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番薯和玉米传入中国后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清朝初期的所谓“康乾盛世”其实是“番薯盛世”,什么叫番薯盛世呢?就是说康乾时期之所以出现了巨大的人口增长,其实是因为大量引入了美洲的经济作物比如说番薯和玉米,依靠着吃番薯和玉米才养活了巨大的人口。
那么这种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番薯盛世呢?其实我们并不难得出答案。
㈡ 假如明朝时期就有红薯、玉米,是不是不会被清朝灭亡
即使明朝时期就有了红薯,玉米,最后明朝依旧还是会被灭亡的,当然,肯定不是被清朝灭了,历史上清朝入关之前明朝就被李自成灭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虽然明末是有天灾,但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天灾,而是在于明朝的统治者太昏庸了。
当然,这个问题最关键的就是在明朝后期已经出现了红薯和玉米。红薯是在万历年间引入明朝的,而这个玉米则比红薯更早出现在明朝之中,在1531年的时候就引进到了中国,在明朝时期已经是全面普及了。所以说明朝时期是有红薯和玉米的,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被李自成灭了。
㈢ 明朝的红薯和玉米有什么故事,为什么说有它们明朝就不会灭亡
中国一直就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自然很高。红薯和玉米都可以吃。
㈣ 玉米和番薯是什么时候由谁引进到中国的
玉米和番薯是明朝引进中国的,由谁引进的史料并未记载。
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
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收录了红薯在各省推广种植的时间:
云南1576年,广东1580年,福建1593年,浙江、江苏1608年,四川1733年,广西、江西1736年,湖北1740年,山东1742年,河南1743年,湖南、陕西1746年,河北1748年,贵州1752年,山西1758年。
《中国史稿地图集》还收录了玉米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时间:
广西1531年,河南1543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湖北1669年,辽东1682年,湖南1684年,
四川1686年,安徽1735年,新疆1846年。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书的《巩县志》中,称其为“玉麦”,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则称其为“番麦”。最早称呼其为“玉米”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4)红薯玉米对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30°--50°的纬度之间。栽培面积最多的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和罗马尼亚。我国的玉米主要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
玉米和红薯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
虽然玉米和红薯至迟在隆庆、万历年间便已进入中国,但它们也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而到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期,再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最严重的陕西地区推广种植玉米和红薯,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㈤ 红薯和玉米有什么故事为什么说有这些明朝就不会灭亡
红薯和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比较高,而且,这两样东西比较容易果腹。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灭亡是因为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攻占京都,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后来清军入关,曾国藩帅兵南下,攻克南京,挖出了李自成的尸首,才标志着清政府统治的开始。所以说,假如有了红薯玉米这样丰富的粮食作物,人们吃得饱穿的暖,谁还会跟着李自成去起义呢。清军攻下一个小小的李自成容易,但是,攻下大明王朝可不一定那么容易。从这方面来说,红薯和玉米的历史地位不可小觑。
也正是得益于这场灾难,相应李自成的人越来越多。李自成一路南下,当时的明政府已经穷途末路,抵抗无力,最终只能败下阵来。可是李自成没有潇洒多久,清军入关,政权最终成了满人的天下。
㈥ 玉米和红薯何时传入中国,何时推广种植
玉米和红薯这些农作物如今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虽然现在我们很少拿它们当粮食吃,但是在古代却也是主粮之一呢。其实玉米和红薯都是中国引进过来的植物,那么它是什么时候传过来的呢?
玉米和红薯在明末大量种植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让人们的口粮大大增加了。这两种作物产量非常高,那个时候小麦亩产三四百斤都不错了,再除去税赋穷人家都不够吃。自从有了这两样宝贝之后,人们的粮食就多了,这也促进了人口的急剧增加。在明朝以前中国人口从未过亿,达到五六千万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从明末开始简直是疯狂增长,清朝末年达到了四五亿人。看来粮食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啊!
㈦ 玉米红薯成就了康乾盛世,为何没能拯救之前的大明王朝
明王朝的灭亡,最主要的是持续多年的旱灾,朝廷对饥民流民的处理不当导致农民起义,若不是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辽东的满清很难跨过山海关。明末清初经过改朝换代,中国人口从明朝的一亿多人锐减至1400万,但在清朝中期又出现人口井喷式增长,乾隆年间人口突破3亿大关,清朝人口繁荣最重要的因素除了土地政策和推广玉米、番薯、土豆等耐旱作物。
实际上玉米、番薯和土豆等耐旱作物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就进入中国了,这些耐旱作物从万历年间到明朝末年,经历了几十年,为何明朝廷不将其推广到全国,来解决旱灾和饥荒的问题呢?玉米红薯成就了后来的康乾盛世,为何就救不了之前的大明王朝呢?
实际上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
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收录了红薯在各省推广种植的时间:云南1576年,广东1580年,福建1593年,浙江、江苏1608年,四川1733年,广西、江西1736年,湖北1740年,山东1742年,河南1743年,湖南、陕西1746年,河北1748年,贵州1752年,山西1758年。
《中国史稿地图集》还收录了玉米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时间:广西1531年,河南1543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湖北1669年,辽东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安徽1735年,新疆1846年。
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书的《巩县志》中,称其为“玉麦”,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则称其为“番麦”。最早称呼其为“玉米”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小说《金瓶梅》里面,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将玉米面与小麦面掺匀,打好池子,浇入烧化的鹅油,再开水烫,边烫边搅,略冷用手搓揉成块待用。把搓揉好的面块分成五大块,每块揉好擀薄,抹上鹅油,撒上盐、花椒面,卷出条按薄,逐块如法待用。将搓好的椒盐坯料,放笼中蒸二十分钟,出笼待凉后,剁成二指宽条,摆盘上桌。
《金瓶梅》当中出现了如此讲究的做法,可见当时玉米的各种食用方法也已经为北方人所熟知。
由此可见,玉米和红薯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
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妇???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
虽然玉米和红薯至迟在隆庆、万历年间便已进入中国,但它们也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相信很多70、80年代以前的朋友都吃过玉米饭,在中国经济落后的年代,很多地区就只能吃玉米饭,这东西虽然吃下去很耐饥饿,但口感太差难以下咽,若不是迫于无奈很少有人吃。红薯更是吃了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对玉米和红薯这些高产作物种植积极性不高。
而到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期,再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最严重的陕西地区推广种植玉米和红薯,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从中央气象局编纂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等文献中收录的气象记录来看,崇祯大旱始于1627年(天启七年)的陕西北部,1630年(崇祯三年)扩大到陕西全境及河南,1633年(崇祯六年)扩散到京师(河北),1638年(崇祯十一年)扩散到山西、山东、南直隶(江苏安徽)。
到1641年(崇祯十四年),旱灾席卷明朝十五省(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中的十二个,仅广东、福建、云南没有旱灾的记录。从形势上来看,此时北方各省的旱灾已持续十年以上,陕西的极旱已经持续了近十五年,这些地方的大量饥民已经变为流民或参加起义军,而且外有清军不断犯境。即使明朝中央政府有心,也已不具备在这些受灾省份推广种植红薯和玉米的条件了。
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摊丁入亩”,这两项政策是清朝中叶发生人口爆炸的根本原因。人口增加导致粮食压力增大。再加上大片良田改种商品价值更高的烟草棉花等作物,红薯、玉米,以及后来传入的马铃薯,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规模才扩大。但是在推广种植方面,仍需要朝廷的介入和干预。以红薯为例,它虽然在乾隆八年即已传入河南,但乾隆五十年仍需要皇帝亲自叮嘱河南官员推广种植。
(乾隆五十年六月庚寅谕军机大臣等:“闽省地方向产番薯一种,可充粮食,民间种者甚多。因思豫省近年屡经被旱??番薯既可充食,又能耐旱,若以之播种豫省,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著传谕军勒浑,即将番薯藤种多行采取,并开明如何栽种浇灌之法,一并由驿迅速寄交毕沅,转饬被旱各属,晓谕民人依法栽种。
与玉米和红薯相映成趣的是占城稻在中国推广普及的历程。宋真宗时遣使至占城,取稻种三十石种于福建(也有研究者认为占城稻进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更早,甚至在宋朝建立之前)。因其耐旱,大中祥符五年又取稻种三万石,分种于江淮、两浙。当时的中国晚稻(如红莲稻)自播种至成熟需150天,粒肥而香;占城稻只需100天(后缩短至60天)即成熟,但单产量低,且味道不好,属于下等米,只供农民食用,或用做军粮、马料。
而正赋(上供米)仍征收宋朝本国的晚稻粳米。宋朝官米(以及地主租米)只收晚稻粳米的另一个原因是占城米不耐储存,容易腐烂变质。
马铃薯在欧洲的境遇与占城稻、红薯和玉米在中国的遭遇相似。它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就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并且传播开来,但是在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马铃薯的消费量并不是很大。直到十八世纪初欧洲因工业革命、医学技术改善、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等原因而发生人口膨胀,马铃薯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由此可见,在选种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与“口感好”这两个特征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两者兼顾。在过去的小农经济年代,农民种地都是自给自足,在正常年景,农民肯定会优先选择种植口感更好而产量偏低的粮食作物,在交纳租赋及市场出售时,这类粮食也更受欢迎。
㈧ 有人说明朝要是有红薯、玉米,就不会被清朝灭亡,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我觉得这个说法没道理。
一、红薯、玉米在明代已经引进中国了红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一般认为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菲律宾生活的陈振龙带回中国,在福建推广,在当时便是公认的救荒作物,明末徐光启将之从福建引进上海,随后在江苏一带推广。
如现在很流行从气候角度分析朝代更迭的原因。
这些农民之所以揭竿而起,并非吃不饱这么简单。
因此即便红薯玉米在明代如清朝那样,不但引进来而且大规模种植,也解决农民起义的根源.
㈨ 红薯玉米给中国带来多大影响,这才是中国人
不可以。因为玉米的高度一般在2米左右,而红薯为匍匐性生长,二物皆为全日照植物,不耐荫。如此玉米生长是没有问题,可红薯就无法正常生长了!
㈩ 辣椒,玉米,红薯,土豆等都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1、辣椒:明代时期辣椒传入中国。
2、玉米: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内是1531年,距离哥容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
3、红薯: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4、土豆: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在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10)红薯玉米对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道光以后。后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是中国境内最晚传入却用量最大且最广泛的香辛料。
明《草花谱》记载了“番椒”,最初吃辣椒的中国人都在长江下游,即所谓“下江人”。下江人尝试辣椒之时,四川人尚不知辣椒为何物。有趣的是,辣椒最先从江浙、两广传进来,但是没有在那些地方被充分利用,却在长江上游、西南地区泛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