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
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落后就要挨打!!!!!
Ⅱ 跪求一篇《中国历史的教训》的感悟,1000字左右,请大家帮忙啦
中国历史的教训
对中国历史的教训的感悟,早在唐朝的时候,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在宰相也是谏臣魏徵去世的时候,就说过到现在都很受用的一句话就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用铜当镜子可以看到自己是不是衣服和帽子都整齐。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现在我就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事例一:
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商纣王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商纣王为博妲己一笑,就派人搜罗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异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还有就是在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还有一次就是妲己目睹一孕妇大腹便便,为了好奇,不惜剖开孕妇的肚子。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妲己居然为了要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的说法就去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结果什么都没看出。这个事例说明一个皇帝居然为博美人一笑什么荒唐的事情都做的出来,还有为她设计那么多的酷刑,残害无辜的百姓和忠良,这就是商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事例二:
西汉建平二年,有一天,汉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曾当过太子舍人。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漂亮,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从。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车而乘,同塌而眠。董贤不仅长得像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的像女人,“性柔和”、“善为媚”。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据说,一天哀帝早晨醒来,见董贤还睡着,哀帝欲将衣袖掣回,却又不忍惊动董贤。可是衣袖被董贤的身体压住,不能取出,待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一时性急,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待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哀帝有治国之志却无治国之才,但又因为”断袖癖“而宠信董贤,听信他的话使百姓苦不堪言,这才导致了汉朝的灭亡。
所以,这两个例子让我们知道了不要听那些的虚假之言,否则会加速国家的灭亡。不好听的忠言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样才会使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
Ⅲ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们不肯记住历史给我们的教训
近代史是从1840---1949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历史的前进是曲折的,是螺旋的,教训是有,新中国的成立就证明,以前的教训是经验,总的是好的,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
Ⅳ 近代中国屈辱史给我们的重要教训是什么
团结进取就是力量,内讧落后就是挨打!
Ⅳ 读中国少年说,谈谈历史给我们哪些经验和教训
文章以人之老少为比喻,从不同角度说明国家也有老少之别。作者把中国比喻成少年,有着自己的道理。
老年人会去思考以往的事情,从而产生留恋的心;而少年则会去思考未来,因此有着强烈的希望和进取之心。封建君主时代,掌权者以天朝大国自居,还时不时的沉浸在古老的辉煌之中;而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一个少年,思考着未来国家的发展,明白建设事业任重而道远。
老年人常会忧虑多愁,以此产生灰心之心;而少年则常快乐行动,因此有着盛气凛然闯荡之心。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到了垂暮之年,面对外国的入侵,惶恐不得终日。面对坚枪利炮,夹着尾巴做人,失去了斗争的信心,信心失去迎来的就是苟且偷生,那接下来就是生灵涂炭,战火连天,国之沦丧。现在的中国,敞开胸怀,充满着勇敢前进的盛气,迎来了盛气,也就意味着事业豪壮的开始,换来的将是敢拼敢干后的国之雄起。
老年人常会厌恶事情,认为一切事情都没有作为。而少年则喜爱事情,因此觉得所有的事情总有所作为。老祖宗面对外来的侵略,认为已经无药可救,于事无补了,放弃了一切的抵抗,等待外夷之宰割。如今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恢复昔日雄风。
老年人如夕照,而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而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秋后之柳,而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冬日之雪,而少年人如夏日之阳;老年人如死海之泽,而少年人如长江之源;老年人如沙漠之枯木,而少年人如草原之绿草.........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毛泽东曾说过:你们如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体力劳动占很大一部分,要想发展就必须转换这样的发展方式。要想转换这样的发展方式,那就必须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因此少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现在的国家如同少年般,刚刚开始发育,但还没到强壮的地步。我们要时刻保持少年冒险进取的心,切不可老气横秋,自身自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少年中国,刚刚迈出前进的步伐,前进的道路上处处是悬崖戈壁,荆棘沼泽。但是鲜花的背后是汗和泪的浇灌;掌声的背后是苦难的折磨;彩虹的背后是暴风疾雨的侵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切记我们有颗少年心,我们还很年轻!
Ⅵ 中国的历史教训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竟败于一个在土地、人口等方面都远远不如自己的小国,乍一看来,确实令人费解的。仅就双方的军事条件事说吧:英方不过数十艘舰船,最初投入的兵力四五千人,增加到最多时也不满二万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英国本土航行到中国,至少要四个月,从印度到中国,也至少要一个月,所以它的后援和供应很不利。在这种条件下英对华侵略本是一种海盗式冒险行为。而中国人民尽管在武器装备方面落后于英国,但是在本土作战,应该说有着极大优势。中国人口这么多,就说当时军队吧,清朝常备军八九十万人(旗兵约二十五万,绿营兵64万,合计89万人),任清廷调遣,但中国却一败涂地,当时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都深感到“失人心,伤国体……是不能无恨尔!”(姚莹语)当时和后人,有不少总结教训,探究原因,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认为英国船坚炮利,中国皆弗及,敌人有汉奸帮助,中国“兵心不固”等等,有的看法应该就有一定道理,但或者片面,或者表面,都未触及根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第一、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关于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我们在上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中国》中已详细讲了。通过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明显地揭示出了这一点。总的来说,从社会条件说,西方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方面它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经济科技比较先进,武器装备也就比较精良;一方面,其制度本身就决定了它向外侵略扩张,不可遏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凶恶的真老虎。而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统治集团昏庸腐败,采取投降主义政策。这是从总体上说的,清统治集团的腐败在鸦片战争中得以充分地暴露。譬如,苟且偷安,骄奢淫佚(例:烟毒泛滥日深,许多官僚,却仍躺在安乐椅上醉生梦死,甚至象奕经那样身膺大帅之人,赴前线途中尚游玩水,优哉游哉);妄自尊大,虚骄盈心(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对敌情不甚了了,却以“天朝上国”自居,开始,大有“区区夷国,何足挂齿”之概,遭到挫败,尚与不堪与外夷计较自慰,无异于阿Q的儿子打老子”精神胜利法。如奕山打了败仗却谎报胜仗,道光帝明知其情却顺水推舟地说:“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况既经惩创,已示兵威……云云”);昏聩愚昧,无知之极(如杨芳的“马桶妙计”堪为典型事例);限制和打击抵抗派,敌视和破坏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俯指皆是:如奕山的“防民胜于防寇”,清当局对三元里抗英的限制和破坏等)。综观之,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执行的是妥协投降为主导的政策,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同样的英国兵同样的武器装备,为什么在林则徐那里打不赢,在三元里打不赢,而只在琦善、奕山、奕经之流那里打赢了呢?这不很能说明问题吗?所以我们说失败的原因在于以上两点。
Ⅶ 中国历史事件给现在的教训
敦煌藏经卷被大量流亡国外。其实在国外的经卷保存得比国外更好,流版入国外经卷都权是不曾遗漏的,连编号都是弄好的。而当时还留在中国的经卷确被那些官僚家东送西藏,最后流落何处也不知道,现在一点也不完整。所以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我们不希望我们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但自己又保护不了它。
Ⅷ 举例说明中国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经验教训
清朝被辛亥革命废掉。落后、欺压、跟不上世界的进程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