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世纪50年代初发生了什么历史大事
经济和军事都是国家的大事;
这是建国后国家主要领导的事;
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是重点;
50年代为建国初期百废俱兴,刚刚立国的新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建设,由于毫无经验可循,因此早期经济建设路线完全模仿苏联模式,由之前的私有制经济逐渐向公私合营再到人民公社化转变。
工业上和苏联成立早期一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努力向机械化转变。但到后期成了浮夸的时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违背了经济规律,忽视了当时生产力的限制,过高估计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浮夸风和放卫星成为当时建设中的普遍现象,未能完成不切实际的高额指标不说,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并且由于优先重工业而忽视了轻工业发展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了人民实际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并且在50年代末造成了全国性的大饥荒。
不过这里说到50年代历史,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发动了“解放南韩,统一朝鲜半岛”的韩朝内战,由于战略位置的重要,美苏两大阵营染指这场战争。中国错误的估计了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意图,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这场战争也是中国自成立以来参与的第一次对外战争,也因为这场战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注度大大提高。
㈡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基本国情
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回的国营经济。稳定答物价和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指挥u和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经济.
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八大正确的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的形式和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得好的探索.
整风运动更好的团结了人民和党.
反右倾运动是矛盾扩大化。成为我党以后再阶级矛盾上犯错误的根源.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都是党对国内形势的错误估计,使得大量的干部蒙冤。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七千人大会重新调整了政策。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㈢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
红旗飘飘大跃进,砸锅卖铁来炼钢.社会主义好农庄,青年男女齐跳舞孩子生了一大帮...........
㈣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1950年1月6日,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从而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在西方国家。这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位在西方开始得到承认,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2、1950年5月11日—中国与丹麦建交。来自丹麦的私营企业在丹中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欧洲国家中,丹麦的人均对华出口额和人均对华投资额位居第一。
3、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4、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
1954年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达成协议,建议在日内瓦召开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分为两部分,交叉进行。4月26日至6月25日,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原则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㈤ 高中历史: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A-B:一五计划、1952年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
B-C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㈥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㈦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史实说明中国人民从
20世纪50年代左右最重要的事情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也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
㈧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有哪些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㈨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同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第一,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逐渐成熟:新中国建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将旧中国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2/3左右,占工业、交通运输固定资本总额80%左右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中,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52年底,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是19.1%、6.9%、71.8%、0.7%、1.5%。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4.7%上升到56%,商业零售总额中国营商业占的比重由14.9%上升到42.6%。同时广大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在土改过程中,党和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2年底,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建国初期对工商业的调整,国家通过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开始把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
第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条件。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同时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安全,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这些,都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全国的领导,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全国人民的指导作用,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政治思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