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代代相传
比如:古代圆明园1744年(乾隆九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给我们展示了它的真实面貌。在这些图画中,我们看到:古代圆明园的水域有很大比例是浅水型湿地(水深高度在0.2-0.8米左右),它们通过古画中有大面积的石滩区、荷花区、稻田区和芦苇区表现出来。
中国艺术设计
从上面对中国工艺美术历程及西方近现代设计历史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仍是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工艺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式翻版,它们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艺术设计的主要形式。可见"围绕着造物的艺术活动,近百年来在中国走了一条'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的路"。(1)因此,从理论上讲,中国设计教育的初具规模还是近20年的事情,此前的设计概念仅仅停留在工艺美术基础上的借用,从心理到方法的认知都是从被动的向西方学习和对传统手工艺国粹的膜拜。
我国本世纪初根据日译把design译为"图案",而日本后来觉得这种译法欠妥,改用片假名,把design音译为デザイン即"迪扎因"。而我国长期以来在译名上没有变更,只是从"图案"转换为"工艺美术"作为design的对应物,由于译名和原术语的语义不符,才造成了理解上的思维混乱。
那么今天,艺术设计又是一种新形式下的复合词。将艺术与设计和而为一,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中文语境下的产物,是充分理解了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和原理后,一种较好地能解释和传达西方Design的复合词,笔者以为基本上还是反映了其始祖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思想。"包豪斯"从一开始就将艺术因素纳入整个设计教育结构体系中,将艺术与设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艺术设计通过设计一种创造性的人为事物,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柳冠中语),它是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造物活动(李砚祖语)。
下面从中文字面再探讨一下"艺术设计"这个复合词的语义。
我们还是从艺术设计的第一个关键词"艺术"开始分析吧。公元1世纪时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连(Quintilian)曾把艺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理论的艺术",如天文学;第二类是"行动的艺术",如舞蹈;第三类是"产品的艺术",即通过某种技能制作成品的艺术。(11)因此这第三类"产品的艺术"较接近于我们当今的艺术设计的含义。古希腊文中的艺术(Texvn,)是表示某种专门化的技巧形式,如木工等。英文的艺术(Art)和德文的艺术(Kunst)也表示一种可学的而非本能的技巧和特殊的才能。(12)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艺"的概念,"艺"被定为"士"的必修科目,如古人的"六艺"就是指礼(礼仪)、乐(音乐)、射(武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等六种技艺。因此,我国古汉语中的'艺',也包含着类似英文Art的语义,含有技巧和才能的概念。因此,概括地说,艺术这个词所包含的基本含义就是技巧、手段。
而"设计"(Design)的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而发展到后来设计的含义变得更加宽泛了,还包含了艺术家头脑中创造性的思维,故有人将设计定义为:"事先在心中酝酿,在想象中已描绘出结果,并能通过实践使之成为现实的可视物。"(12)在《高级汉语大辞典》上是这样解释"设计"的:"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图案。"故张道一先生说:"如果从字面训诂,设计就是'设想'和'计划'"。(13)柳冠中先生认为"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
Ⅱ 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版”的一道题: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象征性在中国古代陶瓷中的表现
古代的陶瓷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过程和作品的实际用途,均以实用为原则,并不是特别追求造型的独特性和装饰的繁复性,但无论造型、纹饰均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蕴涵了创作者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了一定的象征性。
(1)造型的象征性
中国古代陶瓷的象征性是以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背景为根底,陶瓷的造型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同时又不是纯客观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对外在的自然高度地凝练和升华,从而使器物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陶瓷的造型设计经历了有仿生、象生、写实表现逐渐到抽象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陶瓷造型的象征性也就慢慢随之而出现。它们往往在实用的基础上表现人们的希望和寄托,相当大一部分含有驱凶辟邪,祈福保吉的象征意义。1975年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四系壶”,颈部中间紧束、饰凸弦纹两周。肩部前有鸡首形流,后有龙首长柄连接于盘口及颈部,两侧各有方形横系两支,器身修长,中心合理稳定。长柄的设置既增添了器形的气势,又便于以手提握,而龙柄鸡首造型不仅便于使用,而且鸡谐音“吉”,在满足人们使用目的的同时,赋予了器物一定的精神寄托,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给人以精神愉悦。陶瓷的造型除了鸡首壶之外,还有羊头壶、葫芦壶、鸳鸯造型的器物等等,它们要么是因为发音谐音吉祥,如鸡首壶、羊头壶;要么是与事物本身的习性相关。如鸳鸯,因为野生的鸳鸯向来成双成对,因此历来被视为夫妻恩爱的象征。
(2)纹饰的象征性
纹饰是装饰花样的总称,又称花纹、花样,从其艺术本质来说,它必须附存于工艺品的本体上,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但它往往表示人们的认识和约定俗成的观念,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纹饰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和文化现象,从陶器出现之日起,就受到设计者、制作者的重视和运用,它比造型更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更能表达人们的某种情感和寄托某种愿望,不论是实用性的陶瓷器的纹饰,还是艺术陶瓷器的纹饰,“纹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纹饰有的用客观世界存在的东西,也有用人的观念构造的东西。
从远古的简单纹饰到明清的吉祥图案,它们很多都具有象征性。陶瓷纹饰的象征性和造型一样往往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在中国传统的纹饰中最有代表性并且为大众所喜闻乐道的应该是龙纹和风纹。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是积聚着各种兽类特征的想象的产物。在宋以后,多表示天子、权力;在民间,则表示吉祥、喜庆、勇猛、神威等意义。凤纹是商代后期出现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鸟,被赋予祥瑞之意,多有美好吉祥的含义。
不同的纹饰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组合起来运用,一方面增添器物的美感,另一方面赋予器物更丰富的象征意义。现藏于故宫博物馆的“五彩凤纹镂空瓶”,纹饰集镂雕、浮雕和彩绘工艺于一体,给人以秀雅华美之感。口部镂刻如意云头纹一周,云头纹结构相同,排列匀称。颈部镂刻三组:纹饰的上部为双层蕉叶纹,蕉叶之间连缀着折枝散花和蝴蝶纹;中部环状凸起,上雕狮面双耳,双耳之间饰团寿纹,垂云之间饰团花纹。肩部四面绘青花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青花五彩花果纹,开光外菱花彩锦地上饰折枝花纹,组成带状装饰图案;腹部镂刻九凤,九凤有九凤朝阳,凤鸣九霄之意。胫部镂刻以示八方,周围为彩绘菱形锦文,八孔之间饰以八宝纹。在这个器物的纹饰上有很多象征性:如意云头纹、凤鸟团花纹、八宝纹等象征着如意吉祥,蝴蝶纹、团寿纹是长寿的象征;缠枝莲则是连绵不断、长久美好的吉祥意义。
(3)色彩的象征性
与造型、图案相比较,色彩的审美是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的。中国古诗里很早就有:“远看颜色近看花”的名句,陶瓷的色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封建社会里,黄色的象征性最为强烈。黄色是五色之一,《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色配五行和五方位,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之色。《易经》又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所以黄色自古以后就被当作是居中的正统颜色;陶瓷中的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釉色,金黄为至尊之色,“黄”与“皇”同音,明清两代黄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私造黄釉者要杀头,清代规定里外黄釉为皇太后、皇后用,里白釉外黄釉为皇贵妃用,黄地绿龙为贵妃用,以下姘妃则不许用黄釉瓷器,只准用绿釉紫龙器和绿釉红龙器。在这里,色彩已经完全成为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表现形式或感性的知觉形式。
中国园林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不同,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然也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中国古代园林有着漫长的历史,是一个园林发生得最早,又最完善,又连绵不断地发展的国家,从先秦至明清,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均有成就。最早的是周文王造灵台,接着是从三国至南朝的齐梁(公元220年-公元479年)、从齐梁至晚唐(公元479年-公元836年)、晚唐至北宋(公元836年-公元1127年)、从南宋至元代(1127年-1368年),最后为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世纪),此时的明清中国园林,发展到了顶点,更讲究意趣。“趣”为情趣,求神韵;“意”为意境,有更深的哲理内涵。这时的园林,山水林木,其实己经化作人的自我价值,或者说以此与人交流,达到更深的哲理性。纵观中国园林历史,明清园林的造诣境界,是东方古代园林之最完美者,至此以后不可能再有其他园林相企及了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茫茫太空的畏惧。夏商以后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春秋之后,对这种主宰的崇拜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形成“天命”、“天意”、“天道”等一系列概念;“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这种思想促使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以后的园林建设中更是遵从这一思想理念。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都很宏大。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并且其园林艺术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学艺术成了园林艺术的组成部分,所建之园处处有画景,处处有画意。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
明清时期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制造水景;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山林景色见长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还有众多的私家园林,如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江南的拙政园(建园明正德年间),中部总体以开放的水景为主,建筑景观为辅;网师园(最早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园内建筑稀少,但主次分明、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内有景;无锡寄畅园(建于明正德年间),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泉水充沛,自然环境优美;江苏的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Ⅲ 中国古代设计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不同,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然也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中国古代园林有着漫长的历史,是一个园林发生得最早,又最完善,又连绵不断地发展的国家,从先秦至明清,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均有成就。最早的是周文王造灵台,接着是从三国至南朝的齐梁(公元220年-公元479年)、从齐梁至晚唐(公元479年-公元836年)、晚唐至北宋(公元836年-公元1127年)、从南宋至元代(1127年-1368年),最后为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世纪),此时的明清中国园林,发展到了顶点,更讲究意趣。“趣”为情趣,求神韵;“意”为意境,有更深的哲理内涵。这时的园林,山水林木,其实己经化作人的自我价值,或者说以此与人交流,达到更深的哲理性。纵观中国园林历史,明清园林的造诣境界,是东方古代园林之最完美者,至此以后不可能再有其他园林相企及了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茫茫太空的畏惧。夏商以后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春秋之后,对这种主宰的崇拜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形成“天命”、“天意”、“天道”等一系列概念;“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这种思想促使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以后的园林建设中更是遵从这一思想理念。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都很宏大。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并且其园林艺术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学艺术成了园林艺术的组成部分,所建之园处处有画景,处处有画意。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
明清时期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制造水景;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山林景色见长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还有众多的私家园林,如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江南的拙政园(建园明正德年间),中部总体以开放的水景为主,建筑景观为辅;网师园(最早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园内建筑稀少,但主次分明、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内有景;无锡寄畅园(建于明正德年间),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泉水充沛,自然环境优美;江苏的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Ⅳ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经验是什么(陶瓷艺术设计,青铜器设计,漆玉等物的设计)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象征性在中国古代陶瓷中的表现
古代的陶瓷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过程和作品的实际用途,均以实用为原则,并不是特别追求造型的独特性和装饰的繁复性,但无论造型、纹饰均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蕴涵了创作者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了一定的象征性。
(1)造型的象征性
中国古代陶瓷的象征性是以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背景为根底,陶瓷的造型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同时又不是纯客观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对外在的自然高度地凝练和升华,从而使器物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陶瓷的造型设计经历了有仿生、象生、写实表现逐渐到抽象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陶瓷造型的象征性也就慢慢随之而出现。它们往往在实用的基础上表现人们的希望和寄托,相当大一部分含有驱凶辟邪,祈福保吉的象征意义。1975年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四系壶”,颈部中间紧束、饰凸弦纹两周。肩部前有鸡首形流,后有龙首长柄连接于盘口及颈部,两侧各有方形横系两支,器身修长,中心合理稳定。长柄的设置既增添了器形的气势,又便于以手提握,而龙柄鸡首造型不仅便于使用,而且鸡谐音“吉”,在满足人们使用目的的同时,赋予了器物一定的精神寄托,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给人以精神愉悦。陶瓷的造型除了鸡首壶之外,还有羊头壶、葫芦壶、鸳鸯造型的器物等等,它们要么是因为发音谐音吉祥,如鸡首壶、羊头壶;要么是与事物本身的习性相关。如鸳鸯,因为野生的鸳鸯向来成双成对,因此历来被视为夫妻恩爱的象征。
(2)纹饰的象征性
纹饰是装饰花样的总称,又称花纹、花样,从其艺术本质来说,它必须附存于工艺品的本体上,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但它往往表示人们的认识和约定俗成的观念,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纹饰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和文化现象,从陶器出现之日起,就受到设计者、制作者的重视和运用,它比造型更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更能表达人们的某种情感和寄托某种愿望,不论是实用性的陶瓷器的纹饰,还是艺术陶瓷器的纹饰,“纹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纹饰有的用客观世界存在的东西,也有用人的观念构造的东西。
从远古的简单纹饰到明清的吉祥图案,它们很多都具有象征性。陶瓷纹饰的象征性和造型一样往往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在中国传统的纹饰中最有代表性并且为大众所喜闻乐道的应该是龙纹和风纹。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是积聚着各种兽类特征的想象的产物。在宋以后,多表示天子、权力;在民间,则表示吉祥、喜庆、勇猛、神威等意义。凤纹是商代后期出现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鸟,被赋予祥瑞之意,多有美好吉祥的含义。
不同的纹饰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组合起来运用,一方面增添器物的美感,另一方面赋予器物更丰富的象征意义。现藏于故宫博物馆的“五彩凤纹镂空瓶”,纹饰集镂雕、浮雕和彩绘工艺于一体,给人以秀雅华美之感。口部镂刻如意云头纹一周,云头纹结构相同,排列匀称。颈部镂刻三组:纹饰的上部为双层蕉叶纹,蕉叶之间连缀着折枝散花和蝴蝶纹;中部环状凸起,上雕狮面双耳,双耳之间饰团寿纹,垂云之间饰团花纹。肩部四面绘青花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青花五彩花果纹,开光外菱花彩锦地上饰折枝花纹,组成带状装饰图案;腹部镂刻九凤,九凤有九凤朝阳,凤鸣九霄之意。胫部镂刻以示八方,周围为彩绘菱形锦文,八孔之间饰以八宝纹。在这个器物的纹饰上有很多象征性:如意云头纹、凤鸟团花纹、八宝纹等象征着如意吉祥,蝴蝶纹、团寿纹是长寿的象征;缠枝莲则是连绵不断、长久美好的吉祥意义。
(3)色彩的象征性
与造型、图案相比较,色彩的审美是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的。中国古诗里很早就有:“远看颜色近看花”的名句,陶瓷的色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封建社会里,黄色的象征性最为强烈。黄色是五色之一,《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色配五行和五方位,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之色。《易经》又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所以黄色自古以后就被当作是居中的正统颜色;陶瓷中的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釉色,金黄为至尊之色,“黄”与“皇”同音,明清两代黄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私造黄釉者要杀头,清代规定里外黄釉为皇太后、皇后用,里白釉外黄釉为皇贵妃用,黄地绿龙为贵妃用,以下姘妃则不许用黄釉瓷器,只准用绿釉紫龙器和绿釉红龙器。在这里,色彩已经完全成为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表现形式或感性的知觉形式。
Ⅳ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中国园林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不同,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然也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中国古代园林有着漫长的历史,是一个园林发生得最早,又最完善,又连绵不断地发展的国家,从先秦至明清,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均有成就。最早的是周文王造灵台,接着是从三国至南朝的齐梁(公元220年-公元479年)、从齐梁至晚唐(公元479年-公元836年)、晚唐至北宋(公元836年-公元1127年)、从南宋至元代(1127年-1368年),最后为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世纪),此时的明清中国园林,发展到了顶点,更讲究意趣。“趣”为情趣,求神韵;“意”为意境,有更深的哲理内涵。这时的园林,山水林木,其实己经化作人的自我价值,或者说以此与人交流,达到更深的哲理性。纵观中国园林历史,明清园林的造诣境界,是东方古代园林之最完美者,至此以后不可能再有其他园林相企及了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茫茫太空的畏惧。夏商以后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春秋之后,对这种主宰的崇拜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形成“天命”、“天意”、“天道”等一系列概念;“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这种思想促使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以后的园林建设中更是遵从这一思想理念。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都很宏大。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并且其园林艺术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学艺术成了园林艺术的组成部分,所建之园处处有画景,处处有画意。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
明清时期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制造水景;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山林景色见长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还有众多的私家园林,如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江南的拙政园(建园明正德年间),中部总体以开放的水景为主,建筑景观为辅;网师园(最早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园内建筑稀少,但主次分明、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内有景;无锡寄畅园(建于明正德年间),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泉水充沛,自然环境优美;江苏的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Ⅵ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历史的经验是什么
历史:汉来语词语,含义源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Ⅶ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经验是什么
比如:古代圆明来园源1744年(乾隆九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给我们展示了它的真实面貌。在这些图画中,我们看到:古代圆明园的水域有很大比例是浅水型湿地(水深高度在0.2-0.8米左右),它们通过古画中有大面积的石滩区、荷花区、稻田区和芦苇区表现出来。
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