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外历史 > 中国的历史教育

中国的历史教育

发布时间:2021-02-05 08:44:19

❶ 中国有历史教育吗

中国来的教育从古到今都是很成功源的 我没有发现国外的统治阶级在愚民的效果上超过中华民族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中国的统治阶级确实厉害
补充: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由次可见,自古东西方的教育,出发点就不同。
即便在现在我们中小的教科书里,也无处不体现出PARTY的意志。
但从8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在受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明显与我们的前辈们有了不同的想法,那时候80后被称为叛逆的一代。至于90后,更是连80后都瞠目结舌。。。
社会在发展,教育还是取决于国情。应该看到,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在不断调整和进步的。

❷ 中国教育发展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一)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

袁世凯倒台后,范源濂为教育总长,他表示要切实实行元年所发表的教育方针。1916年9月,教育部撤销1915年颁布的“教育纲要”。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并撤销了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民国初年所制定的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二)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

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积极地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主张男女同学。按1912年所定学制,只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国民学校今》中,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内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步解决男女教育平权的问题。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1918年6月,教育部通过各省区酌量地方情形,分别办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请推广女子教育案”。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开始招收女生。1921年以后,各大学都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中学实行男女同学虽然较为迟缓,但一些比较进步的中学如广东的省立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也实行了男女兼收,甚至同班的办法。这些措施,尽管距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千多年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三)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等新文学,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国语教材和课外读物。于是,教育界人士强烈要求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年会议决《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要求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预备。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当时,在北京,蔡元培等创办的孔德学校自编了国语读本,江苏省自行通过“各学校用国语教授案”,开始用国语教材。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式教科书》,也用了一些白话文。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公布,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并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中学各科教科书,随之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采用了语体文。这样,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地被淘汰。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重大的改革。

(四)大学的改制

蔡元培1917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着手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他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办学方针;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李四光等著名学者到校任课;改革预科,调整专业,将学门制改为学系制度;将年级制改为选科制,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设评议会,实行民主管理;筹设研究所,组织各种研究会,鼓励科学研究;首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采用白话文讲义,帮助学生办刊物,成立各种学会等。这些改革,使北京大学思想活跃,气象一新。北京大学的改制,引起全国高等学校的反响,有些做法当时即在北京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上议决照办。以后,各大学也逐渐按北京大学的制度办理。

(五)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旗帜鼓动下,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跃,涌现了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多种进步教育思想,建立起不少教育团体。主要有1915年在美国建立,1918年迁回国内的“中国科学社”,1915年由各省教育联合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代表组成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917年由国内教育、实业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21年冬由实际教育调查所、新教育共进所、新教育编辑所合并成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3年成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这些教育团体从不同的方面开展教育改革运动,对1922年学制改革。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学改革实验

(一)试行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

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分别是用以测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方法。起源欧美,五四时期被介绍到中国。1918年江苏省立师范附小主任俞子夷编《毛笔书法测验》,为中国编制测验之始。1920年廖世承、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用智力测验考试报考学生。192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教授麦柯尔来华,与东南大学及北京各大学师生合作编了智力与教育测验约30种。后陆志韦又订正法国比纳—西蒙量表,共包括65个测验。同时国内各地举行智力测验与教育测验实验。1923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社内设立“施行教育心理测验讲习会”。192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设测验部,江西省教育厅设江西儿童智力测验局并在南昌、九江及各地举行测验,1931年6月“中国测验学会”成立,并发行“测验杂志”,但因“经费支细,致工作未能如期完成”[1]。后来有关这方面的活动,除师范院校设有“教育测验与统计”课外,在30年代就已经消沉下去了。

(二)推行设计教学法和实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都是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学法介绍进来的。

设计教学法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教育哲学系主任克伯屈等人所创,1917年输入中国。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曾议决过“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设计教学法的中心人物克伯屈访华,在上海、北京等地讲演并大力介绍设计教学法。一时这种教学法颇为风行。当时设计教学法实验主要采用不分科的“作业中心的大单元教学”和分科的“设计式的各科教学法”两种形式进行。

道尔顿制为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在美国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所创,从1922年起中国开始介绍道尔顿制。最早实验道尔顿制的是上海吴湖中学,以东南大学附中等校的实验最著名。据统计,到1925年全国实验此法的中小学有57所。1925年柏克赫斯特来华讲学,扩大了道尔顿制的影响。

1931年美国教育家华虚朋来华,介绍文纳特卡制,这是一种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混合的教学制度,曾在当时陈鹤琴主持下的工部局小学试行,对某些学校的教学有过一定影响。

(三)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清末以来关于学校教学方法的问题,一直称为“教授法”。陶行知首先在南京高等师范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来些知识,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陶行知这个观点后来发展成为基于杜威的教学观点而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但是当时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带普遍性的同题,作为教学规律和科学概念“教学法”比“教授法”更能反映教学过程的实质,所以为教育界所接受,此后,均将教授法改称期“教学法”。

此外,这时一些学校还开展对各科教学法的研究。1927年各省市有专设实施小学者,明确规定其任务为实验新的教学方法。不过这些实验都比较零碎,成果不大。

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实验区

最早提出划区实验农村教育的是中华职业教育社。1925年8月黄炎培曾提出一个“山西划区试办乡村职业教育计划”,随之职教社又提出“试验农村改进计划”。目的是:“期以教育之力,改进农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会革新之基。”在列举的2I项事业中,第一是“研究改良农事,推行试验有效之农作方法”。第二“研究增进工艺效能”。第三“推行义务教育,凡学今儿童,不论男女设法使之就学”。第四“对年长失学者,施以平民教育”等[2]。并于1926年7月以沪宁线上昆山的徐公桥为第一试办区域。办法是在徐公桥成立乡村改进会,下分总务、建设、农艺、教育、卫生、娱乐、宣传7部,试验期6年。1928年开始试验,主要工作为:建立农艺试验场,设立农具农产品陈列室,散发改良种子,组织信用合作社,借低利贷给农民,建立公共诊疗所等;教育方面,建立4所公立小学,2所私立小学,2个流动教室,开办夜校(教材用《农民千字课》,加授农民常识、公民常识、乡村信条),以及建立阅书室,立格言牌,举行露天识字、讲演等。于1934年试验完毕交地方办理。

此外,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在镇江黄墟、吴县善人桥、沪郊等地办理过农村改进实验区。为了培养从事农村改造工作的人材,职教社在徐公桥办了讲习所。1933年秋在沪西清河泾创办农村服务专修科,在浙江余姚县诸家桥办了“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

中华职业教育社想通过农村改进的办法来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当然是改良主义的幻想。不过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区把发展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采取“富政教合一”的方针,这是它的独特之处。

(二)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师范和山海工学团

1926年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3]。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陶行知在1927年创办了晓庄中心小学、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9年3月改名晓庄学校。

1932年陶行知草拟了《乡村工学团试验初步计划说明书》,提出工学团要把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实施六大训练,即:普通的军事训练、生产训练、科学训练、识字训练、民权训练和生活训练。同年,他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山海工学团包括青年工学团(青年夜校后改为共和茶园)、儿童工学团(儿童识字班)、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和山海木工场等。儿童工学团采取小先生制,还把失学儿童组织起来,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办法,叫自动工学团。学习内容主要是陶行知编的《老少通千字课》。此外工学团还修路、筑鱼池的堤,办红庙信用兼营合作社。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试验停止。

陶行知所提倡和实验的乡村教育,虽然提出了六大训练,但实际上他的着重点在于普及识字教育。晓庄师范是有影响的学校,自此全国各省开始创办乡村师范。

(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定县试验区

1926年10月“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翟城村作试验区。1930年“平教会”总会成立县实验区,并系统地提出其乡村教育观点。针对中国农村的问题是农民的“愚、穷、弱、私”,主张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采取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三大方式。1932年晏阳初替蒋介石拟定了《县政改革方案》。1933年河北省政府将定县作为县政建设实验区,设县政建设研究院于定县。“平教会”实验部主任亦即县政建设研究院的实验部主任兼定县县长。“平教会”还在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开展过平教实验,取得不少成效。

(四)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只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伦理关系是人的“天然基本关系”,乡村是伦理社会的基础,从而提出了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这就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办法就是由“乡村运动者”,通过政教合一的途径,用乡农学校去实行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和生产知识等的教育。

1929年由河南省政府决定,在河南辉县创办“河南村治学院”,由梁漱溟任教务长,设农村组织训;练和农村师范两部,培养基层政权人员和乡村教育人员。1931年在山东省政府支持下在山东邹平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培养乡村服务人员和实施乡村建设的试验区。1933年3月山东省政府划邹平、荷泽两县为县政建设实验区,兼乡村建设实验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就与两县政权合而为一了。由县政府下办学公文,在各区组织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村学校。乡农学校分初高二级,对象包括青少年儿童、成人、老年人和妇女。内容主要为两类:一类是各乡农学校共同课程,如识字、音乐和精神讲话等;二类是因地因校制宜设置的课程,如自卫组织、自卫训练以及有关生产技术等。

(五)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实验”

邰爽秋是“民生本位教育”的倡行者。针对中国当时贫穷愚昧状况,他主张“救国先救穷,教民先教富”,把发展人民生计、改进人民生活作为民生教育的出发点、中心和归宿。从1933年开始,邰爽秋及“念二运动促进会”、“中国民生教育学会”先后在沪西农村、重庆巴县农村等地开展民生本位教育实验十几年。基本做法是:以“沪西农村念二社”和巴县“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为实验机关;以全体工农民众为教育对象;以发展民生的经济活动为经,以文字、公民、休闲、自卫、救国等教育活动为纬;实行“经济分团”、“混合教育”、“就地施教”、“全年施教”等教育组织制度;采用互教互学、自教自学、巡回教学和综合教学等方式方法;坚持知识技能并重,读书做工兼顾,提高工农民众文化素质,培养农村建设实用人才。民生本位教育实验适应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及其发展需要,效果显著。

看看这个是否是您所需要的。
不存在的共和政体:1912-1937
http://book.ifeng.com/section.php?book_id=739&id=49727
外国资本与近代中国经济(1912—1949)
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historystudies/200604/3798.html
民国经济史 (1912-1949)——“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之二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05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1912-1937年)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3/27/167051.html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5xdh/810978.htm

❸ 中国的历史教育很成功吗

肯定地说,中国的历史教育很失败,受到了中国新生代越来越多的质疑,很难达成宗教式“洗.脑”的预期,虽然他们重编了历史教科书、甚至更换了新的历史教师。
但是,中国数十万年以来的科学文明遗迹比比皆是,每一个相形抽象字体就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文明史的缩影,任意篡改、删节、压缩中国历史的恶行,是欲盖弥彰的做法无疑于猫盖屎,难以遮掩中国历史光辉璀璨的夺目绚烂。
... ...
譬如说,“车”(车字的繁体字,是车字抽象的原貌。),问世于五十万年以前单主干的马车。
在抽取的车字的骨干,形成了“干”字,干字的全貌又被称作“轩”,干字的下三分之一被称作“辕”,在辕的两侧分别拴套两匹马,成为四匹马拉的车,被称为了“驷马”,成语“一言即出,驷马难追”,便是原始形态马车的标准动力配置。
其后,在炎黄筹备大规模全球勘探的经纬线测绘项目时,单辕的四匹马拉车被进化为双辕的单匹马拉车,给予了马车更大的灵活性和动力的匹配。
而双辕车的改革,还体现在了自数万年前夏朝时代以来中军大帐前面两课木干搭建的大门口,被称作辕门。
... ...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已经融入到了现代世界人类社会的生活之中,生活的本质源源的指向了中国历史的科学文明史。
因而,本朝当局肆意歪曲、篡改中国历史的行为,更加反证了当权者的险恶阴谋和用心,更加激起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向往科学文明人类共同的愤慨与唾弃。

❹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历史教育的

中国重视历史由来已抄久,从中国出现文字以来,各种前人的事迹就被纪录下来,如商代的甲骨文是发现最早的。周代的各种鼎都记录有文字的,以后就更加常见了,这样才有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至于学习外国历史,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主要看各个朝代的繁荣和与外部世界交流的程度,像汉代,唐代,元代。这样的世界超级大国,与许多异域的国家都有频繁的历史文化交流,宋明时代的经济交流等。

❺ 中国现代历史 教育历程

到了近现代,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

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经验是丰富的,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一、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二、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2016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

(5)中国的历史教育扩展阅读: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然而那时的教育普及率仍让很低。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如今这种制度已经荡然无存!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对于英语不好的同学,此时带上了紧箍咒,1985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以后,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这个你懂的,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这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记得小编上学那会是5000多,小编来自农村,那可是家里一年的纯收入!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17年高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❻ 中国的历史教育在哪些方面是伪历史教育

历史有真相!
历史书本来就没有真相!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每个国家都是如此!
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❼ 中国教育近代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创立和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新式课程开始进入课堂,中国教育史学科被列为大学堂和师范学堂的正式科目。起初多引进外国的教材或讲义,主要是翻译、编译、译述日本学者的《内外教育史》、《东西洋教育史》、《支那教育史》之类的著述。同时也在开始筹划、着手自编教材。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黄绍箕于1902年至1904年着手准备,1906年拟就大纲,而后由柳诒徵于1910年5月撰成的中国人自编的第一部《中国教育史》。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颁布了第二个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中国新教育向前推进了一步,新式学堂的数量、规模、类型有了进一步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教材需求大增,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著述和教材编写再度活跃。除继续编译日本学者的著述外,中国学者的著述也有所增加,如杨游的《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李步青的《新制教育史》(中华书局1915年版)、佚名的《中国教育史讲义》(未署明出版单位及时间)等。最值得注意的是1914年留美学者郭秉文于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cation,由周槃译述,以《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之名由商务印书馆于1916年出版。该书原由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出版,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作序,中文版又有黄炎培作序,影响颇大。郭秉文自称其撰著目的在寻求历史借鉴,“正言之,为模范,为指南;反言之,则亦前车之覆辙也”。该书虽为教育制度通史,重点却在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一次将中国近代教育纳入教育史研究范围之内,可谓开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之先河。

在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掀起新的高潮,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教育思潮波澜壮阔,各种教育思潮、各类教育实验纷纷亮相和开展,特别是以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民本主义教育思潮为代表的美国教育对中国教育影响的加深,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教育理论的传播,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内容。随着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行,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空前繁盛的阶段,在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内,中国教育史的著述数量大增,种类繁多,研究领域扩大,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研究方法也有新的进展和突破,整体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王凤喈《中国教育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一说1928年版)、陈青之《中国教育史》(1926年出版上卷,1934年完成中、下卷,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陈东原《中国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此外,还有周谷城《中国教育小史》(上海泰东书局1929年版)、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余家菊《中国教育史要》(中华书局1934年版)。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李浩吾(杨贤江)著《教育史ABC》,是一部史论性的教育史著作,独具特色,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著的教育史论著。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引起了更多关注,形成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并且使中国近代教育史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研究领域。除一般中国教育史普遍涉及近代部分外,还大量涌现出一批专门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著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舒新城的《近代中国教育史料》(1928年版)、《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1929年版)、《中华民国教育史料》(1931年版)、《近代中国留学史》(1927年版)、《中华民国之教育》(1931年版),以及周予同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及其书中所附之“中国现代教育纪事年表”。此外,还有陈翊林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庄俞、贺圣鼎的《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版)、丁致聘的《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纪事》(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年版),还有大量有关近代学制、教育思潮、教育行政、女子教育、地方教育等专题研究和论著。

❽ 中国的教育历史概括

中国历来是个教育大国,人们从古遵从“不学不知义”主流思想,对于学习教版育一直存在权崇敬观念。所谓“诚哉古人言”,流传千年的教育正如古人所说该当长思久故,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科教兴国战略的兴起不仅是历史精华的承载,更是学子前行的规章。

最早的教育时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此时的人们更多把教育理念放在劳动上,上至制造工具,下到捕猎种田都是当时的教育核心。在生产力情况得到改善之后,人们又将教育重心往艺术文化上偏移,开始了对文字与音乐的追求。

在从夏商至春秋的奴隶社会教育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人伦事理的研究和记录。直至西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准的教育考察规范,在招揽社稷人才时也常常据此选拔。

再后来则到了以孔孟思想为尊的封建王朝教育时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开设私学之风,为近现代学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时的人们着重培养君子之风,受孔孟文化影响好读圣贤兵法之属书籍,并不断将前人事迹记录在册,以伦理道德育后,以仁爱之风待人。

❾ 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教育

首先,搭建一个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的宏观框架。大多学生高中毕业也无法从商代到清朝的朝代顺利地写出来,就是因为传统的历史课学的是琐碎的片段,而并没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框架。
所以,在吴启雷的历史课上,他首先会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史历史框架,有了像船的龙骨一样的框架基础之后,他再带着学生关联艺术、文化、政治、经济及军事的这些“肉”架到框架之上。
第二,突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
比如吴启雷介绍,在他讲先秦时代的历史时,他通常从秦的崛起到最终统一为历史主线介绍,这就会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春秋五霸的秦,统一中原的秦直到走向衰落。
第三,强调人文艺术性。
这也是吴启雷的历史课与别的学校最大不同之处。
他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人文艺术性呢?吴启雷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精髓之处不在政治制度上,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学习艺术文化才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他还特别提到,在我们国家早期,大多数艺术文化是由贵族创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琅玡王氏。在他给学生教授王羲之王氏家族书法传承的时候很强调这个观点。
所以,吴启雷会通过相应的经典作品展开相应的历史事件、人物、社会情况探讨,以艺术作品为载体,放大出去介绍作者的生平、社会环境、为什么创造、传承下来的影响、历史的线索又是怎样等等。
这样展开过后,就会使艺术和历史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吴启雷渗透的是人文艺术式的关怀,而这种关怀的背后学到的是中国古代史的饱满知识。
第四,强调学术思辨性。
吴启雷说道,他会把最新的一些研究动态,民间认识带入课堂,通过研读史料原籍的方法,去改变学生对于某一个历史问题的既定研究。吴启雷曾为平和初三学生讲了整整一学期的宋史专题课,就渗透着这样的学术思辨性。
在微课最后,吴启雷以古今第一的艺术之君,玩物丧志帝王的典型代表宋徽宗为例,分享他是如何将历史、艺术与文化有机整合在一起的。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历史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