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暖的发展历史
1
、在公元抄前1300年,在土耳其王袭族的宫殿中,出现了地面辐射
供暖的雏形。
2
、在公元前6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火地热”形式的低温辐射供暖,主要应用于贵族
住宅中。那时的地暖是在地面铺设一层石子或大理石,用火烤以后取暖。
3、
在中国,地暖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那时的地暖是皇宫王室才能
拥有的取暖方式,如现存中国的故宫。宫殿的青砖地面下都有砌好的烟道,并配有出烟窗。冬天通过烟道传烟并合理配置出烟窗,就可以加热青砖,把热能传到室内,使室内产生温暖的效果。
4
、后来,中国北方农村出现了火墙、火炕,作为地面低温辐射供暖,到现在还是有一些地区在使用。韩国、日本则开始出现地炕。
5、现代地暖起源于上个世纪初。1907年,英国巴克利教授申请了
地面辐射供暖的专利,奠定了地暖发展的基础,并为地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由51舒适网为你解答,望你采纳
② 暖气片的历史是什么呢
暖气片起源于欧洲,在南欧的意大利最早兴起。在暖气片式散热器还没有出现的日版子里,权壁炉是欧洲最常用的冬季取暖方式。暖气片式散热器在欧洲成熟出现的年代大家公认为19世纪末,1890年在欧洲贵族宅邸兴起,当时采用的是铸铁浮雕单柱形式,价格极其昂贵,作为一种生活中的奢侈品流行于上流社会。后来,这种形式被传到苏联,再由苏联传至中国。全世界并没有规定的暖气使用纬度分界线,只是在中国,是否使用暖气片被公认为是以长江或淮河为限。但是在江西等省市的70年代老房子里,仍然可以看以暖片气的存在,说明在某个时代,江西也曾集中供过暖气片。
③ 中国冬季供暖以长江为界有什么依据或历史背景
一种说法是:在中国,国家划定冬季供暖的区域为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14个省份,涉及大约2亿城市居民。另一种说法是:国家规定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冬季不供暖,长江以北冬季供暖。还有一种说法是:以黄河为界,黄河上游地区供暖,中下游地区不供暖。第四种说法是:以温度为界,每年日平均气温小于和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在90天以上的地区供暖。主要是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这些说法可都是公开见诸报端的。 国家是什么时候做的这个规定?规定到底有哪些细节?为什么要如此规定?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财政困难情况下,基于最低保障考虑的规定。不列入冬季供暖的地区,意味着国家预算不会为其列支供暖经费。而在计划经济年代,供暖的费用基本上是由政府包下来的。 事情就是这样,16摄氏度,是人体对寒冷忍受程度的一个界限,过了此线,人即没有了舒适感。南方的许多地方,冬季的大部分时间是低于这个界限的,但政府的一个规定,让南方人的冬天过得非常痛苦。作家池莉有一篇小说,写到武汉人的冬天,看得人毛骨悚然。 应该考虑南方人的采暖问题 在北方,许多年里,人们的取暖问题是和单位密不可分的。 如果你住着单位分给你的房子,那么,你就什么心也不用操,舒舒服服享受就行了。如果你住着其他单位的房子,那么,你要把按房屋面积收取的采暖费交给对房子有管理权的单位,再拿单据到你自己的单位去报销。 在北方,许多年里,不同单位的人们之间比较单位优劣,冬季的供暖稳定是一个重要指标。
④ 暖气的历史,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暖气的(集中烧锅炉供暖的那种)
70年代后期吧!
很多那个时期的居民小区有暖气,再早的就没见过了!
⑤ 历史上寒冷冬天古人如何取暖
来到年底公司组织旅游,去的地方是湖北襄阳宜昌等地。前几天一场大雪让我旅行可谓是饱尝寒冷,真是冷的脚都没有地方放。回到山东又迎上寒潮,零下十度的温度也是没谁了(记忆中应该好几年都没有这么低的温度)。这才想到这么冷的天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呢?真是不查不知道了查了真知道,历史上古人取暖方式可以说是别具匠心。而唐朝王爷的取暖方式更是奇葩。
历史上最常见取暖方式: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小编理解就是古代的暖手宝。手炉的起源,相传产生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江都县官许伍为拍皇帝的马屁,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放进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
历史上最古老也是沿用至今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穷人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其实就是咱们东北大土炕,相信睡过的都知道那叫一个暖和。
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秦朝。在秦长乐宫遗址发现的火墙是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明清更为彻底,干脆将房屋的墙壁砌成空心,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一般设于房外。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火炕一般有两个灶,做饭的锅灶不与炕在同一房间,卧室内炕另有一个专为加热的灶,这种形制至今仍在东北农村广泛使用。
历史上最奇葩的取暖方式: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香肌暖手》载:“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常日如是。”这段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就是到了冬天时候天气冷,这个岐王不用手炉取暖,就把手伸进美女怀里用于取暖。岐王并不是个例,开元天宝遗事妓围》载:“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申王李成义,是唐玄宗之兄。这段话就是到了寒冷的冬天,申王就让一群宫女围绕着自己用来取暖。这种取暖方式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也达不到取暖的效果,只是他们炫耀的方式。
历史上最靠谱的取暖方式:古人就懂得猎杀动物皮用于取暖。在三九严冬,裘也就是现代所说的皮草,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妇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到了清朝皮草还是出口的主要收入之一。
想想现在的地暖空调想想真觉得幸福。说了这么多大家对于古人的取暖方式怎么看呢?
⑥ 暖气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暖气片于19世纪末在欧洲宅邸兴起,当时采用的是铸铁浮雕单柱式,价格相当昂贵,作为一种生活中流行于社会。暖气片的专业名称叫散热器,其工作原理为:热源提供的热水流过散热器本体→散热器与室内空气、人体、维护结构等进行换热→散发热量后,热水温度变低,流回热源重新加热。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改进,暖气片成为了欧洲主要的供暖方案之一。虽然不如地暖舒适,但是凭借安装时间灵活的特点,钢制暖气片也获得了广泛使用。
80年代前
中国较早的供暖系统基本是学习前苏联的系统,在集中供暖区域大量使用铸铁暖气片。
当时集中供暖系统多为整栋楼或整片小区统一设计,多为垂直单管的安装方式,无分室或分户温度调控,离供水主管越远的房间采暖效果越差。
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并不发达,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集中供暖大多采取间歇性、分时段供暖。
铸铁暖气片的容水量大,在计划经济时代分时段供暖时,可以短暂储存热量,且成本低廉,因此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推广。
然而,铸铁暖气片的“傻、大、笨、黑”逐渐被人们厌弃,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严重污染环境。
70年代开始中国就试图开始“以钢代铁”,研制新型暖气片。
(6)中国取暖历史扩展阅读
暖气发展历史
1900-1920年代,伴随着暖气片取暖的方便性、舒适性被厂泛认可和用于社会交际场所(如教堂、剧院)的需要,产生了散热量较大的多柱、铸铁浮雕暖气片。满足了较大空间的楼堂馆所。
1920- 1930年代间,暖气片次革命产生了单柱钢制暖气片,明显地提高了生产量,较大量满足社会需求。
1930-195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放弃生火取暖的基本方式。 追求更高生活水准。从而产生了大众化的暖气片,即多柱铸铁和多柱钢制暖气片。
1950-1960年,人们已经医治完毕2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产生了较为良好的工业革命成果,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在满足取暖舒适的同时,在节能环保、美观装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铜质板式暖气片以散热量大、外观简洁、大方、价格适中,受到人们青睐,成为主流产品。
1960-1980年人们考虑到铝材传热系数高的特点,希望其能取代铸铁和钢质暖气片。但由于铸铝型材粗犷简单及不能很好解决碱性水质腐蚀问题,故而在1980-1990年期间暖气片主流又回归到钢质。可人们要求其外观必须能和现代的家居格调相一致,满足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暖气片
⑦ 古代人冬天如何取暖宫廷又是怎么取暖呢
1、古代人用火或者火塘来取暖。
(1)烧火取暖
其实,远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学家曾经发现,北京人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这一时期的居住遗址内,还发现过用火的烧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断,那时候的人们主要是通过烧火取暖。
(2)火塘取暖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国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
穷人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2、宫廷利用”夹墙“来取暖
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值得尊敬的,早在秦朝,就已经有“高速公路”“下水道”等等基础设施了。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采取了更多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
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火墙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西安阎家村汉代建筑遗址的炉灶,其排烟道先曲折,后直上通于户外,近似后世的火墙。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热烟气在墙内流程长,则蓄热时间长,散热均匀。烟囱是火墙的排烟通道。火墙的炉灶可以做饭,热烟气则通过火墙体供暖。
(7)中国取暖历史扩展阅读:
古代也有"取暖费"
中国封建时代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中,主要由俸银、禄米、柴直(值)银三大部分组成。柴直银,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费用在内的生活补贴。
早期烤火费多是实物发放,如宋代,每年从阴历10月到次年正月发炭,宰相、枢密使每人发200秤,其余官员从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主要用来做饭、烧水的薪柴,则是常年按月发放。
⑧ 暖气片的历史是怎样的
事实上,暖气片起源于欧洲。在暖气片式散热器还没有出现的日子里,壁炉是欧洲最常用的冬季取暖方式。
世界上使用暖气的分界线是哪条纬度线?在中国其实就是集中供暖南北分界线的问题,大体上厦门-韶关-柳州-文山-临沧一线以北南方地区都是有家庭采暖的需求,分户供暖是南方家庭采暖的解决方案。
以南方的省会城市长沙为例,有钢制板式暖气片,还有纯平暖气片,铜对流暖气片等。当然装暖气片的以新房居多,消费者追求一定的家居舒适感,暖气也不再是北方人的专利。
⑨ 暖气片的历史
暖气片起源于欧洲,在南欧的意大利最早兴起。 在暖气片式散热器还没有出现的日子里,壁炉是欧洲最常用的冬季取暖方式。
暖气片式散热器在欧洲成熟出现的年代大家公认为19世纪末,1890年在欧洲贵族宅邸兴起,当时采用的是铸铁浮雕单柱形式,价格极其昂贵,作为一种生活中的奢侈品流行于上流社会。后来,这种形式被传到苏联,再由苏联传至中国。
1900-1920年代,伴随着暖气片取暖的方便性、舒适性被厂泛认可和用于上流社会交际场所(如教堂、剧院)的需要,产生了散热量较大的多柱、铸铁浮雕暖气片。满足了较大空间的楼堂馆所。
1920- 1930年代间,暖气片第一次革命产生了单柱钢质暖气片,明显地提高了生产量,较大量满足社会需求。
1930-195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放弃生火取暖的基本方式。 追求更高生活水准。从而产生了大众化的暖气片,即多柱铸铁和多柱钢质暖气片。
1950-1960年,人们已经医治完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产生了较为良好的工业革命成果,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在满足取暖舒适的同时,在节能环保、美观装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铜质板式暖气片以散热量大、外观简洁、大方、价格适中,受到人们青睐,成为主流产品。
1960-1980年人们考虑到铝材传热系数高的特点,希望其能取代铸铁和钢质暖气片。但由于铸铝型材粗犷简单及不能很好解决碱性水质腐蚀问题,故而在1980-1990年期间暖气片主流又回归到鲁本斯钢制暖气片的时代。可人们要求其外观必须能和现代的家居格调相一致,满足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依据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大多数生产厂商普遍采用氩弧焊工艺插接式焊接,生产线条流畅的管式暖气片。
全世界并没有规定的暖气使用纬度分界线,只是在中国,是否使用暖气片被公认为是以长江或淮河为限。但是在江西等省市的70年代老房子里,仍然可以看以暖片气的存在,说明在某个时代,江西也曾集中供过暖气片。
⑩ 中国古代冬季取暖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
古人一般从衣着、建筑、火坑、火塘、地炕、壁炉、火墙几个方式来取暖的。衣着:中国古时所谓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们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是因为穷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以麻布蔽体。
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至元明时,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古代皮衣——裘,王室贵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档动物毛,而庶人则用劣质的羊皮或者狗皮。
建筑:火墙构造图 建筑一般都是座北朝南,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而且,无论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以利保暖。
火塘: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火炕:南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依靠尽量厚的棉被来抵御寒冷的,而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
地炕:条件好一些的百姓和贵族,有更高级的采暖设备——地炕,其构造是在房屋的一侧或两侧的廊下、或檐下挖一数尺深的烧火坑,坑内砌灶,灶的烟道在室内地面下往复盘旋,这样,灼热的烟气把大型方砖铺砌的地面烘热,供室内采暖。它既无烟气污染,又可免去煤气中毒之虞,而热气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内供热十分均匀,在没有现代化的暖气和空调设备时,地炕是很高级的采暖设备了。 壁炉:
据《秦宫廷文化》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炉口前有灰坑,炉的左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建筑采暖技术。 火墙:秦长乐宫遗址也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