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有没有王氏皇族

中国历史有没有王氏皇族

发布时间:2021-03-04 23:11:17

『壹』 王姓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人吗

1、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

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2、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3、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经济简练。王昌龄诗歌中的语句组合也体现着他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总结王昌龄的诗三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4、王勃

王勃,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5、王景弘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生卒不详。洪武年间,入宫为宦官。永乐三年六月,偕同郑和等人首下西洋,他同郑和一样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王景弘先后6次出使西洋,历30余国、60多个地区。每次使洋,都随带金银、丝绸、铜铁及各种工艺品与外国交流,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通商关系,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亚洲各国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增进友谊。

『贰』 中国现在有多少姓氏啊,还有王氏的来历和王氏的一些比较出名的人物有哪些啊

▲这个网站已搜集3376个姓氏:
http://mem.netor.com/wjx/default.asp
▲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亶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亶父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省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
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省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北)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省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四、他族改姓或赐姓
1、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2、刘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3、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省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4、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五、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1、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2、羌族钳耳氏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3、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4、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满族人
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王氏历史名人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曾隐居云蒙山水帘洞箸《鬼谷子》书三卷, 流传于世。
王 翦:秦代名将,佐秦始皇扫平六国。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苏、荆诸地,立下赫赫战功。
王 充: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著有《论衡》。
王 勃: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惜英年早逝。
王 维:太原祁(山西省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有《辋川集》问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诸暨(今浙江省绍兴)人,元代诗人、画家。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余生。
王 晕: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江苏省常熟人,著名画家,王鉴弟子。与工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 “四王”,加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初六家”。在清初画坛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为多,功力深厚, 熔铸南北画派于一炉。弟子很多, 称“虞山派”,以杨晋较著名,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山水画。 传世作品有《仿曹云西山水图》、 《平林散牧、桃花源图》、《重江叠 嶂图》、《元人高韵图》和《康熙南 巡图》等。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省琅琊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人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中国书法史被后人奉为“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剧作家,作有杂剧十四种,除《西厢记》外,现存《丽春堂》、《破窑记》二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中叶后七子之一,著述颇丰,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著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等。
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祯十五年中乡举。清军下湖南,与管嗣裘等于衡山起兵抗击,事败逃亡肇庆,任南明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因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隐遁山林。从此,勤奋著述凡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舆地诸学均有研究,尤精经史、文学。其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读通鉴论》等。邓显鹤等集刊为《船山遗书》。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省海宁人,近代国学大师,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人间词话》等作品影响深远。
王若飞:贵州省安顺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1946年因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叁』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姓王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共有两位姓王的皇帝,分别是王建与王莽。

一,王建-前蜀

五代十国时期,在四川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于唐末(847年)出生于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少年时代就是个无赖,以屠驴和贩私盐为生,后投了唐朝军队,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

后来占领了成都,夺得了西川之地,897年又夺得了东川和渝地(今重庆),完全占有了两川之地。907年到来,这一年朱温灭了唐朝建立后梁,王建于是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二,王莽-新朝

王莽出生于西汉末年的贵戚王氏家族,为人谦恭,礼贤下士,在朝廷中颇有威望,并且凭借家族的权势,逐步掌握朝廷大权,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立新朝,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3)中国历史有没有王氏皇族扩展阅读: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全国第一大姓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针对王姓的起源,存在起源姬姓、起源自子姓、起源自妫姓等观点。当然,从认同度上来说,一般认为王姓起源自黄帝的姬姓。

早在25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或者姬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古时的王姓名人

一,王昭君:王昭君被誉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

二,王充:此公为后世称道的是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写出的《论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杰出的无神论著作。

三,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

四,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不仅是富有声望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富国强兵的一次积极尝试。

五,王阳明:王阳明也叫王守仁,作为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著的阳明学说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很多人。

『肆』 历史上有哪几支少数民族最后改姓王,王氏起源

一:出自姬姓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几支姬姓族派:1: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代,子孙多为居住在京兆、河间一带。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2: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3:出自王子成父,王子成父是周桓王(林)第二王子;生于周桓王三年甲子,原为东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故尊称为“王子城父”。王子成父因避王室之乱奔齐,后被齐相管仲(公元前724~前665)举荐为大夫,累迁大司马,遂定居齐国都城临淄。其子被周天子赐姓王氏,其子孙便以王为姓。4:出自周灵王太子晋,又名王子乔,王子乔是为太原王氏始祖。现今王姓大半出自姬姓王氏,因此周文王子孙这一支名气最大人数最多,传太子晋为王氏授姓始祖。太子晋二:出自妫姓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三:出自子姓出自子姓,是王亥七世孙成汤的后人。商代末年,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在此生息繁衍。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其他来源一:赐姓王氏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这样的情况还很多。二:改姓王氏(1)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因为是魏国王族,子孙故改姓王。如魏无忌,即魏国的信陵君,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魏公子无忌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2)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3)刘氏改姓王氏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4)刘氏改姓王氏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5)谢氏改姓王氏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6)孙氏改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7)由复姓简化而来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编辑本段]少数民族王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变上,王姓也是为典型的一例。(1)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2)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3)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4)鲜卑族可频氏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5)羌族钳耳氏《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羌族钳耳氏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6)高丽人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7)回纥人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8)匈奴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9)契丹族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10)女真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11)宋朝以后,蒙古人、满族人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伍』 为何历史上从未出过一位姓王的皇帝

王姓作为中国目前第二大姓氏,并不是没有,而是因为鲜为人知罢了,比如王莽、王审知 等等,如果继续深挖细考,没准还能找出几个姓王的皇帝

我国第一大姓李姓在古代历经12个政权,出过66位皇帝,仅唐朝一朝,便有22位李姓皇帝。第四大姓刘姓在历史上历经八个王朝,出过59位皇帝。

我们的第二大姓王姓,第三大姓张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却有人说从没有出过皇帝,这一现象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每个人都有姓名,中国人的姓名基本是三个字,也有的两个字,但姓氏一般是单姓,复姓比较少,根据人口统计结果来看,中国目前最大的姓氏是李姓。

排名第二的姓氏是王,相信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中,可能有10%以上是姓王的,王姓作为一个大姓,为什么历史上好像没有姓王的皇帝呢?

王姓作为中国目前第二大姓氏,为什么历史上没姓王的皇帝呢,其实并不是没有,而是因为他们鲜为人知罢了。

『陆』 王氏是不是皇族

王氏,从黄帝开始就是皇族。当然王氏皇帝也有很多,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我就姓王,我的祖先也是皇族血统,还有的王氏是原本王氏皇族所赐的外姓。

『柒』 王姓氏族起源于什么时期,王氏的祖先是谁

一:王姓的起源
王姓是中国姓氏中来源最多、最复杂的姓氏,是中华民族尊贵的姓氏,也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历代对“王”字的解释众说纷纭,“辞海”对“王”字的解释有六种:①、一国的君主;②、封建时代的最高封爵;③、指辈分的尊大;④、一类中最特出或特大的;⑤、古时谓中原以外的民族来朝;⑥、姓。除第六种解释外前五种的解释都是显示出了“王”字的尊贵。
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来的,他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叁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可见“王”代表的是一种权威!
从姓氏的渊源来看,王姓的起源也证明其不凡。早在先秦时期,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都纷纷以“王”为姓,也难怪宋代史学家郑焦拍案称奇“王氏,天子之裔也!”
王姓不但来源显赫,而且人口众多,据 年 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王姓为中国第二大姓,人口近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过至少二十一个著名望族,其中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开闽王氏、三槐王氏等,历史长达数百乃至千年,人才辈出,王安石推行新政,死而后已;王阳明倡导心学,文武双全,王船山开启近代思想,博大精深……

二:王氏的类别

王姓是中国各大姓中来源最复杂的一个姓,按照传统的说法,王姓人有姬姓王氏、妫姓王氏、子姓王氏、虏姓王氏和杂姓王氏等。
1、姬姓王
姬姓之王是绝大多数王姓人的本源,黄帝为他们共同的祖先。黄帝传到第四代弃,号后稷,因善种五谷,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赐以姬姓。后稷十八世传至姬昌,史称周文王。后衍化为五支王姓族派:
一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以及毕公高裔孙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王假,分别被当作京兆、河间、高平、山阳、凤阁等地开山之祖,二是周平王太孙赤为开山祖的河东猗氏;三是周王室后裔王子成父,春秋时在齐国做大夫,被东莱王氏和太原王氏的王仲舒支尊为开山祖;四是平王的第十代子孙灵王泄心,生太子晋(即王子乔),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子宗敬为司徒,人称“王家”,而太子晋被尊为太原、琅琊王氏的开山祖;五是灵王传至考王,封弟揭于王城,使之在此发展繁衍,其后,揭也就成为王城王氏的开山祖。此支王,源出周朝王室,同为姬姓之王。自黄帝以来世系清楚,是无可争议的黄帝后裔。
2、妫姓王
妫姓王的公认祖先为历史上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妫姓之王的妫从女旁,是女系母权社会的痕迹,妫又作沩,表示傍水而居,当初舜氏在的 虞氏部落起源于燕山一带,那儿有沩水河,便是妫姓得名由来,这支王姓人得姓前的历史像黄帝族一样古老,但又并非出于黄帝族。舜的后裔妫 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灭后,他的子孙为了纪念祖先当年称王的风光,遂以王为姓。两汉之际建立新朝的王莽便是他的后人(号元城王氏),魏晋以后以北海、陈留为郡望的王姓人也尊他为祖先。
3、子姓王
在王姓诸源中,子姓王为最早王姓,子姓王氏因其始祖王子比干的祖先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子姓,王子比干是居住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市)等地王姓人所尊奉的祖先。从王子比干再往上追溯,则商朝诸帝、商汤、契、帝喾,最后是黄帝!
关于王子比干的名字,包括三部分内容:“王子”是当时人们对他的尊称,“比”是他的封国名,“干”才是他自己的名字。商朝末年,王子比干因进谏无道昏君商纣王而被剖心,王子比干杀身以成仁,早已被传为千古佳话,至于他的后人,因为是王室之后,也就毫不犹豫地以王为姓,以后由于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区域的变化,也由于天灾人祸的侵扰,他的后人遂分布在祖国各地,天水、东平、新蔡、山阳、章武、东莱等王姓郡望尊其为始祖。
4、虏姓王
虏姓王,是对历史上少数民族改姓王氏的统称。那么,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外族人改姓王呢?至今没有人能作出确切的回答。因此只能根据有史可考且最有影响的几支略作介绍。
①、高丽人的后裔改姓王
王姓人在古代有一支源于东北的蓰王国,在北魏时被称为拓王氏,实际上是高丽人后裔。蓰王国今址不详,有人猜测就是乐浪郡附近(即今朝鲜平壤南)。拓王氏在隋唐以后便全部融入汉民族中。
②、鲜卑族后裔改姓王
古代河南洛阳的王姓人是可频氏改姓而来的,因洛阳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河南郡而得名;可频氏则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南北朝时期,由于魏孝文帝推行汉化,鲜卑族可频部落的人有不少人改姓王氏。当然,今天仍有以可频氏为姓的,但经过千余年的民族融合,他们的母族鲜卑族早已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他们也早已是汉族中的一员了。
③、乌桓族后裔改姓王
乌桓又称乌丸,是古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为躲避匈奴人的攻击,迁居到乌桓山一带(今属内蒙古),从此便以乌桓为名。汉初附匈奴,汉武帝以后归汉,汉末曹操时又迁其部落万余于中原,后来便融入各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
④、回纥族的后代有一部分改姓王
回纥族是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本是匈奴人的后裔,唐朝时在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上设置了军事性质的行政结构——安东都护府,职能相当于今天的沈阳军区,与回纥辖区比邻,回纥部有人归附安东都护府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归顺朝廷,从此改姓王氏,更名为王五哥,子孙也因初起于安东都护府而称安东王氏,成为王姓诸望中的一大支派。
⑤、羌人钳耳氏改姓王
钳耳属西羌族中的虔仁种。羌族是一个与华夏族一样古老的民族,也是今天居住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松潘县等地羌人的血缘先祖。在北朝、隋唐时期,有一支居住在华阴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东南朝邑镇),以冯翊为郡望的王姓人,自称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因初居钳茸一带(今无考)而姓钳耳氏,在北魏和隋朝两度改姓王氏。其实,他们是正宗的西羌族人后裔。
⑥、羯族的后裔改姓王
历史上鲜卑、匈奴、羯、氏、羌是十六国时期的五胡,羯就是五胡之一。据考证,羯人的成份很复杂,有很大的比例出于西域的少数民族。据《晋书·祖逖传》载,祖逖有一胡人奴仆,叫王安,祖逖 北伐走到雍丘时对王安说:“你家在北方,你与石勒皆为羯人。我不少你一个仆人,你回家吧!”便给他很多路费放他走了。因为西域胡人没有王姓,所以说王安的姓肯定是西域胡姓改过来的。
⑦、匈奴族的后代改姓王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早在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南匈奴南下归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人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姓王。
⑧、其它少数民族的后代改姓王
契丹族。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宋时期,契 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宋以后,蒙古人、满人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古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5、杂姓王
王姓来源除前述各个起源外,还有由其他姓氏改姓、冒姓、换姓或赐姓而来。
改姓王氏有以下两种情况:一为复姓改单姓时改为王姓。如王子、王父等改为单姓王。二是自然改姓。如姓杨后改姓王等等。
冒姓指舍弃本姓而冒充他姓。如隋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冒姓王氏。
换姓王氏的只有闽浙地区“王、游、沈、叶是一家”一例。
赐姓就是由皇帝赐给姓氏。例如,汉末王莽当政时,原燕王玄孙嘉因献符命,赐以王氏。
三:王氏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常用来放在姓氏前,是表示姓氏来源的特殊徽记。早期的郡望和堂号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区别。其中郡望一般是某些州郡显贵世族为标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称号,宋以前,地方行政区划以郡为主,性质如近代的专区或地区,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的同姓人。堂号原指厅堂的名称,后来被作为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对王姓来说,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堂、凤阁王等,太原、琅琊是郡望,三槐、凤阁是堂号。不过后来也郡望、堂号混用,共同表示某地一个姓氏的家族来源。一个郡望堂号背后实际包含着内容丰富的家族历史。
早在宋代以前,王氏就有二十一望之称,根据南宋学者王应麟《姓氏急就篇》的说法,如太原、琅琊二望,共同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二望,是齐王田和后代;东海出自姬姓;高平、东兆二望,出自战国时魏国信陵君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九望,共同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至于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等望,也都自有渊源。
王氏二十一望主要指在宋以前二十一个著名支派,王姓的大部分人,基本上可以归入二十一望之中,但也并非全部如此,还有许多著名大族,有被包括在二十一望之内。如出于毕公高之后的河间王氏、王子比干之后的汲郡王氏、周考王弟揭之后的王城王氏、羌族钳耳氏的冯翊王氏、高丽族的拓王氏或乐浪王氏、营州王氏、乌丸族的乌丸王氏、回纥阿布思族的安东王氏等等。
两宋及两宋以后,王氏望族和分支更多,远远超出二十一望之数。仅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所记,两宋时的王姓即达三十八望之多,其中除去原属二十一望者,又多出十七望。这十七望是河间王氏、汲郡王氏、乌丸王氏、冯翊(同州)王氏、安东王氏、营州王氏、华阴王氏、河内王氏、广陵王氏、聊城王氏、长安王氏、高陵王氏、蓝田王氏、上党王氏、邺郡王氏、广平王氏、乐陵王氏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有没有王氏皇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