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十大冤案
世界上的...不好说,只找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案,名为浮尸案。
第 二案,名为回"兔死狗烹答案" 第三案,名为"车裂案"。
第四案,名为"聪明误"。
第五案,名为"无兵造反案"。 第六案,名为"忧愤悲歌"案。 第七案,名为"莫须有"案。第八案,名为"谋逆"案。
第九案,名为"反间计" 第十案,是"百日维新"案
具体太多了,不能显示出来,在网络里面搜一下看看具体事件吧
2. 世界有哪些有名的军事奇才
毛泽东、拿破仑、蒙哥马利、朱可夫、
二战将帅名录——同盟国将帅
阿诺德(1886.6.25~1950.1.15)
艾森豪威尔( 1890.10.14~1969.3.28)
巴顿(1885. 11.11~1945.12.21)
布雷德利(1893.2.12~1981.4.8 )
戴高乐(1890.11.22~1970.11.9 )
戈尔什科夫(1910.2.26~ 1988.5.13 )
哈尔西(1882.10.30~1959.8.16 )
华西列夫斯基(1895.9.30~ 1977.12.5)
金( 1878.11. 23~1956.6.25)
科涅夫(1897.12.28~1973.5.21)
库塔霍夫(1914.8.16~1984.12.3)
勒克莱尔(1902.11.28~1947.11.28)
李奇微(1895.3.3~1993.7.26)
罗科索夫斯基(1896.12.21~1968.8.3)
罗斯福(1882.1.30~ 1945.4.12)
马利诺夫斯基(1898.11.23~1967.3.31)
马歇尔( 1880.12.31~ 1959.10.16)
麦克阿瑟(1880.1.26~1964.4.5)
蒙巴顿(1900.6.25~1979.8.28)
蒙哥马利(1887.11.17~1976.3.25)
米切尔(1879.12.29~1936.2.19)
尼米兹(1885.2.24~1966.2.20)
潘兴(1860. 9.13~1948.7.15)
丘吉尔(1874.11.30~1965.1.24)
史迪威(1883.3.19 ~1946.10.12)
史汀生(1867.9.21 ~ 1950.10.20 )
泰勒(1901.8.26~1987.4.19)
铁木辛哥(1895.2.18 ~ 1970.3.31)
瓦图京(1901.12.16~1944.4.15)
沃罗诺夫(1899.5.5~1968.2.28)
叶戈罗夫(1883.10.25~1939.2.23)
朱可夫(1896.12.1~1974.6.18)
二战将帅名录——轴心国战犯
松井石根(1878.7.27~ 1948.12.23)
寺内寿一( 1879.8.8 ~ 1946.6.12)
梅津美治郎(1882.1.4 ~1949.1.8)
山本五十六(1884.4.4~ 1943.4.18)
东条英机(1884.12.30~1948.12.22)
板垣征四郎(1885.1.21~1948.12.23)
永野修身( 1880.6.15~1947.1.5 )
山下奉文(1885. 11.8 ~1946.2.23)
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古德里安(1888-1954)
凯塞林(1885-1960)
凯特尔(1882.9.22~1946.10.16)
克卢格(1882-1944)
隆美尔(1891-1944)
莫德尔(1891-1945)
乃木希典(1849.12.25~1912.9.13)
希特勒(1889.4.20~1945.4.30)
约德尔(1890-1946)
邓尼茨(1891.9.16~ 1980.12.24)
墨索里尼(1883.7.29~1945.4.28)
3. 中国十大历史冤案
|我的网络 我的贡献草稿箱灰太狼2号 举人 五级(3807) | 我的网络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21) | 我的空间 | 网络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网络 帮助
添加到搜藏 返回网络首页
编辑词条 四大冤案目录[隐藏]
杨乃武与小白菜
名伶杨月楼冤案
张汶祥刺马列案
淮安奇案
[编辑本段]杨乃武与小白菜
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刘锡彤为保住儿子性命和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历时二年,前后几十堂,皆因刘锡彤上下疏通贿赂,以致官官相护,依旧判定死罪,并详文刑部。詹氏也因上告失败而获罪被拘,幸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命浙江三大宪会审。杨淑英为救弟弟,怀抱侄儿去省城探监,求秀姑据实翻供,毕秀姑深觉愧疚,当即应允。谁知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保住自己面子和众多参审官员顶子,依仗拥兵边疆左宗棠之势,会同藩台、臬台蓄意抗命,不准毕秀姑翻供,复以"通奸谋命"定拟,上奏。杨昌浚此举激起浙江士绅公愤,杨淑英在他们支持下,至狱中让杨乃武写冤状,冒死赴京,滚钉板告状。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痛恨杨昌浚蔑视朝廷,又怕各省督抚仿效,决意替杨乃武翻案,以示警饬。正当杨乃武看透黑暗吏治,与秀姑欲以鲜血、头颅祭告天下:"大清百姓盼望青天"之际,得到了醇亲王"大清有青天"的回答。出狱之日,杨乃武目击毕秀姑奉懿旨,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僧,自己虽保住了命,却已一身伤残,几为废人,连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不禁黯然自问:"我这冤案是昭雪了么?大清真有青天么?……"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
[编辑本段]名伶杨月楼冤案
杨月楼是某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由于演技扮相俱佳而名噪一时,时誉赞其玉立亭亭艺兼文武。同治十一年年十二年年期间他在上海租界著名戏园金桂园演出倾倒沪上男女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就在同治十二年
年冬天杨月楼因与一商家女子的姻缘而引发了一场官
司。杨月楼在金桂园连续演出表现男女之情的梵王
宫等剧,一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姓母女共往连看三天韦女名阿宝年方十七,对杨月楼心生爱慕。归后便自行修书细述思慕意欲订嫁婚约,连同年庚帖一并遣人交付杨月楼约其相见。杨月楼且疑且惧不敢如约,韦女遂病且日见沉重。其父长期在外地经商未在沪,其母即顺遂女意遣人告知杨月楼,令延媒妁以求婚。月楼往见遂应约,倩媒妁具婚书,行聘礼订亲并开始准备婚事,但事为韦女叔父所知以良贱不婚之礼法坚予阻拦谓,惟退。
韦母遂密商杨月楼仿照上海民间旧俗行抢亲,韦女叔父即与在沪香山籍乡党绅商以杨月楼拐盗罪公讼于官。于是正当其在新居行婚礼之日县差及巡捕至执月楼与韦女,并起获韦氏母女衣物首饰七箱据传有四千金,在将韦女解往公堂的路上,据记小车一辆危坐其中,告天地祭祖先之红衣犹未去身也。沿途随从观者如云。审案的上海知县叶廷眷恰亦为广东香山籍人痛恶而重惩之当堂施以严刑,敲打其杨月楼胫骨百五。女因不仅无自悔之语反而称嫁鸡遂随鸡决无异志而被批掌女嘴二百。二人均被押监待韦父归后再行判决。此案一出立刻传遍街衢舆论轰动杨月楼是红极一时!人人皆知的名优犯了这样颇富戏剧性的风流案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同时优伶一向被视为贱民而韦姓茶商则不仅属良家且捐有官衔,是有一定身份!家资小富的商人杨月楼以贱民之身而娶良家之女违反了良贱不婚的通行礼法,此外韦杨婚姻有明媒正娶的正当形式而乡党则以拐盗公讼于官县官又以拐盗而予重惩,这种种不合常规的事情也引起人们的兴趣因而一时众论纷纷。最后为案澄清冤屈的人是慈禧太后。不过,杨月楼案却是糊糊涂涂的了断。参与制造此案的人都未受到一点影响,照样高高兴兴当官搂钱。而杨月楼的妻子韦阿宝,亦被其父逐出家门不知下落。杨月楼忧愤改名为杨猴子,自取辱名,以表其对官场黑暗及当时戏子社会地位低下处处受欺的不满。
[编辑本段]张汶祥刺马列案
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她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了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那个曾给孙衣言透过口风的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编辑本段]淮安奇案
清嘉庆十三年(1808)淮安水灾,官府赈济,李毓昌奉命至山阳县查赈,住在善缘庵。知县王伸汉要李多开户口,以中饱私囊。李不从,王惧事泄,买通李仆毒死李毓昌。知府王毂亦受王伸汉赂银4000两,验尸时即以自缢报案。李叔从遗物中发现血迹,开棺验见服毒状,赴京告状。山东抚臬奉旨复查如实,就把王伸汉等拘至刑部严讯。一讯得实,王侵贪赈灾银23000两,同知林永升1000两,其余数十人各得不等。王伸汉处斩刑,知府王毂处绞刑,江督铁保、同知林永升均革职,遣戍乌鲁木齐,江苏巡抚汪日章革职,留河工效力, 李的随从是在李的墓前凌迟处死 皇帝老儿真发怒了其余佐贰杂职获徙流杖责者8人。此为清代四大奇案之一。
网络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16
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开放分类:
案件
合作编辑者:
成天恩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网络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 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571 次
编辑次数: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01-12
创建者:成天恩
&;2009 Bai 权利声明
4. 中国历史十大冤案有哪些
从比干剖心到清朝文字狱,中国历史上的冤狱何其多。罗织罪名,锻炼冤狱,酷刑逼供,陷害忠良,历朝历代,薪火相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传统。虽然并非是什麽好的传统,可是流行了几千年,总该有一部专著冤狱史,记录其事。不过,单是看古代名目繁多的各种刑法及五花八门的刑具,记录下来,已是洋洋大观。若是要著一部完全的冤狱史,怕是比蜀道还要难。所以,先拣其最精彩的部分,从中评选出最著名的十大冤狱。
第一案,“浮尸”案
中国历史上最为刚烈的大丈夫当数伍子胥。楚平王要杀伍奢,又担心他两个儿子回来报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说,父亲召我,若求生不往,为天下耻笑。弟弟伍员说,俱死无益,不如奔他国,借力雪耻。伍奢与伍尚俱被杀,伍员四处逃亡。
民间对伍子胥多有好感和同情,因此有了“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的传说。伍子胥后来逃到吴国,他胸中始终回荡一股愤懑之气。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相比,吴国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国,《战国策》的作者甚至不屑于提到他。伍子胥来到吴国,掀开了吴国历史最辉煌的一页,一个弱国,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振兴。
吴王阖庐,重用伍子胥,国家日趋富强。“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楚国是七国中综合国力强盛的大国,吴楚交兵,吴兵攻入楚国国都,几乎灭了楚国,这是楚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吴国向南制服了越国,向北伐齐,大败齐兵,威震天下。
吴国攻破楚国国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倒行逆施”,完全不顾君臣父子之伦理,毅然逃亡,历尽艰险,最终掘墓鞭尸,报仇雪耻。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伍子胥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
吴国的辉煌,仅是昙花一现。阖庐的儿子夫差当政后,重用奸臣伯否,疏远伍子胥。其时越王句践正在卧薪尝胆,一心灭吴,吴国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锐地感觉到即将发生的亡国之祸,数次进谏,“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夫差不听,偏信奸臣伯否的谗言,竟然赐刀令伍子胥自刭。
刚烈的伍子胥,刎颈之前,对其舍人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在吴东门之上,我要看一看越寇是如何经此门灭吴的。夫差得知此话大怒,令人用马革裹伍子胥之尸,浮尸江上。卧薪尝胆的句践果然灭了吴国。夫差临死时“掩其面”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吴国人可怜伍子胥之刚烈,为他立祠于太湖边的一个山上,命此山为胥山。一个人的到来可以兴国,一个人之死可以亡国,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直言贾祸,真话说不得,犯颜极谏,龙颜就要大怒,要杀头。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还是伯否这样的人好,花言巧语,哄得君王高兴,有多少荣华富贵。人为什麽不追求荣华富贵而要自寻死路?中国的历史上,伯否这类人,如荒原上的野草,葳葳蕤蕤,十分繁茂。偶尔也会生出一个伍子胥一样的人,说话行事总是爱惹麻烦,大家都不喜欢。这种不管不顾的人,总是难得长命。惟其如此,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而像伯否一类的人越来越多。
第二案,“兔死狗烹”案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弱小的越国要想打败强大的吴国,没有这种非凡的、艰苦卓绝的精神是不行的。但仅有这样的精神还不够,还需要大智慧。非凡的精神更兼非凡的智慧,句践与范蠡、文种,君臣戮力同心,成就了大事业。勿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成功的不知几多。范蠡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成功,它的更高人之处在于他成功之后所说的一段话。越国灭了吴国,范蠡随即离开了越国,并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执迷不悟的文种不肯离开越国。越王赐文种一剑,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他带到先王那里去吧。”文种只好自杀。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患难易共,富贵难同。”我将其称为范氏定律。范氏定律历千年而不衰。患难的时候,大家齐心合力,互相扶持。一旦有了一点蝇头小利,立刻就会撕破脸面。尤其是帝王,最是自私,因为江山是抢夺来的,所以心心念念要护着他,怕被别个抢去,越是身边的功臣越是危险,一律要赶尽杀绝。古今多少英雄,来去匆匆,有谁能打破范氏定律?范氏定律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的理解。范蠡的智慧,尚不止于此。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苦耕於海边,居然“致产数十万”。将这些财产分与众乡邻,又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天下称陶朱公。旧时谈论致富生财,都推称陶朱公。善始而善终,天下有几个人比得了陶朱公?善始而恶终,可怜文种。一到登上宝座便大开杀戒,你看那个放牛出身的朱元璋,把身边的功臣杀个精光。历代多少功臣,得了功名,丢了脑袋。所以说范蠡是古今第一智者。
第三案,“车裂”案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次“变法革新”,最成功的要数“商鞅变法”。“戊戍变法”是失败了,他使我们中国失去了一次最好的富国强兵的历史机遇。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保守派的势力过于强大。在这个保守的国度,要变更祖宗之法,谈何容易。但商鞅却成功了。商鞅成功,因为它不仅有超人的胆略,还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一开始,他就作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悬赏五金,募一人将一根木头从国都南门搬到北门,“民怪之,莫敢徙”。于是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做到了,立刻兑付了赏金。“民怪之”,是因为政府缺乏公信力。商鞅用这样一个小故事确立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于是推行新政。在各种政令中有一条颇有意思,“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就是说不准吃“大锅饭”。这一条出自于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可惜的是我们今天一些地方仍在吃大锅饭,难道我们今天的智慧比不上两千年前的商鞅?
新法很难执行,因为大家都反对。碰到太子犯了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太岁头上动土,商鞅之胆略可见。“明日,秦人皆趋令”。我们今天的改革,碰到最大的难题是“执行难”。法令如果不能执行,就是一张废纸。“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如果我们今天也有一个铁面无私的商鞅,改革或许会顺利得多。正因为有了这个大智大勇的商鞅,“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变法最终取得成功。
商鞅变法之前,“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雍州位于陕西西部,所处环境,十分偏僻、闭塞。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诸侯卑秦”。变法之后,秦一跃成为西部之强国,诸侯惧之,称为“虎狼之国”。到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若论统一大业,商鞅变法应是第一功,因为他为秦国以后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后来的结局十分悲惨,秦孝公死后,他四处逃亡,走投无路,终被秦惠王捉住,受了车裂之刑。历来的改革者,少有好结果。战国时的吴起,汉代的桑弘羊,唐代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不得好下场。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花样翻新,所以不断地有新东西发明出来。我们中国人尊崇老的,喜欢旧的,凡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极为珍贵的,若有标新立异,一律视作异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东西方观念的差异。再者,千年大树,盘根错节,既得利益者,各据要津,要把他们挪动挪动,无异于要他们的命。改革者与既得利益者最终是鱼死网破。
第四案,“聪明误”
世上什麽最有力量?当然是权,蒯大富说,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最大的权是皇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次有力量的是钱,老百姓说,有钱使得鬼推磨。现在的说法是,“利益驱动”。还有一种力量,可以独立于权钱之外,那就是“势”。有关“势”的研究和学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韩非子那里。韩非子说,“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
韩非子将“势”与法、术并列为王者经世治国必谙之道。在其《难势》等篇章中对“任势”之理作了精辟的阐述。近人有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也曾论及韩非子之“势”。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文化最为辉煌壮观的一个时期。韩非子是其中一朵奇葩。细读韩非子,你会为他气势之磅礴,视野之开阔,立论之缜密,引喻之精博而叹服。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之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也!”韩非子到了秦国,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子,向秦王进了谗言,将韩非子害死狱中。
第五案,“无兵造反”案
汉代韩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对阵,常吃败仗,刘邦可说是“常败将军”。高祖二年,刘邦率五十余万人伐楚,至彭城。项羽率三万精兵击汉军,大破之,汉兵死者十余万人。刘邦带着数十人仓皇逃遁,一路上几次要将女儿推下车。这一仗,刘邦的父亲和皇后也被项羽捉去。高祖三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弹尽粮绝,将军纪信假扮高祖模样诈降,刘邦率数十骑狼狈而逃。刘邦收兵守成皋,又被项羽包围,复遁,逃入韩信军中,收韩信之军。高祖四年,刘邦在广武被项羽伏弩射中胸部,假意摸着脚说,射中我指头了。逢羽必败,我断定刘邦患有严重的“恐羽症”。多亏有韩信在。汉军出陈仓,就是“用韩信之计”。以后井陉之战,充分显示了韩信的谋略和军事指挥天才。收赵定齐,韩信立了大功。杀死龙且,斩断项羽臂膀。刘邦几次大败,末了从韩信那里收精兵,方能再战。
高祖五年,楚汉决战垓下。开始韩信、彭越不到,刘邦大败,“深堑而守之”。后来用了张良的妙计,愿与韩信、彭越“共天下”,把两人哄了来。垓下之战,据《史记》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整个战役,全由韩信指挥。垓下之战实乃韩信之战。呼风唤雨,波澜壮阔,四面楚歌,英姿飒爽的韩将军与拔山盖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谱写了一篇壮丽凄绝的英雄史诗。
刚刚葬了项羽,刘邦就“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突如其来,夺了韩信的兵权。好一个“共天下”,原是如此。司马迁在写韩信传的时候,用了很大一段文字描写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楚、汉相争三年,在京、索之间相持不下,兵疲民困,刘邦与项羽双方都无力“息天下之祸”。唯有韩信接连打胜仗,兵强马壮,且“据强齐,从燕、赵”,正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恰似诸葛亮《隆中对》的最早版本。这一段文字以后又被司马光引用。何以司马迁要用大段文字记这件事?我猜太史公对韩信暗存同情之心。
蒯通又引了“兔死狗烹”,文种被害的故事告诫韩信,但韩信深信刘邦,执迷不悟。结果韩信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结局。 都说韩信是死於吕后和萧何之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对此十分怀疑。猜忌—削权—杀头,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韩信功高,有奇谋,善用兵,刘邦岂能容他。韩信之后,彭越、琼布也为刘邦所害。聪明的张良,深知“兔死狗烹”之理,托言辟谷,跑到深山里去避祸。辟谷原是聪明人用自残的方式以达避祸之目的的方法,后人不知就里,引张良的例子学而习之,自残其身,实在是谬以千里。可以说,韩信被杀是必然的。
谋杀韩信,刘邦不在现场,但他可以用嘱言或锦囊的方式,把这件事做的巧妙一些。在许多罪案中,主谋不亲自出面是常有的事。说韩信谋反,不但奇怪,也不合逻辑。作齐王时,实力强大,蒯通一劝再劝,坚决不反;当了楚王,仍有一定实力,也不反;只待一个兵都没有的时候才反。无兵造反,自取灭亡,韩信莫非有病?况且,韩信与陈豨的对话,应是两个人之间的密谋,泄漏出去,定有杀身之祸。却纪录于史书之中,而且绘声绘色。那是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
第六案,“忧愤悲歌”
北宋朝廷著名的抗战派领袖李纲,死时年仅五十七岁,有人说是活活气死的。一生坎坷,就像绑在井绳上的水桶,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政和二年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言事忤权贵”,被迁为起居郎。生性刚直,容易得罪人,初入仕途就遭当头一棒。
宣和元年,上书力陈国事,“朝廷恶其言”,被贬到南剑州沙县当一个监税小官。脾气不改,又得罪人,再给一棒。宣和七年,被任命太常少卿。金兵南下,宋徽宗胆怯。李纲“刺臂血上书”,请徽宗禅位太子。如此大胆,实在少见。
钦宗即位。靖康元年,金兵过黄河,局势危机,徽宗南逃,钦宗也想跟着跑。满朝文武,个个畏敌如虎。太宰白时中等主张弃城而去。李纲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主张坚守抗战,并且临危请命:“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愿以死报!”钦宗为其感动,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李纲甫上任,下令,主张弃城逃跑者一律处死。李纲厉兵秣马,调配军队,修整军械。金兵攻城不下,只好退兵。这就是著名的“李纲守东京”的故事。
李纲运筹帷幄,准备大举反击。有姚平仲急于邀功,受了小挫,宰相李邦彦乘机中伤李纲,钦宗罢了李纲的官。消息传开,京城军民“不期而集者数十万,呼声动地”,为李纲请命。钦宗无奈,命李纲复为尚书右丞,重负守城之责。不久,以“专主战议,丧师费时”之罪,贬为亳州明道宫提举。
金兵再来的时候,钦宗觉悟“和议之非”,又想起李纲来了,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
高宗即位。任李纲为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锐意革新,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顿军备,准备北伐。其坚决抗战的主张,遭到黄潜善、王伯彦等投降派的反对,被视为眼中钉。在相位仅七十五天即被免职,放逐鄂州。十几年来,李纲就是这样上上下下,屡遭贬谪。
三个皇帝,徽宗、钦宗、高宗,一个比一个昏庸。每个皇帝身边都有一大堆汉奸、投降派,蔡京、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勋、李邦彦、蔡懋、唐恪、耿南仲、张邦昌、汪伯彦、黄潜善等,把持朝政,迫害忠良。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绍兴十年,李纲在悲愤与忧郁中病逝。为什麽,忠与奸的斗争,如此艰难,且常以忠良枉死为结局?
第七案,“莫须有”
岳飞这个名字,在国人心目中是爱国者的别名。现在有人否定岳飞是民族英雄,引了外国权威的话为证,大谈“民族”一词的含义。我国历史上的英雄,深深植根於亿万人民的心中,像参天大树,要想撼动他,决非易事。在俄罗斯,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巨大的战争纪念碑,英雄雕像以及被战火摧毁的坦克、大炮、机车车厢等,整个俄罗斯可以说是一个战争博物馆、英雄纪念堂,这个强悍的民族随时都在向你展示他们骄人的战绩,讴歌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击败了拿破仑,他们战胜了希特勒。一种骄傲,一种不屈的精神,在俄罗斯人血液中流淌,表现为他们特有的民族气质。而在我们这里,没有那种强悍,没有那种显露无遗的骄傲。二战的遗迹,与边界那边的俄罗斯相比,刻意保留的很少。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林则徐,任由一些文人肆意贬低。两个民族,如此不同。有关岳飞“愚忠”的讨论,一直是个有趣的话题。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天经地义。岂止是杀害了一个岳飞,那些昏君、暴君制造了多少劫难,到头来,百姓们仍要俯伏尘埃,叩首欢呼,万寿无疆。
“愚忠”的并非只有一个岳飞。时空转换,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你到网上去看看,颂扬秦始皇的,仍大有人在。“万寿无疆”的理念跨越时空。孔孟之道,控制中国人思想几千年,如泰山。区区某人,想要挣脱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去批评岳飞的“愚忠”,“愚忠”其实是一种美德,完全符合东方价值观的教义。关于岳飞,还有一个有趣的争论:岳飞究竟是谁害死的?
在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庙里,早些年,人们经过秦桧像时,都要啐上一口。传说秦的后人觉得很没有面子,便把秦的铁像悄悄投到西湖里。哪知整个湖水发出恶臭,人们循臭味找到秦桧像,把他重新安置在岳飞墓前。世人皆知,是秦桧害死了岳飞。
但文徵明就有不同认识。他在一首《满江红》中说,“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说的是高宗,只怕收复中原后,徽钦二宗回来,自己的皇帝做不成了。正是高宗这种卑鄙污浊的心理害死了岳飞。所以,跪在岳飞墓前的,应当是高宗。只是让高宗去跪岳飞,皇帝去跪臣子,不合规矩。中国人最讲究规矩,圣人曰:“君君、臣臣”,上下有序。“臣罪当诛兮,吾皇圣明”,一切过错都在臣子,皇帝总是圣明的。
第八案,“谋逆”案
明朝的太监,时常在朝廷中作祟,把军国大事搅得一塌糊涂。英宗时闹出“土木之变”。蒙古人犯大同,太监王振鼓动英宗亲征。兵部侍郎于谦力谏,不听。第二天就出发,“事出仓卒,举朝震骇”。五十万大军未至大同,粮草不继,饿死者不计其数。进至大同,无法作战,只得回师。王振是河北蔚州人,挟持英宗朝蔚州去,走了不远,又恐大军踏坏自己庄稼,改道向东去。到了土木堡,距怀来城已不远,大军欲入保怀来城,被王振所阻,因王振私人辎重千余辆未至。蒙军追及,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一个浑王,昏聩如此;一个佞臣,跋扈如此。国家大事,如何不坏?“土木之变”,“劲甲精骑”死伤数十万,北京城只剩数万疲卒。人心惊恐,军无斗志,一帮投降派大臣惊慌失措,主张放弃北京南迁。危难之际,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严厉斥责投降派,坚决主张抗战,在乱作一团的朝廷上力主诛杀王振余党马顺。一面调集各路军马,部署北京保卫战,军民抗战情绪空前高涨。蒙军围城,激战五天,终被击退。一个即将崩溃的国家,赖于谦之力,力挽狂澜。此后,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代宗皇帝,君臣一心,革除弊政,建立新军,加强边防,国力稍振,敌寇不敢入侵。世事无常,祸生不测。本是大好局面,突然急转直下。景泰八年,发生了“夺门之变”。
先前,于谦等将被俘的英宗迎回,奉为太上皇。景泰八年,代宗病重,权臣石亨等与太监曹吉祥密谋,“谓立太子不如复上皇可邀功赏”。几个阴谋家拥英宗夺宫门而入,宣布太上皇复位。以“意欲迎外藩入继大统”为罪名,坐《谋逆律》,斩于谦於市。
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家“无余资”,没有钱。只有正室锁得很牢固,打开一看,都是皇帝所赐蟒衣剑器。
当官多年,家中居然抄不出钱来,如此清官,实在罕见。于谦一死,蒙军再来犯,皇帝就后悔了。旁侍的官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明史》说于谦“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这是成化初为于谦平反冤狱时皇诰上的话。说得非常贴切,天下广为传颂。我尊敬于谦,不仅因为他家中抄不出钱来,不仅因为他抗敌救国,力挽狂澜,还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读于谦的诗,就会有一股清气,一股天地之间浩然之气,令人激动不已。诗如其人,浩气凌云,是于谦的本性。于谦的《北风吹》、《咏煤炭》,还有那首极为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品、人品,辉映千古。于谦之冤较之窦娥之冤更令人撕心裂肺。
第九案,“反间计”
袁崇焕这个名字,因为金镛的缘故,广为人知。袁崇焕像磐石,横亘在金兵入关的路上,坚不可摧。金兵几次撞击,如以卵击石,头破血流。开创满清大业的努尔哈赤,可谓是一代天骄。可是这位天骄,撞到袁崇焕这块石头上,一命呜呼。
明天启六年,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领十万精兵围攻宁远。经略高第、总兵杨麒拥兵不救。一座孤城,很少的兵力,由袁从焕率领,英勇抗敌。这是战争史上一个经典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结果金兵被击退,努尔哈赤负重伤,并于是年死在沈阳。
这一仗充分显示了袁崇焕的军事指挥天才。自此,金兵闻其名而胆寒。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崇祯时,再升为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经过袁崇焕的苦心经营,宁远、锦州一带成为铜墙铁壁。天启七年,皇太极亲率大兵围锦州,被袁崇焕击退,损失惨重。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一心要攻明,又过不了袁崇焕这一关,大伤脑筋。最终帮皇太极解开这道难题的是鼎鼎大名的汉奸范文程。
历史上,每逢国家危亡之际,就有汉奸应运而生。外来之敌,常常是懵懵懂懂摸不着路径。一些汉奸,聪明绝顶,运筹帷幄,帮着敌国来灭自己的国家。就是这个汉奸范文程,深谋远虑,为皇太极献计,绕过袁崇焕,取道蒙古,以趋直隶之背。皇太极亲率大军,一路畅通,包围北京。袁崇焕率兵入援。皇太极不敢与之正面交锋,用范文程反间之计,四两拨千斤,大获全胜。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计谋,不知当年怎麽就瞒过了明朝皇帝和满朝文武?金兵在被俘的杨太监面前“悄悄耳语”,说今日撤兵,与袁崇焕有密约,里应外合,成就大事。杨太监“佯卧”,“窃闻”其言,回去报告给崇祯。崇祯深信不疑,下袁崇焕於锦衣卫狱。
十二月下狱,次年八月杀袁崇焕。籍其家,无余资,是一个清官。袁崇焕不死,清兵很难入关。他是明朝的一根顶梁柱,这根柱子一倒,再无人可以替代。读中国历史,越读越糊涂。万历六年,明朝人口已达六千零六十九万人。满清人口男女老幼统共不过百万人。一个六千万人的大国,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被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落后小国打得落花流水,是何原因?是因为有一大批汉奸,诸如范文程、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之流,为其出谋划策,统兵作战。
灭亡明朝的主力其实是汉人。他们后来虽然都升官发财,但始终是奴才,不是主子。贪生怕死,贪图富贵,出卖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是一批可耻的败类,应当把范文程之流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是我们现在却在为其大唱颂歌,将其与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并列为杰出历史人物。
第十案,“百日维新”案
百日维新,轰轰烈烈一百零三天,结果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囚於瀛台,维新党如鸟兽散,六君子被斩於菜市口。一段十分惨痛的历史。
这段历史究竟引出了什麽教训?其一,依照牛顿第一定律,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中国这个国家,最大特点,是质量太大。五千年历史,积淀太厚,如泰山,更兼数亿人口,决定了中国巨大的质量。如此巨大的质量,其惯性超乎想象。像一个质量巨大的星球,沿着自己固有的轨道运行,要改变其运行方向和轨道,谈何容易。有一本《趣味物理学》讲到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运转会怎样,那将是一场灾难,所有地球表面上的东西都会被以极高的速度抛出去。因此,要想改变中国,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他巨大的质量所生成的惯性力。
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一群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二者结合,就要旋转乾坤。康有为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就是这个“速”字,导致其最终失败。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康有仁,批评其兄:“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恰是一语中的。
5. 世界历史上最有名的几大悬案是哪些
1、肢解者杰克(1888)
杰克只是一个设想的名字,为什么这里将他排在第一呢,因为我们在世界的
每处地方几乎都能听见他的名字,描写恶魔杰克的书多得数不胜数。肢解者杰克
是个不知名的谋杀者,他至少在伦敦杀死过5个妓女。她们的尸体都被肢解,许多
器官被除去,这些都说明凶手是一个医生或医学院的学生。
2、新奥尔良的带斧子的人(1918—1919)
这可能是个白人,他对意大利人开的杂货铺似乎特别仇视。他至少杀害了8个
意大利杂货商。他总是在夜晚先撬开门,然后又用斧子将里面睡觉的人砍死。但
是这样的谋杀到了1919年的10月就完全停止了——也许因为这个带斧子的人死了
——他的谋杀动机究竟是什么无人知道,但显然不是为了钱财
3、月光下的谋杀者(1946)
这一事件被收进《谋杀网络全书》,书上称这个谋杀者是"性虐待狂",但似
乎并无证据可以说明这一点。1946年上半年,在阿肯色的一些小镇里共有3个男人
和2个女人被杀,他们都是在满月的那天晚上被谋杀的。在最后一次谋杀事件的几
天后,一个很有嫌疑的人自己趴在铁轨上,自杀身亡了。
4、克利夫兰的“无头”谋杀者(1933—1937)
这一定是个很有力气的家伙。他每次行动都要同时杀死两个人,然后将他们
的尸体剁碎,混合在一块,只是拿走了他们的脑袋!这样相同的谋杀在1937年突然
停止了,很可能凶手自愿地住进了精神病院。(那位著名的警长艾利奥特·内斯负
责侦察这件案子。)据分析,这个谋杀者可能住在一个平静街区的房子里,他肯定
有一辆汽车,但非常可能没有妻小——或者是个同性恋者。
5、莉齐·鲍顿(1892)
有很多人相信是莉齐进行了这次谋杀,虽然她始终没有承认,陪审团也得出
了她无罪的结论。莉齐·鲍顿是一个32岁的老姑娘,她被指控用刀杀死了自己的
父亲和继母。虽然她最后无罪获释,但人们知道,她对继母一直怀恨在心,而在
谋杀发生的前一天,她曾预言了将要发生的事。
6、布赖顿的卡车女尸谋杀案(1934)
这也是最神秘的谋杀案之一,本来它是应该能侦破的,但直到今日却还依然
是个谜。在1934年的6月17日,布赖顿火车站旁停着的一辆卡车里飘出阵阵气味,
引起人们的怀疑。警方在里面发现了一具女尸,20多岁,从衣着打扮看显然是个
上流社会的姑娘,而且还有3个月的身孕。尽管全英国的警察都尽了力,但是这个
死者的身份始终都没能得到证实。她的身上还涂着橄榄油,是为了防止出血而涂
的,看来谋杀者是一个懂医的人。有证据显示这辆卡车曾经过伦敦桥。警方调查
了很多年,但既没有发现谋杀者的线索,也没能查清死者的身份,虽然他们双方
可能都属于"有闲阶级"。而弄不清死者的身份似乎更是一件令人气馁的事情。后
来,人们将这一案件形容为"完美的谋杀"。
7、缺页疑案(1947)
1947年1月发生在洛杉矶的案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很有趣的。这次谋杀非常
残忍——尸体从腰部被切成两段,被害的姑娘(伊丽莎白·肖特)活着时曾被倒挂
着,受了百般凌辱。警察始终未能找到凶手。事实上,凶手在事后将死者的一本
通讯录寄给了警察局,警方调查了上面的每一个人,但毫无结果。最后,警方发
现通讯录中有一页已被人撕去了。
8、华莱士案件(1931)
朱莉娅·华莱士被谋杀一案,读起来很像一个侦探故事:这天,华莱士接到一
个神秘的电话,说是国际象棋俱乐部打来的,要他按某个地址去拜访某个人。华
莱士先生走后,他的妻子就在家里被人残酷地杀害了,而谋杀动机却无法判断。
华莱士所去的那个地方是个假地址。华莱士也受到了审讯,但伦敦的法院裁定他
无罪。现在一些研究谋杀案的专家相信,谋杀华莱士夫人的人还活在世上,很可
能依然住在伦敦。
9、墨尔本的神秘案件(1953)
1953年9月12日,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14岁的姑娘雪莉·科林斯应邀去参加
她的第一个成人晚会。邀请她的那个男孩和她约好晚上8时在里奇蒙车站见面,那
里离墨尔本不远。但她没到那里。第二天早晨,有人在离墨尔本40英里的地方发
现了她全裸的尸体。她是被人用啤酒瓶砸死的,虽然她衣服的碎普遍地都是,但
是并没有受到强奸的痕迹。这一案件的神秘之处在于:当母亲晚上7时将她送到汽
车站直到第二天早晨发现她尸体的10个小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她是个文
静腼腆的姑娘,决不会跟随一个陌生人离开。而在另一方面,当她和母亲告别前,
曾经说过自己要去西里奇蒙车站见男朋友罗恩。而西里奇蒙车站和里奇蒙车站完
全是两处地方,因此她有可能走错了地方。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要问,既然没
有等到男朋友,她为什么不赶紧坐车回来呢?
10、泰晤士河裸体女尸案(1959—1965)
报纸将作案者称为“剥去尸体衣服的杰克”这一案件是1959年6月到1965年
2月在伦敦发生的,死者全都是妓女,而且都是被扼住颈项窒息而死。持续不断地
有人猜测说凶手是一个很出名的拳击手弗雷德·米尔斯,他也恰恰是在谋杀中止
后不久死去的。谋杀者显然是单独行动的,他驾驶着一辆大篷车,在伦敦市区兜
来兜去。在其中一个案件中,警方曾追踪到曾经放置过尸体的地方——在伦敦工
业区的一个仓库里——但线索到此就中断了。负责这一案件的警长名叫约翰·罗
斯,他深信凶手在最后一次谋杀后已自杀身亡。他还曾暗示说,已经弄清了凶手
的身份,但这一案件终究未能大白于天下
6. 中国历史十大冤案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十大冤案
NO10范雎进谗杀白起
白起是春秋战国时代继孙子和吴起之后最出色的将军,在大秦统一全国的进程中,白起参与指挥了两次足以影响历史的大战: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马,使赵国一病不起;讨伐楚国的战争,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继孙子之后第二个攻克楚国都城郢都的大将,还挖掘了楚国先王的陵墓,使东方六国心惊胆战。吓的普遍失去了抵抗意志。
当时秦国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好象很快就能统一全国了。可悲的是范雎这样一个人物也犯了小人之过——嫉妒。利用自己和秦王的关系好,老是抓机会说白起的坏话。终于有一天,秦王在外面征战,要求白起带兵配合一下。白起认为这次战役发动起来不值得,就给秦王提了个建议,说自己不去为好。这是个纯技术性的建议,结果被范雎钻了空子,说白起要造反,秦王本来就对战无不胜的白起有忌惮,于是赐给了白起宝剑,让他自杀。白起愤怒的问到:“为什么?”后来转念一下子想通了,“我在赵国杀了四十万人,难道还不应该死吗?”白起死了,秦国一时将才接应不上来,起用了范雎的老乡一个叫郑安平的人,结果这个窝囊废一出兵就捅了漏子,被活捉了。秦王有一次不经意的在范雎面前说:“白起要是活着,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失败呢?”范雎羞臊的脸都红了,知道秦王在埋怨自己,于是找了个机会辞职走了。结果秦国统一的步伐又推迟了几十年。
冤枉指数:6
NO9伍子胥被杀
伍子胥是司马迁最佩服的一个历史任务,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伍员身负国耻家仇,却忍耐着巨大的悲痛和彻骨的愤怒等待时机,几十年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最后终于杀回了故乡干掉了自己所有的仇人,真是一个有血性的烈丈夫!”伍子胥的伟大在于他对中国传统的那种以德报怨的观念不屑一顾,在他看来,烈火就是要用冷水扑灭,恶人就是要用武力来制服!所以当好朋友申包胥责备他说:“即使国家对不起你,你也不应该反过来毁灭这个国家啊。”伍员须发倒竖说出了一句让千古之下的小人为之颤抖的名言:“以德报怨,则何以报德!”
凌厉,个性鲜明的人必然得不到好结果。这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雷打不动的公式,伍员死了,他杀了一个小人费无极,又被另一个小人伯痞弄死,历史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从此,中国的英雄们开始了一个无奈的宿命:活得风风光光,死的窝窝囊囊。
冤枉指数:6.5
NO8吕后诱杀韩信
韩信的可爱在于他身上具有一种当代美国式的那种自信和坦率,他心里有什么话都敢于说出来,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心里怎么想。比如举几个例子:例子一:他被平定齐地之后,不顾忌讳,公开给刘邦写信说:“齐国这个地方民风刁悍复杂,请让我代理这个地方的王(假王),镇压一下这个地方的邪气。”有人说韩信这是借功劳向刘邦要挟,可是我觉得凭着韩信那种光风奇月的胸襟才不会这样,我相信他是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的。
例子二:韩信被贬后,曾经在大街上看到了吕后的妹夫樊哙,如果要用现在人的看法,自己这么倒霉的时候看到了皇后的亲戚!那还不赶紧上去巴结一下,跟吕后套套近乎!(彭越就是这样没出息,在蜀地被发配的时候看到了吕后跪着哭求让吕后把他调回老家去养老。)韩信偏不,笑咪咪的骂樊哙:“看见我来了还不磕头!”樊哙慑于韩信往日的威望,马上下马磕头:“能在这里看到大王真的很荣幸!”韩信哈哈大笑,敲了敲樊哙的脑袋:“你是侯,我也是侯,用不着再象以往那样下跪了!唉,真没有想到,我韩信今天居然会沦落到和你和周勃这样的大老粗为伍!”说完了扭头就走,一点都不在乎樊哙在射向他背后那怨毒的目光。
例子三:被贬后在皇宫和刘邦聊天,刘邦试探着问他:“韩信啊,你说句实话,你说我这样的去带兵打仗,凭我的才能到底能带多少兵啊?”说完后可怜巴巴的看着韩信,希望他看在自己是皇帝的份儿上能鼓励一下。韩信脑袋一晃,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你撑死也就带十万兵吧,再多了肯定乱套。”刘邦气的目瞪口呆,挖苦的回击了一下:“那你呢?”韩信想也没想:“我当然多多益善了。”刘邦更气了,说了一句非常小家子气的话:“多多益善,那我为什么是皇帝,而你只能供我驱策呢?”韩信这才知道把皇帝给气着了,赶紧给了个台阶下:“您善于统帅将领嘛,所以我带多少兵都是你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明摆着是敷衍皇帝,刘邦无论如何也乐和不起来了。
不出所料,后来吕后把韩信给杀了,刘邦当时开心的不得了,简直得意的忘了形,居然追问了吕后好几次:“杀了?真杀了?”(这不是杜撰,史记上有记载,高祖又惋惜又高兴。这两种表情加起来可够难看的。)然后夫妻两个为了蒙混过关,捏造说韩信图谋联合陈希(一个小角色,属于流氓投机分子,造反被刘邦镇压了。)造反,我觉得这个理由刘邦自己都不相信,韩信连樊哙都看不上,会巴巴的上赶着去找陈希?
冤枉指数:7
NO7汉景帝杀晁错
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认为秦朝是被郡县制度给害的,地方上权利太小,所以一出现造反的事情,郡县没有力量应付。所以学周朝,分封各个王,还杀白马宣誓,只能姓刘的当王。他把十几个儿子弄到各个地方当王,心想不管谁造反当皇帝都姓刘,没关系。
可是后来的皇帝可就苦了,这些个王一个个的越来势力越大,到了景帝的时候,有的王自己铸钱流通,中央根本控制不了。景帝就找人谋划这个事儿,晁错也是这个意见,于是俩人一拍即合,成了合作伙伴,开始搞削藩。这些王不干了,起来造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师出得有名啊,公开说推翻皇帝自己取代太赤裸裸了,于是想来想去整了个“清君侧”,意思是说皇帝是好的,就是让晁错给把持了,逼迫皇帝撤藩。这事儿听着简直就象是在骗大傻子,藩王威胁的是谁?扯掉对谁最有好处?明摆着是皇帝自己的主意。可是景帝呢?一点儿都不象个敢作敢当的汉子,为了讨好七国让他们罢兵,顺水推舟的说:“对对对,没错没错,是晁错要撤,不光自己要撤,还逼着我听他的。”把晁错给杀了!中国的事儿就是这个德行,你永远也整不明白。领导干部闭着眼睛在台上说瞎话,还TMD说的有板有眼!真是可惜了晁错这个材料。
个人认为春秋到秦的时候,中国的风气非常的好,把诚信看得比命还重要(比如侯赢报答完了主子信陵君,觉得欺骗了国王对不起国家,居然自杀了;还有比如燕公子光去拜访田光,跟他谈机密的事情,嘱咐他不要泄露,田光认为公子光这样说是侮辱自己的诚信,也自杀了。)。就是从汉朝以后,风气开始变坏,都是刘邦和他的这帮子孙造的孽。
冤枉指数:7.5
NO6司马昭杀邓艾
司马昭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阴的人物之一,先不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就说他指使手下成济杀掉皇帝吧,皇帝摆开了架势要去进攻他的王府,半路被一队兵给杀了。瞎子也看出来了是司马昭指使的,可这小子楞是抱着皇帝的尸体大哭,还喊着要凌迟了成济给皇帝报仇。连他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有个叫陈泰的说:“成济只是个侍卫,太小了吧。你哪怕把带队的贾充(司马昭的亲信,带队指挥成济杀了皇帝。)给杀了,也能稍微的蒙蔽一下天下人的耳目啊。”
司马昭假装没听见,继续痛哭。这样的人肯定干不出什么好事儿,后来邓艾、钟会两路讨伐蜀汉,走之前,钟会的大哥钟愈就跟司马昭说:“我弟弟不知道深浅,一直把自己当作天下奇才,让他带兵恐怕会出乱子。”司马昭说不会,你放心吧。钟愈走后,司马翻身就对亲信说:“钟会的大哥说的不错,我对钟会真的不放心。”他手下问:“那你还让他去?”司马昭说:“这次去讨伐蜀汉有很多困难,很多大将都不敢去,如果没有胆量却强迫他们出发,那会毁了大军。钟会这个人有胆量,一定能成功,事成后我再收拾他。”
果然后来钟会嫉妒邓艾的功劳,上书说邓要谋反,请司马昭授权自己去讨伐邓。司马昭这个时候还没有完成针对钟会的部署,就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火速进攻成都。自己偷偷的命令卫灌潜入钟会军中联络反对钟会的将军,并且命令贾充火速进入汉中,断了钟会的后路。这样,可怜邓艾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糊里糊涂的成了司马昭拖延时间的一个棋子儿!!!一代名将死的如此的不值,真的让人感到惋惜。
后来有个大臣叫段灼的实在看不过去,给他儿子司马炎写了个奏章,说:说邓艾谋反太说不过去了,钟会的人马是他的四倍,就驻扎在离成都不远的山谷里,都控制着要道,就是个白痴也不会选择在那种形式下造反啊。而且邓都七十多岁了,有今天没明天的人了,难道还想当皇帝吗?司马炎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司马昭活着的时候大概就交代了说邓艾只是被自己小小的利用了一下,说他谋反根本就是扯淡。所以司马炎立刻就给邓艾恢复了名誉,可是人都死了,这种马后炮啥用都没有。
冤枉指数:8
NO5宋文帝杀檀道济
南朝时候的刘宋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很凶猛的,北边一直打到山东和河北,西边攻克了关中地区,差一点儿就提前统一了全国,这有赖于两个出色的大将,西边是王猛的孙子王镇恶,北边就是南朝著名的猛将檀道济。这两个人都是死于自己人之手,比起王镇恶的死,檀道济更为冤枉。
檀道济的事迹不多说了,量筹唱沙巧退魏兵,树上开花从容撤军。不光勇猛非常,而且谋略超群,是北魏最忌惮的南朝猛将。刘裕生前就很看重他,临死的时候还托付檀好好为儿子效力。他儿子刘义隆继承了皇位,历史上称文帝,客观的说,这家伙不是个糊涂人,而且在政务上还是个好手,把国家治理的不错。可惜的是他有点儿忌讳檀的勇猛和威名,这就给小人进谗创造了机会。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是中国式的阴谋,一个小人使劲儿的挑拨,理由也模模糊糊,皇帝呢就顺水推舟下诏命令檀自杀。
旨意到了檀那里,檀愤怒的头发上竖,折断手里的弓掷到了地上,大声的痛骂:“你们这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N年以后,北魏的越来越强大,不断的向南吞噬宋的疆土,一次魏的大军甚至打过了长江!宋文帝吓得向东逃到了镇江的北固山上。看着山下的魏兵自由往来,文帝哆嗦着嘴唇说:“檀道济要是活着,绝对不会让魏兵如此的嚣张。”
冤枉指数:8.5
NO4杨广杀高颖
我们知道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他治理的天下是四面平八面光,好的不得了,历史上记载,他国库里存的粮食到了唐太宗的时候还没有吃完!!!而且自己还相当的怕老婆,跟结发妻子独孤皇后俩人恩恩爱爱,他老婆都过意不去了,说皇帝自古以来都是三宫六院的,你一个妃子都没有也不好,让天下人看了好象我不贤惠似的。就做主给他物色了几个妃子。文帝手下著名的大臣很多,其中最有威望最得力的干将就是司徒高颖。这个人文武双全,打年轻的时候就跟随文帝,很多好主意都是他出的,而且居中调度,帮助文帝统一了天下。他德高望重,被百姓赞美称颂,连皇帝的几个儿子都很尊敬他。可是文帝死后,儿子杨广上了台,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开始玩命儿的糟蹋他老爹留下来的家产。高颖当朝,极力的劝阻他少干荒唐事儿,杨广惧怕高颖的威望,还不敢太胡来,但是心里很恨高颖。当时杨广手下有个叫杨素和宇文化及的,俩人儿都很恨高颖,嫌他挡在前面不允许自己接近皇帝,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就开始搜罗罪证,诬陷高颖。终于最后抓住了个什么把柄,我也没太记清楚(不能怪我,史书上写的就不清楚),不清不楚的把高给杀了。
高颖一死,杨广去掉了最大的一个心病,开始为所欲为,手下杨素和宇文化及也开始篡夺了朝政。不过杨广这个人很有意思,猜疑心特别重,跟任何人都不交心,他不管你是君子小人,今天宠你,也许明天心血来潮就找个理由作了你。所以杨素他们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舒服,有一次杨素病了,家里人说找个大夫看看吧,杨素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吃什么药看什么大夫啊,现在我死了,你们还能得到加封和赏赐。要是不识相的硬邦邦的活着,不知道哪天就被灭了族。”于是玩命的纵情欢乐,楞是把自己给折腾死了。这也算是诬陷高颖的报应吧。
冤枉指数:9
NO3唐庄宗杀郭崇涛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其实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甚至比他老爹都有本事。李克用死后,留下了不少干儿子,个个威望隆重,战功赫赫,有人就担心李存勖统帅不了这些人,劝他杀掉一些,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存勖不答应,他知道要统帅这帮人,首先要让他们心服!于是自己在投降的士兵里挑选了五百个骑兵,让他们骑白马使用银枪,号称银枪校节督。充当自己的卫兵,每当碰到硬骨头的时候,李自己就带着这些兵对他的干兄弟门说:“你们在这好好呆着吧,看我给你们打个样儿看看!”亲自冲上去把对方解决。结果手下的这些人越来越怕也越来越服。
同时李还注意提拔年轻人才,充实自己的班子,这个时候他选上了年轻干练的郭崇韬。郭这个人很了不起,真正是一个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人才。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服他,后来他一次次的立功,人们越来越佩服他,称他为唐的后起之秀。后唐立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始躺在功劳本上享受,但是这个时候有郭崇韬担任尚书仆射,尽力维持着,大局还好。后来,庄宗命令郭带着太子去讨伐四川,一路上,郭尽心尽力,用智慧和谋略很快的平定了蜀地,并且日夜的教导太子好好学习。太子呢,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性格有点儿叛逆,对郭的唠叨和管束很不耐烦。结果太子手下有个嫉妒郭的大臣就开始吹风,说:“太子啊,你看郭这个人太讨厌了,咱们杀了他吧,这样就没人管你了,你就可以好好玩儿了啊。”太子眼睛一亮:“真的吗?那你帮我把他弄死吧,我也讨厌这个家伙。”
于是一个暗杀阴谋就这样儿戏般的开始了,这个进谗的人在太子府里布置好了,就假传太子的命令,让郭近来议事。郭一点儿防备都没有,在堂上看到了太子和他身边那个进谗的人。就上去磕头,刚刚跪下还没来得及说话,那个人抽出袖子里的大锤当头就是一下子,把郭当场给砸死了。
事后太子都有点儿害怕,那个凶手说:“这事儿简单,咱们罗织点儿罪名就好了。”于是编了一大堆瞎话,写了个本子给了庄宗。庄宗一开始看到了很吃惊,喃喃的说:“我跟郭认识的时间太长了,郭不会造反吧。”手下的一个戏子过来说:“咳,杀了就杀了,这有什么啊。现在太子就在四川,可不能逼急了他,不如就顺水推舟同意了吧。”庄宗也真是混蛋,拿起笔来批了个好字,还赏赐了“平叛”的有关人员。
这个事件在朝野造成了相当大的震动,很多大臣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庄宗真的是糊涂了。他的那些干兄弟也开始蠢蠢欲动。后来,太子由于没有了郭的辅佐,很快从四川被赶了出来,狼狈的逃回了京城,庄宗知道冤枉了郭,非常后悔,声望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一天夜里,庄宗的干哥哥李嗣源带兵冲进了皇宫……
冤枉指数:9.5
NO2宋高宗杀岳飞
岳飞死的吧,可能还不算冤枉,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小子你伐金就伐金吧,伐金的人多了。可是你不该提出“迎回二帝”这样的口号,结果口号一喊,把宋高宗给整了个不尴不尬,哦,我这儿费劲八力的指挥着伐金,把两个皇帝给接回来,那我往哪儿摆啊。
实际上,本来高宗对岳飞是非常信任和喜爱的,岳飞呢,本人没有什么背景,也不是出身世家。仅仅是因为作战勇猛被宗泽赏识,曾经对高宗提了那么一下。高宗就注意了这个人才,着意培养,短短几年,就提拔到了与韩世忠同级别的大将。后来岳飞在襄阳屯田,有人进谗说岳飞的权利太大,可能要造反。高宗根本不信,把书信包了一包给岳飞,表示我信的着你,以后再有类似的信都原封不动寄给你。岳飞特别的感激皇帝,于是对皇帝保证说:皇帝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攻克黄龙府,迎回二帝!高宗看了后立刻吐血。
终于,历史安排了一个倒霉蛋儿出来为皇帝承担责任了,这个人就是秦侩。这小子也知道岳飞不好扳倒,但是他抓住了皇帝的心理,一天,他战战惊惊的说到:“岳飞提的口号自然是能鼓舞人心,激励士气,可是皇上啊,天上不可以有三个太阳啊。”高宗心里一震。
岳飞终于死了,这个直肠子到死也没弄明白奥妙在哪里。他向皇帝讨说法,皇帝没办法,给了三个字“莫须有”。
冤枉指数:9.5
NO1崇祯杀袁崇焕
袁崇焕在关外的宁远(今天的锦州附近)附近,死死的遏止了清兵进关的要道,使明朝可以腾出手来,专心致志的对付李自成的起义军。清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屡次在宁远城下受挫,袁崇焕象堵在喉咙里的骨头,吞不下,吐不出。还生生的噎死了太祖皇帝努尔哈赤!
战场上解决不了的人,可以战场外解决。于是范文程出了个主意,让皇太极从蒙古借路,从科尔沁南下,进攻北京。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冒险行动,清军抛弃辎重,轻兵急进。这个时候的北京政府慌了神,正商议迁都的时候,袁崇焕从关外杀回来了,举朝欢腾。好消息一个接一个,袁崇焕在城外首仗打败了皇太极,现在两军正在城北对阵扎营。接着,北京城里开始有流言,说袁要和清军和谈,后来流言越来越神,说是袁私自把山海关防线打开了个口,放清军进关。皇帝的疑心越来越重,与此同时皇太极和范文程正在城外偷笑……
这时候一个太监赶回来了,他是从清军的俘虏营里回来的,说晚上睡觉听到了帐外的清军将领在庆祝,说袁崇焕马上要投降大清了,还要把崇祯作为礼物送给皇太极呢。崇祯一听就火往上撞,一点儿都没有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是怎么样从设防严密的清军大营里出来的。
后来的事情发展是非常让人痛心的,崇祯用了最残酷的刑罚对待袁,还发动百姓去撕咬袁的躯体。百姓们不知所以,上去纷纷割袁身上的肉,活活把袁给弄死了。这样对待功臣,让所有忠于大明的将领齿冷。后来洪承畴在松山大战中被抓后,在清军中发现了投降过来的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开始厉声痛骂:“国家有什么地方亏负了你?”。祖大寿丝毫不以为侮,厉声回击:“袁督帅又有什么地方亏负了国家!”洪无语良久,后归降。
冤枉指数:10
7. 中国历史上十大冤案
第一案:伍子胥--“浮尸案”第二案:范蠡-“兔死狗烹案”第三案:内商鞅-“车裂案容”第四案:韩非子-“聪明误案”第五案:韩信-“无兵造反案”第六案:李纲-“忧愤悲歌”案第七案:岳飞-“莫须有”案第八案:于谦-“谋逆”案第九案:袁崇焕-“反间计” 案第十案:“百日维新”案
8. 世界历史上十大坏人
秦桧是中国的代表
9. 历史上最大的十大真实的冤案是
第一案,名为浮尸案
中国历史上最为刚烈的大丈夫当数伍子胥。楚平王要杀伍奢,又担心他两个儿子回来报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说,父亲召我,若求生不往,为天下耻笑。弟弟伍员说,俱死无益,不如奔他国,借力雪耻。伍奢与伍尚俱被杀,伍员四处逃亡。
民间对伍子胥多有好感和同情,因此有了“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的传说。伍子胥后来逃到吴国,他胸中始终回荡一股愤懑之气。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相比,吴国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国,《战国策》的作者甚至不屑于提到他。伍子胥来到吴国,掀开了吴国历史最辉煌的一页,一个弱国,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振兴。
吴王阖庐,重用伍子胥,国家日趋富强。“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楚国是七国中综合国力强盛的大国,吴楚交兵,吴兵攻入楚国国都,几乎灭了楚国,这是楚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叶。吴国向南制服了越国,向北伐齐,大败齐兵,威震天下。
吴国攻破楚国国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倒行逆施”,完全不顾君臣父子之伦理,毅然逃亡,历尽艰险,最终掘墓鞭尸,报仇雪耻。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伍子胥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
吴国的辉煌,仅是昙花一现。阖庐的儿子夫差当政后,重用奸臣伯否,疏远伍子胥。其时越王句践正在卧薪尝胆,一心灭吴,吴国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锐地感觉到即将发生的亡国之祸,数次进谏,“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夫差不听,偏信奸臣伯否的谗言,竟然赐刀令伍子胥自刭。
刚烈的伍子胥,刎颈之前,对其舍人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在吴东门之上,我要看一看越寇是如何经此门灭吴的。夫差得知此话大怒,令人用马革裹伍子胥之尸,浮尸江上。卧薪尝胆的句践果然灭了吴国。夫差临死时“掩其面”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吴国人可怜伍子胥之刚烈,为他立祠於太湖边的一个山上,命此山为胥山。一个人的到来可以兴国,一个人之死可以亡国,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第二案,名为“兔死狗烹案”
我以为天下第一智者当数范蠡。人皆以为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我以为诸葛之智与范蠡之智相比,略见逊色。一篇“出师表”,千年传颂。诸葛丞相的忠信与睿智,世代相传。但诸葛一生也有几处败笔。一是痛失荆州,接着又有“火烧连营”,打了两个大败仗,死了关羽和刘备,难道丞相一点责任也没有?二是兵出岐山,耗费多少人力和财货,一无所获,岂是智者所为?最主要的是,诸葛亮不能像曹操那样,在自己身边聚集大量人才,这是蜀国很快败亡的主要原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终于没能成功。
但范蠡却成功了。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弱小的越国要想打败强大的吴国,没有这种非凡的、艰苦卓绝的精神是不行的。但仅有这样的精神还不够,还需要大智慧。非凡的精神更兼非凡的智慧,句践与范蠡、文种,君臣戮力同心,成就了大事业。勿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成功的不知几多。范蠡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成功,它的更高人之处在于他成功之后所说的一段话。越国灭了吴国,范蠡随即离开了越国,并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执迷不悟的文种不肯离开越国。越王赐文种一剑,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他带到先王那里去吧。”文种只好自杀。
第三案,名为“车裂案”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次“变法革新”,最成功的要数“商鞅变法”。“戊戍变法”是失败了,他使我们中国失去了一次最好的富国强兵的历史机遇。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保守派的势力过于强大。在这个保守的国度,要变更祖宗之法,谈何容易。但商鞅却成功了。商鞅成功,因为它不仅有超人的胆略,还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一开始,他就作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悬赏五金,募一人将一根木头从国都南门搬到北门,“民怪之,莫敢徙”。于是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做到了,立刻兑付了赏金。“民怪之”,是因为政府缺乏公信力。商鞅用这样一个小故事确立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于是推行新政。在各种政令中有一条颇有意思,“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就是说不准吃“大锅饭”。这一条出自于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可惜的是我们今天一些地方仍在吃大锅饭,难道我们今天的智慧比不上两千年前的商鞅?
新法很难执行,因为大家都反对。碰到太子犯了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太岁头上动土,商鞅之胆略可见。“明日,秦人皆趋令”。我们今天的改革,碰到最大的难题是“执行难”。法令如果不能执行,就是一张废纸。“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如果我们今天也有一个铁面无私的商鞅,改革或许会顺利得多。正因为有了这个大智大勇的商鞅,“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变法最终取得成功。
商鞅变法之前,“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雍州位于陕西西部,所处环境,十分偏僻、闭塞。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诸侯卑秦”。变法之后,秦一跃成为西部之强国,诸侯惧之,称为“虎狼之国”。到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若论统一大业,商鞅变法应是第一功,因为他为秦国以后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后来的结局十分悲惨,秦孝公死后,他四处逃亡,走投无路,终被秦惠王捉住,受了车裂之刑。历来的改革者,少有好结果。战国时的吴起,汉代的桑弘羊,唐代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不得好下场。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花样翻新,所以不断地有新东西发明出来。我们中国人尊崇老的,喜欢旧的,凡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极为珍贵的,若有标新立异,一律视作异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东西方观念的差异。再者,千年大树,盘根错节,既得利益者,各据要津,要把他们挪动挪动,无异于要他们的命。改革者与既得利益者最终是鱼死网破。
第四案,名为“聪明误”
世上什麽最有力量?当然是权,蒯大富说,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最大的权是皇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次有力量的是钱,老百姓说,有钱使得鬼推磨。现在的说法是,“利益驱动”。还有一种力量,可以独立于权钱之外,那就是“势”。有关“势”的研究和学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韩非子那里。韩非子说,“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
什麽人最“善任势”?文革中,最令我感慨的是毛主席对“势”的运用。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大师。先是倡阶级斗争,酝酿发酵;接着发小红书,添火升温;十余次接见红卫兵,乘风鼓浪。接下来我看到的是,巨浪滔天,排山倒海,横扫千军,势不可挡。我那时深切体会到那种“势”的巨大威力。那麽多当权派,曾经大权在握,多麽显赫,竟毫无抵挡之力,任滔天巨浪,一泻千里,无所不摧。文革是一场夺权斗争,自下面蓄“势”、起“势”、发“势”,夺上面之权。权之力败於“势”之力。
“势”为何有力?因为他聚集了大量的能量。文革之“势”,聚集了六亿人的能量,所以无坚不摧。冷战时期的“核威慑”,也可说是一种对“势”的运用。何谓“威慑”?用中国话说就是“引弓不发”。箭在弦上,拽满了,锋镝直指你眉心,却又不发,你会感觉到一种威胁,一种摄人之力。强大的核武库,可以将地球毁灭数次,聚集了大量的能量,因而具有某种摄人之“势”,用这种“势”来制敌,是为“核威慑”。
现在的网络,也有力量。孙志刚事件,孙大午事件,刘涌事件,都曾显示网络的力量。网络既无权,也无钱,力量源於何处?源於“势”。七千网民聚集的能量,成为“势”,一股“势”力,“势”不可见,但可以感觉到。
国语中有关“势”的词很多。权势、威势、气势、势力、造势、火势、水势、风势、势能、势焰、势必、泰山压顶之势、势不可当、大势所趋、因势利导、蓄势待发、人多势众、势均力敌、兵无常势等等。细细考究这些词,可以从中体味“势”为何物。
韩非子将“势”与法、术并列为王者经世治国必谙之道。在其《难势》等篇章中对“任势”之理作了精辟的阐述。近人有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也曾论及韩非子之“势”。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文化最为辉煌壮观的一个时期。韩非子是其中一朵奇葩。细读韩非子,你会为他气势之磅礴,视野之开阔,立论之缜密,引喻之精博而叹服。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之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也!”韩非子到了秦国,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子,向秦王进了谗言,将韩非子害死狱中。
第五案,名为“无兵造反案”
汉代韩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对阵,常吃败仗,刘邦可说是“常败将军”。高祖二年,刘邦率五十余万人伐楚,至彭城。项羽率三万精兵击汉军,大破之,汉兵死者十余万人。刘邦带着数十人仓皇逃遁,一路上几次要将女儿推下车。这一仗,刘邦的父亲和皇后也被项羽捉去。高祖三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弹尽粮绝,将军纪信假扮高祖模样诈降,刘邦率数十骑狼狈而逃。刘邦收兵守成皋,又被项羽包围,复遁,逃入韩信军中,收韩信之军。高祖四年,刘邦在广武被项羽伏弩射中胸部,假意摸着脚说,射中我指头了。逢羽必败,我断定刘邦患有严重的“恐羽症”。多亏有韩信在。汉军出陈仓,就是“用韩信之计”。以后井陉之战,充分显示了韩信的谋略和军事指挥天才。收赵定齐,韩信立了大功。杀死龙且,斩断项羽臂膀。刘邦几次大败,末了从韩信那里收精兵,方能再战。
高祖五年,楚汉决战垓下。开始韩信、彭越不到,刘邦大败,“深堑而守之”。后来用了张良的妙计,愿与韩信、彭越“共天下”,把两人哄了来。垓下之战,据《史记》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整个战役,全由韩信指挥。垓下之战实乃韩信之战。呼风唤雨,波澜壮阔,四面楚歌,英姿飒爽的韩将军与拔山盖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谱写了一篇壮丽凄绝的英雄史诗。
刚刚葬了项羽,刘邦就“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突如其来,夺了韩信的兵权。好一个“共天下”,原是如此。司马迁在写韩信传的时候,用了很大一段文字描写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楚、汉相争三年,在京、索之间相持不下,兵疲民困,刘邦与项羽双方都无力“息天下之祸”。唯有韩信接连打胜仗,兵强马壮,且“据强齐,从燕、赵”,正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恰似诸葛亮《隆中对》的最早版本。这一段文字以后又被司马光引用。何以司马迁要用大段文字记这件事?我猜太史公对韩信暗存同情之心。
蒯通又引了“兔死狗烹”,文种被害的故事告诫韩信,但韩信深信刘邦,执迷不悟。结果韩信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结局。都说韩信是死於吕后和萧何之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对此十分怀疑。猜忌—削权—杀头,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韩信功高,有奇谋,善用兵,刘邦岂能容他。韩信之后,彭越、琼布也为刘邦所害。聪明的张良,深知“兔死狗烹”之理,托言辟谷,跑到深山里去避祸。辟谷原是聪明人用自残的方式以达避祸之目的的方法,后人不知就里,引张良的例子学而习之,自残其身,实在是谬以千里。可以说,韩信被杀是必然的。
谋杀韩信,刘邦不在现场,但他可以用嘱言或锦囊的方式,把这件事做的巧妙一些。在许多罪案中,主谋不亲自出面是常有的事。说韩信谋反,不但奇怪,也不合逻辑。作齐王时,实力强大,蒯通一劝再劝,坚决不反;当了楚王,仍有一定实力,也不反;只待一个兵都没有的时候才反。无兵造反,自取灭亡,韩信莫非有病?况且,韩信与陈豨的对话,应是两个人之间的密谋,泄漏出去,定有杀身之祸。却纪录于史书之中,而且绘声绘色。那是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
第六案,名为“忧愤悲歌”案
北宋朝廷著名的抗战派领袖李纲,死时年仅五十七岁,有人说是活活气死的。一生坎坷,就像绑在井绳上的水桶,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政和二年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言事忤权贵”,被迁为起居郎。生性刚直,容易得罪人,初入仕途就遭当头一棒。
宣和元年,上书力陈国事,“朝廷恶其言”,被贬到南剑州沙县当一个监税小官。脾气不改,又得罪人,再给一棒。宣和七年,被任命太常少卿。金兵南下,宋徽宗胆怯。李纲“刺臂血上书”,请徽宗禅位太子。如此大胆,实在少见。
钦宗即位。靖康元年,金兵过黄河,局势危机,徽宗南逃,钦宗也想跟着跑。满朝文武,个个畏敌如虎。太宰白时中等主张弃城而去。李纲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主张坚守抗战,并且临危请命:“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愿以死报!”钦宗为其感动,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李纲甫上任,下令,主张弃城逃跑者一律处死。李纲厉兵秣马,调配军队,修整军械。金兵攻城不下,只好退兵。这就是著名的“李纲守东京”的故事。
李纲运筹帷幄,准备大举反击。有姚平仲急于邀功,受了小挫,宰相李邦彦乘机中伤李纲,钦宗罢了李纲的官。消息传开,京城军民“不期而集者数十万,呼声动地”,为李纲请命。钦宗无奈,命李纲复为尚书右丞,重负守城之责。不久,以“专主战议,丧师费时”之罪,贬为亳州明道宫提举。
金兵再来的时候,钦宗觉悟“和议之非”,又想起李纲来了,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
高宗即位。任李纲为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锐意革新,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顿军备,准备北伐。其坚决抗战的主张,遭到黄潜善、王伯彦等投降派的反对,被视为眼中钉。在相位仅七十五天即被免职,放逐鄂州。十几年来,李纲就是这样上上下下,屡遭贬谪。
三个皇帝,徽宗、钦宗、高宗,一个比一个昏庸。每个皇帝身边都有一大堆汉奸、投降派,蔡京、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勋、李邦彦、蔡懋、唐恪、耿南仲、张邦昌、汪伯彦、黄潜善等,把持朝政,迫害忠良。
第七案,名为“莫须有”案
岳飞这个名字,在国人心目中是爱国者的别名。现在有人否定岳飞是民族英雄,引了外国权威的话为证,大谈“民族”一词的含义。我国历史上的英雄,深深植根於亿万人民的心中,像参天大树,要想撼动他,决非易事。在俄罗斯,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巨大的战争纪念碑,英雄雕像以及被战火摧毁的坦克、大炮、机车车厢等,整个俄罗斯可以说是一个战争博物馆、英雄纪念堂,这个强悍的民族随时都在向你展示他们骄人的战绩,讴歌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击败了拿破仑,他们战胜了希特勒。一种骄傲,一种不屈的精神,在俄罗斯人血液中流淌,表现为他们特有的民族气质。而在我们这里,没有那种强悍,没有那种显露无遗的骄傲。二战的遗迹,与边界那边的俄罗斯相比,刻意保留的很少。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林则徐,任由一些文人肆意贬低。两个民族,如此不同。有关岳飞“愚忠”的讨论,一直是个有趣的话题。
读孔孟的经典,读贾谊的“过秦论”,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读黄宗羲的“原君”,读马基雅维利“君王论”,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总是搞不明白,为什麽我们需要皇帝?像秦始皇,杀人如麻。这样的混世魔王,也是必不可少的吗?君王的权力,来自於人民。由于我们订立了“契约”,将权力委托给他,他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像徽宗、钦宗、高宗这样的皇帝,金兵一来,吓得魂不附体,兔子一般,只想逃命,罔顾其职责。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天经地义。岂止是杀害了一个岳飞,那些昏君、暴君制造了多少劫难,到头来,百姓们仍要俯伏尘埃,叩首欢呼,万寿无疆。
“愚忠”的并非只有一个岳飞。时空转换,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你到网上去看看,颂扬秦始皇的,仍大有人在。“万寿无疆”的理念跨越时空。孔孟之道,控制中国人思想几千年,如泰山。区区某人,想要挣脱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去批评岳飞的“愚忠”,“愚忠”其实是一种美德,完全符合东方价值观的教义。关于岳飞,还有一个有趣的争论:岳飞究竟是谁害死的?
在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庙里,早些年,人们经过秦桧像时,都要啐上一口。传说秦的后人觉得很没有面子,便把秦的铁像悄悄投到西湖里。哪知整个湖水发出恶臭,人们循臭味找到秦桧像,把他重新安置在岳飞墓前。世人皆知,是秦桧害死了岳飞。
但文徵明就有不同认识。他在一首《满江红》中说,“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说的是高宗,只怕收复中原后,徽钦二宗回来,自己的皇帝做不成了。正是高宗这种卑鄙污浊的心理害死了岳飞。所以,跪在岳飞墓前的,应当是高宗。只是让高宗去跪岳飞,皇帝去跪臣子,不合规矩。中国人最讲究规矩,圣人曰:“君君、臣臣”,上下有序。“臣罪当诛兮,吾皇圣明”,一切过错都在臣子,皇帝总是圣明的。
第八案,名为“谋逆”案
明朝的太监,时常在朝廷中作祟,把军国大事搅得一塌糊涂。英宗时闹出“土木之变”。蒙古人犯大同,太监王振鼓动英宗亲征。兵部侍郎于谦力谏,不听。第二天就出发,“事出仓卒,举朝震骇”。五十万大军未至大同,粮草不继,饿死者不计其数。进至大同,无法作战,只得回师。王振是河北蔚州人,挟持英宗朝蔚州去,走了不远,又恐大军踏坏自己庄稼,改道向东去。到了土木堡,距怀来城已不远,大军欲入保怀来城,被王振所阻,因王振私人辎重千余辆未至。蒙军追及,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家“无余资”,没有钱。只有正室锁得很牢固,打开一看,都是皇帝所赐蟒衣剑器。
当官多年,家中居然抄不出钱来,如此清官,实在罕见。于谦一死,蒙军再来犯,皇帝就后悔了。旁侍的官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明史》说于谦“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这是成化初为于谦平反冤狱时皇诰上的话。说得非常贴切,天下广为传颂。我尊敬于谦,不仅因为他家中抄不出钱来,不仅因为他抗敌救国,力挽狂澜,还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读于谦的诗,就会有一股清气,一股天地之间浩然之气,令人激动不已。诗如其人,浩气凌云,是于谦的本性。于谦的《北风吹》、《咏煤炭》,还有那首极为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品、人品,辉映千古。于谦之冤较之窦娥之冤更令人撕心裂肺。
第九案,名为“反间计”
袁崇焕这个名字,因为金镛的缘故,广为人知。袁崇焕像磐石,横亘在金兵入关的路上,坚不可摧。金兵几次撞击,如以卵击石,头破血流。开创满清大业的努尔哈赤,可谓是一代天骄。可是这位天骄,撞到袁崇焕这块石头上,一命呜呼。
明天启六年,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领十万精兵围攻宁远。经略高第、总兵杨麒拥兵不救。一座孤城,很少的兵力,由袁从焕率领,英勇抗敌。这是战争史上一个经典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结果金兵被击退,努尔哈赤负重伤,并于是年死在沈阳。
历史上,每逢国家危亡之际,就有汉奸应运而生。外来之敌,常常是懵懵懂懂摸不着路径。一些汉奸,聪明绝顶,运筹帷幄,帮着敌国来灭自己的国家。就是这个汉奸范文程,深谋远虑,为皇太极献计,绕过袁崇焕,取道蒙古,以趋直隶之背。皇太极亲率大军,一路畅通,包围北京。袁崇焕率兵入援。皇太极不敢与之正面交锋,用范文程反间之计,四两拨千斤,大获全胜。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计谋,不知当年怎麽就瞒过了明朝皇帝和满朝文武?金兵在被俘的杨太监面前“悄悄耳语”,说今日撤兵,与袁崇焕有密约,里应外合,成就大事。杨太监“佯卧”,“窃闻”其言,回去报告给崇祯。崇祯深信不疑,下袁崇焕於锦衣卫狱。
十二月下狱,次年八月杀袁崇焕。籍其家,无余资,是一个清官。袁崇焕不死,清兵很难入关。他是明朝的一根顶梁柱,这根柱子一倒,再无人可以替代。读中国历史,越读越糊涂。万历六年,明朝人口已达六千零六十九万人。满清人口男女老幼统共不过百万人。一个六千万人的大国,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被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落后小国打得落花流水,是何原因?是因为有一大批汉奸,诸如范文程、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之流,为其出谋划策,统兵作战。
第十案,是“百日维新”案
百日维新,轰轰烈烈一百零三天,结果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囚於瀛台,维新党如鸟兽散,六君子被斩於菜市口。一段十分惨痛的历史。
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一群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二者结合,就要旋转乾坤。康有为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就是这个“速”字,导致其最终失败。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康有仁,批评其兄:“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恰是一语中的。
辛亥革命不是成功了麽?采用暴力的方式,彻底推翻了满清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是否真的成功,可以讨论。事实是,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福祉,他带来的是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革命是成功了,皇帝被打倒了。蒋总统取代了清皇帝。皇帝变为总统,不过是变更了一个名词,但专制依旧,腐败依旧,中国人民的痛苦依旧。像是钟摆,摆过去,再摆回来。又像只苍蝇,飞了一个大圈,终又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