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汽车改装的发展趋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汽车改装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回报告》研究答显示:2002年,中国汽车改装行业产值仅为5亿元,2007年就达到了14亿元,5年时间增长近3倍。到2008年,已经上升到25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2012年我国汽车改装产值在300亿左右。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生物质能产业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高峰期。
我国汽车改装的发展还不到20年的时间,与国外60多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改装文化还未成熟。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对改装的理念、方式等方面还没能形成正确的理解。许多消费者只是为了一时的炫酷,超越自己对改装车辆的驾驭能力,忽略法律、交通安全因素。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改装车主无视他人生命安全,为了一时之快,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因此对于汽车改装商和消费者而言,只有在树立正确的改装理念,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才能有助于汽车改装市场的发展,形成特色的汽车文化底蕴。
总体来说,汽车改装行业发展十分良好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肯定是有发展前景的,不过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⑵ 为什么中国的汽车改装文化和西方国家差距那么大
改装文化,是汽车文化的一部分,
不能分开讲,改装文化 和 汽车文化
西方,欧美版地区,的汽车工业权要比我国先进的多,汽车知识的普及度远超我国
欧美地区的汽车工业,有超过百年历史,并且在世界大战中经历风雨
而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从建国开始起步
汽车对热门的普及度,以及发展的历史,决定了汽车文化的发展程度
⑶ 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发前中国汽车发展史
东风轿车:1958年由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开创了中国轿车生产的先河。这是一款曾令全中国人民兴奋不已的轿车。商标是一条腾飞的金龙,代表东方巨龙的发达和自强,与车头前毛泽东主席手书的“东风”两字相互辉映。毛泽东同志乘坐了这辆轿车后,曾高兴地宣布:坐上我们自己的小汽车喽!
上海牌:建国后上海生产的最早的轿车。曾是中国仅次于大红旗的行政用车。60年代上海里弄新娘子出嫁,一部上海牌轿车做婚车能引起全弄堂的轰动和羡慕;桑塔纳的诞生让它走完了历史旅程。
CA770:1965年一汽生产的红旗CA770型三排座高级轿车。这款气宇轩昂,气势不凡的车,在老百姓心目中曾具有崇高的地位,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许多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至今记得,每当红旗牌轿车行驶在马路上,行人都会向它行“注目礼”。最终这款承载了无数政治荣光的车因“不够经济”停止生产。
北京212:由北京汽车厂生产。曾是供部队高级指挥员使用的越野车。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长时期受到了部队和地方百姓的欢迎,一度影响巨大。被誉为能征服任何路面的、物美价廉的中国越野车先驱。合资改进后产品予以新概念“新城市猎人”,包括BJ2020VB、BJ2020VE两种车型。
桑塔纳:中国第一款合资生产的轿车,由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出品。因好用、皮实成为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好品质车的象征。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依然生命力旺盛,可见对中国轿车市场影响之深远。
捷达:一汽大众的主力车型。自落户于中国的那天起,始终坚持优秀品质和质朴的造车理念,在国内不断地创下了多项第一。目前在市场上仍保持领先地位。
夏利:1987年天津市汽车工业公司最先生产。国内最早进入家庭的主力车型之一,也是国内出租车市场保有量最大的车型。八十年代,夏利轿车以其出色的性能成为当时的低端商用车和少数富人的私家车,在大街小巷,“红色夏利”是当时一道靓丽的风景,至今已经超过100万辆。
富康:1995年开始在中国武汉合资生产的富康轿车其实就是雪铁龙ZX的翻版,由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出品。是最早进入中国家庭的的家用轿车之一。8年多来,累计生产了大约30万辆。曾以实用征服了第一代私家车用户。但如今喜新厌旧的老车主却开始嫌它有点儿土了。
奥迪A6:四个连环圈圈标志的黑色奥迪,是中国人眼里公认的豪华车。而奥迪与一汽集团共同生产的奥迪A6,至今仍大量装备政府机关,成为中国当代豪华轿车的杰出典范之一。
POLO: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出品。以时尚造型影响了中国当代白领。也是中国第一辆与世界同步推出的家庭轿车。活泼而又灵动的俏皮造型,富有力度而自信的线条,赋予了她一张富有青春活力而极具亲和力的面孔。巧妙迎合当代都市白领追求时尚的心理。成为汽车时尚的一个标志元素。
CA10:1956年7月13日,这是一个让中国人自豪的日子,12辆解放CA10下线。
首批生产的解放CA10原型车为前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不过,一汽人并没有将前苏联的散件直接拿来组装,首批车就有一半的重要零件是自己生产的,再SKD组装而成。该车空车重3·9吨,载重4吨,马力达到90匹,四行程的六缸发动机,最高速度可以达到65公里/小时。
奥迪100:在1988年,奥迪公司授予中国一汽代号为“C3”的奥迪100生产许可证,并于当年组装499辆汽车。1991年,一汽大众正式开始生产奥迪100,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公务车市场的需要。由于技术先进,外形漂亮,在当时供不应求。官车市场的巨大容量为奥迪带来丰厚了的利润,也确立了奥迪100的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成为新一代“官车”的代表。
中国第一汽车:中国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总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始建于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名奠基.
东风汽车:也称“二汽”是1969年才开始在湖北的十堰市建造的,它生产“东风牌”卡车、“富康牌”轿车以及后来的“爱丽舍”轿车等等。二汽原属国务院计划单列管理,九十年代改名东风汽车公司,有员工12万人。
从地域上看,二汽所在的十堰市位处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交界,深入中国腹部;从地形上看,群山环抱,只有一条铁路和公路通进来。套用欧阳修的文章,“环堰皆山也”,非常适合描述二汽所在的十堰市。
建设二汽,最早于1952年底提出,但正式开始建设,已到1969年,其间经历了前后17年、“两下三上”的漫长波折。
北汽-------------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先驱之一,集北京汽车工业五十年之大成;是北京五十年汽车工业发展的浓缩;是北京汽车民族品牌的代表。
北京汽车:北京汽车制造厂创建于 1958年,由朱德委员长亲自题写厂名,是国家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后,兴建的第二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2001年按现代企业制度创建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中文简称 “北汽有限”、英文简称“BAW”)。
上海汽车集团:600104,公司简称“上海汽车”。2006年经过重组,上海汽车成为目前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截止2006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65.5亿股,合并总资产864亿元,职工总数3.3万人,公司目前控股股东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公司是目前国内领先的乘用车制造商、最大的微型车制造商和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2006年度以134.4万辆的整车销量,居全国汽车大集团之首。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29日,集中了世界500强企业上汽集团与汽车产业链相关的资产和业务,旗下企业主要从事汽车和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配套服务,2005年共向中国及海外市场销售整车超过105万辆。
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上汽汽车)于2006年2月22日正式成立。上汽汽车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股份)和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各投资60%和40%组建,初期投资为36.8亿元人民币。
目前,上汽汽车的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将同步建设上海和仪征两个生产基地,中期规划将形成年产轿车及变形车30万辆和发动机40万台的生产规模。截止到2010年,上汽汽车计划推出RV车、中级车、紧凑型车等5个平台超过30款车型,混合动力车也将在其间推出, 从而形成与国际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相同步的、价格从6.5万元至30万元、覆盖主流乘用车领域各个细分市场的宽系列产品线布局。
上汽(集团)股份投资18亿元建立的上汽工程研究院将和上汽海外研发中心将共同成为上汽汽车 的技术研发基地,致力于自主品牌新产品研发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为上汽汽车自主品牌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上汽汽车作为国际化品牌的经营者,将依托上汽集团20多年合资合作所积累的技术、制造、采购、营销和管理优势,以国际化的视野,创造性地集成全球优势资源,以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高品位需求,以优秀的国际合作团队,打造中国汽车领导品牌,进而成为全球汽车业不可或缺的力量。
[编辑本段]公司业务
公司主要业务:汽车整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与整车开发紧密相关的零部件(包括动力传动、底盘、电子电器等)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与汽车业务密切相关的汽车金融。
[编辑本段]集团下属
公司下属主要企业:乘用车分公司,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申沃,上汽通用五菱、韩国双龙汽车等整车企业;汽车齿轮总厂、联合汽车电子等与整车开发紧密相关的零部件企业;以及上汽财务公司等汽车金融企业。
[编辑本段]大事记
1955年12月 上海市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成立。
1958年03月 上海市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与上海市动力设备制造公司合并,成立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
1958年09月 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小轿车,命名“凤凰牌”。
1960年01月 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更名为上海市农业机械制造公司。
1964年02月 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轿车,至1975年形成5000辆年生产能力。
1964年12月 上海牌SH-760型轿车开始成批生产,年产量为50辆。
1969年04月 上海市农业机械制造公司更名为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
1978年11月 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开始企业性公司试点。
1982年06月 上海轿车项目代表团赴西德访问,与德国大众签署桑塔纳轿车试制协议。
1983年04月 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
1984年10月 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中国银行上海信托咨询公司与西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签署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奠基。
1985年03月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1990年03月 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1991年11月 为集中力量发展桑塔纳轿车,上海牌轿车停产。
1993年08月 上海桑塔纳达到年产10万辆能力,国产化率突破80%。
1995年04月 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巴西大众联合开发成功桑塔纳2000型。
1995年09月 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1995年10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签定基础协议。双方计划在上海建立一个汽车合资企业和合资技术开发中心以及其他相关项目。
1997年01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签署合营合同与章程。
1997年03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签署合营合同与章程。
1997年06月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成立。
1997年11月 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开发行3亿股A股股票,发行价7.02元/股,股票代码600104。
1998年12月 上海通用项目建成,别克新世纪下线。
1999年01月 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和江苏省仪征市汽车工业公司联合组建的“上汽集团仪征汽车有限公司”合同签约仪式在扬州举行。
2001年03月 上海汽车首次实施配股方案,向原股东每10股配售3股,共配售4.2亿股,配售价8元/股。
2002年10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参股通用—大宇项目正式获得国家批准,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在韩国汉城正式宣布成立。
2002年11月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广西柳州举行挂牌。
2004年03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与辽宁省、山东省的有关企业正式签署沈阳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山东大宇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协议;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各拥有沈阳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和山东大宇汽车发动机公司25%的股份,上海通用汽车持有50%的股份。
2004年07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以2003年度1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首次进入《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排行榜,列第461位。
2004年10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签署了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2%的股份的合同。
2004年12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实施改制重组,设立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10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控股股东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每10股送3.4股的比例向全体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使所持非流通股股份取得流通权;随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改承诺,在二级市场投入10亿元资金按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股改后的59.8%增至67.7%。
2005年12月 上汽实现整车销售105万辆,提前两年完成年产100万辆目标。
2006年07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以2005年合并报表143.6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再次跻身《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行列,排名第475位。
2006年10月 上汽正式发布了首款自主品牌中高档轿车荣威(Roewe)750。
2006年11月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共同签署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汽车全球合作伙伴协议》。
2006年12月 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已正式完成向控股股东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发行32.7503亿股A股的相关股权变更工作,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
2007年06月 经国务院国资委和上海市国资委批准,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持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83.83%股权划转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拥有,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成为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与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在重庆举行了成立揭牌奠基仪式。
2007年07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以合并报表18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02位。
2007年09月 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
2008年07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以2007年度合并报表22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73位,第四次入选世界500强,排名比上一年度上升29位。
荣威(Roewe)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旗下的一款汽车品牌,于2006年10月推出。该品牌下的汽车技术来源于上汽之前收购的罗孚,但由于品牌“罗孚”的使用权被福特汽车公司从宝马手中买走,因此上汽不得不自推品牌。
荣威的品牌口号为“创新传塑经典”,表达了上汽以国际化的视野、创新的理念传承国际汽车的先进技术,打造国际品牌新经典的决心和信心。
2006年10月12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股份”)正式对外宣布,其自主品牌定名为“荣威(Roewe)”,取意“创新殊荣、威仪四海”。荣威的品牌口号为“创新传塑经典”,表达了上汽以国际化的视野、创新的理念传承国际汽车的先进技术,打造国际品牌新经典的决心和信心。上汽还同时宣布,其继承了英国经典车型核心技术的首款产品,将于本月24日正式亮相。据了解,上汽与其海外(欧洲)研发中心共同开发的该款产品,在品质、技术含量、环保标准等各方面对原产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传承与重塑。至此,上汽打造的中国第一个中高级国际汽车品牌已正式进入商业化运作阶段。
上汽集团、上汽股份董事长胡茂元认为,上汽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领先,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的大型汽车集团。打造自主的国际品牌,是上汽朝着实现这一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并将使上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汽集团副董事长、上汽股份总裁陈虹表示:上汽始终遵循高起点、国际化、跨越式的发展策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是我们的使命。以高起点的产品为基础,“荣威(Roewe)”是一个具有全新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的中高端品牌,它的发布是上汽实现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
据悉,“荣威(Roewe)”品牌将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其目标客户是有知识、有修养,事业发展成功,勇于创新突破,积极向上,追求品味的消费者。 “荣威(Roewe)”品牌将为消费者创造出优雅尊贵、自信进取且富有内涵的品牌体验,同时,上汽也力求以基于Rover(罗孚)75平台核心技术开发而成的“荣威(Roewe)”的首款产品为消费者传递“经典、创新、自主掌控”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以“成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的汽车企业(集团)”为自身发展目标的上汽股份,其自主品牌命名充分体现了上汽“高起点打造国际化品牌”的差异化战略思路。中高端轿车市场是集中考验企业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且含金量最大的市场领域,自主品牌在此领域的突破,是中国自主汽车工业健康发展所必须跨越的一步。上汽直接选择中高端的品牌定位,直面全球汽车巨头强势品牌的激烈竞争,令人期待,同时也充满了挑战。
荣威(Roewe)品牌命名诠释
荣威(Roewe)品牌命名中西融汇,开放而不失于内敛,雍容而不失于自信,充分阐释了上汽集团以自主掌控、自主创新的信念,传承世界先进技术,全新塑造中国的国际品牌之决心与信心。
荣威: 荣威(Roewe)中文命名诠释
“荣威”的中文命名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同时也传递出一种经典、尊贵的气度。其中,“荣”,有荣誉、殊荣之意,“威”,含威望、威仪及尊贵地位之意。荣威合一,体现了创新殊荣、威仪四海的价值观。
荣威(Roewe)外文命名诠释
外文命名“Roewe”源自西班牙语Loewe,蕴含“雄狮”之寓意,以“R”为首意在传达创新与皇家尊贵之意。Roewe按照英语习惯发音[’ru:ivi],同“荣威”的中文发音相似;如按照西班牙语习惯发音[’reui],则带有中国“如意”的韵味。最后,“WE”暗含“我们”之意,体现众志成城的精神与信念
荣威(Roewe)品牌标识诠释
荣威(Roewe)品牌的商标图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经典、尊贵、内蕴的气质,并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构图形式相融合的创意思路。这与其即将向公众亮相的首款产品风格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经典盾形徽标 整体结构是一个稳固而坚定的盾形,暗寓其产品可信赖的尊崇品质,及上海汽车自主创新、国际化发展的坚强决心与意志。
色彩感观 以红、黑、金三个主要色调构成,这是中国最经典、最具内蕴的三个色系,红色代表中国传统的热烈与喜庆,金色代表中国的富贵,黑色则象征威仪和庄重。
核心形象 以两只站立的东方雄狮构成。狮子是百兽之王,在中国宫廷大殿、私家豪宅的正门前,左右分别蹲座着石雕或铜铸的雄赳赳的狮子,气宇轩昂、凛然而不可冒犯,代表着吉祥、威严、庄重。在西方文化中狮子也是王者与勇敢精神的象征,其昂然站立的姿态传递出一种崛起与爆发的力量感。双狮图案以直观的艺术化手法,展现出尊贵、威仪、睿智的强者气度。双狮图案以直观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尊贵、威仪、睿智的强者气度。
符号寓意 图案的中间是双狮护卫着的华表。华表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图腾符号,不仅蕴含了民族的威仪,同时具有高瞻远瞩,祈福社稷繁荣、和谐发展的寓意。
图案下方用现代手法绘成的符号是字母“RW”的融合,是品牌名称的缩写,同时“RW”在古埃及语中亦代表狮子。此外,图案的底部为对称分割的四个红黑色块,暗含着阴阳变化的玄机,代表了求新求变、不断创新与超越的企业意志。
⑷ 中国汽车改装的发源地
香港……除非你说香港不属于中国。
内地即使到现在也没有像样的改装文化。内地最开始应该是珠海吧。
⑸ 中国有关汽车改装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拼装机动车或者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
(二)改变机动车型号、发动机号、车架号或者车辆识别代号。
《机动车登记规定》中规定: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变更登记:
(一)改变机动车的品牌、型号和发动机型号的,但经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许可选装的发动机除外;
(二)改变已登记的机动车外形和有关技术数据的,但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在不影响安全和识别号牌的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不需要办理变更登记:
(一)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加装前后防撞装置;
(二)货运机动车加装防风罩、水箱、工具箱、备胎架等;
(三)增加机动车车内装饰。
(5)中国改装车历史扩展阅读
汽车加装防风罩、水箱、工具箱、备胎架、前后防撞装置,增加机动车车内装饰需办理变更登记:
《机动车登记规定》中规定: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在不影响安全和识别号牌的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不需要办理变更登记:
(一)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加装前后防撞装置;
(二)货运机动车加装防风罩、水箱、工具箱、备胎架等;
(三)增加机动车车内装饰。
《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中规定:
第二十四条 车辆管理所办理变更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址、身份证明名称、号码的业务流程和具体事项为:
(一)登记审核岗审核机动车所有人或者代理人提交的资料。符合规定的,受理变更登记申请,收存相关资料,向机动车所有人出具受理凭证;
(二)档案管理岗签注《机动车登记证书》,变更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址的,制作《机动车行驶证》。
第二十九条 车辆管理所应当按照本规范第六条规定的格式和方法,在机动车计算机登记系统中录入下列事项,并签注《机动车登记业务流程记录单》和《机动车登记证书》的登记栏:
(一)居中签注“变更登记”;
(二)改变车身颜色的,录入变更后的车身颜色,并签注“车身颜色:”和变更后的车身颜色。
⑹ 中国汽车发展简史那有、
1766年来 英国发明家瓦特(1736--1819)改进了蒸自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9年 法国陆军工程师古诺(1725--1804)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1771年 古诺改进了蒸汽汽车,时速可达9.5千米,牵引4-5吨的货物. 1794年 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制成混合气体以供燃烧的构想.
1796年 意大利科学家沃尔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蓄电池,
⑺ 中国的汽车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之路,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中国汽车工业50年”究竟从何时何地发端,却是“证”出多门,各执一词。
1999年底,在中国汽车协会召开的“四届二次理事和常务理事会”上,协会负责人曾明确指出:“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已经为迎接入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疑,这里所指的“50”年,是从新中国建国之初算起的。然而,在去年7月该协会公开发出的征集“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却又出现了“200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的新提法。这一提法倒是与吉林省和长春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9月28日联合发出的“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庆祝活动邀请函”中提到的“2003年7月15日是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 相吻合,只不过前者立足的是全国汽车行业,后者立足的却是一方经济,并且把“新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摇篮”的桂冠,戴到了“长春市”的头上,理由是“中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就坐落在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我在这里无意评判孰是孰非,只是觉得把 “长春市”和“一汽”等同起来的提法不够妥当,至少混淆了地方与企业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还有一篇颇具官方色彩的题为《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文章,把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范围,圈定在1949年至1998年,并将其划分为“创建”、“成长”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这个“50”年既未提及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存在的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如长安汽车集团的前身),也不认同“长春市”或“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若以此种划分作为圈定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底线的话,那么,近4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则应该被视为“腾飞阶段”,而这样一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也就不是五十年了。
总之,无论是把“中国汽车工业50年”圈定在哪一年哪一地都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在即将开锣的各式各样的庆祝或纪念活动中,如何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历史。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其去年下发的通知中所倡导的“生动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冷静地审视中国汽车工业同世界的距离,探索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等原则要求,倒是充分地体现这一点。
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就要充分尊重历史所具有的客观性,既要看到其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其落后与不足的一面。因为,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所有的历史都是一部无法改写的大书,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历史是在不可倒流的时光中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的长河总是在不断地奔涌向前。同样,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总是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之中,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尊重历史自然也就包括了对于科学严肃性和纯洁性的尊重。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虽然至今还在被子孙后代们引以为豪,但究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和发展,其威力之大和用途之广却是咱老祖宗所始料不及的。如果仅把目光停留在“发明权”上,就未免太有些小家子气了。客观说,西方人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拿去造了快枪快炮,回过头来还用其打过中国人,这从民族自尊心上来讲的确是让人受不了的,但单就火药制造技术的丰富与发展来说,那些把中国的四大发明拿去并使之发扬光大了的西方科学家和制造商们,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方面的功绩却与我们的老祖宗是有着同样值得称颂的功绩的,不仅火药如此,活字印刷术、造纸术亦同样如此。无数史实证明,任何发明创造,只有融入到人类集体的智慧结晶之后,才能得到充分的丰富与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不仅要客观公正,而且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尤其在纪念或庆祝“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时候,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回顾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面向未来。据有关史料显示,在1949年至1965年的14年中,中国汽车工业“创建”之初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前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中列入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的背景下诞生的,其中所指的“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就是后来被人们简称为“一汽”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也就是今天一汽集团的前身。如果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义对其重新解读的话,一汽的“国”字号品牌里至少是要打些折扣的,因为在“前苏联援助”的这句话里,至少包含了人家曾经出过的图纸和专家,而“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基本定义却是不容置疑的“独创性”。另外,在这14年里,虽然“国家对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其发展速度却是相当缓慢的,全国14年生产的汽车总量,还不如当今一个中等规模的汽车厂家的年生产量,如此缓慢的速度,当然值不得为其敲锣打鼓了。
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不仅要敢于面对真实的历史,而且要善于“闻过则喜”,勇于把“落后”的历史当作未来“进步”的一面镜子。如果明明是“短儿”却偏要护着,甚至用“以偏概全”的不恰当方式来夸大成绩,恐怕就会有阿Q遮盖头上疥疮的嫌疑了。
史料证实,从1966年至1980年的12年中,也就是被人称之为“成长阶段”里,中国陆续兴建了一批“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的汽车厂,其中“解放牌车型20多家,北京130车型20多家,跃进车型近20家,北京越野车近10家;改装车生产厂点近200家”。这些厂家共生产大、中、轻型客车13400辆。全国累计生产各类汽车163.9万辆。
12年对于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正是其从嗷嗷待哺到完成性别特征的迅速成长时期,而中国汽车工业的这个“成长阶段”却只能以“保有量”的方式统计出累计生产各类汽车169万辆,其中148万辆还是载货汽车。若按平均年产量来算,每年也不过就13万辆左右。与此同时,世界汽车工业在这一时期却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那些数字不说也罢。需要看清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阶段”依旧是在蜗行之中,离“先进”的头衔远得很。
再看1981年至1998年的又一个17年,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这短短的17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就完成了“汽车老产品(解放、跃进、黄河车型等)的升级换代,结束了30年一贯制的历史”,“汽车、摩托车车型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增长,全国生产的各类汽车累计为1452万辆”。
显然,这个阶段比前两个时期的发展快了许多,但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却是近4年来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化。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2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从1998年的163万辆和160万辆,跃升到2002年的320万辆和322万辆,几乎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8.4 %和19.1%;私人汽车保有量2001年达到770.78万辆,比1998年增长82%;其中私人客车保有量2001年达到470万辆,比1998年增长103.7%。摩托车产量则连续4年超过千万辆,年出口超过20%,成为世界第一大摩托车生产国。难怪中汽协一位负责人感慨地把这4年称之为“是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的4年;也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刻变化的4年。”
事实也是如此,在并不太短的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中,真正称得上“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就在这4年里,而导致其“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我国汽车工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健康是相对于不健康而言的,很显然,相对于近4年来的健康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此前所走过的路应该说是一条不健康或至少是不怎么健康的路。在回顾与总结中国汽车工业半个世纪的发展史时,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中国的汽车工业能否健康地走向未来。历史是不能改写的,但未来却可以浓墨重彩地描绘。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同样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如今,中国不仅加入了WTO,而且正在加快与世界全面接轨的步伐。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只有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才能脚踏实地的面对未来,从而也才能虚心地吸纳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给我们的科学成果和现代理念,信心百倍地去锻造我们的光荣与梦想。在党的十六大方针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离小康社会越来越近,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竞技舞台。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汽车工业不仅正在迎来了一个有史以来的最好的发展时期,而且必将在崛起之时成为各国的汽车制造商们的一个强大而友善的竞争对手。
⑻ 如何看待未来十年中国汽车改装的发展前景
汽车改装是一种汽车后市场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更是汽车历史发展的必版经阶段。虽然我国的汽车改装权起步较晚,但从各方观察,中国汽车的改装市场潜力未来绝对空间巨大。所以我觉得未来十年汽车改装肯定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
⑼ 中国汽车历史
用科学的态度总结中国汽车50年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之路,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中国汽车工业50年”究竟从何时何地发端,却是“证”出多门,各执一词。
1999年底,在中国汽车协会召开的“四届二次理事和常务理事会”上,协会负责人曾明确指出:“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已经为迎接入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疑,这里所指的“50”年,是从新中国建国之初算起的。然而,在去年7月该协会公开发出的征集“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却又出现了“200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的新提法。这一提法倒是与吉林省和长春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9月28日联合发出的“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庆祝活动邀请函”中提到的“2003年7月15日是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 相吻合,只不过前者立足的是全国汽车行业,后者立足的却是一方经济,并且把“新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摇篮”的桂冠,戴到了“长春市”的头上,理由是“中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就坐落在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我在这里无意评判孰是孰非,只是觉得把 “长春市”和“一汽”等同起来的提法不够妥当,至少混淆了地方与企业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还有一篇颇具官方色彩的题为《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文章,把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范围,圈定在1949年至1998年,并将其划分为“创建”、“成长”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这个“50”年既未提及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存在的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如长安汽车集团的前身),也不认同“长春市”或“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若以此种划分作为圈定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底线的话,那么,近4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则应该被视为“腾飞阶段”,而这样一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也就不是五十年了。
总之,无论是把“中国汽车工业50年”圈定在哪一年哪一地都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在即将开锣的各式各样的庆祝或纪念活动中,如何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历史。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其去年下发的通知中所倡导的“生动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冷静地审视中国汽车工业同世界的距离,探索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等原则要求,倒是充分地体现这一点。
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就要充分尊重历史所具有的客观性,既要看到其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其落后与不足的一面。因为,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所有的历史都是一部无法改写的大书,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历史是在不可倒流的时光中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的长河总是在不断地奔涌向前。同样,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总是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之中,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尊重历史自然也就包括了对于科学严肃性和纯洁性的尊重。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虽然至今还在被子孙后代们引以为豪,但究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和发展,其威力之大和用途之广却是咱老祖宗所始料不及的。如果仅把目光停留在“发明权”上,就未免太有些小家子气了。客观说,西方人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拿去造了快枪快炮,回过头来还用其打过中国人,这从民族自尊心上来讲的确是让人受不了的,但单就火药制造技术的丰富与发展来说,那些把中国的四大发明拿去并使之发扬光大了的西方科学家和制造商们,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方面的功绩却与我们的老祖宗是有着同样值得称颂的功绩的,不仅火药如此,活字印刷术、造纸术亦同样如此。无数史实证明,任何发明创造,只有融入到人类集体的智慧结晶之后,才能得到充分的丰富与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不仅要客观公正,而且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尤其在纪念或庆祝“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时候,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回顾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面向未来。据有关史料显示,在1949年至1965年的14年中,中国汽车工业“创建”之初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前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中列入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的背景下诞生的,其中所指的“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就是后来被人们简称为“一汽”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也就是今天一汽集团的前身。如果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义对其重新解读的话,一汽的“国”字号品牌里至少是要打些折扣的,因为在“前苏联援助”的这句话里,至少包含了人家曾经出过的图纸和专家,而“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基本定义却是不容置疑的“独创性”。另外,在这14年里,虽然“国家对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其发展速度却是相当缓慢的,全国14年生产的汽车总量,还不如当今一个中等规模的汽车厂家的年生产量,如此缓慢的速度,当然值不得为其敲锣打鼓了。
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不仅要敢于面对真实的历史,而且要善于“闻过则喜”,勇于把“落后”的历史当作未来“进步”的一面镜子。如果明明是“短儿”却偏要护着,甚至用“以偏概全”的不恰当方式来夸大成绩,恐怕就会有阿Q遮盖头上疥疮的嫌疑了。
史料证实,从1966年至1980年的12年中,也就是被人称之为“成长阶段”里,中国陆续兴建了一批“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的汽车厂,其中“解放牌车型20多家,北京130车型20多家,跃进车型近20家,北京越野车近10家;改装车生产厂点近200家”。这些厂家共生产大、中、轻型客车13400辆。全国累计生产各类汽车163.9万辆。
12年对于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正是其从嗷嗷待哺到完成性别特征的迅速成长时期,而中国汽车工业的这个“成长阶段”却只能以“保有量”的方式统计出累计生产各类汽车169万辆,其中148万辆还是载货汽车。若按平均年产量来算,每年也不过就13万辆左右。与此同时,世界汽车工业在这一时期却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那些数字不说也罢。需要看清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阶段”依旧是在蜗行之中,离“先进”的头衔远得很。
再看1981年至1998年的又一个17年,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这短短的17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就完成了“汽车老产品(解放、跃进、黄河车型等)的升级换代,结束了30年一贯制的历史”,“汽车、摩托车车型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增长,全国生产的各类汽车累计为1452万辆”。
显然,这个阶段比前两个时期的发展快了许多,但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却是近4年来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化。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2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从1998年的163万辆和160万辆,跃升到2002年的320万辆和322万辆,几乎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8.4 %和19.1%;私人汽车保有量2001年达到770.78万辆,比1998年增长82%;其中私人客车保有量2001年达到470万辆,比1998年增长103.7%。摩托车产量则连续4年超过千万辆,年出口超过20%,成为世界第一大摩托车生产国。难怪中汽协一位负责人感慨地把这4年称之为“是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的4年;也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刻变化的4年。”
事实也是如此,在并不太短的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中,真正称得上“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就在这4年里,而导致其“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我国汽车工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健康是相对于不健康而言的,很显然,相对于近4年来的健康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此前所走过的路应该说是一条不健康或至少是不怎么健康的路。在回顾与总结中国汽车工业半个世纪的发展史时,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中国的汽车工业能否健康地走向未来。历史是不能改写的,但未来却可以浓墨重彩地描绘。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同样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如今,中国不仅加入了WTO,而且正在加快与世界全面接轨的步伐。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只有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才能脚踏实地的面对未来,从而也才能虚心地吸纳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给我们的科学成果和现代理念,信心百倍地去锻造我们的光荣与梦想。在党的十六大方针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离小康社会越来越近,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竞技舞台。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汽车工业不仅正在迎来了一个有史以来的最好的发展时期,而且必将在崛起之时成为各国的汽车制造商们的一个强大而友善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