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历史裁兵

中国历史裁兵

发布时间:2021-03-04 19:33:49

① 中国裁过几次军,每别是那年

1、解放初期,解放军总兵力从550万整编为400万,抗美援朝开始又增加到627万人;2、1951年11月明确规定,到1954年兵力控制在300万人;
3、1953年12月决定,军队简编为350万人;
4、1957年1月会议,要求三年内军队压缩到250万人;
5、1975年7月,决定3年内减员60万人;
6、1985年5月,决定裁军100万人【铁道兵集体转业地方】,到1987年结束.
7、1997年9月,裁军50万人.
8、2005年再裁军20万人。中国军队兵力保持230万人.

② 中国大裁兵是什么时候开始施行的

邓小平执政时期

③ 中国古代兵制

网上资料整理.希望有所帮助
http://..com/question/33066982.html?si=1

中国历史上写兵役制度的书最主要的就是南宋一位筒子写的《中国历代兵制浅说》了,再有就是正史上提到军事部分的《志》和诸如《圣武纪》一类叙述人物或事件的书。近现代以来,历史和军事专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专业性较强,这样就不便于普通的军事爱好者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方面的情况了。
笔者在阅读部分史料的基础上,以一个普通军事爱好者的眼光,大致将中国古代兵制分为几类,供广大历史不太了解又希望了解中国古代兵制的网友参考。

--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首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上古时部落战争是全民皆兵的,甚至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到了夏、商,有进行镇压和掠夺时,常常临时征发大量夏、商本部落和臣服部落的军队,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诗经说“殷商之从,其会如林”,其中就包括大量临时征发的奴隶。不过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的出现,少量装备精良的职业军队已经出现了,如武王伐纣时的“虎贲三千”。
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笔者以前在军盟发表守相关文章),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基本由被周迁到洛阳附近的殷人组成,还带有落后兵的痕迹。早在西周,诸候就拥有了一旅(500人)到三军(37500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 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迹慢慢消退。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秦建立以后,秦始王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征兵在簋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
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便复原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如隋炀帝为征高丽“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
从西晋时的羌人起义开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些政权,这些政权实行汉胡分治,北朝皇帝曾对汉人说,“北人为汝客,得汝一斛粟,为汝击贼”,对本族人说“汉人为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为了防治汉人的反抗,基本不以汉人为兵,而世代为兵的北方民族逐渐成为军户,当然北魏孝武帝所也有汉人为军户的。在南朝,从北府兵开始,以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人民为主,也逐步形成了世代为兵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了军户制。
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木兰诗中的“昨日见军贴,可汉大点兵……卷卷有爷名”说明其家很可能是军户。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防碍农业生产。唐朝中前期的强盛,与较好地执行了府兵制(也就是笔者说的军户制)不无关系。
军户的来源很多,有本身为军被指为军户的,有因战争被俘或被掠为军户的,有因犯罪被没入军户的。在各朝称谓也不同,隋唐府兵帛,隋设折冲府、鹰扬府等,唐设六卫,又分左右,各设大将军,为十二位大将军。在明为卫所,全国卫所成百上千,卫所有军田,军队自给自足。抗倭民将戚继光家就是世袭登州卫都指挥佥事。
军户制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容易废驰,国家一旦长年没有战事,军户就会因为军官奴役、掠夺军户妻女、政府加派杂差等产生逃亡,久之就会变得老弱而不能战,有的军官隐瞒逃亡或绝嗣军户不报,私占其土地。到唐的后期,由于府兵制的破坏,唐政府为可战之兵,只能听认藩镇割据。明代更是如此,中期以后卫所兵不能战,不得不大量募兵,参加东南沿海抗倭的部队就包括广西狼兵、湖北乡兵以及烟兵、漕兵等雇来的募兵,有名的“戚家军”也是募兵。
另一缺点,从北朝开始,府兵中产生的军事贵族势力抬头,而南朝宋、齐、梁、陈都由军事政变建立,唐高祖李渊祖父为西魏十二柱国之一,参加瓦岗军的李密也是关陇军事贵族,这一状况到唐代,终于演变为以“安史之乱”为起点的延续到北宋的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五代十国的空前分裂,世袭府兵养出了一批难治的骄兵悍将。

--募兵制。募兵制也就是雇拥兵役制度,我国历史上实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
宋代的募兵制,在簋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民把灾民募为兵。然而募兵大大加重的宋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幕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北宋对外战争负多胜少了。到南了南宋,情况更坏,军队座食而不能战还侵扰百姓,军官吃空额当本钱做生意,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武备最废驰的时期了。
元朝的情况又有不同,元朝的军队主力是蒙古、色目军,主要任务就是镇压汉人、南人,他们长期驻扎繁华大城市,政府靠残酷剥削人民给他们以优厚待遇,结果几十年下来,造成了贵族军官没见过作战,历载他们“以飞杯为飞炮,肉阵为军阵,颂歌为凯歌”,当红巾军起义时,六千名休形高大的阿速军(由西北民族阿速人组成)全合汉军进攻刘富通领导的农民军,结果还没有开战,蒙古指挥官看到义军人数众多,就高喊“阿扑,阿扑”(快跑,快跑)逃走了。
清代的情况比较特别,满洲八旗,是世代为兵,国家按人头给月例,象是军户制。但从康熙开始,旗营不再由旗主掌握,而是兵部调配,旗人也不是个个为兵,只是挑选其中一部分作为常备军,平进训练而不生产,所以笔者认为也应归入募兵,而且到了清中期以后,旗兵战斗力下降,作战主要靠汉军绿营,那就完全是募兵了。到了晚清,绿营也废驰不能战了,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首创了湘军,以营官自招为基础,全营自服从营官,全军只服从曾国藩,开了中国近代军阀的先河,由此而形成的募兵沿袭到了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各系北洋军以至国民党军队,都是雇佣关系,红军在成立之初的三湾改编中,为了体现与旧军队的区别,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废除雇佣关系。

纵观中国古代兵制,征兵、军户、募兵相继出现,又互相渗杂,总的说来,征兵帛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军户制,因为兵农合一,不用政府出钱养兵而受推崇较多,但他容易废驰破坏的毛病无法根除;北、南宋的募兵则最为失败,因为花了钱又养不出能战之兵,清朝的募兵制相对成功一些,清代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兵役负担,生产得到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然而募兵帛的顽症吃空饷则一直从清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http://www.takungpao.com:82/inc/print_me.asp?url=/news/06/11/30/TK-658137.htm
「应招之制」。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不被别国并吞,纷纷招兵买马扩充军力,秦、齐、魏等国率先采取了「应招之制」。望文生义,「应招」,就是响应招兵,但并非人人可以入伍,而是对应招的人通过考核,录用身体强健、有相当武艺者。

「调兵之制」。刘邦建立汉朝后实行的兵制,男子年满二十三岁,开始承担服兵役的义务,直至五十五岁。在这三十二年里,每年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而正式在军队中服役的时间只有二年,其中的一年在本郡服役,另一年调守京师或是戍守边疆。

「世兵之制」。三国鼎足之势时,处於了长期的战争状态,为适应这特殊形势,魏、蜀、吴都实施了「世兵之制」。就是凡是符合当兵条件的人,一律另编户籍,由军府专管,随时听调上前线,父子世代为兵,当时叫做「士家」、「军户」。

「府兵之制」。南北朝时,先由西魏创立的兵役制度。全国各地的军队,全由军府管辖,不受地方政府节制。府兵与上面所说的世兵一样,也是另立户籍,平日里训练屯垦,发生战事就去打仗。

隋、唐两朝都沿用「府兵之制」。北宋王朝建立以后,改用「募兵之制」,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报名应徵,合乎相关条件的,准予入伍服兵役。

辽、金实行「部落之制」。各部落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都是属於兵的范围,和平环境没有战事,就在家种田放牧;一旦发生战争就出征。

「旗兵之制」。这是满清王朝实行的兵制,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每个旗七千五百人,他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初时只有满洲八旗,以旗的颜色为识别标志,后又增编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

http://ke..com/view/1069565.htm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历史上写兵役制度的书最主要的就是南宋一位筒子写的《中国历代兵制浅说》了,再有就是正史上提到军事部分的《志》和诸如《圣武纪》一类叙述人物或事件的书。近现代以来,历史和军事专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专业性较强,这样就不便于普通的军事爱好者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方面的情况了。
笔者在阅读部分史料的基础上,以一个普通军事爱好者的眼光,大致将中国古代兵制分为几类,供广大历史不太了解又希望了解中国古代兵制的网友参考。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可见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若了。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首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上古时部落战争是全民皆兵的,甚至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到了夏、商,有进行镇压和掠夺时,常常临时征发大量夏、商本部落和臣服部落的军队,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诗经说“殷商之从,其会如林”,其中就包括大量临时征发的奴隶。不过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的出现,少量装备精良的职业军队已经出现了,如武王伐纣时的“虎贲三千”。
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笔者以前在军盟发表守相关文章),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基本由被周迁到洛阳附近的殷人组成,还带有落后兵的痕迹。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500人)到三军(37500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迹慢慢消退。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秦建立以后,秦始王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征兵在簋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
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便复原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如隋炀帝为征高丽“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
从西晋时的羌人起义开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些政权,这些政权实行汉胡分治,北朝皇帝曾对汉人说,“北人为汝客,得汝一斛粟,为汝击贼”,对本族人说“汉人为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为了防治汉人的反抗,基本不以汉人为兵,而世代为兵的北方民族逐渐成为军户,当然北魏孝武帝所也有汉人为军户的。在南朝,从北府兵开始,以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人民为主,也逐步形成了世代为兵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了军户制。
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木兰诗中的“昨日见军贴,可汉大点兵……卷卷有爷名”说明其家很可能是军户。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防碍农业生产。唐朝中前期的强盛,与较好地执行了府兵制(也就是笔者说的军户制)不无关系。
军户的来源很多,有本身为军被指为军户的,有因战争被俘或被掠为军户的,有因犯罪被没入军户的。在各朝称谓也不同,隋唐府兵帛,隋设折冲府、鹰扬府等,唐设六卫,又分左右,各设大将军,为十二位大将军。在明为卫所,全国卫所成百上千,卫所有军田,军队自给自足。抗倭民将戚继光家就是世袭登州卫都指挥佥事。
军户制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容易废驰,国家一旦长年没有战事,军户就会因为军官奴役、掠夺军户妻女、政府加派杂差等产生逃亡,久之就会变得老弱而不能战,有的军官隐瞒逃亡或绝嗣军户不报,私占其土地。到唐的后期,由于府兵制的破坏,唐政府为可战之兵,只能听认藩镇割据。明代更是如此,中期以后卫所兵不能战,不得不大量募兵,参加东南沿海抗倭的部队就包括广西狼兵、湖北乡兵以及烟兵、漕兵等雇来的募兵,有名的“戚家军”也是募兵。
另一缺点,从北朝开始,府兵中产生的军事贵族势力抬头,而南朝宋、齐、梁、陈都由军事政变建立,唐高祖李渊祖父为西魏十二柱国之一,参加瓦岗军的李密也是关陇军事贵族,这一状况到唐代,终于演变为以“安史之乱”为起点的延续到北宋的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五代十国的空前分裂,世袭府兵养出了一批难治的骄兵悍将。
团结兵制。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民兵制。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兵制。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连带的。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募兵制。募兵制也就是雇拥兵役制度,我国历史上实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
宋代的募兵制,在簋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民把灾民募为兵。然而募兵大大加重的宋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幕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北宋对外战争负多胜少了。到南了南宋,情况更坏,军队座食而不能战还侵扰百姓,军官吃空额当本钱做生意,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武备最废驰的时期了。
元朝的情况又有不同,元朝的军队主力是蒙古、色目军,主要任务就是镇压汉人、南人,他们长期驻扎繁华大城市,政府靠残酷剥削人民给他们以优厚待遇,结果几十年下来,造成了贵族军官没见过作战,历载他们“以飞杯为飞炮,肉阵为军阵,颂歌为凯歌”,当红巾军起义时,六千名休形高大的阿速军(由西北民族阿速人组成)全合汉军进攻刘富通领导的农民军,结果还没有开战,蒙古指挥官看到义军人数众多,就高喊“阿扑,阿扑”(快跑,快跑)逃走了。
清代的情况比较特别,满洲八旗,是世代为兵,国家按人头给月例,象是军户制。但从康熙开始,旗营不再由旗主掌握,而是兵部调配,旗人也不是个个为兵,只是挑选其中一部分作为常备军,平进训练而不生产,所以笔者认为也应归入募兵,而且到了清中期以后,旗兵战斗力下降,作战主要靠汉军绿营,那就完全是募兵了。到了晚清,绿营也废驰不能战了,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首创了湘军,以营官自招为基础,全营自服从营官,全军只服从曾国藩,开了中国近代军阀的先河,由此而形成的募兵沿袭到了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各系北洋军以至国民党军队,都是雇佣关系,红军在成立之初的三湾改编中,为了体现与旧军队的区别,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废除雇佣关系。
卫所制。明代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明制: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兵的来路有三种:第一种从征,是开国时固有的兵。第二种归附,是敌国兵投降的。第三种谪发,则是刑法上罚令当兵的,俗话谓之“充军”。从征和归附,固然是世代为兵,谪发亦然。身死之后,要调其继承人,继承人绝掉,还要调其亲族去补充的,谓之“句丁”。这明是以元朝的兵籍法为本,而加以补充的。五军都督府,多用明初勋臣的子孙,也是模仿元朝军官世袭之制。
八旗绿营制。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清朝驻防的旗兵,和汉人分城而居。清代的汉兵,谓之绿旗,亦称绿营。清代中叶以前的用兵,是外征以八旗为主,内乱以绿营为主的。八旗兵在关外时,战斗之力颇强,但是入关后腐败亦颇速。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已不足用了。而到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国之后,清军主力以湘军、淮军为主。
纵观中国古代兵制,征兵、军户、募兵相继出现,又互相渗杂,总的说来,征兵帛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军户制,因为兵农合一,不用政府出钱养兵而受推崇较多,但他容易废驰破坏的毛病无法根除;北、南宋的募兵则最为失败,因为花了钱又养不出能战之兵,清朝的募兵制相对成功一些,清代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兵役负担,生产得到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然而募兵帛的顽症吃空饷则一直从清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④ 中国裁兵原因

嗯,这个问题问得好。1:中国军人过多会导致军费开支越来越多,到达回一定程度会严重答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计划。2:现在打仗靠的是科技战争,真正要上战场拼刀,打真枪实弹的情况在中国几乎很少,而且不会打人海战术。3:中国为了防止走苏联的老路,因为一系列军费的开支导致国力空虚最终导致国家解体(中国不会解体,只会更换政府,但影响不比解体带来的影响大)所以中国现在要进行裁兵,并且在未来,中国很可能回像韩国那样,搞国家义务兵形式(就是年满18岁的青年必须从兵2年)

⑤ 中国从抗日胜利到现在一共裁兵多少万

1950年6月,解放军第一次大裁军。当时的解放军总兵员550万人,“小米加步枪”的步兵是主体。1950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解放军复员150万人,后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精简工作停止了,还根据战争的需要扩军。到了1951年10月,军队总人数增加到了627万人,这是解放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1952年1月,解放军第二次大裁军。总部和各机关以及国防军步兵部队人数减少,军兵种部队和院校人数扩大,其中还有95万地方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第二次精简至1952年底结束,共精简了219万人,全军总人数降为406万人。
1954年到1955年,第三次精简又把陆军部队裁减了54.8%,常备军总额定为350万人。
1957年1月,解放军第四次大裁军,到1958年底结束,共转业和复员了100余万人,全军总人数降为237万。在陆军减少的同时,海、空军和特种兵得到了加强,占全军总人数的32%,成为合成军队中一支重要的战斗力量。
第五次精简是在1975年底,那时邓小平刚复出不久,部队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在那一次裁军中被精简最多的是工程兵和铁道兵。
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了13.6%,但是当时确定的精简整编任务受到了政治形势的干扰,没有完成。
第六、第七和第八次大裁军都是由邓小平领导的,其中最负盛名的应该就是1985年第八次大裁军,也就是“百万大裁军”。
1985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实施,到1987年初基本完成。裁员员额100万,军队的总定额为300万,减少了师团单位4054个,军级单位31个,大军区4个,县市人武部划归地方建制2592个。
降低了部分单位的等级,撤并了部分部队院校,调整了院校体制,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为国防大学。
三总部机关精简的人数比较多,总参机关减少了60%,总政机关减少30.4%,总后机关减少了52%,各级领导班子都减少了副职干部。
1997年9月,解放军第九次大裁军,裁掉了50万人,解散了大部分守备部队,部队集团军编制的乙种师归武警部队。
2005年,解放军在250万人的基础上,再裁减员额20万人。
2015年,裁兵30万。

⑥ 中国裁过多少次军队

中共人民解放来军解放时自期----今1、解放初期,解放军总兵力从550万整编为400万,抗美援朝开始又增加到627万人;2、1951年11月明确规定,到1954年兵力控制在300万人;
3、1953年12月决定,军队简编为350万人;
4、1957年1月会议,要求三年内军队压缩到250万人;
5、1975年7月,决定3年内减员60万人;
6、1985年5月,决定裁军100万人【铁道兵集体转业地方】,到1987年结束.
7、1997年9月,裁军50万人.
8、2005年再裁军20万人。中国军队兵力保持230万人.

⑦ 中国有一次裁兵三十万人还有多少人

目前中国解放军人员有230万人,这次裁军三十万,还剩两百万。而且在优化海陆空的比例,陆军将大量减少,主要增强海军的力量。

⑧ 9月3号的裁兵,是中国第几次裁兵

第十一次了。
1·1950年,当时解放军共有550万人,计划裁军至400万,但之后由于朝版鲜战争的爆发,不权仅复原工作暂停,反而开始扩军,1952年底,全军增至627万人,这也是解放军兵力的历史之最。
2·1952年,中央出台《军事整编计划》,要将全军员额缩减至300万人。
3·但1953年又决定将兵员精简为350万人,1954年6月已精简约50万人。
4·1957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又通过了《关于裁剪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再讲兵员缩减三分之一,要求三年内裁剪130万人,将军队缩减为250万人。
5·197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又决定三年内将军队员额减少60万。
6·1980年,中央军委决定再对军队进行精简,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后勤保障部队,将一部分军队移交地方。
7·1982年又取消了铁道兵和工程基建兵,并将解放军中划出一部分组成武警部队。
8·1985年中央军委决定将军队员额减少100万。
9·1997年党的十五大宣布在今后的三年内再裁剪军队50万。

10·2003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九五”期间裁剪军队员额20万。

⑨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多少次削兵权的活动

刘帮杀韩信,抄唐宪宗废除藩镇使各节度使反唐,宋高宗诛杀岳飞,朱元璋杀功臣,康熙平三藩,雍正杀年羹尧,晚清裁减湘军,国民政府蒋介石削平名地方军阀。这些全是,但汉代七国之乱不是,而是取消封分制,取消各王的封地和领地。

⑩ 中国大裁兵是什么时候开始施行的

第一次精简整编: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550万人。1950年6月,全军参谋会议精简整编方案中规定全军员额精简为400万,当年即复员 23.9万余人。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到1951年底,全军员额达627万人,是我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第二次精简整编:1951年11月中央军委召开整编会议,规定到1954年把全军总员额控制在300万人左右。1952年1月,毛 泽东批准《军事整编计划》,全军总定额缩减至300万人左右。
第三次精简整编:截至1953年9月底,全军人数减到420万左右。当年12月,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决定,把全军简编为350万人。到1954年6月全军已精简47.2万余人,年底基本完成计划。
第四次精简整编:1957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三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
第五次精简整编:1975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到1976年,军队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后来由于“四 人帮”的干扰破坏,精简整编任务没有完成就停了下来。
第六、七次精简整编:1980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部分部队实行简编,将一部分部队移交地方。同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1982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决定军队进一步进行精简整编。
第八次精简整编1985年成为中国裁军年。通过“撤、并、降、交、改、理”,三总部机关处以上机构减少近六分之一,人员精简一半,11个大军区合并减少为7个,减少军级单位31个,师团单位4054个,新组建国防大学、武警部队,整编集团军,县级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使人民军队诸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和整体作战效能得到增强,为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军队体制打下基础,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稳步前进。此次精简整编工作到1987年初基本结束。
第九次精简整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 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为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贯彻军委新时期军战略方针,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中国在2000年前后三年内再一次裁减了军队员额50万。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裁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