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历史有没有重演
夏 约前-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商①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周:西周 约前1029-771年② 镐京 陕西西安
东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秦 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汉:西汉③ 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三国:魏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吴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十六国④ 304-439 — —
南朝: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阳 河南洛阳
北朝: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西魏 535-557 长安 陕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隋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唐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后晋 936-946 汴 河南开封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十国⑤ 902-979 — —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辽 907-1125 皇都 (上京) 辽宁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龙江) 中都 北京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清 1616-1911 北京 北京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也成为殷。
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④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⑤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表二:
朝 代 起 讫 都 城 今 地
夏 约前22世纪末—约前16世纪初 安邑 山西夏县 亡于商
阳翟 河南禹县
商① 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 亳 河南商丘 亡于周
殷 河南安阳
周 西周 约前11世纪—前771② 镐京 陕西西安 (亡于大戎)东迁
东周 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亡于秦
秦 前221—前206 咸阳 陕西咸阳 亡于
汉 西汉③ 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亡于汉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亡于魏
三国 魏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亡于晋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亡于魏
吴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亡于晋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亡于赵
东晋
十六国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亡于宋
十六国④ 304-439 — —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亡于齐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亡于梁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亡于陈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亡于隋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分裂成东西魏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亡于齐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亡于周
西魏 535-557 长安 陕西西安 亡于周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亡于隋
隋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亡于唐
唐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亡于后梁
五代 十国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亡于后唐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亡于后晋
后晋 936-946 汴 河南开封 亡于契丹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亡于后周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亡于宋
十国⑤ 902-979 — —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亡于金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亡于元
辽 907-1125 皇都 亡于金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亡于蒙古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龙江) 亡于蒙古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1368年败北,1543年分裂,1600年后降清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前期 南京 江苏南京) 亡于清
清 1616-1911 北京 北京(皇太极迁盛京 辽宁沈阳)(顺治前往北京)亡于民国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1--今 首都北京。
中国历史朝代口诀
A、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B、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C.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代代往下传。
②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普通人做出了改变人民思想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孔子
中国第一个民办教师,在他出名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校长兼老师.很普通了吧,但是他的思想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直至现在.(什么谦虚之类的)
还有诸子百家的想韩非子,墨子等都是
③ 中国真的是没有断过历史的国家吗
作为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历史没有割断,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和国际法准则。刘少奇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所以历史如何,不是当初异族侵略者想怎么认定就怎么认定的,最终的认定取决于中国人民和国际法准则。
作为美国当年那些开疆扩土的行为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中国人虽然历史上受到2次大规模的入侵,但是中国人以其聪明才智,后来的政权都把以前的侵略者当成了内部各民族的矛盾,使自己祖先的鲜血没有白流,侵略者原来的土地全部纳入了祖国的版图。
蒙古虽然当时分成5个汗国,但是蒙古的中枢指挥地区在蒙元,我们把这一段认为就是我们的历史,外蒙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的外蒙古妄图强调他们脱离祖国的本质,吹嘘什么蒙古历史不同于中国历史,完全出于政治目的。
同样,清朝不管他们统治者自己如何自我感觉良好,他的末代统治者溥仪,只会说中文和英文,联合国也同意他是中国人,这就证明了满族是我们国家少数民族的一部分。至于他们满族出去的分支,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如同中国人出国嫁了日本人,最后你非说他的子女就是汉族,这个确实不对,可是留在中国的中国人,突然你说他就变成日本人了,恐怕国际社会都不能接受。
因为篇幅所限,不想讨论得太多,但是满族和蒙古族属于中华民族56个民族之一,是铁一般的事实,外蒙独立也就是几十年的事情,他们现在就想不认祖宗,完全是想进一步分裂我国的行为,大家不要上当!
就像美国人歌颂他们开疆扩土的英雄那样,就像普京宣称领土问题不用谈判只有战争那样,作为中华民族,我们的历史也是不容篡改的,蒙满,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④ 中国古代的时候 人们都说自己是中国人吗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历史中外国人从公来元1世纪以后源开始称我们是中国人。
现在西方对中国所用的“支那”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公元1世纪以后。公元1世纪中叶,一本用希腊文写成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首次提到了“支那”这个名字。这本书的作者不详。在这本书里,专门提到了“支那人”(thinae),并且明确说到,丝绸就是从这里来的。
欧洲一些国家称中国为“China”、“Chine”是源于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词则是由 “China”一词派生来的,而不是“China”是从“c hina”派生的。说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无中生 有,挑拨离间。随便问问你身边的美国人或英国人就会得出答案。 Chinese硬译是“秦人”。就像早先的华人自称“唐人”。
⑤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全家人都做了皇帝的
全家人都做了皇帝的,顾名思义一定要有某位皇帝的妻子、儿子也做过皇帝,那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牌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老年后,在舆论压力下,决定还政李家,她的儿子李显、李旦都做过皇帝,这真正是全家人(父亲、母亲、儿子)都做过皇帝了!
⑥ 中国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1、千金一笑
受周幽王喜爱一个女子——褒姒,她长得很美,却不爱笑。周幽王想:褒姒这么美的女人不愿意笑,那可多刻可惜啊!于是周幽王派人贴出:谁能让褒姒笑,就可以得到千两金子(其实是铜)。许多人都来试试,可没有一个人成功。
忽然有一天,一个大臣虢石父对想出了一个主意,周幽王听后觉得不错,于是就派人在烽火台上点火。各个诸侯王都带领人马匆匆来救,结果并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这种情况,开心大笑。于是赏给虢石父千两金子。
2、管鲍之交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合作关系,开始的时候管仲并不得志无论是做买卖还是做事鲍叔牙始终相信他,并给了他竭尽所能的照顾,到最后管仲封侯拜相。
管仲对周围的人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这才是我的好朋友啊!是人用这个成语形容两个人的良好的友谊,也是形容对朋友的信任。
3、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
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5、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⑦ 中国历史上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时期
标准不一样 结果也不一样:
和历史上比 当然是现在! 过去的皇帝老子也享受不内了“开容完奔驰开宝马 没事洗桑拿吃龙虾”
和同时代的世界相比 :
比GDP占世界总量百分比是元朝 原因不必细说
比人均GDP占世界的排名 是唐贞观之治
比城市化水平 社会保障 科学技术文化各项综合指数在世界领先程度是宋、明两代前期
看基尼系数 比老百姓平均经济状况是汉文景之治(各封国除外) 为什么这时候人均GDP不是世界第一而唐是呢?有罗马帝国这个干扰项的问题
比社会民主 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是“三皇五帝”时期(禹除外)!!
比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进步是 文王兴周时的周国封地和勾践卧薪尝胆时的越国 还有开皇盛世
比民族心最强 心理状态最好 自我满意度最高是康乾盛世
展望未来:
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同志们,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准备着!时刻准备着!!!
⑧ 中国历史上毁在自家亲戚家手里的王朝有哪些
毁誉参半的大名人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北洋系基本都是,还有蒋介石 翻开中国历史,便可看到曾国藩那备受争议的地位。他,是一位毁誉参半的近代大名人!同时,他那好与“坏”两头冒尖之为,也是让今人感到好奇与不解的。 是的,让人好奇与不解的,是地处湖南湘乡大山深处的荷花塘二十四都,即今双峰县的荷叶乡,当年是什么力量,牵引着这偏僻之地的年轻人曾国藩,能走出这万千沟壑,继而影响了他生存的那个近代,也影响了随后近一个世纪的中国? 这是一个很值得继续探讨、深入审思的历史现象。如今,人们大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只要一谈起曾国藩来,就让人眉飞色舞、感叹万千、一言难尽。其敬佩者居多,叹息者不少,唏嘘者有之。 因何如此? 为说明问题,我不妨从如下三点,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四十岁前,他是位追求学问见贤思齐的完人 出生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即公元1811年11月26日的曾国藩,六岁开始入家塾发蒙,随后去衡阳唐家私塾、湘乡涟滨书院、省城岳麓书院等地读书,继而又去北京求学。他二十四岁中举,三次京城会试考中赐同进士出身。道光十八年春末,即他二十八岁时,朝考成绩一等第三名,由道光皇帝亲拔,升为一等第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庶常馆深造。此后,他便扶摇直上了。 给我们今人难能可贵的教益是,曾国藩即使在实现了多年来中进士、点翰林的夙愿后,仍更加孜孜以求,一刻也不放弃追求更高深、更宽广学问的机会。道光十六年三月,面对恩科会试后再次落榜的曾国藩,不仅无气馁之状,反倒更让他下决心追求《四书》《五经》、写八股文之外更全面的知识。当他在北京借了路费,与昔时好友刘蓉一同乘船回家,途经金陵城书店,发现里面有部《二十三史》时,喜出望外,不惜把从父亲故友那里借来的旅途生活费,加上为此典当的祖父给他的裘皮大衣,花一百两银子,把这一难得的历史典籍买了回家。后来,他在北京琉璃厂大街书店里,瞥见一部《朱子全集》后,顿时两眼放光,又设法花重金买了下来。随即拜唐鉴为师,扑入了对程朱理学的钻研中。为有更多时间求得更多学问,他还改掉了吸烟与酷爱下围棋的习惯。 更给我们难能可贵的榜样作用是,在因殿试考试优秀而被破格点为翰林后,他能够听取名师唐鉴和倭仁的指导,躬身自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内心私欲,压抑自身人性中恶的一面,开始了一个从读书人到君子完人的精神升华。 比如,为了明确修身励志的理念,曾国藩还把自己的名号改为“涤生”。即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决绝心态,来昭示他告别过去、追求崭新境界的决心。 为了修身,曾国藩为自己订立了著名的修身十二条功课。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字,即“诚、敬、静、谨、恒”;核心是一个“诚”字,即不投机取巧,不做苟且之事。他自认不是圣人,“择善而固执之”却是他秉持的修身信念。 为了加速修身,在京城的曾国藩,每与陈源兖、欧兆熊三人相聚时,话题总是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汲取知识、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开创未来。久而久之,他们之间也因此感情越来越好。他,自觉修身养性勤克己。在初步掌握《朱子全集》要领后,根据太常寺卿唐鉴老先生指点,曾国藩为自己不仅制定了修身、审己、读书、谨言等的“日课十二项”,同时坚持每天写日记,如实记录自己的所作所为,包括胡思乱想的梦境。在日记中,他自觉勇敢地剖析自己,指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严重失误,痛斥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他还因此写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幅楹联悬挂堂中,以便时时鞭策自己。 曾国藩一直坚持勇于解剖自己。他的日记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这,以至于我们今天可以从曾国藩的日记里,看到他艳羡友人陈源兖的娇妻美姬、眼红别人得到的大笔外快之类不可对人言的内心隐秘。他的日记确实起到了“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的功效。如果说曾国藩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坚持用蝇头小楷毫不客气地直面自己、鞭挞自己、砥砺自己,这应算他的一着厉害之处! 曾国藩就是这样,在他四十岁前,不愧是位追求学问、见贤思齐的君子完人。 四十岁后,他成了带兵镇压太平军的人屠夫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即他四十岁后,随着中国近代史的中国剧变化而发生了质的变味。 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爆发后,迅即席卷湖南、江西、安徽、江浙等地。此时,曾国藩还只是一个二品的吏部侍郎,正在湖南老家为病逝的母亲守孝。由于太平军势力风起云涌,动摇了大清王朝的根基,于是朝廷命其为“团练大臣”。要求他留在湖南组建地方军事力量,也就是团练。团练是八旗兵和绿营兵这两种中央武装以外的地方自卫体系。当时,抵抗太平军的主力,仍是南京东郊的江南大营和扬州城外的江北大营,团练充其量不过是一支辅助性军事力量。 忠君的曾国藩临危受命后,怀着对“粤匪”即太平军的愤恨,当即在家乡、衡阳等地招兵买马,组织团练即湘勇的严格训练。同时,还应当地军政或土豪劣绅的要求出击,镇压地方上的小股农民起义,严刑拷打支持太平天国的人们,还上岳州、长沙参与进攻太平军。这一开始就遭到了穷苦百姓的普遍痛斥,说曾国藩是“曾剃头”、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再随后,奉皇帝圣旨,曾国藩率领由团练、湘勇组成的湘军,与太平军对阵,杀人如麻,才北取武昌;其后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施计,久困九江而不得。 咸丰十年(1860)5月,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南京以东的清朝正规军已经完全被太平军打散了,曾国藩和他的十三万湘军这时候成为了朝廷的救命稻草。6月8日,曾国藩被任命为中国两江总督和钦差大臣,拥有指挥长江下游地区军事的最高权限后,为挽救危中国存亡的清王朝,而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着。 等到太平天国内讧,曾国藩才率湘军好不容易攻克南京,原来太平天国的占领区就成为湘军的收复地。被授予两江总督兼统数省军务的曾国藩,带领湘军将领、要员等,开始了对太平军肆无忌惮的围剿残杀,也大量祸及到无辜的老百姓。 史料记载,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由曾国藩统一指挥,弟弟曾国荃所率湘军攻破安庆城后,断粮半月的陈玉成属下吴定彩所部人马全被杀害,屠城景象惨不忍睹。仅八月七日这一天,死于湘军屠刀下的军人和百姓就有4万3千多人!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又是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带领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金陵后,又对久困饥饿的太平军、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作了惨绝人寰的大屠城。“杀!”凡十二岁以上男子,一个不留!“烧!”为毁灭他们抢掠的罪证,便一把火烧了金陵城。“掠!”除了掠夺财物,还掳掠妇女。凡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妇女,都被糟蹋了。曾国荃纵容部下丧尽天良时,自己在天王府里坐享其成。大金碗,他就收到了四只;玉镯子、银簪子、古玩字画不计其数。手下大将李臣典兽性大发,有时一天之内竟糟蹋妇女五六人。由于纵欲过度,这个27岁的湘军大将,竟一命呜呼。闻讯三弟所带湘军如此不顾廉耻,生怕有人弹劾他弟弟时,曾国藩连忙从安庆赶往金陵。还没进城,他就闻到刺鼻的腐尸臭;刚入城池,又见四处残垣断壁、妇女蓬头垢面、孩童流离失所。他暗暗吃惊,只责备他道:“国荃确有些过分,这样折腾会损坏湘军名声。” 几十万太平军的被剿杀、无数无辜老百姓失去生命,不能不算到朝廷及曾国藩他们的头上。虽然,皇帝和曾国藩没有直接杀人,可他们都是下令杀人、指挥杀人的关键人。他们就是人间最凶恶的人屠夫! 终其一生,他成近代史上毁誉参半的大名人 曾国藩四十岁后,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归天,即六十二岁前,主要干了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便是:平定太平天国,开启洋务运动,处理天津教案。 这三件大事中,除却开启洋务一桩,其余两者在今天仍褒贬不一。曾国藩带领湘军对太平军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也成就了他的辉煌功名,但其也因“古代中国的最后一人”,使一个腐朽王朝得以苟延残喘而常常被指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并在百年后一场触及灵魂的运动中被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国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处理天津教案,他是十分违心的。本来,他非常痛恨为非作歹的洋人,可事前慈禧太后有旨,他只得硬着头皮处理了天津教案,从而落下一个卖国贼的名声。而唯有开办洋务,成就了他“近代中国的第一人”的历史地位。他开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造船厂,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军工厂,还推动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派遣。但毕竟是中国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顺应世界潮流的第一步,这大概是曾氏积一生之思考,临终时最大之宏愿吧。曾国藩为大清王朝身鞠躬尽瘁,耗尽了最后一滴皿,最终成为朝廷认同的“中兴第一汉臣”。 存在决定意识。曾国藩确系近代史上毁誉参半的最有影响的大名人。这完全是由他的行为所决定的。因为,他前半生是个近乎君子的完人,后半身却因卖力镇压太平军而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虽然,受曾国藩影响的那个时代已过去一个多世纪了,可他那求知、自我完善的“完人”品格,却至今还在影响着后人。虽然,历史没有假设,可循其原有性格轨迹,我们今天仍是可以假设一下的。 如果说,曾国藩没有四十岁以后的种种行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理学大师;如果说他一直沿着早年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完全能够造就“曾国藩”人格;如果说他一如既往地追求文学创作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完全可能成为继李白、杜甫、韩愈等人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历史的是,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正处于一个封建王朝加速没落的阶段,而西方列强,早已雄踞国门之外。被置于风口浪尖的曾国藩,凭其“忠君”与过人的能力、所为,成就了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最后一人”的特殊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一生的悲剧是一种必然。他倾其全力,延缓了一个破败王朝的崩溃,也期望以此减少生灵涂炭,解救芸芸众生,但却未能给一个迷茫的时代找到正确前行的方向,终究难挽颓势,清王朝在他辞世半个世纪后轰然崩塌;他修身养性,慎独中庸,几被称作完人,但被推到天津教案的两难境地后,弱国无外交,也必定落下一个卖国贼的名声,终究无以保全名节。 曾国藩就是这么一位有优良品格,又有严重缺点的理学家、儒学家、军事家,又是一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他的一生与衰落时期的清王朝息息相关,成为大清王朝苟延残喘的最有力保障。 曾国藩身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曾之后,晚清另一位独撑苦局的淮军统帅李鸿章,亦是曾门弟子。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治军之道还影响了梁启超,影响了袁世凯,影响了黄兴和蔡锷,也同时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蒋介石及其他们带领的对垒了近百年的国共两大阵营。跨入21世纪的今天,《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等,依然时常名列畅销书的榜单。 如今回头来看曾国藩,给人的感受是,或许,不是他的显赫战功,不是对他的万里封侯,而是他的点滴思想,而真正影响了中国
⑨ 历史上没有棉被前,人们是如何度过寒冬的
衣食住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四个领域,这些生活条件的好坏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但众所周知,古代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美好。相比起现代生活的冰箱空调等等让我们享受的各种设备,在古代这些东西全部不存在。
四、总结
总的来说,就算古代的冬天非常的冷,但是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总会想到一些方法来保暖。
只不过阶级不同,各自想到的方式也是有诸多不同——富人们往往是从享受最大化方面考虑,而穷人们则是出于满足最大舒适度角度。
富人们的享受理念,更多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他们多习惯使用一些稀有物料制成的东预寒物件,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权势与地位。
而穷人们的舒适理念更多是出于身体上的满足,仅仅局限于在冬日如何才能够让自己不生病,或者是活下去,而不是活的更好。
因此,他们没有棉被度过寒冬的差距,主要在于预寒用料的贵贱。
⑩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成功的人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所有起义
我国古代的人民起义大小共3000多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刘邦起义: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刘邦所领导的起义军虽然夺取到了天下,但是这支义军在军事实力上远远低于项羽的军队,其影响力又低于陈胜吴广。但是毕竟是夺取了天下,所以仍然可算得上是非常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刘邦的起义,更多是体现了刘邦的个人魅力和他的雄才伟略,从斩白蛇起兵到攻克咸阳再到垓下之战,最后登上帝位,无不体现了刘邦的才华和能力。
2.红巾军起义:
元末的红巾军起义推翻了强大元朝,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出身卑贱的朱元璋得到了天下,确实体现了朱元璋的才能。红巾军起义最初是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后来有湖北的徐寿辉和彭莹玉,布王三和孟海马,江苏的赵君用和芝麻李,安徽的郭子兴等相继加入。红巾军起义席卷全国,影响力非常大,后来朱元璋统一了这些起义军,攻克了大都,赶走了蒙古人,建立了大明朝。
3.毛泽东的秋收起义
赶跑了蒋介石,夺取了政权.
--------------------------------------------------------------------------------------------
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的一些起义(分朝代来讲):
秦朝
秦末农民起义
①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
②刘邦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8月沛县(今属江苏)
③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德起义军在巨鹿消灭秦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德起义军攻占咸阳,灭秦。经四年楚汉战争,项羽战败自杀。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政权。
西汉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
①公元17年,王匡、王凤在湖北绿林山起义;18年,樊崇领导赤眉军在山东成昌大败王莽军。②23年,绿林军在昆阳以八九千人击溃号称百万的王莽军。并乘胜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③25年,豪强地主刘秀夺取农民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政权。
东汉:
黄巾军起义张角184年(灵帝中平元年)2月洛阳①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几十万农民组织成三十六“方”。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和弟子秘密约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由于叛徒告密,提前于当年二月起义。
起义军多次打败敌人进攻,不幸张角病死。在东汉官军和各地豪强地主武装联合镇压下,经过几个月战斗,主力黄巾军失败,但各地起义军仍坚持战斗三十多年。在黄巾起义打击下,东汉政权瓦解了。
②起义迅速攻占河北许多郡县,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人民纷纷起义响应。起义军包围洛阳,屡次打败东汉官军。起义军头包黄色头巾,故称“黄巾军”。
③起义军多次打败敌人进攻,不幸张角病死。在东汉官军和各地豪强地主武装联合镇压下,经过几个月战斗,主力黄巾军失败,但各地起义军仍坚持战斗三十多年。在黄巾起义打击下,东汉政权瓦解了。
西晋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李特301年(惠帝永宁元年)绵竹(今属四川)①流民推举巴氐人李特为首领,在四川绵竹起义,屡败官兵,各地流民起义纷纷响应。
张昌303年(惠帝太安二年)安陆石岩山(今属湖北安陆)②李特牺牲后,各地流民起义延续了几十年,这些起义先后被镇压。但西晋统治阶级也在流民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
东晋
东晋农民起义孙恩399年(东晋安帝隆安三年)海岛①孙恩在海岛领导起义,攻破上虞(今浙江上虞),杀县令,声势大振。八郡农民纷纷响应。孙恩自称征东大将军,率起义三次渡海登陆,与东晋军作战,最后一次不幸失利,孙恩投海自杀。
②孙恩起义失败后,余众数千人由其妹夫卢循率领继续战斗。攻占番禺,自称平西将军,建立农民政权。
卢循403年(东晋安帝元兴二年)海岛
③起义军趁刘裕北伐南燕之机,分两路北伐,打败晋军,直逼建康(南京西北),刘裕灭燕后,急速回援建康,后卢循为刘裕所败,赴水而死,农民起义失败,这次起义坚持斗争12年,遍及东晋全境,基本上动摇了东晋统治。
南北朝北魏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破六韩拔陵523年(孝明帝正光四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①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领导北部边镇军民在沃野镇起义,屡败官军。两年后,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葛荣525年(孝明帝孝昌元年)定州左人城②525年,河北各族人民在上谷(今北京延庆)起义。528年后,逐渐集中在葛荣领导下,发展到几十万人,由于领导轻敌,兵力分散,起义惨遭失败,葛荣被俘牺牲。但起义沉重打击了鲜卑贵族,扫荡了汉族地主势力,动摇了北魏统治,在战斗中加深了各族人民了解,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隋朝
隋末农民起义王薄
翟让
李密
窦建德
杜伏威
611年(隋炀帝大业七年)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①611年,王薄在山东长白山起义,各地响应,汇成三支:李密、翟让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
②616年,瓦岗军在荥阳大败隋军,第二年,占领兴洛仓,开仓散粮,扩大队伍。
③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杀死,隋灭亡。
④618年5月,李渊夺取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在长安建立唐朝。
唐朝
唐末农民起义裘甫859年(宣宗大中十三年)浙东①859年,浙江裘甫领导起义,起义军以剡县为中心,建立农民政权,历时8个月,起义失败。
庞勋868年(懿宗咸通九年)桂林②868年,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兵起义,队伍发展到20万人。胜利的形势使庞勋骄傲起来,影响了军心,削弱了力量,再加上唐军三面进攻和内部将领叛变投唐,庞勋壮烈战死,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王仙芝875年(僖宗乾符元年)初长垣(今属河南)③875年初,王仙芝在河南长垣起义,878年2月王仙芝兵败被杀。
黄巢875年(僖宗乾符元年)6月冤句(今属山东曹县)④875年6月,黄巢率众在冤句响应起义,起义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展开流动作战,入安徽、浙江,攻占广州。后又渡过长江、淮河,转战各地,攻占洛阳,长安建立“大齐”国,镇压大贵族、大官僚。
唐僖宗逃到四川,集中残军和地方武装反扑。黄巢部将投敌,884年6月,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余部继续战斗多年后,才最后失败。
北宋
北宋农民起义王小波993年(太宗淳化四年)春青城(四川灌县南)①993年,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青城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第二年,占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控制四川部分地区,坚持斗争到995年春,最后失败。
李顺993年(太宗淳化四年)12月青城
宋江1119年(宣和元年)梁山泊(今山东梁山)②1119年,宋江在北方领导人民起义,起义军在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沉重打击了北宋军队,由于北宋统治阶级残酷镇压,1121年夏,起义军失败。
方腊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10月9日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③1120年10月,方腊在浙江睦州起义。起义连破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六州五十二县,杀死贪官污吏。后由于粮食和武器缺乏,退到睦州青溪县的岩洞,最后失败。
南宋南宋农民起义钟相、杨幺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2月17日湖南洞庭湖一带钟相、杨幺1130年2月在湖南洞庭湖一带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建立“大楚”政权,1135年6月杨幺被俘,惨遭杀害,起义失败。
元朝
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
韩山童
朱元璋
1351年(顺帝至正十一年)1月颍州(今安徽阜阳)①刘福通、韩山童在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酝酿起义。由于泄密,韩山童遇害,刘福通于1351年5月在安徽颍州起义。徐寿辉、郭子兴及张士诚等起义响应。刘福通领导的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他们因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1355年(至正十五年)2月,刘福通在亳州建立政权,国号“宋”。徐寿辉建立天完农民政权。各地起义军摧毁元的地方政权,捕杀官僚地主,废除租税徭役,开仓救济贫民。但在官兵和地主武装联合进攻下,由于起义军缺乏统一指挥,力量分散。1363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失败。
②朱元璋利用农民战争的力量,消灭了割据势力,统一长江中下游,于1368年灭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
葛贤抗税起义葛贤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6月初苏州①为了抗议苛捐杂税,在明朝后期,有几十个城市爆发了城市人民反税监的斗争,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现象。1601年初,苏州机工在葛贤的领导下,包围税署,打死税吏,吓得税监逃跑。由于许多城市人民的斗争,明政府被迫撤回全部税监。
明末农民起义高迎祥
李自成
张献忠
1628年(崇祯元年)陕西
安塞
苏州
②1628年陕西北部(安塞)农民起义,各地响应,涌现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领袖。1635年,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首领在河南荥阳开会。打破官兵围剿计划。
③1636年,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为闯王。转战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一带。张献忠活动于湖北、四川一带。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受到城乡人民的拥护。1643年,在襄阳建立政权,第二年初,定国号为“大顺”。
④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灭亡。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满汉地主联合镇压下失败。
⑤1644年,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清兵入四川,张献忠牺牲。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后,起义军继续坚持抗清二十多年。
清朝
苗民起义石柳邓1795年(乾隆六十年)2月贵州铜仁府(今贵州铜仁县)1795年正月,铜仁府石柳邓首先领导苗民起义,接着各寨苗民响应。苗民起义虽然时间长,对清统治者严重打击,但力量分散,缺乏统一领导,终被清政府残酷镇压下去。
白莲教起义王聪儿1796年(嘉庆元年)正月湖北荆州1796年正月,湖北荆州一带白莲教首先起义,附近流民纷纷响应。白莲教起义的女英雄王聪儿被推为襄阳起义军的首领。起义军转战湖北、陕西、四川一带。势力发展到几十万人,坚持斗争九年。清政府用了一亿多两白银和军费,消耗了大量兵力,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天理教起义林清
李文全
1813年(嘉庆十八年)河北大兴县
河南滑县
1813年,在河南、山东、河北地区的白莲教起义失败后不久,又爆发了天理教起义,领导人林清、李文全,同河北、山东其他天理教首领约定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同时起义,攻占北京,不久起义机密泄露,起义军与清军战斗,因势力单薄,退出皇宫,起义失败。
小刀会起义刘丽川1853年(咸丰三年)9月上海上海小刀会于1853年9月在刘丽川领导下起义,占领上海县及附近各县,到1855年2月,在清军和英法侵略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天地会起义陈开
李文茂
1854年(咸丰四年)7月广东佛山镇1854年7月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率众在佛山起义,李文茂响应。在短短二三个月内,起义军就攻克府、县、州城四十余座,并围攻广州城长达半年之久,使中外反动势力十分惊恐不安。1855年6月攻下浔州府(今桂平)建立“大成”国。其后大成国起义军攻占府州县城数十座,发展到数十万人,一度控制了大半个广西。1861年,由于兵力分散,缺乏统一领导,起义失败。
捻军起义张乐行1855年(咸丰五年)8月安徽蒙城雉河集捻军是有北方农民秘密组织发展而来的,活跃在安徽、河南、山东西南和江苏北部一带,以破产农民、游民等为主要成份。1853年捻党首领会集于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涡阳)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领导,称捻军。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成为北方农民反清斗争的主力。捻军和太平军余部联合作战,一直坚持到1868年。
苗民起义张秀眉
李文学
杜文秀
1855年(咸丰五年)
1856年(咸丰六年)
贵州
云南哀牢山
1855年,贵州苗民在张秀眉领导下起义,汉、布依、侗等族人民纷纷参加。1856年,云南哀牢山区彝族人民在李文学领导下起义。同年,杜文秀领导回民起义,攻克大理,建立政权。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由于没有统一的领导,结果在清军残酷镇压下,先后失败。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洪秀全1851年(咸丰元年)1月金田村(今广西桂平境内)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1月1日在金田村起义,9月占领永安,分封诸王。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为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发动北伐、西征。捻军、小刀会起义响应,形成第一次革命高潮。
1856年9月1日杨韦事变,韦昌辉叛乱,石达开分裂,力量削弱。后期陈玉成、李秀成、洪仁?胂婢?蕉罚?861年安庆失陷。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
人民起义很难成功的原因:农民在正常情况下是在老实种地的,但是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苛捐杂税加到农民无法承受的时候,农民兄弟就会揭竿而起了,有人带头,就有人学,就这样,会出现好多的农民起义军,开始的时候,大家各有各的地方,于是大家就杀杀地方管什么的,但是,随着革命形式的发展,各农民起义军的矛盾就爆发了,于是,大家就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先打一打,而最后活下来的那位,才是推翻封建王朝的人选。于是大家就为这个关荣的使命开打了,但是在大家打架的时候,封建王朝还没有被彻底推翻,所以这个时候也是农民起义最薄弱的时候,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活到最后的农民兄弟实在太少了,不过朱元璋同志似乎就是一个,因为朱农民有着卓越的才华,有着天下第一的谋士与武将,更有远大的革命目标和深刻的政治觉悟,的确难得,而这样优秀的品质在农民中实在太少了,所以,农民起义很难成功,他的使命只是推翻封建王朝或推翻其统治基础,而真真建立新王朝的任务是有很高素质的世家贵族来陈当的。
一般来说只要是推翻了原有的政权而建立了新政权的都算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