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马克思原理概论题目,留的作业这个第一题实在不会,求各位高手帮帮忙,感激不尽
材料抄说明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取代,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不可抗拒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社会进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五章的感想
1. 第四章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第五章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具体感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已经150多年了,资本主义不仅“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而且在二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作为要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在赢得了波澜壮阔的开局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却陷入了困境,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剧变。那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命运与前途究竟如何呢?这需要我们透过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表象,弄清其发展变化的实质和趋势。
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力方面,生产力诸要素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生产力快速发展。二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四化”:产权关系的资本社会化,体现在股份制经济发展和国有经济发展上;劳资关系管理民主化;分配关系的收入分配社会化;经济运行的可调控性和有序化。三是上层建筑领域,当代资本主义在坚持资产阶级根本统治不变的前提下,在国家政权结构、法制建设、管理经济和社会的形式等方面都作了调整,资本主义的统治能力、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大大增强,社会的民主水平和法制水平进一步提高。
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发展的表象来看,似乎是蒸蒸日上、一片繁荣的景象,其实质与趋势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是新质的产生和部分质变,而不是资本主义根本性质的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的,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无论怎样变化,也解决不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和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最终是要灭亡的。从现实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尽管推行了资本社会化,尽管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尽管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分配,尽管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但所有这一切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持其统治。实质上,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也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私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和剥削手段,以及其基本矛盾表现的特点。首先,资本社会化只是私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而不是对私有制的否定。其次,对社会分配的调节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劳动者对资本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不是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没有变,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再次,阶级关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并没有改变阶级关系的实质,资产阶级与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对立并没有消除。考察雇佣劳动者的地位,必须从其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地位着手。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只能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作为划分标准,“钱包的大小纯粹是数量的差别”。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提高只是生活质量的“量”变,而不是雇佣劳动者地位的“质”变。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仍然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仅如此,资本主义还把其剥削扩展到全球。随着经济化全球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强国及其跨国公司凭借资本、技术和军事优势对落后国家、地区的掠夺成级数增长,他们一分钟榨取的财富甚至超过上个世纪的总和,少数资本主义富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贫富更加悬殊,矛盾加深。从资本扩张的角度分析,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其扩张的无限性,如果说单个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对外扩张来摆脱危机、缓和矛盾,那么就世界范围来看, 可供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空间是有限的,这个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许多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尼加拉瓜一位叫卡德纳尔的神父,1994年在墨西哥《美洲纪事》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新闻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的更大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 英国《卫报》文章也指出:“西方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崩溃,资本主义已经成功,但是在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却看不到一丝成功的迹象”。一些西方的政治家也认为“美国正在从内部糜烂”,“正在不断没落”。我们要善于在曲折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把握其客观规律,坚持社会历史进程的阶段性与历史结局的指向性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进程曲折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为它自身走向灭亡和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最终胜利创造着更为充分的社会物质条件,并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和形式提供了多样性。
1、当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创造着必备的物质基础。如上所述,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使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资本主义在向全世界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正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现的必备的两个物质基础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2、当代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其内部也积累着社会主义因素。唯物主义认为,每种社会形态的初期阶段都带有前一种社会形态的旧的痕迹,每种社会形态的晚期阶段又必然产生后一社会形态的萌芽。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资本社会化,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和调节,企业管理民主化,收入分配社会化和社会福利制度化等等, 都是沿着生产力社会化性质的方向所进行的调整。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不得已而为之,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它又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国际政治条件所决定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孕育、积累的新社会因素。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但却有了一定公有制的因素,在恩格斯看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到另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在马克思看来是对私人资本的扬弃、向生产者集体所有或社会所有和社会管理过渡的因素;国家社会职能的扩大和强化在马恩看来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增加;包含有分配社会化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曾被列宁看作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准备。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的物质条件越来越成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当代资本主义为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和全社会范围内组织生产、分配提供了条件和经验。
3、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的孕育、积累和部分质变,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提供了可能。从一种社会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制度,其实现途径和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可能通过激烈的社会革命,即暴力革命来实现,也有可能通过渐进的、和平的方式,即通过量变、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的方式来实现。这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马恩曾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般规律,他们所依据的当时的社会条件:一是无产阶级赤贫化,不能继续生存下去了;二是整个社会日益简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中间阶层消失;三是资产阶级通常首先使用暴力,把刺刀提到日程上来。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但它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基本矛盾没有变,因而也就没有改变它灭亡的必然性。相反,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为其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创造着更为充分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更为丰富的实现形式。因此,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种社会形态从产生、发展到灭亡,会经历诸多的发展阶段,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充满着反复和曲折。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末虽然显露出了腐朽性、垂死性的特点,但二战后,由于种种原因,当代资本主义又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快速的发展时期。股份制及国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从整体上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为资本主义容纳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为资本主义增添了新的活力。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发展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方面的调节能力还是较强的,资本主义还能够容纳生产力继续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研究微观事物以秒为尺度也太长,研究社会形态更替以世纪为尺度也嫌短。我们要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放到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用社会形态更替的大尺度来衡量资本主义灭亡的过程,坚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坚持历史过程演进的长期性的统一,坚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长期性的统一。
C. (世界历史)列宁的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列宁抓来住了政治,经济发展不自平衡这一帝国主义的绝对规律,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论的思想,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事实充分证明,列宁主义是马刺主义的新发展,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主义
D. 列宁曾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
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这句话强调了(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题干中列宁的这句话正是强调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倒退。
矛盾范畴不仅反映了事物内部对立同一的本质联系,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机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依据。
矛盾着的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双方力量此长彼消,不断变化,一旦力量对比发生根本的变化,双方地位便发生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就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事物发展的实际过程。
(4)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扩展阅读: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对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所推动的。
在对立面的斗争中,双方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飞跃,进行量的准备和创造条件。
例如,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的每一重大发展,都影响着生产关系,使旧生产关系中某种限制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渐暴露,并逐渐克服这种因素。
这种对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就为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作了量的准备。没有对立面的斗争所引起的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事物的根本质变就不可能发生。
E. 该怎样论证社会形态更替的渐进性与跨越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 ,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回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答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 ,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是 ,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不排除在某些时期或某些方面发生倒退的可能性.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①曲折倒退大体有三种情形:一是发生在新旧社会形态的交替时期;二是社会发展中的曲折和倒退,主要表现在旧制度的复辟;三是任何一种新社会形态的建立,一开始总是不完善的,它要有一个不断完善、成熟、发展的过程.但是,曲折和倒退只是暂时的,它终究改变不了社会进步的总趋势 ,否认社会进步的历史循环论和历史悲观主义都是错误的.
F. 社会形态更替的渐进性与跨越性
社会形态的更抄替 , 还表现为历史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 , 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是 , 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不排除在某些时期或某些方面发生倒退的可能性。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①曲折倒退大体有三种情形:一是发生在新旧社会形态的交替时期;二是社会发展中的曲折和倒退,主要表现在旧制度的复辟;三是任何一种新社会形态的建立,一开始总是不完善的,它要有一个不断完善、成熟、发展的过程。但是,曲折和倒退只是暂时的,它终究改变不了社会进步的总趋势 ,否认社会进步的历史循环论和历史悲观主义都是错误的。
G. 列宁深刻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法阵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社会发展形态的永
显然是A,永恒性与曲折性都不对,高中哲学里只有运动是永恒的,至于曲折,不一定是曲折啦,也可能跳跃,所以单讲曲折不对
H.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所有这些认识,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一定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适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创造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但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结构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究竟应该怎样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应采取怎样的形式,必须从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状况出发。比如中国根据自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表明劳动既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当然,究竟应该建立怎样贯彻社会主义原则的分配制度,应该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定。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博采世界文明之众长,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看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呢?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这并不就是说这种民主一开始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从而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可能。然而,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又并非易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实践已经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它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00多年来一些国家已经找到了各自成功的道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探索。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回,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具体的国家来说,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改革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总之,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真理。但是在认识这一真理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这种多样化的趋势,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从世界历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牛机和活力。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既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那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第1卷出版时说过:一些读者可能会以为他从这本书里会知道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看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期望得到这种愉快,谁就大错特错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新社会制度的思想方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各国的国情不同,情况又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的实际运用,也应该不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空前伟大的创造性事业。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的开放性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这也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但借鉴不能脱离本国国情照抄照搬。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曾经被神圣化、凝固化,以至于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实践证明,不同国家试图用“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发展社会主义既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亦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前进发展。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着人类的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还需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进行更加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充满矛盾的客观进程。当前甚至今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仍然处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这种全球化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说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从根本上说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I.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辨
答案B
事物发展复的道路是曲折的,因制为新事物的发展是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实现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列宁的话主要是强调发展的过程即道路问题。A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C、D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