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上先进的历法

中国历史上先进的历法

发布时间:2021-03-05 21:15:20

A. 中国历史上一直用什么历法

夏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称为农历、阴历、殷历、古历、旧历等。夏历属于一种阴阳历,以月球围绕地球运行一周作为一个月,平均月长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叫作“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
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夏历、殷历和周历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子月(今农历11月)为正月、周历以丑月(今农历12月)为正月。
历代之历法:
古六历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干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开皇历 - 隋(584年 -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 唐朝(619年 - 664年)
麟徳历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九执历
符天历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开禧历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淳祐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1281年 - 1644年)
时宪历 - 清朝(1645年 - 1911年)

B. 古代中国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C.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中的重大成就

在中国古代,农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作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1.夏朝:相传有了历“夏小正”法,商朝沿用“夏历”
法,今天的农历,称“夏历”,一年12个月,闰年13月;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3.春秋: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6.东汉:张衡制作地动仪和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
7.唐朝:
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
,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
9.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D. 列举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内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容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北宋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
元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E. 中国古代最精准的历法谁编写的,这部历法叫什么名字

传说汉代以前有所谓的先秦古六历,然而对它们的真伪,便是古人也早已怀疑。汉武帝时修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有明文记载的第一部历法,但已不传。西汉末刘歆所作的《三统历》是第一部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历法,但学者们认为它几乎就是《太初历》的翻版。《后汉四分历》虽经反复修改,但并无实质变化。直至刘洪《乾象历》,引入月亮视运动的不均匀性,算是一大进步。此历并未颁行,至魏晋修历时其先进方法被采用。南朝何承天《元嘉历》在实测数据上有所改进。祖冲之所造《大明历》则试图从改变闰周和测定冬至点入手,提高历法精度,但由于政治原因,其法不得施行。

隋张宾《开皇历》依何承天之法,微加增损而已。而刘焯的《皇极历》根据北齐张子信发现的太阳周年视运动和行星运动不均匀性,引进定气;采用定朔、岁差;还运用先进的数学手段解决计算问题。所有这些先进的原理和方法的运用使得《皇极历》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历法。同样由于政治原因,其法不得施行。但时人称其为精密。唐初《戊寅历》和李淳风《麟德历》虽然行用一时,但它们的成就均不出《皇极历》的范围。直至一行《大衍历》,在对天体运动的理解、实测、计算技巧方面,都有重大革新,使得《大衍历》成为中国古代历法史上冠绝一时的好历。南、北两宋颁行的历法共有十九部之多,然均无重大突破。

《大衍历》之后,元代郭守敬等人的《授时历》成为中国历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经过前后数百年的努力,历法所反映的天体运动规律,即治历的基本原理已被古代天学家们大致掌握,欲使历法有所改进,惟有在数据及其处理方法上下工夫,《授时历》便是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并获得成功的典范。其基本数据全凭实测,打破古来治历旧习,开创后世新法之源。明代遵用《大统历》,其法沿用《授时历》。

F. 古代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是什么

郭守敬的《授时历》

元朝统一中国以前,中国所用的历法是《大明历》。这部使用了七百多年的历法误差很大。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修改历法,派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郭守敬认为:历法要精确必须经过实地测验,而要进行测验必须有精密的仪表。因此,他自己动手改造和创制了许多天文仪器。
元代以前,用来测量日月等恒星和行星位置的仪器是浑仪,但它结构复杂,转动不灵活。郭守敬根据自己的观测经验,把浑仪改装成两个简单的装置,叫作“简仪”。简仪很精密,不但使用方便,观测结果也比浑仪准确得多。
郭守敬还研制了仰仪,用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月食。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景符与圭表结合使用,可以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变化。
有了先进的仪器后,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要在大都(北京)建一座新的司天台(天文台),又建议在全国分期分批设立观星台,开展实测。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测影点,派出十四个历官。郭守敬亲自经广州到最南边的南海进行测量。
新的司天台在大都修好后,郭守敬把各种最新式的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日夜进行天体观测。
郭守敬等人经过辛勤的工作,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日,这个数字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根据这一数据,郭守敬终于完成了新历法的编制工作。新历法被命名为《授时历》,意思是要告诉老百姓日月时光,不要错过了农时。

G. 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历法之争”发生在

以1669年历法之争出现转折为分界线,历法之争可分为两个阶段:1664-1669年(下文为叙述方回便,称为答第一阶段)和1669年后(称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杨光先以相对落后历法攻击先进历法并取得成功。第二阶段,传教士及西洋历法反败为胜,同时,耶稣教被禁。

H.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历法

我国采用的阴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阴历,而是“阴阳历”。它既采用月相来计算日期,同时又采用闰月的方法与太阳年协调一致。

由于阴阳二历每年相差约11天,3年就相差约1个月。为了能使这种历法适应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于是规定每两年或3年增加1个闰月,每19年设置7个闰月。19年为一个闰章,81章为一统,3统为一元,每元是4617年,元之后,又周而复始。

阴阳历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了,早在中国黄帝时代,已经知道1年有365.25日,1月是29日,一年有12月,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我国古代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比如我国采用19年7闰的方法,要比希腊早几百年,这说明我国古代历法是很先进的。西汉末年,刘歆依据邓平的《太初历》而改的三统历,南齐祖冲之编的大明历,唐朝傅仁钧编制的戌寅元历,都是有名的阴阳历。

阴阳历经过历代历法家的整理修改,在我国一直沿用到现在。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和许多农谚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因此人们也管它叫农历。

在世界上真正的阴历早巳废止了,但在我国为了不打破传统的习惯,阴阳历一直保存下来。这就是日历上用小号字排印的农历的日子。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阳历》

中国古历自秦汉以来共有100种以上。为什么历代如此频繁地改历呢?这是有其原因的。

早在周代,告朔(预告朔日)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封建社会里颁历权是皇权的象征之一,改朝换代往往要改年号、改历法,这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日月食同预推的不符,这是促成修改历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唐代检验日食预报是否准确关系到天文官的脑袋问题,真是非同小可。事实上节气相差一两天是不明显的,而日月食误差几分钟就会感觉出来。

公元前104年,汉都城长安贴出了招募天文历算家来京制历的通告,接着从全国不少地方征募到20多人,其中有又阡、落下闳、唐都、公孙卿,壶遂等。他们讨论制定了《太初历》,这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也参加了制历的讨论。只是司马迁的建议未被采用。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司马迁写《史记.历书》,就没有提到《太初历》。

《太初历》规定1个月的长度是29天,平年12个月,闰年加1个月,19年中加7个闰月,这样计算,每年就是12月,相当于一年是365天。年和月的长度是制历的两个最基本数据,用现代测量值来比较,这两个数的误差虽都比较大,但对早期的历法,能做到这样却也是不容易的了。

当时参加制历的落下闳曾说,此历过800年后差1天。因此《太初历》不如后来的《四分历》精确。

《太初历》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颁行,以该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这个时刻作为起算点,这是一个实际测量的结果。在公元前104年的十一月初一夜半时刻正交冬至节气,而这一天正好又逢甲子日,以这个时刻做起点对历法的许多周期数值的计算大为有利。因为一天的起点——夜半;一月的起点——朔旦;一年的起点——十一月;六十干支周的起点——甲子;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冬至,5个周期的起点都相会合在一起,就像五个赛跑者此时都正在起跑点上起跑。有了这个起点,对任何一个时刻,它们到了什么地方都可以由各自的周期简单地推算出来。

《太初历》共行188年,到公元84年时为后汉的《四分历》所代替。

祖冲之的《大明历》

汉以后我国的历法有了很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较好的历法,例如三国时杨伟的《景初历》;南北朝时何承天的《元嘉历》和祖冲之的《大明历》等等,都是很有名的,特别是《大明历》有更多的创造性。《大明历》的制历者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机械制造、乐律等方面都有研究,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成就很大。但是天文历法也是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同样取得了重大成就,《大明历》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

祖冲之在《大明历》中有不少创造,他取3939为分母,1月的日数是=29天,化成小数是29.53059日,同现在测得的朔望月长度非常接近,相差不到1秒钟。他认为,传统的19年7闰数值大了些,200年会差1天,于是他提出每391年中置144个闰月的闰周,这个数值的精确程度可以这样来验证:

如果19年7闰,则每年12个月,1年的长度就是:365.2468(天)

现在测得1回归年长度是365.2422天,每年相差0.0046天。所以祖冲之说200年要差1天。改为391年144闰,每年长度就是:364.2428(天)跟现测值只差万分之六日,即1年相差52秒,这是相当精确的了。

《大明历》的另一个创新是首次引进了岁差概念。祖冲之首次在编制历法时采用了当时的这个最新成就,使冬至点在恒星间位置每年向西移动一点点。别看移动的数值很小,它的影响却很大。它给我们提供了决定历史年代的科学依据,它给予人们星空在缓慢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那“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在《大明历》里是没有市场了。

交点月的数值在我国历史上由祖冲之第一次得到。交点月就是月亮两次过黄道和白道交点的时间,黄白交点对于发生日、月食极其重要,只有当朔或望发生在交点附近才可能发生交食,所以月亮每隔多少时间通过交点一次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祖冲之得出是=27.21223日,与今测值很接近,《大明历》这项进步对于推算日、月食有重要的意义。

《大明历》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历法之一,后代许多历法在年、月长度上不如它精确。它在祖冲之死后10年,即公元510年开始行用近80年。

优秀历法——《大衍历》

公元721年9月乙巳朔,太史局里人来人往。大家虽然忙,但没有什么声音,因为根据《麟德历》的推算,这一天要发生日食,但不知是否如预推的那样准确。大家在做着观测前的准备工作:有的在较准漏刻,有的准备记录簿,有的准备油盆……。预报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油盆里,耀眼的太阳只显现出一个光亮的圆轮,日食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际观测的结果表明,预报同实际有较大的差别。这说明《麟德历》已同实际有了较大的偏差。观测报告送到了皇帝那里,唐玄宗下令:命一行(张遂)制定新历,以代替不准确的旧历。一行辛苦工作了6年,新历制成,他也与世长辞了。他制定的就是《大衍历》。唐玄宗命张说和陈玄景等人把他的遗稿收集整理,写成《大衍历术》和《大衍历议》两部分,今载在新旧唐书的历志里。

《大衍历》是我国历法上优秀的历法之一,内容分?个方面,既继承了前代历法的成绩,又为后代各历所依照。计有:推算朔望的方法;推算二十四节气各日的中午影长及白天黑夜长短;推算太阳运动、月亮运动,七十二侯和六十四卦;推算日月交食,五大行星运动等内容。

大衍历的基本数据是:

通法三千四十——即每天由3040分组成,全历中每一

数据都以此数为分母

策实百一十一万三百四十三——即1年的长度为

=365.2444,天

揲法八万九千七百七十三——即1朔望月的长度为

=29.53059天

乾实百一十一万三百七十九太——即一周天度数为

=365

岁差三十六太——为度,约82年半差1度

转终日二十七余千六百八十五秒七十九——即一近点月为

27=27.55460天

交终日二十七余六百四十五秒千三百二十二——即交点月为

2727.21221天

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为:

水星一百一十五日余二千六百七十九秒七十二,即

115=115.881天

金星五百八十三日余二千七百一十一秒十二,即

583=583.892天

火星七百七十九日余二千八百四十三秒八十六,即

77=770.935天

木星三百九十八日余二千六百五十九秒六,即

398=398.875天

土星三百七十八日余二百七十九秒九十八,即

378=378.921天

根据这些基本数据,再按照一定的法则就可以安排年的日历,推算交食和五星出没。中国古代历法中这些本数据所用的名称很古怪,这给我们研究古历中的计算法带来了麻烦,但弄清了这些名字的天文含义,其中计方法是不难的。现在有些同志称古代历法著作为“天书”主要是因为弄不清这些古怪名字的意思而难于理解。

《十二气历》和《天历》

古代的100多种历法中,绝大多数是阴阳合历,即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为年的单位,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的位。由于两者没有整数倍数,所以要采用一定的调整措施这是阴阳合历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历史上有两种历法是纯阳历设计,避开了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是沈括提出的《十二气历》,一个是太平天国颁行的《天历》。著名的科学家沈括晚年在风景宜人的梦溪园里,记录他自己一生中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的心得和收获,写成著名的《梦溪笔谈》。书中提出了我国历史上第1个阳历方案:每年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间。二十四节气分成两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称为节气,置于每月的开头;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称为中气,置于月中。这样每年的日期和节气都固定不变,也不用设置闰月,推算很简便。沈括的阳历方案在历史上是无先例的,他明知会遭到攻击,但还是坚信以后总会使用这种设计的。

事情真如沈括所预言的,800年之后的太平天国起义军颁布了《天历》。

《天历》的基本结构,以366为1年,没有闰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节气为月首,中气为月中。大月中气从每月的十七日开始,小月从十六日开始。这样除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6个节气为16日外,其余都为15日,所以非常简明整齐,几乎人人都能用它的推算方法来推算历谱。《天历》保留了古代的干支纪年、记日、记月的方法,并且使用星期周法。它是以立春为岁首的。《天历》1852年立春与清朝的《时宪历》一致,大约就是以此年立春作为历元。

《天历》将回归年取为366整,大概是为了从整齐完满和推算方便着想的,但这个数值与真值相差较大,4年就差了3天。考虑到这一缺点,太平天国的一位领导人洪仁歼于1859年对天历作了每40年一斡旋的修正。具体地说:每逢40的年份,改用每月28天;每个节气都恒定为14天。经过这次改定以后,天历的回归年长度相当于世界上通用的《儒略历》或我国古代的《四分历》。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上先进的历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