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女性受不公平待遇的故事
杀妻求将。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版杀死来自权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刘安杀妻。
却说玄德匹马往山中逃难,正行之间,背后一军来赶,回头视之,乃孙乾也。相抱而哭。玄德曰:“吾今二弟不知存亡,老小失散,吾将自尽矣!”孙乾曰:“不可。何不投操,以图后计?”玄德依其言,寻小路投许都,路上绝粮,于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忽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后生出拜,问之,乃猎户刘安也。闻是同宗豫州牧至,遍寻野味不得,杀其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二人饱食。天晚夜宿,至晓辞,去后院取马,见杀其妻于厨下,臂上尽割其肉。玄德问之,方知是他妻肉,痛伤上马,欲带刘安去。安曰:“老母见在,不可远行。”玄德谢了,遂取路出梁城。忽见尘头蔽日,漫山塞野军马来到。玄德迎之,乃是操军也,直至中军旗侧,下马拜迎。操亦下马答之。说失沛城、散二弟、陷老小,操亦下泪。更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操令孙乾以金百两赐之。
B. 中国历史上女性社会地位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远古社会抄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所以是社会的领导者,占主导地位。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主要是劳动者的生产者,地位低下。中国古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女性地位仍处于较低地位,但仍可上阵杀敌等。进入封建社会后,地位虽不如男子但是具有一定的权利,对其的限制也不是很多,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女子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允许女子改嫁,服饰上宽衣窄袖,坦胸丰满溢出,到了武则天是尤甚,女子可拥有官职。,甚者是武将的官衔。大宋朝程朱理学的时候才提出三从四德的观点,人们有了理学的束缚,使女子的地位以及生活得到很大的限制,出现“七出”等法律的明文限制,到明朝理学被极为推崇,出现贞洁牌坊等一些列惨无人道的手段来限制女子的自由,一直沿用到中华民国的成立,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中有允许婚姻自由,女子获得学习权利,效果虽不是很明显,但是出现了许多女性学者,以及为解放妇女而进行的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陆续颁布了许多使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法律法规,现如今女子的地位与男子基本平等,但也有在就职,就学等方方面面的不平等。
这是就我掌握的知识自己总结的,希望能有用
C.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需要详细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妇女干政自古有之。"一般认为,北朝以降宫廷妇女参政是武则天掌政、称帝的主要背景因素。"(陈弱水《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第682-683页)武则天与高宗合称"二圣",便是延续这个传统的最好证明。(陈弱水《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第682-683页)中国古代的妇女,生活在宗法礼教的桎梏之下,是很难摆脱纲常教条、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的束缚而获得真正的人生解放的。但是,带有胡人血统,受北朝传统影响较大的皇室和深受胡风熏染的社会风气所提供的历史条件,使唐代妇女在生活上比其他朝代相对的自由与开放,也有更多发展才华的机会。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与社会风气,给武则天和唐初其他女性参政者提供了基本条件,冲破礼教的束缚,克服各种阻力而登上政治舞台,甚至掌控国家大权。她们在当权期间所实行的措施,虽然多是基于获取个人的政治利益而非源自强烈的"女性意识",但在这个有利的先决条件下才得以顺利推行,最后产生妇女地位提高的客观效果。换言之,唐初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是历史因素与客观环境下的产物,不是武则天独特的"女性意识"所创造的,也不能说明"女性主义"在唐初已经出现。武则天以后的女性干政者如韦后、安乐公主、天平公主等确实在同样的历史背景和武则天的影响下,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女性的地位,为自己争取更高的政治威望和权益,因5此,形成了一种"女权意识"高涨的表面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到中唐以后便再也没出现过。为什么呢?其中主要的原因有是社会环境的变迁。首先在玄宗朝,宫廷里屡经女性干政导致宫廷流血政变后,皇族妇女出现了"儒教化"的现象,否定了女性干政的正当性(陈弱水《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第684页);其次由于安史之乱后,朝野上下出现排胡的思想意识,民间一改过去崇尚胡人社会习俗的现象,妇女的生活不如唐初开放与自由,社会地位不如前。由此可见,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才是影响唐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先决条件,并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妇女意识造就了妇女地位提高的现象,单凭武则天和当时其他女性参政者所实行的措施也不能形成唐初女性主义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从武则天个人的因素来观察,她的政治野心与各种政治手段,与她个人的少年生活经历和环境有脱离不了的关系。许多学者的研究已肯定了这一点。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武则天早年的一些生活经历。武则天出生在一州之督的富贵之家,她的童年生活自然是丰衣足食,不虞匮乏的;更何况母亲杨氏是隋朝宗室,名门之女,父亲武士彟娶了杨氏为继室后,官运亨通,事业顺利,当然是特别宠爱杨氏。在爱屋及乌的情况下,武则天姐妹三人也当然更受父亲的疼爱。但是好景不常,武士彟在贞观九年(635)病故于荆州都督任上,武家立时失去了往日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生活也自然远远不及过去那么的奢华舒适。由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继室,而武士彟生前对杨氏及武则天三姐妹特别偏宠以至忽略了前妻相里氏所生的二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兄弟,他们内心早已不满,及武士彟一死,便自然发生"诸子事杨不尽礼"([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〇二《武士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5836页)的事情。不只是当家的武元庆和其弟元爽对杨氏母女冷眼相待,就连武士彟的其他子侄,如"兄子惟良、怀运……等"也"遇杨氏失礼"。(《旧唐书》卷一八三《武承嗣传》,第4727页)武则天母女备受家人亲友的歧视与排斥,生活大受打击。在家道中落,受尽欺负和委屈,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下日渐成长的武则天,倍感受到世态的炎凉。在满腔积怨却无从发泄与申诉的逆境里,武则天锻炼得更加刚毅坚强,也慢慢地酝酿着反抗和报复的心理,并深切地体验到地位与权力的重要性,自然而然会渴望有朝一日能以自己的力量脱离困境,争取美好的生活。这种潜伏着的报复心理,使她在长大后一心要爬上权力的最高峰,以至不择手段,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严厉打击反对她的任何人与物,同时采取各种可行的手段和利用各种可用的资源去收买人心,加强自己的威望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还有,武则天为太宗驯马一事,也生动地反映出她那种一般嫔妃所没有的胆识与能力,刚烈、动辄攻击及敌视不顺从的人或物的心理和暴力的倾向,不择手段的思想意识。长期的宫廷生活,更让武则天洞悉了宫廷内外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种种丑恶现象。她不但看清楚了世道的冷酷无情,也深深地体验到要摆脱受制于他人的地位,还得靠自己去搏斗,去学习和施展玩弄权术的本领。日后的武则天便是以这一种思想意识来安身立命和驾驭群臣的。
D. 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
不像楼下其他人,我用古代很有代表性的故事来举例~ 西厢记应该知道吧,算是中国古典爱情第一小说。我们现代人赞扬这部作品的冲破禁忌的传世佳作,而在古代这部作品彻头彻尾被视为荒淫无耻的邪典禁书。也就是说那个时代普罗大众的价值观比西厢记更保守。而西厢记不过就是说一个弱女子暂住一家寺庙,有个还愿的书生从和尚那里了解到有个女人住在寺庙里,去偷窥女孩散步,进而两人见了一两次面而已。这都在我国古代社会视为大逆不道的事。看看红楼梦里宝玉给女孩送西厢记的书本时那种如获至宝时的情况来看,就算是曹雪芹时代这种礼教害人的情况还是很明显。还有很多古画,看看宋朝的《耕织图》里面下田的都是男人,雍正的cosplay作品24节气耕作图里的农民生活是女人都会待在房子里,下田或者其他重活累活都归男人。看看乾隆下江南的宫廷画,一张画里或许有几百上千个人物,可是女人都待在家里不出门。所以古代女人甚至连踏出家门都不行,抛头露面,足不出户这些词都是古代限制妇女人身自由而出现的专用名词。古代妇女的地位甚至低于自己的儿孙,要是丈夫去世了儿孙成年了就要听从儿孙的话,而且我国古代计算人口都会把女人归类到财产一类,不会把她们算成人,所以这种社会体制和主流意识是根本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或者资本萌芽,更不可能出现科技和工业。也不会出现花木兰这类人物。
E. 问人 两个中国历史上的女人
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唐代蒲州永乐人(山西永济人)。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虽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体有狐臭,因此特别喜欢沐浴。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开元二十二载(734年)她被册立为李瑁的妃子,后又受令出家,天宝四载(745年),杨氏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杨氏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她真叫玉环吗?
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可能这两个名字都属杨美人,一个是真名,一个是昵称。
管杨贵妃叫什么,那个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欢。说他是老男人,一点不假,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杨氏才22岁,而他已经56岁了。老是老点,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够为所欲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么,而且也不管她嫁没嫁人,甚至都不考虑她嫁的是自己的儿子,只要他喜欢,便一定要夺过来。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时宫廷“胡风”盛行,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没有卫道士哭闹着向皇上谏劝什么“人伦之理”。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唐玄宗还是做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让杨玉环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方便他们偷情。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亲之责”,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不久,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当时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
对此,唐人李商隐有话要说。他在《骊山有感·咏杨妃》
里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看来寿王真是郁闷至极、尴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顾人伦,依然要夺子所爱,那就只能感叹杨玉环的美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根据常理推断,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可能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笫之欢,更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犹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
如《旧唐书》所述:“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专房宴”的提示。后世诸多文学作品,极尽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贵妃“以色邀宠”的本领,我以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当然,再老的男人,对美色还是很受用的,何况这位美人儿长得如天仙一般。
《霓裳羽衣曲》
杨玉环除却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了。这一点,从他“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的欣喜语气里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在梨园都曾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过“宫廷乐队”,选拔子弟300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作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有白居易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杨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杨玉环自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此外,杨玉环在宫中与安禄山有染,但最终玄宗还是难以割舍她。直至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今陕西兴平县有杨贵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墓侧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代诗碑。临潼骊山北麓有华清池,传为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遗迹,其中尤以“贵妃池”更为著名,传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池侧有“凉发亭”,传为贵妃浴罢凉发梳头之处。这些名胜古迹因为与古代著名美人杨贵妃有密切关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郑处诲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它为“雪花娘”。玄宗令词臣教以诗篇,数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颂出来,逗人喜爱。玄宗每与杨贵妃下棋,如果局面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玄宗输了棋,就叫声“雪花娘”,这只鹦鹉便飞入棋盘,张翼拍翅,“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明皇杂录》)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花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十分伤心,将它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元朝诗人杨维桢《无题效商隐体诗》云:“金埒近收青海骏,锦笼初放雪衣娘。”(《铁崖集》)就是咏及玄宗与杨贵妃的宠物白鹦鹉的。玄宗对宠物白鹦鹉尚且如此珍惜,其对杨贵妃的厚宠更不待言了。
由于杨贵妃得到重宠,她的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玄宗还亲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
有一次,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可是,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土只得又把她召回来。750年,贵妃偷了二十五郎邠的紫玉笛,独吹自娱。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张祜《分王小管》诗云:“金舆还幸无人见,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诗叩弹集》卷五)就是咏此事的。杨贵妃知道玄宗没有她,便寝食不安,更为骄纵,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时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之谣。(《杨太真外传)))李肇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唐国史补》卷上)杜牧《过华清宫》诗云: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岭南贡荔之事,后世岭南荔枝有“妃子笑”者,据说得名于此。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
杨贵妃在长安庆祝最后一次生日,是755年六月一日于华清宫,玄宗令梨园置乐,于长生殿奏新曲,未有曲名,适广东南海进荔枝到,遂以《荔枝香》为曲名。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玄宗与贵妃的悲剧故事。
杨贵妃能诗,《全唐诗》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云: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这是以女人写女入的舞姿,比之秋烟芙容,若隐若现;复比之岭上风云,飘忽无定,更比之柳丝拂水,婀娜轻柔,衬以罗袖动香,可谓出神入化。在诗词中反映杨贵妃的故事是很多的,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云: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贵妃放事。至于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句(《李太白全集》卷五)更成为千古绝唱。贵妃死后,玄宗人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杨太真外传》)这就是后来宋词《雨霖铃》词牌的由来。
在戏剧中演杨贵妃的故事更多,元朝白朴撰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明朝有屠隆隆《彩毫记》传奇、吴世美《惊鸿记》传奇、无名氏《磨尘鉴》传奇,清朝有洪升《长生殿》传奇,京剧有《百花亭》、《贵妃醉酒》、《太真外传》、《马嵬坡》等,其它地方剧种也有许多演杨贵妃的故事,真是不胜枚举。尤以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贵妃醉酒》,以其独创性及卓越演技唱腔,饮誉海内外。小说则有《杨太真外传》、陈鸿《长恨歌传》、《隋唐演义》等。
杨贵妃与含羞草
有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植株上缀以数朵谈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
传说杨玉环初人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含羞草的叶栖基部,
有一个薄壁细胞组织叫做“叶褥”,平时里面充满了足够的水分。当叶片受到刺激时,薄壁细胞里的水分,在植物电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由于叶片的重量增加,就产生了叶片闭合,叶柄耷垂的现象。含羞草植株纤细娇弱,为了生存,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
汉成帝皇后(前45年—前1年)原名宜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
赵飞燕出生后便被父母丢弃,三天后仍然活着,父母也觉得奇怪,就开始哺育她。稍大后,她同妹妹一同被送入阳阿公主府,开始学习歌舞。她天赋极高,学得一手好琴艺,舞姿更是出众.
汉成帝刘骛喜欢游乐,经常与富平候张放出外寻欢作乐,他在阳阿公主家见到赵飞燕后,大为欢喜,就召她入宫,封为婕妤,极为宠爱,后又废了许皇后,立飞燕为后,赵飞燕之妹赵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
汉成帝死后,赵飞燕姐妹无子,由定陶王刘欣即位,即汉哀帝,赵飞燕被尊为太后,哀帝没过几年就死了,汉平帝刘衍即位,后由于其妹合德害死了后宫的皇子,被送去陪葬陪孝成皇帝,赵飞燕则被贬为皇后。
当时民间曾流传有这样一首童谣:“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琅,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说的就是赵飞燕,燕燕尾涎涎说的是赵飞燕的美貌,木间仓琅琅说的是她将当皇后。
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著名舞蹈家,汉成帝刘骜最宠幸的皇后,又是身材最为苗条,姿容最为秀丽的绝色美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应玄完全之诏创制“清平调三章”歌颂杨贵妃的艳美时,其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绝句。可见她的美,在李白心中,占有绝对的席位。我国历代文人学士在吟诗作赋时多提到她的名字,并且创作了不少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诗歌、绘画等文艺作品,唐代诗人徐凝作《汉宫曲》题写了:
水色箫前流玉霜,
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
三十六宫秋夜长。
故而使得她精美绝伦的舞蹈技艺,广为传诵和发扬。赵飞燕,被称之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舞蹈家是当之无愧的
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任皇后赵飞燕,她妖冶冷艳,舞技绝妙,与妹妹赵合德同封昭仪,受成帝专宠近十年,贵倾后宫。是何缘故使得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呢?
F. 历史上女性的地位
19—20世纪:女性文学的绚丽日出
伊丽莎白·詹威在《美国当代文学·妇女文学》中指出:由于女性文学来自被抹煞的人类“另一半”的生活经历,需要“用一种不同度数的镜片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1〕也就是说, 这个“镜片”的“度数”要和女性文学的实际相符相配,就必须从女性文学的诞生说起。
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语言中,人类(humanbeing)、人(human )、历史(history)等词语都不包括女人, 她们在人和历史的范畴中是不在场的缺席者。文艺复兴、启蒙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抽象的人,如果具体化一些则仅指男人。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只是男权宣言,发现了这一点的阿伦普·德·朱戈在法国大革命两年后的1791年发表了《女性与女性市民的人权宣言》,她后来因此而被送上了断头台。拿破仑法典则明文规定:“未成年者、已婚妇女、犯人及精神病患者没有行使法律的权利。”美国妇女在解放黑奴的运动中才意识到自己和黑人一样处于无权地位,所以积极投入奴隶解放运动,并引爆了19世纪20—40年代的女权运动,于1848年发表了类似法国女权宣言的《女性独立宣言》。在这个宣言中,她们把“人”这个词改写为“@①”。〔2〕由此可见, 女性的觉醒始于认识到“人”这个抽象概念掩盖下人和人事实上的不平等,始于女人追求和探寻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到20世纪60年代即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被誉为美国现代女权运动之母的贝蒂·傅瑞丹在她的《女性迷思》和《第二阶段》里对此有详细记述和反思。“女性迷思”(Feminine Mystique)是她在1963 年对当时一种关于女性的错误思潮的命名,指仅以“性”和生物上的母职来定义女性。〔3 〕她把美国两次女权运动中女人走出家门争取与男人同等的工作权利的斗争称为“激昂之旅”,目的是“寻求新的认同”,是“强烈拒斥对女人所作的定义和认定。她们努力想证实:‘女人也是人’”。这些都说明西方女权运动的思想动力也是从人的发现觉醒到女性的发现觉醒,说明女性的发现和觉醒是人文价值理想的深化和具体化,这也就是我在这里命名的女性人文主义思想。
世界范围的女性文学只能出现在现代工业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及宗教改革之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型期间,出现在现代人文思想深入人心的现代性进程之中。这在各国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是在19—20世纪才汇集成世界性的文学潮流,尤其是在本世纪后半期西方妇女争取人的权利的女权运动推动下,女性文学遍及全世界发达与不发达地区。法国17、18世纪虽然被称为“女性的时代”,但20世纪前女作家少得可怜。即使在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希腊,大批女作家的出现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4〕就此而言,19—20 世纪也可以说是女性文学的世纪,是女性文学在世界范围的绚丽日出。
在中国,女性文学的诞生与世界各国同中有异。我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的前言中,具体分析了本世纪初西学东渐、兴办女学、大学开女禁、招收女留学生等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以及“五四”思想启蒙的精神成果(人的发现、觉醒女性的发现、觉醒与女性文学诞生的内在联系),分析了“五四”前后出现的我国第一批既受过传统文化的良好教育又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现代知识女性。没有这样的现代知识女性便没有我国的女性文学。我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女性文学“与人性、个性同命运”,“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进步同命运”。现在可以补充的是,女性与女性文学,和人性的完善、个性的解放、和民主、自由、平等、文明、进步、和平、发展这些人类共同珍惜的价值观念同命运,和女性人文主义价值的全面实现同命运。
不同的是,西方各国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一般相距200—300年,而我国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由一些思想先驱在人的解放这个命题中同时提出来的:
在占人类半数的女性,人格尚不被正确的认识,尚不能获得充分的自由,不能参与文化的事业以前,人类无论怎样的进化,总是偏枯的人类。〔5〕(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我国人的解放与女性的解放在同一个时间平面上同时提出,固然缩短了西方妇女那样漫长的酝酿等待期,但也使女性觉醒后的路格外曲折漫长,使她们常常要承受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早期女作家庐隐、石评梅、冯沅君的作品里那种浓得化不开的迷惘、徘徊、悲凉之气,便源于这种女性解放的理想与封建古国沉闷落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鲁迅作为反封建思想斗士也是妇女解放的坚定的倡导者,但他很快就清醒地觉察到了女性解放前程的暧昧不明,提出了“娜拉走后怎么样”的问题并且不得不让勇敢的子君孤独悲凉地死去。
我国女性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正是因为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理想的群体性觉醒,出现在第一批现代女作家群——“五四”女作家——的作品中,尽管这种觉醒难免带有初醒者的朦胧迷惘和不成熟。有论者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是欧洲中心论,因而“五四”女性对易卜生《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的价值认同也在此列。这是无视本国本民族社会现实的历史发展外因论。诚如严家炎先生所指出的,“把科学理性、工业化、现代化当作欧洲国家垄断的专利,才是真正的欧洲中心论。”〔6〕女性文学19—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充分说明了“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7 〕这一现代人文思潮对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吸引力。这是超越民族、地区和时间的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对于深受阶级的与性别的双重压抑之苦的中国女人更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认同感。娜拉的“首先我是一个人,和你一样的一个人”虽然是从一位欧洲白人妇女的嘴里说出来的,也表达了中国女性求解放的心声,因为在尚未取得人的独立自由这一根本点上,全世界妇女的处境和向往追求是相同的。
以上对我国女性文学诞生的叙述和分析,可以确定女性文学这一概念内涵的历史性和现代性。也就是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现代人文价值内涵的女性的新文学。伊丽莎白·詹威所说的阅读分析女性文学所需要的“不同度数的镜片”,具体地说就是现代的具体的作为人的女人和作为女人的人。前者所界定的是“女人是人”,后者所界定的是“女人是有她与生俱来的自然性别的人”。这也就把忽视自然性别的“男女都一样”和强调性别差异的“男女不一样”在女性人文主义这一价值目标下统一起来,就是“五四”思想者所提出的“为人和为女的双重自觉”。
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化大力气建立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与自然性别(sex)这两个概念, 是根据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的基本理论“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变为女人的”发展而来,对于解构父权制的性别统治性别歧视使女人认识到自己“他者”的和“次性”的位置具有一种革命的洞察力,但女人在意识到这一切的同时也就要求改变要求超越,朝着做一个完整的健全的女人这一目标改变自己超越自己,这种坚忍不拔愈挫愈奋的探寻是我国20世纪女性文学的思想动力。“社会性别”和“自然性别”这两个概念以及我国女性文学研究所常用的“女性意识”、“性别意识”、“性别立场”都不足以完整地把握女性文学这一性质。因此,“作为人”与“作为女人”这两个介词结构短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如此,才能把女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把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在现代人文理想的目标下统一起来。
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字面上把女性文学理解为一种按性别分类的性别文学,就像青年文学按年龄分类,西部文学按地域分类,女性文学不过是特别标出作家性别的一种性别方言罢了。果真如此,女性文学就不仅失去了它起码的理论意义,而且可能起到强化女人“第二性”位置的作用,使生而为女人者感觉到某种看不见也说不出的以宽容面目出现的性别歧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女作家拒绝认同女性文学这一命名的心理原因。而且越是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强,对两性不平等有深刻体验的女作家越是拒绝把自己归入女性文学名下。
女性文学既是性别文学又不是性别文学这一悖论,可以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理论来说明。概念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不是同一的相等的,语言相对于它所指称的对象既是照亮又是遮蔽,它的意思是某种暂时的、有待于发现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符号可以完善的穷尽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全部涵义。因此,概念的意思(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概念)常常是包含着悖论的有待于发现、填充和更新的。〔8 〕前述美国《女性独立宣言》把“人”这个词改为“@①”,中国女学生把讲义上的“他”改为“@②”,美国女性在history之外又创造了一个herstory, 便是女性在人的范畴里要求男女平等而在符号学上的体现。
索绪尔认为语言中的意思只是一个差异问题,每一个符号的意思只是因为它不是其他符号的意思。如果我们要相对稳定地和准确地界定一个符号的意思,便应该把与它相近的或似是而非的意思排除出去,也就是要从该符号不是什么入手。
女性文学不是什么呢?
前述关于性别文学的悖论,意思是女性文学虽然以“女性”这样的性别概念为标志但并非凡是女作家写的就是女性文学。作家的自然性别固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前述女性文学的现代性这一特质在时间上排除了“五四”以前的妇女古典诗词,包括以秋瑾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前后表现了鲜明的妇女解放要求的作品,应历史地看作是我国女性文学的萌芽或前驱。女性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应如何概括?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及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讨论这一概念时,一般认为应该是体现了女性意识的作品,伊丽莎白·詹威认为要看她对自己所写的生活内容的体验、理解是否是女性的。鉴于女性意识、性别意识这些概念含义的模糊性,我认为应在前面冠以“现代”二字加以限制。这就把那些虽为现当代女作家所写却体现了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的作品排除在外。〔9〕
女性文学也不是一个题材概念。人类生活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参加和共同维系的,尽管历史对男/女、社会/家庭的角色位置进行了等级制的刻板定位,但任何生活领域都难以截然划分为纯然男性或纯然女性的题材,任何女人的问题都和男人有关,反过来说也一样。题材决定论的实质是题材等级论,即等级制的公众/个人、集体/私人等二元对立模式。前者似乎是男性领地而后者则似乎注定属于女性。庐隐、萧红等均因此而受到过非议。近年来这种以题材等级论鄙薄女性文学的现象明显升温,出现了种种以“小”和“私”为中心词的命名(“小女人散文”、“私小说”、“女性小品”等)。事实上题材本身无所谓价值上的大小高低,重要的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和写得怎么样?女性写作和男性写作在这方面的区别不在题材而在女性,一般来说习惯于以内视角和个人记忆、个人生存体验来处理各种生活范围的题材。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中国女性文学,在现代性进程中事实上出现了哪些形态类别了。女性文学和我国20世纪历史息息相关,不可能摆脱种种历史合力的牵制而只能在历史给定的不尽相同的条件下做出不尽相同的选择,从而呈现出现代性进程的丰富性。诚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言,“语言并非是一个规定明确、界限清楚,包含着表现者和被表现者对称单位的结构。它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蛛网,网上的成分不断交换和循环,没有一个成分受到绝对的限定,每一种东西都受到其他各种东西的牵制和影响。”〔10〕在这个“无限展开的蛛网”上有的成分发展了,有的成分消失了又复现了,也有新的成分出现、发展或消失,也有的成分发生了变异成为不是它原来的东西。“女性”、“妇女”、“女性主义”便是女性文学发展进程这张蛛网上三个重要的“网结”。在我国女性文学之现代性进程中,恰恰可以梳理出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这三种形态。
“女性”(female)是女性文学及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它和“妇女”这个概念是同义的可以互换的吗?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在我们这里基本上是作为同义词来使用的。女性与妇女这两个概念的混淆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女性文学批评对女性文学现代性的漠视与无视。
据美国后结构主义学者白露考证,我国直至清末还没有“女性”这一概念。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不存在一个超越社会人伦关系的女性概念,凡指称女人的词语都是指在具体的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女人,如次于儿子的女儿、次于丈夫的妻子、次于父的母等,各人只有根据自己在亲属关系中规定的角色规范立身行事,才能取得被社会认可的角色规范立身行事,才能取得被社会认可的角色位置。“女性”这个词与“他、她、tā@③”这些人称代词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白话文学的主题之一,是一个超越了亲属人伦范畴超越于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对女人社会角色定位的一个革命性反叛性符号,〔11〕也是一个有待发展和完成的概念。从20、30年代的一些论文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这一有别于恪守三纲五常的传统女人依附性身份的概念,有的文本为了与旧式的传统女人相区别,常常在“女性”前面加上一个“新”字,“新女性”便成为“现代女性”的同义词。白露也指出了“女性”一词的负面含义如被动、柔弱、智力与生理上的低能等,这恰恰是女性概念的暧昧性不稳定性而在运用过程中被男性偏见所填加进去的意思。
白露还考察了“妇女”(Woman)这个概念内涵的变化。 在传统话语中,泛指女人时有女子、妇人、妇,也有妇女这个词,都是指的传统女人。白露所分析的妇女这个概念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被填加进去的意思。 她指出早期共产党人将欧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中的Woman译作妇女,强调社会生产与妇女的关系,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的翻译奠定了“妇女”一词的政治意义,30年代农村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以至毛泽东时代国家、妇联等政治机构继续沿用的“妇女”一词也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12〕“妇女能顶半边天”便是从生产劳动和政治功能的意义上使用的。
可见“女性”“妇女”这两个词尽管都指称了“女人”这一性别,但二者的内涵并不一样也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之中,前者以区别于旧式女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内涵,而后者则是一个被国家权力话语政治化了的意识形态话语。在日本,妇女的概念一般是指没有解放的老式女人;而女性一般是指现代社会中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解放的新式女人。〔13〕就一般意义而言,我们今天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也应有这样的大体上的区别。
“女性”、“妇女”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恰恰与“五四”到十年“文革”女性文学的历史嬗变形成同构的关系,也就是说,上述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恰恰对应了相应的两种不同的女性文学类型的基本内涵。我国女性文学与女性这个词同时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20年代后期与妇女概念内涵的政治化功能化的同时,出现了女性文学的分化,逐渐形成了恰与妇女概念的新内涵相对应的妇女文学,并在40年代出现了女性文学与妇女文学在不同的话语空间的并存现象。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区工农兵文学被规定为新中国文艺的共同方向,女性文学与“五四”人的文学同时被阻遏,妇女文学以顺应时代潮流和主导意识形态的方式与工农兵文学一起得到了长足发展,直到在“文革”十年中被推向极端而走向反面。80年代初,随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女性与女性文学再次出现,成为当代文学中一支既有别于男性文学又有别于妇女文学的现代性的女性文学。而妇女文学则走向了衰微。在女性文学的发展中,大约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出现了女性主义文学这一新类型,而更多的女性文学也在继续发展。
就这三种女性文学类型的关系而言,妇女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话语环境下由女性文学衍生出来的两个分支。应该承认即使是妇女文学,在其发生之初,也还是基于女人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的现代性进程的产物,但二者的思想资源不同。妇女文学的思想资源来自社会主义的妇女观,主张妇女应投身于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洪流之中,在社会/阶级/集团的解放中解放自己,故更多着眼于社会底层妇女,主张知识女性要向工农兵学习,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故其主人公多为各种社会/阶级/集团斗争中的女英雄。至于这种“社会解放我解放”的模式,究竟能否解放妇女和在何种程度上解放妇女,那是另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妇女学理论问题,本文暂不展开论述。女性主义文学的思想资源显然是80年代中期才陆续译介过来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但就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看,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更多地吸取了弗尼吉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和贝蒂·傅瑞丹的《女性迷思》、《第二阶段》这些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女性人文主义思想,而对西方激进的和学院派的“性政治”“累斯嫔主义”以及建立在男/女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上的性别对抗路线则采取了谨慎的既有所认同也有所保留的态度,王安忆、铁凝的一些小说则对这些理论进行了严肃的艺术探索,从而使自己与西方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拉开了距离。〔14〕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女性主义文学从自在到自觉,对中国妇女尤其是中国知识女性、职业女性的精神成长和主体性建构进行了默默的和艰苦的探索,如80年代的张洁、张辛欣、残雪、陆忆敏、萨玛(崔卫平)、王小妮、伊蕾、翟永明、张烨、张真、叶梦、斯好,90年代铁凝、蒋子丹、方方、徐坤、徐小斌、陈染、林白。这里有一些作家在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这两个类别中同时进行了探索,正如丁玲是现代文学中在女性文学与妇女文学这两种文学中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一样。不同的是前者基本上出于她们的自觉选择而后者则是无奈的在时代纷纭复杂的历史潮流里跌着跟斗,而一些众所周知的女性文学文本还受到过多次批判。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比丁玲年轻得多的蒋子丹、徐坤们不再是别无选择而是在一定限度内赢得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有论者批评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对女性文学和妇女文学这两种文本存在着严重的偏斜和理论上的误植,并认为这样的批评拉大了这两种文本的距离。〔15〕此言恐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偏离了这两种文本的实际。由女性文学而出现了与主导意识形态同构的妇女文学,这本身就说明了二者的差异,加之政治作为一种强大的权力话语的控制和干预,使原本具有合理性的妇女文学走向了政治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女性这一概念的现代性内涵,导致了女性、妇女在生活中和文学中的双重失落,在被男性化的同时也失落了自己作为精神上独立自主的人的价值。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新生,其内在的思想底蕴不能不是对政治化的妇女文学的反思。这不是哪一个女作家个人的问题,这两种文本的差异自然也不是依照哪一位批判者主观意志所能够消泯的。论者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水》、《田家冲》,50年代菡子、茹志鹃、刘真等对战争题材的书写归之为“政治文本”,意思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讲述”。萧红的《呼兰河传》,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不幸也被划入“政治文本”。至于是什么样的政治则语焉不详,更不提即使是这些对当时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直接讲述”的作品(且不论这样的概括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是不准确的),也有不少为当时的政治所不容,刘真的《英雄的乐章》、《春大姐》,茹志鹃的《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宗璞的《红豆》等都受到过左倾政治的批判,至于杨沫的《青春之歌》在政治压力下由初版本到再版本的重大变化,更是政治对妇女文学的强力扭曲和规范。在这里,女作家和女性文学批评者的价值立场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从妇女作为人的价值立场出发还是从泛泛而论的暧昧不明的政治立场出发?论者将庐隐、冰心、凌叔华、苏青、张爱玲及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张洁的《方舟》、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等归之为“性别文本”即“渲染性别意识、批判父权话语的文学书写”。这“性别文本”是指女人的“自然性别”(sex)还是“社会性别”(gender)?而“性别意识”包不包括女人作为人的意识?而“渲染性别意识、批判父权意识”这样的界定,即使仅指上述的女性主义文学,也基本上不符合这些作品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徐坤的《女娲》、《出走》、《厨房》,蒋子丹的《桑烟为谁升起》、《绝响》、《等待黄昏》、《贞操游戏》、《从此以后》,铁凝的《玫瑰门》、《对面》、《麦秸垛》、《棉花垛》、《孕妇和牛》,陈染的《破开》、《无处告别》、《私人生活》,林白的《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及近作《说吧,房间》、方方的《暗示》,萨玛的《父亲》、王小妮的《应该做一个制作者》、张烨的《鬼男》等女性主义文学名篇都是从人性和人的价值的高度探寻女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的道路的。她们鲜明的作为人的性别意识无论是体现在对父权制男性中心意识的批判还是体现在对女人自身身体的认识对母性和爱的新的认同以及人性的审视,都立足于人性的提升完善和女性的成长与解放这一女性人文理想的价值立场,这也正是女性文学能够超越时代,超越性别,超越时效性和功利性而具有长久的历史和美学价值的原因。
女性:人——女人——个人
女性概念的质的规定性是女人作为人的主体性,而女性文学概念的质的规定性是女人作为创作主体言说主体在文学中对自己作为人的主体位置的探寻。这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女性这一概念的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女人基于人的觉醒而改变、超越封建的传统文化对自己的这种强制性命名和塑造,表现在由他者、次性的身份到作为人的主体性要求。表现在女人由依附性到独立性这一精神的艰难蜕变。
女性和女性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是女性文学批评中一个复杂的和棘手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应回避的问题。女性主体性的思想资源是女性人文主义,“女人也是人”便是她的思想起点。女性主体性探寻和建构的全部困难全部复杂性和难以言说都凝聚在这个类似同义反复的判断句里面了。没有谁能说清楚作为人的女人究竟是什么?觉醒的意识到了自己人之为人的女性可以说出我不是什么(不是男人的奴隶、附庸、玩偶……)却难以从正面说出自己究竟是什么。
这或许就是解构主义的女性主义何以把女性文学批评的实践限制在“完全否定的”“解构一切事物,拒绝建构任何事物”的范畴之内,就是克里斯多娃说女性主义“同已经存在的事物不相妥协,我们可以说‘这个不是’和‘那个也不是’”〔16〕的初衷。这种主张发挥了女性这一概念内涵的革命性、反叛性,当它面对父权统治和男性中心的非人道性和偏执性时,其思想的锋芒是锐利的。然而遗憾的是它把这种革命性、反叛性推向了极端,推向了对女性的主体性要求和在女性文学中所已经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探寻和建构的消解。它过分夸大了父权制以来男/女两项压迫/被压迫的对立地位,夸大了话语中的男性偏见色彩、把女性改变自己的命运争取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天然合理的斗争引向了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成为没有自己坚实的理论立足点的实践。在思维方式上,也违背了后现代主义对“虚假的普遍主义”的反思,把女人和男人都看作是无差异的统一的“类”,以一概而论的思维方式看待无比丰富复杂的千差万别的作为个人的女人和男人。“由于它否认存在着一个认识论上有意义和具体的主体,它使女性主义不可能具有自己的批评。”〔17〕
好在女性文学尤其是我国的女性文学并不是按照这种理论写出来的。从“五四”女作家对人生的意义和“何处是归程”的探寻开始直到80、90年代的女性诗歌、女性散文和女性小说,女性自我认识自我价值的探寻,如思想的活水流贯其中。这便是日渐清晰的“女性:人——女人——个人”。也就是说,我国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探寻,大体上经历了“人(和男人一样的)——女人(和男人不一样的)——个人(以独立的提升了的具体的千差万别的个人将做人与做女人统一起来)这样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这也恰恰是我国女性文学的一条基本的贯穿性的内在理路。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大体上也经历了?br>参考资料: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2076
G.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现如今女性地位如何
中国现代女性的地位仍需提高。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女性地位低下,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下遭受了很多身体和心理上的剥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太低。我们现在看以前的"裹小脚","贞节牌坊"等等很多都让人触目惊心。经过社会的发展,现在女性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分工也越来越多,通过工作和劳动来体现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所谓“妇女能顶半边天”并不是一句空的口号,但是,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改善。
还有很多影视作品洗脑女人和母亲就是应该“无私奉献,忘却小我”才是合格的女性。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意识到男性,父亲,儿子在家庭和社会中也承担着一样的义务,扮演着一样重要的角色,不以性别来分类,才能说达到了真正的平等。
H. 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女性
妇好,商朝,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
妲己,商朝,托<<封神榜>>的福,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位祸乱商国的"女妖精"
褒姒,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为了博的她的一笑,也几乎葬送了西周王朝
庄姜 春秋 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夏姬 春秋 应该是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个交际花和淫妇了
息伪 春秋著名美女,就是历史上那位很有名气的桃花夫人
郑袖 春秋时代楚怀王熊槐的宠姬,极富心计的女人
西施 春秋 原名施夷光,四大美女之一,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
鲁秋洁《列女传》中人物
陶婴 《列女传》中人物
赵威后 战国,赵惠王之妻,赵孝成王之母,可能是正史记载的地一位掌权的太后了
钟离春 战国 齐宣王后,河北无盐县人,容貌极丑,是历史上著名的丑女之一,世称钟无盐。
赵姬, 战国和秦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母亲,历史上著名的淫妇,造就了千古一帝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迷
赢弄玉 秦穆公的女儿,
邓曼 楚武王夫人。是一位能详推天道、利贞之义的优秀女性
胜玉 吴王阖闾的小女儿叫胜玉(或“滕玉”),及其任性,死时陪葬1万多人
季芈畀我(念“季米必我”)是楚昭王熊轸的妹妹
吴孟姚 吴广之女,赵武灵王之后。
庄姬 就是那段有名的“赵氏托孤”中的公主
李嫣 赵人李园的妹妹,楚考烈王王后。
吕稚 西汉 刘邦的妻子,中国历史第一个强势女人 也算一个未加冕的女皇帝吧
陈阿娇 西汉 汉武帝第一个皇后 金屋藏娇藏的就是她
卫子夫 西汉 汉武帝的皇后 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使汉武帝发现了卫青和霍去病两大军事天才
卓文君
李夫人 西汉 汉武帝的妻子 成语倾国倾城最早指的就是她
王昭君 西汉 四大美女之一 昭君出塞千古传诵
赵飞燕赵合德 西汉 汉成帝的妻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淫妇之一,是西汉灭亡的引子
王政君 西汉 汉元帝的皇后 历经元,成,哀 平四朝 活了84岁,也许是中国历史最长寿的太后了 最大的错误就是晚年老眼昏花,没有认清王莽的真面目,而葬送了西汉王朝
阴丽华 东汉 拒传可能是春秋明相官仲的后裔 光武帝刘秀的皇后 刘秀还未发迹时就曾发出"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慨, 历史上最出色的皇后之一,一身之中三件事最初彩 一就是主动让出皇后之位,二是让主动谦让家族的荣誉,避免家族的势力过大 三就是主动与被废的郭皇后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了宫廷之中被废皇后的凄惨结局
窦豕 东汉 汉和帝之母 重用窦氏家人,开东汉外戚专权之先河
班昭 东汉 东汉史学家班固和投笔从戎的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的妹妹 东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替哥哥班固完成了历史巨著<<汉书>>, 相传曾注《女诫》。
貂禅 东汉 四大美女之一 历史名人
蔡文姬 东汉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深受曹操的喜爱
大小乔 东汉三国 托<<三国演义>>的福,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甄夫人 东汉三国 令一代才子曹植魂牵梦萦的女人,曹植千古名篇<<洛神赋>>赞美的就是她
贾南风 西晋 白痴皇帝晋惠帝的皇后 历史有名的淫妇 西晋灭亡的直接负责人
卫夫人 东晋 著名书法家 相传书圣王羲之曾师从与她
山阴公主 南北朝刘宋 著名的荡妇,不仅和弟弟前废帝刘子业通奸 还公然向起弟弟所要男宠 史书记载她弟弟后来赐了她30个男宠
冯太后 南北朝北魏 北魏孝文帝的祖母 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了北魏的汉化,为孝文帝后来的改革开了个好头
独孤氏 隋 隋文帝的皇后 著名的妒妇 仍然不不失为文帝的贤内助
平阳公主 唐 凌烟阁24功臣之一的柴绍之妻 历史上有名的巾帼英雄 李渊建唐 功劳最大子女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长孙氏 唐 千古帝王唐太宗的贤内助 历史上最贤惠的皇后之一
文成公主 唐 关于她的事迹我想大家都耳数能祥了吧
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应该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了吧 关于她我就不多说了
韦皇后 唐中宗的皇后 野心勃勃的女子 也许是武则天开了一个头,搞的唐朝女的公主黄后人人都向当皇帝 韦氏也不例外,她勾结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并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毒死中宗,最后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所杀
太平公主 唐 野心勃勃雄才大略的一个女子 关于她 可以看看电视剧<<大明宫词>> 若没有同样有胆有识的李隆基 保不准又是唐朝的另一女皇帝
杨玉环 唐 四大美女之一,不用我多说
杜秋娘 鱼玄机 薛涛 唐 唐朝著名女诗人 <<全唐诗>>里面收录了他们的诗
萧倬 辽 即萧太后 拜杨家将故事所赐 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也算鼎鼎有名了
刘娥 北宋 宋真宗的皇后 中国历史有名的太后之一,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穆桂英 北宋 著名的巾帼英雄 穆桂英挂帅,京剧著名唱段 她的故事也不用我多说;
李清照 北宋南宋 著名词人 应该算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女文学家的了吧
唐婉 南宋 著名词人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表妹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她与陆游的<<钗头凤>>婉转缠绵,感人至深,乃是中国词坛千古流传的两朵奇葩
谢道清 南宋 宋理宗的皇后 理宗死后 辅佐度宗和恭帝 垂帘听政后几乎无所作为,最出名的事就是挟恭帝孤儿寡母投降元朝,
乃马真皇后 元,窝阔台汗的皇妃 借窝阔台汗去世后其长子贵由领兵在外未会,狡诈的夺取权力,长达五年 也是一为未加冕的女皇
马氏 明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 即历史有名的大脚马皇后
长平公主 明末清初 崇祯皇帝的女儿,武侠小说里面的独鼻女侠, 托武侠小说的福,让她几乎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公主了
陈圆圆 明末清初 吴三桂冲冠一怒未红颜让她几乎背尽了骂名
李香君 明末清初 秦淮名妓 与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的爱情缠绵悱恻,让人感动,清初著名曲作家孔尚任创造的<<桃花扇>>就借他们的爱情故事写南明的兴亡
董小宛 明末清初 复社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妻子 后相传为顺治皇帝的董鄂妃,顺治皇帝曾为她出嫁家
孝庄 慈僖 清 分别为清初和清末的两大太后 但评价却不相同,孝庄先后辅佐 顺治康熙两大皇帝,使中国历史向前发展,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贤太后之一,而慈僖掌权进半个世纪,卖国求荣,成为可与汪精卫等汉奸齐名的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任务之一
还有花木兰 朝代我不清楚,巾帼不让须眉
史前传说的 女娲 :女娲造人和炼石补天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嫘祖 :相传黄帝之妻 曾交人们养蚕和纺织
娥皇女英,相传为尧的女儿,舜之二妃,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后二女投湘江而死
I. 古代妇女不公平待遇有哪些
一、缠足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装饰陋习。其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狭长的布袋,将妇女的足踝紧紧缚住,从而使肌骨变态,脚形纤小屈曲,以符合当时的审美观。
在缠足时代,绝大多数妇女大约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能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直到老死之日。
二、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守节
旧时指不改变节操,特指妇女受封建宗法的强制或封建道德观念的影响,在丈夫死后不再结婚或未婚夫死后终身不结婚。
夫死后,立志不嫁,坚守贞操,抚育子女,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儒家礼教对妇女“从一而终”的要求,不但丈夫生前贞节,死后还要守节。
表彰贞妇始于汉宣帝,但真正成为习俗是理学提倡和官方表彰的结果。
理学家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改嫁就是失节。
元明两朝特别鼓励殉烈,清代更重视寡妇守节抚养幼孤侍奉公婆,表彰节妇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四、七出
七出,七去(也称七弃)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因此可说是对于妻子的一种压迫。但另一方面在男性处于优势地位的古代社会中,也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抛弃的命运。
五、三妻四妾
古代人娶三妻四妾,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是一种对女子的迫害。
同是丧偶,男子再娶为续弦,女子再嫁是坏节。
男尊女卑,女子只能依附于男子,是社会制度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加剧了男女的等级分化,于是出现了男子妻妾成群,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
古书有明确的记载,所谓三妻,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得一段佳话,传说当年齐国君主立后不决,乃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后来君主戏言称立后三人,而事未成则卒,乃至史官未知其意,古称极贵之人妻确有三:正宫,东宫,西宫此为三妻;四妾是指:家中父母所赐和三妻贴身随侍俾女各一人。但在后来,三妻四妾逐渐演变成“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形式。
六、童养媳
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
旧时,童养媳在我国甚为流行。之所以盛行童养媳,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非常贫穷落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低下,众多的民众因家境贫寒而娶不起儿媳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跑到外地抱养一个女孩来做童养媳,待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让她同儿子“圆房”。
解放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抱养童养女的问题在有的地区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七、殉葬
殉葬又称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 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