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与近代中国政府主要职能的表现,分析政府职能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都在中央严密管制下,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代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儿的圣人就是君主。中央对于地方,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指挥自如,君主对于全国,则是“天下主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以对地方与人口的管理为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央政府通过全国划一的户籍管理、土地赋税管理以及严格的上计制度,将所有的土地与人口都纳入其直接控制之下,地方政府无任何自主权与支配权,只是中央政府的派出代理机构。宋朝之后,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以往的州刺史、州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这些人的正式职务都是中央官员,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如清官包公的第一个职务就是以中央王朝的“大理评事” “知建昌县”。这一点与欧洲中世纪大相径庭,欧洲中世纪各国国君与中央政府是地道的小政府与有限君权,地方的控制者是分封采邑而形成的领主,领主对封地内的所有事务拥有全权,国君对于领主封地内的土地与人口则无权过问。当时欧洲也流行着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类似的格言,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但其实质含义正好相反。这样泾渭不同的前提下的政府职能自然也会大不相同。
中国无论古今历史上的各级政府是全能的一元化政府,从中央到地方,有着机构齐全、涵盖几乎所有事务的机构与管理者。无论是国计民生的大小事务,还是司法、治安、民政以及宗教、教化等等,都在各级政府的职能之中。如经济事务的管理,从农业到工商业,无一遗漏,中央王朝既有大农令、大农丞、劝农使,又有均输官、平准宫,还有工部、户部、少府等等,县一级则有工曹、户曹、市曹等等,县城中的市场也有市令与均平令进行市场秩序与物价管理。对于社会精神生活与不同信仰也是在一元化的管理下,倡导什么礼俗、尊崇什么宗教,以至于表彰孝子烈妇、调和邻里之争都在政府的统辖之下。与之相应,中国历史上没有独立于政府管理之外的宗教体系与宗教组织,也没有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工商业行会或居民自治组织。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工商业行会,也有过村社组织,但都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中,实际上都是政府体系的末梢或变体,一旦成为异己的力量,政府会毫不犹豫地加以革除。
Ⅱ 政府职能发展演变进程
一)西方国家政府角色职能发展演变
前资本主义时期政府的角色与职能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的角色与职能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府的角色与职能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角色与职能
前资本主义时期政府角色职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自给自足,加之国民居住分散,交通与通讯不发达,以及在封建制下农民对土地的依附,使得为数不多的社会公共事务在分散状态下得到自行解决。
在自然经济状况下的政府职能,主要局限于“御外”和“安内”,维持国家统治方面。表现为政治统治职能极端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相对弱化。
自由资本时期政府角色职能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后,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作坊成为生产的主要形式。由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通讯的发达,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需求日益增加。
这一时期,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经济运行主要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无须政府过多干预。因此,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只提供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等最基本的核心公共产品,其余的事都交由市场自行调节。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论证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认为“利己的润滑油将使经济齿轮以奇迹般的方式来运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因此,亚当?斯密主张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守夜警察”政府职能有五项:
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制定和实施法律,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界定产权,保护产权;监督合同的执行;维系本国货币的价值。
这一时期的政府管理,奉行的是“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的信条,不直接干预社会经济活动。
垄断资本时期政府角色职能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深和“市场失灵”,导致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占了上风。因此,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直接干预,以弥补市场的不足,纠正市场的失灵。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管理,市场经济就会成为万恶资源,资源也会遭到毁灭和破坏。因此,政府不能仅仅充当社会秩序的消极保护人,而应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强力干预社会经济的先河,并因此结束了放任自流的资本主义时代。
美国总统罗斯福,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通过颁布和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包括紧急银行法案、节约法案、啤酒法案、农业法案、失业救济法案、工业复兴法案、以工代赈法案、社会保障法案、税制改革法案等,加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使美国经济走出了萧条。
其他西方国家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干预,以促进经济复苏。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干预经济,纠正市场失灵方面的职能作用主要有: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稳定宏观经济;
调节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
消除经济的负外部性效应;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等。
政府全面干预的结果,导致政府职能和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当代资本主义政府角色职能
当代西方学者既不赞成政府只承担守夜人职能的自由主义,也不赞成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干预主义,而主张有选择的干预“市场失败”。
他们认为,“政府不是喂养于天国、产奶于地上的母牛”,政府同市场一样会失败。政府失败包括官僚主义猖獗、行政效率低下、官员特权横行、机构自我膨胀、管理费用高昂、财政赤字剧增、以权谋私严重、大量财政经费落入特殊利益集团私囊等。因此,以“失败的政府”去干预“失败的市场”,必然是败上加败。
市场有失败,政府也有失败,那我们应如何选择?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查?沃尔夫主持完成)的结论是:
既要使政府在改善和扩展市场中发挥作用,又要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功能。也就是说,利用政府弥补市场缺陷,利用市场克服政府失败。
总结这一派的观点,主要有:
市场有失败,政府也有失败,政府失败既表现为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度造成市场进一步失灵,又表现为国家对经济干预不足使市场无法正常运行;
政府只能干预市场根本性失败,不能干预非根本性缺陷
政府要利用市场去干预经济。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发展趋势
政府职能逐步扩大
近两个世纪来特别是二战以来,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迅速膨胀。因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公共事务不断增加,为满足较高的社会发展,政府活动也随之增加。这就是“瓦格纳法则”.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认为,为满足较高的社会发展,政府活动也必然随之增加。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国家活动不断增加的法则”,该法则不断被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所证实。
政府职能体系中政治职能相对减弱
在早期的政府职能体系中,政治职能占有重要比重,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通过对内阶级镇压,对外扩张或防卫,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被视为是实行政治统治的必要补充,是从属于政治统治和为政治统治服务的。
然而,政治统治职能只能起到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不能消除这种矛盾和冲突。
统治阶级日益认识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两极对立最终会损害统治者的利益。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资资源的大幅增长,统治阶级可以为社会各阶级、阶层提供更多的分配份额,使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相对缓和。尽管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依然存在,但它以更隐蔽的形式体现出来。
由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增强和膨胀,从而使政府政治职能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
政府的管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激增,政府在许多方面感到力不从心。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被迫把某些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交还给社会,集中精力管自己应该管、有能力管、也管得好的事情。
现在许多西方国家实行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将公共服务或部分政府职能委托给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
日本政府将清洁卫生、维修公共设施、修建学校等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给地方自治体、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除社会福利设施外,其他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管理面达80%左右。
美国大约有35%的地方政府让私营公司负责收集城市垃圾,42%的地方政府使用私营企业经营城市公共汽车系统。
近年来,西方国家社会中介组织广泛兴起,这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趋势的重要反映。
政府通过宏观协调,将一部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交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代替政府进行管理,实现社会职能社会化,是当代政府职能发展新特点、新趋势。
宏观调控与综合协调职能增强
西方国家政府在实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的同时,十分注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
各国政府普遍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部门,建立和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美国的总统府,英国的内阁委员会、财政部,法国的总统府、经济计划厅等,都是承担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能的重要部门。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计划手段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
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指导性计划,对国民经济发展前景作出预测,向社会经济组织提供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综合信息;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预算调控、货币金融调控、物价调控等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以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竞争的公正性、合法性。
(二)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的涵义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政府职能转变的措施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职责范围、内容、方式进行的调整与转移。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中国加入WTO。
由于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政府职能配置、政府机构设置和政府行政运行方式,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转变。
由于中国加入了WTO,所以,中国政府的职能配置必须与WTO要求相适应,凡是不相适应的,必须按照WTO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转变。
政府职能配置、政府机构设置、政府行政运行方式适应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职能配置、政府机构设置、政府行政运行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职能转变内容:政府职能重心转变
政府工作重心的转变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变化决定的。
我国建国初期,阶级职能是政府职能的重心。其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政府职能重心便由阶级职能逐步转向社会管理职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
从发展趋势看,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将逐步从以经济职能为主向以经济和其他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并重的方向发展,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有序地发展。
政府职能内容转变
政府管理内容的调整变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政府职能优化及管理科学化的客观要求。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应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交还给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组织等,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自己的职能收归政府,避免政府职能的“缺位”,实现政府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的职能重新调整与组合。通过这样的职能转变,找准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位置。
政府职能关系转变
即政府系统内部纵向层级和横向部门之间的职能重新划分和配置。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和配置,应按照必要的集中和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
凡属国家事务和全国性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应由中央政府行使,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支付等也应由中央政府负责。
凡属地方性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应归地方政府行使,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支付等均应由地方政府负责。
横向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和配置,应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划分和配置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能,形成协调配合、完整统一的部门职能体系。
政府职能作用方式转变
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是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由以产品为对象的部门管理转向以行业为对象的行业管理
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管理
由重计划轻市场转向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
由单纯管理转向管理服务
通过这样的职能转变,真正做到政企、政事、政府和社会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政府机关主要通过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等方式,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放活。
政府职能的完善与发展
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职能,要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扩充和完善。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
当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的、需要政府出面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时,政府必须要增加一些新的职能,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也是政府机构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政企分开是政府的社会职责与企业的社会职责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开。
政府职能转变的措施
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
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
同时,政府要承担从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解决好企业办社会的具体问题。
裁减政府的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行政性公司,是从根本上取消管理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使企业成为无主管企业。
在过渡时期,可保留部分专业经济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将来企业的行业发展和行业自律等,应主要由行业协会来管理。
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在国有重点企业实行稽察特派员制度
在有些地方或有些领域派代表参加企业监事会等。
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历程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原因
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3、借鉴国外改革经验和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性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Ⅳ 我国政府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是准确界定政府职能,消除“三位”现象。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主要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要职能。只有按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要求去纠正好“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归位。
二是科学处理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时,应遵循受益原则、行政管理原则、国家利益原则。受益原则简言之就是谁受益、谁管理;谁制造危害、谁负责。行政管理原则就是对于无法用受益范围划分的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经济行政或者社会行政事务,按照行政管理的一定标准来划分。国家利益原则是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高度出发,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主权,协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关系的准则。
三是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确定政府公共支出范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调控应是按市场规则、适应市场要求办事。公共支出应主要用于“公共”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维持性支出,包括国防、基础教育、科研、卫生保健等支出;二是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补贴支出等;三是公共工程性支出,指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
四是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要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理念,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并根据行使政府职能的要求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体制,然后据此设置行政机构和人员配备,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实行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机构,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五是加强公共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要求政府提供的主要产品就是服务。也就是说,公共财政理念的内在实质就是服务性财政,政府的根本职能就是提供优质服务。所有的政府行为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间接地提供动力,其目的就是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让企业和居民唱主角。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直接参与者,即政府充当了所谓的“运动员、裁判员、决策者”一身兼三职的角色,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按照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干预来实现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市场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影响资源配置行为和影响经济主体作出判断、决策的是市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当前。我国已处于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因“入世”而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阶段之中,政府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尤其是国际化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政府要维护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通过自身改革实现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和透明度原则。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对企业逐步由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把不应当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当前最突出的就是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消除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世贸组织原则相悖的行政障碍,同时,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建立国内统一市场与公平竞争机制。政府要逐步从运动员身份中淡化出来,强化裁判员角色,把精力主要放在:在宏观上调控国民经济总量;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在微观上提供公共服务;培育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总之,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就是要给政府角色与行为进行科学定位、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裁判功能、导向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改革,其中前几次改革的目标是为了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压缩财政开支,从1998年开始的这次改革其目标主要是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转变政府职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来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这是因为,首先,旧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将越来越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如过多的行政审批制度肯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效率,从而成为深化改革的阻力。因此,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进入的效率要求必然导致政府要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减化行政审批程序,其次,加人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将在全方位受到国际经济竞争的冲击,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之中,它的不成熟必然导致与国际经济的差异。作为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载体的政府体制,需要向世贸组织原则靠拢。再次,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已由机构体制的改革深入到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入世贸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赋予了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活力。
如何来具体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才能适应世贸组织原则,保证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参与国际竞争呢?第一,通过取消各种政策优惠或限制来适应国民待遇原则。取消不同所有制或地域的歧视政策,实现所有企业的公平待遇。第二,通过取消市场进入管制,实现贸易投资和自由化来体现贸易自由化原则。建立在成员内的统一市场是入世的基本要求之一,统一市场不仅确保每个成员实施WTO协定的能力,而且能防止政府和市场壁垒的出现与增加。因此,“人世”后要按照WTO贸易自由化的原则,加快统一和竞争市场的建议。第三,通过杜绝“暗箱操作”,要求政府按透明的法律程序“依法行政”来实现世贸组织的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就是要求政府的行为模式完全采取公开的程序化和法制化方式。依法治国的要害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透明和稳定。政府的执法、行政实行“阳光公报”,红头文件公布于社会,形成“太阳下的权力”。将政府行政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既可以落实人民的知情权,有效保护人民的参政意识,又可以限制地方政府出台土政策的可能性。
Ⅳ 经济思想史政府职能的演变
(一)西方国家政府角色职能发展演变
前资本主义时期政府的角色与职能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的角色与职能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府的角色与职能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角色与职能
前资本主义时期政府角色职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自给自足,加之国民居住分散,交通与通讯不发达,以及在封建制下农民对土地的依附,使得为数不多的社会公共事务在分散状态下得到自行解决。
在自然经济状况下的政府职能,主要局限于“御外”和“安内”,维持国家统治方面。表现为政治统治职能极端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相对弱化。
自由资本时期政府角色职能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后,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作坊成为生产的主要形式。由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通讯的发达,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需求日益增加。
这一时期,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经济运行主要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无须政府过多干预。因此,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只提供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等最基本的核心公共产品,其余的事都交由市场自行调节。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论证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认为“利己的润滑油将使经济齿轮以奇迹般的方式来运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因此,亚当?斯密主张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守夜警察”政府职能有五项:
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制定和实施法律,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界定产权,保护产权;监督合同的执行;维系本国货币的价值。
这一时期的政府管理,奉行的是“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的信条,不直接干预社会经济活动。
垄断资本时期政府角色职能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深和“市场失灵”,导致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占了上风。因此,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直接干预,以弥补市场的不足,纠正市场的失灵。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管理,市场经济就会成为万恶资源,资源也会遭到毁灭和破坏。因此,政府不能仅仅充当社会秩序的消极保护人,而应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强力干预社会经济的先河,并因此结束了放任自流的资本主义时代。
美国总统罗斯福,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通过颁布和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包括紧急银行法案、节约法案、啤酒法案、农业法案、失业救济法案、工业复兴法案、以工代赈法案、社会保障法案、税制改革法案等,加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使美国经济走出了萧条。
其他西方国家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干预,以促进经济复苏。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干预经济,纠正市场失灵方面的职能作用主要有: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稳定宏观经济;
调节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
消除经济的负外部性效应;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等。
政府全面干预的结果,导致政府职能和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当代资本主义政府角色职能
当代西方学者既不赞成政府只承担守夜人职能的自由主义,也不赞成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干预主义,而主张有选择的干预“市场失败”。
他们认为,“政府不是喂养于天国、产奶于地上的母牛”,政府同市场一样会失败。政府失败包括官僚主义猖獗、行政效率低下、官员特权横行、机构自我膨胀、管理费用高昂、财政赤字剧增、以权谋私严重、大量财政经费落入特殊利益集团私囊等。因此,以“失败的政府”去干预“失败的市场”,必然是败上加败。
市场有失败,政府也有失败,那我们应如何选择?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查?沃尔夫主持完成)的结论是:
既要使政府在改善和扩展市场中发挥作用,又要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功能。也就是说,利用政府弥补市场缺陷,利用市场克服政府失败。
总结这一派的观点,主要有:
市场有失败,政府也有失败,政府失败既表现为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度造成市场进一步失灵,又表现为国家对经济干预不足使市场无法正常运行;
政府只能干预市场根本性失败,不能干预非根本性缺陷
政府要利用市场去干预经济。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发展趋势
政府职能逐步扩大
近两个世纪来特别是二战以来,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迅速膨胀。因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公共事务不断增加,为满足较高的社会发展,政府活动也随之增加。这就是“瓦格纳法则”.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认为,为满足较高的社会发展,政府活动也必然随之增加。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国家活动不断增加的法则”,该法则不断被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所证实。
政府职能体系中政治职能相对减弱
在早期的政府职能体系中,政治职能占有重要比重,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通过对内阶级镇压,对外扩张或防卫,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被视为是实行政治统治的必要补充,是从属于政治统治和为政治统治服务的。
然而,政治统治职能只能起到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不能消除这种矛盾和冲突。
统治阶级日益认识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两极对立最终会损害统治者的利益。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资资源的大幅增长,统治阶级可以为社会各阶级、阶层提供更多的分配份额,使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相对缓和。尽管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依然存在,但它以更隐蔽的形式体现出来。
由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增强和膨胀,从而使政府政治职能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
政府的管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激增,政府在许多方面感到力不从心。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被迫把某些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交还给社会,集中精力管自己应该管、有能力管、也管得好的事情。
现在许多西方国家实行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将公共服务或部分政府职能委托给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
日本政府将清洁卫生、维修公共设施、修建学校等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给地方自治体、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除社会福利设施外,其他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管理面达80%左右。
美国大约有35%的地方政府让私营公司负责收集城市垃圾,42%的地方政府使用私营企业经营城市公共汽车系统。
近年来,西方国家社会中介组织广泛兴起,这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趋势的重要反映。
政府通过宏观协调,将一部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交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代替政府进行管理,实现社会职能社会化,是当代政府职能发展新特点、新趋势。
宏观调控与综合协调职能增强
西方国家政府在实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的同时,十分注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
各国政府普遍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部门,建立和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美国的总统府,英国的内阁委员会、财政部,法国的总统府、经济计划厅等,都是承担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能的重要部门。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计划手段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
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指导性计划,对国民经济发展前景作出预测,向社会经济组织提供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综合信息;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预算调控、货币金融调控、物价调控等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以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竞争的公正性、合法性。
(二)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的涵义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政府职能转变的措施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职责范围、内容、方式进行的调整与转移。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中国加入WTO。
由于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政府职能配置、政府机构设置和政府行政运行方式,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转变。
由于中国加入了WTO,所以,中国政府的职能配置必须与WTO要求相适应,凡是不相适应的,必须按照WTO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转变。
政府职能配置、政府机构设置、政府行政运行方式适应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职能配置、政府机构设置、政府行政运行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职能转变内容:政府职能重心转变
政府工作重心的转变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变化决定的。
我国建国初期,阶级职能是政府职能的重心。其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政府职能重心便由阶级职能逐步转向社会管理职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
从发展趋势看,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将逐步从以经济职能为主向以经济和其他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并重的方向发展,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有序地发展。
政府职能内容转变
政府管理内容的调整变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政府职能优化及管理科学化的客观要求。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应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交还给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组织等,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自己的职能收归政府,避免政府职能的“缺位”,实现政府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的职能重新调整与组合。通过这样的职能转变,找准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位置。
政府职能关系转变
即政府系统内部纵向层级和横向部门之间的职能重新划分和配置。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和配置,应按照必要的集中和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
凡属国家事务和全国性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应由中央政府行使,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支付等也应由中央政府负责。
凡属地方性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应归地方政府行使,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支付等均应由地方政府负责。
横向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和配置,应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划分和配置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能,形成协调配合、完整统一的部门职能体系。
政府职能作用方式转变
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是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由以产品为对象的部门管理转向以行业为对象的行业管理
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管理
由重计划轻市场转向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
由单纯管理转向管理服务
通过这样的职能转变,真正做到政企、政事、政府和社会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政府机关主要通过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等方式,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放活。
政府职能的完善与发展
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职能,要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扩充和完善。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
当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的、需要政府出面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时,政府必须要增加一些新的职能,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也是政府机构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政企分开是政府的社会职责与企业的社会职责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开。
政府职能转变的措施
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
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
同时,政府要承担从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解决好企业办社会的具体问题。
裁减政府的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行政性公司,是从根本上取消管理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使企业成为无主管企业。
在过渡时期,可保留部分专业经济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将来企业的行业发展和行业自律等,应主要由行业协会来管理。
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在国有重点企业实行稽察特派员制度
在有些地方或有些领域派代表参加企业监事会等。
4
Ⅵ 政府职能的历史演变
正好以前写给这方面的论文,那我说说近代政府经济上的职能吧。
近代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时期,三代政府,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各不相同,对经济产生了不同影响。清政府的最大贡献在于开经济立法之先河,鼓励民办企业的发展;北洋政府实行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这一时期的市场机制初步形成,自由经济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承袭了一部分北洋政府的政策,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情况下,民族经济发展迅速,30年代经济达到近代高峰。和以前政府相比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也在发生转变,由自由经济向统制经济过渡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与当时的战争局势和世界背景有关,后期经济命脉被官僚资本主义把持。三代政府都面临财政危机在经济方面的共同之处就是债务繁重,通过税收转嫁在人民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资本主义走在崎岖坎坷的道路上。
清政府
政治改革,走向君主立宪,模仿西方建立最早的经济管理机构。经济立法第一次高潮
北洋政府
沿用和修改清末经济立法
近代自由经济发展到高峰。推行鼓励实业,奖励工商的措施。裁厘减税鼓励出口
南京国民政府
前期自由经济,度量衡和币制统一
后期统制经济,建立国家资本主义。
纵观三代政府的经济政策,既有不同又有沿袭,有的政策方针是好的,起到了一定效果,然而战乱时代,,地方财政各自为政,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的财政才真正统一。军阀混战政府的主要力量并不是放在经济建设上,而是在争权夺势,划分割据势力,维持统治上,导致债务问题严重。
Ⅶ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
Ⅷ 试述我国政府职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原因: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自由、民主、参政意识。
趋势:建立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