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民科

中国历史民科

发布时间:2021-03-06 03:59:51

⑴ 霍金是民科吗

近日,物理学家来霍金源来到中国开设微博,赚足了人们眼球。霍金对中国表达了喜爱之情,但他也许不知道,在中国有一批把他捧为上帝,却时不时想要推翻他的人,这群中国人叫做“民间科学家”。
科普作家卢昌海将“民间科学家”一词定义为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系统科学训练,远离某一学科的基础文献,但却试图“研究”学术界最艰深、最宏大的课题,试图“推翻”最具实证基础的理论的人。这个定义基本符合我们对“民科”的一般认识。虽然业余科学家在世界各国都不乏其人,但符合以上定义的“民科”却几乎是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独特产物。
中国“民科”的一大特色是向早已确立为科学共同体共识的理论发出挑战,例如有工程师试图证伪万有引力定律、光速不变和能量守恒定律,试图发明永动机者更不乏其人;或是试图攻克令科学共同体束手无策的理论难题,例如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或“四色定理”。这两类行为的背后几乎都有共同的心态:身为外行却对科学共同体极度蔑视。要追溯这种心态的来源,就不能不提大跃进、文革时期对专家和学术权威的贬低和对“人民群众创造性”的极端夸大。

⑵ 民科的社会评价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表示:
“热爱科学不是坏事,但科学研究有着严格的规范。“民科”所从事的所谓“科研”,与真正的科学研究存在本质区别。
首先,科学是基于现象和数据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和演绎得到的合理认识。“民科”与科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次,真正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视学术民主,批判和质疑更是科学的本义。所以,科研论文投稿之后要接受严格的专家评审,科研成果要进行同行评议,这都是科研领域最普遍的做法。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科学理论的真伪判别并不会因为是谁提出的而有什么变化。但“民科”们往往不能正确面对质疑,更给不出合理答复,认为科学界在打压他们,甚至认为整个现代科学理论都有问题。
再次,真正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学术传承和科研合作。而“民科”们的理论往往横空出世,没有科研传承,他们的“科研”基本靠单打独斗。
民科缺乏逻辑求证的科学方法,按照这种方式做“科研”不仅不会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任何实质性贡献,往往还会影响个人生活。”
中国“民间科学家”人数之多可谓世界第一,也没见中国的科学发展也是世界第一。技术发明和科学研究不能混为一谈。有些技术发明并不需要用到高深的科学知识,靠长期的摸索、经验累积甚至灵机一动也可以做到,如果要鼓励的是“民间技术发明”,恐怕没有什么人会反对。
批评“民间科学家”的人大概没有人主张要以思想定罪、禁止“民间科学研究”,所以“民间科学家”的支持者大谈什么思想自由,纯属无的放矢。但是,我们应该在法律上宽容“民间科学家”,却不应该在学术上也宽容他们。在学术上科学家们彼此之间也相互不宽容,为什么要特地去放民间科学家一马呢?他们既然自称在研究科学问题,那么人们当然也应该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其研究。有人说这是“科学主义”,莫非想说对科学问题不用科学的标准,反而该用玄学的标准?
更有趣的是,还有这么要求人们宽容荒谬的:“荒谬挑战科学的勇气,在知识上也不是毫无意义,科学澄清了荒谬,更能显示科学的力量。”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罪犯挑战警察的勇气,在社会上也不是毫无意义,警察肃清了罪犯,更能显示警察的力量?
“民间科学研究”也不是完全无害的。“民间科学家”往往过于痴迷而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这且不说,他们往往还具有受迫害情结,利用各种机会控诉科学界如何压制、迫害他们,甚至号称科学界在制造“冤案”。这种声音如果被媒体放大,获得人文学者的支持,民间科学家真被当成了挑战黑暗的科学界的“英雄”、“烈士”,让公众对科学界产生误解,难道不是一种会影响科学进步的社会公害?
前沿的科学研究是最具专业化的。如果有人认为科学研究人人可做,号召人人搞科研,大跃进便是前车之鉴。
媒体也不宜炒作这些人,不要让公众对科学界产生误解,以为真有天才受到了科学界的打压,也不要去鼓励科学妄想家,这显然无助于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并无科学专业识别能力的记者要认清自己的定位,不要也想到科学界当无冕之王。科学研究有自己的规律。在科学史上,从来没有外来干预促进了科学发展的先例,不管这类干预是来自政治的、宗教的,还是媒体的。 力挺“民科”反映了科学教育的欠缺。教育不是鼓吹一些科学成果,卖弄一些科学概念,而其根本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思维,理解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最重要特质就是理性和质疑,对任何呈现的结论或成果,都要有理有据地予以接受 或者拒绝。所谓“理”,就是任何科学结论都应该满足逻辑上的自洽,通俗地讲就是要“编圆了”。所谓“据”,就是任何科学的结论都应该得到事实依据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么多娱乐明星、微博大号、读者网 友力挺“民科”郭英森,与前几年那么多明星权贵热捧王林大师有相似之处。而幕后炒作此噱头的营销号,显然像王林大师一样深谙民众科学素养匮乏的现实,轻易地撩拨就能达到其网络营销的目的。
有人说,科学界也有造假、不端行为、“学霸”作风,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当时科学界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后来发现是错误的,认为是错误的后来反而被承认是正确的事例,那么,我们凭什么就要相信学术界的判断,不去担心学术界有可能制造冤假错案呢?
第一,个别的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并不能代表科学界,学术造假、不端行为并非科学界的主流,也不可能成为科学界的主流。它们恰恰是科学界的主流所反对的,与科学本身水火不容的。它们是科学研究中的不正常现象,经不起检验。
第二,历史上虽然有过一开始被认为是错误的学说后来获得平反的例子,但是这不等于现在被认为错误的学说就是受到了冤枉。事实上,在历史上被认为错误的学说,绝大部分仍然是错的。正如一个被告不能拿与己无关的冤假错案为自己辩护一样,一个科学学说是否成立,要看它是否有充分的证据,而不能以学术界曾经有过的失误作为自己成立的理由。
第三,科学有自我修正的能力。科学界发生的种种演变(错误的变成正确的,正确的变成错误的,主流变成支流,支流变成主流等等),都是科学界内部的事,从来就不是科学界之外的力量所能推动的。非科学因素的干预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科学研究是最专业化的行业,如果连科学家们对某个科学问题都会看错的话,其他行业的人士凭什么就认为自己比科学家们更高明?历史上可曾有过哪个政治家、哲学家、作家、记者、节目主持人等等人士对某个科学问题的看法要比当时的科学界看法更正确的例子?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最早研究“民科”的专家之一田松曾对“民科”下过定义。“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
田松认为,“民科”和“业余科学爱好者”有区别,后者可以爱看星星爱收集蝴蝶标本,但绝不会去推翻颠覆天文学的重大理论。更关键的是后者会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方式与主流科学界交流。
田松把“不能交流”看作鉴别“民科”的核心判据。“民科”大多偏执地认为自己怀揣着天下最了不起的科学理论,任何人的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认为别人不懂,或者认为权威在打压他,或者认为别人要剽窃他的理论。由于偏执,“民科”往往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世俗社会也难有正常交流,甚至为了心中的“科学理想”妻离子散。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周云认为,任何科学发现,普通人可以看不懂,但相同专业的科学家群体能够看懂,并有能力判别其高下真伪。正如引力波,其实真正能明白的人没几个,但人们选择相信,因为这一理论得到了科学家共同体的认同和褒奖。“科学家共同体通行的规则就是科学精神,也就是‘拿证据来证明’的精神,而不是说空话的精神,站队的精神,煽情的精神。”
从这个角度讲,判断“民科”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还是要看其具不具备科学精神。
“民科”往往未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但仍对科学研究怀有浓厚兴趣。一些人出口必惊人、理论必新奇,甚至成了知名“网红”。对待这一群体,需要科学的态度。倘若打着科学的幌子博名博利,则必须给予嘘声和喊打。对于科学,来不得半点浮躁,想要不下苦功便有大成,也就同小说中偏方治百病,吃颗“神药”就能武功盖世没什么两样了。
举凡闻名的科学家,无不是付出汗水和智慧方才推动科学发展。科学研究不是简单的脑洞大开、名词堆砌,而首先要树立崇尚科学的态度,经历专业的科学训练,储备扎实的科学知识,积累丰富的科研经验。科学研究也不是夸夸其谈,而要怀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真刀真枪的实干,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坐得住板凳的静气。说白了,就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能在科学研究中登堂入室。别忘了,纵使被戏称为“民科”的爱因斯坦、华罗庚,也曾接受系统专业的科学教育,涵养了高深的学养,通过勤勉的努力、苦心的钻研,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取得成功。 民科被普遍认为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基本科学知识和科学界的“游戏规则”缺乏应有认知,和科学工作者之间缺乏共同交流的平台,性格偏执;造飞机,造潜艇,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设计永动机。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很多只是农民和下岗工人,区别于体制内的专业人才,他们被称为“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在互联网搜索,近几年中国农村里至少有二十余人在忙着造飞机,而在媒体上公开宣称已经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研究者就有几十人。
如果细分的话,上述例子中的两类人还不能归为一类。相比痴迷于“推翻达尔文猿变人论”“如何制造永动机”“宇宙爆炸说四大错误”,且一旦被专家批评证伪就认为是被“学术迫害”的人们,通过经验积累而做出一些技术发明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还算是可以沟通的人群。尽管总体而言,两类群体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偏执病。民科中因搞发明创造和研究而被视为“异类”,花光积蓄,妻离子散的大有人在。
没有专业知识的零基础科研
尽管面临各种山寨和不靠谱,但很多人依然觉得民间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值得推崇的,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值得鼓励,不少媒体也为其鸣冤。然而,科学毕竟是有门槛的。没有专业知识,完全从头做起的科学研究发明,无异于“重新发明一个轮子”或者“在沙漠上建一座高楼大厦”。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评价民科说,“你会觉得比较可惜,他们确实有一些想法,但基础太差,想的东西没有科学根据或早就是人家解决了的,但自己不知道。”
77岁的老人陈敏道,为了解决用尺规作图三等分一个角的难题花了36年,然而近200年前法国数学家伽罗华的群论就可以证明尺规作图不可能三等分一个角,而直到2003年他才知道这是古希腊三大作图难题之一的题目。要么是本身基础知识缺乏,要么是固执的质疑权威,民间科学家们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试图一举做出重大科学发现,证明重大难题,推翻重大科学理论,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
与现代科技背道而驰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多学科多部门、多方位系统管理、大兵团协同作战的时代。每个大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每年投资过亿元的新技术研发项目都很常见,而且这些研究人员素质较高,针对性较强,管理体系严密,同时还与社会上的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而民间科研工作者,他们不仅仅缺乏资金、试验、人才、实验仪器和专家指导,更重要的是缺市场信息客户需求、研发管理体系、设备工艺、成本核算等等方面的要求和评价体系。成功的机率非常小甚至机会渺茫。随着专业研究机构研发管理水平的上升,民间发明者的空间愈来愈小,从民间发明到民生应用有了难已逾越的鸿沟,民间发明者视为珍宝的创新,实用价值并不高。
“官科腐败”不代表“民科靠谱”
民间科学是中国社会比较特有的现象,“官科”是任职于“官方(government)”科学研究机构的科学家,由于历史原因,没有私营企业和私立研究型大学、私立研究机构;因而,流落民间的科学研究,难以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随着社会的多种经济形态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机构和民营科技型企业等,从而,民间科学研究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再应该将“民科”等同于缺乏科学训练的业余科学爱好者,例如,美国著名科学家克莱格·文特尔的基因组计划和人造生命等研究,就是典型的民间科学家代表。
对民间科学家的赞赏,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对“官方(government)科学家”的不信任。固然,体制内的科学家能享受到更多的经费和科研资源,也不可否认社会上存在不少名不副实的教授专家。但官科的权威,不在于学术资源的优势,而在于其对学术成果严格的评价体系。将民科理解为栖身民间的科学家,将学术界定义为官科是错误的,因为它关注的只是行为和发布渠道。
如果一个身在民间的研究者如果以学术渠道为主发布研究成果,接受同行评议,他就不是民科。反过来,一个身在学术界甚至有过杰出成就的人若只能以非学术渠道为主来宣称重大“研究”,那么无论他身在何处,名声是否显赫,起码在该项“研究”中的表现可被视为民科。评价科学成果或者学术水平,应该以研究本身的价值和科学性为依据,而不能因“科学家”在民间就高唱赞歌。
根源在于反智风潮
“民科”现象,在时下的年轻人中已经越来越少,从媒体报道看,也多集中于中老年人,而且经历过文革等社会动乱时期,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仅具有中小学知识水平。除了教育匮乏的背景,他们其实也是反智运动的受害者。自五六十年代起,从官方发动群众搞得热火热火朝天的土法炼钢和土法造坦克,到文革时期蔑视正统学科,夸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无一不是在解构科学的权威和反智。
这种传统,在科普和基础教育做的好的地方,基本已经没有可供发育的土壤。但在田间地里,在得不到教育资源的地方,接触不到现代科学的人,仍然怀抱一个伟大的科学梦,哪怕这种科学梦到最后只是一个科学妄想,但在他们眼中,神圣不可侵犯。

⑶ 一些民科的奇葩观点也不知道是从哪

嘿嘿
奇葩观点就是异想天开啦。严格地说,创新,就是在异想天开指导下的活动。如果没有异想天开的思想,创新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一些奇葩的观点,不仅仅是民科人士有,所有的人都有,只是这些奇葩的观点,没有公布,别人不知道而已。
比如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它们中间除了高铁,其余三项都是民科的发明!!!而这些,在成长起来之前,就是奇葩观点,也都被人说成是笑话,但是成长起来了,就变成了神话。这个神话,刚刚萌芽的时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奇葩观点吗。
民科,是民间科学(家)工作者的简称,原本是一个中性词汇。但是近些年来,因为个别民科狂人的狂妄表现,使人们对民科有些反感,故而变成略有贬义的词汇了。
实际上,民科,应该定义为:没有编制,没有国家资助,完全靠自己或企业的力量,专研自己感兴趣的科技项目的人士。从历史上看,牛顿及其以前,所有的科学家都是各自为阵,都是民科人士。以后,因科技知识大爆炸,个人再也难以完成难度高内容复杂的项目,从而由国家,或企业,或大学,或成科研机构,组织大批人员共同来完成科技项目。这样免去了科技人员的至少是生活费的来源问题,可以专心搞科研,为人类发现新知识。
不过,民间依旧有不少人士,他们中间,不乏高学历人士,不乏理论深厚者,不乏读书破万卷者。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没有外界支持的情况下,会不顾一切的独自专研下去,比如搞发明的,研究数学的难题,研究某段历史的,研究……等等,我们应该持包容态度,不要戴变色眼镜去看他们,如果给予适当的支持,就更加好了。也许,他们中间还会产生一个中国的马科斯呢。

⑷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频频打出”民科“这个词来嘲讽

如果把伪科学和某种特定身份如民间科学家划等号,则是别有用心的人进行学术话语权不当竞争的手段;在把不是伪科学当做伪科学进行攻击的同时,为真正的伪科学开绿灯。以反伪科学为名的反民科,应该在揭示“民科”和伪科学概念的基础上,明确说明“民科”和伪科学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很遗憾,目前没有一个以反伪科学为名,反民科的人能做到这一点。什么是民科?民科就是伪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伪科学就是民科—-这就是反“民科”者的基本逻辑。

不过根据本人的观察和概括,“民科”一开始系指我国体制外、非官方的民间科学家,但后来逐步延伸所研究课题不属于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或在所研究领域没有取得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民科”概念的实质不是一种对科学家群体的分类,而是把“民科”和“伪科学”划等号的学术评价,因此“民科”是贬义词。

由于人类历史上大量的第一流的科学成果都是民间科学家取得。把“民科”和“伪科学”划等号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逻辑,没有科学学根据。之所以“民科”和伪科学之间能建立起某种内在关系,是别有用心的人对“民科”概念作了内涵延伸和外延扩大。

目前对“民科”是伪科学做了最全面论证的,是科学史学者田松。田松:“民科”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与另一个群体“业余科学爱好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然而,根据形式逻辑,要对“民科”这一“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做出具备某种属性或特征的全称判断,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完全归纳或因果必然分析。很显然,田松对“民科”这一“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做出普遍属性的判断时,既没有完全归纳,也没有进行必然关系分析,纯粹就是对“民科”本质特征的现象罗列。

因此这样的罗列是武断的、没有科学根据的。正是在这种不完全归纳,甚至完全没有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民科是伪科学”的全称判断,成为“民科是伪科学——某人是民科——某人原创理论是伪科学”这样的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但因为大前提“民科是伪科学”既不是建立在完全归纳的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因果分析的基础上,所以这个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不成立。

在我国,所谓民间科学家就是指的体制外的科学家;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分只有中国才有,在非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西方国家根本就没有体制内和体制外之分。如果只有体制内的科学家才属于“科学共同体”,体制外的民间科学家就属于“在科学共同体之外”,那岂不是说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家都属于“在科学共同体之外”?

如果田松辩解说,他指的科学共同体的内外标准不是体制内外,而是另外的标准,那又怎么能把“民科”“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民科”难道不是 “民间科学家”的缩写吗?在中国“民间科学家”难道不是指体制外科学家吗?如果田松的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不是指的体制外的“民间”科学家,那么他对“民科”下的定义就是牛头不对马嘴。给概念下牛头不对马嘴、形式脱离内容的定义,纯粹就是偷换概念的胡扯蛋。

此外,田松上述给“民科”下的定义说明他自己还没有真正搞清楚“科学共同体”概念。科学共同体是基于同一科学或学科范式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家或学者群体,把科学家或学者组成群体的纽带就是“学科范式”,也就是田松的“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因此所谓的“科学共同体”实际上是“范式共同体”。不同的“范式共同体”之间的区别不是“科学共同体”和“非科学共同体”的区别,而是不同“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区别。

人类科学发展过程就是范式转换过程;与范式转换过程相对应的,总体上就是旧的“科学共同体”瓦解、新的“科学共同体”建立的过程。旧的“科学共同体”瓦解、新的“科学共同体”建立的过程和范式转换过程虽然是对应的,但不是同步的——范式转换意味着旧的“科学共同体”瓦解、新的“科学共同体”建立,但不等于和旧的范式转换、新的范式形成的同时,就能在新的范式基础上马上形成新的“科学共同体”。

从新的范式出现到新的“科学共同体”建立之间必然会出现一个在旧的“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就是这些“特殊人群”形成新的科学共同体的雏形。田松把这些“特殊人群”定义为游离“科学共同体”之外的“民科”、“伪科学”,实际上是否定了人类科学发展过程是范式转换的过程,说明田松缺乏基本的科学史知识与科学学常识。

无论是知识的发展、哲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本质上都是理论的发展。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通过原创理论的产生来实现。没有原创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人类科学史就是原创理论的产生、发展史。所以严格意义上,学术评价的唯一标准是理论的原创性。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原创程度高低与学术水平高低、实践价值大小、学者的学术地位成正比。这才应该是学术评价中“科学共同体的基础范式”。

因此,民科是伪科学,某人是民科,所以某人的原创理论是伪科学这样的逻辑不成立。“民科”概念纯粹是有完整学历,却没有像样学力纪录、高分低能技不如人的无能之辈,用可怜的身份自尊掩盖身价自卑、用曾经考场上的辉煌掩盖现实成就的尴尬、掩盖自己无能,取得心理平衡的通道和进行恶性竞争,以争夺学术话语权的工具。

因此,民科不是伪科学,“民科”概念才是伪科学。那些声嘶力竭歇斯底里对“民科”口诛笔伐的人,没有一个有原创理论,他们根本不知道原创理论是怎么产生的。

我国自古就有“真正的高手在民间”的说法,科学艺术发展的真正源头是社会实践。高校和社会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高校的创新动力与创新灵感离不开社会的创新氛围与创新需要。没有民科的蓬勃发展,创新型大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民科”和“官科”的现状与未来:

学历完整性、职务正规性、头衔显耀性、身份显赫性、待遇优越性、学风浮躁性,“官科”优于“民科”; 理论原创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学风严谨性、学术规范性、实践有效性,“民科”优于“官科”。
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论文引用率、拥有大学讲台、掌握学术话语权、占有媒体宣传制高点、攻城略地大奖小奖各种荣誉地位统统拿下的,“官科”优于“民科”;真正能创立原创基础理论、改变人类历史、在人类科学史上刻下痕迹,青史留名奠定中华民族学术地位,为国家为民族争光的,不是目前风光无限的“官科”而是暂时默默无闻的“民科”。

在我国以反“伪科学”为名的反“民科”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民科是伪科学—某人是民科—某人的原创理论是伪科学,这样的逻辑能够在社会上通行很难说真的仅仅是出于反“伪科学”。如果真的仅仅是反“伪科学”没必要把“伪科学”和“民科”——特定身份捆绑在一起,没必要把“伪科学”和“民科”两个概念划等号。以反伪科学为名,反民科的危害在于:不是用原创理论检验博士学位是否合格,而是用博士头衔衡量原创理论是否成立,用颠倒学术评价标准来抬高学历贬低学力。以反“伪科学”为名,反“民科”是以合法名义掩盖非法目的,用身份评价代替学术评价的实质,是高分低能的假“博士”对真学力的挑战。

在反“民科”浪潮中跳得很高的人,实际上都是一些没有原创能力的人。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车轮不可阻挡,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任何试图一手遮天,倒行逆施,刻意扭曲颠倒人类文明价值体系,用“官科民科”的区分固化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不仅仅是异化和笑话,而是反人类。“知识诚可贵,学分价更高。只要拿文凭,两者皆可抛”,“60分万岁,70分受罪”,很难想象在这样被动学习的环境中,能培养出具备出世界一流的原创成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很难想象经过这样的被动学习形成的“学历”与“学力”、“科班”与“科学”能划等号。沉湎于“科班”和“科学”、“民科”和“伪科学”划等号的幻觉中,严重扼杀了人的创造力,造成除了读教科书外全民不读书,全民业余时间斗地主打游戏机的现象。其结果是,我国大学生包括博士生数量全世界最多、人均阅读量全世界最少,网吧爆满、图书馆冷清,与建立国民创新体系的目标背道而驰。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政策与价值观导向环境中,“读读读,书中自有田螺姑娘”是可能的,“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万两”也是现实的,但“读读读,书中自有原创理论”只是痴心妄想。

面对“民科”出原创成果的能力优于科班这一客观事实,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唯我独大的一批不知天高地厚的假博士,整天一只手柱着一根金箍棒,一只手对着“民科”竖起中指,指着鼻子暴跳如雷,破口大骂,也只能是蚂蚁缘槐,蚍蜉撼树,自欺欺人,自取其辱。

顶着西方顶级名校博士头衔,而根本不知道原创理论怎么产生的人,也就根本不知道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怎么衔接。不是从理论本身考察新理论是否真理,而是从一个人的身份、是否科班出身判断新理论是否成立,使高校教学目标和科研目标完全脱节乃至根本对立。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弱将手下无强兵。没有原创理论、根本不懂原创理论怎么产生的人,本来不具备学术评价的话语权。执迷于“科班”概念、“国际惯例”和“双顶级”标准的所谓世界顶级名校博士,把持我国高校领导权与学术评价话语权,只能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有博士学位无博士学力的庸才。

“民科”“官科”的学术标准是统一的,“民科”、“官科”的二元区分没有科学根据,“官科”是真科学、“民科”是伪科学的学术评价标准没有科学根据。我国要建立国民创新体系,不是反“民科”,而是要根本改变扼杀人的创新精神、压抑人的创新能力的公费买文凭升官的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与用公款买书号和版面学历评职称的行政化学术体制。

在中国目前的“官本位”与学术、教育双行政化的体制下,体制内根本不要想出什么重大突破性的原创成,如果有也是人在体制内成果在体制外。“伪科学”这个概念本身可以成立,但绝大多数伪科学不是民科而是官科,不在体制外而在体制内。

⑸ 民科到底能发明出什么东西

嘿嘿
严格地说,当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回网购,它们中间除了高答铁,其余三项都是民科的发明!!!
民科,是民间科学(家)工作者的简称,原本是一个中性词汇。但是近些年来,因为个别狂人的狂妄表现,使人们对民科有些反感,故而变成略有贬义的词汇了。
实际上,民科,应该定义为:没有编制,没有国家资助,完全靠自己或企业的力量,专研自己感兴趣的科技项目的人士。从历史上看,牛顿及其以前,所有的科学家都是各自为阵,都是民科人士。以后,因科技知识大爆炸,个人再也难以完成难度高内容复杂的项目,从而由国家,或企业,或大学,结成科研机构,组织大批人员共同来完成科技项目。这样免去了科技人员的至少是生活费的来源问题,可以专心搞科研,为人类发现新知识。
不过,民间依旧有不少人士,他们中间,不乏高学历人士,不乏理论深厚者,不乏读书破万卷者。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没有外界支持的情况下,会不顾一切的独自专研下去,比如搞发明的,研究数学的难题,研究某段历史的,研究……等等,我们应该持包容态度,不要戴变色眼镜去看他们,如果给予适当的支持,就更加好了。也许,他们中间还会产生一个陈景润呢

⑹ 民科写的历史类著作有哪些

推荐格鲁塞的《草原帝国》以及陈序经的《匈奴史稿》。
诚然,格鲁塞那个年代东回西方文献交答流不足, 查阅资料很不方便,东方人缺失西方古典文献,西方人缺失东方古典文献。不知道的东西很容易脑补,而脑补一脑补,就跟民科无异了。
但就算是文献资料严重缺失的时代,俄罗斯有巴托尔德,中国有马长寿。他们都比满嘴跑火车的格鲁塞和盲目借鉴欧洲民科学说的陈序经姿势水平高多了。更何况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还多次提起巴托尔德。
不过格鲁塞的《草原帝国》如果刨除了五胡十六国的脑补内容,还是一本很伟大的游牧民族史普及读物。

⑺ 中国地图是画的发现者对民间科学的贡献大吗

贡献大小,需要看地图的历史意义和利用价值。
1,历史意义。
长期以来,在没有人造地球卫星和自动测绘仪器的岁月里,中国地图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实地手工测绘产生的、也就是画的~😄
历史上的中国疆界,在所有的朝代、甚至当朝都没有过固定不变的。
如果这张地图,能够准确的表示中国历史某个时期的地理概况。
那么这张“画的”中国地图,便拥有了历史上的意义。
2,当这张“画的”中国地图,能够成功的充分证实,疆界内的某块地域是中国的领土,如西部边境整个帕米尔地区的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那么这张中国地图便拥有了极高的实际应用和利用价值。
……
虽然,经纬线是五十多万年以前中国人科学发明创造的定位报时系.统.工程,您认为自秦朝以来的中国民间有能力去组织人马进行实地测绘中国地图的浩大工程么~
恐怕,就是现代的有钱人也不会私自利用地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实地调查测绘吧~
就算是有人这样做了,恐怕朝-廷也不会答应。
甚至还有可能带来灾难,朝-廷的事情岂能让民间来管呢~
……
所以,在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时,这张“画的”中国地图,并不能确认具有民间科学贡献的意义。

⑻ 民间科学家能登上历史舞台吗

当然可以了,我国古代的很多发明都是由民间科学家完成的,汉朝的丁公发明了七轮扇,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写出天工开物的沈括,他们都只是民间科学家,把发明创造当做爱好,但是在历史舞台上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⑼ 中国历史学家为什么隐瞒"三星堆"研究

没有隐藏吧。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专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属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⑽ 民科能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民科 一开始指我国体制外、非官方的民间科学家,后延伸为泛指所研究课

民科本意是指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简称,亦称民间科学家。"民科"这个词回从字面上看是中性的答。但近年中国有一部分民科搞起了坑蒙拐骗,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很看不起民科。于是“民科”一词变得含有贬义色彩。民间科学家,在带有负面的含义时,与英文的Crank类似,表示一种持有某种独特的、不为主流学术界所接受的理论(不一定是自然科学理论)的人。他们可能孜孜不倦地不断投入精力和时间、金钱进行研究、宣传、拉赞助,并拒不接受专业人士所提的批评意见。研究资金一般来源于宣传、拉赞助,也有一部分是自由资金!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民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