想恢复原来的生活,但是,1917年的客观现实根本不可能实现他们的这个愿望;他们也没有对国家经济生活进行激进改革的方案。由于存在着群众极为蔑视的“资产者”即有产阶级,所以劳动群众关于平均财产的呼声日益高涨。各政党的教条主义者(主要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断送了民主革命和危机“平稳”发展的机会,而且他们还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顺应了群众情绪的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就不足为奇了[8]。
判断十月革命必要性最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它是否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本末倒置,看其是否符合某种理论(如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旧俄国从落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为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充分证明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然而过去研究十月革命也有不足的方面:列宁看到了旧俄国的落后性,发动十月革命是在一种受围困、受孤立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得不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利用有限资源以克服“落后性”。但不能把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模式化,社会主义发展应该呈现出多种模式,多样化。俄国缺乏民主传统,没有议会、多党制,革命中激进主义占上风,导致后来执政党内缺乏监督机制。俄罗斯学者认为虽然这不是十月革命直接后果,但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B. 19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有何自救运动

清朝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发展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师夷之长技以求富”分别是前期与后期的运动口号和目标。该运动自1861年至1895年,持续约35年。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西方工业运动,它是在封建皇权的背景下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技及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的公司体制则为国帯来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有助中国走上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然而当时的中国,却难逃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因为清军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沉重打击了清廷的信心,洋务运动黯然收场。


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度改革是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帝国改革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改革。此改革使俄罗斯帝国的农奴制度解体。

1861年农奴解放宣言宣布解放庄园农奴与家用农奴。此宣言使超过2千3百万的农奴获得自由。农奴被授予自由公民的所有权利,包括无需获得许可就可结婚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和拥有自己事业的权利。宣言规定农民可以向地主购买土地。家用农奴则只获得了自由,而没有土地。

在俄国某些地区农奴制被废除的时间更早。格鲁吉亚地区的农奴解放被推迟到1864年,而且与俄罗斯相比,条件更有利于贵族。皇家的农奴于1866年被解放,获得了更好和更大的土地。

C.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改革

俄国历史上发生复了农奴制改革制。
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的农奴制。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的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由此缺乏来源。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因此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革命。

D. 19世纪60年代中方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那个

中俄瑷珲和约,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1858年(咸丰八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侵华联军进攻天 津,威胁北京的时候,用武力迫使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由清政府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今爱辉)签订。主要 内容是:俄国割去黑龙江 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 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中俄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定 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3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国驻华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签订。共十二款。主要内容:(1)俄国得 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等七处口岸通商,若他国再有在沿海增开口岸,准俄国一律照办;(2)俄国得在中国各通 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并派兵船在这些口岸停泊;(3)俄国东正教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4)中俄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实际上是 要借此侵占中国领土);(5)日后中国若给予其他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得一律享受。

《中俄北京条约》即《中俄续增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 日沙俄利用英法侵华联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清钦差大臣奕昕(此字为言字旁)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 在北京签订。共十五款。主要内容为:(1)将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2)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 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根据这一规定,于1864年签订 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3)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 )为商埠;(4)俄国在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喀什噶尔设立领事官。

E.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革命和俄国的革命有什么相同

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最主要动因: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
③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措施:(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
1.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
③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
(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
①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②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①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②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④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对农奴制改革的总体评价: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局限性:
◎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掠夺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
※附: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1.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2.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
考点2:明治维新
※背景(历史条件):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①政治上,四民(士农工商)不平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③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外患——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
(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各国强迫签约,民族危机严重。)
2.改革派武装倒幕成功。
3.1868年明治新政府建立。
※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摆脱外来压迫,富国强兵。
※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从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
◎主要内容:
政治:
①废藩置县——结束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③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体。
经济:殖产兴业
①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②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
军事:
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效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新”:①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历史作用:
内: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外:①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日本成功的典型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启迪。
※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者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②推行军国主义,走上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附: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不同:
①直接原因不同:
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
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②内容不同:
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
③领导力量不同:
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相同:
①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考点3:戊戌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
※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附: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①封建危机严重;
②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F. 19世纪60年代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平凡时期,中国、美国、俄国、日本针对当时的社会问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美国是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自上而下的土地改革;日本是明治维新。
这些都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各个国家展开的运动,为的是使国家富强

G. 19世纪60年代,中国、俄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福


(1)军事工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2)1861年改革或农奴制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得到的份地必须出钱赎买或农奴获得土地需要支付高额赎金。
(3)明治维新;从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4)性质:材料一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材料二、三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中国:失败,俄国、日本成功或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H. 19世纪60年代 美国 俄国 日本 分别发生了怎样影响历史的事件

1、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解放了俄国的农奴,让他们获得了人身回自由,为资答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土地和市场,让俄国搭上了欧洲帝国主义迅速崛起的末班车,为对外扩张侵略奠定了基础。
2、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工业为主的北方战胜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南方,废除南方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经济上对英国的依赖(南方棉花主要出口英国),安定的国内环境加上国内经济的整合(北方的煤铁,南方的棉花等作物)为美国经济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3、日本—明治维新,废除了幕府对国家的统治,引入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如废分封行郡县制,实行君主立宪,承认土地私有,保护私有财产和土地流转,从经济和政治上对原有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打击,使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亚洲帝国主义国家。日本的崛起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后话了,也是值得反思的。

I. 19世纪60年代,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改革拜托各位了 3Q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改革的内容: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A.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士、农、工、商的平等;B.经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发行日元统一货币。实行“求知识于世界”的政策,聘请大批欧美专家,努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修铁路、架电报线、兴办邮政、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C.社会生活——学习西方近代思潮风俗,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D.军事——建立近代军事制度。建立效忠天皇的军队,大规模引进西方近代军事装备和技术,实现军事近代化。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进步性---国1861年的改革使农奴制得到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局限性---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进步性---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明治维新大大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强国。局限性---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与19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俄国历史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