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美的演变历史

中国美的演变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5 11:26:17

『壹』 请问从古至今女人以胖瘦来衡量美的演变历史

胖和瘦,即脂肪在人体内积蓄的多少,本是一种生理现象,而一表现为身材的好坏,就关乎审美了。 外国人审美讲究“黄金分割”,中国人尚中庸,主张“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恰到好处,就人体而言,无非是上、下肢和颈肩腰臀各部分的比例要协调匀称。《诗经·国风》开篇就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就是匀称。如果是“臃肿剩女”,那可能就是“君子怕逑”了。此风沿袭到春秋时期,甚至出现了“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那样在上行下效的导向下要身材不要健康的怪事;还有汉代的赵飞燕,体态轻盈,相传能作“掌中舞”,唐代杜牧的诗句“楚腰纤细掌中轻”就是说的这两个典故。当然,审美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唐代,不知怎么的胖又吃香了,被唐玄宗宠爱得竟然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体态就属于丰满型,她到华清池去沐浴,“温汤水滑洗凝脂”,凝脂者,肥膘也。有专家论证说唐人尚丰肥是因为国力强大,此说我未敢苟同,但只有肚子吃饱了才有力气、有闲心来评美丑、论胖瘦,则是毫无疑义的。以上说的是古代女士们的胖瘦审美观及其变化。古代的先生们对这方面倒没有多少穷讲究,因为他们要抓大事,或万里戍边,或五更待漏,至不济也在外面跑小生意,忙。我生也浅薄,知道古代在胖瘦问题上发过感慨的男士只有一位刘备,刘先生不得志时曾依附于刘表在荆州住了几年。一天上卫生间,发觉自己“髀肉复生”(大腿又长肉了),忍不住流下泪来。刘表问起原因,他说:以往我经常骑马征战,腿上没有多余的肉;现在久不上鞍,人都胖了,岁月飞驰,人生将老而功业未建,所以伤怀。这是从发胖想到自己的事业,足见英雄本色。哦,想起来了,还有一位柳永先生,为了心爱的人而消瘦憔悴,却豪迈地宣布“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又显示出情种的执著和放达,是另一种英雄本色。在现实生活中,评判胖瘦自有一些潜规则:生活优裕营养过剩必然心宽体胖,于是,脑满肠肥挺起一个啤酒肚者往往被视为富态、贵相,有福气、有官运;而处境艰难营养不良自然面黄肌瘦,因而形销骨立瘪着一张寡骨脸者则容易使人联想到窘迫、寒碜,似饿殍、似病夫。此外,“面带猪相”者易被嗤之为颟顸糊涂不可重任;“脸上无肉,必是怪物”又会被人疑为心机太深不可相交。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胖和瘦更被简单化绝对化以同阶级斗争挂钩,胡乔木诗句有“若不因人肠辘辘,何由使汝面团团”、华君武漫画里的华尔街战争贩子大多是大腹便便,就是证明。其实这些都不一定对,或者不一定有那样的因果关系,人的胖瘦还取决于遗传基因或其它因素,由不得自己的。到了今天,生活好起来了,人们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应该胖起来。比如我,曾经由于遗传基因和正长身体的时期营养不良,是六十年如一日的怎一个瘦字了得,以致老伴“表扬”说我惟一的优点是几十年前的衣服现在穿着还合身。没有想到临老本该保持“千金难买老来瘦”殊荣的我却晚节不保,竟也小小地发起胖来!从全社会来看,胖和瘦的确成为了一个公众话题,大有上升为“文化”之势,而其趋向在于减肥。力行减肥的有两种人:一是女士们(都是赵飞燕的粉丝)为了保持身材的终身美,这当然好。但减肥之心太切,减肥之法太绝,节食、抽脂,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骨感美是有了,可人也变成白骨精了,何苦呢?二是中老年,他们说“腰带越长,寿命越短”,怕肥胖引起血压血脂血糖“三高”诱发各种疾病。这也不错,不过也不可走极端。因为人有个体的差异,胖也有不必减和非减不可的不同。人体储备适量的脂肪还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标准之一。不是有“胖人医瘦,瘦人医死”这句话吗?人生了病,胖一点还能多抵挡一阵子,离死亡还有两步之遥,可以赢得时间尽力医治;瘦人就没有这个转圜余地,万一有个闪失,一步到位就是死亡了。所以,减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胖瘦无须多虑,增减之权在我,质之于减肥专家,不知以为如何?

『贰』 中国美术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质: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
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②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如殿、亭、廊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同时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这种规格化已达极致。③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板壁、槅扇、帐幔、屏风、博古架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产生迂劻、含蓄的空间意象。⑤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
中国建筑艺术按时间序列可分为秦汉、隋唐、明清、近现代4个阶段。
①秦汉阶段。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庭院形式、对称布局、木梁架结构、单体造型、大屋顶等已初步形成,不过因诸侯割据而南北各异。秦汉时期随着政治上的集权和一统,建筑风格也趋于统一。其特征是,都城里坊划分有秩,并多封以高墙。宫殿、陵墓多为高大的台榭式群体建筑,其中单体建筑体量巨大,多以十字轴线展开,并装饰有造型夸张、诡谲、色彩浓重的雕刻和彩绘,布局舒展、整齐,具有明确的伦理、等级、秩序等内涵,表现出刚健、质朴的风格特色。
②隋唐阶段。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画的出现,使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至唐代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貌。宏伟、规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宫殿、坛庙,规模巨大,形制多样的寺塔、石窟,造型浑厚,装饰华丽,展示出博大伟美的风格特征。
③明清阶段。经五代两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藏、阿拉伯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至18世纪的清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走向最成熟的阶段。城市街巷规格方整,宫殿陵墓建筑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样,造园艺术空前繁荣。其总体风格是雍容、典丽、严谨、清晰。
④近现代阶段。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西方文化的东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变迁,20世纪的中国建筑产生了较大变异。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间更加曲折多变,装饰更加繁复细丽。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80年代以后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开放,变革更加迅速。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 古代雕塑作品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雕塑。其发展高峰是秦汉至隋唐时期。20世纪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了大型纪念性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还有石、骨、玉材料的雕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实用器物上的装饰物。多以捏塑、贴塑、锥刺等手法制成,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但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头像和残片看,可知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们已有了木架支撑、层层敷泥等最初的雕塑方法。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多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商、周时期除礼器外,还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实用青铜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动物皆造型巧妙,制做精细。
另外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一组青铜人像,形制巨大,形象夸张,与中原遗物有着明显差异,可窥见远古巴蜀文化的风貌。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其塑造方法是模塑与手塑相结合,塑好泥胎后,入窑烧制再加彩绘而成。以体量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汉代的厚葬风使动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众多,造型古朴、神态夸张而强调动势。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手法简练概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强的力之美。随着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的主流,著名的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均开凿于这个时代。一般而言,北魏时期的造像在形式风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样的影响,庄严、浑朴,于静穆中显示着佛的伟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汉族知识分子的审美时尚,形成了褒衣博带秀骨清象的新风貌,此外,南朝陵墓雕刻群也是这个时期重要的雕刻作品。最出色的是那些镇墓神兽,体量巨大,造型奇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畅而娴熟,创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风格,它不仅体现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特点是形象的现实化与个性化。那些佛国的人物都被赋予了世人的性格和神貌。以顺陵石狮、昭陵六骏为代表的陵墓雕刻,单纯而注重动势,体现出雄视一切的恢宏气度。此外,最能代表唐俑艺术水平的是那些真实生动的三彩俑。
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四川大足石窟、山西晋祠、山东长青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性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河南焦作金墓出土的砖雕人物,型制虽小却有浓郁的生活情味。元、明、清时代的雕塑成就主要体现在宫廷、园林中的雕塑作品上,在点缀人间、烘托氛围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末天津张明山的以民俗生活为题材的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以后,中国雕塑在题材内容和形式风格上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雕塑家和纪念性的写实雕塑作品。80年代以后,雕塑艺术向着多样化发展,环境雕塑和小型架上雕塑并驾齐驱,并且在艺术观念、创作手法和材质的探索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并且在绘画观念及表现方法上自成体系,独具民族特色。传统的中国绘画,主要使用柔软的毛笔、水墨,以黑白线条和装饰性色彩描绘形象,与注重再现客观事物外在形式的西方传统绘画相比,更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创造。20世纪以后,中国绘画从西方获得了许多借鉴,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发展。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
中国绘画的缘起,可追溯到大约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些刻在岩壁和兽骨上的花纹、描绘在陶器上的纹样、画在地面和墙壁上的人和动物形状等,虽然粗犷、稚拙,但已具备了在平面空间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视为中国最早的绘画艺术。据记载,周代已有历史人物的画像,春秋时期已有大型壁画。从出土的青铜器纹饰、漆器彩绘和楚墓帛画可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线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已十分发达。既有壁画又有肖像画,既有历史画又有神怪画,题材多样,种类不一,从汉墓出土的大量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漆画等可睹当时绘画艺术之风貌。其壁画造型生动洗练,用笔质朴简率,在单纯、稚拙的形式中表现出运动、力量和速度感,其画像砖多为各种生活场面,造型夸张简括,注意整体动势的描绘。
其帛画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制作精细,造型准确,用线流畅而有变化,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着色,至今鲜丽不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空前兴盛。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卷轴画和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士人画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自觉的理性阶段。人物画趋于成熟,准确的人体比例、优美的线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画取代了汉代绘画天真、稚拙、以动态传情的特色。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最早的山水画,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独立画论。隋唐绘画仍以宗教题材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仅为画家们提供了施展创造才能的物质条件和观赏群,还能确立画家的社会地位,因之许多画家都从事寺庙壁画创作,大大提高了它们的艺术水平。与此同时表现世人生活的人物画高度繁荣,将人物画从南北朝的“迹简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细密精致而臻丽”的境界。山水画迅速发展,花鸟、鬼神、牛马、屋宇等开始独立成科,一时名家辈出,使唐代绘画五彩纷呈,绚丽多姿。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登上中国古代绘画的顶峰。寺观壁画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鸟成为画家们更加喜欢的题材。绘画的教化功能被逐渐减弱,审美、寄情和娱悦功能则被空前看重。文人画家的涌现,使绘画向诗歌汲取营养,更加注重诗情意境的表现。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趋考究、精妙。水墨画空前成熟,重彩画更加工整细丽。总体看宋代绘画更趋精致、多样化,并富于人情味的抒情性。绘画功能的转变也使其创作与欣赏的结构发生着雅俗分流的变化。元代知识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画思潮的扩大,使绘画产生了时代性的转折与变异,元画以卷轴为主,且多用纸。纸能充分发挥渴笔的功能,遂使笔法空前丰富,与宋画相比更能表现物象的多种质感和艺术家细腻的感受。
宋人崇尚以诗入画,强调空间与情趣的变化。元人崇尚以书入画,更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从绘画自身来看,元画向着完满性跨越了一大步。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更成大宗,宗教画、人物画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画坛画派林立,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风格。明中叶以后,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势力。著名画家涉足文学插图、年画、稿本的创作,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清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出现了四画僧、四王、金陵八家等一大批杰出画家。突起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乾隆年间(1736~1796)扬州画派和清末海上画派的出现,使摹古之风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画坛又放异彩。雅俗合一之势更加明显。辛亥革命以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中国的绘画在观念与价值取向上都面临着多种选择的可能。但为人生而艺术、把绘画创作与现实功利紧密结合的大趋势成为主要流向,写实主义绘画渐居首位。50年代以后,以徐悲鸿画派与前苏联绘画体系相结合为根基,为政治和为人民服务的绘画大发展。80年代以后,中国绘画更向着多层次,多态式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以毛笔书写汉字,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式样。讲求用笔的疾徐、顿挫、顺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创造美的章法及结构形式,借以表达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品格情操。
中国书法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篆、隶、楷、草、行等主要字体形式。篆书是商、周、战国时代通行的字体,大都刻在甲骨、青铜器或简牍、帛、石、陶上。至秦代小篆成为中国推行使用的统一字体。其结体圆长,笔画匀称,藏头护尾,圆润优美。隶书盛行于汉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横画如蚕头燕尾,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楷书经南北朝到唐代发展至顶峰,其字形方正、笔画结构严整。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留下的不同风格的楷书作品,给后人以深刻影响。草书经章草、小草发展为狂草,笔线连绵不断,大起大落如风驰电掣。此书也盛行于唐代,以张旭和怀素最为著名。行书介乎草书与楷书之间,书写简易,流畅。形成于汉,成熟于两晋。历代书法家都以行书字体创造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它一方面以满足人们的实用要求和审美要求为目的,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联;另一方面,高超、精湛的制造技艺又闪烁着中国历代劳动者智慧的光芒。所以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又浓缩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示着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
中国工艺美术门类众多,按功能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按生产方式可分为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按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层次可分为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按材料和创作工艺可把传统工艺美术归结为雕刻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六大类别。现代工艺则以产品对象分为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原始人制造的第一件劳动工具可视为中国工艺美术的远源。从单纯工具发展为新石器时代的石、玉、骨、牙雕刻,缝纫,编织,制陶等工艺,已明显地表现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形制多样、纹饰斑斓的陶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浑厚、奇丽的青铜礼器和精美的玉器是造型艺术的代表。至汉代青铜造型仍占重要地位,漆器、丝织、釉陶等制作技艺已相当成熟,南北朝时期在青瓷烧制、织锦技术等方面成就最为突出,风格趋于华丽。唐代的织锦、陶瓷、金银器、漆器等工艺获得全面发展,其制作水平和生产规模都是空前的。富丽华贵、舒展丰满是唐代工艺造型的风格特征。宋元两代制瓷工艺蓬勃发展,瓷窑遍布中国各地,以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的产品最具特色。
优雅的造型,晶莹的釉色,精湛的制胎、烧窑技艺,享誉全世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使其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各工艺门类都有了全面发展,其总体风格简约、劲健而端庄。清代工艺美术在品种、形式、手法、技艺等各方面都远远地超越了前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集大成时期。与时代和上层人士的审美趣味相谐,其风格日趋雕琢、精致、繁缛。20世纪以后,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工艺美术衰落,具有清新、明快、简洁风格的现代工艺迅速崛起。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与现代社会文化及人们丰富多变的审美心态息息相关,在品类的繁多、风格的多变、技艺的精良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们一方面构建着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影响和更新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中国美术大约产生在史前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演化出雕塑、绘画、工艺造型等门类,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传统与体系。
中国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可以说是最早的工艺美术品。此后,商周的青铜器,战国的漆器,汉唐的丝织品,宋朝的刺绣,明清的景泰蓝和瓷器等,都是极其精美、名贵的工艺品。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制作精美,技艺高超,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品种丰富,种类繁多。如:金属工艺、漆器、陶瓷、编织、刺绣等。中国工艺美术品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很早以前它们就已走向世界,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叁』 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

史前及先秦美术:距今一万年前新石器出现陶器、编织、纺织、玉雕、牙雕、髹漆等工艺。

前21世纪先秦时代:青铜器分礼器、兵器、乐器、工具及车马器,商代是成熟鼎盛时期,战国时代出现铁器。《人物龙凤帛画》战国。

秦汉美术:画像石和画像砖,马王堆帛画。秦佣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简洁生动的两汉陶佣。

霍去病墓石刻深沉雄浑是两汉石刻的特点。秦出现了瓷器。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新疆最大的石窟是克孜尔石窟。

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北朝、隋、唐、宋、西夏、元,现存492个洞窟。

第一批著名画家:曹不兴(吴),谢赫评“古画皆略,至协始精。”的卫协。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和理论家,“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传.仁智图》。

陆探微《画品》第一品第一人。

张僧繇是萧梁时期最活跃的画家,凹凸画对之如面。

谢赫《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中有“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隋唐绘画:宰相画家阎立本《步辇图》刻画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藏使禄东赞时的情景。《历代帝王图》刻画两汉到隋13位帝王的形象。

画圣吴道子生活于盛唐时期,线如“莼菜条”,创造了著名的“吴家样”,和曹仲达并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他的佛像雕塑称“吴装”。

贵族画家仕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肪《挥扇仕女图》,他的佛画被称为“周家样”。

隋.展子虔《游春图》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父子史称“大小李将军”,继承与发展了青绿山水。

王维,水墨皴染山水画,“破墨”。

曹霸、韩干的鞍马画《照夜白》《韩干牧马图》。

张彦远,字爱宾,《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历代名画记》全书分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和理论认识;绘画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不认为是通史,而是通篡。书中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对谢赫六法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强调“气韵”“骨气”,提出“笔不周而意周”;作画在于“得意”的主张;明确了对绘画创作的要求及品评作品高下的标准:自然、神、妙、精、谨细的等第;对绘画的师承、风格的演变和时代的特点做了较详尽的记载。

五代宋元美术:南唐周文矩似周肪,而纤巧过之,《重屏会棋图》李景和其弟会棋。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山水四大家:荆、关、董、巨,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

荆浩《笔法记》中“六要”发展了谢赫“六法”“图真”,《匡庐图》。董源《潇湘图》,巨然《万壑松风图》。

花鸟画,黄筌西蜀宫廷画家《珍禽图》,南唐徐熙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信笔抒写略加色彩,“野逸”。

宋代徽宗设立画学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

武宗元《朝元仙杖图》颇似吴道子画风。

李公麟进士出身,龙眠居士,以白描传世,《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图》。

梁楷,南宋花园待诏,自号梁风子,减笔画以逸笔渗入院体画,富有个性,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新局面,《李白行吟图》《六祖图》《泼墨仙人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散点透视全景式构图反映汴梁汴河沿岸清明时节风貌。

李成《窠石读碑图》《寒林平野图》。

范宽,中立,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未若师诸心。”《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

郭熙《林泉高致集》,全书分水训、画意、画决、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米芾云山,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王希孟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

南宋山水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崔白《双喜图》《寒雀图》。

宋徽宗赵佶编《宣和画谱》,林椿《果熟来禽图》,李迪《雪树寒禽图》等。

辽金元绘画

赵孟伏,子昂,松雪道人,标榜“古意”,提出“书画同源”。《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

元山水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古代山水中的巨作。《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吴镇梅花道人《渔夫图》《秋江渔隐图》。倪瓒,云林,《幽涧寒松图》。王蒙《春山读书图》《青卞隐居图》。

明清卷轴画

明初以崇尚宋画的浙派为主流,后以复古为更新的吴派兴起。明后期出现了:开拓独抒性灵的写意花鸟新领域的人物;以丑为美的变形人物画和精到传神的肖像画派;提倡文人画尤讲求笔墨的华亭山水画派。

清初山水娄东、虞山、新安、金陵、江西、武林(蓝瑛)各派及项圣谟、傅山各家。“四王”重传统,重笔墨,上承华亭派;“四僧”有独抒个性大胆创造的倾向。花鸟以恽寿平和八大为代表。

中期绘画中心:北京和扬州,北京沿袭“四王”和恽寿平摹古不化,人物肖像画融入西洋画法。扬州以“八怪”为代表,继承“四僧”更加豪纵、古拙而充满个性。

戴进与“画状元”吴伟是院体画和浙派的代表人物。

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征明是吴门最突出的代表,他们诗书画兼长,能更自觉的凭借诗书画三位一体来抒写情怀。沈周《庐山高图》《夜坐图》。文征明《江南春图》。唐寅与仇英代表吴门画家中的另外两种类型,《江南农事图》《孟蜀宫妓图》、山水如《落霞孤鹜图》,仇英《桃源仙境图》。

徐渭“似与不似之间”《杂花图卷》和《黑葡萄图》。

“南陈北崔”陈洪绶和崔子忠。

董其昌仿王蒙《青卞隐居图》,仿黄公望《秋兴八景图》,讲究并发展笔墨。仿照佛家南北宗论,推出书画的“南北宗论”,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珲紧随董其昌,按其理论实践,力图集古人大成。

“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他们继承的传统是文人画,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不限于临摹,不囿于古法。

“扬州八怪”郑燮板桥、李单、李方膺、金农、高翔、汪士慎、黄慎、罗聘。

杨柳青年画明万历年间出现作坊,南方有桃花坞。

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元代传入中国,成熟于宣德时期,繁荣于景泰年间。

“海上画派”,从三熊(朱熊、张熊和任熊)到三任(任熊、任薰、和任颐)。

海上画家未居上海的有赵之谦、虚谷。

岭南画派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肆』 历史上的日美关系是怎么演变的

一、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

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 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与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与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 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根据这个协定,美军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及其家属犯罪不由日本判处;日本要分担美军驻留日本的部分费用。《日美安全条约》毫无双边性可言,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一来,日本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从一个被占领的战败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社会。《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行政协定》三者构成日美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制或安保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两国之间从敌对关系演变为附属伙伴关系。安保体制被视为日美关系的基本框架,双方共同维持。

三、从伙伴到同盟

安保体制的确立,成为日本振兴经济,重返国际舞台的起点。日本于1952年4月加入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开始步入国际经济舞台。1955年10月,日苏两国在莫斯科签署《日、苏联合宣言》。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恢复了外交关系。同年12月日本加入联合国,以独立、平等的身份回归国际社会。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本朝野对《日美安全条约》的不满情绪逐渐增长。在群众运动的推动下,日本政界也要求改变安保体制下依附于美国的不平等地位,增加对美国的发言权,把单边性条约改为双边性条约,希望与美国对等。1960年1月9日,日美两国在华盛顿签订《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代替旧的《日美安全条约》。新条约一方面扩大了日美两国的合作范围,加强了日美军事同盟,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保障方面的关系;一方面加强了日本的自主权《日美安全条约》,提高了日本与美国的对等性。

60年代末,美国出现衰退,经济再次出现严重滑坡;深陷越南战争泥沼难以自拔,国内反战情绪愈演愈烈;第三世界纷纷崛起。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全球战略,收缩战线,美国需要日本在亚洲的密切合作。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正视“日本在经济上是一个超级大国”,于是,1969年11月,佐藤首相和尼克松总统就无限期延长新《日美安保条约》和美国把冲绳岛行政权归还日本达成协议,并决定新《日美安保条约》及其有关规定原封不动地适用于归还后的冲绳。1972年5月5日美国正式向日本移交冲绳岛的行政权。日本终于结束了在美国“半占领”下的“战后”时期。

纵观60—80年代,美国的全球战略曾有较大调整,日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日美关系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其间的调整与摩擦都属于安保体制内的演变过程。日美两国出于各自的战略发展需要,从从属伙伴演变为相互依存的同盟。1988年1月竹下登首相访美时表示两国应结成“全球性伙伴关系”,1989年8月海部俊树首相与布什总统一致宣称要加强日美“全球性伙伴关系”,共同处理国际事务。

四、冷战后的日美关系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为了实现其“一家独霸”的野心;日本为了实现其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的梦想,对安保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强化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联盟体系。日美正计划走向“世界性同盟”。

『伍』 中国文字的历史和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图3)(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5)。

(图5)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图6) (图7) (图8)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图9) (图10) (图11)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图13)

(图14) (图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

『陆』 陶瓷工艺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演变及其成就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有悠久而辉煌的陶艺史。中国陶瓷,曾长期影响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陶艺却落伍了。

中国的陶瓷落后于西方,其原因与陶瓷美术设计者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中国陶瓷要再度创造辉煌,我认为每一个设计者,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有一名学者曾经说过,设计要以人为本,她不是为了产品,也不是为了金钱,她只为了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

从本质上看,陶瓷设计是为了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陶瓷美术设计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创作,可以从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不受任何约束地体现创作者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想感情。多数情况下,陶瓷设计的过程和结果,都必须受到市场需求、生产者决策、技术工艺条件、生产成本、消费者喜好、大众审美标准等设计的先决条件所限制。在此基础上,才能体现设计者的设计观念、风格等个人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生产的规律深刻地影响着设计艺术的发展。一个有所造就的陶瓷设计师,必须重视市场需求,掌握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才能具备适应现代科技、现代文化、现代生活办法、现代审美观念的能力。设计出精美而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二、对陶瓷装饰美学特征的充分认识

陶瓷无论从材料美感、图纹装饰或装饰题材上,都与其它的欣赏性美术和工艺美术不同。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对陶瓷材质带给人们美的感受的一种审美阐释。陶瓷装饰艺术中,色釉装饰就是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预置的烧成气氛和烧成温度,达到预置目标的色彩效果与肌理效果,形成陶瓷装饰艺术中妙不可言的风貌。不同的色釉特性各不相同。陶瓷通过火作用于材料,通过材料呈现出质感和视觉效果来体现材料的装饰属性,物化成各种形态和美学品格。完全不同于器物表面的人为的图形美。

陶瓷的图纹装饰是再来的一种装饰形式,大致可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釉上彩包括粉彩、新彩、古彩、珐琅彩等。釉下装饰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青花玲珑、影青雕刻等,各自的绘制技法、烧成都很复杂,特性各不相同。如古彩,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装饰方法,在用色和图纹组织上都有强烈的装饰性,色彩浓艳明快,富有浓郁的图案味和民间味;粉彩色彩淡雅柔丽,用色较程式化;新彩直接用颜料作画,制作自由;影青雕刻,是在坯胎上用刀具刻划图纹,施影青釉,高温一次烧成……陶瓷设计者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的装饰技法,才能把这些装饰形式自如地综合地加以运用。从而使工艺陶瓷美术设计者有更宽广的表现空间,更自由地表达语言,更有内涵的审美情愫。陶瓷艺术由于受到功用目的和消费市场的制约,在题材上需充分考虑,不能随心所欲。应表现积极向上,健康美好,吉祥如意、寓意深刻的内容。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让人感到愉悦,得以修心养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陶瓷设计者只有对陶瓷装饰的美学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通过复杂的陶瓷艺术设计的实践,赋予陶瓷以生命。才能使陶瓷艺术家与陶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积累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历经了许多阶段,具有独特的视觉魅力,中国书法自秦汉以来,流派纷呈,风格多样,有篆、隶、草、行、楷等种类。同时,表现题材广泛,自成体系,地位不同凡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它的精神导向源于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是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原始社会的甲骨文开始,到行书的出现,书法艺术的内在表现形式也逐渐繁荣昌盛。在书法家的笔下,流露着艺术家对人生的思想感悟及对江河宇宙变化的独特审美观点。它的表现形式以墨色的枯、湿、浓、淡及千变万化的抽象笔墨组合,表现幽深的美学意境,以苍茫浓郁的文化审美积淀展现波澜壮阔的东方美学情趣。在载体的表现形式上。则以千变万化的笔墨线性元素组合为主体。在忘我的笔墨解构中,以充满张力的笔墨表现手法,着重笔墨情趣化的美感表现。展现了空间的笔墨审美情趣,传达给人们空灵、恬淡的联想空间。原始的笔墨线条,经过书法家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处理,是艺术家对生命本体的感悟并传达着蕴涵深远的境界。书法这种独特的魅力使现代人在共享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汉字中蕴藏的无限灵感。从而为现代工艺陶瓷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源泉。

人类艺术的起源与原始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在意境上追求大看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境界,注重事物质的表现,往往是意到为止,恰到好处。简洁而充满活力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凝重、神秘的商周青铜装饰图案;深厚、宏大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四神瓦当图案,气势流动的织绣图案;具有宗教色彩的南北朝石刻装饰、飞天图案;丰满、富丽、华贵的唐代宝相花、勃勃生机的卷草图案;内容丰富、装饰性强的团花图案;具有文人风格的宋瓷图案;寓意深刻的民间剪纸、刺绣,朴素的蓝印花布;造型生动、概括、质朴的贵州蜡染;童趣十足的泥玩具;以吉祥内容和戏剧故事构成画面的风格各异的木版画、年画等。这些有着强烈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点的传统设计元素,完全可以在工艺陶瓷美术设计中,通过把客观形象和色彩以创意主观意识和市场需求用陶瓷的装饰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取舍、夸张,从而获得新的形象和意境。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它不象美术设计那样通过视觉作用于感官,而是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心灵,通过表达情感来引起人们对一定生活情景的联想,以声表情。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设计与听觉艺术的音乐,表面上似乎没有联系。然而由于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如通过节秦和韵律,《二泉映月》体现出一种哀怨的意境,《黄河大合唱》体现出一种雄伟的气魄,《雨打芭蕉》体现出一种热烈,跳跃的气氛等。陶瓷美术设计者,是可以从音乐中得到启发的。文学与陶瓷美术也有密切的联系。许多陶瓷美术作品,如希腊瓶饰,往往是根据文学原著提供的题材和情节创作出来的。而诗歌与陶瓷艺术,是一种更内在的联系办法。二者的一起点在于都追求通过意境的创造而抒发作者的情感,激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四、创新意识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元化基础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文化艺术修养,市场意识等,都是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创新思维,更是设计的关键。中国几千年辉煌的陶瓷史,曾经是陶瓷美术设计者的包袱。艺术设计是创造力发挥的广阔天地,但是如果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一味沉迷于传统的襁褓里,陶瓷设计产品就会停滞不前,从而丧失生命力。今天,世界陶瓷精品的货架上,难以发现中国的陶瓷。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的陶瓷设计者的创新意识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不是我们的技术不够

『柒』 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1、1919威尔逊牺牲中国绥靖日本

在19世纪,美国的对华政策常常唯英国马首是瞻,之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华外交也逐渐独立。1900年前后,欧洲列强各自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

为保护在华利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要求他们向美国开放。对中国来说,这一政策的正面意义是提出了要“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此后三十多年,“门户开放”成为美国对华关系基本原则。

2、1945-1949罗斯福与杜鲁门盟友撤离中美反目

和一战时很相似,二战开始阶段美国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同日,中国也正式对日宣战,这时中日战争已经打了4年。

接下来4年中美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双方达成5亿美元的贷款协定,美国将军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首脑会议,讨论对日战略,《开罗宣言》宣告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

罗斯福关于战后世界的构想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论”,设想美、英、苏、中,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的方式来维持和平。把中国列入四强部分是出于礼貌,部分是因为美国在亚洲需要有一个支持者。因此,美国不顾英国反对,支持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1972尼克松与基辛格借力中国抗衡苏联

朝鲜战争、台海危机、敌意的政策使两国的正常关系中断了20多年。

在此期间,双方长达15年(1955-1970)的大使级会谈只是各说各话:中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被美国冻结的资产;美国劝中国放弃武力统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谈判。136次会谈只达成了一个协议,西方媒体称之为“聋子的对话”。

4、1989老布什艰难维持中美关系

中国驻芝加哥前总领事王立向记者描述老布什和基辛格的分别:“基辛格跟你见10次也不记得你是谁,老布什见过你一次就认得你了。”这天分显然对从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仅仅一个月后,他的第一次出访就是到中国——这在美国总统中是前所未有的。

1970年代当驻华联络处主任那段经历使他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所以他担任总统后亲自主持对华政策,而不是由国务院或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一些美国的中国学家说他就像是“国务院中国处的主管”。

党内的保守派反对他一上任就访问中国,刚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这机会在参加葬礼后到了中国。

5、2018年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谈中美关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应邀出席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9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题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演讲。郑泽光就中美关系表示,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

保持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也远远超过在个别领域的竞争。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7)中国美的演变历史扩展阅读:

中美关系或美中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一些媒体将中美关系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美关系

阅读全文

与中国美的演变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