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介《中国科技发展史》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时中国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刘徽、祖冲之、张子信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两宋时期:
两宋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这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问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元朝: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
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也译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
明朝:
明朝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了许多名家巨作。
清朝
清的科技有些傲人的发展,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着有《医林改错》一书。
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近代科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学成果。
民国初年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到了一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产生、1949年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使得中国科技研究的发展获得了政府的财力支持。
(1)现代科技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
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
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高新科技类:
遥感技术:这是本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从遥远的地方去感觉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借助专门的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受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超导技术:利用超导电材料的独特性质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技术,称为超导技术。
微电子技术:运用电子学基本规律,研究各种电子元件、器件设备和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就是电子技术。而微电子技术则是电子技术的微型化发展技术。
㈡ 关于中国科技的发展史
李约瑟之谜
http://ke..com/view/2097318.htm
http://ke..com/view/106444.htm
现在也没个定论
网上有很多论文
http://www..com/s?wd=%C0%EE%D4%BC%C9%AA%D6%AE%C3%D5&rsp=3&oq=%C0%EE%D4%BC%C9%AA%CE%CA%CC%E2&f=1
㈢ 中国科技现代史
http://www.kexuejia.com/news/news_more.asp?lm2=88
这个可能有用版权
㈣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
在十五世纪以前的历史时期中,东方的发展在总体上领先于西方。且不说人类最古老文明的内出现都集中容在东方,文明古国也起源于东方。在东方,人类首先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国家。东方,尤其是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家组织严密,社会生活有序,生产力水平居高不下,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先进。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但是,在进入近代后,尽管西方国家发生震荡和革命,但是东方国家的封建制度依然十分稳定。因此,在西方国家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东方却故步自封,我行我素。东、西方的差距开始 出现并渐渐扩大。东方终于落后了。
㈤ 中国古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对比,有何差异
一、古代科技的发展多与农业相关,大部分都是围绕农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 。如铁器的使用,最先应用到了农耕,就算后来在战争中广泛应用,战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和劳动人口。
现代科技是围绕工业、商业、电子信息等发展的,现代科技以资本为纽带来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古代的科技发展主导力量来自民间,且科技应用于实践的速度慢,且更新时间长。 现代科技的发展多由政府买单,且更新速度快,用用周期短。
三、在世界范围来说,古代科技在两千年前有四个文明圈,其后直至17世纪都是以亚洲为中心。近现科技中心则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现代科技中心有回转太平洋沿岸的趋势,且在全球范围内各地区都有不同的科技专长。
现在中国的科技某些技术以达到或超过世界水准,其中不乏自主研发和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类。而今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人的道德,素质也应一同随之进步,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不是倒退。
(5)现代科技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
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使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当代自然科学已不再是作为生产推动的结果,跟在生产实践的后面,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而是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形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顺序。
同时,从获得基础科学知识开始,经过在技术方面的实现,然后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并收到经济效益这一全过程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使科学技术迅速成为直接生产力。
因此,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生产的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对生产的高度渗透和作用,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现代科学与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古代中国科技
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现代科技发展有什么关系
认识古中国四大发明对现代人类文明的意义
这是一个常识
古代中国有四大卓越的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
可是,却有很多人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
那么,先问一个问题,最早的人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知识渊博的他们脱口而出:这样的小儿科,还出来丢丑,让我教教你吧,早在16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的踪迹了,甚至在100万年以前就发现人类的骨骼化石了
海市蜃楼再追问一下,既然人类在100万年就出生了,那么你看见过100万年以前或者是50万年以前的书吗
他们怪笑着反问道:难道你见过呀
不要说50万年以前的书籍,就算是一万年以前的书籍,海市蜃楼都没有见过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类早期的十多万年岁月里,因为没有纸和印刷技术,所以很多宝贵的信息都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也就是说,人类早期如果拥有纸张的话,一定可以把十多万年的宝贵人类历史记录下来
这真是一个震世大遗憾呀
自从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后,人类只花了几有几千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文明
可以说明,古中国发明的纸是多么的丰功伟绩。
不说多了,如果没有纸,小朋友拿什么读书,怎样受教育
就算现在发明了电子数字式记录信息的方式和各种光、磁载体,都无法取代古中国发明的纸。
怎么能说,纸与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呢,你的身边有多少纸呀,怎么视而不见,睁眼说瞎话
-------------------
再来说一说指南针
那些人说了,指南针与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海市蜃楼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看见过多米诺骨牌没有,多米诺骨牌的最先一张牌,和最后一张倒下的牌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又反问道,指南针和多米诺骨牌有什么关系呢,不要总是跑题好不好
海市蜃楼回答到,指南针就是多米诺骨牌中最先倒下那张牌
指南针可以说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一夜暴富、称王称霸的秘密
由于有了指南针,欧洲的航海技术才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与东方贸易
要是没有指南针,这些列强连海都不敢下,因为他们下海就等于是海葬,根本就找不到方向,在海上迷路真的好恐怖
如果没有指南针,哥伦布就发现不了新大陆,就没有了五月花,也没有了独立战争和自由女神,也没有美国,也没有两次世界大站,也没有因特网,也没有石油,也没有伊拉克战争,说不定也没有那些质疑指南针的强人。
------------
火药呢,也不只是用来制作鞭炮和礼花的
火药传入欧洲,使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使人类之间的战争更加专业
火药是欧洲文明进入地球上其他地方的工具
------------
所谓旁观着清、当局者迷
古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绝对不可以质疑的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虽然没有提到造纸术,但是正是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
造纸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人为东汉时代的宦官蔡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今天,造纸术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人类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材料造出不同材质、不同用途的纸张。
指南针
指南针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工具。
前身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广泛应用于航海、野外探险等领域
活字印刷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同样雕版印刷术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关于谁是世界雕版印刷术的先驱,由于1968年在韩国庆州发现唐代武周时期印刷的《无垢金刚经》,曾经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争论,我国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证实该印刷品印自中国长安,而且中国还有比此更早的印刷品,从而结束了这场历时30余年的大争论,王渝生说,中国成为世界雕版印刷术当之无愧的先驱。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左图为元代铜火铳。
它是硫黄,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两项在汉代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里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就是火药本身也被归入药类,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和瘟疫。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九国志?郑璠传>。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吊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在戢争中颢示了前所未有威力。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美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㈦ 中国古代史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硕果累累首先就是文明与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回药和指南针。另外答,中国古代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还有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赤道坐标。
㈧ 中国的科技之最(现代和古代的都要)有哪些
中国来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自的区别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对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㈨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
60-70年代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原定于1960年5月9日首次进行平洞试验,但为了更快取得实用导弹弹头,并集中力量研制氢弹,这次试验改为测量弹头威力和性能的大气层试验,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时才首次进行平洞核试验。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试验取得大量重要数据,对后来的地下核试验贡献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试首度在花岗岩内进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试是中子弹的首次原理实验。这颗验证弹圆满成功并为全面突破中子弹技术瓶颈和首次中子弹核试验打下了基础,并在时程上反驳了美国对中国“窃取”中子弹机密的指控。
中国在1967年4月选定罗布泊西北的辛格耳为竖井核试验场,这种方式是地下核试验的主要类型。1975年4月钻成深300公尺,直径2.5公尺的第一口花岗岩竖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时才首次竖井核试验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气层核试验后,后来的中国核试全面转入地下;包括中子弹和近年的核试,也都采用竖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对科学规律认识不充分,中国有3次核试全部或局部失败,但比例并不高。
从1964年11月2日起,外国开始记录罗布泊地震数据,从全球标准化地震研究网和地震联合研究机构等地震记录,可获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国国家地震资讯中心和美国国际地震中心报告。90年代中期,美国利用电脑程序一天三次自动访问国家地震资讯中心的数据库,监控中国的核试验情况。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开始利用商业卫星侦察罗布泊核试验场,采用多光谱扫描、反射束光导摄像管、地形测绘仪、高解析度照相机、红外侦察仪器、航天飞机的合成孔径雷达等,宇航员也进行人工摄影。罗布泊在北部以西约2300公里,曾选择甘肃敦煌以西,新疆罗布泊以北4个地点,中俄两国专家都认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区最好。核试验场分3个区。马兰科学城位于试验场西北,在两条干线公路交汇点附近是主要指挥所和技术人员居住区。马兰西北几十公里有一个保密研究所,即核试验中心,三面环山,有一条对外公路。核试验在试验场东南方距马兰不远的沙漠中进行。中央分区在马兰分区和东南分区之间,是地下核试验场,但早年也进行过几次低当量地面核试验。中央分区又分为3个地下核试验区;南部试验区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头2次地下核试验就在此进行。这两次核试验检验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闭技术。这两次试验后,平洞核试验转移到西部试验区,这个试验区的核试验都是低当量的,在试验的同时也检验了地震武器的试验数据和核试场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弹的原理性试验和首次试爆都是在此进行的。东部试验区是西山之间的一块低斜坡地,进行深竖井地下核试验。近年的核试验有很多在此进行,包括东风-41的弹头试验。
㈩ 中国科技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