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历史上水稻的产量逐渐跃居粮食首位是在哪个朝代
C宋朝,准确的说是南宋,因为沿海,经济南移,所以水稻的产量逐渐跃居粮食首位
㈡ 中国一年的粮食产量能达到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
2019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长1.8%。其中,谷物单产41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0.1公斤,增长2.5%;豆类单产12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长2.1%;薯类单产26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1公斤,增长1.2%。
稻谷单产47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2公斤,增长0.5%;小麦单产375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4.3公斤,增长3.9%;玉米单产42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4.1公斤,增长3.5%;大豆单产12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长2.2%。
(2)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库存口粮可供全国人民吃一年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5月22日在“部长通道”上接受媒体有关粮食危机问题的采访时,用四句话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粮食连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
韩长赋进一步表示,中国已经连续十几年粮食丰收,去年产量为13277亿斤,且连续五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说明中国已经有了这样的生产能力。现在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的自给率达到百分之百,库存超过一年的产量,可以供全国人民吃一年。
㈢ 中国粮食历史最高产量
最高年份1998年粮食产量5.12亿吨
㈣ 中国粮食的种类和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也叫谷、五谷、八谷、九谷、百谷,但以五谷为最多。
在原始社会,中国的粮食品种主要有:粟、黍、稻、菽(大豆)、大麦、小麦、薏苡等。北方以种植粟、黍粮食品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粮食品种有黍、稷、稻、小麦、大麦、菽、麻等七种。主要的粮食品种是黍、稷。直至明代以前,中国的粮食品种大致如此。在《诗经.小雅》中,农作物的排列顺序是:黍、稷、稻。当时人们很迷信自然,称社为地神,稷为谷神,故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社稷。因而社稷即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灌溉的发展,人们才有条件种植对水土要求较高的菽和粟。虽然粮食作物品种变化不大,但是,作物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的特点是菽(大豆)的地位上升,并和粟一起列为主要的粮食作物。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从战国到唐代,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西周以前,中国粮食品种以黍、稷为主,其他粮食品种不占主要地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五谷的概念,表明当时粮食作物的品种初步有了定型。主要粮食品种有:粟(禾、稷)、菽(大豆)、黍、稻、小麦、大麦、麻七种。
秦汉时期粮食结构有所变化,主要粮食品种有:粟、稻、小麦、大麦、大黍、粱、大豆。汉代董仲舒建议在关中一代推广小麦。汉魏时期由于石磨的推广,麦子磨成面粉,这一饮食史上的进步,也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粮食品种的顺序是:谷(稷、粟)、黍、粱、大豆、小豆、大麻、大麦、小麦、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时期,主要粮食品种的顺序是:稻、粟、麦。
宋元时期,稻麦两熟制逐步形成,双季稻得到推广,明代以后,水稻更加发展,因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同时,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当时主要的粮食品种是:水稻、小麦、谷子、玉米、豆类。
到1950年,粮食品种是指小麦、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和杂粮七大品类。1952年,粮食减为四大品种:小麦、大米、大豆和薯类。1957年,粮食增为五大品种:小麦、大米、大豆、杂粮和薯类。1971年又把杂粮类改为“玉米”等,粮食为新五大品类:小麦、大米、大豆、玉米、薯类。1979年后《辞海》对粮食的解释是各种主要食料的总称,如小麦、高粱、玉米、薯类等。1996年根据种植面积及产量排列为:稻谷、小麦、玉米、薯类、大豆、谷子、高粱、其他杂粮。1990年,国家粮食定购的品类:小麦、稻谷、玉米、大豆。
在粮食商品类中,粮食根据其领域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四类:1、原粮2、成品粮3、混合粮、4贸易粮。
国际通用的粮食品种概念。199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所列的详细FOOD产品目录由八大类106种:1、谷物类8种;2、块根和块茎作物类5种;3、豆类5种;4、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13种;5、蔬菜和瓜类20种;6、糖料作物3种;7水果、浆果24种;8、家畜、家禽、畜产品28种。
粮食品种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会赋予它更新的内涵和外延。这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渐提高的体现。
㈤ 中国粮食总产量
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与细分市场分析,未来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图」
来源:华经情报网(huaon.com)
一、粮食行业概述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
总的来说,粮食主要分为麦类、稻类、粗粮类、豆类、瓜果蔬菜类几类。
粮食的主要分类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五、粮食市场未来趋势预测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资深专家组认为,未来中国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原因有三条。一是粮食增产有后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持续快速增长,相继跃上了三、四、五、六亿吨4个大台阶,现已连续五年总产6亿吨以上,积蓄了巨大的增产潜力。二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主产县可以发挥关键作用。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在从东北到海南的中东部地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巨资建设了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商品粮基地,同时确定了800多个粮食主产县,都将在未来粮食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三是农粮科技进步将为增产提供强力支撑。我国农粮科技进步对粮食产业的贡献率,已从改革初期的2.7%上升到2018年的58.3%。今后,随着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科技对于粮食增产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政策环境看,我国农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好环境。从农业生产看,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生产持续向好向优。从国际贸易看,粮食进口量占国内市场比重是很小的,我国主粮保持绝对自给,完全有能力应对国际市场波动。从粮食库存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粮食储备系统,粮仓是充足的。从未来趋势看,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将稳中有增,提质调优。
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与细分市场分析
㈥ 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是多少
61791万吨。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7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三、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12358亿斤),回比2016年增加答166万吨(33亿斤),增长0.3%。其中谷物产量56455万吨(11291亿斤),比2016年减少83万吨(17亿斤),减少0.1%。
(6)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扩展阅读:
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2220千公顷(168329万亩),比2016年减少815千公顷(1222万亩),下降0.7%。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2930千公顷(139395万亩),比2016年减少1464千公顷(2196万亩),下降1.6%。
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506公斤/公顷(367公斤/亩),比2016年增加54公斤/公顷(3.6公斤/亩),增长1.0%。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075公斤/公顷(405公斤/亩),比2016年增加85公斤/公顷(5.7公斤/亩),增长1.4%。
参考资料来源:国务院-国家统计局关于2017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㈦ 中国历史,就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以上的原因是什么
土地革命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在1956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土地改革是1950年-1952年。
㈧ 中国19世纪中叶的全国粮食产量大约为
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长0.4%,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总体上呈现“面积增、单产减”的格局。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200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897万公顷,比上年扩大217万公顷,增长2%。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好政策和好价格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09年中央财政继续增加“三农”投入,“三农”投入创新高,中央预算安排的“三农”支出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以上。其中,农民种粮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到1230.8元,比上年增长19.4%。在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基础上,2009年再次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受棉花、糖料等产品价格低迷和种植效益下降影响,2009年我国棉花、麻、糖料等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的面积大都改种粮食。
——粮食单产因严重自然灾害下降。2009年全国粮食亩产324.8公斤,比上年下降1.6%,这是粮食单产近6年来首次下降。2009年粮食生长期间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较重,而且旱灾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发生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对全国粮食单产影响较大。据民政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达292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12万公顷,增长1倍多。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粮食单产皆下降10%以上。从主要粮食品种单产看,水稻单产持平略增,小麦和玉米受严重春旱和伏旱影响,单产下降,玉米单产下降5%以上。
——分季节看,夏粮和早稻增产,秋粮减产。2009年全国夏粮产量12335万吨,比上年增加261万吨,增长2.2%。早稻产量3327万吨,比上年增加167万吨,增长5.3%。受严重自然灾害尤其受北方地区严重伏旱影响,秋粮减产。2009年全国秋粮产量为37420万吨,比上年减产217万吨,减少0.6%。
——分地区看,粮食主产区减产,非主产区增产。2009年全国农业气象条件南方总体好于北方,粮食产量呈现“北减南增”、“主产区减非主产区增”的格局。15个北方省(区、市)粮食产量27857万吨,减产395万吨,减少1.4%;16个南方省(区、市)粮食产量25225万吨,增加606万吨,增长2.5%。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39710万吨,减产207万吨,减少0.5%;7个粮食主销区产量3361万吨,增产116万吨,增长3.6%;11个产销平衡区产量10011万吨,增产302万吨,增长3.1%。
㈨ 2004年中国粮食产量
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粮食产量抽样调查,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6947万吨(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3877万吨(775亿斤),增长9.0%。粮食单产水平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
一、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增产
2004年我国夏粮产量10104万吨(2021亿斤),比上年增加467万吨(93亿斤),增长4.8%;早稻产量为3208万吨(642亿斤),增加260万吨(52亿斤),增长8.8%。秋粮产量33635万吨(6727亿斤),增加3150万吨(630亿斤),增长10.3%。
二、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
2004年我国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根据调查结果测算,全年粮食单产为4620.5公斤/公顷(308.0公斤/亩),每公顷比上年提高288.0公斤,增长6.6%,粮食单产水平创历史最高。单产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5%。
三、粮食主产区增产幅度大
13个粮食主产区增产幅度较大,共增产3536万吨(707亿斤), 增长11.6%,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1%。
四、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
根据各地的调查,今年粮食增产的原因概括起来为:政策好、价格高、天帮忙、人努力。
(一)中央出台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据有关部门的初步测算仅“三补两免”使广大农民得到的实惠就达400多亿元。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前三季度农民税费负担人均为22.5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0元,下降33.0%。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为29.4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5.7元,下降34.8%。
(二)市场粮价上涨因素的拉动作用
从2003年10月开始,市场粮价迅速上涨,到今年3月末、4月初部分粮食品种集市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农民种粮的预期收益明显提高。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204元。
政策推动和市场粮价的拉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2004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近220万公顷(约3300万亩) 。
(三)有利的气候条件
2004年主要农区气象条件较好,最为有利的气象条件是冬春偏暖,大部分时段光热充足,夏季气温正常,东北无明显“凉夏”天气,南方地区高温酷热天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关键农时主要农区降水适时,无长时间连阴雨天气,有利于病虫害防治;春、夏旱发生范围相对较小、影响偏轻。虽然部分农区先后出现了干旱、低温、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作物产量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全国总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四)农民投入增加
2004年前三季度农户农业生产投入人均47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6元,增长22.3%,同比增速快19.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投入增加额占前三季度生产投入增加额的88.7%。农民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化肥深施、配方施肥、秸杆还田等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实用技术推广面积也大幅度增加。
http://www.sannong.gov.cn/qwfb/nysc/200503300126.htm
㈩ 古代粮食产量有多少
一、秦汉
那时候北方耕种技术发达,亩产量高;南方还没开发,技术落后,水稻刚进入百姓的视野,亩产量低。
南方大米:《淮南子·主术训》提到“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相当于稻谷的亩产量为4石,折成大米为2.4石。
北方小麦:《后汉书·仲长统传》提到“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即小麦的亩产量为3石。
秦汉时期1石为14公斤,1亩为0.69市亩。因此,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20斤/市亩;南方大米,96斤/市亩。
二、隋唐
国家重归统一,加上南朝对南方的开发,为水稻亩产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南方大米:从狄仁杰《乞免民租疏》推算,大米的亩产量为1.5石。
北方粟米:《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一顷百亩,出米五十余斛(石)。”粟米的亩产为5斗多,如果折合成小麦的话,约为1石(小麦不用脱壳)。
隋唐的1石为42公斤,1亩为0.8市亩。因此,隋唐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05斤/市亩;南方大米,157斤/市亩。
三、两宋
农业继续南移,两宋在南方大量兴建水利设施,粮食产量提升,环太湖的江浙地区逐渐成为宋朝的粮仓,并奠定后世1000年的粮食种植格局。
南方大米:范仲淹《答手诏陈十事》提到“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至三石。”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状》提到“每亩出米二石。”南方水稻的亩产应该为2石大米。
北方小麦:范仲淹《上执政书》提到“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石)。”大致看出粟的亩产为1石,小麦类似。
两宋的1石为49公斤,1亩为0.9市亩。因此,宋代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10斤/市亩;南方大米,220斤/市亩。
四、明清
湖广熟、天下足,已经成为共识,双季稻、麦稻两熟的轮作制都在这个时代被推广开来,农业科技达到高峰,粮食亩产量小农经济的高峰。
南方大米:顾炎武《日知录》提到“小民佃租富室田,亩出私租一石。”租税为50%,即亩产为2石米。
北方小麦:《河间志》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小麦的产量超过1石。
明清的1石为70公斤,1亩为0.92市亩。因此,明清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55斤/市亩;南方大米,305斤/市亩。
(10)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扩展阅读
古代关于亩产的记载都非常粗略,没有足够的样本数据考证,所以误差较大。比如,亩产2石,也可能是1.8石,误差10%,古代一般会提整数、半数,不注视其它数据的精确性,所以文中的数据只能反映大概。
按吴慧之《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研究历代的亩产,可以从几方面着手,一是从历代史书中有文字记载的亩产多少来入手,一是可以从租税记载去倒推或复核亩产。
虽然数据并不精准,但粮食亩产量在主要的统一朝代仍是增长的,体现了技术进步,而且每个朝代都会在前人基础上兴修水利、改进工艺,从而提高粮食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